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2024-05-26

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共8篇)

篇1: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翠玲 温兴琦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5期

[摘要]文章针对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存在着多方面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指出应从制度建设、法律法规、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

[关键词]外商投资;问题;对策;法规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篇2: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项城市交通运输局 张少春

重大项目投资在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项目在管理和建设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当前重大项目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建设单位总认为前期工作只是一种形式,审批程序更是一种关卡,以“通过制”为准则,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时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造成项目决策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流于形式。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往往对地质状况、地理环境、周边配套情况分析不够详细;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无非是据此套上一个形式,提供一个本子而己,因此比较粗糙,更没有进行多方案比较。这种情况造成有些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几乎不能成为编制初步设计的可靠依据,这就给项目后续实施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勘察及初步设计工作质量普遍不高。有些项目勘察粗糙、不仔细,勘察成果不能准确地指导施工图设计,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地修改施工设计图。有些市政项目道 路、桥梁工程初步设计时,与之配套的综合管线工程、绿化工程等未予同步考虑或者就一句话带过。“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文件的名称,切不可误认为“概算”只是大概计算的结果。

(四)、工程监理职责不到位。一是部分建设单位不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工程监理;有的尽管实行了工程监理,但在工程监理机构的确定上,却并没有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二是少数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不能客观反映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没有真正履行他们的职责,默认施工单位随意变更工程,施工单位报什么,他们就签什么。三是有的实行同体监理,即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是隶属关系。

(五)、约束机制不健全。投资责任约束制度不完善。由于目前还没有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有些单位和部门实施项目建设不进行科学论证,一些投资决策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盲目进行大量投资,导致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发生。同时,参与重大项目的咨询、评估、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部门和单位,也没有纳入政府投资责任约束制度中,对这些部门和单位应履行的义务、应达到的工作标准、出问题应负的责任、如何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的形式、处理的标准等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责任约束制度缺失不仅不利于促进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而且不利于项目管理效能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政府投资资金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更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管理的效率。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有很多方面,不光在于监管力量投入的不足,更在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二、加强重大项目监管的对策建议

项目监管实践证明,项目监管在督促建设项目纠正问题、改进管理的同时,还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在警示各有关方面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有效杜绝各类违规问题的发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积极、稳妥和有效地开展重大项目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对政府投资有效监管的新模式、新方法,来解决我们在监管工作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重大项目监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监管力量,完善制衡机制。

项目监管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责任重大,要求监管队伍必须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精干高效、依法办事、规范运作。要进一步研究理顺体制,健全机构,充实人员,逐步建立起适合监管工作特点和满足工作需要的特派员选派制度。在我市重大项目监管工作探索初期,可设立监管领导机构,成立相应的工程建设监管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重大项目监管办公室,牵头负责项目监管工作。

(二)、不断完善项目投资管理制衡机制。一要对投资中介机构的选择、使用、监督、管理及责任划分作出明确规定,建立投资中介机构和专家的责任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二要改进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方式,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总承包以及特许经营等模式,实行建设、管理、使用分离,明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使用单位和代建人各方职责。三要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制,明确政府投资各个环节监督管理的目标和责任,理顺投资主管部门、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关系,完善重大项目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实现对政府投资运行的全过程监管。同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

(三)、加强部门联动,健全信息机制。

要强化与其他部门的联合稽察工作,包括局内处室的联合监管;政府部门间的联合监管,例如邀请纪委共同参与项目监管。要实现有效地部门联动,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处理好与局内处室的关系,确定监管、联合监管项目名单和监管整改意见,并事先与专业处室沟通,项目监管时,要争取各相关处室的支持、配合,做到良性互动;二是要处理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与相关监管部门加强沟通、通力合作,与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开展项目监管信息共享等;三是要处理好与上 下级监管机构的关系,促进系统建设。

(四)、明确目标责任,建立考评机制。

让项目单位明确目标责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他们感觉到项目监管的意义不是在于找茬和制造麻烦,而是在于服务,项目监管的目的是规范项目和帮助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指导、培训、监督、整改等手段有效预防问题发生。做到在监管中指导,在监管中服务,在指导和服务中完善。着力体现“三个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项目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应建立长效的监管工作考评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项目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项目单位自我监管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找准切入口介入项目管理;要对重大项目监管工作进行考评激励,对规范守法的项目单位给予表扬奖励,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单位给予批评处罚。

(五)、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必须加大查案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查案促预防。要整合纪检监察、检察、公安、财政、审计等部门资源优势,充分履行好各自职能,形成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强大合力,营造强大的反腐声势,发挥查案的震慑力。

篇3: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投资计划管理,投资额,收益额

投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企业发展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管理的主线,发挥着监督、协调、控制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中,投资是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同时也推动了电力企业技术的进步。在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投资计划是其具体表现,也是控制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投资节奏要是掌握好了,可以大大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好电力企业投资计划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并且可以促进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

1 简述电力企业投资管理的内涵

投资是指将有形或无形资产投放于某种对象或事项,以取得一定收益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产权)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境内外新建、改扩建、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电力公司对投资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前期、计划安排、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评价等各个阶段的管理。

