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情结作文

2024-04-14

我的端午情结作文(精选14篇)

篇1:我的端午情结作文

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喜欢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但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每逢到端午节,人们都喜欢包粽子,吃粽子,听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爱国投江死去,人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把米团扔进江里,用这种方法来纪念屈原。

每到这个时候,最热闹的就是包粽子,各家有各家的包法。我们家有一个包粽子高手——姥姥。今天早上,我跟姥姥学习包粽子。姥姥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然后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空心的圆雉形。我学着姥姥的样子,拿了三片叶子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姥姥见了就在旁指点:“左手捏住粽叶的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姥姥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接着,姥姥在粽叶里放好糯米。姥姥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样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捆粽子。只见姥姥两手握紧粽叶,用马蔺在粽子中间缠了两圈,结个活扣,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随之,第2个,第3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姥姥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压锅里蒸三十分钟后,再泡在汤水里一个小时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

终于到了开饭的时候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粽子,品尝着美味大餐,说说笑笑!开心极了!

啊!我喜欢家乡的端午节!

★ 沈从文《边城》中的“端午情结”分析

★ 重阳情结作文

★ 圣诞情结

★ 故乡情结

★ 银杏树的情结作文

★ 异地情结作文700字

★ 老房子情结散文

★ 情结《儿童文学》散文

★ 我的什么情结作文初一

★ 关于端午的作文

篇2:我的端午情结作文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在柔情的六月初,端午节终于到来了。

街道上、集市里,处处都是吆喝着的小贩和热热闹闹的人群,他们和飘着粽子香的城镇,构成了一道端午的风景线。

打小,我就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每到端午节,外婆就会亲自下厨,为从远方赶回来的儿女做美味的粽子。今年也不例外,远在重庆的舅舅一家和妈妈一家一大早就匆匆地赶回了外婆家。

几天前,外婆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糯米、肉馅、苇叶等,为的就是能够让难得一见的儿女吃上美味的粽子。数张苇叶被外婆一张张洗干净,用沸水煮软后,整齐地晾在一旁。而用来包粽子的糯米是由外婆亲自栽种的,按外婆的话说:“自家的糯米才够香,比起外面卖的那些不知好了多少倍。”

包粽子前,外婆一个人就包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从不用别人插手。不一会儿,外婆的老屋里便弥漫着粽子馅料的诱人香味。

篇3:我的95598情结

在我当初接受95598投诉工单处理工作任务时, 意味着选择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 每天的工作将是“口水战”。

当我第一次战战兢兢拿起电话给客户做回访的时候, 被客户的问题问住, 紧张地不知道如何表达时, 我领会到精通业务的重要性, 沟通的重要性。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 我慢慢胜任了这项看似简单, 却暗藏“风险”的工作。当我第一次帮助95598坐席处理一次棘手的工单获得成功时, 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让我知道做好服务工作仅仅靠良好的沟通能力还不够, 还要具备全面、扎实的业务知识功底。当我第一次获得客户对我的工作表达信任和赞赏时, 让我知道有时客户其实并不是要为难谁, 而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完美细致。

要想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必须要有承受委屈的心胸和解释的耐心, 唯有注入真情, 才能真正做好。有不少客户因为对电力政策的不理解而出言不逊, 我接到这样的电话会耐心地帮他们打消怨气, 取得他们信任。随着客户维权意识的增强, 客户需要的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供电服务人员。没有不对的客户, 只有不好的服务。从每张工单处理过程中, 我都能悟出一个道理, 我们要经常查找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要学会换位思考, 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 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 优化服务流程, 注重服务细节, 把握服务重点, 创新服务手段, 全面履行服务承诺。

篇4:龙舟,大写出一个端午情结

从广州出发,倒四班车,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达了这座位于东莞北边的中堂。高速公路贯穿全镇,工厂机械随处可见,若不是桥下的东江水将小镇包围,几乎让人忘了这里还是珠三角最大的龙舟出产地、“中国龙舟之乡”。直至今天,龙舟依然采用手工制作,只因其“轻、稳、快”的奥秘皆掌握在师傅手中。十多名工匠,遵循数十项礼仪,动用近四十套工具,经过百余道工序,一艘符合规范的龙舟才得以使用。

斗朗造船厂就藏在众多造纸厂之中,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霍灼兴龙舟厂”。此次前去拜访的正是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霍灼兴。“来吧,我随时都在厂里。”霍说。

船厂要沿着公路下桥,走过一段乡间小道,看到芭蕉林走到头便是了。一张长凳横在厂房前,上面摆满了各色颜料,霍灼兴正给龙头上色。这龙头仅有拳头大小,但也气势十足,张开大嘴露出尖利的牙齿,没有点睛却不怒自威。“这还只是小龙头,你要见过真正的‘大龙头,那才神气。”

