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文学名著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1.初中生名著阅读时间不够据现有的调查,现在学生课后作业太多,基本上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特别初三的同学们,完全沉入升学考试的复习大战。

第一篇:文学名著论文范文

文学名著在影像时代的“重生”

摘要:随着影视作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热门IP被搬上影视舞台,人们在不断地更新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始拾起书本,重新阅读文学名著。影视作品相较于文学名著而言,更像是由导演进行阅读理解之后的二度创作,让观众从导演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作品在二度创作之后,文字和剧情的视觉化,让观众的审美区间变得更大,观众年龄层变得更加丰富,极大程度上加强了文学名著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不乏许多文学名著,文学作品与电影、电视剧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文学作品作为影视从业者的一种有力的创作手段,为当代的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源泉,而一部成功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也将原著带到人们视线当中,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文学名著 影视改编作品 重置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1938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上映了由方沛霖执导的电影《雷雨》;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同年6月15日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改编自《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的中国电视剧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

1990年4月,亚洲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时至今日,中国共有电视台36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截至2016年,我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中国的银幕总数已达到41179块,更有以优酷、腾讯为代表的多个网络视频服务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手机终端信息APP,中国已毫无疑问的进入大数据影像时代。

一、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发展历程

1958年6月15日,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餅子》改编自《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而中国第一部电视剧即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母本的这一做法,为日后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电影、电视剧的数量繁多,质量也逐渐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无论从文学、艺术还是精神上都十分突出的好作品。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源泉的方法,成为影视从业者的一种有力的创作手段,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做法渐成为创作常态的一种。从华语电影“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和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历届的获奖作品来看,有相当数量的电影电视剧都改编自文学作品。60年代的电影《李双双》改编自李隼的小说《李双双小传》,《小花》改编自前涉小说《桐柏英雄》。80年代,周克芹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改编为了八一厂和北影厂的两版电影。据说在当时的80年代,由于导演与原著者之间对剧本有分歧,结果产生了中国百年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八一厂与北影厂同时开机制作同一部电影,几乎是同时上映。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分别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还有86版《西游记》和87版《红楼梦》以及改编自小说《夜》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90年代,电影《高山的花环》改编自李存葆的同名小说,路遥的《人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还有古华的《芙蓉镇》也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方面有《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改编自张平同名小说的《抉择》和改编自二月河同名小说的《雍正王朝》。2000年至今,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更是题材各异、种类繁多,其中很有影响力的如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择》分别在1998年和2000被改编为电视剧《抉择》和电影《生死抉择》,冯小刚执导的当年电影票房冠军《手机》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让王宝强“一夜爆红”的电影《天下无贼》改编自赵本夫的同名小说,电影《集结号》改编自杨云金的小说《官司》,大陆首部谍战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以及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另外还有改编自须一瓜小说《太阳黑子》的电影《烈日灼心》,改编自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的《一九四二》,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篇,刘烨和胡军主演的《蓝宇》改编自筱禾的网络小说《北京故事》等。在电视剧方面,有数据显示2001年到2008年,这8年的电视剧总产量为5620部,共有116313集,平均年产电视剧14539集,且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到2015年,国产电视剧年产量都在500部左右,剧集数量从2003年的10381集稳步上升到2015年的16540集,这在全球电视剧行业独一无二,其中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数量也是逐年攀升。这其中有改编自周梅森小说《中国制造》的《忠诚》,还有今年的豆瓣高分电视剧《人民的民义》同样出自周梅森之手,影响巨大的《亮剑》和《雪豹》分别改编自都梁的同名小说和业余狙击手的小说《特战先驱》,“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改编自兰晓龙的长篇小说《士兵》,刮起一阵长久“谍战风”的《潜伏》的原著来自龙一,还有2015年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2017年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白鹿原》。如今还有许多网络大IP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影响力颇大,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和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都被改编为多版电影、电视剧,2015年的收视冠军《花千骨》,改编自fresh果果的同名小说以及前不久票房表现不错、改编自今何在同名小说的电影《悟空传》等。

总的来说,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其中不乏许多文学名著,如周克芹先生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和麦家的《暗算》等。

二、文学名著在影像时代的重置

人类历史近500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影、电视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当今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收数量巨大的信息,以及每天忙碌的生活、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使得大多数人们很难去静下心来阅读一部由巨大量数字组成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的如今,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对于其改编原著的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一部成功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能够将原著带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引起舆论和人们对于原著本身的关注和阅读。如2017年3月28日起开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成为现象级作品后,其原著小说《人民的名义》也受到广泛关注,先后举行了电视剧和长篇小说的研讨会,小说阅读量也迅速上升,甚至作者周梅森先生创作的同题材作品《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等也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乔治·布鲁斯东曾经就小说与影视作品进行了对比,认为其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看见”。影视作品较之文学名著,更能让观众所接受和感受,通过其镜头和演员的表情使观众能够对作品所隐含的,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更加全面的接收。文学作品则依靠读者的生活经验经历进行有依据或没有依据的推测,所以导致了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作品,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然而,文学作品作为作家的创作产物,很少受到限制,拥有极大的篇幅与空间进行创作,能够将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反应及心理描写进行大幅度的阐述,都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调整。而影视作品有规定的时间限制,有影视播出的规定限制,创作者所要表达得内容必须浓缩在里面,而影视作品的接受也只是一次性的,这就要求影视作品能够用最少的镜头语言来铺垫出故事的梗概和背景。