应把握的投资原则是: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以公司发展规划为指导,优化投资结构,保证投资重点,集中资金进行电网和公司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投资,禁止低效或无效投资。

2 电力企业资产投资管理遇到的问题

2.1 计划编制不合理

电力企业涉及的项目类别较多,大至投资数亿的电网基建项目,小至投资数千元的零星购置项目,且各类项目规划、储备、计划编制的要求不尽相同,各项目需求部门未能准确、熟练掌握,在编制计划时未能严格遵从各专项计划要求进行充分论证,导致所列计划的投资规模、建设周期、设备规模与实际实施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2.2 考评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

近几年来,电力企业为了进一步加强投资计划管理,自上而下不断完善考评制度。但由于考评不仅涉及各专项计划管理部门关注的项目完成率、准确率,也涉及财务部门关注的资金完成率、转资及时率等指标,因此各单位的考评体系都要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各项目责任部门对不断动态调整的考核机制尚无法完全适应。

另外,因为项目实施进度及完成质量受招标、施工现场环境、停电计划安排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对责任认定造成一定困难,导致考评制度未能切实执行到位。

2.3 电力企业投资计划的体系不够完善

在实际的工作中,公司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划归口管理进行明确,但是在总体实施过程中,各自管控、考评指标不统一,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令基层项目责任部门无所适从,往往只能应付了事,导致投资计划管理体系结构松散,未能形成统一合力。

2.4 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还有待提高

基层电力企业仍然存在好大喜功的问题,不论自身财务能力,盲目扩大投资;未提前对项目投入产出率进行评估就下达计划。另外,项目后评价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定期对项目实施过程与效果进行“回头看”,对其合规性、经济性、社会效率综合评价,有利于发现项目生成、实施、竣工结算各环节的疏漏,进一步提高投资计划管理水平。

3 电力企业投资计划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3.1 加强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宣贯

电力企业一定要结合企业内部投资实际的情况,完善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确保各专业部门管理制度具有相容性、可执行性,把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中,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的学习宣贯,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公司关于项目规划、储备、计划和实施、验收、结算等环节的管理要求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尽可能避免因规划深度不够、项目储备不细致、计划编制不科学等造成不必要的无效投资或项目计划重大调整。

3.2 提升电力企业的控制能力

电力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到投资计划管理与企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财务部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能力,确保合理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水平,初步测算公司财务能力;发展部按照“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项目需求,优化投资结构,提出需求规模;项目建设部门根据施工承载力、外部环境成熟度,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审查。通过财务能力、投资需求、施工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反复测算,提出次年度投资能力草案,报公司党组会(总经理办公会)研究确定。

加强电力企业投资计划管理全过程考核,从项目规划、储备考核、计划考核、效益考核等几个方面,将影响投资效益的过程管理指标纳入公司本部及基层单位业绩考评,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建立了储备考核、计划考核和效益考核3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

3.3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电力企业各专业管理部门的投资管理平台各自为阵,数据入口、出口不一致,管控节点及评价标准不一致,各类统计报表展示平台也不一致……这不仅不利于综合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价与考评,也给各项目责任部门增加了日常维护难度。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综合的的项目管控平台,从各专业管理系统及时、准确抽取项目进度数据,以利于实现投资计划查询统计,方便计划跟踪与监督实施,实现项目执行统计分析功能,对各类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展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投资计划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企业内部投资的计划与管理对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电力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计划是一项基础职能,对实现投资目标具有极大意义。投资额、收益额、项目周期长短、投资风险等因素对投资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大,增加了电力企业投资的风险,增大了电力企业的投资难度。所以,电力企业一定要重视投资计划管理,加强电力企业管理意识,提高电力企业投资安全性,推动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篇4: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问题;对策

一、概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日益高端化。就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末我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已经高达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不但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实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连续13年增长,且年均增幅高达33.6%。与“十一五”相比较,我国“十二五”期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加了1.3倍。同时,国有企业对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其项目的投资也不断增多,促进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力通讯等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积累了较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经验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不少令人痛惜和警醒教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问题,国资委等已经对涉案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其中暴露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问题值得人们深刻反思和积极警醒,并要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还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监管

(1)政府监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外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国际国内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当前,国有企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在政府的鼓励、倡导和监督下,通过对外投资,国有企业有效扩大了范围和市场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模糊、行政干预、投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使得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的监管存在一些“空白”和漏洞,产生了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造成了国有企产的潜在流失,为国家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是新时期促进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保障。

(2)政府监管问题

当前,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的政府监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没有明确从法律层面确立权威、统一的国家级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国家缺乏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当前政府的监管体制还难以完全满足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还有没真正建立起有效保护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利益的外交保护机制,还未形成立于对外投资的国际双边或多边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也没有建立起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行业组织协调机制,国有企业间还不时发生恶性竞争。