船厂不造船,造大龙头

要说“大龙头”,霍灼兴最有发言权。整个东江流域的龙舟,十有八九出自中堂镇,其中大多又经过霍师傅之手。细长的船身,高昂的龙头是“大龙头”的主要外在特征。百年前,一外地人来到中堂镇重金求舟,但要求次日交货,一时无人敢接。为了保住“龙舟之乡”的美誉,造船历史最为悠久的斗朗村出了个奇招:集全村之力造龙舟。当时还没有制造厂,各家造船也是家族内部合作,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从配料到上漆,争分夺秒,明确各部分工,一夜过去了,当外地人再来到中堂,一艘崭新的龙舟正静静躺在东江上。不久,这只龙舟一举夺冠,被誉为“过天星”,斗朗龙舟扬名四海。

眼前的这座龙舟厂布局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几间收纳工具的屋子、一间厨房和堆满了各式材料的厂房构成了中堂镇最大的龙舟厂。大小各异的木材被整齐摆放在厂房中,黄白的本色,笔直的纹理,一股天然的原木香气,是典型的上等杉木。“早年的龙舟都用坤甸木,这种木材很坚硬,即使是在水中长期浸泡也不会腐烂。”霍灼兴随手抬起一根木材,很轻松的样子,“杉木相比坤甸木轻了许多,更适合比赛,坤甸木要从国外进口,而杉木国内就有,价格更便宜,所以现在的买家都喜欢用杉木。”

这里的木材每根都超过10米,横跨半个厂房。“这些都是我亲自挑的木料,龙骨要这种一端一眼望过去都是直的。”龙骨贯穿整个龙舟,因此也被称为龙舟的“脊椎”,即使同为杉木,由于水分、密度等差异,不同树上裁下的木材都要被区别对待。这最重要的选材工序看似简单,几十年来却从未有人能代替霍灼兴,所有的龙舟师傅都知道,一旦龙骨没选好,轻则龙舟速度慢,重则使人翻船丧命,因此只有霍灼兴这样对工序样样精通的才能拥有这一决定权。

霍灼兴和他近年来研制的“小龙头”。

选好龙骨后就要正式开始制作龙舟了,这时候会有一个开工仪式。霍灼兴要把选中的龙骨运到船厂外供人参观品评,而他则要和参与制作的龙舟师傅们一起戒斋沐浴、上香祈福。等到开工那天,买家若对龙骨表示满意,便会点燃香烛启动仪式,霍灼兴会在厂房梁上贴上“百无禁忌,开工大吉大利”的红纸,为龙骨挂红并行祭拜之礼。

开工仪式完成后,龙舟就开始正式制作了,接骨、起底、起水直到最后一步上漆,近二十道主要工序,却要花费十个龙舟师傅近一个月的时间。“就说扫桐油,先要打磨船身,从头到尾要用砂纸磨两次,上一次清漆,等漆晾干了再磨一次,一共要打磨四次刷三次漆,全部靠人工,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上完漆后,霍灼兴会在船头印上“斗朗灼兴造”的字样,就等买家来接龙舟。

接龙舟也有一套仪式,而且比开工仪式更为隆重。以前的买家往往是以村子为单位,挑上良辰吉日,村里派出最有威望的男人,带着几十个村民,备上烧肉、烧酒、公鸡、苹果等祭品来到船厂,由领头人献祭,祈求一帆风顺、国泰民安。接着就是点睛,取公鸡鸡冠血滴于“大龙头”龙眼之上,领头人一声令下,鞭炮齐鸣,龙舟被众人抬起至水中,早已在岸边等待的龙舟运动员开始试水,将龙舟沿着龙舟厂划上一圈,以示尊敬。礼成后,领头人再和村民一同将龙舟沿着东江接回村里。

龙舟上,刻着师傅名

虽然名声大噪,但斗朗龙舟的神秘色彩从未淡去,其具体的制作工艺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完全依靠手把手教的家族传承在世代延续。霍灼兴正是这样一个龙舟家族的手艺传承人。

龙舟多选用杉木制成,木质轻,价格便宜。

“过天星”之后,斗朗各家实力得以体现,虽各有所长但总体水平较为平均。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霍氏祖先大胆创新改造了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龙舟制造工艺,霍氏龙舟的速度极大提升,在“扒龙舟”活动中屡屡夺冠。至于究竟做了哪些变动,霍家只透露给接班人,其他师傅不能过问而无从知晓,因此霍家对下一代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既是徒弟又是子侄,保证了霍氏龙舟的制作水准。就这样,霍氏家族站稳了脚跟,甚至一度垄断当地龙舟制造业。

到了霍灼兴父亲霍松森这一代,家族里人才辈出,年幼的霍灼兴也时常看着父辈在木材上敲敲打打,烧香祭祖,下水接船。那时村里“扒龙舟(俗称赛龙舟)”,家家户户都会去看,哪支龙舟队拿了第一就会被人们的热烈追捧。不仅划龙舟的人受欢迎,做龙舟的人也会得到赞美,“龙舟的边上都会刻有造船师傅的名字,哪家做的得了第一,一看就全知道,特别有面子。”

