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2024-04-20

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通用8篇)

篇1: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有关工商管理系运用体验式教学的研讨论文

当前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首选条件已经由学历向应用“能力”转变。因此,作为实践性和创新性极强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主动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变,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然而现在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会因为缺乏“动手”的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

传统教学模式在上课期间教师通常高密度地讲解,很少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机会,从而走入了满堂灌的误区。这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机械的记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从而引起教学质量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是一种以“讲授——接受”为主的单项知识传授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但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式简单

由于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不足、对学生将来从业的岗位技能了解不深入,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简单,主要为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缺乏关联性和针对性。

(四)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多数都没有在企业中任职的经历,几乎没有管理的实践经验,掌握的“管理技能”均为学生时代所学习的间接经验。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明显无法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的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二、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优势

(一)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与主动掌握。

(二)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1.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讲授——接受”为主的单项知识传授过程,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工商管理专业来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在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训三个方面实现“从体验中感悟”、“在模拟中升华”、“于实践中应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和沙盘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内实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潜能和锻炼管理能力的目的。

2.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关系,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参与形成体验,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和设定情景,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探索和创新,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综合的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授,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体验式教学则强调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通过体验增强学生团队精神,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满足现今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的探索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体验式教学,对于实施的高校在教师、学生、相关软硬件和实习基地等方面均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1.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

体验式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因此作为教师除了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功底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技能水平,甚至要求教师有在企业中任职的经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查阅相关的实事信息,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课堂教学就很难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设企业实习基地

工商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上理论的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演练都无法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原因在于课堂上没有真实的环境和对象,这些课程最佳的学习方式莫过于在企业中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应注意事项

1.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虽然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强调实践活动,但是并不排斥理论学习,而应是两者的结合。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时间,也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只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2.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其优点和科学性,但是同样也具有局限性。在工商管理专业各门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强调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在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使他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篇2: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 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 人共分为12 小组,正反双方各6 个小组。通常3~5 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 组传递给A2 组,A2 组传递给A3 组,……最后A6 组传递给A1 组;反方B 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 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 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 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 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 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

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辩论式研讨课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篇3: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隧道工程》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内容设置丰富, 包括隧道的勘测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的相关知识。通过《隧道工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熟悉与隧道设计和施工有关的技术政策和国内外在隧道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 了解隧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掌握编制隧道施工图的基本能力和组织隧道施工的技能。因此,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来说, 《隧道工程》课程无论对他们的考试、毕业设计和其他专业课学习, 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 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了提高《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 国内众多学者针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展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为该课程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如互动式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2]等, 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3,4], 大大推动了其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差等。因此, 结合《隧道工程》的特点, 探讨新的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一) 概念

所谓研讨式教学, 就是根据《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 以具体工程问题为背景, 在教师的教学指引下,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 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料、计算机模拟软件及必要的室内试验, 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学生是主导, 教师只起到一个向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 从问题的分析、方案设计到实施, 以及结论的得出, 主要由学生自己考虑来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升他们的动手技能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 实施原则

研讨式教学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即学生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及和谐性原则[5]。

1. 学生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再是过去的教学中心, 而是起到辅助、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 积极探索, 发挥自身的潜能, 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而逐渐成为学习行为的主人, 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

2. 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一个班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 分析问题的能力各有不同, 因此, 在设置研讨的问题时, 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设置的问题不要过难,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使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启发性原则。

在实施研讨式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给学生适当的启示, 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对设置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4. 和谐性原则。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像导演, 而学生就是真正的演员, 要想把研讨式教学这场戏演好, 必须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因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故必须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老师和学生才能共同进步。

二、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 《隧道工程》课程特点

1. 教学内容繁杂。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 《隧道工程》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 在学习该课程前, 必须具有扎实的工程地质、土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功底, 而且要理解隧道的设计与施工理念。

2. 行业性差异大、规范性要求高。

该课程与国家或省级部门制定的各种行业规范、规程、标准紧密联系,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规范, 比如, 同样进行隧道设计, 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 铁路隧道设计则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2005) , 城市交通隧道设计则依据《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2003) 。因此, 在讲授该课程时, 必须了解甚至理解各种工程规范的内涵。

