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2024-04-26

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共6篇)

篇1: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2009年正月,笔者在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唐朝侗寨进行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现将侗族大歌文化调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唐朝侗寨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北部高寒山区的一个山寨,地处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文化独特,民风古朴,全寨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为侗乡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含唐朝、知了、归滚、归喜、良拜五寨。

唐朝大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江流域中段横断处的高山上,坐落在美丽的陆苏坡下。陆苏坡是当地一个重要的高峰。以陆苏坡为中心,地理形势向周边扩散,形成陆苏坡高山文化圈。坡东为唐朝寨,西为黔东南黎平县雷洞,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以唐朝大寨为中心,以东为独峒、八江等“河侗”gaemlnyal地区(在唐朝,人们将周边民族及部落分为“嘎”gax、“侗” gaeml、“苗”miul三族,其中“嘎”gax统称非侗族、非苗族的族称。如,“壮族”称gaxxiongh,“瑶族”称gaxyiuc。“侗”分为“ 山侗”gaeml jenc、“河侗”gaeml nyal。“河侗”gaemlnyal主要指靠近河流岸边的侗族村寨,比如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湖南通道各沿江村寨。苗族则又有分“ 山苗”miul wuljenc、“老苗”miullaox、“草苗”miulnyhangt等)。从民族布局来看,以东为“侗河”地区,以西为水族、苗族,以南为苗族、瑶族,以北为“侗河”。其间又杂居汉族,可谓“五族并居”。

唐朝侗寨是一个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侗乡腹地之偏远高寒山区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乡一个重要关道,有“唐朝古道”之说,居住着1300多户侗族、苗族人家。唐朝侗寨自古以来民族和谐,文化繁荣,侗族歌舞源远流长,戏曲文化灿烂,并盛产文艺能人,以侗族文艺著称于侗乡,历史上曾扬名百里侗乡,被史书记载“千户唐朝”,民间流传“千户唐朝”之说。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长歌(又称侗族河边情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礼俗歌、劳动歌、儿歌等等,另有芦笙踩堂、芦笙曲、侗族戏曲,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涵盖侗族文化之精华于一体。

一、现状

侗族大歌是侗族闻名世界的一大文化奇观,被美誉为“东方民间复调音乐明珠”。据唐朝侗族大歌师傅阳公香莲所言,唐朝侗族大歌(在唐朝,又称“嘎堂”al dangc,即“堂歌”),源于溶江河畔的高岩寨(人称“高岩脚”,gaos ngaic jiaox),至此已有几百年历史。在唐朝大寨,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下楼区(唐朝大寨分为上、中、下三楼区)。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侗族大歌艺人沉默多年后再次浮出水面。经调查得知,唐朝的侗族大歌队伍也是比较大的。名单如下:

1、阳公香莲,84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师傅兼主唱,下有儿三男、一女,又下有五孙,又下有四曾孙,其中一孙女名阳天资,故人称mangh teenhzih(“天资的姥爷”)。

2、龙甫占,7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师傅之一。

3、龙益光(龙甫英益),6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

4、龙云光(龙公绍兰),74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原唐朝村党支书,唐朝村建设带头人,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大代表,唐朝人民的公仆。

5、杨甫成生(杨公丽梅),7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6、张华(张甫合安),6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

7、龙甫庆莲(龙公美律),60多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下楼芦笙队队长。

8、杨日光(杨甫清云),5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9、杨志愿(杨甫妮),4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10、龙群升(龙甫绍兰),43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唐朝村现任党支书,人民公仆龙云光之子,兼任唐朝文艺队侗戏师傅,兼主管千户唐朝电信业务,曾任下楼侗戏班师傅。

11、龙甫胜,40多岁,侗族大歌队员。

12、阳甫雄兴,4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13、阳甫朔,4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14、龙群超(龙甫兰利),41岁,苗族,侗族大歌队员。

15、吴公秀攀,70多岁,侗族,侗族大歌队员。

二、内容

第一首maex jih idl:

jiml ebl dos al eis wox maex noup unv ,maex noup xis unv eis wox maex noup lenc.maex noup dah lenc hoit biingcbanx ,maex noup noitnoit hoit laox senl.nyenc laox senl daol laox sais kuangt ,lagx nyix senl daol taikbiingc yenc.naih daol naengl nyix duc nyenc meenh ids sais ,mos daol laox bail duc nyenc ,rac miac deic onv nouc naengl jonv danc al.翻译:

张口来唱却不知先唱哪首,哪首先唱啊又不知哪首后。

哪首在后就呼朋唤友,哪首意远来颂我乡。

我乡老人心肠好,我乡青年人安康。

趁着年轻啊我们心想唱,明日我们老去,双手执拐谁还能在此再唱。

第二首mae jih nyih:

jiml ebl dos al eis wox aol mangc map laemt nyaemv ,naih keep banx sins jenc taemk weex jenc pangp.ban sins jenc pangp weex nyal nyoh ,lemh soh nyimp xenl al deenh danc.lemh soh nyimp xenl al deenh dos ,meec maenl xebc huenp ul biius dogv aox xiangl janc ranc jemh ,gil jas douv nengl benh lagv kap ,gil jas baenv nengl benh lagv kap.直译:

张口歌唱却不知以何来度夜,朋友说那矮山是高山,又把高山说是纽河。

我们趁着年轻就多唱。

趁着年轻就多开口,待到我情人老去葬在深山里,那时再唱可不成!

