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2024-05-19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共10篇)

篇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中,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和目标是一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在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融合为体,以此实现深化教学,提高课程质量,达到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目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促使学校逐渐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设新式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实际性的变革,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方面改革,是目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导陈坚林教授指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教材和教师的信念都极大限制了新模式的实施。为此,从整合的信念出发,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实际上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指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陈坚林教授认为,整合的内涵是指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外语教学方式。整合是我国教学改革必由之路,有助于改变学习观念和预示未来教育的发展。整合研究的主要目标体现在改变传统观念、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增强教与学的效率和整合教学资源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注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与组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适当采用板书、设问及讨论等手段,既要考虑进行必要的板书讲解,又要考虑利用板书反映授课内容的线索,以突出课程重点、疏通难点,将课程主线明晰化。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轻视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优长。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博导何克抗教授指出,由于忽视教学结构改革,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抑制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对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可以创设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建,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

篇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文章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作 者:赵晓峰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吉林,136000 刊 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英文刊名: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育改革  

篇3: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信息技术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 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 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 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 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 比如说, 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 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 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 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 外部刺激是需要的, 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地认知,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选择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 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l.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 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 外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 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 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 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 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 分别出版, 既不便于教师的教, 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2.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 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 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但是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3.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做不到的, 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三、多媒体教学将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众所周知, 因特网 (Internet) 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 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 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 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 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 显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 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

四、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流程初探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大致可设计如下流程:

教师活动:情景导入, 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学生活动:感受情境, 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教师活动: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

教师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并做适当评议。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自检, 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教师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 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 开展作学习。

教师活动:反馈总结。

学生活动:自我测试、自我小结, 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篇4:刍议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34-0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场精神风暴,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第五次技术革命”!现在社会上的人如果一天不吃饭,没事。如果一天不上网络,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如坐针毡。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教学而言,这同样给教学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CAI”(含义: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全方位共享,信息与其他学科融合这一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到了可以改一改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肯定有他的可以借鉴的地方。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一、职业要求我们去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作为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我们每一天都得去学新的东西,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成不变、固步自封、死搬硬套,不去学新东西的老师肯定会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二、时代要求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学生思想比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他们思想比较前位,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我们强得多。有时我们不会的东西,他们一看就会玩转自如。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学习的东西主要靠书、杂志、报纸,或其他的教辅资料,学到的东西的途径可谓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学习的东西的途径太多了,除了老师教外,还可以向网络上去学,远程教育就应运而生。学生除了听学校老师的讲课以外,还可以听其他远程老师课,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知识掌握起来更加全面、系统。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老师而言是一种挑战,这样会迫使老师们要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课教学尤其突出,做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能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不能用老土的东西去教学生。而且计算机这东西变化太快,如果不加以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

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给教学带来的好处

做为其他学科教师而言,就得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至少得学会如何用,要是连用都不会,那绝对是新时代的文盲。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容只要能为课程服务,都可以采用。举例而言,现在的学校太多数用投影仪教学,如果你连课件不会做,怎么去运用投影去辅助教学。大家都知道计算机课件的教学不仅可以体现课堂的大容量,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动画演示等多种手段一并来完成。像历史课上战争事件,既可以通过看电影,也可以通过动画模拟来演示进军路线,这样比学校抽象的记,是不是容易得多?像化学中的一些危险实验,人工操作势必增加风险,但是计算机来演示变化过程,不是更安全,更直接!像生物上细胞的变化与分裂,虽然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看到它们的变化,但这样时间要很长,现象不一定明显,有些学生不一定就观察到了,但用计算机来演示这一过程,是不是明了很多?物理学上小车碰撞实验,力的作用与分解,用这东西来演示,真的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说我不是教信息技术的老师,我就不学这东西,就可以不闻不问,我们得学会如何去驾驭这东西来帮助自己完成教学。随科技的日新月异,投影机的教学用不了多久就得淘汰,那如果不是投影教学,我们将学习新的东西来辅助教学。所以信息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只有运用好了这二者的关系,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现在的教学。

