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2024-05-02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精选5篇)

篇1: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塘栖水乡文化调研

实践报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

一、实践目的:

塘栖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塘栖水乡古镇在明、清时曾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镇区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到解放初还存“三十二爿半桥、四十七条半弄”。解放以后,虽然历届政府在古镇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城镇发展与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些传统地区风貌环境的严重破坏,在新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织,形成了混杂、凌乱的街市空间,古镇风貌和文脉不能得到很好的延续。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运河文化形成了塘栖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十年代开始至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一些过街楼和弄堂都已拆除,现存的遗迹尚有广济桥、乾隆御碑、太师第弄、郭璞古井、水南庙、栖溪讲舍碑、塘栖廊檐等多处。历史遗存不能再破坏,应该修复,采取“一保护,二修复,三开发”的方针。

本次实践选取了杭州余杭的塘栖镇作为调研对象,全体成员前往塘栖古镇进行实地走访,参观历史遗迹,采访当地居民,目的在于感受塘栖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塘栖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塘栖的发展做出建议。

二、实践内容:

时间: 2011年7月6日 至 2011 年7月12日 共 7天 地点: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

参加人员:“入栖三分”暑期社会实践分队全体成员

(一)参观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风俗文化

1.七月六日

主要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和情况,由此从共性着手,以便以后几天可以更好的了解塘栖的特性。

一位专门研究塘栖古镇文化的专家丰国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江南水乡博物馆,在介绍中他说道,江南古镇的共性是由水而生,往往是在交通发达的地方会形成繁华的集镇,由此产生名镇,而塘栖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塘栖因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干流上,北来的船只到达塘栖以后再到杭州有一天的行程,如果不在塘栖停歇就赶路,往往要赶夜路,于是塘栖就变成了前往杭州的船只中途休息、补给生活用品的地方。各地的商客在此地休息,做些商品的交换和文化的交流,随着人流的增多,本身只是个小镇的塘栖开始繁荣起来,周边的商贩开始集聚,由此形成繁荣的集市,贸易的内容和数量也开始增多,塘栖逐渐地壮大,慢慢变成了京杭大运河上一座繁荣的古镇。

而随着时间的变迁,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河运开始逐渐衰落,船只的往来开始减少,这使得塘栖的商业受到巨大的影响,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到最近几年运河再度开发以前,塘栖都是处于一种比较衰败的状态。

进入江南市镇厅,首先看到的是清末塘栖镇的模型,与乌镇周庄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桥流水不同,塘栖由一条宽阔的大运河分隔南北,正是这条运河带来的繁荣与大气使塘栖曾名列“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继续参观,我们看到了旧时塘栖镇的廊檐、美人靠、船鼻子、马头墙,还有情景再现的街市上密布排列的布店、梳子店、药店、南北货等,当走到茶馆边上时,丰老师告诉我们水乡人的生活闲散安逸,孵茶馆是古镇的一大特色,乡下的老农大多有喝早茶的习惯,一大清早他们会拎一篮刚收摘的蔬果,朝茶馆店门前一放,便顾自入内喝茶,有卖无卖随意。对古镇的生活情景大致有所了解,我们又前往参观水乡风情展厅,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手工丝织,“十里红妆”的婚嫁场面,孩子满月“抓阄”,端午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等水乡风俗文化。

在参观当中,丰国需先生给我们讲了水对人的习性的影响,比如近水的人脾气就会比较好,喉咙比较轻,说话习惯轻声细语,而靠山的人说话往往比较大嗓门,说话感觉像是吵架,于是有了“宁和塘栖人吵架,不和绍兴人说话”一说。同时,由于经常做生意的关系,塘栖人说话也特有人情味,小孩称呼爸妈的朋友都叫“好爸爸”或“好妈妈”。而在饮食上也会有一些差别,水乡往往会比较富裕一点,于是在饮食上面也会更加精细一点等等等等。

这一天我们对塘栖的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丰国需先生也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些指导,让我们尽可能从运河入手,因为塘栖是因运河兴而兴,也是因运河衰而衰。

