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2024-04-21

个性化写作之管见(通用6篇)

篇1: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个 性 化 写 作 之 管 见

枞阳县金桥中学 李贵进

有这样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语:“拥有一只我的手机”。这种说法与“我拥有一只手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手机”富有个性化,是“我的”,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后者则流于通俗,毫无特色可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就是“应试文”、“新八股”。教师应培养、鼓励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声:不是“我写作文”,而是“写我的作文”。当写作的动因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写作就成为马斯诺心理金字塔中最高一层的需求,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宣泄。

诚然,“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倡导个性化的作文不仅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也是作文的本质体现。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然而,在大力倡导并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重实践重过程的写作改革的大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些所谓的“个性化写作技法”指导性的文章在诸多大报小刊上频频抛头露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难道我们还有戴着新课标的面具再次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牢笼中吗?应该说作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那种纯理论性的作文写作指导是一个误区,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并且还要在崇尚人本主义思想的今天,打着个性的“幌子”,大侃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甚至力图尝试对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漫不经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学生而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它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审美的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文风,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段写作的要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对长期僵化的作文教学反思的结果。作文原本是非常个性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时代的精神。今天,当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施教于创新求真的殿堂,我们本不应急功近利,重新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纠缠在技法至上的泥沼中,而应该对个性化作文写作进行科学的定位和不懈的探究。

一、个性化作文的概念分析与价值透视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作文一旦注入了学生的个性,便成为有生气、有灵性的东西。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写作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文文相异,各尽其妙,“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

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语),是一种为自己、为人生、为创造的本能冲动。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够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实,个性化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也就是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探究及策略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于生成的环境,个性作文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作文教学也只是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迫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行,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也被限制,作文了无生气。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教师的作文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面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 卢梭《爱弥儿》)。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以及作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笔者就针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打破价值的认同,注重生命的体验

古人说:“牢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盖棺定论,价值霸权,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做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强调的是不同的读者读文和作文会有不同的领悟、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与教师广博的学识储备、正确的教学意识和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在学习汉乐府《陌上桑》时,文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甚至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收集资料、研究佐证的充裕时间,或许使君的形象在我们学生的眼里会是一位有礼有节、儒雅豁达的君子。诚如是,阅读教学也必将成为我们学生磨砺个性的天堂。

其次,反思以往作文训练,过多地强调了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材料是否有深刻主题可挖掘”被反复强调,主题要“舍小取大”不揭露生活的阴暗面,不表现成长中的过失,有意义的事必定是好事,小草就象征着生命力强,教师必定

是忘我奉献的蜡烛„„,在这种“价值认同”的写作理论制约下,学生的写作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灵枷锁,几乎没有张扬个性,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的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足球、网络、外星人等,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的处女地,要让学生崇尚真、善、美,但更要敢于面对假、丑、恶,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丑恶,才更加懂得真善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充满个性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写出真情实感

众所周知,由教师命题的作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得不写以应付老师的苦恼。

这种“挤牙膏”式的学生习作,要么就是空洞无物、东拉西扯、没有个性,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曾经同样的题目,南方与北方、过去与现在、爸爸和儿子,文章的结构、所用的语言、表达的感情等几乎都差不多;有的老师多年的写作教学几乎是一个面孔,有的作文题目用了一届又一届,有的弟弟或妹妹索性把哥哥或姐姐的作文拿来抄,结果仍然可以蒙混过关。这何尝不是对作文长期命题千篇一律的绝妙讽刺。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当然,话题作文的一度出现给个性化作文指出了一条新路。不过,我们同样应该考虑到虽然中学生初步具有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视野毕竟不够广阔,如果我们的话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特点,过分的成人化,势必对真性情作文倡导又重新设置了阻碍。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题型和选材范围灵活富于变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化命题时代。其内容也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本应就是思想最活跃、个性最鲜明的群体。他们有告别童年的天真与步入少年的喜悦,有花季的憧憬和青春的困惑,有成功的笑容,也有失败的眼泪,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细腻丰富而又色彩斑斓。其实我们的学生大都喜爱写日记、随笔,这提示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以便于学生调动个人鲜活的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面兜圈子,一味的限定作文的题材范围无异于画地为牢,作文教学应该把写作的权利真正的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从虚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我想,这是语文届所应积极倡导和热切呼唤的。

