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2024-04-28

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共8篇)

篇1: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3.txt14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质监部门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主管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作为专门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较为了解,根据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

为了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工作,我局于2004年、2006年两次对全县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企业进行了分类和建档。从分布范围看:全县每个乡镇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通羊镇、黄沙镇、九宫山镇、杨芳林等乡镇;从企业数量看:2005年,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32多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分类标准,A类企业9家(A类企业是指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且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尚未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但内部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手段比较完善,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的企业)、B类企业0家(B类企业是指证照齐全,检测设备较为完善,但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或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通过整改能够达到市场准入要求的企业)、C类企业100家(C类企业是指证照齐全,检测设备不够完善,其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离市场准入要求尚有较大距离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但食品质量安全有基本保证的企业)、D类企业123家(D类企业是指无证无照无标或超范围超期生产的企业;已处于停产、转产状态但未注销或变更营业执照的企业;生产规模小且经整改仍不具备和合格产品条件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业主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谈薄,曾被有关部门可处且拒不改正的企业;产品质量不符合安全保证的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仅9家。今年,全县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比去年减少56家。

176家企业中:A类企业10家、B类企业2家、C类企业99家、D类企业65家,新增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1家;从企业规模看:全县超过百人企业只有福通食品有限公司一家,10人以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占82%以上,其中大多是2至3人的家庭式小作坊;从行业种类看:豆制品类71家、茶叶类10家、白酒类(含食用酒精)13家、饮料(纯净水)类12家、挂面类15类、食用油类3家、大米类9家、粉皮类2类、糕点(饼干、月饼)类36家、酱油(酱品)类5家;从获得生产许可证情况看:纯净水4家企业、白酒3家(含食用酒精)、饼干1家、茶叶1家、酱油1家;从企业自检能力,只有10家获证企业有检测手段。除此外,全部无检测能力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从品牌看:全县没有一个叫名牌产品。虽然“黄沙苦荞酒”、“土巴爷酒”、“九宫泉矿泉水”、“福通饼干”、“杨芳酱品”、“大畈麻饼”在**有一点知名度,但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被大多数消费者熟悉和认可。总的来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是分布广、企业多、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品牌、大多数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企业少,小作坊多。根据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全县超过百人企业只有福通食品有限公司一家,82%以上的是10人以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而其中大多数是2至3人的家庭式小作坊。由于规模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9立足,导致企业做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不愿过多投入,甚至偷工减料,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2)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小作坊大多是前店后厂、家庭作坊,即做即售的小食品加工企业。这些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使用食品添加剂无计量器具、无记录;产品无包装,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安全隐患多。在“

十一、中秋”两节前普查整治工作中发现豆制品作坊食品安全情况相当严重,卫生环境极差,生产加工区污水横流、空气污浊、苍蝇飞舞,油干制品使用的油质量低劣,且重复使用,极易对人体肝、肾脏造成慢性伤害,个别作坊生产加工区与畜、禽共处。有些做月饼的作坊就在厕所旁。我县小作坊分布广、数量多,经营分散,流动性大,监管难度大,成了问题食品的“重灾区”。分页标题#e#

(3)缺乏必备检测能力。普查数据表明,94%以上企业没有必备检测仪器设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个人感官和经验判断进行控制,原材料进厂不检测,食品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有少数企业虽然拥有检测仪器,但由于对质量工作重视、认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内部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没有有效开展检验检测,内设检验机构形同虚设。

(4)食品生产加工水平普遍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以生产传统食品为主,企业缺乏优势核心技术,产品在市场没有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后劲不足。

(5)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普查表明,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为进城农民、下岗职工组成,普遍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知识。

(6)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90%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谈薄,缺乏长远打算,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原材料进厂不检测,产品出厂不检验,在原料采购或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污染或有毒物质侵害,很容易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7)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手段不完善。按国务院职能分工,过去由于质监和卫生部门都承担监督检验工作,现在由质监部门承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检验工作,但由于我局质检所起步晚,资金缺乏,检验设备及相关检测人员匮乏,致使监督检验工作滞后,严重制约了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和对策

(1)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档案。按照“三进”工作模式,彻底摸清和全面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基本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保持时事监控,实行动态监管。

(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巩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

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市场准入制度有一定距离的企业,要引导、帮扶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积极申办生产许可证。对达不到准入条件,但老百姓又离不开的食品(如豆腐、散装白酒等),要限区域销售。同时加强证后监管,认真落实年审、巡查、回访、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确保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

(3)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针对食品小作坊生产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数量多、分布广、安全隐患大、监管难的特点,要转变部门独览的思想观念,有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政府要互相配合,建立以政府、行政部门共监共管的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切实履行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日常监督,增加和强化食品小作坊的监管频次和力度,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效。

(4)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整合资源优势。对我市传统特色食品(如贯馅糖等)通过行政手段,改变过去散、单、弱、资金少的弱点,将特色食品小作坊整合在一起,成立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申办生产许可证,既节约资源又节约资金。

(5)制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之前,由于没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不具备生产重要条件的情况下,就开始生产加工食品。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企业没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而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根本达不到食品生产要求,食品质量无法保证,食品安全隐患大。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一个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这个标准由卫生、质监、工商三家共同制定,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对现有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标准进行考评,符合要求的,重新注册登记,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

