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024-04-25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化解以往教学的枯燥性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的数学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我从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思维能力等方面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词:

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对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的数学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机遇。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与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是实现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谈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而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计的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高昂的学习情绪与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点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线段、射线和直线相关的各种图形,进行投影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欲,从而实现兴趣与思维的顺利转移。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事物具体直观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形象可感的事物,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透过大量的表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起直接讲述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难点与关键处,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并适度地启示和点拨。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理解时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课件中,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视听结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同时创设问题学习情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维发展,从而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往的教学中以听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采用枯燥单调的讲述,获取途径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学习效果徘徊于低效状态中。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对于传统教学是一种创新与改进。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来参与教学,这样的教学比单一的听所获取信息的量要大得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记质量。数学由符号与字母组成,单纯地记忆不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与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如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形象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动态的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娱乐学生的耳朵和眼睛,使学生能够通过听与看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为学生预留自主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来亲自动手来剪出一组相似三角形,使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集优美的图片、滚动的文字、动听的声音、直观的画面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散漫状态到集中状态的顺利转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信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中,使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论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固有思想与思维的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闪现,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组学习交流过程中,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快,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以及一条固定的边,让学生来帮助把这个不完整的等腰三角形复原。如此呈现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学生会把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会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得以充分暴露,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灵感,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思维能力的到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让信息技术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为新课改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篇2: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何大兴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实验中学)

摘 要: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微课程以它精简、高效的特性影响着课堂,给信息技术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微课程;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讲解、演示,然后由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来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一、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的教学演示只是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瞬时记忆,很多学生不能完整地记住所有的操作过程,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卡壳的现象,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操作。

2.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反复进行教学演示。虽然反复的教学演示会使一部分学生达到流畅操作的目的,但已经掌握此操作技能的学生会产生反感,占用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而且会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教师反复的教学演示,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能逐一进行辅导,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微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将微课程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引入了信息技术课堂,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体验。

1.将微课程植入课堂,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将微课程引入课堂,将知识点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学习相关的操作步骤,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反复学习,最终掌握所学知识。例如,Powerpoint字体颜色的设置方法与Word和Excel操作不同,要使用RGB值,教师将设置RGB值的方法制作成微课,并介绍常用的RGB数值,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掌握操作技能。问题解决了,学生有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2.将微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但在做任务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遇到的问题不同,教师无法做到逐一辅导,所以,教师提前将微课制作好后,存放在学生电脑或网络中,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和自身水平选择自己所需的微课进行学习,避免了以教师教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突出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任务活动中,要求学生运用Powerpoint操作技能创作历史上的名人演示文稿。技能包括: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幻灯片切换方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通过微课学习所需技能。

3.充分体现分层教学,避免学生发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课堂教学要照顾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软件操作熟练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握全体学生,也要重视有潜力的学生。例如,七年级《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一课,对学生创作作品时,运用的操作技能进行分层要求:运用五种操作技能的作品为合格;运用六种操作技能为良好;运用七种或以上操作技能为优秀;给普通学生制定了学习的目标,给有潜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最大的收获。

4.微课程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的作品展示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时间的关系,一节课展示的作品数量有限,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笔者鼓励学生利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创作微课,并将质量高的作品提供给其他学生使用。这不仅给了有潜力的学生发挥的空间,还能带动其他的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微课的使用减少了教师课堂上反复讲解和演示的时间,也对教师制作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课的使用大大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间,学生通过微课程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这对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质量提出了要求:能不能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将知识技能的重点和难点简单明了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篇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师生的交流更加丰富, 更加活跃, 使教育充满现代气息, 使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更有效地促进生命成长,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 图、文、声、形、像并茂, 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 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积极性。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 主动地获得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 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功能, 能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音、图、文并茂, 创设出奇妙的情境, 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教学课件设计形象、直观, 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地训练,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于情境、问题的设计, 思维的启发呈多样化, 综合性强, 知识间的相互渗透比较多, 使抽象思维的逻辑性与形象思维的形象性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空间, 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如, 笔者在教授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一课时, 通过一幅幅的莲花图, 让学生了解了莲花的形态, 理解了莲花的特征;通过看莲花在水中生长的姿态, 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莲花的“形”, 进而感知出它的“神”, 又通过展示菊、牡丹的图片, 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教学, 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 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而且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 见其形, 入其境, 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的寻求与研究。所以,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加大教学容量, 优化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 信息量大, 密度强, 适应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丰富了学习资源, 从而加大了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出现, 更使我们可以随时地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知识, 使我们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更丰富, 更系统。如, 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文时, 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苏轼的生活时代、为人作风、写作背景, 比传统教学时老师在课堂讲述的要丰富得多, 这对于我们来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有帮助。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社会背景下,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师生之间也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和工具, 如QQ、MSN、微信、博客、空间、邮件系统等方式, 在课外进行学习及师生情感的交流。尤其是通过QQ和个人博客, 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语文学习资料共享与传输、阅读参考提示、作业布置及辅导等事项的交流平台, 建立语文学习方法交流的现代教学载体, 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篇4: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读图能力;思维能力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较抽象,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为一名边远山区中学的地理教师,如何使学生喜欢地理并感到学习地理有用,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恰当使用,将成为关键。我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好几年了,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更感兴趣