2.企业监管

(1)企业管理现状

在世界经济持续下行、发达国家投资障碍设置增多、国际对外投资环境日趋复杂、对外投资风险增大、国际安全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仍然呈现出较快速度的增长,这是中国国有企业市场自信和管理能力提升的结果。从纵向来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市场化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和经营能力不断提升,为进行和扩大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监管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2)企业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受到政府行政干预比较大,缺乏有效的自主权,有时为了“政治利益”不得不违背企业意愿进行投资。一些长期投资比较分散,存在投资效益较差、风险较大、资金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存在“拍脑袋”决策现象,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调查和科学论证,没有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管体系,缺乏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全过程控制。派出从事管理的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落实担保等规章制度不严格,在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时未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出现重大损失。一些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对投资的目标效益、总成本、回收期限、投资方案等没有进行深入考察和严格把关,从而造成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盲目性。许多国有企业还你比较缺乏核心技术和优秀的现代管理人才,抵御大型国际风险的经验和能力还不足,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加入到对外投资的浪潮中来,有的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和显著的成绩,有的则遭遇了惨痛失败。下面简单举几个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2003年,TCL集团为了规避欧美市场的专利费和反倾销困扰,与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协议,通过重组双方彩电、DVD等电子产品业务,组成立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TCL 汤姆逊电子公司(即TTE 公司)。但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并未能如预期计划为TCL带来开拓欧美市场的良好机遇,反而使得TCL集团背上沉重负担,并在2005年、2006年连续亏损,直到2007年,TTE 欧洲公司申请破产清算后,TCL集团才实现扭亏为盈。另一个是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案例,2004年,作为国内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第一案,上汽与韩国双龙汽车签署收购协议后,又通过继续增持双龙股份而获得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控股权。然而上汽从此陷入了双龙公司的罢工风波而难以自拔,虽经多种努力挽救仍未出现转机,使得收购合作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案例也比较典型。2005 年,中海油凭借185 亿美元的报价收购了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但因遭到雪铁龙公司竞争和美国政府以“并购案将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干预,导致中海油最终被迫撤回收购。

2.监管现状及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总体状况为,一半左右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三成左右的企业处于盈亏持平状态,两成左右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从典型案例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管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不健全,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二是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改革不彻底,在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中存在职能交叉和“踢皮球”现象,不利于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监管局面;三是有的国有企业存在急功近利和对外恶性竞争的现象,致使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频出,加大了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监管的难度。

四、对策建议

1.政府监管

一是要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府在支持和推动国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应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认真研究和制定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议,并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利益。二是要要加快对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改革,由目前以审批和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服务、引导和宏观监管为主,赋予国有企业项目实施、监督等自主决策的权利,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额度限制和外汇管制,简化审批环节。三是要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政府资助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专门从事政府资助和服务的具体执行机构,包括设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专项贷款基金,对国有企业投资给予优惠贷款的资助。四是要认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在尊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推动和促进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和帮助国有企业强化法纪意识和风险意识。要积极推动建立完善和有效落实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信息报告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息共享制度、境外投资追偿保障机制等制度机制建设,加强企业综合执法工作力度,鼓勵社会民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监督,搭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信息公示平台,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平台环境。五是要着力建立完善“走出去”的信息发布渠道。国有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国内外市场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投资地政府政策法规等等。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向国有企业提供各国投资的信息需求,提供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的资助和提供海外投资的技术培训等等。

2.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水平和档次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在走向全球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更加市场化,公司治理更加符合国际规范。一是要立足实际,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长远发展规划,注重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从而确保国有企业能够依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能。二是要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要规范被投资企业运行管理制度,提升对外投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要建立健全规范集体决策机制。国有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摆脱在传统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环节、附加值低的被动地位,必须在自主创新和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上下工夫,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集体决策机制。四是要完善对外投资的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对负责对外投资的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经营情况考核。五是要坚持正确、科学的国有企业用人导向,完善被投资企业的选任用人机制,坚持选贤任能,将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健康发展的人才选拔到相应的管理岗位上来。六是要严格执行国有企业的会计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实行投资信息的动态管理。七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实现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审计全覆盖,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专项审计。八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企业能力动态分析评价,增强国有企业的防控风险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引擎,对国有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推进,对全方位提升我国开放水平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具有资本、技术和发展后劲优势,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要充分利用其发展优势和带外投资经营的适应能力,有效集合生产要素自主构建跨企业、跨区域乃至跨国际的行业增值链,努力向价值链的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迈进,通过在更广阔空间内的资源整合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更主动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敦忆岚.新时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2]花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

[3]赵春林.浅谈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110.

[4]王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市场,2011,No.62514:53-55+57.