(6)突出重点,加大食品专项监督抽查力度。一是突出重点食品,如饮用水、儿童食品、豆制品、糕点等;二是突出重点项目,重点检查涉及有人身安全健康的项目,如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微生物等;三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是乡村、城乡结合部的小作坊;四是突出重点企业,对不合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加大跟踪抽查力度,特别是质量不稳定的食品小作坊监督抽查力度。

(7)建立“红黑榜”及奖励制度。对信誉好、生产条件好、质量稳定、获证企业进行红榜宣传。对生产条件差、卫生条件差、证照不齐全的企业进行黑榜曝光,并坚决打击取缔。同时,建立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

(8)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宣传工作。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反映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环境。

(9)建立经常性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制度。建议成立如“烟草整顿工作专班”等常设长效管理监督机构,由县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政府,成立专班,由财政核定工作经费,指定专人,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优势。

(10)完善强制监督检验工作。建议我局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和县政府倾斜支持一部分资金,完善质检所检测设备和手段,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县质检所的检测能力,从而确保对食品的监督和检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确保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篇2: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近期对我乡2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对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问题

(1)规模企业少,小作坊多。由于规模小,企业难以在市场上久立足,导致企业做一天,算一天,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不愿过多投入,甚至偷工减料,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2)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使用食品添加剂无计量器具、无记录,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安全隐患多。

(3)缺乏必备检测能力。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控制主要依赖个人感官和经验判断进行控制,原材料进厂不检测,食品未经检验就出厂销售,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有少数企业虽然拥有检测仪器,但由于对质量工作重视、认识程度不够,以及企业内部缺少专业检验技术人员,没有有效开展检验检测,内设检验机构形同虚设。

(4)食品生产加工水平普遍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企业主要以生产传统食品为主,企业缺乏优势核心技术,产品在市场没有核心竞争力,食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后劲不足。

(5)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普查表明,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人员为农民、下岗职工组成,普遍缺乏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食品质量安全知识。

(6)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90%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谈薄,缺乏长远打算,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原材料进厂不检测,产品出厂不检验,在原料采购或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食品污染或有毒物质侵害,很容易引起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和对策

(1)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巩固食品质量安全基础工作。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市场准入制度有一定距离的企业,要引导、帮扶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积极申办生产许可证。对达不到准入条件,但老百姓又离不开的食品(如豆腐、散装白酒等),要限区域销售。同时加强证后监管,认真落实年审、巡查、回访、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确保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

(2)强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针对食品小作坊生产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数量多、分布广、安全隐患大、监管难的特点,要转变部门独览的思想观念,有关职能部门,各乡镇政府要互相配合,建立以政府、行政部门共监共管的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切实履行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强化日常监督,增加和强化食品小作坊的监管频次和力度,达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效。

(3)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整合资源优势。对我县传统特色食品(如真空包装肉食等)通过行政手段,改变过去散、单、弱、资金少的弱点,将特色食品小作坊整合在一起,成立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使其达到准入条件,申办生产许可证,既节约资源又节约资金。

(4)制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之前,由于没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绝大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不具备生产重要条件的情况下,就开始生产加工食品。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企业没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而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根本达不到食品生产要求,食品质量无法保证,食品安全隐患大。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准入标准,提高入门门槛。这个标准由卫生、质监、工商三家共同制定,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同时对现有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标准进行考评,符合要求的,重新注册登记,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

篇3: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1.1 监管存在漏洞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的规定, 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但在具体监管过程中, 监管环节的界定和衔接不够明确, 许多具体职能交叉, 界限不清, 容易产生职能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工作存在漏洞, 监管出现真空。

1.1.1 农贸市场和卤味店监管缺失

《食品安全法》实施前, 由卫生行政部门定期采样检验, 对经营不规范和不符合卫生要求及检验不合格的卤味店进行行政处罚。根据实地调查, 许多卤味店从业人员健康证不齐全, 现场消毒液及消毒酒精未配备, 售货人员不带口罩和帽子, 原来规范要求的前店后厂模式有的流于形式, 或在较远的出租房内加工, 或从其他地方进卤味, 许多卤味食品来历不明, 甚至存在不封闭的敞开供应、设摊供应。

1.1.2 面包糕点店无部门监管

许多店要求卫生部门给办证, 但餐饮服务许可项目中已无中西式糕点加工零售项目, 有的店只发给饮品店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1.1.3 建筑工地小卖店无人监管

根据现场调查, 小卖店内进货的面包糕点及各类品种的小包装食品, 大多未索证, 无生产加工厂家的许可证及相关进货凭证。一些食品包装标识内容不全, 存在“三无”产品和过期食品。

1.1.4 超市现做现卖食品缺少监管

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食品仓储和运输的监管等职责划分不清, 存在监管漏洞。1.1.5城乡存在多处监管死角农村、城郊结合部、市区出租房密集区、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区还存在着数量较多的无照无证饮食店、小型食品加工厂 (场) 、食品店, 由于比较分散, 监督力量不够, 许多处于无监管状态。农村及农转居社区集体聚餐的申报和监管未落实到位。

1.2 基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执法手段严重滞后

受编制的限制, 基层各职能监管部门人数较少, 同时承担大量食品安全监管以外的工作, 专业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人员更少。面对不断出现的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和众多的监管对象, 基层执法人员常常疲于应付, 顾此失彼, 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监管任务。监管职能调整后, 许多执法人员是边干边学, 专业知识明显掌握不足。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手段和检验检测设备与食品安全监管要求不相适应。在食品安全各监管环节, 缺乏一些必要的监管技术设施设备, 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多靠工作人员用眼看、用手摸, 凭经验执法办案, 取证手段严重滞后。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和设备匮乏, 严重制约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技术监督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各部门独立搞重复建设和重复检测, 造成检测计划不统一、检测资源未整合和检测结果难以共享。

