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练习

2024-05-03

惯性练习(共9篇)

篇1:惯性练习

爱在屋檐下 同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52分

1.英国有句谚语:鸟自爱巢人爱家;我们中国也说: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下列对于家庭认识正确的是()

A.只有按血缘关系才能组成家庭 B.家庭实际上就是指我们居住的地方 C.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D.家庭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

2.家庭有多种功能,小明一家的行为依次体现了家庭的哪一功能()

①今年暑假,小明一家到北京旅游,并现场观看2010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 ②周末,爸爸带小明到麦当劳吃饭

③小明的爸爸妈妈都爱读书,小明受他们影响也成了一个小书迷 ④小明的爸爸在一家外企工作,工资待遇很高

A.抚育赡养、消费、物质生产、教育

B.休息娱乐、教育、消费、物质生产 C.消费、休息娱乐、教育、物质生产 D.休息娱乐、消费、教育、物质生产

3.一年轻人向一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年轻人:“不愿意。”智者:“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年轻人:“不愿意。”智者:“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年轻人:“不愿意。”智者:那就快感谢你的父母吧,他们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这则寓言启示我们()

A.对于人来说,生命和健康是最重要的 B.对于人来说,钱并不重要 C.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无可选择,无法改变的 D.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与他(她)是否有优秀的父母 4.汶川地震后,罗大佑创造了一首名为《家》的歌曲:轻轻的爱你/我的宝贝/轻轻的想你/我的眼泪/谁能给我更温暖的阳光/谁能给我更温暖的梦想/谁能在最后终于还是原谅我还安慰我那创痛的胸膛/我的家庭/我诞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时期最美的时光„„从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②有了家庭和父母的呵护,我们就一定能健康成长 ③家庭是我们的港湾,为我们遮蔽灾难 ④家庭使我们尽享亲情与温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右图是连环画《三毛流浪记》中的片段。请你根据画面,猜想一下流浪儿童三毛最想得到的是()

A.工作 B.食物

C.金钱 D.家

6.据2010年4月30日《法制日报》报道:因为新生儿患有严重疾病,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父母便将其遗弃,致使婴儿夭折。29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两起父母弃婴案宣判,两名狠心父亲均以遗弃罪被判处一年缓刑。据主审法官介绍,朝阳区法院两年来已审理6起遗弃案件,犯罪主体无一例外都是经济条件不好、文化程度很低且法制观念淡薄的外来务工人员。由此可见()

A.父母遗弃子女要受道德谴责 B.父母遗弃子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因为新生儿患有重大疾病且家庭困难,遗弃子女虽然不道德,但是是可以理解的 D.孩子是自己的,是否今尽抚养的义务是他们的自由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于亚,是四川省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她住在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为命。2006年11月,她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住院前就。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曹于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由于年龄较小,医生回绝了她的请求。曹于亚长跪在医生面前请求救父,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手术成功了,曹于亚“带父上学”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都要买菜、煮饭,为父亲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于亚考取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据此回答7—8题。

7.对曹于亚的事迹认识正确的是()

①她传承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②孝敬父母付出了代价,但是得到了甜蜜和人们的赞誉

③她捐肾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得不偿失 ④对子女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捐肾是一种法定义务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

8.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向曹于亚学习,孝敬父母,就要()①现在只管努力学习,成年以后再孝敬父母 ②把孝敬父母停留在口头上 ③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④在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

A.①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9.乌鲁木齐在线记者2010年7月21日从乌鲁木齐市首届十大孝子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今日起,将在乌鲁木齐市范围内开展“首府十大孝子孝女”评选活动,本届孝子孝女评选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敬老新风”,挖掘首府的孝子、孝女孝敬老人的真实事迹,通过纸媒和网络版面呈现给读者,再通过读者、网友论坛、短信平台等方式评选出“首府十大孝子孝女”。对这一活动理解有误的是()

A.有利于家庭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有利于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氛围 D.这一活动将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上存在的虐待父母等不良现象