翻译:

整夜坐着不知如何来过夜,想唱首歌朋友却说时不该。

我不过是想趁着年轻多唱,待到爱人老去谁还能再听?

第三首jih saml maex:

duc nent janx janx liingc xus xious aox ul ah daiv ,sail yaoc janx janx meenh xius xiaol.laox yaoc baov yaoc naih xic nyac xogv mos nyac miav ,yaoc xanl laox jiul gas yaoc miav jiouh liingc xus douv naemx nyal.gas yaoc miav jiouh liingc xus douv naemx guis ,xuis miav jenc dangc bens meec nyangc miav jiul.直译:

松鼠呆呆守在那樟树上,让我呆呆在此守候着你。

老人劝说啊你今天爱她(他)明日却会嫌她(他)烦,我答老人说待我烦了她(他)那时只有河水独自淌,那时只剩下溪水独自徜徉在山下,我想水不会烦了山但却怕你会烦了我。

第四首 maex jih siv :

jiml ebl dos al baov xaol duc nyenc laox ,dou jiul map nyaoh qaox lagv kap.lagv kap nyenc laox bix deic sais ,ggunv jav siv rais jiv naenl banc naih map nyaemv naih danc.ggunv jav siv rais al deic map nyaemv naih dos ,begs naih eis dos mos bus lamc.begs naih eis dos mos eis nyenh ,eis wox aol naenl jonv benh nyinc xebc saml.xebc saml lail dah xebc saml yunt ,dah lieeux xebc saml xebc siv ,lagx baengh gil bal xiv daol al bus lamc.直译:

开口唱歌来对您老人家说,我们来此吵了你们。

吵了你们劝你们莫放心上,古时四也起这歌俗来让我们今夜唱。

古时四爷起这歌俗来我们哼,若我不唱明天会把它忘了。

若我不唱明日不记得,不知拿什么再来怀念十三岁那年(指青春),青春佳期过得快,过了十三十四岁(指青春),

范文网【】

待儿子依在身边我们也想不出什么歌来。

翻译:

今夜我们吵了你老人家,却叫您老多宽恕。

趁着年轻若我们不唱歌,我怕待我老去到时把歌忘。

趁着年轻想唱歌,青春易度人易老,若到老时无歌传人怎奈何?

第五首 maex jih ngox :

nyinc nyinc dogv gas dogv dangc aov ,bi dogv dangc meik wac sabx kuaengp.janl nanx kuap laeml bix lamc lags ,janl nanx guic bagx bix lamc saol.lammc jaenl lamc bangv bix lamc xhans ,lamc banx lamc doih bix lamc yaoc.nuv nyac lamc yaoc deil bix lamc bail taop ,biingc taop biingc puk rac daol angs ,rac daol angs dah jiul has aol ,rac daol angs dah jiul has youv ,eis jiangs doux jiul aol maix mieengc xonh gil jas laox douv xaol.直译:

年年插秧在旧处,莫把秧苗插新处多杂草。

吃了狗肉莫忘骨头,吃了牛肉莫忘味道。

忘了田沿、田埂莫忘了田中,忘友忘情莫忘我。

若你忘我也别再也不记得,想去坪套、坪铺我俩来商量。

我俩说好了我才娶,我们商量过了我才要。

切莫以为我独自婚娶几次才老过你。

第六首 maex jih liogc :

jiml ebl dos al baov xaol duc nyenc laox ,dou jiul map nyaoh qaox lagv kap.lagv kap nyenc laox bix deic sais ,songv jiuc sais rais rais yangh nyal.songv jiuc sais rais jiul ags bail aox liail jav bus ,liogc xebc jiangl ggus xious lagx kuanp ,liogc xebc jiangl ggus xious kuanp kuent.meec maenl kuanp kuent wox janl wox nyaoh ,gil jav douv xaol laox xious ranc.翻译:

听我唱首大歌来劝老人啊,今夜我们来此吵了你们。

吵了你们劝你们莫放在心上,你们也曾吵了爷辈们,从前四也起了这风俗,劝你老人多忍一下,放条心肠长啊长过河。

老人们心肠我们自会他日来赞美。

六十花甲过后你老来照看孙子,花甲过后你老来陪儿孙。

儿孙长大了会自理,那时叫您老尽享天福。

第六首的女声版本,为:

wanpwanp jonglkap yaoc dos maex al yonk nyenclaox.nyaemv naih jiul map lagv kap xiaol laox ,jiul qaox saemh laox laox qaox saemh ongs.guunv jav seivrais jiv naenl banc naih map.baov xiaol nyenclaox weex jiuc sais rais rais yangh nyal.weex jiuc sais rais rais ya rais jiul ags bail aox liail jav bus.liogcxebc jangl ggul mos nyac xius lagx kuanp.liogcxebc jangl guul mos nyac xius kuanpkuens.kuanpkuns wox janl as leis wox nyaos ,gil jav daeuv xiaol laox xius ranc.翻译:

静静地,听我唱首大歌来劝老人啊,今夜我们吵了老人们。

我们吵了父辈们,你们也曾吵了爷辈们,从前四也起了这风俗,劝你老人多忍一下,放条心肠长啊长过河。

老人们心肠我们自会他日来赞美。

六十花甲过后你老来照看孙子,花甲过后你老来陪儿孙。

儿孙长大了会自理,那时叫您老尽享天福。

三、沉默多年的问题所在可以说,唐朝侗寨在侗族文艺方面一直很繁荣,发展势头良好。但根据老人们回忆,大寨的侗族大歌基本趋于停唱、停传,大约在三十年前。也就是说,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承在三十年前在大寨就已经面临生存危机。在今天笔者再次组织起来的队伍中,年纪最轻的是41岁(龙群超,即龙甫兰利)。