1.3 监督机制未完全理顺, 监管部门协调不够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但目前杭州市仍然由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监管, 而卫生行政部门应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却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配合、协调不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重要部门, 虽然国家确定了“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 采取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新监管方式, 但在具体执法中如何确定是某一部门的职能、如何加强信息沟通、如何达到执法快速高效等问题上还有待加强提高, 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完善职能履行、联合执法、执法协调等监督制约机制。几个重要执法部门中质监局和工商局目前还是垂直管理部门, 不属于县区政府的组成部门, 县区级人大及政府如何加强对这些部门的执法监督以及这些部门如何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还需在制度上不断加以深化和完善。

1.4 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取缔无证缺乏有力手段

近年来监管部门较少对无证食品经营活动采取强制取缔措施, 如对少数民族经营的无证兰州拉面店就极少取缔和行政处罚。群众投诉的一个热点是住宅楼下开饮食店, 油烟和噪音扰民。监管部门大多是责令停止无证经营, 而不采取取缔措施, 造成群众反复投诉。无证经营户也有苦衷, 花十几、几十万钱转来的店, 交了租金, 不知道住宅楼下不能办证, 想退租金无门, 转让所花的资金损失也无法挽回。有时信访局牵头, 召集卫生、工商、环保、街道、社区、物业相关人员开现场会, 都拿不出有效办法, 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无证食品生产经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出租房的监管不力。房东明知在出租房进行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违法活动而不收回出租房, 只管收取租金, 而不受法律约束。政府无有效手段追究房东的法律责任, 有的房东甚至是街道、社区、政府相关单位、开发区指挥部等。

1.5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食品安全的监管基本上是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 被动执法。许多食品安全违法现象都是在媒体曝光后才匆忙开展相应监管。染色馒头、滥加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假冒燕窝、地沟油等事件都是如此。对当前食品安全可能存在的风险、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违法行为的动态缺乏预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不久, 还存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风险监测能力亟待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工作需要提高等一系列挑战[1], 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和完善。

2 建议

2.1 大力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各级政府应当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法学习宣传活动, 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介绍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曝光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厂家, 提高消费者自我防护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震慑制假、贩假等不法分子, 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户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树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加强行为自律, 坚持诚信经营、自我约束、从严管理,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工作, 不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当进一步公开、透明, 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举报投诉机制和有奖举报制度, 设立食品安全举报专项奖励资金, 制定举报奖励办法, 建设统一、完善的举报投诉设施, 为群众监督食品安全和举报投诉违法行为提供便利、通畅、有效的渠道。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及时揭露和曝光食品安全事件, 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客观、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

2.2 加强政府领导, 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领导, 完善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科学归类, 合理归属, 形成不交叉、不重复、不漏管、协调一致、高效有力的监管体系。建立部门间工作联系机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 努力做好综合执法、联合执法, 解决多头执法带来的弊端, 切实提高执法水平。制定出台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考核机制, 把食品安全纳入镇街区政府和监管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考核奖惩,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2.3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 改善执法条件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已成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大力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增加县区级执法人员编制, 尽快充实基层一线执法人员, 优化执法人员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 保障执法经费, 改善执法装备。进一步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 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资源, 合理配置检测设备, 建立完善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确保抽样检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4 坚持依法监管、科学监管,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规范执法程序, 严格依法办事。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 服务与执法并重, 把专项整治与平时监管结合起来, 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把整治与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 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重视新型监管工具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通过监管工具的创新与组合, 引导和改变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行为主体的行为。例如, 发布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导引消费者做出理性选择;依据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结果, 对高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增大检查与抽验频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 依法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 (如量化分级管理的信息公示) ;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全程监管食品在各环节的流通过程及其质量,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可靠;通过给予食品生产经营者以资金补贴或其他经济激励, 推动相应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与相关食品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 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食品安全管理, 如通过伊斯兰教协会加强对兰州拉面的管理, 通过沙县小吃协会加强对沙县小吃的管理;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 出台地方性的出租房管理法规, 明确出租房监管主体, 明确房东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对在出租房进行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 由不收回出租房的房东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篇4: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关键词:加工食品安全监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60-02

1 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是人民安康、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都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总形势的是好的,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频发,仅2011年就出现了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上海多家超市销售“染色馒头”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等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说明食品安全现状仍不容乐观。食品加工环节是食品商业化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从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来看大部分都出现在食品加工环节,因而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对于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工环节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食品加工用原材料存在安全隐患

现代种植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农作物中硝酸盐的过量积累,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而农药的过量使用会带来农作物农药残留的超标,危及人身健康。同时土壤污染也会带来的重金属和有害有机物,使在土壤中种植的农产品重金属等有害物超标,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在养殖业中滥用兽药、激素,导致这些物质在畜禽和水产品中残留量超标,给人体健康带来伤害。瘦肉精、苏丹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非法使用,更是会对人体带来巨大的危害。

2.2 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着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使用非食品用原料

食品添加剂是加工食品不可缺少的基料,它们对改善食品的质量、色香味,对原料至成品的保鲜,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食品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和用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但是滥用和超量添加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将非食品用原料如“吊白块”等加入到食品中更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2.3 食品加工过程中控制不当造成微生物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环境卫生差,不按照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储存不当等都可能带来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污染带来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轻的长期食用会造成慢性中毒,重的可直接引起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带来巨大伤害。