四、如何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但是如何来整合这二者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得去学,学会了就可以去用,用到什么程度,由自己来确定,我们可以一边展示,一边讲解,可以先看过程,再来讲解。现在不是新课改吗?学生可以先学,先了解,不明白的地方再讲解,问题多的地方重点讲解。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然!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运用,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结构。如果信息技术运用得灵活自如,这样也可以增加教师在上课时的人格魅力,从深层次来感化学生。信息技术范围广,不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样样都精,但是我们得精其一门来帮助自己教学。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也一样,我们不可能全盘了解所有的计算机的内容,但是我们都得学点,能胜任信息技术的教学。做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还得有一个责任,得教会本校教师如何去运用,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0)

[2]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5: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索和思考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方式并不是自古已然、天经地义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确立的。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它是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研究,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

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课时,高中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 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⒋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⒌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年时间,使全国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

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篇6: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

麟游县西街小学 李小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同时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学生还可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还可以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D列的数值设计为“E1/B1”,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在B列和E列中填上相应的数据,D列则自动算出扩大或缩小的倍数。通过动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篇7: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

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巨大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入的具体方式

本人已经对本文所要结合的案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运用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我们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所以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来展示本课。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可以插入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图片与相关资料,使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课文。如在课文导入时,我们可以播放一段与一些武侠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武功秘籍相关的视频,再提问学生“这些是否是男孩子必读的书”、“什么样的书才是男孩子必读的”,借此来揭示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在课件中出示自学要求、搜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图片、《鲁滨逊漂流记》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我们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当中,以此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保持课堂对学生的吸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在教学生字词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字词的形声字、形象字、多音字以及字词解释等,还可以插入相关音频来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出示练习,可以在习题当中隐藏答案,在学生作答时可以插入一些音频,比如掌声、鼓励的话语等,同时,在勾选答案时也可以选取多种方式,如打勾、划横线、正确答案出现、错误答案消失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课件。而具体的方式可以为在制作课件时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等,同时也表现在课件制作时对制作技术的具体运用中,总之,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展望未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区别有些地方还没有变普及甚至还没有设备,所以也就存在巨大的地域差距;还有有些地方,由于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对教师的培训不足,有许多教师不能熟练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存在有些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认为不运用信息技术依然可以把教学工作做到很好的误区。

因此,各层领导应该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应该在技术、资金、设备给予支持。

篇8: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一、立意“交互”概念认识偏差成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各学科文本为基础, 发展学生能力素养为重点。因而在学科教学中, 应以其对应的学科知识为资源, 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文本应用提供必要的巩固条件, 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标。但学生对待课程往往进入盲区,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与能力的培养产生偏差,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对信息技能与其他学科文本之间认知脱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的技能学科, 它包含了其他学科文本的很多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各种应用能力, 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养。例如:电脑绘图、小动画制作、电脑小报、powerpiont等应用练习需要有美学知识的支持;语文学科是文字操作能力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要素;认识操作计算机网络更离不开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帮助。可以说信息技术学科中其他学科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学生在认知其他学科文本时往往将其脱节甚至忽略了, 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门孤立的学科, 没有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其实信息技术所需的文本知识就在身边的其他学科中。因此应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文本交互的密切联系。

2. 对信息技能的练习比较单一, 忽视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 使自身技能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能练习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 单独认识理解自身的文本是比较难的, 它是对很多内容的综合, 所以这门学科培养的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不是单一的能力。而很多学生总是在某一个技能上学习, 能操作了觉得自己学成了。没有将信息技术课上学的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练习上, 没有充分发挥这门技能的作用, 只是就技能而技能;或者总是凭着兴趣练习某一方面的技能内容, 并且认为这就是技能的全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是他们忽视了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内容中都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基础, 只有不断地积累丰富, 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 进行信息技术综合性能力训练也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 促进其能力生成与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与各学科之间文本与能力交互提高的作用。

二、谋划“交互”模式实践多元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 结合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 对学生进行信息与其他学科文本交互训练的操作能力培养,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信息操作素养的最终目标。

1. 课堂教学的学科交互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有一个认知上的偏差, 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特殊课程, 不需要其他课程的互补。这一观念的偏失, 使得学生刚在课堂上接受了计算机某一个领域的单一知识, 而第二次应用操作时便忘了, 或者根本就无从下手, 不知用什么方式、什么文本材料去操作。因而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偏差,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其他学科知识, 并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联系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小学中段学生主要以认识计算机的构造、原理以及各种简单硬软件的认识操作为主。那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如打字过程, 首先得认识键盘, 而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中去熟记英文字母, 在熟记字母的基础上来认识键盘上的字母排列。然后用语文课中的拼音音节简单操作容易的拼音打字, 让学生懂得打字中用到的单音节、双音节等等内容是语文学科中必须掌握的, 这样才能操作好打字这一工具。根据这一思路, 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资源的探讨课活动,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创新学科教学的模式, 将其他学科中的细节情趣化、生活化、简单化、活动化引入到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既可以改变学生的认识, 又为课堂教学增添内容, 也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减少理论味, 加强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实现文本上的交互相融。