(三)、淡化文法指导,强调文学熏陶

传统的作文教学被称为“作文指导”,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教师在“技

法至上”的教学观念下,不去指导学生细致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注重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强调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体特点等许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着一成不变的秘诀,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匠”气十足的教师是挖掘不出学生释放心灵的奇思妙想。摒弃形式主义,废除条条框框,我认为在学生还不懂得怎样的写作方法之前,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只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汇量,总之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想用心表达)。这个时候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是个性思维,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这种作文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的注意。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只有把学生从旧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真正的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当然,“解放”不等于“放弃”,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到阅读教学中,阅读中“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上的增加;读者的观念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越”(曾祥芹、韩学屏《阅读学原理》)。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寓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中,从而有所超越、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所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真情实感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给予人文关怀,提倡学生互评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弱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讲流于形式,批语很多是千篇一律,空话、套话盛行,无效信息过多。作文评讲不作分析、光读范文,徒劳无益。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写作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现在的中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内心的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并动情的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和爱心投注到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上时,这将是一项多么艰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将自己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师应该完成的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同时担任写作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当写作者向同学讲述或者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一批很真实的读者。我想,他会很注意对方的反应,来自同学最真诚的反馈,将是促使写作者修改文章的最好的指导。当学生在听别人的文章时,他不仅在给写作者以帮助,而且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

们不能让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新课程”仍然败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师手中,输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学生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思辨过程,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放射出个性的光辉。

篇2: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是各级领导正确决策的前提。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执法部门,担负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责。因此,搞好税收理论、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志对撰写调研文章有畏难情绪,总觉得是一种负担,存在不会写、不愿写等问题。那么,税收调研到底怎么写、从哪入手?笔者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调研在税收实践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税务人员,正确认识税收调研的重要性,不仅是做好税收调研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

首先,税收调研是研究解决税收问题的重要环节。经济是税收的根本,也是源源不断的税源基础。只有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保证税收工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搞好税收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矛盾也十分突出,要使税收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经济与税收之间的良性循环,就需要加大对税收政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还要解决问题。税收不仅要“取之有理、有据、有度”,被广大纳税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而且还要公平税负、合理负担,以不影响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这样,就需要我们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责无旁贷地研究税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以促进税收收入及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其次,税收调研是税收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否则,就难免出现瞎指挥,导致工作失误,影响工作开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税收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税收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税收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只要充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处理好税收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才能发挥税收研究对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税收调研是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是各级领导正确决策的前提。税收调研就是利用现行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以及经济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认识、分析、解决税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调查研究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它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理性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综合能力素质的体现;它还可以锻炼干部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税收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明确税收调研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课题。为税制改革服务、为经济和税收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是税收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选定调研课题时,一要紧密联系经济建设和税收中心工作这个主题。经济是税收的根本,也是源源不断的税源基础。离开了经济谈税收就等于无源之水,只有把发展经济、服务经济作为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保证税收工作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经济和税收工作每发展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发展中总会遇到这样或哪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怎么解决?这就需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特别是当前如何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如何加强行业税收征管、如何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税收调研只要紧密联系当前经济发展和税收中心工作实际进行,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要结合工作实际追踪“热点”问题。税收工作处于社会分配的交叉点上,随时会出现许多“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认识了解和处理好这些“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就需要税收调研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如税源管理问题、提高征管质量问题、综合治税问题、依法治税问题、税收信息化建设问题等等,都是“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许多内容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调查研究。要选择好切入点,搞好重点调研,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提高调研效果。三要实事求是,增强针对性。调查研究工作要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对税收现实问题的解决。如当前地税部门存在的执法难、管理不到位、纳税人偷逃税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真实反映情况,分析主客观原因,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讨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和改进工作的措施。四要与时俱进,注重前瞻性。调查研究要以先进的理论、科学的知识和新鲜的经验为指导,联系实际,运用于实践,在对具体事物的分析研究中得出结论。既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也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搞好超前性问题的探讨研究,努力做到与时俱进,高瞻远瞩。