[5]马海宾.LQY国有投资公司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夏锐敏. 论我国海外投资监管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篇5: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加强这些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既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充分认识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把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责任和光荣义务。

我市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状况

目前,我市乡镇工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多数较小,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仅仅有6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更是区区只有2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不足2%;市级名牌只有6家,省级名牌寥寥无几。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抽查合格率低、质量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不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层次较低,政策和法律意识薄弱,质量概念模糊,开展质量工作胸中无数、无从下手。二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装备陈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家庭作坊式企业的质量工作如同“空中楼阁”;三是大量的中小乡镇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将质量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把标准文本束之高阁,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执行淘汰标准,甚至无标生产,缺少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造成质量随着感觉走,我说合格就合格;四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利益,抛弃产品质量,偷工减料,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这种不计后果、恶意竞争的短期行为,使不合格、低劣产品充斥市场,更有甚者恶意造假,谋取不义之财。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各地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不少贡献。但随着我省“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开展,应清醒地看到,按照“三个代表”和总局的“强化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强化队伍建设,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贡献”的要求,我们在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是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一、底数不清,目标不确定。对辖区内的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内部标准化、计量、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和采标情况,什么样企业和产品需要许可、有多少企业和产品已经取得了许可,产品质量问题和问题企业情况等底数不清。正是这种底数不清导致了质量监管工作不能有的放矢,不知该管谁、去管什么、怎么来管、何时去管,使辖区内的质量监管工作目标不确定,无法做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查处。

二、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自2001年职能调整以来,一些同志对从源头抓质量缺乏全面的理解,没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或思路不清,分不清质量监管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工作跟着文件走,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是舍本求末,偏离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重心。

三、目的不清,职能不明确。部分同志对“两抓两提高”新动向理解不足、研究不够、反应不快,仍然热衷于蜻蜓点水式的市场大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声势虽大,效果并不明显。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只收不罚或只罚不管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管目的不清,导致了职能的错位,丧失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的宗旨。

四、作风不实,措施不到位。有的同志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基层搞研究,工作推着干,随意性大,更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任务落实在口头上、会议中,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致使监督不得力,服务不到位。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全面落实从源头抓质量,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性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好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把从源头抓质量摆在部门职责的首要位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创造性的监管对策和措施,以实际行动树立质量技术监督“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一、突出服务职能,增强企业自身“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就是要转变观念,变“事后监督”为主为“事前服务”为主,突出服务职能,wmxz.cn大力推广“全程代办制”,抓好企业的基础性工作,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1、要加速推进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开展。在消灭无标生产成果的基础上,质监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将标准信息反馈给企业,提供快捷服务,提升企业产品标准水平;要根据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制定地方标准,推行原产地域保护,保护传统产业和优势市场;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2、要下大力气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建立计量咨询服务机制,完善计量检测手段,严格对计量设备进行定期鉴定和检测,引导企业自觉加强工业计量工作,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基础性的技术保障。

3、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管理等标准资料的收集、检验检测设备的配置、质检人员的培训和生产工艺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实施全方位咨询服务,大力推行“全程代办制”,积极推进企业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提高产品质量夯实基础。

二、灵活监督手段,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从源头打假。

逐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息网络。就是在及时掌握企业的动态质量信息基础上,通过灵活的监督手段,强化外部监督机制,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源头治理的目标。

1、加强生产过程的现场管理。尽快建立企业监管档案,依据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监管方式的分类指导原则。抓住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对原材料进厂、工序质量控制、产成品入库、出厂的检验检测和产品包装进行现场监管,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入厂,上道工序不合格不进入下道工序,产品不检验不入库、成品不合格不出厂。尝试对重点监控企业派驻专职质量监督员。

2、强化许可证、市场准入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的条件审查,把发证后的质量监管作为重点。对于发证后疏于管理的,产品质量达不到发证时水平的,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或发证时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吊销已发证。通过行政许可的实施,扶持提高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培训和规范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生产条件差、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使区域性质量问题转变为区域性产业优势。

3、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不断探索和完善公告、曝光、收回、整改、处罚等后处理制度,并以此对涉及人体健康、财产安全、群众关心的重点产品以及薄弱的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治理整顿,真正从源头上杜绝和遏制假冒伪劣的出笼。

4、深化打假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把“打假”与“帮扶”相结合,把监督与管理相结合,逐步实现源头治理由以“打”为主向以“防”为主的转变。由“被动监督”为主向“主动服务”为主的转变。

三、注重舆论宣传,抓监管保障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产品质量根本动力在于企业,质量监管是外因。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督促企业自律,寻求建立产品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加大对本地优势产业和产品扶优扶强力度。引导和督促企

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转变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方式,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走集约化的道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争创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和名牌产品,走品牌之路,向品牌要效益。

2、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地宣传优势产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逐步建立企业及产品质量的信用等级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建立自律机制。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示范模式,促进全社会重视质量工作,营造“重质量、讲诚信”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端正思想,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

质量监管的好坏,关键在人。要提高质量监管的有效性,就必须端正思想,加强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1、必须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保国安民”的大局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质量监管工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

2、要努力营造讲学习、求提高的良好氛围。认清质量监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目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质量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提高质量监管的效能,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篇6: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质监部门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主管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作为专门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较为了解,根据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

为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我局于2004年、2006年两次对全县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和建档。从分布范围看:全县每个乡镇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通羊镇、黄沙镇、九宫山镇、杨芳林等乡镇;从企业数量看:2005年,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2多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类标准,A类企业9家(A类企业是指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尚未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但内部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手段比较完善,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的企业)、B类企业0家(B类企业是指证照齐全,检测设备较为完善,但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或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通过整改能够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C类企业100家(C类企业是指证照齐全,检测设备不够完善,其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较大距离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但食品质量安全有基本保证的企业)、D类企业123家(D类企业是指无证无照无标或超范围超期生产的企业;已处于停产、转产状态但未注销或变更营业执照的企业;生产规模小且经整改仍不具备和合格产品条件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业主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谈薄,曾被有关部门可处且拒不改正的企业;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保证的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仅9家。今年,全县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比去年减少56家。