2. 课后作业的学科交互

要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生的全方位学习领域, 充分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与完成各学科相应作业的联系, 既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又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巩固提高的互补。应引导授予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天地。科学学科中特殊性或知识性较强的内容, 都可运用计算机网络来查找实现, 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扩容提供最快捷、最翔实的学习资源;低段语文中的识字, 熟记拼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经常性地抄写, 枯燥乏味, 那么可以用电脑来扩充其抄写分量及形式;中高段美术课中的设计及简笔画, 可以用计算机来操作完成, 进而让学生熟练运用软件工具, 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英语课中单词及词组的抄写, 也可让学生用电脑来互补操作, 这样既可以熟记英文单词, 又让学生熟练使用指法及键盘, 一举两得。在这样交互训练的过程中, 无形之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也加强了学科的互补性。还可以根据这一操作思路, 举行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业设计比赛, 让学生用计算机来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 既提高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又整合各学科的课程资源, 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3、活动展示的学科交互

通过经常性的操作练习,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能力, 各学科之间也加强了联系与互补,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有所提高。但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与训练, 因而要经常性开展注重能力训练的活动课,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兴趣培养、专长展示课。这类活动课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 结合相关学科的文本知识体系, 但并不以文本认知教授为重点, 更多的是把能力训练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例如:以绘画工具制作为主题, 电脑绘画制作、powerpoint制作……这一系列的主题式汇报展示课的专题能力训练, 低年级可以进行打字游戏比赛、拼图小绘画等简单常规操作比赛;中高段可以进行电子相册、电脑小报, 电子贺卡等主题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操作能力, 同时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活动的安排需要教师的认真策划,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练习的高度与难度, 从而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

三、延伸“交互”效应促进教学相长

篇9:浅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43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一讲台一黑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这便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入、整合,构成现代化教学模式!关于学科整合前人也论述颇多,究竟为什么信息技术要与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又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想谈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一些认识。

我们知道,整合是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求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的活动。在这里,整合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其他学科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以此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供现代化互动课堂,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课程的重要表现手段;信息技术也可以将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素材,灵活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互整合的必要性

1、从现代化教学模式来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一讲台一黑板一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其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教学过程一层不变、教学效率低下等弊端已暴露无遗。而若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定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必定要被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所替代。信息技术是现代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担当重要的角色——服务于其他学科,并与之整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方便的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创设更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我们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我们知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教学表现方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在各学科的公开课中已成为主流,这也必将推动平时的教学向现代化教学前进!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工具去自主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让信息课成为各类知识集合的海洋。

我们相信,信息技術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我们上公开课的那样,每间教室除了有讲台、黑板、粉笔,还有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从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有一个天真的梦想,梦想着书包里厚厚的书本能“动”起来,当我一翻开书,里面的人物、动物等就会按照课本里写的那样为我“表演”,这样上课就像看电影一样让我轻松快乐。长大后,这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因为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书本真的能“动”起来。无论是原本不懂幽默的“数学王子”,还是矜持神秘的“语文公主”,都能在我们现代化的课堂中翩翩起舞,让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这得归功于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学生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这些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元素早已不觉得陌生了,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他们要求更有趣味儿更丰富的课堂。而信息技术恰恰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有意思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每学期的“教学大比武”的这段时间,我总会听到很多同学说“这节课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每节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就好了!”“上课还能有音乐做背景音乐!实在太棒了!”“课本上的知识一下就‘活’起来了,真好玩儿!”当我问同学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上公开课的时候,他们说“因为公开课上有电脑展示课本里的故事,有声有色,老师还会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我们记那些公式记得更快了!”“物理化学课上的实验也更好懂了!”可见,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他学科,能让传统枯燥的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