(二)把握税收调研的方式和步骤。做好税收调研工作,首先要了解税收调研的几种常用方式:针对一个明确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重点调研”或“专项调研”;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研,为“典型调研”,它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典型,也可以是矛盾比较集中的典型;选择一定数量的调研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寻找出具有规律性的结果,为“抽样调研”。抽样调研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和分类抽样两种形式进行;对基本情况的全面调查和数量分析,为“普查调研”。上述几种调研方式,可以综合运用。至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调研,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要把握税收调研的具体步骤。在明确了税收调研题目,选择了税收调研方式以后,要进一步做好税收调研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工作中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要广泛收集背景资料,做到胸中有数;其二,要拟好调研提纲,做到有的放矢;其三,要深入基层工作,弄清事实真相。实施税收调研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虚心向有关人员请教、探讨,避免作风漂浮。要真正深入实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真实情况,力争收到实效。

(三)熟悉税收调研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开展调研,一般应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召开座谈会。组织召集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线人员或纳税人,介绍有关情况,畅谈对调研问题的看法或让一线的同志提出有什么好的建议。通过座谈讨论,对调研的问题达成共识。二是专人采访。请一线干部和相关人员介绍情况,提出观点、看法。可以当面请教,也可以问卷调查。三是查阅原始资料。深入基层,直接查阅有关文件、原始凭证、报表、记录等原始资料,确保税收调研内容的真实可靠。原始资料可以从税务机关取得,也可以从纳税人或有关部门取得。四是实地考察。调研人员要到现场多走走、多看看,增加感性认识,便于对调研问题的分析理解。要真正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归,切忌走马观花、形式主义。

三、撰写税收调研文章应注意的问题

调研工作是一项比较清苦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如果说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不愿吃苦、不愿动脑,再有知识和水平也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撰写调研文章应注意做到一下几点:

一要有爱。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写调研文章作为一项任务,就可能感到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厌烦。就象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总是感到头痛无比。但是,如果把写作看成是一种爱好,或者是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之付出自己的爱心,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有了这么一个爱好,生活中似乎有做不完的事,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话。当你一个人坐在书房冥思苦想,或者伏案写作,或者在电脑上输入,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幸福感。有了这么一个爱好,好的书就想看,好的文章就想读。其实,爱好看书,爱好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净化心灵的过程,也是一种慎独的好办法。

二要有心。有一句俗话叫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写调研文章也是如此,平时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接触到,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但是如果有心的话,就可留意别人讲的故事,或者偶尔听取别人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可能就会灵机一动,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从而成文。在看别人的文章、读别人写的书籍的时候,如果有心,必然有所得。要写文章就得多看别人的文章,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缘故。另外还得注意一点就是把平时自己的思想火花记下来,对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要及时记录下来,待思考成熟或者有了一定的轮廓时,再动手写作。

篇3:院校公文写作教学之管见

一、走出去, 到实践中去体验, 去学习

谁走出去?教师走出去。到哪里去?到公文制作的大本营—党政机关中去, 去体验, 去学习。体验什么, 学习什么?体验公文写作的过程, 学习公文写作的方法。因为, 我们多数的公文写作教师是没有机关工作经历的, 连公文写作的“原生态”都未见过, 在教学中仅仅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历史上, 秦始皇废除儒教, 提倡“以吏为师”。这“吏”, 便是行政长官。实际情况表明, 很多行政长官就是公文写作的专家。院校公文写作教学, 要想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与提高, 就要下到机关, 以行政长官为师。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 公文写作中的很多奥妙, 在院校中、在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只有下到机关中去, 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确保这种学习的实效呢?最要紧的是要有时间保障。一般说来, 这种学习不应当少于三个月。可以一次完成, 也可以分两次、三次完成。这三个月学什么呢?大致上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学习观察事物, 语言表述的思维方法;