3 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1 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力量薄弱,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承担,在大部分地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有县级机构,县以下的乡镇无派出机构。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县级机构食品监管人员较少,多的5、6名,少的2、3名,而县级辖区内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少的也有几十家,多的上百家,还不算一些小的加工作坊;同时县辖区面积大,食品企业分散,路途远,监管人员乘车时间长,巡查有效工作时间少。这些因素导致监管人员全年只能勉强保证对企业巡查两次,而且每次巡查时间也短,监管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很多基层食品监管的人员学的都是非食品相关专业,专业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对于食品企业生产基本工艺都不了解,到企业生产现场是也是走马观花,走走过场,谈何进行有效监管。

3.2 多数企业规模小,质量安全意识较差,监管难度大

食品加工企业多而小,以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占大多数,管理水平差,质量意识淡薄,人员素质高低不同,不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厂检验和索证票制度不能够很好的落实,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形同虚设;一些企业利益至上,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对于这些企业进行监管难度较大。

3.3 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低,资源分配不合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各级政府都给予检测机构一定的投资,一些县级食品检测机构都陆续购置了像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一些高精端设备,自身检测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使用高精端仪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运行成本高。这些设备的日常检测需要的药品试剂昂贵,维护、维修成本都较高,对于县级检测机构是个沉重的负担;其次精密设备使用对人员的要求较高。现在的县级检测机构大部分检验人员采取聘用制,由于受经费的限制,专业性强人才请不来,现聘用的人员多数专业化水平低,对于精端设备不能熟练操作,检验水平就大打折扣。现在大部分的国家级、省级的食品监督抽查任务都是由市级以上检验机构承担,一些执法检查的样品由于可能带来处罚等问题,对数据的可靠性要求较高,也大多数送到市级以上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测,导致许多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业务量较少,设备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4 完善我国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4.1 以国务院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结构合理的监管队伍

以国务院这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契机,组建基层县、乡镇、村三级立体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将监管的人力财力重点放在乡镇一级,县级只保留少部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衔接,同时建立村级联络员。组建并加强镇一级监管体系,既能利用交通就近便利的优势加强日常监管,又能更全面的搜集企业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为县级整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作出快速的调整。

4.2 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素质

加大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对生产的必备知识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生产,了解自己生产的产品要符合哪些规定要求;又要对违反法律法规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重点强调,警钟常鸣,增强质量意识。应将对食品生产管理人员考核纳入生产许可证前置条件,同时也要在日常巡查过程中现场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使食品从业人员切实掌握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

4.3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合理配置检验资源

建立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根据需要合理配置检验资源,一方面加大对市级检测测机构人力财力的投入,把它建设成为地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具备高水平的检测能力;另一方面取消县级食品检测机构定量检测项目,着重建设快速检测能力,组建一支快速检测的队伍,为日常食品监督人员的巡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样在日常巡查中对于可能存在问题食品能迅速进行快速检测,对于快检可疑的产品再送到市级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来最终判定食品的安全性。

4.4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食品安全贯穿于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监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哪些原材料要重点验收,哪些添加剂不能添加,哪些工序要有效控制,出厂检验做的对不对,这些都需要监管人员能看出问题的所在。所以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人员方能允许承担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

[2]王风珍.食品质量安全不容忽视.质量指南,2003.

[3]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

[4]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第02期.

[5]马合勤,张旺.浅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03.

[6]王强,商五一,张雨.食品安全管理和对策.农产品加工,2003.

篇5: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在机制体制上、监管手段和责任落实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上仍然没有完全达到科学性的要求。由于我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脆弱等等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导致安全生产监管对象趋于多元化,监管难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全市总数的70%左右;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高 速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压力增大,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当前我市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危产业(行业)点多面广而安全基础又十分薄弱。我市现有煤矿251处,绝大部分是高瓦斯高突出矿井,瓦斯、煤尘、自燃、冒顶、水灾等灾害齐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车流、物流、人流频繁量大,人、车、路之间的矛盾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每年我市道路交通和煤矿这两个行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均占到当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此外,我市还有非煤矿山387处。这些矿山地质条件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水平低,造成了安全事故多发;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425家(其中生产单位31家、经营单位394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49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3263家,这些企业是发生爆炸、燃烧、泄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危险所在。

(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与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安委会作用还不明显。为了统一协调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我市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由42个部门组成,市安委在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委会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与各组成部门之间、与其他诸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等之间是一种指导协调关 系,且安委会无专门编制、无专门经费、无专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也大多是组织召开有关会议、议定有关事项,综合监管权威不够,指导协调力度不大,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调度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二是安监部门职责定位还不明晰。目前我市安监局同时承担市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具体承办市安委会的日常工作,安监局既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直管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又是政府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是条与块的监管权力和责任不相称。如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其主权主体属中央企业,人员安全资格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则由省安监局颁证,日常监管及安全隐患的整治要市级和县区级安监局督促落实;建设单位的施工许可证由省建设部门颁发,建筑安全问题由市建设部门负责,安全事故的处理、考核又由安监部门负责,也造成相互联动不协调,配合不密切,影响了监管效果。