首先,在基础的技术层面,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主动学习教学软件和信息技术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和多媒体知识。利用教学软件,我们可以将传统纸质教案提升为电子教案,通过电子教案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直观,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各学科组的教师要加强联系,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功能,再现功能,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比如,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可是,南方没有去过济南的孩子是不太容易感受到与他们经历过的冬天完全不同的北国冬天的,这时候如果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设置合符常理并符合学生口味的情境,向学生展示北国冬天的图片或视频,把学生带到北国的冬天“亲自”感受,逃开传统教育枯燥的讲授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法,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教师可以综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初二信息技术《用计算机写作》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优美的文章,并以一篇优秀的文章举例,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用计算机写读后感,这样整合其他学科使用举例法和任务驱动法,既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使学科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比如,初中历史《全国内战的爆发》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非让学生记住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记住这些知识点就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难免显得枯燥无味,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集成内战时期的纪录片、电影等相关视频,教师将知识点穿插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并带着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理解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将刻骨铭心。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入本学科的教学中,使教学效果更好。比如,在四年级信息技术《“画图”中“颜料盒”及工具的用法》一课中,教师在讲解学生前景色背景色的设置和使用方法的同时,

还可以跟学生一起探讨美术课中学到的三原色、调色等知识在画图中的应用,尽可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平台,达到优化课堂教育,发掘个体潜力的目的。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传授文化知识,而是挖掘个体潜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那片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传统教学的师讲生听、教师唱独角戏的“一站式”教学过程严重制约了个体个性的发展,教育变成了“打批发”,满街的大学文凭拥有者满街的待业青年,传统教育模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化课堂就是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多方面的教学功能,从互动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可以分门别类,然而各类知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将各类知识巧妙的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接收最优化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化工具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当代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是身为教师应该思考的种种问题。我认为,要跨越传统教育障碍的鸿沟,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跟随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

篇10: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论文)

摘要: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本人充分借鉴其他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自身教学情况,总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应中学地理教学要求的方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将极大地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以学生为主体,高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多元化;

初探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深度融合

现代化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地理课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二者的整合应用就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甚至掀起了一场教育的革命。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按照各自的知识体系特点进行无缝融合[1]。地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空间感极强的、现实性更强的、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它总是站在一个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角度来综合分析问题。因此传统的黑板式讲授教学方式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初中地理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整合是一件顺应潮流的事情。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完美的结合这一重大课题就落在了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身上。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科整合中的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2]。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对象就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俨然已经成了教育信息资源的标志和代言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也就是开发多媒体课件及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程教学被表面化成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可这是我们教师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因此我以多媒体的应用为例阐明我的观点。

(一)“蜻蜓点水”式方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很多教师为了追新,一上课就使用多媒体,有时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明明大屏幕上显示课件,教师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讲课,全然不理会课件的存在和学生的感受。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就叫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的现象着实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如“蜻蜓点水”,将信息技术留在了“水表面”,不曾深入整合。

(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 观光客”

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视觉、听觉、感觉的全方位冲击,索性将一切与本节地理课有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全都用上。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如同走马观花,确实是热热闹闹,可实际上,学生们对于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几乎没有印象。同时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因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请问这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把“人灌”改为了“机灌” [3]。我们教师成了地理课的“导游”,而学生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三)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只顾坐在电脑前点鼠标、照“屏”宣科,整个教学过程就像是座位上被黏上了万能胶水,不能移动。教师埋进课件里,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忽视了授课过程中的“生成”,也忽视了学生的“微表情”,造成师生之间丧失了交流的机会。有时候由于设备故障,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这位教师就无法授课,只能灰溜溜收场,失去了教师对课堂的主动把握。

如此种种实事无疑证明了一件事: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教师成为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者,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4]。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

要真正做到“整合”的关键是“融”。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要营造一种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还有我认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如说成是“融合”,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以后我们只谈融合二字。

(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育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具有了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品德。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变成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方法亦出现了多样化: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教师根据课程以及学情确立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提供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无不体现着“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地理课程的每一部分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所追求的目标。

1.让备课“信息化”

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交搜、索流、下载有利于我们备课的各种资源,例如:我常用的几个课件网站http:///(第一课件网)、http://wenku.baidu.com/(百度文库)、http:///(课件之家)等等。再加上精心地运用PowerPoint(微软公司出品的制作幻灯片的软件)、Author ware(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技术)、Director(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FLASH(Macromedia公司出品)、Science Word等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和文档处理软件,呈现出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减少抽象概念认知具像化的负担。