一部分的观众仅仅从影视作品里了解文学名著,不免会存在一些偏颇的印象,有些影视作品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对文学名著进行情节和台词上的调整,这就使得从影视作品了解作品的观众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的推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重读经典的运动。对文学名著的重读,不仅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个信号,是当今中国追求文化自信、重铸文化精神的信号。文学名著在影像时代得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世人带来不一样的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笔者仍然坚信,文学名著在今天能够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名著,傳承优秀文化,构筑新时代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

作者:王璐 邓翀

第二篇: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思考与对策

一、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初中生名著阅读时间不够

据现有的调查,现在学生课后作业太多,基本上没有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特别初三的同学们,完全沉入升学考试的复习大战。新课改要求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但是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文学,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强调应试能力,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极为不利。

2.学生阅读趋于盲目

有些学生向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让自己放松一下,会选择一些娱乐功能强的小说。虽然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大多数都属于快餐文化,读完就忘记,其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远远不如经典文学名著。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性格塑造产生好的影响。学生读这些书也是走马观花,只关注故事情节。

3.深奥的的文学名著让学生无从下手

老师们推荐的如《唐诗三百首》《徐志摩诗集》《鲁迅全集》《泰戈尔诗集》等这些中外文学名著,用一句话概括都是读起来很美好,其实真的很深奥。学生读得云里雾里,苦涩难懂。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思想比较平凡,只有文艺青年才会有当大师的梦想,所以放低阅读目标。

4.文学名著阅读越来越趋向于实践用途,丧失了阅读的本来意义

老师们在上写作课的时候,常常强调只有多阅读文学名著,才写的出来好文章,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得高分。现在初中的图书市场教辅类书籍居多,例如《优秀作文一百篇》,《阅读高分训练三百篇》等之类。由此可想而知功利性书籍大量充斥在初中图书市场。一些老师认为,阅读文学名著能提高语文成绩,造成学生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阅读。基于这些原因,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丧失掉了原有的意义。

二、初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有效对策

1.借助“百家讲坛”的潮流,诱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现代物质文明极度丰裕,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反而匮乏。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来弥补自己精神生活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素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节目。如刘心武讲述的《红楼梦》,易中天的《品读三国》等,这些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些文学名著的讲演者都是大学者,他们能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生活,讲出一些深刻的道理,对于激发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老师们可以借助“百家讲坛”的国学风,激发同学们阅读的热情。

2.建立读书角,扩充学校的图书馆书籍

现在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形同摆设,或者资源匮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经典的乐趣。建议班主任在班上建立图书角,为同学们创造可以阅读,可以交流的地方。教师可以把自己珍藏的书放入读书角,给同学们阅读。鼓励同学们把家里的藏书,带到图书角与班级里其他同学分享。

3.紧紧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主动探究学生的阅读方向

如何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从他们平时阅读方向都可以看出来。男同学们喜欢看一些探索式,具有男子气概的文学名著。老师们把握这个方向可以推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方向可以推荐《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西游记》。西方文学名著例如《战争与和平》《白鲸记》《鲁浜逊漂流记》《三个火枪手》等。女同学喜欢读偏于言情方面的文学名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有《红楼梦》《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西方文学名著可以推荐《乱世佳人》《简爱》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引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让他们心灵受到这些文学名著的洗涤,在书海里探寻知识,让他们精神得到满足。

作者:吕松

第三篇:阅读欣赏文学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 要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文学名著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关键词 新课改 文学名著 语文修养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心灵,是学生成为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语言自由的人,已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搞好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欣赏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名著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点,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须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名著,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有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让学生在与《红楼梦》如此亲近阅读中丰富语文素养,是学习语文变得轻松、快乐、真实、有品位,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名著,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名著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其实,我们阅读文学名著一定要寻找情感体验点,寻找激发学生情感的活性因子,这也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比如我们学习《春望》,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时应该品味:战乱之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花、鸟都流泪害怕,那么有血有肉的人何以堪?这样,类似无声的两句简短的诗句控诉了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发了人们对战争的痛斥和对和平、安康、幸福的渴望。又如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随着年轻学生口中整齐、响亮、有感情、脆生生的诗句传向渺渺窗外,你会感受到那种背井离乡骨肉剥离的残酷,你会感受到自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缠缠绵绵的乡愁就不曾离开过你,不舍不弃,永不老去。再如学习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一文中读到:“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我无数次脚印”“我吃过我亲手种的白菜”“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到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的誓言与今天我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寸土不让的严正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可以让学生的思绪飘回到沦陷年代的东三省,变成漂流关内的东三省热血青年,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绪降临到钓鱼岛海域的中国驱逐舰上,变成意志坚定的解放军钢铁战士,进行一次热爱祖国、誓死保卫家乡的情感体验。

总之,加强文学名著阅读欣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激发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车辐山中学)

作者:房文者

上一篇:世界科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纳税筹划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