学习与了解一件公文从头到尾的运作流程;

学习与了解一件公文构思—起草—修改—审核的全过程;

学习与了解一件公文从初稿到完稿的全过程与初、定稿之区别。

此外, 还应学习如何搞调查研究, 如何理解领会领导意图与指示精神, 等等。

总之, 要通过下机关, 从机关公文写作的实践中学习活生生的、正面的、负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 是在学校的教科书中根本找不到的。有了这些经验和教训方面的材料, 教师就如虎添翼, 还怕课讲不好么?

二、在教学中, 要重视理论的讲授, 不能就事论事

理论是灵魂, 是统帅。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行业, 一门科学, 一门学科, 都要有自身的理论, 没有理论是不行的。公文是一门学科, 不能没有自己的理论。当然, 理论有一个产生、完善的过程, 由实践开始, 由没有理论到有理论, 由理论不完善到逐步走向完善, 自然有一个过程。现在的问题是, 有些人不大重视理论, 这是不对的。公文写作课, 需要讲授哪些理论呢?我以为, 应顾及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写作理论;

关于公文写作中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表达的理论;

关于公文写作中如何把握才、学、识、技等诸要素的理论等等。

当然, 理论的讲述, 要和实践相结合, 不能空洞, 否则, 就真的不如就事论事了。

三、要注意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授, 避免枯燥无味

讲公文不比讲文学, 不是那么有趣, 搞不好, 就会让学生感到涩然无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以为, 用对比的方法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三个方面:

1.现代公文和古代公文对比。

在中国, 公文古已有之, 商代的甲骨文, 其中有不少属于公文, 是为甲骨文书。以后的历代王朝, 都有自己的公文。《易经·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书契”便是文字, 用文字治理国家, 这种文字便是公文。可见国家产生以后, 公文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古代公文中, 有不少精彩的篇章, 当然也有反面的文例, 这些完全可以在我们今天的公文写作课中, 作为对比与参照。

2.公文和文学对比。

主要有两点:一是公文和文学, 在功用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文学是人学, 公文学是事学。文学是以反映、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命运的全过程为其使命的。而公文则是国家或某一社会集团在执行公务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向、意图或意志, 这种意向、意图或意志, 带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和事务性。前者的着眼点是“人”, 后者的着眼点是“事”。其实, 人与社会, 说到底, 就是两件事, 一是做人, 二是做事。文学是教我们如何做人, 公文是教我们如何做事。二是公文和文学, 反映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学是用形象思维, 公文是用逻辑思维。文学要求曲折的反映, 公文要求直接的反映。这是因为它们的社会功能各有不同。比如, 作为文学作品的《白毛女》, 她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贺敬之有过十分明确的叙述, 那就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然而, 这一主题在作品本身并未直接地叙述出来, 而是以曲折的方式, 以一系列的艺术形象显现出来的。读者要想真正了解这一主题, 必须有一定文学修养和艺术挖掘能力。公文能如此么?显然不行。一件公文发到下级, 下级的工作人员都看不懂, 需要高水平的公务员去“挖掘”它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如果“挖掘”的结果又多有说词, 这还能办事么?还能执行、落实么?公文反映和叙述问题, 必须直接、明确, 符合逻辑, 开门见山。否则, 没法办事。