(三)安全监管任务与行政力量配置的矛盾突出。一是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相当艰巨。仅安监部门直接监管的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有4500多家。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监管的重大危险源多达486处,涉及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城市燃气、锅炉使用、炸药仓库等企业。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市、县两级安监人员 142人,需要直接监管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达4500多家,市县两级安监人员严重不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不适应,工作一直超负荷运转。三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滞后是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治理、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完善、应急体系的建设、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等方面,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安监人员在日常监管执法中,也只能靠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凭鼻子去闻,靠人去严防死守,而这种严防死守的劳动强度、时间跨度和不可控性远远高于防洪防汛工作,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近年来,为加强基层的安全生产工作,绝大部分乡镇(街道)设立了安监站,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乡镇(街道)安监站普遍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业人员、无执法资格等问题。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市高危产业点多面广,门类齐全,危险性大,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重大隐患和危险源(例如市煤气公司储气罐、春园加油站等),已处在城市的中心,并没有完成搬迁,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使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提上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全市的应急救援指挥 中心建设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市而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构不健全、指挥调度不统一、救援队伍力量分散、救援技术装备落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与我市的高危产业现状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相适应。

(五)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中存在“两个不对称”的问题:

一是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承受的责任压力与企业承受的责任压力不对称。在我市当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设计中,安全生产压力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身上,还没有很好地把压力传递到企业这一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身上。例如:我市规定,对于发生10人以上重大事故的县市区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县市区长及分管领导当年不得提拔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各县市区也同样规定,对于发生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领导及安监人员的责任。这些规定无疑对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和安监部门监管责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企业发生事故如何进行惩戒除法律规定的追究法律责任和给予经济处罚外,从责任压力和责任追究的实质后果来分析,远远不能和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所承受的压力相匹配。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民死儿子、老板赚票子、政府当孝子、干部掉帽 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基层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安全生产工作“奖”与“惩”的力度不对称。基层同志反映,现行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对“惩”的一面强调得十分突出,而“奖”的一面力度远远不够。对于发生了重特大事故的、事故指标超控的有关惩戒性规定,非常明确而具体。但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长年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的鼓励和奖励,往往很难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二、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根本,尊重科学,稳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要抑制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制定鼓励煤矿等高危企业,依靠先进开采技术,加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和能力,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奠定基础。坚持以煤为基础,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大力气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着力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安监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上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减少对安监人员的盲目责任追究,要想办法减轻安监人员的工作压力,树立安监人员的执法权威,为企业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为确保安监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是坚持落实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伤亡事故经济赔偿规定;完善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理顺采矿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配套制定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经济政策,如:建立对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煤矿收回采矿权的安全淘汰机制、对高危行业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道路危险路段强制安装防撞护栏、在危险化学品行业推行HAN阻隔防爆和BF系列无火花快速堵漏等先进实用技术等,并纳入法规标准层次予以推行;制定煤矿等高危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煤矿等高危行业一线的工作,推进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步伐,最大限度减少作业人数;建立高危行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稳定职工队伍。

四是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为主要内容,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从安全技术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各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强化闭环管理,致力于源头防范,进一步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进步,着力增强安全管理手段。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和工艺,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综合信息网络,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集中进行科技攻关,建立安全隐患的预测预报系统。

六是坚持强化安全培训教育,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从上到下构建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及舆论支持体系,培养教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大力发展民营、民办、股份制等形式的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设定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变招工为招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传统的由企业、行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转向社会化。逐步使高危行业走上从业人员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业培训社会化、自主培训经常化的路子,达到企业职工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能安全的目标。

(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要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开”、“安全生产行业管理与安全监督分开”的思路,把行业力量、专业协会发动起来,把相关专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组织成一个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职能,这样才能使各级安监部门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好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落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理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从职工、企业、社会到政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安全监管工作只有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互动才能收到实效。首先要按“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层次落实”的总体要求,将各级政府、各级安监、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不同责任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这样才能解决好干部与企业责任压力不对称的问题。其次,对不同安全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高标准、低管制,安全风险高的企业实行通用标准、严管制,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法规的自愿遵循性,避免安全管理的逆向选择现象。第三,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通过标准调控企业,使企业在政府确定的框架内承担起安全管理责任。对许可事项,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规范、公证 的中介机构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通过中介机构自律去解决。

(四)从实际出发,做到理性预防,不断夯实安全基础。政府要把企业事故责任者应承担的责任与其对于事故的预防所作的投入联系起来,研究制定各类事故预防的投入标准,形成理性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机制,使企业业主们时刻以一种“可计算的问责理性”压制住预防惰性,积极地为事故预防而进行实质性的投入,夯实安全基础。从安全监管的角度看,事故源于隐患,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恶性发作的结果,因此,安全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切实建立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验收、处罚机制,完善隐患治理整改制度,严肃隐患整治纪律上。建立重大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对长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生产的企业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还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五)科学地研究和建立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实事求是落实责任追究规定。首先,要准确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能。分清哪些工作是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哪些工作属于行业管理的范畴、安监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是哪些,切实解决监管缺失的问题。其次,要准确界定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职责。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都不一样。政府监管的主体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生产经营单 位。第三,实事求是追究事故责任。在严格界定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以真正吸取教训,警示教育后来者。第四,要做到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相对称,妥善处理好责任机制中“奖”与“罚”不对称的问题。

篇6: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作者:延安发电厂张群堂浏览次数:1

541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们的工作方针,也是发电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安全工作事关国家财产、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我们一定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保护国家财产和职工生命安全的神圣责任。