美国一个小镇发生连串银行劫案。加勒特、克莱和贾里德三兄弟偶然发现了警方公布的通缉银行劫匪疑犯的录像,还认出了劫匪竟是自己的老爸威廉!三人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向警方揭发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父亲将在监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据此回答10-11题。10.围绕“该不该揭发自己的亲生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以下观点你最赞同的是()

A.不该揭发,因为这样做太不近人情了 B.不该揭发,因为这违背了孝敬父母的道德要求 C.该揭发,因为对于父母的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我们应该勇于制止,不能包庇 D.该揭发,否则会连累家人

11.上述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孝敬父母就是绝对服从父母

②孝敬父母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孝敬和侍奉 ③孝敬父母是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的回报

④道德和法律是不可能兼顾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2.下列体现对父母孝敬的是()

①小明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②小华外出或不能按时回家及时告诉父母,以免父母担忧

③小芳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看望在乡下的爷爷和奶奶

④小刚因为嫌父母唠叨,离家出走,想吓唬一下父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3、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告诉人们()①尊敬自己的长辈,并尊重别人的长辈 ②爱护自己幼小的孩子,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孩子 ③要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④要多向自己家里的长辈奉献爱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4、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在心理方面也会成长。下面体现了我们在心理方面的成长的是()

①对父母事事依赖、顺从 ②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 ③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 ④更加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孝敬父母需要付出时间、感情、体力甚至要委屈自己的事,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B、高某出嫁后认为“家产传男不传女”,瞻养父母是兄弟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 C、未婚大龄青年郭某认为瞻养、扶助父母是婚后的事 D、如果父母做错了事,子女不加批评制止,反而听从父母的安排,这就是孝

16、解决与父母的冲突问题应该首先与父母平等交往,这样有助于()

①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 ② 家庭的和睦 ③ 我们开始独立行事 ④ 维护父母的权威 ⑤ 我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17、小明要求妈妈给自己买一双几百元的运动鞋,下岗的妈妈认为是一个无理的要求,拒绝了小明,你认为小明应该这样做()

A、以粗暴的举止和妈妈大喊大叫 B、找长辈来压制妈妈 C、离家出走 D、理解妈妈,等以后有机会再买

18、对于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A、父母不能尊重子女的独立意识

B、子女观点片面、偏激,不能理解父母的关爱 C、青春期和更年期闹战争,什么道理也讲不清

D、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缺乏平等沟通

19、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从积极的一面看,标志着子女的成长,其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要是()

①恶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双方都受到伤害 ②妨碍亲情交流,造成心理阴影 ③有助于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 ④增强子女的独立性,学会独自决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关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②需要冷静对待③都是正确的,可以坚持 ④有的正确,有的错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讨论男女同学交往话题时,形成以下几种观点,你最为认同的是()A、男女同学要正常交往,取长补短

B、男女同学交往越频繁越好

C、男女同学不要交往,避免早恋

D、男女同学只能在学校交往,在其他场所不能交往 22.有首歌唱道:“爱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不懂永远,我不懂自己。”当我们在情门前徘徊时,需要()

①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②反思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完全表达出来 ③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 ④把握青春,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关系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当你对班中的一名异性同学产生好感,很想与他(她)交往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自然、大方地交往 ②偷偷和他(她)见面③主动帮助他(她)④有分寸地交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友情是一盏灯,离开它,生活就没有了光彩;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这句话表明()A、友情可有可无,没有友情照常生活 B、有了友情,使人学习、工作顺利,没有挫折 C、建立真挚的友谊对个人成长有重要意义 D、友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25.伟大的无产阶段文学家鲁迅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对这句名言理解不正确的是()①交友要以自我为中心 ②为讨好朋友可以说假话 ③要求朋友服从自己 ④交友要真诚平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6.由于父母工作调动,小刚新转到外地某校读书。以前他的朋友很多,可是是现在形单影只,经常孤零零一个人,有了苦恼也无从倾诉。小刚应该()A、继续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B、谁主动接近,就与谁交往 C、主动改变现状,适应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D、封闭自我,使自己陷入孤立