176家企业中:A类企业10家、B类企业2家、C类企业99家、D类企业65家,新增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1家;从企业规模看:全县超过百人企业只有福通食品有限公司一家,10人以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占82%以上,其中大多是2至3人的家庭式小作坊;从行业种类看:豆制品类71家、茶叶类10家、白酒类(含食用酒精)13家、饮料(纯净水)类12家、挂面类15类、食用油类3家、大米类9家、粉皮类2类、糕点(饼干、月饼)类36家、酱油(酱品)类5家;从获得生产许可证情况看:纯净水4家企业、白酒3家(含食用酒精)、饼干1家、茶叶1家、酱油1家;从企业自检能力,只有10家获证企业有检测手段。除此外,全部无检测能力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从品牌看:全县没有一个叫名牌产品。虽然“黄沙苦荞酒”、“土巴爷酒”、“九宫泉矿泉水”、“福通饼干”、“杨芳酱品”、“大畈麻饼”在**有一点知名度,但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被大多数消费者熟悉和认可。总的来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是分布广、企业多、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品牌、大多数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企业少,小作坊多。根据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县超过百人企业只有福通食品有限公司一家,82%以上的是10人以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而其中大多数是2至3人的家庭式小作坊。由于规模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9立足,导致企业做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不愿过多投入,甚至偷工减料,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2)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小作坊大多是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即做即售的小食品加工企业。这些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使用食品添加剂无计量器具、无记录;产品无包装,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安全隐患多。在“

十一、中秋”两节前普查整治工作中发现豆制品作坊食品安全情况相当严重,卫生环境极差,生产加工区污水横流、空气污浊、苍蝇飞舞,油干制品使用的油质量低劣,且重复使用,极易对人体肝、肾脏造成慢性伤害,个别作坊生产加工区与畜、禽共处。有些做月饼的作坊就在厕所旁。我县小作坊分布广、数量多,经营分散,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分页标题#e#

(3)缺乏必备检测能力。普查数据表明,94%以上企业没有必备检测仪器设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个人感官和经验判断进行控制,原材料进厂不检测,食品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有少数企业虽然拥有检测仪器,但由于对质量工作重视、认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内部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没有有效开展检验检测,内设检验机构形同虚设。

(4)食品生产加工水平普遍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以生产传统食品为主,企业缺乏优势核心技术,产品在市场没有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后劲不足。

(5)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普查表明,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为进城农民、下岗职工组成,普遍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知识。

(6)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90%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谈薄,缺乏长远打算,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原材料进厂不检测,产品出厂不检验,在原料采购或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污染或有毒物质侵害,很容易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7)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手段不完善。按国务院职能分工,过去由于质监和卫生部门都承担监督检验工作,现在由质监部门承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验工作,但由于我局质检所起步晚,资金缺乏,检验设备及相关检测人员匮乏,致使监督检验工作滞后,严重制约了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和对策

(1)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档案。按照“三进”工作模式,彻底摸清和全面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基本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保持时事监控,实行动态监管。

(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巩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

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市场准入制度有一定距离的企业,要引导、帮扶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积极申办生产许可证。对达不到准入条件,但老百姓又离不开的食品(如豆腐、散装白酒等),要限区域销售。同时加强证后监管,认真落实年审、巡查、回访、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确保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

(3)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针对食品小作坊生产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数量多、分布广、安全隐患大、监管难的特点,要转变部门独览的思想观念,有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政府要互相配合,建立以政府、行政部门共监共管的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切实履行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日常监督,增加和强化食品小作坊的监管频次和力度,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效。

(4)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整合资源优势。对我市传统特色食品(如贯馅糖等)通过行政手段,改变过去散、单、弱、资金少的弱点,将特色食品小作坊整合在一起,成立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申办生产许可证,既节约资源又节约资金。

(5)制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之前,由于没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不具备生产重要条件的情况下,就开始生产加工食品。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企业没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而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根本达不到食品生产要求,食品质量无法保证,食品安全隐患大。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一个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这个标准由卫生、质监、工商三家共同制定,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对现有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标准进行考评,符合要求的,重新注册登记,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

(6)突出重点,加大食品专项监督抽查力度。一是突出重点食品,如饮用水、儿童食品、豆制品、糕点等;二是突出重点项目,重点检查涉及有人身安全健康的项目,如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等;三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是乡村、城乡结合部的小作坊;四是突出重点企业,对不合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加大跟踪抽查力度,特别是质量不稳定的食品小作坊监督抽查力度。

(7)建立“红黑榜”及奖励制度。对信誉好、生产条件好、质量稳定、获证企业进行红榜宣传。对生产条件差、卫生条件差、证照不齐全的企业进行黑榜曝光,并坚决打击取缔。同时,建立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