一、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长期在基层发电企业从事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管理者,在安全生产检查中经常发现安全管理工作在车间、班组一级形式多、针对性少,如基层单位传达安全会议精神,只知道照本宣读,没有针对性,不注意发现自己部门发生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认真分析研究,没有具体的措施,更谈不上落实;安全活动只有记录,没有内容,活动后应吸取什么教训,应解决什么问题,那些应该肯定,那些应该否定,没有明确;个别管理人员到基层去查违章行为,走马观花、视而不见,走过程、不负责任,“老好人”思想严重。检修中的“三措”是电力行业多年的优良传统,是保证检修质量和安全的有力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心存侥幸、凑凑合合,不是技术措施不符合规范就是安全措施丢东拉西,要么就是没有条件而省略不管。组织措施随意性大,不分析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实际状况,一味地追求设备定主人,确定职责时人情味、关系味较浓。透过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这就是一些管理人员的思想和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纠正和克服那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象和问题,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促使大家转变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从而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二、要坚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采取科学的手段,抓好广大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自我防范意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我们要求安全警钟长鸣,但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不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方法简单,安全活动流于形式,嘴上说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不要,导致职工对安全生产的意识不强,工作马马虎虎、凑凑合合。我们要坚持科学管理,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各级管理人员。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思维,也就是系统、过程思维和作法都要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对安全生产的动态过程进行控制,使每项工作不论大小都处于可控和受控状态。

三、要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

每个职工要有完成每项工作的技能和安全常识以及适宜的措施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技能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提高技能就要认真学习各种作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设备的原理构造是每个工人都应掌握的基本要求,不了解设备特性和技术指标,就难以做好该项工作,安全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除此之外还应有诚实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要教育职工养成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的工作作风。对我们企业的每个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要求下级汇报工作要报喜,更重要的是报忧,寻找工作中的问题,指导其工作向健康状态发展。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丁是丁、卯是卯,认真细致地开展安全工作。电力生产许多事故的教训也告诫我们,谁在安全生产中弄虚作假,谁就是给今后的工作设置了定时炸弹。

四、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例行工作

一是将每天的工作项目集中控制,重点监督,重大项目要制定好“三措”,工作负责人应组织所有工作人员交待工作任务和工作期间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各级管理干部要及时到位,进行监督,必要时可对个别人采取现场对话,对话内容包括你今天的任务是什么、技术要求都有那些、安全应注意什么等。

二是各类工具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特别是起重工具和安全带以及电气工具,检验人员检验后要签名作记录,确保不出差错。

三是要做好各项工作的预测和预想,预测预想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模拟设想,必须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员状况和设备的现实状态来进行,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事前预测、预想,事后分析、总结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所管的设备和人员状况进行准确地分析观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预测预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设备状态的预测,如运转的稳定性,振动、声音是否在设计范围,出力是否符合名牌,配件是否完好无损,主要零部件是否超标等;对人员和环境的预测,承担工作的人员是否能胜任此工作,有无家庭、社会、经济与职工之间纠纷引起的精神负担,工作的认真细致程度如何等。预测预想的评判,应由各专责的技术人员来担当,每次预测预想,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对准确度、可操度、可预计效果作出评价,并提出注意事项。真实准确的预测预想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只有把这两项工作做好,才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

和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

五、安全生产要形成合力,重点抓好“十一种人”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点点滴滴都很重要,如果我们把安全比作一台高速行驶的列车,那么列车的每个零部件都是这台列车的支撑点,只有每个零部件都完好无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这台列车高速安全行驶,如果某个零部件发生问题,工作人员又没有及时发现,这台列车随时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不论在安全活动中,还是在学习传达安全工作中,都要讲求实效。活动要有目的,工作要有实效,学习传达要有针对性,并有实实在在的保证措施。要切切实实地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努力作好本职工作,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真正形成合力,确保我们这台高速运转的电力列车安全平稳地行驶。要实现安全稳定的生产,确保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和损伤,我们必须建立以组长为核心的安全生产体系,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得通过班组来完成,因此建立和完善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班组安全体系非常重要。班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技术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而人的精神状态和技术水平又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家庭的、知识的等几个方面和几十种因素的影响。班组长能否掌握了解班组成员的思想、状况和技术水平,我认为靠得是和班组每个成员多交谈加深感情上的交流,注重诚实和情感,团结每一个有个性的同志。班组长抓安全工作应该准确地抓住本班组安全素质较差的人和重点人,即以下“十一种人”:漫不在乎的随意人、违章作业的大胆人、冒险蛮干的危险人、冒失莽撞的勇敢人、盲目听从指挥的糊涂人、吊而郎当的马虎人、投机取巧的大能人、凑凑合合的懒怠人、单纯追求任务指标的效益人、初入厂的新工人和心余力亏的老工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班长只要时刻抓住“人”这个因素,就能根据不同工作任务,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和物采取适宜的调配,一切人为的事故就能消除。

六、要维护电力安全规程的严肃性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是保证电力生产安全稳定的法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认真执行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每个职工的思想上树立起维护安全规程的严肃性,使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必须把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三制”,作为法规来规范各自的行为和各项工作。在组织上保证安全规程的强制性,如有违反就一定要按照“三不放过”原则或“五步法则”严肃处罚,若造成重大特大事故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篇7: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根据市食安办通知要求,结合近几年我局在猪肉和酒类食品安全领域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要发挥已成立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协调作用,牵头开展行之有效的监管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即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反应灵敏、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

二、宣传培训并举,提升安全责任意识。

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传单、标语、举办假冒伪劣商品展览等载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逐步提升公众的安全消费意识、维权意识,增强防范能力。各监管部门应一方面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改变不良消费习惯和心理,特别应重视对留守老人、儿童的教育引导。