二、非选择题46分

27.材料一:美国的一位学者,经过20年的长期观察,结果发现癌症患者大抵都有因父母失和而郁郁寡欢、逃避人际关系等因素。还有人观察到,心理忧郁组癌症的发生率、死亡率高,具有癌症性格的人,癌症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另一项研究表明:失和家庭的儿童犯罪率极高。材料二:“超女”李宇春小时候起,妈妈就对她进行淑女式教育„„宇春长大后,表演时从来没有大笑,都是微笑、抿笑;她说话时总是说“请”,接受采访后放话筒都是轻轻的。李妈妈不允许小宇春撒娇,还给她布置了许多家务事:她很听话,很早就学会了自立。中学住校后,父母每月只给她300块钱,要她节约;宇春很少花钱,也不爱打扮。长大后,更把这种独立与自强的风格带到了舞台上。读高三时,李宇春要报考四川音乐学院。父母并不希望她走音乐这条路,但是最终还是支持她,李爸爸为她找了专业老师,进行考前培训。结果宇春一鸣惊人,考上了大学。凭借“超女”成名后,父母仍教育她要谦虚谨慎,保持一贯的风度气质。

(1)阅读材料二,说说“超女”李宇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2)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6分

28. 宋欣宜,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的三岁女孩在与死神抗争了逾40个小时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的时候,人们惊奇她生命力的顽强。随着挖掘的深入,女孩奇迹生还的谜底被揭开: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看了上述材料后的感悟。4分

(2)我们应该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6分

29、(14分)一首歌曲在多少人的心灵深处激起阵阵涟漪,一组图片饱含悠悠寸草爱心,“父母儿女”这是人世间最永恒的话题。

“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感知亲情,我们用“心”回答问题:

(1)上述两组材料共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父爱重如山,母爱深似海。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10分)30、(13分)上小学时,小红和妈妈无话不谈,关系非常融洽。上中学后,小红和妈妈在许多事情上出现了分歧。她觉得妈妈越来越不理解她,对她管得也越来越多,她们之间很难达成共识。有一次,小红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衣服。她妈妈看上的都很“老土”,小红坚决不要;小红看上的“新潮”,妈妈却看不惯。说不适合她,就是不给她买。一气之下,小红自己跑回家大哭一场。这以后,小红好几天都不理她妈妈。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和妈妈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6分)

(2)化解矛盾,消除分歧的最好方式是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你觉得小红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交流和沟通?(7分)

答案 1--12CDCADBBCDCCA 13-26C BA CDDAD ACCCAC 27.(1)妈妈对李宇春的严格要求、理解与呵护。

(2)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家,孝敬自己的父母。

28.(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父母是子女的守护神;父母为子女可以舍弃一切;我们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

(2)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对父母不要盲目顺从,要在地位平等基础上对父母尊敬和侍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辛劳,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要孝敬;等等。

29(1)共同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尊重与孝顺之情。

(2)回报方式有 ①体贴父母的辛劳,如做家务,问候父母。②关心父母的健康,如父母外出时提醒注意天气变化,父母有病主动照护和宽慰。③了解父母心意,如陪父母聊天。④听取父母教诲,如有事主动征求父母意见。⑤分担父母忧虑。⑥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⑦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等等。

30.(1)小红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小红与她妈妈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相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相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产生较大差异。

(2)可以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可以通过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篇2:惯性练习

二、1.匀速直线 2.ABD

三、1.C 2.B

篇3:惯性练习

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 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那就是说, 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眼前, 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在经济相对落后、教学设施还不完善的山区农村学校,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非常简陋, 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学习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也充满着对大自然的好奇, 如何就地取材, 自制器材, 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当中, 经历科学探究, 完成对探究过程的操作、观察和思考, 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山区物理教师都要思考并践行的课题。充分利用生活中现有的物品, 探索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 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农村学生有“很难做实验”的惯性思维

农村中学由于条件所限, 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 缺乏物理实验器材, 因此长久以来在物理课上, 老师很少做演示实验, 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做实验是不容易的。再加上长期受电视杂志等媒体的影响, 做实验的只是那些穿“白大褂”的人, 甚至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做实验, 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实验难做”的思维定势。我称之为“惯性思维”。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都较差, 因此教师更要进行实验,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的观察, 再进行分析, 归纳, 而不是只让学生对知识点和概念死记硬背。