3. 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隧道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实践学科, 与工程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授的许多施工方法和理念都是从工程经验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因此, 在授课时, 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 内容多, 课时少。

目前高校《隧道工程》课程只有32学时, 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 因此要满足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非常紧张, 导致“满堂灌”现象普遍, 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难度较大。

2. 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现在的隧道工程方面的教材缺乏规范的编写思路, 更新过慢、照搬照抄、涵盖内容不全, 大多是泛泛而谈, 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或重大工程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内容不多。

3. 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隧道工程》目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教育方式, 启发式、讨论式模式较少, 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大多在应付考试, 没有深入探究隧道奥秘的热情, 这大大影响了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

4. 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

“隧道工程”, 顾名思义只有与工程紧密联系才能讲好这门课, 但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无法到隧道现场去亲身感受, 因此只能靠课堂上的想象, 无法深入理解隧道的设计方法与施工工艺, 难以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课程中的实施思路

1.《隧道工程》教案的优化。要想使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首先对现有的教案和讲稿进行加工、完善, 因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与以往相比有显著的变化, 不再遵循“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因此, 以往的教案和讲稿已不能适应研讨式教学法的要求, 必须结合工程实践问题, 编写新的教案,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的教学课件。

2.研讨式教学模块的设计。针对当前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典型重大灾害, 如塌方、岩爆、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突泥等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块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选取合适的工程背景, 设置合理的思考题, 增设课堂讨论、课后模拟分析、撰写学术论文等教学模块,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参与工程问题的分析、讨论、试验等, 提高《隧道工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深入了解隧道工程问题。

3.教师督导与点评。在进行课堂研讨前, 教师必须提前给班里学生下达任务, 并注意时刻咨询他们的进度, 让他们定期来汇报, 给出具体的意见与修改建议, 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前期工作。在课堂研讨结束, 教师要对研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评, 指出学生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下课后, 教师应认真做好教学总结, 撰写教学笔记, 以便后续逐步改进与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活跃课堂氛围。该方法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对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 该方法应用于《隧道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学生前期文献调研能力不足, 无法掌握问题的研究现状;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无法真正参与研讨式讨论;研讨式教学花费时间比较多, 课程教学学时不够等。虽然研讨式教学目前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 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问题在以后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将逐步得到解决。

摘要: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隧道工程》的特点, 引入研讨式教学法, 尝试进行教学改革。论述了研讨式教学法的概念与实施原则, 分析了《隧道工程》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研讨式教学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的实施思路。研讨式教学不仅对《隧道工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于土木工程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隧道工程,研讨式教学,学生主体原则,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3) .

[2]杨建中.项目教学法在井巷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4 (3) .

[3]李晓龙, 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9) .

[4]李天祺.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5 (9) .

篇4: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专题研讨 教学方法 探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本学期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有了一些体会,在这里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专题研讨式教学是教师指导若干名学生针对某一课题或项目,团队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多媒体工具,撰写论文并精心设计演示方案的整个过程。

1.课程的选择

并非任何课程、每一节课都适用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方法。《经济地理》这门课程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这门课的信息量非常大,知识面广,知识的更新也非常快;而教材中的数据滞后,内容也不够全面。

第二,教材中缺少插图,不利于学生掌握;必须广泛地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

第三,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吸引学生,课堂效果一定不会好,必须增加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而目前我院的校园网、教学设备等硬件到位,因此,这门课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2.专题研讨式教学前的准备

让学生接受专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让他们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感兴趣。我在第一次课时就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随后指导学生全面准备。

一备教材,让学生充分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要点与关键字。

二备素材,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效素材。当然如何搜集有效素材是我要给学生补的另一堂课。

三备课件,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

四备课堂,指导学生如何讲授,如何配合,如何互动,同时提醒应当注意的问题;课前还要求学生将他们准备的内容完整地演示一遍,提出建议,供学生参考。

3.专题研讨式教学安排

第一次专题研讨式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由我带领大家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内容,让部分学生回忆知识要点。然后,引入新课内容,通过许多特色内容,比如精美图片、动听音乐或小故事等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请两组(4人一组)同学分别上台,进行全面讲授。学生一般用半个小时左右讲完,然后我对他们的讲授进行点评,先鼓励和表扬好的表现,再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我再全面地讲述知识要点,强化重点内容。