(二)探寻塘栖的历史遗迹,感受深厚文化积淀

2.七月七日

我们来到了塘栖古镇,进行实地的考察和了解。

塘栖古镇在几年前受到过一定破坏,现在正处于修复期,因此可以寻访的古迹并不多,但在残余的一些古建筑里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塘栖作为名镇的一种繁华。

广济桥可以说是塘栖的标志,它是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惟一的七孔石拱桥,沿着石阶而上我们感受到五百多年来这座古桥的历史积淀。从广济桥走进水北街,正对面便是古色的店铺,街上有许多兴盛一时的建筑遗址,如水北粮站、聚昌源藕粉、耶稣教堂。此外法根糕点,粢毛肉圆,桂花糕绿豆糕,茶糕等塘栖特色小吃在这里被介绍给外来的游客,做这些特色小吃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老爷爷,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对塘栖充满了感情,这些糕点也是他们亲手用传统的方法做出来的,从他们满脸的笑容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宁静小镇中生活着的人们的热情淳朴。

在桥的西侧是一条沿河长廊,长廊靠河一边有一排座椅,古称美人靠,而在前一天老先生的解说里,美人靠其实真名应当是米床,因为在古时,运河上的商客从河上岸,往往会在沿河进行米的贩卖,于是岸上的商人就在河边修筑了座椅,放置米缸,由此称为米床,而美人靠一称则是因为文人墨客的戏称,偶见美人靠

在长椅上,便称之为美人靠。

塘栖镇上还有一个江南美术馆,里面是旧时大户人家的院落,放置了汉代的一些雕刻等,另外还有那户人家的家谱等。塘栖镇上的大户人家院落有好几座,但是都已经没落了,大多显得破败,庭院里杂草丛生。

而位于塘栖古镇东侧的御碑码头充分显示了塘栖在古代有多么的繁华,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依旧伫立在古镇的西侧,默默诉说古镇的历史。

3.七月八日

我们参观了古镇的几条古弄,最有名的太史第,与北邻的郁家弄、沈家弄并称为“三条半弄”,其中郁家弄与太史第弄在中断又隔墙相接,形成弄里套弄的景观,这窄窄长长的弄堂便是塘栖的又一大特色,现在镇上的人们仍然喜欢在这阴凉的弄堂里过路。同时我们也从弄堂的侧门走进太史第这座古老的宅院,从古老的石门牌,大气的厅堂,精致的木雕可以感觉到这户人家曾经的兴盛。对周边的居民做了一些采访后,我们了解到这座宅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朝时期塘栖的名门望族,曾为塘栖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可惜一代代下来逐渐没落,令人叹息。

(三)感受塘栖蚕桑文化

4.七月九日

蚕桑文化是塘栖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日我们开始了对蚕桑养殖,丝织文化的了解。我们参观了塘北村蚕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种桑养蚕已经越来越少,蚕桑生产作为塘北村一种传统技艺,被政府保护起来。我们看到田间种着成片的桑树,走进农户家里,我们看到了竹扁里的蚕宝宝,不同竹扁里展示着不同生产时期的蚕宝宝,旁边还展示着切桑叶的切叶蒲墩。走进下一个农户家里是传统的制丝工艺的现场展示,老奶奶熟练地操作着木质脚踏缫丝车拉出一筒筒的土丝,还有纺线,拉丝棉,手工织布机织布的过程。另一个农户家里是风俗展示,在与蚕农的交流中,我们了解了腊月十二蚕农们用米粉制作形态各异的茧圆(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等形状)来供奉“蚕花娘娘”;正月初一早上蚕妇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俗称“扫蚕花地”;还有每逢清明,蚕农们都要去超山“轧蚕花”的风俗。通过这次参观,成员们从养蚕、制丝、风俗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塘栖蚕桑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5.七月十日

参观了塘北的金利蚕桑丝厂,了解了由蚕茧转变成生丝的过程。

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手工挑选,将品质不好的蚕茧挑出,以保证蚕丝的质量;第二部是缫丝,车间的缫丝机里不断翻滚着挑选出来的蚕蛹,将细丝抽取出来;第三部分是整理,把线重新整理成整齐的丝片;第四部分就是包装,把洁白的生丝捆扎好,用纸包扎好后装箱。