四、如何应对侗族大歌的处境危机

笔者在调查中主要蒋精力放在文化内容的搜集整理和文化传承人的重新组织,对如何长期发扬、发展侗族大歌艺术并没有做多少理论性的探索。不过,笔者也观察到了一些关于侗族大歌保护与发扬的因素。在此也略提一下,以引起关注。

1、趣味相投,兴趣指引——对现代年轻人的文化无趣问题,笔者考虑先在唐朝大寨文艺队和各寨的侗戏班中发展传承人。在此次社会实践中,笔者将大寨文艺队与侗族大歌队同时组织到一起,邀请两支队伍联欢,在联欢中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让文艺队的年轻人凭借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才华,先把侗族大歌学好。

在唐朝大寨,通过笔者社会调查,如今唐朝文艺队侗戏师傅为上楼的公杨念(杨定藩)、甫杨念(杨庆益)、公杨可(杨庆怀)、下楼的阳甫果、阳甫求、公绍兰(龙云光)、甫绍兰(龙群升)、甫清云(杨日光)等人。侗戏班(文艺队)乐器队为甫杨娅、甫兰利、阳甫姑、阳甫满,男演员为甫岁凤、杨甫妮、甫杨氏、阳增玉、阳甫聪、杨甫念、阳甫刷、杨平山、杨甫慧、杨甫拥军(侗戏演员兼琵琶歌大师)等,女演员为杨奶凯、杨奶可、吴奶雨清、吴奶映利、吴奶锦洋、杨计群、吴群众等人。过去三楼戏班各届演员合起来一百多人,加上良拜、知了、归滚戏班,总数不下200人。队伍庞大,演艺精湛,业绩辉煌。我们相信,这些有艺术感悟能力的才子才女去学侗族大歌肯定很快。况且这也是一支很庞大的艺术队伍。

笔者相信这将是一个很好、很实在的办法。但在实际中,当笔者与他们略提侗族大歌传教时,笔者似乎看到文艺队中大部分人没听说侗族大歌,她们没有多大兴趣或时间去学习侗族大歌,因为她们很快也要告别家人下广东打工,她们只想演完侗戏便外出了。对此,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反思现状,多想出路。

2、震撼听觉——组织老歌队在鼓楼中多唱侗族大歌,让那些从未闻听侗族大歌的新一代人听到自己民族古老的民歌,震撼一下他们的听觉。

3、宣传推广——想办法组织老歌队演唱,参加各类演出,录制成现代传媒作品,广教天下。

4、走向专业——发展唐朝侗寨旅游业,组织专业侗族大歌队演出,使得歌队走向稳定化,专业化。这将有利于侗族大歌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新时代的新生气。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篇2: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本文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同时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就其旋律和演唱艺术而言,可以算是侗族歌谣艺术中最高级的品种之一,特别是歌的多声部曲调,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 或gal 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大歌珍贵的价值表现在文学与音乐两个方面。

从文学方面看,传统的侗族大歌歌词多是一些长篇的抒情歌(情歌)或叙事歌,内容丰富,揭示了古代侗族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了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时也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文学的特征以及精炼、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从音乐方面看,为了体现歌词的丰富内容,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可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音乐水平最高的一种,这种民间复调音乐以其独特的风味,斑谰的色彩、浪漫的气韵蜚声海内外,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崇高的盛名。1986年10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走出国门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侗族大歌轰动了艺术之都,观众学者为之倾倒。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在观看完演出后激动说:“在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流传这种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在世界极为少见,它不仅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会喜欢的”。①侗族大歌的深远影响打破了一些外国音乐专家认为我国民间没有复声音乐的断言,它令世界艺术大师们惊讶、折服。为什么能在一个仅百余万人的东方少数民族产生>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必须对侗族大歌进行文艺生态学的研究。>

一、大歌起源于本土

关于侗族大歌的起源,众说纷云,有的持“外来说”,有的持“劳动说”、“摹仿说”、也有持“改造说”,等等。“外来说”认为侗族是个落后的民族,文化的落后注定它不可能创造象“侗族大歌”这样丰富多彩的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多声部一定是受外国传教士带进来的宗教音乐的影响而形成的。“改造说”则认为“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是外来音乐干部对侗族民歌加工改造的结果。这种“外来说”和“改造说”都经不住历史检验。外国传教士将西方音乐传入侗族地区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何况要使某种西方音乐深深扎根在侗族这个没有汉字乐谱记录和传播的民族,使其达到民族化的目的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可见侗族大歌与外国传教士及宗教音乐没有任何关系。侗族大歌被载入史册早在宋代史书中就有记载,《老学庵笔记》卷四说:“辰、沅、靖等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导之。”时间要比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间要早几百年。至于“改造说”中讲的汉族音乐干部加工改造而形成的说法就更无道理,因为直到1949年解放后,才陆续有汉族干部进入侗乡,比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还要晚一百多年的时间。所以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侗族大歌起源于本土,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