4.专题研讨式教学的优缺点

专题研讨式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搜集能力、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课件制作水平、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互动能力、整体策划能力等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专题研讨式教学进入第二轮(全体同学进行一次为一轮)时,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并出现了许多喜人的场面。

第一、同学们搜集素材的能力大大加强,课件制作手段也多样化,除PPT外,还制作网页等其他形式;

第二、互动大大加强,通过有奖竞答或知识竞赛等形式展开教学内容,极有创意,吸引住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

第三、不断提高课堂效果,有效运用一些特色元素,如民族音乐、地方风俗等充分营造不同国家与民族氛围;

第四、团队协作大大加强,学生们运用巧妙的方式,将各部分内容串接起来,具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第五、学生们对知识要点与关键词的把握更准确,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而且显示出个人的不同语言风格,有的可爱,有的严谨,有的轻快、有的情感丰富。

第六、各组学生互相竞争,争取有更好的表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也感受到了自己各项能力的进步,课堂结束后也有较强的成就感。我也通过赏识教育强化他们的这种感受,保持他们较强的热情与兴趣。

近期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我在全体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搞了一次座谈。广大同学认可这种教学方式,谈了许多优点;同学们也指出,这种教学方法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另外还有使用网络的困难等,建议不要大量使用。

5.我的收获与体会

我从专题研讨式教学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学生们制作了大量的精美的课件,提供了不同视角的素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第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全体学生的课堂管理与教学质量控制;

第三、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才能给学生意见,进行点评;

第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好的创意,对老师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学相长。

第五、专题研讨式教学需要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课余的辅导,内容的准备等都大大加强;

第六、当然专题研讨式教学不是任何课程都适用,有些课程适用,有些课程可能不适用。

第七、专题研讨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胡小桃.让研讨式教学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2.(3)

(2)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4.73~77

篇5: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2)研讨式教学在地方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改革中的五点建议:①教师和学生课前充足的准备;②让学生独立自主;③合理分配小组讨论时间;④开展多元的成果评价;⑤有效对待说话过多和保持沉默的学生。

5结束语

通过教改小组的努力,研讨式教学在电子信息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成熟的研讨式教学体系,并在我们学校广泛进行了推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受益学生数量达到1000多人。

参考文献:

[1]杨波.地方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与研究困境及对策[J].高教学刊,(11):1-3+7.

[2]黄梅.高等教育研讨式教学现状述评[J].广东教育:教研版,(3):36-38.

[3]徐清,喻萍,刘天宁.将研讨式教学方法带进研究生课堂教学[J].昆明大学学报,(4):67-68.

[4]曾明星,蔡国民,覃遵跃,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实施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1):76-81.

篇6: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设计素描多种教改,从美术与设计的历程中理出设计素描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基本原则方法。

【关键词】研讨教学;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72-02

一、近年对设计素描性质的不同认识

研讨式教学最早源于德国,后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湖南师大郭汉民教授研究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美术与设计界中的研讨式教学研究尚缺乏系统科学体系,设计素描的教学行内探讨和争论焦点主要是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等。

观点一: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应是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有机的结合,但是不要将其视为唯一”。[1]

观点二: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2]

观点三: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

观点四:有人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3]

素描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琪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它学科独立出来并成为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造型艺术。包豪斯时期的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

《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影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的几代人。随着高校扩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增加,随后出现了“设计素描”名称。1985年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教材《设计素描》(吴华先译)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南艺的单德林在素描、线描、综合材料等艺术设计教学中总结出了设计素描教学经验,并出版《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教材。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

二、设计素描教学应围绕“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展开研讨式教学

设计素描是人文艺术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设计的运用性、创造性,在信息工业革命年代设计素描同样面临很多新问题,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展开研讨式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是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重要任务,设计素描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学生的实训,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怎样在设计素描实训中开展研讨教学是我们必须改革的,在实训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讨交流。拓展知识、培养设计造型技能是教学重点,在传统造型系统里吸取精华,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的,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素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素描训练出发点,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

中国传统绘画素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设计素描则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目前国内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基本划定为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综合设计素描等几大板块,我们要改革设计素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素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设计素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设计素描多维立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中国美术学院周刚老师就把设计素描分为线性描绘、空间建构、空间悬体、从具象到抽四个时段。[4]