3.公文自身初、定稿的对比。

有些公文的初稿与定稿, 变化很大, 改动很多。这说明撰写者与审核者对某一客观事物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这里有内容方面的, 逻辑方面的, 技术方面的, 等等。把公文初、定稿展示在学生面前, 加以对比与讲解,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用极大, 效果颇佳。这种材料, 学校是没有的, 必须到机关那里去收集、去请教。离开机关的支持, 是不可能的。

四、注重练习, 并要确保练习的多样化

公文写作虽属一门学科, 但和纯理论的哲学、经济学等学科不尽相同。它有点像数学, 仅懂得原理不行, 必须要附之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学懂。因此, 对公文写作练习,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从理论部分到各个文体部分, 都要设置练习, 做到全方位、全覆盖。练习的材料, 也必须到机关中去收集,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篇4: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写出文质兼美、风格迥异的优美作文,是每一位同学关注的话题。在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我体会到,要使学生作文出彩,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呢?

一、感悟多彩的生活是写作教学个性化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要想写好作文,社会生活会给我们的作文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行运着可歌可泣的现象。只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人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写作要努力的方向;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说真话,抒真情,就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如走进大自然,听风、听雨,看花,看草;与蝴蝶嬉戏,伴蟋蟀闲聊。相信在观察体验中,我们才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然的真谛,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样,参观博物馆,游览红色革命地,进行各种文体活动,种种的经历、困惑,都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试想,一个有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又怎能写不出令阅读者动容动心的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呢?

二、培养良好个性是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主导

“文如其人”,是的,一个人的作文其实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体现,或许他可以掩饰一些外在的东西,他又怎能掩饰自己的本性呢?因此,培养良好的个性对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制约着写作的个性。鲁迅的杂文犀利如刀枪,冰心的散文优美如温玉,为什么呢?个性的差异导致主观意识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精神风貌,产生不同的写作个性。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对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思想观点,用宽广的心胸去接受,关爱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学习中,同学们多读积极昂扬思想的书籍,少看低级趣味的劣质品。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新事物接受的特别快,如果不筛选、不鉴别,又怎能够健康成长呢?更别说培养良好的个性了。

相信热情开朗的你,一定能写出激情四溢,观点明确的个性化作文,展示你的独特风采。

三、激发丰富想象是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关键。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当然就写不出风采独特的作文。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提高我们丰富的想象呢?

我想,生动形象的画面是进行想象力培养的最佳教材,因此,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例如将一个动画故事藏题去音让学生看两遍,然后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并要求20分钟完成,在这样的情境下,同学们的想象力又怎样不被激发呢?

老师的影响固然重要,同学们还应自己随时开发自己的联想想象能力。如由蚕可以想到桑叶,想到丝绸,想到丝绸之路、想到作茧自缚;由风筝联想到童年、小伙伴、飞鸟、飞机;由字母“V”想到翅膀、飞鸟,想到“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我们凭借灵感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展开奇思妙想,又何愁写不出有思想内涵,有明确主旨的好作文呢?

四、提炼独特见解是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亮点。

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进行作文的写作了。我们知道“美在个性”,那么怎样写出散发个性芬芳的作文呢?这就需要同学们作文时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中考作文的亮点所在。例如云南省有一年的中考题给出了这样一则阅读材料:“一个女孩趴在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小女孩平时常和它嬉戏。看见小狗悲惨地死去,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便把小女孩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了另一扇窗子。从这个窗口望出去,寻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境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慈祥地对小女孩说:‘孩子,你开错了窗’。”在这则材料的后面给考生提出的要求中有这样一条:“小女孩是不是开错了窗?享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中的“是不是”和“思考”为考生发展和张扬个自己的个性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很多考生都觉得这个小女孩是“开错了窗”,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定位在“要用乐观的眼睛看世界,否则满眼都是悲惨和伤感”上,结果表现鸳鸯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意识。如果能够独辟蹊径,认为“两扇窗子都没有开错”,既用乐观的心态欣赏窗外的阳光,又以同情的目光关注窗外的不幸;既乐其当所乐,又悲其当所悲。当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用这个思路写下来的文章应该是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拥有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再加上深厚的驾驭语言的功力,你的作文才会成为散发扑鼻的个性芬香的奇葩!