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说过:“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环境和习俗所造成的一般条件所决定的”。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一书中写道:“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决定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清美秀丽的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便在这种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朴质的生活,再加上长时间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合声音乐――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任何人类群体,首先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侗族大歌就是侗族歌手们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才具备了直觉和声美感,并且造成了多声模仿心理,而且在模仿的同时产生了感性活动,这正是演唱者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情反映,经过长时期的加工、选择、概括、集中而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对位,产生了生动的`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歌手们感情形象,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一方风水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②“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摆荡性情,形诸舞泳”。③这些论述说明了外界事物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思想感情的变化却是创造音乐舞踏之内在动力。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口头创作都是该民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的。侗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地,处处鸟语花香,林涛声声。侗族这勤劳朴实的民族由于长期在这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优美的田园生活环境和单纯的男耕女织的农业劳动生活,容易使歌手们对周围环境那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的百鸟叠鸣,流水潺潺,林涛声声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音响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联想,并且这种自然的和声必然会形成他们本能的无意识的模拟对象。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曾这样说过:“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④该邱斯的猜想和推证正好印证了侗族大歌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就流传范围来讲,侗族大歌的流传地区并不算普遍,她集中流传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以及广西三江紧靠从江的一些村寨,它作为侗族早期的艺术,是对周围客观事物引力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歌手们通过对自然声象的摹仿,而产生了情感活动和审美意象,从而创造出这种固定的别具一格的民间复调形式,是侗族人民对美的寻求的必然结果。侗族大歌中的曲名,也常以自然界中有响声的自然物或动物来命名。著名的“金蝉歌”(侗语称为嘎哈海),基本旋律和衬音都是直接模仿蝉鸣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例《知了歌》:

⌒ ⌒

I:2 1 2 1 | 3 2 1 | 6 2 1 2 |3 1 2:I

夜哟 夜哟 夜 哟 夜哟 夜哟 夜 哟

--摘自《侗族歌谣研究》

“知了”土话称“蝉”,在侗族山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夏天随处都可以听到它的叫声,侗族歌手们就是根据其“夜哟夜哟”的动听的声音所感染,于是摹仿着哼唱,当摹仿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曲调流传开来。这是由仿声而产生的艺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出

,当原始先民获得食物可以填饱肚子,并过上较为安定的日子时,他们就会去寻求欢乐,除把劳动动作和呼声当作歌舞来尽兴表演外,他们还可能会把模仿各种自然的响声来作为娱乐的内容。所以这种专门模仿蝉鸣、流水等自然声响的大歌艺术被侗语称为“嘎所”。

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该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惯有联系,而且与他们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特定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的天籁的声响,对于该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还具有间接的影响,民间文艺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是具有一定能动作用,一方面自然环境作用于主体诸因素,通过这些主体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些主体因素又作用于自然环境,从而制约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文艺正是在这种主体和客体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中生存发展的,侗族大歌同样也不例外,

三、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

篇3:侗族大歌的跨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关键词: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价值,保护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传承至今, 细细品味, 我们可知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 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角度审视, 侗族大歌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 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 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它以“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声音, 一种人类的文化”。[1]在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这种独特的人类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 必将对其他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跨文化传播中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的必然性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它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 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正是经由跨文化传播, 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促进整个社会整合、协调与发展。”[2]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 侗族大歌也必然存在着跨文化传播。

文化无国界, 世界不存在孤立的文化, 优秀的文化具有世界的生命力。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侗族大歌这种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 与侗族爱和平、讲团结、重友谊、喜欢美和有群体意识的文化精神有着必然的联系。侗族群众喜欢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美, 享受爱情, 发现和感悟人生, 在享受和感悟中能动地改造世界, 创造了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培育了良性土壤, 并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中促进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跨文化传播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中, 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 人类社会将会失去生机, 人类文明的演化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作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文化, 侗族大歌也必将通过跨文化传播活动对世界文明进步注入应有的活力。

二、侗族大歌自身的文化价值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意味着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 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 显示出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生命力。[3]侗族大歌“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见证民族发展轨迹”, 使侗族在劳作和生活中享受愉悦, 成为狂欢的主要方式之一。侗族向来“传歌不传文”, 因而侗族大歌变成了传承侗族文化的主渠道, 成为了侗家人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象征, 蕴藏着惊人的文化价值。

1. 原生性的音乐文化

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原生性的音乐文化方面。侗族人民认为“饭养身, 歌养心”, “人不唱歌就会老”。侗家人视歌为知识和文化, 认为谁会唱的歌越多, 谁就越有知识, 可以说, 对于侗族, 学歌就是学文化。因而, 在侗乡, 几乎人人都会唱歌, 处处有歌声, 每件事都用歌来表达, 歌唱成为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而侗族大歌大多为“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 这就使之成为了原生态的音乐文化, 侗族人民用它来陶冶心灵, 塑造情操, 最自然朴实、最能修生养性、最优美的民间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功效。

2. 侗族民间文学传承的载体

侗族大歌有极为严格的韵律要求, 既讲求押“脚韵”———偶数句句末一定要互相押韵, 并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也讲求押“腰韵”———奇数句句末字与偶数句句中的偶数字相押韵。此外, 在遇到较为长的句子时, 往往也要求句子内部押“内韵”———前一意群的末一个音和后一意群的前一个音之间同韵。由此可知, 语言是大歌的根基, 大歌传唱中对语言加以提炼和运用, 使之成为侗族语言乃至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文学保留的一种古老诗歌形式。

3. 神秘的祭祀文化

在遭遇长期干旱或雷雨时, 侗族人民认为“天”在发怒, 便会在族长的带领下进行大规模的祭天活动。有人认为, 祭祀活动中的吆喝声、祈祷声逐渐演变成唱歌。无人指挥, 各自乱唱, 多声部悄然形成。随着祭祀活动的稳定、发展, 侗族大歌便有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就成为了侗族标识性的民族文化。当前在侗乡常见的“祭萨”活动, 就是侗族祭祀中的一大部分。祭祀活动可以说在各国皆有, 但唯有侗族群众将之演化为震惊世界、誉满全球的文化。