2.电子课本、人机界面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模式

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学生不用再背着沉重的书包,取而代之的是电子计算机、U盘等存储设备。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国家印刷课本的费用,又让孩子们摆脱了书本的束缚。或许我国的减负可以如此行事,必将带来新的体验。这个想法如同英国的教学,英国政府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应用在教育领域,不仅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电脑的更新速度更快,值得一提的是,交互电子白板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已经普遍展开。那清晰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操控方法和灵活的交互功能不仅节省了教师授课时间,而且容易激发其教学灵感;另一方面,电子白板生动、形象的展 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些都让人向往。

3.让学生放开接手脚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穿插讲授各种信息如何取舍,课件如何制作等等,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初级信息素养。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东》和八年级下册的《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资料、制作课件,并以小老师的身份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给同学们讲课并且将自己分析整理后的资源同大家分享。这种体验会让学生快速成长,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颠覆。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既然放手,就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插手了。你别看他们是初中生,他们的总结、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一点也不差。如此反复让学生思考、练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正好符合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何乐而不为。

(三)敞开信息资源的大门,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交流互动

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初级信息素养,通过这些基本能力实现知识探索和创新,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你想象不到的能力。例如:在讲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我提前布置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日本多火山和地震到底是什么原因?火山的类型,各种火山喷发的情形,以及火山喷发后只会给当地带来恶劣影响吗?日本的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相关,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哪个特性?学生在浏览相关网站之后,经过讨论并作相应论述,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实在让我刮目相看。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用分析

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新手段,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显著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一)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有的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太低,还有网络教室的设备不会使用,不会打开,关机,也不会控制网络教室软件,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5]。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同时课件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种“渔”,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鱼”。地理课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并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课程要求达到的目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收获“鱼”以及“渔”这种能力。

(三)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但是计算机辅助地理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图1:简单的图却能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做出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夏天正午的杆影要比冬天的杆影短。冬天太阳照入室内的阳光要比夏天照进室内的阳光要多。借此可以用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地球公转致使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那所谓的“重点、难点”已不再是教师难啃的骨头。

(四)尽管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仍不能忽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作用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或方法都要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新潮,对教学内容不加分析地套用多媒体技术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也有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面。

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背景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而且多变,容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但却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放映过程中,文字、图片一幅幅的放过去,学生对其板书内容只有零碎的而没有整体的概念,学生只顾看和听,不能顾及思考与练习,而独具匠心的板书,灵活的板图,既能很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对一些细节问题的分析和理解[5]。

一组好的地理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的回顾和记忆。(如图2、3所示)

(图2)我国东部雨带推移图(图3)黄河流域各河段存在的问题 在讲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我用了这样一个板书(如图2所示),动静结合地讲了雨带推移这一难点,同学们大部分可以在我的指引下自己描绘雨带推移图。

“5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此时我国华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6月中旬,夏季风进一步增强北跃,雨带随之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以及西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梅雨”。7月中旬—8月中下旬夏季风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为夏季风鼎盛时期。9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势力减弱迅速南撤。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带随之结束。”

又如我在讲完黄河流域存在问题时,还剩5分钟下课,忽然意识到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临时设计了这个板书(如图3所示)。先引导学生和我一起画出黄河主干图代表流域,标出中下游,按照河段边回忆,边提问,标出存在问题,同学们不仅说出了本节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严重的地上河,还开拓思维,讨论出了黄河上游荒漠化问题、黄河流域两个平原(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灌溉、饮用水等过量用水问题、“塞上江南”是黄河水的功劳。同时还激发了我的兴趣,我饶有兴致地讲了凌汛的发生条件、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并把凌汛的现象引申扩展到凡是有结冰期且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南北向的河段都会发生凌汛。例如:俄罗斯的叶尼塞河就会发生凌汛。这节课因为这个板书,我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因此,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寻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将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式。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地理日常教学当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地理教师任重道远。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部中,还需要更多教师去亲身实践。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课程,它不仅能融合到地理学科中,我们或许可以统一叫它“通用技术”,它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帮助任何学科发展壮大。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践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道路上,与我同行。

上一篇:建筑公司述职报告模板下一篇:专科学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