直至有一天,霍灼兴发现父辈不再制作“大龙头”了,镇上也有好几年不见“扒龙舟”了。

制作龙舟需要十多名工匠,动用近40套工具制作,光是工序就有百余道。

上世纪60年代末,是整个龙舟制造业发展的低谷,许多龙舟师傅都不得不转行维持生计。父亲霍松森不愿就此放弃,只能做一些运输用的小木船出售勉强糊口。虽然行业不景气,但霍灼兴对龙舟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还在读中学的他每逢节假日就拎着斧头和凿子,跟着父亲去村里的船厂帮手,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受人们尊敬的龙舟师傅。

这一天又到来了,1979年,“扒龙舟”逐渐在珠三角开始复兴,一些曾经优秀的龙舟师傅开始重操旧业做起了“大龙头”。这一年,霍灼兴高中毕业,顺利进入村里的船厂后,开始系统地学习龙舟制作。他的第一任师傅自然是父亲霍松森,后来师从族里的龙舟师傅霍文仔、霍全坤等。几位师傅虽然都属于霍氏家族,但都有一技之长,霍灼兴也因此得益成了一名“全才”,对龙舟的制作程序无不了解,又能将其融会贯通,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在几代龙舟师傅中都是少有的。

在当时,村里的船厂做得最多的不是龙舟,而是小木船。中堂镇是典型的珠三角水乡,河涌纵横,水域宽广,人们出行和货物往来都要靠小木船走水道才能流通,这样的习俗已经延续了上千年。

随后的短短三四年,镇里通了公路,河面上也建起了大桥,就连船厂旁都有小车经过,小木船的订单锐减,厂里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周边建起了新的工厂正在招工,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工人一批批地走,最后竟只剩下了十来个人随时等着解散。他们有的是不甘丢下手艺的龙舟师傅,有的是呆在船厂多年的资深工人,其中就有霍灼兴。

制作中的“大龙头”。 

每年端午,都要扒龙舟

“每年端午节人们都要扒龙舟,制作龙舟这类技术活总要有人去做才行。”看准了这一点,1984年,23岁的霍灼兴顶着倾家荡产的压力承揽下了村里的船厂,改名“霍灼兴龙舟厂”。凭着精湛的手艺和家族的威望,村里十余名待业的龙舟师傅被他揽入麾下,专门进行龙舟制作。到了90年代,小木船几乎销声匿迹,龙舟却被重新挖掘,甚至有人专门从广州、香港寻来登门求舟,只为在“扒龙舟”上拔得头筹。“那是船厂发展得最好的一段时期。”攒够了钱,霍灼兴搬离了村里船厂的旧址,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新龙舟厂。

几十年来,船厂见证了龙舟的凋零和复兴。

“今年接走了几只?”听到这句话,霍灼兴的目光黯淡了下来。

“没有。今年还没有开过工。”往年龙舟厂一般在年前就开始陆陆续续接到订单,农历二月就开始动工。似乎是怕我不理解情况,霍灼兴解释,“以前为图好彩头,基本上年年都是用新的船,但现在为了省钱,连龙舟赛都是三年才办一次,就更不要说订新船了。”

 “小龙头”规模小但工序一点没少,在霍灼兴看来,它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龙舟文化。

失落归失落,没有龙舟订单的日子,日子还是要继续。近年来,霍灼兴把注意力从“大龙头”转到了“小龙头”上来,那个没上完色的小龙头就是他近期的作品之一。龙舟厂有一间房,专门陈列着“小龙头”的成品,这些袖珍龙舟与“大龙头”的制作工艺完全一致,划桨、尾舵、龙船鼓、龙旗一应俱全。让霍灼兴意外的是,由于小巧精致适合摆放,不少收藏爱好者十分乐意为“小龙头”买单。

 “小龙头”规模小但工序一点没少,在霍灼兴看来,它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龙舟文化。

篇5:端午情结作文

我喜欢过端午,我也喜欢五月,不是五月有香甜的糯米,也不是有迎人的香包,更不是可以和家人吃顿温情的端午饭……

在我记忆里,端午是十八年前我和母亲度过的最后一个节日,五月也是驻留了母子深情的日子。不知道何时,端午在我的记忆中逝去,找不到半点节日的气氛,每每节日,带给我的没有一丝快乐,唯一存在的就是思念,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十八年……我不知道这样的思念和温情的节日何时能走进我的生活,太多的时候想着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爱情,总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一个人在繁忙中入眠,醒来再入睡,好象所以的节日,温情团聚与我无关,我生活中仅存的还是1992年的端午,或许我的节日都被锁定在了1992年五月……

曾经美好的承诺我以为可以结束思念的困惑,可以让我走进正常人的生活,可以温情的度过每一个节日,今天看来,似乎太遥远太遥远了……

篇6: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800字

在秭归,特别是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方圆数十里的三闾乡,历来都不乏读书人。每逢端午佳节,他们从七里峡内外结伴而来,以诗会友,谈诗论道。这学风萌芽于唐宋,风靡于明清,逐步形成一个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骚坛。《归州志》赞扬此乡“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节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蔚为风气。”秭归现存明清骚坛的遗诗100多首。