南艺单德林老师认为:“基础素描是以聚合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着重解决造型的观察和表现,即先要有造型能力,而‘迁想妙得’主要体现在扩散思维能力训练,对‘心’(未知领域探索的创造意识)这一神奇世界的探测则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5]

设计素描教学的研讨式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造型因素来展开,如中国美术史上六朝画家陆探微的“陆得其骨”、“秀骨清像”、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及南齐梁时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评画的标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结构表现。“随类赋彩”在素描里可以解释为调子,调子有助于表现形,但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设计素描”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学问要深入研究,我们要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建构设计素描理论情景实践的研讨式体系,在设计素描的教学平台中展开师生互动,在传统项目研讨中完成设计素描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设计素描实训中研讨体会设计素描理论的探究与深化,在实训中积累自主学习、研发创造能力。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线造型,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线中,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省去过多的光影色调的绘画时间,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线条的粗细与浓淡、光滑与粗糙、曲直与弯弧、疏密与重叠等变化展示不同寻常的空间效果,其效觉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明暗处理的效果。线条在建造空间的艺术形式中兼顾着空间和形式的双重目标,其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无限的空间,设计师是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设计创意来源于自然物象,即“以形写神”才能“迁想妙得”。

在设计素描的实训教学平台中形成传统造型项目体会研讨,建立专业理论学习的情景模式,研究以开展主题或项目设计为主旨的实训课题,丰富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能动参与性,提升研讨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素描是造型基础,设计造型是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依附,我们应根据设计素描的课程内容实际展开研讨,设计服从于功能和实用。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不同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按照设计素描的不同专业特点、目标指向来计划设计素描课程内容,在工厂、商场、自然景观中现场教学,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这些不同的专业方向都应该有着独立的设计素描课程定位。环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应多以景观素描和建筑空间素描为主,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以产品造型和器物外观设计素描为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多以体现平面标志性的构成为主,装潢设计专业应以浮雕装饰造型的素描为主,而染织美术的素描课则应以表现不同花卉和植物的写生变形素描为主等。

总之,设计素描课程是为设计而培养人才的平台,我们要强化创新运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方式与结构,构建设计素描多维研讨教学的平台模式,紧跟教学改革趋势,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社会输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摘 要:研究生具有不同于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涉及专题划分和团队组建、进度安排、课程报告与讨论、撰写课程论文等具体环节。“研讨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意义。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军校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c)-0194-01

军校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军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重点突出其“研究”的特点。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研讨式教学,就是学员选定课题,教师指导研究,教学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教研结合的方式提高学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中运用研讨法,可以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加深对某些重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是解放教育力。即解放教员的教授力,解放学员的学习力。从直接意义上说,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是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西方大学教学中,“seminar”是一种拓展和深化教学的利器,教学改革的媒介,素质教育的实验平台。“研讨式”教学法用英文翻译是“seminar”,“seminar”英文原意是指(大学或暑期学校)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之班级或研习班。它则是一个内涵丰富、功能独到的教学范式。因此,将“seminar”教学范式的运作方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对于军校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研究生“研讨式”教学的特点

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研讨式

常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研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也积极参与研讨,甚至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开展研讨甚至辩论,师生关系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2.2 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在本科以前(包括本科)的大部分教学时段,教师都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为主,教学目标主要是授人以鱼。研究生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授人以渔式的教育模式既很重要也很必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复杂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实际参与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效。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研讨课程能够促使学员在重视学习结果的同时也一样重视学习及研究过程,这有助于理解研究方法的本质,形成研究能力。

2.3 学生专业构成范围拓宽

从对几所军校研究生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将研讨课程的选课人员专业跨度的范围扩大,在常规专业课教学中,选修人员一般为本专业学生,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比例也很小,更不用说其它非相关专业的学生了。然而,在对地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情况却是大有不同。比如有的大学中:自动目标识别新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每期开课,总会发现有数学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学生选修。另外,部分硕士研究生也选修了博士研究生研讨课程。