篇5:《诗经?七月》教学之管见

作者简介:魏琴(1965.07―),女,河北宣化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摘要:本文针对在教学《七月》中遇到的诗句“九月授衣”“同我妇子”“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七月》诗的作者问题也谈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诗经 教学;诗句理解

《七月》是国风中的精华,也是《诗经》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诗经中最长的一篇,它全面地反映了周朝早期豳地的农业生产情况特别是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农奴充满血泪的艰苦生活,是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劳动人民无休止地劳动,而仍过着衣无着的悲惨生活。暴露了西周初年的社会关系,如实地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更准确地理解诗所反映的内容,笔者在这里对该诗的部分关键性语句的解释以及该诗的作者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关于几个关键性语句的解释

1.“九月授衣”的.解释

高亨《诗经今注》中说:“授衣,是拿衣服给人穿。农奴的衣服由奴隶主发给”。而朱熹的《诗集注》释为“九月霜降始寒,而蚕绩之功亦成。故授人以衣,使御寒也。”此说法和《毛诗》所言“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衣矣”如出一辙,究竟授衣给谁,均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如果是像高亨所言,由奴隶主授衣于农奴,那农奴们为什么还会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之悲叹呢?张启成在《的作者及其思想》一文中这样说:“‘九月授衣’几句,该作这样的理解,九月里该缝制冬衣了,否则冬月北风其凉,腊月寒气刺骨,农夫们无衣无,又怎么度过一冬呢?”这显然是所谓的“家臣说”的观点。实际上,在半奴隶半封建社会里,农奴受着双重压迫,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农奴主是极其残忍的,根本不可能那样设身处地地考虑农奴们的温饱问题。因而这种解释更是近于荒唐。

我们常讲,理解文章中的字句应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按这种办法去理解“九月授衣”,要比其它几家的解释更切合诗的意旨。因此本人认为,比较可取的是余冠英对“授衣”的解释。他认为“授衣,是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 ,所以这里开始做冬衣。”这种解释更符合《七月》第一章的内容实际。

2.“同我妇子”的理解

“同我妇子”一句,历史上,各家的解释也是有所不同的。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农夫出耕的时候, 周君带着妻子到田头上举行v礼,表示给农夫亲自送饭。” 句中的“v礼”指古代君主送饭菜到田头慰问农民的礼仪。这即所谓的“明王说”。此说法显然亦是不合理的。这是由于残酷剥削农奴的农奴主,整日沉醉在酒色之中还嫌不舒服,怎么可能去田野里去慰问农奴呢?根据《周颂・载芟》中“有其v,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可推知,到农田送饭的是农奴的妻儿,而不是周君的妻儿。香甜地吃着黍的是农奴,也不是田。因为《七月》诗所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社会生活,当时,周朝豳地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渡的过程之中,农奴就“享有”奴隶、农民双重身份,虽不像只是作为劳动工具的奴隶那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但也不像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民那样自由,所以农奴既有自己的妻室家庭,又必须到农奴主家里干活,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不仅如此,还要在田(田官)监督下劳作。由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签证携壶浆,相随响田去,丁壮在南冈”来理解《七月》中的“同我妇子”虽有以今推古之嫌,但也不失为一种最接近原诗原意的理解。

因而,“同我妇子”一句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田看到农奴在田耕作顾不上回家吃饭,而是由其妻儿送饭到田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来从事生产劳动)而感到高兴。

3.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

纵观众家的解释,对“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的理解也是争议颇大。余冠英《诗经选》认为:“女子心里悲伤,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在上古时期,公子可以指男子,也可指女子。而“归”在上古汉语中也没有“回家”之意,而是指“女子出嫁”之意。这里有《诗经・周南・桃之夭夭》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以为证。再联系上下文意,那“公子”便指“女公子”了。故张启成所谓“桑女们对征夫的思念”就更不那么恰当了。