一方诗的沃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秭归人。

1982年初夏,由乐平里的农民诗人谭光沛,杜青山倡导,以屈原诞生地的农民为主体,成立了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多家新闻媒体以《屈原故里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和《泥巴杆子诗社》为题进行宣传报道,骚坛成为屈原故里的一颗明星,招牌式的文化品牌。骚坛走过了27个春秋,凝聚秭归民间诗人,每年举行端午诗会,社员发展到60多人。进行了三届领导班子选举。首任社长谭光沛虽然作古,年轻的继任者毅然擎起骚坛的大旗。从骚坛走出了谭光沛、杜青山、徐正端、李盛良、刘光愚、梅大敏、宋发武、杨先瑜、郑乃千等一批擅长旧体诗词的乡土诗人,出版了《盛世新声》、《旧律新咏》、《峡江春潮》、《野叟吟草》、《御冰书屋诗词卷》、《屈原颂歌》、《骚坛社员诗词选》、《屈原故里骚坛诗》等专集和合起集10多部,手抄辑存诗词数千首。国内报刊、出版物多次选发他们的作品,获各种中华诗词大赛奖项多次,成为秭归继承屈子遗风,弘扬屈原文化的一大亮点。

秭归人过端午,过得有滋有味。包粽子、挂菖蒲、悬白艾的风俗走进千家万户。划龙船、看龙船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前呼后拥,热血沸腾。1982年,7条龙舟闹屈沱,有中外朋友1000多人,县内观众6万多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秭归人的端午大餐新颖别致。鸡鸭鱼肉自不必说,桌上少不了粽子、盐鸭蛋、大蒜炒苋菜和雄黄酒,还有那号称“长命菜”的马齿苋,大人小孩都得尝一尝,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想。

秭归境内的香溪流域和童庄溪流域,聚居着两个颇有人望的.家族。他们怎样过端午,是个鲜为人知的轶闻。

据秭归县人口与户籍普查资料,秭归有5000人以上的大姓22个,占全县218个姓氏的10%;有大姓人口25.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2%。其中:熊姓人口7003人,占全县人口的1.8%,大姓人口的2.8%,居第13位;屈姓人口5143人,占全县人口的1.3%,大姓人口的2.1%,居第22位。三峡移民之后,熊、屈二姓仍有12000多人安居在故土。有以熊、屈二姓冠名的地名31个,大小村落72处。

大姓人口都建有宗祠。如占全县人口10%的王姓,竟建有5个宗祠。熊、屈二姓在秭归建有3个宗祠。熊氏宗祠原址在香溪东岸的万古寺,江北屈氏宗祠在紧挨熊氏宗祠的黄阳畔,江南屈氏宗祠在童庄溪畔的屈家岭。

篇7:我的故乡情结作文

倚坐在窗前,享受这肃肃的风声。时时有黄叶飘落,也许今夜过后,小径便铺满了黄花。

昏暗的月光懒懒地躺在地上,没有故乡月光的清澈晶莹。转眼,离乡又多日了。静静的宿舍中,孤身一人,勾起了我的故乡情结。

也曾在故乡的晴夜中漫步。皓月当空,蝉蛙互鸣,微风缕缕,花香弥漫,一种清新,一种自在,吸引着我,让我不敢将故乡遗忘。

故乡的车站依旧喧嚣,却饱含着真情。那里有爸爸的背影,有妈妈的眼泪,更有我的多次徘徊留下的脚印。想起当日离别,第一次看见爸爸落泪,第一次感觉离家是种罪。当我们互相挥手,直到眼泪迷蒙了茫茫前程时,才感受到乡那里值得留恋的东西太多太多。而今又望见远处的灯塔,不知是谁的眼泪在飞……

也许离开故乡之后,才懂得什么是乡情。如今离乡半年之久,只听得见一回乡音。

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亲密。当落寞的心随黄叶飘飞,当无奈的脚步在枯黄的草地上徘徊,突然,盼望已久的乡音,将你心灵的空间无限扩大,扩展到飘雨的江南,扩展到那如水的春天。

似乎家乡的梦的甜的,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可爱的,值得回味。

曾走过那片枫叶林,那里记录下无暇与纯真;曾划过那叶孤独舟,那里记录下清淡与自然;曾采过那些紫罗兰,那里记录下浪漫与可爱……珍藏故乡的一草一木,似乎成了我的僻好,遥望故乡的缕缕炊烟,似乎成了我的一种寄托,思念的寄托。

多希望拥抱一下那朴实的双亲,多希望再次感受邻里的欢声笑语,多么希望啊……

篇8:我的操场情结

刚参加工作时, 面对学校体育课无人上的状况, 我向院领导表达了希望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想法。但是, “文化课比体育课更重要吧, 你要安心工作”——领导这样的话让我整整等待了五年!五年后, 根据上级要求中心联中必须配备专职体育教师, 知道这个消息的我又一次次开始找领导, 甚至立下军令状——“让我教体育吧, 我一定干出样子来!”领导终于被我的执著所感动, 这或许就叫做“金石为开”吧!就这样, 我当上了中学体育教师, 也终于圆了自己的操场梦。