蚕桑业算是塘栖历史悠久的产业之一,现在随着丝绸被越来越多人喜爱,蚕桑业也更加繁荣。我们向金利蚕丝厂的相关负责人了解了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6.七月十一日

前一天参观了正在繁荣期的丝厂,今天我们去旧的丝厂遗址进行了参观。武林头丝厂、大伦丝厂、新华丝厂等丝厂旧址,在很久以前这里是繁忙的工厂,但现在只剩下一些老旧的厂房。参观这些厂房遗址仿佛在探究老塘栖的地方工业发展史。塘栖镇位于大运河畔,四周河港纵横,水源充沛,全镇附近颇多桑树,盛产蚕茧,原是土丝生产的主要产区,这一切都给发展机械缫丝工业带来了得天独

厚的优利条件,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大纶丝厂在塘栖里仁桥下的运河边上开设,从而开启了近代工业的先声。通过走访遗址,我们得知由于缫丝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棉、化纤材质衣服的畅销,丝绸制品销量日趋下降,导致缫丝厂逐渐倒闭,目前塘栖的缫丝厂屈指可数,这让我们不得不为塘栖这个曾经的全省著名缫丝重镇而惋惜。

(四)赏游超山

7.七月十二日

在做了六天的调查以后,今天我们做了一定的休闲,去爬了超山。超山位于塘栖南面,是旧时老镇人唯一的出游之地,那时朋友碰面常会说句:“去,到超山白相(方言)去!”这座不到三百米高的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

实践团队成员前往超山,参观了十里梅海(可惜不是花期),穿过大明堂,沿着“十八个香蕉弯”的石级登上山顶,参观了上圣殿(烧香拜佛的寺庙),并在山顶上俯瞰整个塘栖。此外,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山南海云洞有北宋杭州知府赵清献的摩崖石刻、明代布政里人丁养浩的三先生石像,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墓和纪念馆等历史人文遗迹。

三、实践结果及建议

我们小组从历史遗迹、民风民俗、桑蚕文化三个方面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

古镇因运河的贯通而兴起,因水成市,枕河而居,运河的开阔,市河的自然形成了塘栖镇而大方含蓄、朴素雅致的整体风格运河。水养育着塘栖人,影响着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风俗文化,也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但令人惋惜的是,随着运河的没落和时代的前进,楼檐被拆,河道被填,塘栖这座历史古镇正在逐渐衰落。所幸人们已经意识到这座美丽古镇的文化价值。2005年,镇党委提出“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这一总体目标,08年运河文化综合保护工程也提上日程,对古镇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一年一度的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的举办使塘栖这座水乡古镇正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实践小组通过这几天对塘栖水乡文化的调研,发现了一些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作出以下建议:

1、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在古镇上我们寻访了一些当地的居民和商家,对塘栖现在的状况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塘栖虽然在做修复,但是修复的参考样本往往是乌镇西塘这些现在已经很有名的古镇,在修复过程中失去了塘栖的本身特色,比如作为运河边上的大镇,塘栖的街道其实面河式的,即只有朝向河面的一部分,而朝向里街的是没有的,但是现在修复的时候往往根据其他古镇来修复,而失去了这个特点。

2、注重景点的整体性。古镇的景点散落在镇上的各个角落,新旧交杂,缺乏景观的整体性,应注重水北区块、三条半弄、市南街八字桥三个景点的贯通。

3、景点应配合图文介绍,让参观者有更多了解,产生更大兴趣。小组成员在参观旧时宅院时,没有图文标志,大家不知参观的路线,只是走马观花。建议

应多配以文字标注,将那时人们的生活用具,老照片陈列出来并加以注释。

4、注重风俗文化的展示。我们小组在调查塘栖水乡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塘栖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将赛龙舟、舞狮、滚灯、社戏、婚嫁场面、茶馆文化、蚕桑文化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去。

