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2024-05-23

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共7篇)

篇1: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南岭爱物中学范刚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 1

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篇2: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引入部分]

一、回顾与思考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出现正面的概率是___。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出现2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出现3个正面的概率是___。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概率的预测, 以及所做过的实验———抛硬币实验, 回答问题1、2然后思考问题3,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于问题1、2, 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得出概率的大小。对于问题3, 学生经过思考, 没有得到结果, 于是笔者就提出, 把这个问题留下来, 随后一起来研究。从而引起学生注意。

对于第三个问题, 给学生留的时间有些少, 故学生思考不充分。

二、活动与探索

1.抛一枚普通硬币1次, 会出现哪些结果?

2.抛一枚普通硬币2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3.抛一枚普通硬币3次,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1、2想让学生思考并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 问题3也让学生进行列举, 使得学生发现计算这个问题的概率难度比较大。如何来快捷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找出机会均等的结果不多不少呢?于是就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问题1、2学生能通过列举的方法得出结论。对于问题3, 也有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 不过大家都发现列举的过程很麻烦, 或缺或漏, 从而引出新知———如何才能更好的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我们今天要使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有些走过场, 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问题1]抛掷一枚普通的硬币3次, 有人说连续掷出“三个正面”和“先掷出两个正面再掷出一个反面”的机会是一样的。你同意吗?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 使得学生掌握“树状图”的画法, 并能够列举出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笔者通过完整的分析问题, 并一步一步画出“树状图”, 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使得学生对“树状图”的画法及如何解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之后, 对这个问题加以小结和说明———“树状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什么意思、什么作用。

【知识积累】在分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画图的方法。这幅图好像一棵倒立的树, 因此我们常把它称为“树状图”, 也称“树形图”、“树图”。

它的优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而且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既直观又条理分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以及其优点。

【课堂反馈及反思】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讲解, 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记录, 明确学习目的, 并方便之后的复习。

[摸牌游戏]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 一组为黑桃1、2,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那么, 所有的结果有哪些?求两次都抽出相同数字的概率是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游戏题目激发学生兴趣, 并引起他们的思考, 使得能够更快的运用“树状图”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并能够计算概率。

【课堂反馈及反思】对题目讲解不充分, 因此, 学生对两次摸牌掌握的不好, 就出现了在两次摸牌的时候, 在四张牌中进行选择, 优生大多都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完成, 而思维较差的学生就无法正确的进行分析。

笔者在巡堂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 于是, 在学生练习完成之后, 找了3个典型的“树状图”画法, 来进行投影, 和学生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时候对两次摸牌, 两次试验进行了讲解, 使学生把这样的题目分为两步来进行。

[例题学习]

[例1]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1个白球和1个黑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 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 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解决下面的例2, 故设计了问题1, 把难度分散开。

【课堂反馈及反思】这个题目两次试验, 每次抽取结果都为3个, 在之前问题上加了难度。故加以分析讲解, 然后由学生在黑板上书写, 并进行讲评。通过之前题目的讲解, 这道题目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主完成。

[例2]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2个白球, 搅匀后从中摸出1个球, 然后放回搅匀, 再摸出第二个球。

1.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两次都摸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难度比较大, 因为要对两个白球编号, 从而加以区分, 让学生要能够解决类似问题, 比如“配紫色”问题。

【课堂反馈及反思】课堂上, 由学生出现了把球分成红球、白球的两种情况, 于是挑取了一些错例与学生一起来分析, 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因为有了例1作为前提, 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对白球编号, 并能解决该问题。

[练习]

两组扑克牌, 一组为红桃1、2、3, 一组为黑桃1、2、3, 从每组牌中各抽出一张, 称为一次试验。求两次都抽出数字2的概率。

【设计意图】和“摸牌游戏”一样, 让学生体会两次试验分步来解决。

【课堂反馈及反思】与例1的情况类似, 又因为有了例1的学习, 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这节课从引入、例题、练习都经过认真的设计, 在课堂上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过有些地方处理的还不够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次课题真的使笔者获益匪浅, 在课题结束后笔者也进行了很多的反思以及经验总结, 在这里只是简单的加以记叙, 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这样的课题及教研活动, 以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摘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设计研究”课题, 课题组以统计中的“树状图”为内容, 由笔者讲授了一堂公开课。首先, 自己阅读课本、教参, 提高对课本的理解, 然后进行大的框架的备课, 再精心准备课件, 但发现其中有好几个难点有待于处理。于是与其他老师一起交流, 再备课, 解决难点, 再进行课件的修改。同时, 课题组就课堂引入一起进行了设计, 使得课堂引入的目的性非常突出, 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后, 笔者再次进行反思、总结, 其他老师也针对课堂的问题给了笔者很大的指导。