4. 独特的审美文化

侗族大歌有几大美, 一为声音美, 旋律动听。在多声部的演唱中, 由于各自的发音特点, 加之侗族人民优美的嗓音, 使得单个声腔和合唱都给人美的感受。二为词意美, 大歌的唱词皆有族性的美学认同, 无论是词意还是韵律美感, 都包含着侗民族美的表达。三为整体演唱形式美, 侗族大歌演唱者服饰美丽, 表情迷人, 动作协调, 让听众如痴如醉。总的来说, 侗族大歌的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具优美的因素, 它契合了全球人类审美的普同性, 成为一种独特而又有着泛在性价值的审美文化。

5. 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

2009年9月28日, 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为了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侗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这种精神文化得到了世人的公认。

三、侗族大歌的跨文化传播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侗族大歌———这种独特的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携带着多方面的价值。

1. 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的文学价值

跨文化传播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神话的贡献上, 侗族有一套创世神话哲学, 包括《天地之源》 (或称《开天辟地》) 、《事物之源》、《人类之源》、《姜良姜妹》、《洪水滔天》、《祖公上河》等篇目构成, 以话词形式表达侗族古老先民的世界观。“侗族先民认为在远古时代, 天地生成于“雾气”和“混混沌纯”的原始物质;天地生成之前的世界, 统一于“雾”和“混沌”的原始物质之中;而“朦胧初开”之际, 正是天地生成之时, 这种混混沌沌的未分开物质经过不断的、漫长的演变过程, 直到朦胧初开, 才有了天和地, 才产生了宇宙万物———天有风云雷雨, 地有土石人兽, 太阳高照, 月亮辉映……”[4]侗族先民的这种“混沌———天地开辟———万物化生”的宇宙观, 与现代科学中的宇宙起源假设极为相近。围绕着神话传说, 侗族人民形成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音乐的形式传承了下来, 并不断与其他民族的文学创作相融合, 为推动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 跨文化传播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对诗歌的贡献上。侗族大歌是诗歌里的精粹。从文学角度审视, 侗族大歌大多数是书写男女恋情的抒情歌, 展示故事情节的叙事歌, 劝人为善的说理歌, 内容丰富多彩。侗族大歌展现了侗族先民社会生活的情景, 反映特定时期内人类思想及感情诉求, 也体现了人们喜善厌恶的品质及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理念。

此外, 侗族大歌在跨文化传播中还具有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价值。

2. 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的教育价值

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在跨文化传播中, 能使人们学到侗族的生产知识, 了解侗民族历史, 如学唱《十二月农事歌》, 就能习得不少生产知识。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的社会规范、民风民俗、伦理道德等, 往往以大歌的形式流传下来, 因而, 侗族大歌也有着传播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知识的价值。侗族大歌是一部美的史诗, 是侗民族的骄傲, 其跨文化传播必然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加深侗族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此外, “侗族大歌特有的传承机制能够增加侗族儿童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 促进儿童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局限性。”[5]

3. 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的经济社会价值

侗族大歌已走出了国门, 走向了世界, 在这一重大背景下, 其经济价值愈来愈凸显出来。首先是旅游带来的收入。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 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县,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 一睹侗乡风情为快, 这也为黔东南带来了数额不小的收入。其次是外出演唱收入。目前, 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县, 已有不少歌队, 光榕江小黄村, 就有50多个。这些歌队经常外出演唱, 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这些都说明了侗族大歌在跨文化传播中也携带着较大的经济价值。

侗乡男女老少不分地点, 不讲求时间地用歌声传递情感、歌唱自然, 用歌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揭示社会生活场面、讴歌未来, 以强大的规范整合功能, 使侗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使侗族社会更加团结奋进、互助协作、友爱和谐。凸显了积极的社会价值。

4. 侗族大歌跨文化的生态环境价值

侗族是一个极为重视生态环保的民族, 他们“逐水草而居”, 在万物有灵理念的影响下, 他们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持保护态度。在生活中, 侗族人民每砍伐一棵树, 都要首先举行祭祀, 以免得罪树神。而祭祀往往以歌唱的形式进行。这虽然不乏迷信成分, 然而也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是对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落实。

5. 侗族大歌跨文化传播的和谐价值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侗族人民秉性善良, 许多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 他们以大歌的形式表达情感、赞美自然、追求自由生活, 整个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人与自然相亲相爱, 和谐共处。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构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侗族大歌的保护

“在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撞击的严酷现实下, 侗族大歌的发展和传承正面临着巨大挑战。”[6]当前, 随着与外界接触、交往的不断加深, 侗族大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正遭受巨大破坏, 加之后继乏人, 使这个拥有世界多项价值的艺术瑰宝面临消亡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势在必行。在保护中, 我们除了要加大法律力度外, 还要积极宣传, 尽可能多地向世人展示侗族大歌的巨大魅力, 并且要注重培养后来人, 使这种属于世界的音乐、属于世界的文化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并开出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60.htm[e].

[2]王晓江, 李珂.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文化适应理论研究述评[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年 (00) .

[3]杨惠, 戴海波.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8.8下半月.

[4]石干成.侗族起源神话哲学的理性之光.http://cache.baidu.com[e].