5、将塘栖已停产的缫丝工厂的遗址开发为展示塘栖地方工业发展的文化景区。塘栖曾是缫丝重镇,对缫丝工厂遗址的开发无疑是展示塘栖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6、发展旅游的同时应注重保护环境。我们小组在水北街游览的时候发现游人吃完小吃将包装,木棒随地乱扔,游客们沿河而坐垃圾就会掉入河中,同时应严禁店铺将污水倒入河中。此外,超山风景秀丽,也应注意不要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7、打响知名度。许多人还分不清古镇塘栖和古镇西塘,因此发展旅游业应打响知名度,将塘栖这座运河千年古镇发展出独有的特色。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七天下来,我们小组深入了解塘栖水乡文化,感受到了塘栖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还有塘栖镇的发展与运河水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塘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合理的建议。

总结这次社会实践,我觉得收获很多。不仅是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还有收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默契与快乐。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我们缺少了对镇政府的访问和对普通居民的问卷调查,使我们的调研不够全面。不管怎样,在这短短七天中我们在烈日下奔走,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们却成长了,更加明白了身为大学生的那一份社会责任感。我想这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活中一次经历,亦是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古镇塘栖/吴茂林编著.—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9 [2]塘栖旧事/蒋豫生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篇2:塘栖水乡文化调研实践报告

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时, 要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开放要有新局面,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 着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踏实工作, 认真完成任务。为此, 根据陇东学院[2009]1号文件《陇东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安排意见》《教育学院党总支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的实施方案》及《教育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的主要提纲》的精神和要求, 笔者对我院教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与校园文化情况进行调研。

1 调研时间

2009年3月15日至4月10日。

2 调研内容

在学生管理方面设计学习、生活、教学、资助、制度、其他6项内容,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设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其他4项内容。

3 调研方式

一是走访上级主管部门, 二是走访市直有关部门, 三是召开教职工座谈会, 四是召开学生座谈会, 五是召开团 (学) 干部座谈会, 六是召开教职工党员座谈会, 七是召开学生党员座谈会, 八是召开班子成员会, 九是召开民主生活会, 十是个别谈话, 十一是发放问卷, 十二是个别走访, 十三是集体深入班级。

4 调研结果

4.1 学生概况

我院教育学院学生数量呈递增趋势。2001~2009年分别是102人、316人、634人、773人、836人、734人、727人、1 162人、1 315人。截至目前, 共有24个教学班, 其中2005级2个班 (文本、理本班) 62人 (男23人、女39人) , 2006级2个班 (文本、理本班) 93人 (男26人、女67人) , 2007级12个班 (文本1~3班, 理本1~2班, 专升本班, “3+2”初等教育文专1~4班、理专1~2班) 568人 (男151人、女417人) , 2008级8个班 (文本、理本班, 专升本班, “3+2”初等教育文专1~3班、理专1~2班) 592人 (男138人、女454人) ;本科484人, 专升本88人, 专科743人。

4.2 学生情况分析

4.2.1 思想状况 (1) 我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绝大多数学生拥护与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 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肯定。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 我院学生能理性看待国家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对保持稳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学生关注学校建设和发展, 普遍拥护高等教育改革, 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务实进取的, 成才、成功的愿望和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3) 我院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基本认同。他们积极进取, 勇于竞争, 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渴望为国家和社会施展才华。学生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取得的社会成就高低”“拥有的物质财富多少”。多数学生把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放在第1位。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上,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关键时刻要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 (4) 我院也有一些学生思想比较消极, 上进心不强, 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缴费上学、毕业不包分配以及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如腐败问题) 等。

4.2.2 心理状况 (1) 我院学生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

绝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 意志行动的社会性不断提高, 已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人生观。 (2) 我院学生经过及时、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 心理素质普遍提高, 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人际关系和谐, 角色认知与角色互换意识提高, 能正确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院从建立至今没有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患者, 因此, 也没有出现严重危及社会治安、破坏学校秩序、干扰学校工作的事件。 (4) 我院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例如精神压抑、心情苦闷、厌学、偏执、狂躁、角色冲突、以自我为中心、挫折耐受力差、过度依赖、过度焦虑、情感脆弱、有攻击性行为、人际交往障碍、孤独与冷漠等等。