在做演示实验时, 有时让学生观察分析一个实验, 即使教师觉得非常简单, 学生也难以明白, 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亲身参与, 对实验的过程缺少关注, 当然也就难以发现问题的本质。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当中。当实验器材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时, 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改变实验方法, 探索出更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案,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二、“惯性”课程的实验

我在讲惯性这节内容时, 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也是本节的难点。受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的影响, 同学们在脑子中已经形成“惯性思维”, 认为:物体受了力就会运动, 不受力就停止运动。

因此, 在讲授这节内容时, 我费了一番心思, 巧妙地运用学生现有的学习用品, 设计成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我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我让学生在桌子上轻推自己的铅笔, 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实验现象是:铅笔被用力推的时候运动, 没有被推的时候静止。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力推自己的铅笔, 然后突然把手停住, 观察铅笔的运动情况。这时候学生会发现:手突然停住后, 铅笔仍然要滚动一段距离。

做完第一个实验, 我问学生:“物体受到推力就能运动, 不受推力就静止, 对吗?”学生们说:“对。”

做完第二个实验, 我再问学生:“手突然停住后已经离开了铅笔, 还有没有力在推铅笔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再问:“那为什么铅笔还会向前滚动呢?”同学们这时就沉默了, 都思考起来。于是我水到渠成地给同学们讲解了惯性的定义, 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十分容易地学会了这个知识。

接下来我让学生一起做第三个实验, 书本中的器材是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和木板。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 我让学生把书靠在铅笔盒上构成斜面, 小车用铅笔代替, 毛巾用皱纸代替, 棉布用作业本代替, 用桌面当木板。

为了节约材料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求同桌同学一起完成。

在进行第三个实验时, 我不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而是让他们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和推理。由于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真正的教师不是在于直接给学生真理, 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三、从物理走向生活

生活处处有物理, 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课程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讨论。如提问:“跳远时为什么要助跑一段距离?”“扔标枪的运动员怎样才能把标枪扔得更远?”等等。让学生讨论, 随后我又用多媒体播放了如下情景汽车紧急刹车时的情景;学校的锅炉工用锹铲往锅炉中送煤的情景;一位妇女用木棍拍打毛毯的情景;一位农民把松的锤头弄紧的情景;一位跑步运动员跑到终点时还慢跑一段路程的情景。要求学生归纳上述例子中哪些事例是利用了惯性, 哪些是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然后讨论为什么现在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司机和前排乘客一定要系好安全带?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这节教学课的感想

“惯性”是本章的重点, 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 而用实验进行探究是突破难点最好的方法, 其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的过程。

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更多的实验, 物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更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每个物体, 甚至一些废品来做实验器具。

篇4:浅谈对惯性与惯性定律的理解

关键词:惯性惯性定律理解

惯性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惯性的定义是“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课程标准》对惯性的教学目标描述为“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苏科版8下《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将其教学目标描述为“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为了理解惯性及正确应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中主要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建立惯性的概念,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钻研精神。如用学生手中的钢笔帽做实验,将钢笔帽压住课桌边的纸条,突然抽动纸条,而钢笔帽却未移动。再比如,将小车放在平板的左边,把木板立在小车上,使小车向右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木块向前方倒下。

二、学习惯性,应从两个方面理解。

1.必须明确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无论是大到星球还是小到分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无论物体何时何地或处于何种运动状态,其惯性始终存在,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时有时无,因此,惯性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有的同学在解释问题时,常常在“惯性”一词的前面加上“产生”“受到”“出现”等词语,却是错误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同学们对物体惯性的固有属性认识不清,理解不深。

三、理解惯性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区别

1.区别惯性和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说,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若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是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就以没有受到力作用的那一时刻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反之,如果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则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不变,因此,惯性定律是理想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大量的事实可以推正这一定律是正确的。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由物体自身决定,与外界条件无关,即无论物体是否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形状等均无关系,惯性总是存在。

惯性定律是研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是运动定律,由受不受力决定,与自身性质无关,因此,在分析或解释物体现象时,绝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