[5]赵建霞.侗族大歌传承的教育价值及对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1 (08) .

篇4:“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关键字: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保护

一、侗族大歌涵义与分类

(一)侗族大歌的名称及涵义

侗族大歌,名称取自侗语“嘎老”[Gal Laox ]或“嘎玛”[Gal Mags]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音乐工作者把侗族民间多声歌(合唱歌曲)—“嘎老”,译作“侗族大歌”,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什么是“嘎老”,尹庐慧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一文中,根据三个不同范畴的涵义,将其分为广义、狭义以及本义三种。尹庐慧认为,广义上的“嘎老”,即“侗族大歌”,是侗族所有多声部民歌的统称,具有低音、高音两个声部,有时出现三个以上声部的特征。狭义上的“嘎老”,是指在特殊礼俗场合,异性歌班在鼓楼里对唱的歌。本义上的“嘎老”,也叫“鼓楼歌”。在民间传统中,人们给歌曲分类并非像很多专家那样以“是否多声部”为标准,而是以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是否有乐器伴奏等等来分类。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专家学者将“鼓楼大歌”划分为“侗族大歌”的一种, 其实不然,在黎平侗族大歌又称“鼓楼大歌”,两者并非从属关系。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大歌是侗族多声歌的总称,不同领域的侗人根据大歌的词义、唱歌的场合等来对大歌进行不同的分类。在黎平,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1、嘎所(声音大歌)。这种歌以强调声音的优美、旋律的跌宕为主,以显示旋律为主,歌词一般较为短少。“嘎所”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题名)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如“嘎俩”《蝉歌》。2、嘎嘛(柔声大歌)。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特点是歌词多,拖腔部分比较短,旋律有的缓慢、婉转,有的节奏轻快、活跃,如《装呆傻》。3、嘎想(伦理大歌)。这是一种以劝教戒世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重要曲目有《父母歌》。4、嘎吉(叙事大歌)。这类大歌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是侗族曲艺“多声说唱”的一个品种。以单人领唱歌词,众人集体以在持续低音上唱一个固定衬词为其主要表现方式。典型的“嘎吉”曲目多以故事主人公名字命名,如《元董之歌》。

二、侗族大歌生态环境

文艺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都说明了人是因外界事物而引发思想情感的变化,而又通过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音乐的创新动力。

在侗乡黎平,“知了”土话称“蝉”,非常普遍,尤其是夏天随处都可以听到它的叫声,侗族歌手们就是受其“夜哟夜哟”的動听的声音所感染,于是摹仿着哼唱,当摹仿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曲调流传开来。除此之外,著名的“金蝉歌”,基本旋律和衬音也都是直接模仿蝉鸣和各种自然声响而创造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使歌手们对周围那富有乐感和节奏感的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联想,从而在本能下无意识的去模拟大自然的这份神秘,最终化成了一串串动人的音符。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曾这样说过:“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 该邱斯的猜想和推论正好印了侗族大歌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二)侗族大歌的民间文化生态

黎平侗族大歌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下,将歌唱精髓体现于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生活与生产文化、社会制度文化中,在演唱内容表现形式上,无不与其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侗族大歌是当地人传承本民族祖训、传说、恋爱、丧葬、祭祀等民俗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

侗族大歌自宋代形成以来,经过明代的后500余年的发展,是侗族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表达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黎平,凡是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客人时,侗乡人会在鼓楼进行“鼓楼大歌”表演,以表示最诚挚的庆祝与欢迎;在邻里结婚走访时,会唱起拦路歌、敬酒歌、敬茶歌、送客歌,以表示热烈的祝福;在男女恋爱时,会用“行歌坐夜”等方式,来表达双方真切的感情。侗族大歌起源于生活,歌唱于生活,只有活在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侗族大歌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侗族大歌”。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现状。

“传承”一词尤其针对非物质文化,这是必须由人来延续的“活的文化”,这种世代相传离不开社会环境和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侗乡黎平,“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师徒传承,指徒弟拜师学艺的一种传承手段,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第二,鼓楼对歌,指男女歌班在鼓楼对唱侗族大歌的传承形式,这是一种较为悠久的传承方式。第三,文艺表演,指由当地人组成的文艺演出队伍,是在新时代环境下诞生的一种传承方式。第四,学校教育,指将侗族大歌带进课堂的一种传承方式,也是民间民族文化进校园保护模式的一种体现。

在传承的过程中,“侗乡黎平”采取多种方式对侗族大歌进行保护。目前,对于贵州省文化保护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社会调查与集成出版的静态保护模式。二是,双语教学模式。三是,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模式。四是,博物馆及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五是,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模式。六是,名录等级保护模式。七是,古镇名寨的保护模式。在黎平,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与时俱进、多样发展。在侗族大歌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黎平地区多所学校把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实行双语教学模式,全面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除此之外,自1999年,黎平县《侗族民俗活动保护办法》,以尊重和保护侗族人民在每年的三月三日、六月六日、八月十五等节日(农历)开展侗族大歌的相关民俗活动,以及每年举办侗族大歌演唱交流会等方式来对歌队予以奖励。同时,在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建设侗族大歌保护、考察基地,对侗族大歌在当地的创作、流传、演变情况进行定时、定点的考察,并适时组织大歌歌师的交流和培训。总之,目前黎平侗族大歌的保护是动静结合,还通过互联网、微信等现代传承方式来体现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