4.2.3 学习状况 (1) 我院学生学习态度总体上是端正的。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刻苦, 能按时上下课, 认真完成作业, 平时坚持上自习。 (2) 我院学生除重视知识学习外, 还重视能力培养与提高, 尤其是从教能力, 普通话、“三笔字”进步明显, 音乐、美术方面提高得较快。 (3) 我院小教专业学生比较重视中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学习, 学前专业学生比较重视舞蹈、乐器、手工制作等技能训练。 (4) 我院学生也存在学习动机缺乏、考试焦虑、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比较突出的是, 学生进入大学后松懈下来, 报着“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也想把学习搞好, 但总提不起精神, 厌倦学习, 把学习看成是奉命的、被迫的苦差事, 怕苦怕累, 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有个别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行为往往表现出从众与依附性, 随大流, 极少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有个别学生学习无计划, 不会利用时间;还有个别学生课前不预习, 上课开小差、不记笔记, 课后不做作业, 把大量时间用于上网或谈情说爱, 影响个人发展。

4.3 调研结果汇总

在学生管理方面共4项内容16条意见和建议。针对学习方面主要有: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无明确目的, 希望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加大公选课比例, 丰富教学内容;课堂纪律较差, 应加强管理;教室少, 晚自习上课占用教室太多, 学生无教室上晚自习;学生间缺乏合作精神, 应积极引导。针对生活方面主要有:食堂饭菜质量差, 价格高, 应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加强学生节能教育, 引进高科技管理手段 (如校园一卡通) ;供电时间太短;获得各种信息的途径太少;澡堂服务差, 太小, 价格高。针对教学方面主要有: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师生交流;下午3学时上课时间太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应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计划与考研联系起来。针对资助方面主要有:关注贫困生,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共有2条意见和建议, 主要为修建娱乐场所、活动场所;举办一些大型文艺活动, 丰富校园生活。在其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和指导。

5 建议

5.1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我院学生管理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数量得不到保证。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例, 有学生500多名, 教职工56人, 行政管理人员15人, 专职学生工作人员3人, 专职辅导员4人, 专职分团委书记1人, 行政人员与学生比为3∶100, 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比为1∶63;而我院教育学院现有学生1 315名, 教职工30人, 教师24人, 行政管理人员6人 (含3名兼职教师) , 专职学生管理人员3人, 行政人员与学生比为1∶219, 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比为1∶438。二是个别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三是工作时效没有统一的标准。四是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其他高校, 专职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的奖金与所管学生的数量挂钩, 而我院教育学院在这方面没有体现。

5.2 创新学生工作管理制度

创新作为规律, 揭示的是新陈代谢;作为机制, 促进的是推陈出新;作为文化, 导向的是以新取胜;作为战略, 倡导的是持续发展。创新是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其他工作的强大动力。因此, 管理制度创新是搞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制度建设不仅能阐明新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 而且可确保各级负责人的培训开发和后继有人。制度是深化创新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依据, 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强化基础工作, 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法不究的现象。建立各级各环节严格的责任制度, 加强考核和督促检查, 确保各项工作有人负责。建立教育学院学生工作自主创新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管理模式创新, 二是人才吸纳创新, 三是工作方法创新, 四是竞争机制创新, 五是工作内容创新, 六是自身形象创新, 七是分配制度创新, 八是工作效率创新, 九是可持续发展创新, 十是管理思想创新。总之, 理论无止境、学习无止境、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从另一方面来讲, 制度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在于细、在于实, 在于可操作、管用。

5.3 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一是正确定位学生发展方向,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二是狠抓教学运行过程管理, 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加强课外学习指导, 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的课外活动;五是紧跟形势调整教学计划;六是严肃考风考纪, 促进教风、学风的转变;七是开展经常性的学术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4 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及手工作品展览和升国旗仪式等, 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同时,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团委开展的“新生歌舞大奖赛”、“挑战杯”、“十月礼赞”诗歌朗诵、“金秋放歌”校园歌曲演唱会等主题文化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使他们在校园的肥沃土壤里按照各自的方向健康成长。二是组织学生长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青年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 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的育人作用, 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乡村、企业开展“三下乡”活动。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 不断扩大青年志愿者的服务领域, 在企业帮扶、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活动。倡导新风正气,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积极作用。三是鼓励和帮助学生组建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 努力扩大高校团学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挥特长、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 是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由于社团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成果的有效性, 使其在学生中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院现有普通话推广协会、心理健康协会、书画爱好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小学教育研究小组5个学生社团。社团通过各种活动和讲座, 为学生创造了相互接触、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园地, 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长知识的桥梁, 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增强了学生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5 学生党支部建设