因而 ,这句应理解为“采桑女心里很伤悲,怕随公子一起嫁出去(一辈子当侍女,而不能嫁给自己心仪之男子)”更为合理。个人认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应是桑女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而是无奈地随嫁给奴隶主,任其糟蹋这种心理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

二、从《七月》内容探讨其作者问题

诗言志,《诗经・七月》自然也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铺叙抒写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的。 要谈《七月》的作者问题,自然得从作品本身出发才能得到接近或者符合真相的答案。

我们先看《七月》第八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饷,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其中的“日”是“日子”之意,“二之日”便是“二月的日子”之意。本章前四句是写农奴们在一年的耕作和打猎之余,要凿冰、要纳冰,为统治者们服役劳动,并跟随大夫们“献羔祭韭”。而本章的后几句则是农奴们要到公堂去为豳公祝寿。试想一想,农奴们一年四季不间歇地耕作,采桑,织布,凿冰……这些劳动,根本不可能自己组织起来去进行劳作,必定有一个人(这个人最起码是属于农奴主所管,而又高于农奴地位的“自由人”)一年四季带领农奴们到田间劳动,分配妇女们缝制衣服,采摘桑叶等活计,再由农奴们集体去干。再者,农奴们从岁寒到年终成年累月无休止地为农奴主耕作,打猎,酿酒,采桑养蚕,纺织,缝裳,凿冰等,劳动成果却都被农奴主剥削殆尽,他们一年四季无休止地劳作,不仅不能有衣避御寒,甚至饭也不能饱食,还得拿瓜壶和叔苴等充饥,而统治者却是丝裳裘袍地喝酒玩乐,温衣饱食。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是天壤之别,在岁寒之时只能无奈地发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农奴们发泄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农奴们怎么可能傻到自行组织起来心甘情愿地祝剥削压榨他们的统治者“万寿无疆”,让他们永远剥削下去呢?此外,在当时,农奴毫无社会地位,统治者怎么会让这些愚民们自行“跻彼公堂”呢?

因而,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田们带领着农奴们前去祝寿,来表示自己对农奴主的效忠之民和讨好之意。并且,我们从其它各章的颂扬语气年,也只能是出自田或者管家之口。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七月》的作者,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知识水平,又对农奴的悲苦生活寄予无限同情,但又对此无能为力之人。所以说,《七月》的作者既不是农奴集体创作,也不可能是统治都的客观描写,而是由属于“士”这一阶层的管家或者田对当时 社会生活的客观描写。

以上便是笔者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对《七月》中几个问题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还望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2]高亨注《诗经今注》

[3]朱熹《诗集传》

[4]张启成《的作者及其思想》

[5]范文澜《中国通史》

[6]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篇6:小学作文教学之管见

响水县实验小学

单玲玲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写作的初步技巧,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但长期以来“教者命题——学生作文——教者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让小学作文“模式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为了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们应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用笔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简洁、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

方法

兴趣

渗透

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1。写作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

作文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不再让孩子们谈作文“色”变,教师的教学思想首先要转变,尽快改变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倘若没有什么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而又无益的事。”3由此看来,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4。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素材可写。学生作文的内容是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结果。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其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 12 参见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17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版。

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第490页。4 参见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第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游戏活动、参观游览、做家务等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其二,要寻找各种趣味浓厚的写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办手抄报刊、民间采风、编写故事、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还可以设作文专栏,采用“接龙”作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3、观察积累,激发兴趣。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可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这对写好作文有多么重要。因此,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用眼看、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脑想,多积累素材。一旦解决材料来源,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例如:班里有个孩子因意外破碰了头,几个孩子送他去医院。在缝合伤口的时候,那几个孩子都在,他们的感触特别深。后来其中的一个孩子写了题目为《一次意外》的作文。他在作文中写:“只见他手死死地抓住病床上的凉席,眼泪大串大串得往下掉„„看着他疼得煞白的脸,我也从中吸取了教训。”这篇作文不但在班上传阅,还在校报上发表了。这件事告诉学生其实作文写的就是一些身边的小事,只要细心观察就有内容可写。