篇3:一堂网络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中的“数学实验室”——用计算机画统计图是我第一次尝试用网络进行教学,获益匪浅.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种统计图后进行的,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数据,课上请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考虑到学生计算机基础的问题,我示范了如何绘制扇形、折线、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进行操作.进而出示课题:通过网络,查找数据,绘制图表,发送本校网站.由于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与教学内容的融洽度较高,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见网络教学充分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它在本次实验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本节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则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计算机四要素构成.教师在本节课中充当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电脑、查找数据资料、与人交流、制作图表等活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是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探究和向往的心情,它是人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在这堂数学网络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数学,区别于以往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网络教学又与平时死板的坐在教室上课有本质上的区别,在电脑室上数学课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到网络上去寻找需要的数据,又使学生体验到了兴奋和成功感,从而乐于思考和探索,在主动中获取了知识,开阔了思维,往往是一个同学做好了周围的同学都围上去请教,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这不正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吗?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在这一实验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电脑室自身条件的限制,我根据优劣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发现每一组学生针对问题都能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还争得面红耳赤,有几个小组还能共同分享交流成果.这种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当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思维障碍,合作交流不仅能使这些障碍得到克服,并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同时,学生学会了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协作的方法,使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健康地发展.

四、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处理数据等方面的优越性

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今天,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判断和预测.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学生已能认识与制作扇形、条形、折线这三种统计图以及不同统计图的选用,但在制作图表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受到制作的烦琐和困难,如扇形统计图必须首先计算出百分比,再换算成圆心角的度数,还要在圆中进行测量,经常是一个图需要花费十几分钟.在本次实验活动中学生无不感受到计算机制作图表的快捷、准确和美观,在惊讶于它的优越性之余,更坚定了他们日后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也达到了我们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长远目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但仍需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从而使其更优化.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不断地尝试,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篇4: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一、教学分析

1.学情的简要分析。

我执教的对象是城郊接合部初中学生, 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75%左右。他们学习上肯吃苦, 但由于受英语基础及原有教学环境的限制, 除了语法、词汇等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比较扎实外, 常常自信心不足, 课堂上普遍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好奇心强, 不喜欢老师简单地重复与呈现教材, 而喜欢灵活且有个性的教学设计;他们自主意识强, 比较渴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 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起进入学习的时空。

2.关于教学内容。

我这次选择的是非教材内容, 话题是谈论周末生活, 涉及不同的地方, 也涉及不同的学生, 让学生了解周末生活的一些状况。所选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 是一种真实的交际行为。从语言教育的理念来讲, 主要是突出语言的运用, 突出学生在语言应用中的实践能力。

3.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 学生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掌握生词outdoor, camping, cycling;短语hurry up, as usual;句式“How did you spend your weekend”等。

(2) 在学习过程中, 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 根据情境推测意思, 形成有意识地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3) 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 了解他人及其他国家中学生的周末活动, 开拓视野;在交流中注意尊重和理解别人,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以周末活动为话题, 经过大量听说训练, 能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交流和写作。

4.教学重点、难点。

(1) 能较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交流和主题写作。

(2) 善于把零散的语言材料组织成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短文,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 执教者要善于创设情境, 带领并促进学生主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 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英语核心素养。

(一) 幽默方式导入, 活跃课堂氛围

面对陌生的教师, 学生可能会有紧张感。教师敲门后问:“Excuse me, is this Class 2?May I come in?”然后走到学生中间, 继续打招呼:“Glad to meet you. How are you?”看到老师很亲切, 态度很温和, 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放松,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英语学习的情境。教师继续说:“Good. I’m glad to know you.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学习中, 学生也有一些疑惑, 如“How old are you?”等, 不管是否合适, 教师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 带点幽默:“Do you think I look younger than I am?I’m Chinese. It’s not polite to ask a foreigner like this.”这种教态, 消除了与学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学生从被迫提问转化为主动发问, 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形成了。