(二)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句话简单清楚的概括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于侗歌。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民间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音乐思维与创作有着重要意义。侗族大歌的音乐风格与素材选取方面都体现出古代人们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的艺术理念,反映出古代歌唱者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理念。在取材方面,黎平侗族大歌具有给予和谐发展的内涵,所具有的音乐欣赏价值也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象征。同时可以拓宽音乐欣赏家的视野,培养音乐欣赏家的音乐鉴赏能力。黎平侗族大歌具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它将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融为一体,激发现代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促进现代音乐的健康持久发展,为音乐欣赏者提供一种听觉享受。

传承黎平侗族大歌民间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德育与重建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不应该作为人民怀旧的一种形态,而是要融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来。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既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也要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黎平侗族大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帮助人民领悟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唤醒对传统生活的记忆。黎平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表演方式、歌曲内容、音乐价值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其文化传承也表现得较好。这是我们学习借鉴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并持续发展的宝贵机会,也是黎平侗族大歌为传统民间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社会关注的表现。我们要能够学会从传统民间音乐中汲取创作灵感,发挥创新思维,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重塑,在保持其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一文化传承下来,这对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卉. 论侗族大歌的历史演进及人文生态保护[J]. 音乐创作,2010,03:126-127.

[2]潘永华. 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J]. 民族音乐,2009,04:50-51.

[3]乔馨. 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黎平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4]邓敏文. 当代侗族大歌的生存之路:保护、传承与发展[J]. 广播歌选,2012,02:64-66.

[5]龙昭宝,郎雅娟.贵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杨春霞. 试论侗族大歌的分類及其艺术特征[J]. 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05:159-160.

[7]尹庐慧.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8]马芳芳. 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D].中南大学,2010.

篇5: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1、侗族大歌的起源

侗族大歌, 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距今已有2 5 0 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 “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 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 (侗人自称) 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 手相握而歌。至明代, 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 弹胡琴, 吹六管, 长歌闭目, 顿首摇足”的情景, 可见, 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

2、侗族大歌的分布与其代表性曲目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 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 其中心区域在我国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嘎音也》、《耶老歌》、《嘎戏》等。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

1、嘎听

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 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 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 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 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 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 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 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 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 如《三月歌》、《蝉歌》等。

2、嘎嘛

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 特点是缓慢, 柔媚而富感染力。

3、嘎想

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 音乐旋律起伏不大, 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 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 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4、嘎吉

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 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 以单人领唱, 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 歌词一般较长, 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 侗族大歌也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 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 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 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1、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歌队:是指侗寨中存在的大大小小演唱小组, 每个歌队三至几十人不等, 按年龄组合成儿童歌队, 男声歌队, 女声歌队, 老年歌队等。歌队平时各自干自家的活, 夜晚或闲暇之际, 聚在歌队中的头领——歌头家里, 一边做些针线活, 一边练习唱歌;歌头:是歌队的带头人, 是侗族大歌高音声部的完成者, 此人唱技高超, 反应敏捷, 能够带领歌队“走寨对歌”;歌师:侗族大歌的灵魂, 他 (她) 的平时任务是负责全寨歌班的训练工作。孩子4、5岁时入歌班学唱, 除了生产劳动,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歌师的教育下成长。女孩一般直至出嫁, 离开族人为止。侗族一直有小孩学歌, 青年唱歌, 老年教歌的传统。歌师教族人唱歌是不收取费用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了侗族地区, 录音机的普遍出现, 录音磁带成为了当今侗族大歌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始是各种采风人员提着录音机用以搜集民歌, 随着录音机、影牒机的增多, 歌手们便可边录边唱, 这样既能达到很好的教授效果, 又能达到长期保存和传承的目的, 有了像录音机、影牒机等现代化的电器, 歌师 (歌手) 们就不必象过去那样靠大脑记忆和汉字记侗音的方法来进行传承, 那两种传承方式既费脑力又费精力, 而现代化的电器传承就方便多了, 一些著名的歌师和歌队将所演唱的大歌, 灌成带子在各地广为传颂。

2、家族传承方式的文化内涵

侗族所在位置的偏远以及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 决定了该民族要聚族而居, 注定了其文化的传承方式必须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歌师、歌头、歌队的关系, 实际上是其内部的一种组织结构, 三者的存在状况及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存在状况与水平高低。侗族人为了能在社会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 往往倾全族、全寨之力打造好本族的歌队, 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 使得侗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 保存下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侗族中歌师、歌头、歌队的关系是相互依赖, 相依并存的。侗民们尊重歌师, 热爱生活, 认真唱歌。世世代代的喜怒哀乐都在这歌中, 唱丢了一首歌, 可能就丢了侗族人的重要的生产、生活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侗族老人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唱完“叙事歌”的秘密所在。这对于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尤其重要, 这种传承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教育、培养后代的手段, 实践证明了这种手段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这种传承方式, 也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的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也许正是今天许多民族文化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侗族大歌的发展及社会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后继无人, 那么它就注定会失传;反过来任何一种艺术要求得发展, 就必须有大批艺术接班人。同样侗族大歌也不例外。在今天, 传统社会中那种靠亲属传承 (父传子、母传女) 和师徒传承来培养侗族歌手的方式依然存在, 但更主要的还是学校教育和短期培训。贵州许多高校如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在培养侗族大歌歌手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 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榕江文化部门教育部门, 在各小学先后开展了侗族音乐教育, 1 9 8 5年还创办了一支“金蝉侗族少儿合唱团”,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训练, 十几年来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歌手, 并且多次应邀参加省内乃至全国的大型文艺演出, 有的还出国演出, 均受到中外观众的高度赞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汉文化的不断影响, 侗族大歌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登上了大都市大雅之堂。它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不仅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食粮, 而且成了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精神财富。它折射出的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更是在讲述是一部民族史。这样的音乐在书店是买不到的。它是以信仰为基础的传统或者从部落人的个人献身中产生的。它绝不是没有灵魂的东西, 也绝不是被动的东西, 而是充满生命感的, 主动的东西, 是有社会意义的, 需要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 让这朵藏在深山里的民间艺术奇葩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中笑、杨方刚著《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