(8)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宣传工作。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反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环境。

(9)建立经常性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制度。建议成立如“烟草整顿工作专班”等常设长效管理监督机构,由县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政府,成立专班,由财政核定工作经费,指定专人,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优势。

篇7: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资本弱化及滥用优惠政策等手段避税,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税收损失,也破坏了公平的税收环境。本文分析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原因和主要形式,提出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对策。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避税;对策

针对外商投资中避税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反避税对策,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避税手段

(一)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税收。一些外商利用我国沿海的优惠政策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沿海地区,设立“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独立的购销网络,其购销活动须依赖于境外关联企业,而其与境外关联企业的交易多采用内部定价策略,此办法主要表现为人为提高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劳务费用、无形资产的价格等,从而压低产(商)品的出口价等。

1.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抬高定价转移收入。实现避税。有些实行高税率增值税的企业。在向其低税负的关联企业购进产品时,有意抬高进货价格,将利润转移给关联企业,降低出口价格,造成虚假亏损以逃避税收。这样,既可增加本企业增值税扣税额,减轻增值税负,又可减轻所得税负。然后,从低税负的关联企业多留的企业留利中多获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各类避税手法都有表现,其中尤以利用中方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采取“高进低出”的形式最为突出。表现为:通过境外关联企业高价进口原辅材料;压低企业销往境外关联企业产品的价格。

2.提高设备价格,虚增投资成本。我国税法规定,作为投资的进口设备可不纳税。外商常利用我们不了解设备和技术真实价格的情况,从中抬高设备价格,压低技术价格,把技术转让款隐藏在设备价款里。也有些外商利用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有利条件,将投资设备的报价提高。超出国际市场价格的几倍,甚至把淘汰的设备当作新设备报价。通过提高设备价格,不但使外商增加了在合资企业中占的股份,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股息和红利,而且通过扩大设备折旧数额,增加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从而逃避我国税收。

3.企业通过与境外关联公司间相互服务时多付劳务费及支付巨额的技术指导费和服务费等办法转移利润。外商投资企业的关联企业间劳务采取不计报酬或不合常规计算报酬的方式,转移收入避税。如,外商投资企业在向其境外关联企业提供销售、管理或其他劳务时,不按常规计收报酬,采取要么不收、要么多收、要么少收的策略,相互转移收入进行避税。

(二)通过缩小股份融资,扩大贷款融资来避税。跨国企业内部贷款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避税好处。为达到在东道国少缴税的目的,跨国公司可按较高的利率向子公司收取利息,子公司偿还给母公司的贷款利息不仅可作为子公司的费用而在税金中扣除,而且可免缴汇兑税。而如果跨国公司注入的是股本金,则向境外关联企业分配的股息、红利就无法使应纳税所得额得到冲减。从东道国角度看,资本弱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高比例的借贷资本导致投资公司出资不到位,以贷款方式注入资本金,在今后的还贷付息时,减少在我国的应缴税款,轻而易举地将利润转移出境;二是利益与责任不相称。投资公司在获取高比例债权收益和股权收益的同时,却以低比例的股本承担着所有的经济及社会责任;三是税收权益流失。高比例的境外利息扣除,减少了子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损害了东道国应有的税收权益。从投资国角度看,由于各国对境外投资所得的征税及抵免规定有所不同,监管力度有限,且投资公司通过设在避税港的关联公司进行投资或融资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资本弱化不仅易导致投资国的资金外流,而且会对其税收权益产生较大冲击。

(三)利用我国税制的差别进行避税。税法不完善是纳税人可避税的先决条件,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税务部门对外商管理不力,客观上对外商的避税行为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我国涉外税务人员力量薄弱,征管手段落后,缺乏信息交流,而且涉外税收征、管、查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征管工作存在漏洞,也是容易被外商避税的原因之一。

1.滥用税收减免优惠。一是利用“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避税。我国税法规定,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连续五年向后结转亏损的税收优惠。一些外商便人为的调整利润来逃避税收。如,在开业当年获利的企业尽可能的推迟获利年度,将利润的实现安排在“两免”的年度里;从获利第三年开始后的“两免三减”的五年内,尽可能将利润提前在“两免”的年度内实现;从开业之日起两年未获利,后五年享受“两免三减”,从第八年开始停止,又开始新的合资企业生涯,实际上又可以享受“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为追求更多的利益,有的外商在享受“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后,或是更换厂名,或是搬迁厂址,或是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而产品品种及销售渠道等均未改变,却要求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二是利用再投资优惠政策避税。将从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来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大于五年,经投资者申请和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即便在投资退税后,经税务机关发现再投资不满五年撤出的,缴回40%的退税,对投资者来说仍是一种利益,因为它利用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三是利用保税区优惠政策避税。我国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商将企业的经营地点设在保税区,将生产场地设在原材料、人力相对集中的高税区,依法可享受低税区的税收优惠。 2.利用国际税收协定的一些条款进行避税。一是利用常设机构避税。由于我国对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常设机构,从我国取得的与上述机构没有联系的收入,不计入常设机构应纳税所得额。这样,一些在我国设立常设机构的外资企业,或绕过常设机构直接采购原材料、销售商品;或虽通过代表处代购原材料,但期间发生的费用不进行分摊,全部由代表处负担,以冲减其营业利润,从而逃避税收。二是机构设在避税地。总机构是否在境内,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判定准则,看注册地或是看决策地。在中国境内主要是看注册地,因此,很多外商投资企业避免在中国境内注册总机构,进而享有避税的好处。三是中断其他所得与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联系。其他所得指发生在中国境内外与外商投资企业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如果以上各项其他所得与外商投资企业不发生实际联系,那么至少境外部分的其他所得就不必申报纳税。另外,作为预提所得税的税率也比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低13个百分点。