二、操场情

1. 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当时, 面对场地不足、器械与教材等短缺的困难, 以及学校、社会的偏见, 我彷徨过、犹豫过, 但没有选择退却。因为没有学过体育专业, 我甚至连规范的高抬腿、小步跑都搞不清……于是, 我把借来的“军体”课本当教材;尽管当时书店里的体育书刊较少, 但我依旧经常光顾, 《怎样练长跑》、《怎样备课》等丛书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1982年, 我第一次看到《学校体育》这本“百科全书”, 就如获至宝, 一直自费订阅到现在;工作在偏僻乡镇的我, 经常抓住机会外出请教、学习, 如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参加县里组织的短训班等。90年代初, 我顺利获得了体育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2. 甘于奉献, 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当时, 学校没有操场。经过大家精心策划, 决定把学校范围内的一个大坑填平并建成操场。于是, 全校师生发扬“车推人抬”的“愚公”精神,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 终于建成了一个200米跑道的田径场。之后, 我对操场更是精心呵护, 一天到晚在操场上填补坑坑洼洼, 不允许操场有一片垃圾、一棵杂草。雨雪过后,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体育课与课外训练, 我总是及时把跑道的积水 (雪) 清理干净。那时候, 一天离开操场, 心中就感觉少了什么似的;一年四季泡在操场, 没有分文报酬, 也从不计较。妻子总是抱怨地说:“操场就是他的家。”亲戚朋友奚落道:“连俺的门口都忘了。”

学校没有器材, 我就利用休息时间, 跑遍废品站和铁木厂, 购买废铁等自制了单杠、双杠、跳高架、篮球架、投篮器、排球架、杠铃、跨栏架、哑铃、倒立架、杠铃架等体育器材, 使课堂教学、课余训练、群体活动等有了硬件保障。节假日、星期天, 跑道上留下的串串脚印、操场上洒下的滴滴汗水, 使我真正体验到了风雨在操场、充实在操场、获得在操场!

3. 感受快乐, 收获成功

我在体育组的那些日子里, 学校承办了全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现场会”;顺利通过了“潍坊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验收, 通过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全国冬锻活动先进学校”的评比检查;承载过“全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八连冠的美誉;培养出一大批摘金夺银的运动健将。

成绩总是和荣誉相伴, 从1984年开始, 我多次荣获县、市、省“优秀教师” (先进体育工作者、优秀教练) 乃至全国“优秀教师”、“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获得“潍坊市体育学科带头人”、“山东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培训团专家”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学校体育》联络员、《山东体育报》通讯员等, 以及获得“全国新创体育教学游戏比赛”优秀组织奖证书;分别担任全国新创体育教学游戏、全国体育教学论文、全国体育教学教案的评审委员;获得国家十五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证书和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三等奖, 上百篇的教学论文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体育的崛起也使名不见经传的姚哥庄镇初级中学名扬四方。

三、操场恋

在我任课的十几年中,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 还是遇到其他任何事情, 从来没给学生耽过一次课, 误过一次操, 更没缺过一次训练。

90年代初, 虽然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 但我依然兼上体育课, 带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管理, 把体育成绩列为学校先进班级、优秀学生评比的重要指标;增设了优秀体育班级的评比, 组建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梯队, 试办了初中体育班;每年一度的“冬季长跑活动月”和“春季跳绳、踢毽子活动月”开展得红红火火……“以体育为突破口, 抓好学校的全面管理”也成为学校宣传的典型和全市推广的经验。

在我被选调担任市体育教研员后, 每年坚持听课多达200节, 并组织教师举行公开课、观摩课, 进行基本功、课堂教学比赛, 操场依旧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课程改革以来, 我狠抓课堂教学实验, 教学中注重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充分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也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兴趣盎然。“边实验、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活动方式, 使教师教学理念很快发生转变, 教学研究、争上观摩课蔚然成风, 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积极实践新理念、努力扬弃旧传统》的高密课改经验也由此走向全国。

2005年底, 我退休了。但我从没有真正休息过, 仍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探讨会;多次被邀请到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山东省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等;仍然继续订阅《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 了解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2006年5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大连市召开全国课程专家培训研讨会, 我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篇9:我的博客情结

周苑青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http://61.144.246.3/txy/blog/blog.asp?name=zyqbbq

2004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我来到了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担任英文老师一职。在这个学校里,我开始了和教育博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素来热衷于畅游网络的我,与博客可谓是一见钟情。

自从博客成立后,我便每日沉醉于它的怀抱。鼠标轻轻一点击,我便欣然进入这片广阔的天地,任我的思想之马、情感之驹肆意驰骋。刚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我,充满了生活和工作激情。我把自己在课堂上挥洒未完的豪情统统化为层出不穷的good idea,在我的博客领土里摇身一变为美妙文字,向读者们传递着我的豪放、我的严谨和我的创新,以及我的爱心。