教育学院学生党组织共建有4个党支部, 截至目前, 学生党员251人,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200多人。学生党员50%以上是学院及学校相关社团的骨干, 在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及班级担任一定职务, 他们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均排在班级前列。在校党委及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为行动依据, 以培养和吸收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以集体的团结为保障, 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各项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

6 问题处理

篇3:让水乡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一、导入水乡文化,感受浓郁家乡情韵

七年级教材中的《藕与莼菜》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感受到平实朴素语言中蕴含的浓浓乡愁并不容易。于是,我尝试从导入环节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浓郁的家乡情韵。

我在课堂导入环节询问学生:“在吃过的、玩过的东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纷纷迫不及待地要告诉我答案。这一导入帮助学生了解到:当一个人在离开故乡的日子里,只要想到、听到、看到、吃到和故乡有关的东西,就会勾起他对故乡的回忆,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故乡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

课后,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家乡景物对一个人的影响,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采访一位已离开家乡或者曾经离开过家乡的亲戚朋友,询问有什么能够勾起他们对家乡的那一份思念的。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很惊讶地发现:原来商榻的阿婆茶、水产、丝绸、羽绒和淀山湖水,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特别好的东西,竟然都是人们不在商榻时最牵挂的。

二、品味家乡水韵,培养自我习作能力

作为一名初三的语文教师,我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作文上,面对学生的作文,我发现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材平平,落入俗套”,尤其是在景色描写上,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真情实感,不能把握写景的技巧。于是,我选择《周庄水韵》一文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别人的描写可以是如此美妙,并尝试学习一种写法,以表现自己家乡的一种韵味。

教学中,我将本文的重点确定为品味文中描写“水韵”的优美语言,学习多角度地描写事物。我引导学生在品味该文的过程中着眼于作者巧妙的修辞,将文字注入自身情感,多角度地描写了周庄朦胧的雨景、柔美的雪景和绚丽的节日美景。随后,我让学生继续运用文本,将其与余秋雨的《江南小镇》及学生习作《走进周庄》进行比较阅读,深入学习描写同一景物可以“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然后模仿写作,描写家乡某一个最具特色的景色或风俗文化。

三、探究水乡文化,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教研活动中发现学生对于家乡文化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所知甚少,也没有一套现成的资料可供查询。于是,由我校语文教研组牵头,在全校号召开展了“爱我家乡”民间传统文化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作新的尝试。

此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确立家乡传统风俗方面的一个调查课题,如商榻服饰、阿婆茶文化、商榻老宅、商榻婚俗等,然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以小队为载体展开调查。

篇4:挖掘“水乡文化”开展特色教育

1.“水乡文化”资源的挖掘

“十五”以来,我校将地方人文资源的利用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主题,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先后编写了《可爱的周庄》《红领巾中英文导游词》《小学生旅游日记》和《我爱周庄》等校本教材,挖掘并整合了周庄古镇人文资源,应用于学校教育。

“十二五”来,我们在收集大量关于周庄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比照先前编写的校本教材,发现周庄古镇旅游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很多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为此, 我们选取了周庄历届旅游节举办的散文、诗歌创作大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 编写了一套《“水乡文化”教育读本》,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写周庄”美文的阅读,了解周庄,感受周庄,热爱周庄。

2.“水乡文化”特色校园的建设

“水乡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就是将周庄水乡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中,让学生每天浸润在浓郁的水乡文化氛围中,在水乡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我们在学校环境布置上,专门设立了“水乡文化”特色长廊。长廊以周庄的游线上的主要景点为展示点,分景点人文历史、景点美文诗句、照片和学生画周庄、写周庄作品等几个内容, 既展示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灵秀水乡风貌、千年的悠久历史、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又展示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果。