三、建立公示制度,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建立食品公示制度,在媒体上和生产企业、经营场所等公示不合格的食品,提示、告知和引导广大群众购买放心食品。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信用评价、食品安全信用披露、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等制度。各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难点问题经常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厂家直销、降价促销”等名义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遏制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蔓延势头。

四、健全社会监督,营造支持参与氛围。

篇8:介休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对策

随着《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的出台,从2010年起,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不再受理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提出的立项申请和安全审查申请。因此,今后化工园区的发展将呈现危险源集中化、园区规模化等特点,如何对化工园区进行合理规划,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重特大事故,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确保化工园区的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日益关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2]。

安全监管在一个区域集中表现为复杂、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一旦发生重大毒物泄漏事故和重大火灾或爆炸事故,应急处置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造成事故后果的扩大化[3]。面对化工园区复杂和极其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现状,目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监管模式和手段、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方面还存有偶然性、随意性,政府的监管和各安全主体的管理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承担着属地监管职责的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的系统安全工程技术和各个不同门类专业技术知识,难以承担专业的、系统的安全监管任务,这就严重制约了对安全生产的长效监管和有效监控[4,5]。

针对化工园区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本质安全型经济区域,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确保园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在化工园区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安全监管体系是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更是园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2 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基本特点

2.1 园区数量多、入驻企业规模小

2004年4月,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对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进行“调控”,在2003年3763个工业园区被减掉的基础上,2004年又有4813个项目取消或者整改,整顿之后还有200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有1500多家(表1所示),其中可发展为化工园区的有300多家,已发展的化工园区60多家[4]。

2.2 配套安全设施薄弱

尽管我国对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实施防、控、减的安全设施,但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新建企业检、维修能力弱,区域行业熟练工缺乏,劳务工普遍缺乏良好的安全作业行为培训和训练,缺乏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监控平台,消防能力缺乏专业性,危险化学品密集物流缺乏专用通道,事故应急清净下水缺乏系统整合,化学固废缺乏统一收集处理[6]。

2.3 事故发生率较高

化工企业生产与储存的原料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生产过程是事故发生的关键点。对四川省近十年的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对于危化品领域事故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过程中,生产领域发生事故高达75%左右(图1所示)。2008年我国全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环节共发生伤亡事故86起,死亡149人,同比分别上升了7.5%和12.9%,事故呈上升态势。

注:(a)http://www.docin.com/p-323357.html

3 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安全规划

化工园区总体规划体系中未把安全规划列为专项规划,这也是导致我国园区安全管理“先天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产业园区规划中,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建设,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产业链延伸程度、产业集中程度不够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明显体现。有的地区虽然进行了安全规划,但由于迫于招商压力,实际园区实行的是“先来先占”的入园准则。对于入驻化工企业只是按照自身占地设计总图,企业间重大危险源的间距在设计初始也考虑不周,重大危险源间发生多米诺效应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3.2 未形成有效的化工园区安全监管执法机构

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同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中介机构、园区企业以及园区管委会等。园区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系统的安全检查和督察手段、不能统一协调各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监管模式和手段、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教育培训、应急救援等方面存有偶然性、随意性。

3.3 未形成专业化的化工园区安全监管管理队伍

面对化工园区复杂、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现状,承担着属地监管职责的监管部门多数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术背景,难以胜任专业的、系统的安全监管任务。政府的监管和各安全主体的执法机构缺少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如何建立健全高效、专业化的化工园区安全监管管理队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4 未形成先进的化工园区安全监管技术手段

在化工园区监管技术手段方面,近些年来针对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集中的特点,已经开始实施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平台建设。但大部分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技术手段以及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监控平台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园区重大危险源监控未能实行“四化”,即监控技术现代化、监控参数多元化、监控管理系统化、监控平台与装备标准化。

3.5 未形成经济高效的区域应急救援能力

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化工园区对入驻企业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应急救援队伍素质等缺乏详细统计,各个企业、化工园区的事故应急预案没有统一的接口,发生事故时各自为战,应急救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各自企业都有自己的应急队伍和应急救援器材,导致了园区的应急救援资源浪费。同时化工园区应急救援设备远远滞后生产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进程。化工园区应进行应急救援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园区级应急救援中心,提高区域应急救援作战能力。

4 改善我国化工园区安全监管的策略

4.1 完善化工园区安全标准、安全准入制度

国家应尽快提出或修改和完善有关针对区域性较强、适合园区安全规划现状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从法律层面来强化对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以及安全准入制度。所有化工园区在建立之前必须开展安全规划评估以及区域性安全规划评价工作。

为了减少因规划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各级政府应将安全规划专项列入园区的总体规划中,并对安全规划进行严格的评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进行管理。园区选择入驻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方向,适合化工园区整体性安全规划,对进入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科学论证、有取有舍。严禁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内,严把企业入园制度关,合理布置上下游企业,控制危险间距,从源头降低化工园区的安全隐患。

化工园区整体安全规划对预防多米诺效应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逐渐开始实施新建化工园区区域性安全评价。有的省份已经将园区的区域性安全平价与企业的安全评价同时进行,互相补充,尽量做到本质安全。见表2。

4.2 建立健全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体系

化工园区由于工业的集中和事故多样性以及事故致因因素的复杂性,工业安全事故其诱因存在大量的相似性和逻辑因果性,应当设置一个相应的综合监管部门。统一的监管和危机管理部门,有利于区域资源的整合管理,有利于在一定的区域内推行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建立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局域性交流平台,实现监管向服务的转变。