常言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该学科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地图”是地理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及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利用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使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它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如色彩能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的结合能增加逼真效果,从而能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秘情境,吸引他们走入想象的空间,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如讲亚洲河流的特征时,让学生观看“在亚洲地形图上模拟亚洲大河如鄂毕河、叶尼塞河、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等河流的流向”的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快就能说出亚洲河流的特征及原因,而且各大河的名称、位置在学生的脑海中会流下很深的印象。再如初中地理“中国政区”的内容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拼图游戏,分组竞赛,记忆落实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再如大多数学生对于旅游有一定的热情,所以旅游地理的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课本中涉及到的旅游景点不见得是学生曾经去过或者是熟知的景点,如果设计不当,可能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时将教材中的旅游背景以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呈现,用一段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视频或某旅游景观实地的风景照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了解旅游、认识旅游的兴趣和走出去的愿望。

二、信息技术能突破地理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和整个宇宙,它范围广大,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很多地理事物学生没有见过,有些也根本不可能见到。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各种地图,大量的图片和地理模型来辅助教学,这也是地理教学突出的特点,但它们都是静态地反映地理事物,不可能表现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将静态的地理事物还原成生动的动态变化过程,较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一课中,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的过程,较为抽象,冷锋和暖锋两种锋面系统不容易区分,利用课本“冷锋、暖锋示意图”讲解,学生还是比较模糊。借助多媒体制作成动画,将冷锋、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中冷暖空气的移动,暖空气的抬升,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把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天气变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冷锋和暖锋两种天气系统形成过程的差别,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清晰了然。再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中,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抽象,但又是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重点,此时,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将这一运动制作成动画效果,则直观地反映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位置、回归运动的过程,为更好地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打好了基础。

三、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局限

1、部分课件华而不实,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不少教师在上过多媒体教学后都有同样的困惑:课堂上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表现得极为活跃,但课后检测时却发现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没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课件的制作过分注重观赏性,华而不实,导致学生上课时如同观看电影或动画片,难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还不如传统教学来的扎实。

2、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专注于课件的演示而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一堂好课,不仅得力于好的教学设计,也必然伴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及自然、得体的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教师准确传递教学信息,并随着教学情景与学生的感情共鸣,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的确,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多媒体课中,师生间这些情感的交流已被渐渐地忽略了。甚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模仿电视台综艺类节目,将欢笑声、掌声都一起设计好。这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地形、气候、河流等构成了中国自然环境的概貌,是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内容,对学习中国自然资源和中国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材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源。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个别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改变教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地理多媒体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地理教学活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篇5: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几何画板是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工具平台类优秀教学软件。笔者自使用以来,发现其功能十分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便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发表几点看法。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概念等变得一目了然。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几何时感到比较困难,对几何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对数学这门学科逐渐失去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特有的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SAS公理),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教师先用几何画板画好一个△ABC,再画角A′B′C′并构造线段A′C′,得到△A′B′C′,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A′B′、B′C′的长短、角A′B′C′的大小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长方体”这一章的教学中,上海青村中学姚欢欢老师曾采用几何画板,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可以任意拖动一个点改变长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并在网上下载关于长方体的三维动画,使得学生对于长方体中的元素、棱与棱的位置关系、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变成实验课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或文字阐述的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学习方式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和形象性,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几何图形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有所收获。

比如在讲解有关“动态探索题”的解法时,利用几何画板将动点的运动过程或运动直线的变化过程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对学生解题有很大的帮助。而这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做到的。但要注意的是,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教学,其主体还是数学教学,而不是几何画板,或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应以实现数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恰当合理地使用几何画板。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使用几何画板。

总之,信息技术有其特有的优势,对于几何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标志着一个新的以教育技术的变革来推动教育本身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几何画板只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范。在教育教学中适当地使用几何画板这种教育手段,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和难点,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6: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心得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

焦守君

《谈谈信息技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心得

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以一定的媒体为中介的信息交流与互换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种新的教学媒体技术—— 多媒体,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了,它改变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模式,使体育教学面貌一新,其作用亦越来越显著。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新异的刺激,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射,换句话说,就是采用新颖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的发展,只靠教师笼统的叙述是讲不清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家都知道,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跳(腾空)、投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传统教学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结果学生对其了解不够,那样不但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而利用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优化了教学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成品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易如反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或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示范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了每个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对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体育知识的直观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体育课件在体育课上运用起来更方便、更直观,体育课是以身体运动或身体使用器械运动为主和教师利用示范,讲解,口令提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课程。它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它特殊性的特点恰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比如向学生示范排球扣球的技术动作,示范是为了更清楚地让学生了解动作,但通常教师示范只是一瞬间的过程,大多情况下,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各个部位的运作,整个过程就结束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模糊,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老师的示范动作能够慢动作完成,且可以反复的观看,甚至配上详细的讲解,效果比单纯的示范就要强多了。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先将标准的扣球动作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对动作的关键处配上解说和文字说明,在给学生讲解排球扣球要领时,可向学生重复展示,直到他们掌握要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技术难点、重点,常见错误动作制作成课件,在学生上课时让学生观看,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比较,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可以促进学 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给出几组跨跃式跳高的模拟镜头,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首先分小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跨跃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腾空、过竿落地等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分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出跨跃式跳高的动作技术要领。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制作就简单多了,能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利用“鱼跃前滚翻”的课件,把整个动作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当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课件,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学生对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快速的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有着显著的效果,对学生快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起着积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这些动作,对学生来讲要想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多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等因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对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进行分解,甚至反复放,让学生去细细体会每一个动作要领,从而内化成自己的运动技能。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材,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体操中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地认识。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的建立起动作的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