(二) 形成头脑风暴, 排除学习障碍

“Let me know about your lif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spare time?Did you play video games?”用问题进行课堂的过渡, 教学流程继续往前推进。师生谈话中融入大量的短语、生词, 为下面的各项活动进行知识上的铺垫。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他们猜测教师上周末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Please guess what the teacher did during the last weekend?”

1.老师周末干什么, 让学生去猜测, 猜测在小组内进行。

学生先个人思考, 然后和同伴交流。作为本堂课上第一次小组活动, 主要让Key words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为后面的写作训练做好信息等方面的铺垫。

2.互相交流, 共同检查评价, 也在小组内进行。

教师鼓励学生用“Did you do sth.?”的句式向老师提问, 课堂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 教师从多角度给许多同学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认可,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此突破了第二个教学难点。不难发现,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明白了酝酿思路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到信息搜集、材料搜集是写作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提供的Key words进行再分析, 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使信息更加完整, 为写作重点铺垫。这一环节, 由简到繁指导, 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 情绪比较轻松, 思维比较活跃, 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 多向猎取信息, 积累写作素材

“You’ve known about my weekend activities.Here’s a dialogue between Mary and Brian. They are also talking about their activities. Let’s see what they did.”这一环节, 主要是打开学生的眼界, 展示域外的文化背景及在这种背景下的周末活动, 学生感到新鲜、新奇, 用过去式口头描述周末活动, 巩固上一环节的学习成果。

1.结对活动 (Work in groups of four) 。

“Ask your partner what he did during last weekend.”这是又一次的合作交流, 活动在四人小组中展开。与简单的语言对话不同, 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同伴的交流, 并主动将自己的思考与他人的思考进行比较, 然后有所取舍。事实上, 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合作学习,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 才能获得真正的收益。

2. 制定周末计划 (Make a plan for the weekend) 。

制定周末计划学生基本上都独立完成, 但要吸取小组合作中获得的启示和相关信息。计划形成的过程中也要与同伴们商量, 分享别人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制定计划以及不断加以完善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 个性感悟文本, 合作促进学习

1.创设情境, 独立写作。

“Just like you, students in my class also like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did last weekend. And they wrote some letters to you about it.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letters?”学生拿着教师准备好的信件材料, 一边读, 一边想, 一边讨论。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Would you like to write back to tell them about your weekend activities?”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写作的情景。在这过程中,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他要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必要的指点, 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要进行引导。这一环节的设计, 抓住了现代中学生喜欢与同龄人交流的心理。

2.展示成果, 修改点拨。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作品, 师生以热烈的掌声肯定他的学习成果。教师以此为范文, 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修改, 肯定了文章语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时态和人称正确, 又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本环节不像以往先用中文构思、然后转换为英语句子, 而是一直用英语去思维, 整个写作过程, 从构思到写作到完成整篇文章, 保持了英语思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合作纠错, 共同提高。

教师提出要求:“Work in groups now and take turns to read your compositions.”“Now choose one of the group compositions and try to check it together.”在这里,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氛围又有了一次新的活跃。学生积极主动投入, 去研读, 去思考, 就同伴的作文既品其所长, 又“吹毛求疵”, 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这过程中, 大家一起合作, 很好地使用教师提供的作文评价标准, 学生对好文章的评价标准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今后的英文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有了自我评价的依据, 有了自我提升的空间。

三、教学反思

英语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 有一个基本的程式, 由词到句到篇, 采取“个人独立用词、小组合作造句、再由个人完成全篇写作”的组织形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体现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

小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于:

一是小组合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不是旁观者, 他们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体, 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

二是小组合作能培养学生协作互助的习惯。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只有在与他人的讨论中才能发现他人的长处, 只有通过集体协作才能取长补短,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好学生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就写作而言, 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他能发挥好自己的“绝对优势”帮助其他学生, 而在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 他也能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启迪, 获得提高;而那些相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中也不感到太大的压力, 便于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 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获得提高。