2.区别惯性与力

惯性与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别的物体是否存在无关,与外界条件无关,是由它本身的质量的大小决定的,其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就越大。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有在两个物体发生作用时才能产生,一个物体不能对自己产生力的作用,它是由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来决定的,跟相互作用的另一个物体有关。惯性要维持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没有方向、作用点,而力是由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构成的。

3.区别惯性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惯性时,常常以车辆突然开动或刹车等运动状态改变过程中揭示其存在的。因此同学们误认为:物体只有在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这是一种误解,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惯性,这与物体表现或不表现出惯性是两码事,无论运动如何,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还有的同学认为:“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惯性是物体自身的性质,那么惯性的大小由物体本身的质量决定,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或者说,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来量度,那么同一物体的速度大时,为什么运动状态比慢时难以改变呢?这个问题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不能单纯用惯性现象来解释。

四、解释惯性现象的问题分四步走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在解答有关惯性现象的说理题时,常常只会笼统的回答:“这是由于物体惯性的原因造成的”。表达很不准确,似是而非。为了提高分析能力,回答问题时触及问题的实质,并培养表达能力,可按如下程序进行,

变化不变化的原因

原来的状态后来的状态

分四步进行分析,(1)确定研究对象,(2)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何种运动状态,(3)分析研究对象的状态是否变化的原因,即受力情況,(4)研究对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

例如,苏科版物理课本八年级下册82页习题第2题,人们常用力拍打刚晒过的被子,使灰尘落下,这是什么道理?

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分析,(1)研究对象是“被子和灰尘”,(2)拍打刚晒过的被子前,被子和灰尘处于静止状态,(3)拍打刚晒过的被子,被子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由静止变为运动,灰尘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所以灰尘从被子上落下。

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科版《物理教师教学用书》(8下)

篇5:习惯性违章与反习惯性违章

一、前言

事故一 2001年8月,某公司锅炉停炉6天后,在没有进行气体分析的情况下,锅炉维修工进入锅炉对其进行维修,结果间断工作30分钟后,1名维修工感觉不适,遂向外走,当其好不容易走出锅炉,即冒汗,双手痉挛,送进医院,已经没有了心跳,最后经过大夫的全力抢救,才挽救了该维修工的生命。

事故二 船厂一位员工被一高处坠落物击中头部,因自己正确佩带了安全帽,庆幸的逃过了死神的魔爪,避免了一次死亡事故的发生。

这两场安全事故中的主人公,前者因习惯性违章导致了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锅炉停炉后,煤粉仓剩余的煤粉发生了自燃,而燃烧不完全产生了一定浓度的CO,维修工进入设备时又没有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了CO中毒事故。那么,维修工进入锅炉前为什么不进行分析呢因为,事后调查时他回答:从来没有进行分析,都是在停炉几天后,再进行维修,都没有发生事故。可见这也是一起习惯性违章事故。后者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而避免了一场飞来横祸。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习惯性违章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危害极大,而遵章守纪对企业、对个人的安全是多么重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或身边发生的,或耳闻目睹的,有太多的事故案例都是因习惯性违章而起。

事故统计表明,70%~80%的人为误操作事故都与习惯性违章有直接联系。习惯性违章是导致人参伤亡的重要隐患,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正常生产。所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杜绝“习惯性违章”成为了企业安全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当务之急,“反习惯性违章”是遏止事故强有力的措施之一,这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二、概念

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固守旧有的不良作业传统和作业习惯,违反安全规程及相关规程,长期反复发生具有排它性的习惯性作业行为。

习惯性违章是长期逐渐养成的、经常发生的,违反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的作业行为,从中涉及到作业者的态度、意识、知识、认知,而这四个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安全行为水平,所以,人们通过研究在众多事故中造成事故者的心理活动,探寻其心理结构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寻究出了较为系统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者的心理原因。

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特点

1、麻痹性

相信“温水之蛙”的实验大家听说过,有人曾经做过温水煮蛙的实验,把两只青蛙分别放入已经烧开的锅里和一个刚烧温的锅里,放入沸水锅里的青蛙会立即从沸水锅里拼命蹦出来,而放入温水锅里的青蛙,由于水温的适宜,仍然在锅里无动于衷,结果被煮死。在日常的安全生产中,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与这个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处,违章的人一时没有发生事故的,就如同温水中青蛙没有被立即煮死一样,“水温”还没有升到使“青蛙”死亡的“沸点”。如果每次习惯性违章都必然导致自我伤害或使他人受到伤害,也许就不会去做“温水之蛙”了。