我们充分利用周庄特有的人文资源,结合“水乡文化”教育实践,建设了几个富有水乡特色的艺体室。首先, 我们为配合“我说周庄”小导游实践活动,建设了小导游实践活动室,将周庄的象征“双桥”模型置于室内,并将周庄主要景点的一幅幅照片装裱展示在四周墙上,学生可以依次进行导游讲解练习,体验导游周庄的全过程。其次, 我们利用周庄历届旅游艺术节中举办海峡两岸象棋大师赛的契机,建设象棋室,并申报建立省象棋教育训练基地, 承办象棋大师赛中的大师车轮赛事,让学生不仅在象棋室学习象棋棋艺,还亲身历经与大师对弈,学习象棋大师们精湛的棋艺、敏锐的智慧和高尚的精神。第三,我们在学校舞蹈房开设昆曲训练班,排练昆曲段子,在传统节假日和周庄旅游节期间,将昆曲段子搬到周庄古戏台和成人演员一起,向市民和游客演出。此外,我们还逐步建设起书画室、刺绣室等,以传承弘扬传统艺术文化。

与此同时,为营造“水乡文化”特色校园氛围,我们定期开展“水乡文化”展示活动。学校每年春季组织一次学生赴古镇实践活动,采集素材,制作展板展出班级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成果;每年12月举办一届“水乡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学校“水乡文化”教育的成果;每月学校小浪花电视台播出一次有关周庄古镇的纪录片、新闻片和周庄旅游重大盛事的视频;每周三午休时间,校园播放周庄的民谣民歌;午读时间各班开展“水乡文化”美文诵读; 大课间活动开展水乡游戏活动等。

3.“水乡文化”特色活动的开展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以“水乡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 力求从点上突破,逐步构建起学校特色教育的活动体系。

“水乡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佳切入点是社区资源,我们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探究主题,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使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结合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我校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和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水乡文化”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布局:低年级“水乡娃娃——我识周庄”、中年级“水乡小导游——我说周庄”、高年级“水乡小院士——我探周庄”三个板块。

“水乡文化”读写画活动。我们结合《“水乡文化”教育读本》的使用,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读写画周庄的活动, 抒发广大学生爱家乡的情怀。在低中高年级,分别以“读水乡美文,画我可爱家乡”“读水乡美文,颂我可爱家乡”“读水乡美文,写我可爱家乡”为主题,开展读写画活动。同时,低年级通过学生画周庄每班编辑一本画册《可爱周庄》,中年级每班建一支朗诵队, 高年级每班编辑一本文集《情系周庄》, 并在全校举行展示评比活动。

篇5: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报告

关键词: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 也是为满足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对社区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而建立, 目前已在全国将近60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社区文化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拓展课程, 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对该课程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1. 社区文化课程现行教学情况

目前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没有社区文化这一课程。而社区文化课程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2. 社区文化课程标准调研的目的意义

该课程的开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为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为了找准社区文化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培养的目标, 了解该课程的工作任务, 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并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 同时也是论证该课程如何去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特开设此课程。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对象和主要内容

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文献查阅、个别面谈、座谈会、电话访谈等。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态、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2. 调研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在校学生、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高职教师。

3. 调研数量

调研地点分布在长沙、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社区和高校。其中高职院校10所, 基层社区13个, 街道10个, 社工服务中心12家, 志愿者联盟8家。

4. 调研内容

(1) 行业调研。笔者在对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机构调研中发现, 能坚持在社区基层工作靠的是“服务”理念, 从形式上看, 它代表的是政府的信念, 是激发工作人员的活力, 是行为规范。这种理念应从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熟悉入手, 即包括了解该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居民的分布、社区民风民俗等。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是本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其次, 要熟悉社区工作的业务知识、规章制度和条例。

(2) 学校调研。高职院校师生主要了解现行社区文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环境创设情况的依据以及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 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对应的项目任务目标对接情况及建议。

三、调研结果分析

我国正进入复杂的、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即从人治型社会转变为法治型社会, 从乡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社会, 从社会管理的社会转变为社会治理的社会。社会原有的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担当重任。

在教学上, 社区文化课程要体现职业性、行业性、时代性、系统性的特点, 同时也应具有规范性和陶冶性。在建设时我们应该把握“三结合”原则, 即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资源相结合、平时渗透和集中活动相结合。