这里设立了数十个与众不同的精彩栏目。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方法可以学好英语!“作文大王”和单词“接力战神”让他们品尝了学习英语的巨大成就感。“英语天地”和“玩转英语”让孩子们在图、文和音并茂的歌曲、游戏和故事的海洋当中快乐畅游英语世界。爸爸妈妈们迫不及待地在“今日作业”里留下啧啧赞同声。同事们和家长们最爱阅读我的“教育叙事”,在这里,他们和我同欢笑、共思考。但是,小读者们最关心的应该还是“英语宝贝”和“进步天使”了,因为,入选“宝贝”和“天使”意味着老师对他们学习状况的认同,也意味着爸爸妈妈们绽放的笑容。

博客在我快乐而努力的经营中和主人一道悄然成熟。转眼,拥有博客已经半年了,我也拥有了愈来愈多来自校内外的老少读者,浏览次数早已冲破十万大关。而留言、回复也无数。那热情洋溢的称赞,使我感觉到所付出的辛劳有了回报。而那些客观负责的批评,更使我冷静地看到自己的许多不足。有人愿意与你共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这难道不是博客给我的巨大回赠吗?

博客,我的精彩世界——愿意与广大朋友一同分享耕耘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精彩点滴

心灵的桥梁

自从和博客相识相知后,我渐渐地养成了将瞬间灵感记载下来的习惯。上博客巡视已经成为我的每日必修课。每当上完一节富有感触的课后,我都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们的精彩互动过程上传到博客上和大家分享心得体会;而每一次我都会激动地看到一些鼓舞人心的回复。这种心灵交流令我更有动力做好教育工作,更有干劲在博客这片肥沃的土地耕种我的思想。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写作不断爆出思想的火花,被我的真实和诚恳感动的人们纷纷以一种欣赏和尊敬的态度打量我这个年轻的老师,而我身边的朋友也悄然多了起来……

创新的平台

作为新教师,除了年轻、爱标新立异外,论及其他方面,诸如教学经验等,我当然是不敢和年长教师们相提并论。然而,博客恰到好处地将我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工作过程中,我总是爱揣摩如何将教学效率最优化。有了博客,我可以及时将最新点子发表、运用在博客网络上,让学生们在家中随时都能打开博客,融入到英语氛围中,逐渐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爱上我的博客、爱上英语的学生们渐渐多了起来。家长们欣喜而真诚的留言告诉我:是博客,创造了教学新观念的同时,也创造了师生间的默契!

篇10:我的动画情结作文

在我连走路都走不稳的时候,我的姐姐就会从商店里买来一堆的光盘。暑假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吃过午饭后在凉爽的空调房里看动画,虽然日语一句也听不懂,字幕在还没读完一半时就没了,但我却能很认真的看着,像是自己看得懂一般。

于是,我到现在了还喜欢看动画,我内心告诉我,这是我喜爱的。之前读小学时,我就看了很多的动画作品,我妈跟我说:“你要是把看动画片的时间用来学习,那你的成绩就会很好了。”但我想,那时动画就是我一个解不开的的情结了吧。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我的数学一直没有进步,这是我在学习中最在意的一门。因此那段时间我内心一直有些迷茫,不知如何把数学成绩提上来。同时为自己感到急躁,无论是努力还是认真,都没有想要的效果,还带着些许失落。这时,我的内心却告诉我:不要着急,静下来看看动画吧。于是我照做了,我望着屏幕,听着令人平静的音乐,逐渐沉浸在其中了。看到动画中的主角在为自己的失败而忧郁时,我竟悄悄地把自己代入其中了,看着他在努力,在拼搏,在奋斗时,我内心竟也受到了触动,希望燃烧起来,燃起了熊熊的斗志,明白如何成功了:既然努力做不到,那么更努力不就可以了嘛。内心的疑惑也一扫而空,成长的捷径只有一条——更努力。心不再迷失。这部动漫到现在还没完结,但是我已经知道它的结局了——一个努力有目标有梦想的人,有什么理由可以不成功呢?

动画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奋斗,还有其他的很多很多。有的带给我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令我沉入其中的剧情,感受人物内心,为之流泪……

篇11:我的苦菜情结作文

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地里的各种野菜几乎能一一报出名来,象蒲公英、沙蓬、灰菜、车前子,油勺勺、落菱、处柳柳等等,但对我情有独钟的还是苦菜。

苦菜为菊科植物苦苣菜,1—2年生草本植物,浙江地方名四季菜,东北称野芹。属败酱科植物又名败酱,有黄花、白花两种。以全草入药。春夏秋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根作败酱气。李时珍说:“南人采嫩者,曝蒸作菜食”。黄花者味较苦,均入药,功效相似。苦菜性味寒、苦、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用于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疗肿等。苦菜的营养价值也不错,每百克嫩叶含水分91克,蛋白质1.8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4克,钙120毫克,磷52毫克,胡萝卜素1.79毫克,维生素B20.18毫克,维生素C12毫克等。