园区中的中介机构进入,应当在政府主导下,制定园区政府、专业咨询机构、企业三方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自责任,通过协议方式将其合法化,有效地发挥各方优势,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有效性、专业性。结合四川省园区的管理以及四川省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两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如图2中的模式1和模式2。模式1中的中介机构是园区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而设立的服务性中介机构,该中介机构是园区的常设服务型机构。模式2中的中介机构是指社会上以服务且能满足园区企业需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的介入可以带来诸多的好处:一方面,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可以给予政府、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指导和专业意见,协助企业制定各项安全规章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安全体系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难题。当地政府利用专业服务机构的技术专长,在园区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安全监管体系,科学配置防、控、减软、硬系统,最大限度的控制园区安全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

化工园区企业的安装和检修是安全风险最大的两个环节。园区管理机构应该严格审查中介机构的安装检修企业的资质,加强对其资质审核和准入审核。作业过程应该全程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保障园区安全生产的有序正常进行。

4.3整合应急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应急响应中心

化工园区作为多个化工企业聚集而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园区规划规模进行联合设置一个或多个应急救援中心,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个园区的应急救援能力[7,8,9]。目前全国大多数化工园区的应急救援资源没有得到共享,缺乏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入住企业都是自备消防车,拥有自己的救援队伍等,这导致了园区应急救援资源的大大浪费。比如按照国家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车辆配备数量要求,四川达州天然气工业园区目前入驻企业约22家,按照5家大型危化企业、12家中型危化企业和5家小型危化企业计算,那么整个园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救援车辆高达至少27辆。若能够根据园区规划要求,在园区范围内设置一个或多个应急救援中心,同时能够保证化工园区应急救援资源能够按规定时间到达事发地点。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减负,另一方面便于园区的应急救援物资整合和资源共享。

要强化化工园区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提高园区事故应急预案统一性、整体性及应急效率,必须强化四个“建设”,即救援队伍的建设、救援设备的建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建设、园区内产业链关联事故联动处理机制的建设。救援队伍的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配合,中介机构调配作战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救援队伍,直接参与园区应急救援工作。救援设备的建设应依托园区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应急救援器材整合,需更新或购买的救援设备资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办法。救援器材日常的维修及管理费等可以由园区内部企业每年从安全保障费用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提取。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建设可以由政府主导,与各类技术职业学校签定定单化教学,定单化培养协议,实现园区企业安全人才资源的持续化发展。园区内产业链关联事故联动处理机制的建设也应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导建立,防范当上游企业突发紧急事件,导致产品供应不足时,产业链内各企业应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保证生产正常运行,避免生产波动引发事故。

4.4 实现数字化园区管理

随着园区的蓬勃发展、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及服务内容日趋复杂,根据国内外大量有关园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数字化园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监控)实现全面提升园区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管理功能[10]。通过环保监测系统对排放口废水、废液、废气的浓度等进行监控,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将相关数据送到现场的机动应急救援系统中,结合化工园区安全生产预警管理系统,在应急救援指挥时做到现场和中心协同指挥,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5 结论

针对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的特点和现有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现实,应当设立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危机管理部门,创建完整的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模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方连带责任追究机制和化工园区相关安全技术标准都亟待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园区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安全生产整体实施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解决方案,全流程、全方位支撑突发事件的综合应对,引领安全生产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空间立体的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生产水平。

摘要:系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机构技术支撑、企业落实一体化的化工园区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化工园区应急救援资源整合及资源共享,提高化工园区应急救援资源有效利用率。数字化管理对化工园区的整体安全性的提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应急救援,数字化化工园区

参考文献

[1]魏利军,多英全,于立见,等.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主要内容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5):16~19WEI Li-jun,DUO Ying-quan,YU Li-jian,et al.Probe into the main content of safety planning for chemical industry park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5):16~19

[2]匡蕾,吴起,汪丽莉.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性探索与展望[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73~76KUANG Lei,WUQi,WANG Li-li.Explor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comprehensive security for chemical industry park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4):73~76

[3]高金吉.提高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重大事故防范能力势在必行[J].科技导报,2006,24(11)GAO Jin-ji.Strengthening Powers for Prevention of Major Accidents of Hazard Chemical Productions is Inevitable[J].Science&Tech-nology Review,2006,24(11)

[4]王艳华,陈宝智,林彬.科学构建化工园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关键要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2):50~55WANG Yan-hua,CHEN Bao-zhi,LIN Bin.Key Factors for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Long efficiency Work SafetyMechanismin CIP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8,18(2):50~55

[5]浅谈化工园区的整体安全性.网址:http://www.fazhe.cn/fazhe_article,2008-10-14

[6]桑海泉,康荣学,魏利军.化工园区安全监控与应急平台研究[J].科技导报,2009,27(22):81~85SANG Hai-quan,KANG Rong-xue,WEI Li-jun.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platform for chemical Industry Parks[J].Sci-ence&Technology Review,2009,27(22)

[7]王飞跃,徐志胜,潘游等.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技术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4):101~105WANG Fei-yue,XUZhi-sheng,PAN You,et al.Technique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Emergency Plan for Work Accidents in Enter-pris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8,18(2):50~55

[8]吴丹.化学工业园区重大危险源分级及应急资源评估[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9]我国化工园区应急预案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网址:http://www.powersafety.com.cn,2008-1-23

上一篇:桑寨小学营养餐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酒店财务部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