2、顽固、排它性

习惯性违章具有顽固性、排它性的特点。正如M车间的那位员工,一向认为经验比起规程更有说服力,自己的经验总是对的,听不进他人的劝阻。这说明习惯性违章确实非常顽固,有习惯性违章的员工固守不良的传统做法,总认为自己的习惯性工作方式“管用”、“省力”,而不愿意接受新的工艺和操作方式,即使是被动参加过培训,但还是“旧习不改”。要改变或消除受心理支配的不良习惯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对这些违章现象进行查处。

3、继承性

有些员工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并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从一些老师傅身上“学”、“传”下来的。当他们看到一些老师傅违章作业既省力,又没出事故,也就盲目效仿。这样就把不良的违章作业习惯传给了下一代,从而导致某些违章作业的不良习惯代代相传。

四、习惯性违章的心理状态

人的行为总是受思想活动支配的,习惯性违章行为也必然与错误的思想活动有关。从事故分析可以看出,习惯性违章的人大多存有以下心理状态。

1、麻痹心理

某厂的一名女工在立式压机上操作,上模下模行程很慢,通常都认为不会出事故,因行程较慢,即使手碰到上模也来得及抽脱开,但这位女工的手还是被压伤。分析其心理活动特征:一是因模子行程慢产生不会压住手的麻痹思想;二是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注意模子的下行,注意力转移至压机以外的事物上;三是操作过程中把手抽离模腔。分析其心理过程是:麻痹——不注意——忘记——触觉迟钝。其主要是麻痹心理问题。

2、缺乏安全知识,不知不觉违章

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根本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工作起来凭本能、热情和习惯。对用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安全操作规程知之甚少,因而出事的可能性就大。有这样一个案例:199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谢某依照惯例进行夜间巡检,按照包机制度要求来到合成车间铜洗岗位变电所进行例行检查。当谢某打开一台铜液泵电路控制柜时,发现控制电路的三相线中有一相的保险丝熔断了。心想,问题不大,找一截保险丝换上就是了……就在这么一个念头的驱动下,竟然连动电最起码的常识都忘了,徒手找来一段保险丝准备把熔断的地方接上。就在谢某拿保险丝触到断点的瞬间,可怕的一幕发生了,随着一束刺眼的电弧光闪过,谢某被重重地击倒在地,大脑一片空白,踉踉跄跄地爬出了变电所,痛苦地呻吟着被送往医院救治。经诊断,其的面部和右手受到电弧不同程度的灼伤,治疗期间正赶上春节,全家人这个年都没有过好。就因为缺乏安全知识,不知不觉违章,就被电老虎狠狠地教训了一回。

3、贪图安逸

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缺乏积极性,平时不注意学习,技术水平一般,自我保护意识差。与其他人一起工作还可以,一旦自己独立工作,哪怕是从事简单的工作,都有可能发生事故。某年夏天,某厂的一台换热热器发生故障,需要更换,拆装换热器的主要工作是先拆卸螺栓,当时要拆装M24的螺栓150个和M20的栓900个。面对这么大的工作量,天气又太热,再加上旁边的一些设备和管道,使干活空间很小,大家干得衣服都湿透了,一名检修工就索性扔掉手套,将衣袖高高卷起,兴高采烈地拧着螺栓,因用力过猛,扳手突然打滑,胳膊一下子碰到了旁边的一根伴热管上。由于没有工作服保护,尽管经医院治疗,还是在胳膊上留下了一大块疤痕。这就是因贪图安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典型案例。

4、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普遍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在实际作业现场,以侥幸心理对待安全操作的人,时有所见。例如:某项作业应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而不采取;需要某种持证作业人员协作的而不去请,指派无证人员上岗作业;该回去拿工具的不去拿,就近随意取物代之等。

5、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也可称为“节能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