二、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危害性 (一)税收流失。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降低整体税负,将严重侵蚀中国政府应得的税收收入,并直接影响税收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现实中,“操纵性”转移定价与关联交易密不可分。利用中方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使得转移定价避税非常容易实现。此外,避税活动所采取的转移定价、资本弱化等手段,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也造成影响,而避税中转移出去的利润对我国保持外汇收支平衡也很不

本文由www.FwSir.com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利。

(二)滥用税收优惠。我国通过“两免三减”等优惠税率和其它减免税措施,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这本身就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外商投资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通过避税手段,将利润转移出中国,又使我国税收收入进一步遭受损失,使同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税负不均现象更加严重,不利于公平竞争。

(三)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存在许多税收优惠。如,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享有诸多优惠政策,东部企业到中西部投资,利润通过转移定价方式转移到东部纳低税。中西部耗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却没得到应有的纳税补偿,而东部地区没有付出成本却坐享其成,严重破坏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国家对西部地区也给予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中部地区竞争环境更加恶化,形势更为不利。

(四)不利于鼓励外商积极来华投资。由于避税行为造成外资企业亏损面大,甚至有的地区高达70%以上,从而错误地产生中国投资环境差的负效应,这会影响不明真相的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客观上给其他潜在的外国投资者造成投资环境不良的印象,打击了这些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的决心。

三、我国反避税的对策

(一)完善转移定价法规。目前,我国转移定价法规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制定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完整、最全面的转移定价税制,但它仅是一个试行规定,其严肃性和权威性都不高,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又过于简单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此外,由于转移定价调整是一件实践性强的工作,在许多国家的转移定价税制立法中往往还会列举许多转移定价调整的法定范例,而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立法中缺乏一些转移定价调整的法定范例,也使法规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针对我国在转移定价税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法规的完善应主要突出以下方面:

1.完善转移定价的调整方法。一是增加国际上新出现的利润分割法、交易净利润率法等作为现有方法的补充。二是借鉴OECD等国家的做法,细化可比性的规定与说明,引入“正常交易值域”的概念,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三是对各种调整方法作进一步细化,详细说明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并列举如何使用的实例。

2.推行预约定价税制。从19开始,厦门市、深圳市开始尝试与外企签订预约定价协议。引入预约定价协议,以征纳双方事先签订的预约定价协议作为以后征纳税的会计核算依据。这种方式与原来的事后调整方法相比,可给纳税人安排自己的事务以更大的确定性,只要纳税人按协议约定的方式定价就可避免税务部门对其进行调整,也省去复杂的事后审计。

3.综合运用关联关系判定标准,拓宽关联关系适用范围。目前,我国对关联关系的判定标准体现在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第四条,从中可看出,我国对关联关系的判定标准采用的是股权测定法和实际控制法。建议考虑国际发展趋势,将与避税地进行交易的企业纳入具有关联关系的关联方范围中,以进行规制。

4.细化劳务费用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劳务费用的纳税扣除条件和非纳税扣除条件,并规定劳务费用的正常收费标准,对集团内部转让劳务成本应包括的因素和正常收费何时可以包括利润因素等一系列操作性问题做出规定。对于劳务费用的非纳税扣除项目,即企业不得列支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借鉴OECD准则,应作出规定。

5.完善无形资产转让规定特别条款。无形资产的转让具有与商品交易不同的特点,特别是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和专有性的特点,往往很难找到对应的参照标准来确定正常交易价格,调整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对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单独进行税法规制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转移定价的确定方面,首先要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区分开来。其次,由于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包含的开发成本费用及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两方面因素,而后者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估计,无形资产转让时估计的价格与实际价格很可能存在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事后调整制度,可以使对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的调整尽量准确。

(二)制定资本弱化税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弱化”的避税行为,税法应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债务与资本金的比率。债务股本比率越低,说明资本弱化法规越严格。严格的资本弱化法规虽有利于抑制税前的利息扣除从而增加税收收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资本弱化虽然是企业融资自主权的体现,但过分的资本弱化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所以必须加以限制。美国、英国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资本弱化进行法律约束,其中一般规定负债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率,美国为1.5:1,英国为3:1。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在制定资本弱化法规时应采取从宽政策,债务股本比率应较发达国家略高,定为3:1到4:1之间较为合适,允许跨国公司在一定比率内对债务利息进行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予抵扣。