老一辈的人们常说,苦菜是救命菜,年景不好时,家家户户的主食就是苦菜,一开春人们就到地里挖苦菜,那时地里还没有多少绿色,人们凭着经验,看上年枯了的苦菜头,小心的用铲子挖出白生生的根芽,那种欢喜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任凭春风怎样的吹刷,他们知道这白生生的嫩芽就是希望啊;夏秋季节,每家吃苦菜就不愁了,能劳动的全出动,出去挖苦菜,总算能吃个饱肚子了,他们把吃不了的苦菜洗干净,洒上盐,淹起来,或者晾成干菜(阴干),等冬天泡醒了吃。人们认准了苦菜,都说苦菜有营养,养人,象灰菜、车前草等虽然能吃但不养人(那时的人们是不会象现在的人们对营养认识的深),正是这不值钱又有营养的苦菜让多少人度过了那年那景。

等我出生时,人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好转了,吃苦菜已不是每家每户了,但是人们每逢春天还是要去挖苦菜,一者为了乐趣,一者是对苦菜的那种说不出的情结。记得那时我7岁,早春的早晚还很冷,那时的风好象很大,约几个或一群小伙伴拎着小箩筐,拿个小铲,出发了,一般哪里的.苦菜多、芽嫩我们都知道,越是地虚的地方苦菜的芽越长越嫩越白,所以我们出去挖苦菜不用费多大劲。每年的这个时候蒲公英也开始出芽了,蒲公英的芽白粗嫩,大人们说这两样野菜下火。孩子们挖回了苦菜,大人们做完家务后把孩子们挖回的野菜捡了,洗干净,用开水焯了,一种吃法是用杂门油调起来吃,一个字“香”,现在想起来真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另一种是削几颗土豆,跟苦菜拌一块放点猪油当然猪肉更好吃包子或饸子,那时,我把挖早春的苦菜吃早春的苦菜当作一件非常向往非常高兴的事,有点象盼过年的感觉。

等到天渐渐的暖和,苦菜一天天长大,人们就把苦菜挖回来喂猪,这也成了最能体现我少年时代给家里做的大事了,每当下午放学约几个小伙伴出去挖苦菜,回来母亲把苦菜煮了再放点麸皮,有余粮时放点面喂猪,或者干脆生着喂,一整个夏天吃了苦菜的猪长的油光油光的,那喜悦写在大人们的脸上。杀头大猪家家户户冬天有肉吃来年有油吃,人们觉得农家日子过的美滋滋的。那时人们没有冰箱冰柜,想把肉储到来年夏天吃是不容易的。

自打我到城里上了学,挖苦菜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只有暑假回去有空就出去挖点苦菜回来,让母亲给做包子、饸子,吃起来还是那么香,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工作十多年了,结婚后自己有了孩子,“五一”放假带孩子回家,趁天气好出地里挖苦菜,教女儿认识苦菜,回来煮了,调着吃,女儿说苦,不吃,我说苦菜有营养,下火,女儿却说:还是吃水果下火。哎,真是一代人是一代人的看法,一代人是一代人的活法,这个年代的人怎么会理解我们乃至上代人的心情呢。

篇12:我的新华情结作文

记得当时沈阳最大的新华书店坐落在太原街,是市一级的书店,再有就是区一级书店。沈阳区新华书店在中街附近,也就是现在的荟华楼对面;皇姑区新华书店在北行南边,位于长江街与岐山路交汇处的东北角;大东区新华书店在小津桥路北,大东区政府西侧;铁西区新华书店在兴华街上,与和平影剧院毗邻;和平区不愧为沈阳的文化区,除了太原街新华书店外,区内还有马路湾新华书店、北市新华书店,在西塔东边还有一家朝鲜族书店。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些书店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留下了我渴望文化、渴望知识的足迹,我的上千册书藉都是在这些地方购买的。

我当时不论是买书还是杂志,都会在扉页上写下“购于XX新华书店或报刊门市部”字样,并记下年月日。上周在家整理书藉刊物,看着那扉页上的字迹,往事如烟,涌上心头,一幕一幕,如在眼前……

我买的第一本书是《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用当时的话讲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威风。当收音机里播放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时,年少的我和父母一样沉浸在自豪的喜悦中。当时我在沈河区团结路第二小学读四年级,那天放学后我去三角地附近的百货商店买作文本,偶然看见了那本《人造地球卫星》小册子,我让服务员拿给我,我翻了翻,非常想买,一看定价两角五分钱,我兜里就两角钱,即使不买作文本也不够,只好作罢。晚上和母亲要钱说想买本书,母亲听说是买课外书就没给我钱,我很失望,闷闷不乐。父亲看在眼里,没有说什么,趁母亲去井院投洗衣服的空隙,父亲问我买什么书,我如实说了,父亲未加思索就从兜里掏出三角钱给了我。次日,我去百货商店买书,书竟卖完了。我只好赶到离家最近的北市场新华书店,如愿以偿地买到了书,从这本书里我了解了地球,知道了什么是卫星,对太阳系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燃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中学后,我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在北市新华书店陆续买了《宇宙的秘密》等自然科学读物。当时再版发行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总共有十六七册。想拥有这套丛书成了我的梦想,但全买下来得六七块钱,父母肯定是舍不得的。那时学校遵照毛主席“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精神,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务农劳动。1974年暑假,学校让我们来到小北关街附近的红旗开关厂劳动,厂里每天给我们补助6角钱,这使我们的劳动热情格外高涨,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我挣了18块钱。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应该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用这笔钱给父母买了两盒牡丹牌香烟,剩余的17块钱全部买了书。我首先想买的是买《十万个为什么》,我冒着酷热来到北市书店,但没有整套的,只好有哪册买哪册了。我又赶到太原街书店,拾遗补缺又配上了几册,但还是不全,为了配成套,我中午饭也没吃,饿着肚子一咬牙,花一角钱乘环路电车来到了中街书店,也许是我的执著感动了上天,缺的那几册这里竟全有,真让我喜出望外,当即开票付款,服务员帮我把书捆扎起来,我就乐得屁颠屁颠地回家了。这套书的阅读,拓展了我的眼界,也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我没事就给同学出问题,最后还是我自问自答,让同学对我刮目相看,有人还给我起个绰号“万事通”。这年在我加入共青团的审查会上,班主任王老师对我的评价是“爱读书,知识面宽。”