6、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违章或心不在焉,满不在乎。这里也有几种情况:一是本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什么章程不章程,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这种问题出在对安全、对章程缺乏正确认识上。二是对安全问题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比起来不要,在行为中根本不把安全条例等放在眼里。三是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就干不成活。无所谓心理对安全的影响极大,因为有些人心里根本就没有安全这根弦,因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频繁违章。有这种心理的人常是事故的多发者

7、自以为是

总认为自己有经验、有能力防止事故的发生,相信不良的传统或习惯做法。对未造成事故的习惯性违章经历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在人前吹嘘,甚至争强好胜,不顾后果地蛮干、胡干。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边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管视为“找麻烦”。盲目自信,自以为绝对安全,我行我素。这种违章一旦发生事故,必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五、反习惯性违章的对策措施

“反习惯性违章“首先要让广大职工对哪些行为是违章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找出违章现象,继而组织安全教育与学习。即:

通过这样的模式达到“反习惯性违章”的目的。

一、找违章现象和行为

要反习惯性违章,首先要让广大职工明白哪些行为是违章行为。让职工熟练而正确地掌握工艺流程、设备性能、作业标准、操作技能、消防知识以及规章制度等,以此为参照标准,找出习惯性违章现象。

二、对违章行为组织安全学习和教育,形成安全意识及思维规律

通过查找习惯性违章的危害,使职工认识到习惯性违章作业是违反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不但危及自己的安全,而且还会累及他人。同时结合实际及事故案例,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随意作业的条件和机会,从源头遏制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

六、总结

影响安全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大都以习惯性违章表现出来的。所以,反习惯性行为能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篇6:惯性练习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5、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6、每晚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7、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

8、通过自我训练,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早餐后5~10分钟定时入厕,即使有时排不出,也要养成定时习惯,每日坚持30分钟。坚持自我训练3个月,直至完全形成定时排便习惯为止。

9、多用产气食品:如生葱、洋葱、生黄瓜、生苤蓝、生萝卜等,利用它们在肠道内的发酵作用,产生鼓肠,以增加肠蠕动,利于排便。

篇7: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一种因沿袭不良习惯和错误做法而在现场作业或施工过程中故意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在电力生产过程中,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如作业前不认真填写操作票(工作票)、不认真审核操作票(工作票)、不携带操作票(工作票)到施工现场;作业前不交代注意事项、不落实安全措施;作业时不停电、不验电、不挂接地线;作业时不使用安全工器具、不穿戴防护用品;作业时不认真进行监护、不严格按 顺序逐项进行操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或许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这些都是小事一桩,无非是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不穿绝缘鞋、不填工作票等而已,只要完成任务,不出事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此,若听其自然,任其发展,必将酿成大祸,后患无穷。

违章是事故的温床和祸根,是安全的大敌和杀手,是管理的漏洞和死角。习惯性违章是违章中一股顽固守旧的势力,滋长快,根绝难,危害大。

(1)习惯性违章将导致发生事故或埋下隐患。

它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恶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根源。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电力生产建设中,有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直接违章所造成,而这些直接违章绝大部分是重复频发的习惯性违章。虽然有些习惯性违章并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埋下了事故的隐患,如不戴安全帽,就有可能被掉下来的螺丝砸中头部;不系安全带,就有可能从高处坠落„„。因此说,不彻底消灭违章就无法保障安全。

(2)习惯性违章将淡化安全意识并麻痹思想。

违章者大 都认为违章不等 于事故,事故不等于死人;习惯性违章不但是不大出格的“光荣缺点”,而且还能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省心、省力、省事”。可见,习惯性违章之所以积习难改,主要在于能尝到不少“甜头”,在于有侥幸心理作怪,无疑是慢性中毒,慢慢侵蚀着安全生产的肌体,造成思想麻痹大意,工作 粗心大意,施工随心所欲,安全视为儿戏,安规看成多余。有章不循、违章指挥势在必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屡见不鲜,若长此以往,安全观念自行消失,安全意识不断淡化,安全形势岌岌可危。