三是小组合作能让学生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反思并调整。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 也需要不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和调整。但要求学生沉得下心, 认真反思, 注意细心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找到自己的不足, 在发现不足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

篇5: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新课标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英语必修6第三单元A healthy life—Advice from granddad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Step1.Leading-in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采用头脑风暴法,以学生熟悉的话题“What health issues concern young people the most today?”和图片引出一些关于健康的词汇,比如stress,cigarette smoking, drinking alcohol,obesity等,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健康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接着我运用视听法,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则有趣的泰国禁烟广告,要求学生回答广告的制作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阅读的话题smoking,显现相关戒烟词汇如quit,ban,be addicted to等(the government appeals people who are addicted to cigarette smoking to quit.)并提问:为什么青少年会抽烟(why do you think some adolescents start smoking?)

采用谈话方式导入自然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有关电话的词汇。

Step2.Pre-reading

读前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标题advice from granddad预测课文内容(Look at the title in the reading passage.Can you predict what it is about?),为阅读做铺垫。

设计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速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skimming能力并使学生对电话的历史有初步了解。

Step3.Reading

活动一:速读(skimming—4 minutes)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首先,要求学生在略读课文后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这里学生用到的阅读小技巧是“中心句主要出现在段首,有时会在段末,但偶尔会在段中。”

活动二:精读(scanning—20 minutes)

在精读环节,我安排了五个不同难度的阅读活动:填表、联句、正误判断、完形填空和标题理解。

1.阅读填表: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完成由who,why,how为核心的表,掌握主人公写信的目的:

2.阅读联句:改编书本Comprehending(理解)部分的第1题,将找出上瘾的3个原因和危害,并填写在学案上。这项练习从句法层面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熟悉和理解具体内容,并找出关键词。

3.问答题:设计了2个细节问题:(1)Why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pregnant women?

(2)What forced James’ granddad to quit smoking?训练学生快速搜索定位信息的阅读能力。

4.完形填空是我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此完形填空有及时复习和复述课文的功能,填空处均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整个完形篇章又是对课文的概括。此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语言,提高学生概括、表达和思维能力。完形填空篇章如下:

A grandpa wrote a letter to persuade his grandson to quit (stop) smoking,which was easy to begin but tough(difficult)to stop.As an adolescent(teenager),James became addicted to(cannot stop)cigarettes in three ways:addicted through habit,physically and mentally(ofbody and mind)addicted to nicotine.Fortunately, he finally managed (succeed).

He also said cigarette had harmful effects on smokers` lung and heart.It was more difficult for smoking couples to become pregnant(having babies),and babies would be abnormal (not normal).Smoking also do harm to sportsmen,who may become breathless(breath badly)and unfit(unhealthy).

5.猜测词义(“What is meaning of “withdraw symptoms”?)根据上下文语境培养学生对词汇的能力和对信息的综合能力。

6.自编判断题目,要求学生对课文最后一部分Suggestions具体信息进行细节识别,提高信息辨认能力。

1.Focusing on exams is a good chance to quit smoking.

2.Every ime you feel stressed,you can smoke a pack of cigarette to relax.

3.It’s helpful to stop smoking with a friend or join a non-smoking group.

4.It is desperate and ashamed if you cannot quit smoking successfully.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及小组活动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新旧电话的工作原理,并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三、讨论与反思

上述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等内容都得到落实,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该课教学也得到了同行教师肯定。

篇6:一堂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 范刚林

1.备生物教材。

要细读生物教材, 确定“五点”:知识点, 即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要点;重点, 即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难点, 即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容易出错、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能力点, 即课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 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思想点, 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2.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第二, 学生有什么生物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他们?第三, 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第四, 学生有哪些生物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以形成良好的生物学习动机?第五, 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第六, 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七, 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二、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物教学中, 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 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但要靠老师的“教”, 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促进作用。

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2.重视学习方法对学生主体的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 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后, 再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视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 (1) 让学生多观察。生物概念的概括抽象、生物公式的发现推导、生物题目的解答论证等, 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 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 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 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 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 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做好课后反思总结