二、巧妙渗透,把握教学机会。

小学中、高年级要想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靠每周两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作文教学放在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即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为此,我们必须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从“读”中渗透。

阅读与写作时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作为母语作品中的经典范文而入选的。因此,通过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内容,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而且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奥秘。这样,也就与作文教学要解决的“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写是不是最好”的基本问题衔接起来了。如《烟台的海》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烟台海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景观,再分述每个季节的特点,最后总结。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具体,以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象分别表现出烟台的海凝重、轻盈、浪漫、高远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要知道学生理解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作文是如何选材如何把景象写具体生动,即对写景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能给学生的写作起到示范作用。

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共同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总之,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从“说”中渗透。

作文教学应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训练两个部分。写和说都是表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用笔头说话。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5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开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记录了这样一篇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当地人称人死为走),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没有精巧的结构,什么烘托、照应一概没有,而且还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条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

三、多批少改,尊重学生的原意。

作文后指导工作的第一步是批改。作文批改也称为评点、修订或评语,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批,是指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或褒,或贬,或辩证分析;改,是帮助学生改正习作中的缺点和错误6。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所以必须坚持鼓励原则,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1、多保留,少删改。

批改时做到少而精,可改可不改的坚决不改,可批可不批的坚决不批。作文批改不能改得太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写得不太好的,也要尽量保留学生写的部分,不可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与成年人并不完全相同,老师阅读学生作文时,要细心体会作文中所反映出来孩子的想法、语言,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去看学生的作文。比如,斯霞老师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她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让学生练习写话,有个孩子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在成年人看来,“法国阿姨是女的”是多余的话,应该删去。但她认为:“小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个话出自儿童天真、幼稚的脑海,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只要他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没有关系。”7事实正是如此,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天真可爱的童言稚语,对此尽量不要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随意改动。

2、多鼓励,少批评。有人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上进心,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优秀的作文可以用泛读或传阅的方式给予鼓励。对于平时作文较差的小学生,就是只有一个词用得好或一句话写得具体生动,也要表扬。如:在下边标上嘉奖号,表示这儿写得好应予嘉奖,并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准确”、“你的进步很大”这样鼓励性的话语,使学生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师生共评,分析得失求提高。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过程的小结,是对学生的习作实践全面检查了解后再 56 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参见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第18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7 斯霞《指导与批改》,《江苏教育(小学版)》1962年第10期。指导,它比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批改更深入、更全面,能使学生从写作理论高度认识自己习作中的得失8。在作文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议自己评。

1、抓住重点。

作文讲评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只抓一些枝节问题,而要抓住重点。讲评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才能深刻。作文讲评的重点要根据习作要求来定,同时也包括全班学生这次作文主要的共同性的问题。无论是采用品味优作还是分析作文得失的方法,教师都要把握住讲评的重点使学生在训练的重点上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2、重在表扬。

作文讲评主要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共同成功之处,在讲评时加以鼓励。即使是存在带有共性的问题,最好也通过表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让没写好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还特别注意发现作文比较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热情地加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体会到成功或进步的喜悦,也看不到自己不足,盼望下次作文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3、自议自评。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摆正位置,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手独揽的现象。在作文讲评教师不能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只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让学生自己品出味道,看出得失,得出结果。学生的结论只要不错,教师都要加以肯定,这样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用心去体会文章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感悟的分量,达到有感而发的目的,引导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习作、修改,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南京:江苏出版社,2007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斯霞:《斯霞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1版

5、斯霞:《阅读与作文》。《江苏教育(小学版)》1962年第7、8期

上一篇:电邮简历的注意事项下一篇:交钥匙工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