笔者通过现场交流和问卷法发现, 社区工作人员 (城管爱卫岗、综治调解岗、计划生育岗、社会事务岗、低保岗、社保岗、文秘统计岗等) 学历不高, 专业知识不强, 服务意识低, 对组织文化不了解, 特别是对社区文化不了解。如何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培养职业人才的专业价值、专业意识、专业气质, 从而奠定未来职业素质, 形成职业发展能力, 意义重大。

具体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

笔者经过调研认为,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旨在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

社区文化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了三项, 即课程能力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素质目标。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让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2.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

知识: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 即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等。

技能: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素质:爱心、宽容、务实、责任、人文、理性、诚信、亲和、自律、公正。

3.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过程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社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方面的综合工作素养, 构建先进的工作理念, 树立正确的工作伦理观和健康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任务:

走进社区。初识社区概念, 了解社区服务, 探寻社区管理, 体验社区文化, 感受社区精神。

触摸社区物质文化。浏览社区视觉文化, 欣赏社区服饰文化, 领悟社区语言及文字表达文化, 体验社区环境文化。

把握社区制度文化。了解社区制度文化, 探索社区制度文化的起源, 分享社区公共制度, 探秘社区文化部。

感悟社区精神文化。内化价值取向, 践行道德操守。

笔者经调研发现,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新颖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完成既定教学内容, 实现与课程项目工作对接。

4.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环境和条件与其他课程很不一样:工作任务对象为社区居民;工作任务条件为社区文化资源、网络、社区机构、信息;工作任务环境为社区。

5.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分析

行业需要的社区文化课程项目工作任务考核以考查学生在真实社区情境中对社区文化的把握情况, 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 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考核应该按照职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调查表明, 社区文化课程定位为一门认知性、提炼性课程, 旨在帮助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理解、内化社区文化, 受到社区文化熏陶, 培养美好的道德。课程总体目标是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内容。其中, 课程能力目标包括让学生具备文化感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链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知识目标包括全面理解社区文化的四大方面基本内容:社区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社区物质文化、社区精神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素质目标包括促使学生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和谐发展价值观、典型的利他主义精神、社会公平正义观、强烈的社区责任感、强大的职业操守、浓厚的奉献与志愿精神等。

综上所述, 该课程是符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求的, 它能满足未来从事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必备素质的需求。

2. 建议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比较重、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后学习行为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形势以及行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基本内容包括:①概述, 包括社区文化发展, 中外社区文化对比, 社区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社区文化的介绍、先进、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的厘定等几个方面。②社区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专业 (终极) 目标、专业工作哲学等几方面。③社区物质文化。通过对“中国社区”标识、社区建设标准的解读, 对社区服饰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字表达、社区环境文化等的了解, 理解社区物质文化内涵。④社区制度文化。通过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制度、特殊风俗以及行为规范等制度形式分析理解先进、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形成的制度根源及制度动力。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结合实践和前沿发展趋势去组织教学, 同时, 要注重引入背景知识、相关典型案例等, 力求凸显中国特色, 突出重难点, 形成学科特色体系。

(2) 教学设计方面。教学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 过于繁杂的教学设计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点。建议课程设为16课时, 1学分。综合运用PBL、ISAS、作业、讨论、社会调查、体验式教学、听演讲等方法与手段, 并不断加以创新。社区文化课程的教材编写要选用最新的社区文化案例, 保证其时效性。针对各地区的差异性, 比例有所侧重, 大力推广全国先进经验。

(3) 教学条件与环境方面。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在校内课堂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模拟环境, 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拓力度, 提升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感悟能力。

(4) 课程考核方面。教学考核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法, 提高实践课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 引入实践机构督导、政府行政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对象对学生实践部分的评分机制, 全面考查学生关于社区文化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华.本土化视角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J].学理论, 2012, (34) .

[2]刘晓欢, 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4) .

[3]刘洪宇.解构工作, 重构学习, 构建互联网空间资源课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1, (3) .

上一篇:夜初中作文450字下一篇:抓项目 促发展 全面推进经济强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