(三)修改有关税收优惠的规定。修改减免起始时间,建议修改减免起始时间为“生产之日”或“开业之日”。同时,缩短外商投资企业亏损结转年限。修订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程序,法律应该规定对那些申请新办企业与原企业的股东,经营方式、经营地点没有较大改变的均只能办理变更登记,而不视为新办企业。

篇8:外商投资企业监管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目前, 我国通过制定专门的管理法律, 并设立全国性监管机构来实现对投资银行监管, 即集中型监管模式, 实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证券管理部门的垂直领导模式, 呈金字塔型, 如图1所示。虽然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在内容、手段和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 经营效率低

由于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起步晚, 发展慢, 监管机构资金规模小, 融资能力差, 难以承受高风险的投资银行监管业务, 从而使得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运行效率低。我国现行的投资银行监管模式是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监管手段较为落后, 而且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不明晰, 而且监管者的非超脱性难以保证其监管的公正。当前, 我国投资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准入审批, 而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涉及不多, 导致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整体运营效率的低下, 影响了金融业发展的稳健性。

(二) 金融创新较弱

由于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和经纪这些本源业务, 各家机构提供的是无差别的单一服务。只有部分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从事财务顾问、并购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但是这些规模较大的投资银行在业务方面经验不足, 企业形象信誉不足、运用现代金融手段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等问题, 导致我国投资银行在监管过程中缺乏创新, 再加之政府过度干预, 影响了金融市场调节的作用, 抑制了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创新。

(三) 违规违法现象严重

目前, 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机构权力过分集中, 不能有效实现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自律组织也不能良好的实现自律作用, 忽视投资银行中的不正当业务操作行为, 违规违法更加严重。截止2011年末, 上海证券交易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审核纪律处分事项达34件, 共对21家公司和105名个人进行了纪律处分, 其中对3家公司和25名个人予以公开谴责, 对18家公司和68名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并公开认定1人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可见,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操作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四) 忽视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由于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监管机关自身地位有局限、内幕操作严重、诉讼机制不健全等现象, 使得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监管重点主要放在金融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和保护大型上市公司等会员的利益, 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得不到保护成为操作失败后损失的承担者, 忽视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另外, 《证券法》虽为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管的立法依据, 但还存在着部分相关法规之间衔接不够、部分法律责任界定不明等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投资银行的金融监管。

二、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经验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是最典型的集中型监管模式, 也呈金字塔型, 如图2所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逐步完善, 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借鉴。

(一) 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的投资银行监管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如《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1970年证券投资保护法》和《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等7部专门性法律, 确保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运行有法可依。

(二) 有效的监管模式

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监管方位全面, 涉及投资银行业各监管主体的利益, 其监督相对有效并且透明度高, 而且监管往往从市场本身出发, 自上而下进行监管, 并且有SEC专门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 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

(三) 比较充分的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美国对于投行的监管更多地是从制度上防止其侵害投资者利益, 集中体现在对信息披露、禁止欺诈、禁止价格操纵、公司治理、内控机制等方面, 比较充分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三、美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 加大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提高效率

采用积极的监管模式创新策略, 提高我国投资银行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弱化政府干预, 采取激励措施, 鼓励其生长;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监管金融创新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共同体, 防范有可能的道德风险;建立起更为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 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要为被监管机构提供量身定做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 不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品牌, 并通过组织创新来提高运营效率。

(二)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投资银行监管法律的配套法规, 建立上市公司优胜劣汰机制, 不断完善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后的法律规范;尽快制定《投资银行监管法》, 并将《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类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纳入到《投资银行监管法》中;对原有投资银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 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从维护投资银行发展安全出发, 强化投资银行相关法律执法的力度, 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 建设良好的金融运行软环境。

(三) 多元化发展, 实行混业监管

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实现我国投资银行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采取完善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相关措施, 增强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监管力度, 提高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国际水平;与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外国投资银行监管机构竞争;开展包括兼并、收购等在内的各项业务, 提高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满足来自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 实现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国际化;实行混业监管模式, 以特色业务为主, 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发展各种对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有好处的业务, 使中国的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发展成为现代投资银行监管模式。

另外, 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在完善现有投资银行模式的同时, 还可以主动的尝试采用合资银行模式。

摘要:目前,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对于完善我国投资银行业制度、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投资银行的监管模式为出发点, 结合美国的投资银行监管模式的成熟经验, 提出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投资银行,监管模式,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Clive Briaul.Revisiting the rationale for a single 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regulator UK[J].FSA Occasional Papa-Series6, February, 2002.

[2]Frederic.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J], 2006 (07) .

[3]常振明.投资银行的魅力—中美投资银行业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 2006.

[4] (美) 弗勒里耶.一本书读懂投资银行[M].朱凯,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l0.

[5]李凤云.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6]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分析[M].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2008.

[7]秦泗凯.我国投资银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 2010 (02) .

[8]姚远, 张金清.对于美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缺陷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12) .

上一篇:我想要我妈自私一点杂文随笔下一篇:描写松花江冬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