[2]张勇著《侗族大歌》贵州民族出版社

篇6:侗族大歌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侗族大歌

1.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的相关概念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且随着2006年《公约》的正式生效使之成为一个正式的法定概念。《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如下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2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界定

文化景观的内容除了一些主要通过视觉感官感受到的具体事物外,还有一种可以抽象地感受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往往与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民风民俗、政治制度以及科技与艺术等非物质因素有关,这就是非物质文化景观。与文化的结构相适应,文化景观又可分为物质体系的景观和非物质体系的景观两大部分。物质体系的文化景观(具象景观)是指人类加工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实体,如聚落、城市、公园、景观小品等;而非物质体系的文化景观(抽象景观)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意象事物,如民俗、宗教、园林意境等。

2.贵州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分析

2.1对贵州侗族大歌的认识

侗族大歌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侗族民间谚语云:“饭养身子歌养心”、“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蕴涵着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对于无文字传统的民族,口传语言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侗族大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离不开以当地族系和地域特征的自然生态和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2.2侗族大歌的地位

侗族大歌于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其中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了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2.3侗族大歌危机分析

2.3.1能歌者明显下降

黎平县的岩洞村在“文革”之前,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而现在50岁以上的占85%左右,40至50岁的由于受“文革”期间不准唱歌的影响只占20%,20至40岁的占60%,20岁以下的占10%,现在会唱歌的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女的10个人中还有5个人会唱,男的10个人中最多只有1个人会唱了。肇兴村在“文革”之前,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而现在18~30岁的年青人中会唱歌的只占30%,30~40岁的占80%,40岁以上的占90%,而18岁以上的女性占70%左右,男性只占30%左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5]。

2.3.2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

岩洞村40多名男女歌师中,最大的年龄已达90岁,最年轻的38岁;肇兴村的男女歌师大约还有20人左右,年龄最大的90岁,最年轻的35岁;述洞村虽还有40名男女歌师,也都是40岁以上的年纪了,而且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少了,他们基本上很少教歌,更不到外地传歌。

2.3.3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

侗族后代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的教育,汉文化或多或少地在他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现代思想的影响,使侗语过去在侗族社区内作为第一交际工具有逐渐被汉语取代的趋势。侗语作为第一交际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长此以往,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依附于侗语这个表达工具之上的侗族大歌也就会消失。

3.对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措施

3.1利用科技进行保护

应在现有侗族大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编写简谱或线谱记音,不定期优惠出版汉侗对照的侗族大歌专集,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来尽可能地再现侗族大歌的音响、发生场景、文化背景,以有声书籍的形式真实地、更接近生活地向人们展示介绍侗族大歌,以促进其传承,传承即是对其最好的保护[6]。

3.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政府文化部门对有侗族大歌活动的一些传统节日(如农历二月二的“赶春社”、三月三的“采桑节”、“吃姊妹饭”、六月六的“祈丰斗牛”、七月十二的“赶歌坪”等)场所、礼俗应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以保证正常的民俗活动,使侗族大歌有生存的环境。

3.3加强区域民族文化交流

开展广泛的交流。在交流中,通过对侗族大歌的演唱、传播,彼此之间得到感情的融汇,增进了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要让青年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青年正确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认识它的珍贵性、优秀性,让他们意识到文化并非有先进落后之分,从而重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3.4举行各种活动

在侗乡开办以培养侗族大歌歌手为主的“侗歌班”,由歌师现身教唱,使其艺有传人,并培养一批优秀的侗族专业的创作人员,在保持侗族大歌原生态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运用专业的创作技巧,编创出更多、更好的侗族大歌供世人欣赏。同时不失时机地举办各种赛事活动,嘉奖优胜者,并通过电视台进行现场转播,借助电视扩大影响,找到持续发展的道路。

3.5作为师生的考核内容

将侗族大歌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使民族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学习西方的音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本民族的音乐。当年,刘天华让二胡进学校是一大创举,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学校音乐教育,也改变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民族音乐所持的偏见。今天,我们承前世之师,让侗族大歌进入课堂正是迎合时代发展,是落实加强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又一次发扬光大。

3.6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旅游在中国已呈现由自然山水和历史名胜向民族民俗风情拓展的势态。而带有浓郁侗家风情的“侗族大歌”无疑是让游客大开眼界、大饱耳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为了逃避都市激烈的竞争压力,更加迷恋神秘的民俗旅游,在欣赏了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后,压抑的心情得到了缓解,紧张的神经得到了放松和休息。通过旅游,一方面可扩大侗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尽快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把侗族大歌运作成融自然风光、人文风光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产品进行销售,经济的繁荣也刺激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自愿回来参加家乡的文艺演出队,从而促进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09

[2]戴志中.杨宇振著.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08

[4]张晓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类学透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03

[5]龙初凡.侗族大歌及其保护[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上一篇:行政部月工作总结计划下一篇:赴吉林学习的心得体会(娄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