(3)习惯性违章将放松安全管理且纪律松弛。

违章是缺乏安全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管理的一种极大隐患,违章越演越烈,管理越来越差,安全越无保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领导是关键,从发生的事故看,有的领导好人作风盛行,对习惯性违章不指出、不阻止、不敢得罪人、听之任之;有的领导安全观念淡薄,对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事故隐瞒不报,欺上瞒下,姑息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出了事故抓一抓,不出事故放 一边;有的领导 短期意识严重,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重施工进度轻预防措施,甚至拼人力,拼设备,超负荷运转,带缺陷运行,不惜设备安全,不惜生命安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急功近利,疏于管理。上枉下曲,上行下效,久而久之,纪律日渐松弛,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日益混乱,安全无从谈起。

篇8:逃离思维惯性黑洞

本质意义来说,黑洞是无法逃离的,而在本文中用了“逃离惯性黑洞”这一夸张的标题,只是希望更好地揭开“思维惯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惯性”的可怕之处。无疑,如果没有创新、变革和流程再造等这些外力去改变,思维惯性和组织惯性就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组织和个人的生命力。

毛毛虫的悲剧与思维惯性

两则试验很好地说明了思维惯性的可怕。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人,何尝不是如此。

让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思维惯性的另一个实验。美国一位科学家在海洋馆里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玻璃板把一条具有攻击性的大鲨鱼和一条小鱼隔开。刚开始,这条大鲨鱼不断撞击玻璃,企图捕食隔壁的小鱼。无奈,玻璃隔板太坚硬,无论怎么发威,玻璃隔板丝毫未损。攻击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便放弃了。于是,科学家便把隔板悄悄地移开。意想不到的是,大鲨鱼再也没有攻击过小鱼。它们都温和地在各自的领域活动,互不侵犯。

毛毛虫故事告诉我们“盲从害死人”,不逃离思维惯性而进行创新就死亡。鲨鱼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固化了的“经验”也很可怕。

篇9:《惯性》的课件

1【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惯性》的课件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浙教实验版七年级(下)科学课本第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二课时惯性。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联系。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情分析:

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紧扣科学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例举证明惯性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并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实验探究,感知惯性的存在。

2、探究人类生活常见事例,认识惯性所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和防止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的有关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1、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准备:硬纸板 纸条 笔帽棉花 棋子玻璃杯 惯性演示器 尺子水槽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趣设疑,导入主题

1、观看录像:另类车祸

设疑:为什么已经刹车了,车还会开出这么远?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请同学们来看小魔术,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在纸板上放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观察思考原因,边演示边设疑:鸡蛋到哪里去了?你可知道其中的奥妙?

设疑:鸡蛋为什么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是失去摩擦力了吗? 还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鸡蛋吸住了嗯呢?

设计意图:激趣、设疑,引题,既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播放flash动画,引人入境

播放惯性小车和气体的惯性(烟圈)动画片,辅以讲述。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惯性的存在。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体验惯性的存在分组实验:明确目标,介绍器材,学生实验体验惯性存在。

[设计实验]目的:证明惯性的存在器材:玻璃杯、尺子、硬纸板、水槽、水、纸条、笔帽、棋子

要求:

(1)自主设计多种实验

(2)尽可能充分利用实验器材

(3)用简要的语言解释现象

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实验及解释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惯性,并引导学生得出惯性的概念。

设计意图: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是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同时使学生对惯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将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四)、点拨精讲、解难析疑

视频“人以不同的速度碰到石头和人踩上西瓜皮摔倒的搞笑flash动画”。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学生发问、思索,两者为什么有差异呢?由此可猜想惯性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尽情猜想可以从不同方面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他们的多向思维提供空间,激发他们课后自主探究,敢于猜想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将为他们敲开科学探究之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摩擦力与本节内容相联系,引出: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设疑:那么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想)

演示: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步骤和现象,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弄清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难点。

(五)、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

列表让学生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六)、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发问: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想象,强化概念。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七)、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内充有水,它的中间有一气泡,如图所示,当玻璃管由静止向右沿水平方向运动时,气泡相对玻璃管()

A、向右运动B、向右运动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设计意图:培养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

(八)、创新交流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你的收获、感受以及你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上一篇:群管理员规则10.2下一篇:剥花生比赛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