篇7:一堂最美的初中数学课

步骤一:课前准备, 突发奇想

星期三上午第四节课, 是我参赛讲课的时间。周二才布置任务, 周三就要讲, 再加上学校这一段的工作接踵而至, 像电视连续剧一样, 让人都忙得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我参赛课选的正好是我自己写的教案, 我已做了一个简单的课件模型, 我一直在苦苦思考怎么引课才好呢?我选的是《概率初步》的第一节《随机事件》我突发奇想地用“摸奖”引课, 于是我开始在家找几个乒乓球, 1个、2个、3个、刚找到6个两色球时, 我激动得像小孩一样跳起来然后把球装好放在我的背包里, 又开始修改幻灯片, 都快深夜12点了, 我亦然很精神。第二天到了学校, 我先在另外一个班试讲, 正好可以先体验一下, 可是毕竟不是赛课, 心理上还是重视不起来, 但在使用幻灯片时发现有几个地方需要调整, 由于时间紧张也没法改动了, 打算下一节课再临时调整一下就行了。

步骤二:精彩导入, 有效预习

上课铃响了, 我亲切地问了一句“同学们摸过奖吗?摸过奖的请举手。”“你想摸奖吗?”“好, 试试你的手气!”我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我讲了一下游戏规则:“请期中考试排名的末位数字是2的同学到前面摸奖, 5个黄球, 1个白球, 摸到白球为中奖, 并奖棒棒糖。”一个、二个、三个, 出场七个都没中奖, 只有最后一名同学了。“恭喜你中奖了。”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定能摸到白球吗?”“不一定。”“这是一个什么事件?”“随机事件。”“好, 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随机事件。水到渠成, 引出课题。

因为是教学案教学, 所以我先用大屏幕展示“课时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看学桌上的, 然后展示“课前预习导学”。

(1) 预习内容:教材中的随机事件。

(2) 预习指导:认真看书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2) 什么是确定事件和随件事件? (3) 书上的三个问题, 你能看懂吗, 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吗?试一试。

(3) 如有问题请记录下来, 一会儿再组内研讨。

步骤三:合理调控, 有效引导

学生都静下心来认真看书, 大约五分钟后, 我开始检测预习情况, 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能看懂 (我可还是第一次在赛课中, 或在有人听课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 以前都怕讲不完, 总安排提前预习) 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画画圈圈点点, 做批注, 如果有问题请标注下来) 学生也明白了, 于是大家一起看课本, 研读教材, 我先问第一个问题都会吗?“都会”, 学生说都明白没问题了, 我再提出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这种抽签式, 对5位同学公平吗?”有一学生认为不公平, 我没有急于解答, 而是又另外找了一位学生来判断, 她说公平, 然后她又解释为什么。这位学生解释得很清楚, 我随后问不明白的那位学生:“明白了吗?”并让她谢谢这位同学, 在体验“兵教兵”的同时, 还不忘教育学生知道“感恩”。

书上的问题大家彻底没问题了, 接着检查第二个问题, 提出几个问题检测之后, 学生真的理解了, 又找几位跟着的学生举例说明, 看看学生是否真的没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都做大屏幕上的“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这6个小问题全由平时较差的学生回答结果都答对了, 然后才放心地进入下一个问题。

教材上的“问题”是个难点同时也是下节课《概率》的铺成, 是让学猜想然后试验的。为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模奖, 我安排每小组都带着棋子,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并让组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全班汇总, 通过实验, 得出结果后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找到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 效果非常好。最后通过“看故事、拓新知”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一次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个问题就连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都解释得很清楚, 看来平时枯燥无味的数学是多么无力呀!做完题以之后又让学生感受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去教于乐, 教于学中。

步骤四:课堂检测, 提升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教学案教学的关键———课堂达标检测。首先我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 做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 如有问题请记录下来, 然后共同解决, 我再检测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环节, 让学生高喊“我能行”, 一浪高过一浪连喊三声。学生的情绪高涨, 并在努力竞争中完成了思考题中的三个问题。

步骤五: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上一篇:原材料、组部件入厂检验管理制度下一篇:构建和谐医院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