3“研讨式”教学实施方法

研究生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方法(Seminar)是一种有效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Seminar是欧美专家学者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其宏观结构由概要式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前沿和发展背景以及需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它需要导师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将相关主题及其具体明确的要求分派给特定的研究生,为后者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后者是学术交流的主要部分,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选定的研究专题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它要求报告人事先阅读指定的书目文献,查找相关的资料,对问题的研究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或通过试验,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形成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发言言之有物、内容翔实。

4研究生“研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以教学大纲为本,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研讨课程给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度,但是也不是没有约束,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准则”,形势变了,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变。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重要基础,系统的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而言,不学好知识就不可能发挥能力,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可能孤立地培养学员能力。学员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实现的。然而知识又不等于能力。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关键在于方法的传授,教会学员如何从学会知识到会指导自己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4.2 注重基础与专业最新动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究生研讨课程需要巩固学员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向。另外,军事学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很多与军事生产最新研究相关,将课程内容与重大科研背景相结合,有助于提供丰富的研究思路,拓宽学员视野,获取已有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

参考文献

篇8:研讨式教学软件的论文

一、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

中国高校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然而,传统式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的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突显。剖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式教 学方法注重 知识传授过程的 完整性。 许多教师为了保证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满堂讲解,与学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枯燥,导致学生疲劳,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角是教师。学生总是被动聆听和接受知识,忽视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只会对知识进行模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3.传统教学 模式缺乏师生之 间的良好交 流与沟通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不能及时将自己的疑问或讲解提出来与教师或者同学一起交流。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分析。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4.传统式教学忽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传统式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原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遇见问题时不知用哪一类方法解决。

二、研讨式教学过程

1.研讨主题的 确定。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 ,研讨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 研讨主题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包含应需掌握的知识点。所以,关于课程研讨主题的确定,我院教学团队经过校外考察、专家指导、集体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每门课程的研讨次数和研讨主题。

2.研讨式教学的 实施。每一次研讨主题包含的知识点材料及对本次研讨要求学生完成的实践任务, 提前一周发放给学生。每次研讨分组完成,5~6人一组。每组共同完成知识点学习和研讨式实践任务, 由教师随机抽查分组对研讨式学习结果进行讲解和展示。随机抽查可以监督每个学生参与到研讨式学习中,讲解和展示过程中,如果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对该组展示有疑问,可以随时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这样既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又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结果,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研 讨 式 教学中的 评 分 制 度 。 在每组展示了研讨式学习结果后,由其他学生和老师分别对该组学习结果进行打分,并综合统计。每次研讨的分数和研讨次数的数值直接作为对课程成绩考核评定分数的一部分。

4.学生课程成绩 的评定制 度。研讨式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课程评定制度与传统教学下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有较大改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总是通过课程期末考试决定学生学习结果。而在研讨式教学方式下, 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研讨式教学监督学生主动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的课程成绩由研讨式成绩60%)+实践成绩 (20%)+期末测试成绩(20%)三部分构成。

三、研讨式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同时改变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式, 与传统式教学方式相比,研讨式教学取得以下教学效果。

1.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活跃气氛课堂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提问和交流, 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讨式教学重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 教师能很清 楚地了解 学生参与 度、对知 识的掌握 和应用程度 。动态地 掌握学习 情况和程 度 ,以便随时 调整教学 进度和内容。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忽略学生学习情况而臆断授课。

3.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研讨式教学任务并进行展示。对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采用加分制度。 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监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

4.研讨式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下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模式,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主动性。这样能打消学生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取较好的课程成绩评定, 公平地评定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成绩。

5.研讨式教学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地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求学生独立地学习研讨的知识, 还要很清晰地把学习结果介绍给其他同学和老师,这样,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此外,分组共同完成研讨任务,要求同组同学相互配合地完成,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的不足

虽然研讨式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研讨式教学需要更多课时 , 如果整个课程的知识点都采用研讨式教学,课时往往不够。因此,采用研讨式教学的课程需进行课时的重新规划。

2.研 讨式教学下课程教学进度较慢 ,因此 ,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存在矛盾。 这个问题有待更好办法加以解决。

研讨式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摸索阶段, 如何完善研讨式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更多高等教育者参与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研讨式教学方式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提出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过程、研讨式教学方式的评分制度和研讨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制度,最后总结研讨式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上一篇:市蔬菜办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打算下一篇:伟人精神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