篇7: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效率

河北蒙中

【摘要】:"多年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特别对广大农村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策略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网络化。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学科整合 直观

信息时代以迈进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更为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毋容置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学科的整合呢?我认为,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课程整合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能使课堂教学大幅度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学是最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采用开放性、全球化的学习,思接于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去。例如英语课Module 2 shopping《How much milk do you want》一课中,教师通过演示Flash课件,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边看边学中,掌握购物时的对话,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由点击Flash课件中的学习按钮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参与率,同时也为教师轻松解决了上课中准备教具而犯愁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互交式课件,对课文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图标,对学生进行教堂教学,极大的减少了教学的工作量,减少无笔化教学,运用有声有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无笔化,教师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氛围得到提高,实现双羸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媒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才能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学,作者主要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有关四季变化的课件。在课前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你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吗?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个季节?”问题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看看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个季节的神奇变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学习课文时,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朗读按钮,让学生跟着优美的影音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阅读能力,感悟四季的美;再如三年级教材《东方之珠》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收集不少有关香港市场、美食、旅游、回归等的图片、文字,并利用PPT软件制作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家看完后谁能说说图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好地方。”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香港的美景(配乐),整体感知香港的繁华。学生边看、边说,课堂气氛好。在感知完香港的美最后,老师运用小导游的形式对课文各段落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然而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通过点击相应的词语(琳琅满目

物美价廉

璀璨无比等出现特殊标号)解决了课文难学的生字词,为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打下良好基础。整堂课,学生在活跃、快乐、新奇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样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培养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素养。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足以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常言道:“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知识量和恰当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再观其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制作可爱的、漂亮的、有声有色的课件吸引学生。通过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全方位的感受,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想象变成可能,既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互交式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和巩固的条件。就像英语点读机一机,只要有电脑,学生自己可以通过点击课件学习课文,同时在学校没有记牢的知识点,只要课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找到相关课文的课件,在家也可以进行学习巩固。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面对缤纷的世界,面对海量的知识,面对复杂的场景,成为老师能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无疑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网络搜索无疑是最快捷的做法。新课改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很自然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篇8: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使地理的空间性、抽象性更加直观

当前, 各地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进, 各校的校园网站、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课件等等, 都有了大的改进。应用这些装备教学, 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地理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地理的空间性、抽象性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制作三维动画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使抽象变为形象、直观,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 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如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等现象;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极昼极夜等现象。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空间性、抽象性的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使地理的人文性、景观性、艺术性更加生动

一节成功、高效的课堂, 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人文性、景观性、艺术性。在地理教学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景观性、艺术性在课堂教学中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感染, 启迪他们的心灵, 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探究真理和新知。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笔者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雅典卫城的巴尔特神庙、埃及拉美西斯二世神庙 (阿布.辛拜勒神庙)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麦加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寺等具有代表意义的宗教建筑文化景观以宏大的感官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特别是麦加大清真寺千万人朝圣场面呈现的时候, 学生们震惊了, 惊叹建筑的宏伟、惊叹伊斯兰教徒的虔诚、惊叹地理学科的神秘、惊叹先辈们的工艺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灵。从而使学生不自觉中激起探究的欲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 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

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化设备投入使用以来, 各校都努力提高了师生信息化水平, 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要更新教学理念, 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使整个教学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 都围绕着学生如何来“学”而进行设计,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激发。实践证明,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 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总之,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 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打造高效课堂、巩固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声、光、影、画、特技等手段, 使学生在一个新的平台中宽松、活泼地学习, 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篇9: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乏味的现状,它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地讲,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春》时,我制作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到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始至终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展示: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一片桃花的屏幕中,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传统的授课往往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多媒体在此则显示出其优越性,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教学《社戏》,让学生观看我制作的课件,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热火朝天的谈感受,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历历在目,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飞猛进,结果往常三节课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五、有利于增加学生阅读量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

在课余,教师可以推荐和课文有关的网站,让学生搜索网站进行网上观看。如在初中课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鲁迅的作品,要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思想,了解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此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网站查找有关他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及一些人对鲁迅的评价等文章。通过了解作家及相关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我相信,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河北省固安县马庄中学)

篇10: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杨金虎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就不能适应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确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即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在讲《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抗击“非典”的斗争的影片片断。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课往往是一只粉笔、一言堂的灌输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孩子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他们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在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传统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导行的固有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

上一篇:高考作文应多选择最擅长的表达方式下一篇:在世上,爱情总是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