1978年春,我来到沈阳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同我一起入厂的青工学会了吸烟,还经常和老师傅们出去喝酒,但我有点不随乡入俗,显得有点另类,即不吸烟,也不喝酒,而是把钱省下来买书。班组里有位1974年入厂的青工叫潘英华,还有一位下乡返城的知青李月来,我们仨儿都爱读书、爱文学,成了工段里的文学青年。工余和午休时,我们就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遇到雨休或下班后,我们就结伴来到附近的书店转转,往往都不会空手而归。尤其是发了薪水后,咱仨儿每人都会买三四本书,我的那些中外文学名著大都是这个时期买的。当时再版的中外文学名著都是畅销书,常常供不应求。1979年夏天,我们来到亚洲电影院对面的朱剪炉工地施工,为了第一时间买到新出版的书,咱仨儿几乎天天去中街新华书店,一来二去竟和卖文学类书藉的胖大姐成了朋友,后来胖大姐不但向我们通报最近要有什么新书上架的信息,还把对我们想买的书留下来,有了这个“后门”,我们买书就方便多了。我的《复活》、《红与黑》、《高老头》、《巴黎圣母院》都是在胖大姐的关照下购得的。现在想起来对胖大姐还心怀感激之情。那些年工地在哪里,工地附近的新华书店就会留下我们的足迹。高尔基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阶梯上留下了我们向上攀登的足迹,我们无怨无悔,有趣有乐!

篇13:我的“矿泉水瓶”情结

兴趣是产生动力的重要条件, 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 而一些有趣的实验与学生的经验正好相反, 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 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要想提高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而又不可能提供出书本上的器材。我想到了“瓶瓶罐罐做实验, 拼拼凑凑搞研究”这句话。矿泉水瓶很容易找到, 可谓是随处可见, 用于物理实验中甚是得心应手, 又由于它有不怕摔等很多优点, 使学生更增对物理课堂的亲近感, 都愿意多做实验多探究。

我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经常用到矿泉水瓶, 现将我的一些作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讲惯性知识时, 做了这样几个实验:

一、一个装了水的矿泉水瓶压住一张纸条, 慢慢拉动纸条, 矿泉水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 被拉动了, 矿泉水瓶在被拉到桌边时, 学生都以为再拉纸条矿泉水瓶就会掉到地上时, 我突然用力拉纸条, 纸条出来了, 矿泉水瓶还在原处不动。

二、一个小车上竖直立放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突然向前拉小车, 矿泉水瓶向后倒。若是匀速行驶的小车撞到障碍物突然停止前进, 矿泉水瓶则向前倒。

三、我用一个矿泉水瓶拦腰裁成杯子状, 上盖一块硬纸片, 再在硬纸片上面放上一个生鸡蛋, 我问学生, 如果我突然拉开硬纸片, 生鸡蛋会掉在哪儿呢?好多学生说恐怕要掉在桌子上摔坏。但当我突然拉开硬纸片后, 生鸡蛋却掉在了杯子中, 学生是一阵惊呼。

四、矿泉水瓶中放入一个染成红色的泡沫球, 可演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先问学生, 若平放的矿泉水瓶突然向前运动红色泡沫小球相对于矿泉水瓶向哪面运动?学生都会错误地认为泡沫小球会相对于矿泉水瓶向后运动。实际操作后, 学生是满脑子的疑惑, 不是说惯性就是物体努力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吗, 怎么小球反而与矿泉水瓶的运动方向一致了呢?当然这是学生的眼睛都盯着红色的泡沫球却忽视了瓶子中质量大得多的水, 很显然二者都是具有惯性的, 但是由于水的质量比泡沫球大得多, 所以在矿泉水瓶向前运动时, 水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能力比红色的泡沫球要大得多, 水就将红色的泡沫球挤到前面去了。

在讲压强知识时, 做了这样几个实验:

一、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课本上用的是演示实验,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就设想将这个实验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室里有海绵, 但是没有这么多的小桌, 我曾设想让学校木工房的工人做十几个小桌, 但我很快否定了这一想法, 马上联系到了我钟情的矿泉水瓶, 于是我提供海绵给学生, 让他们每一小组准备一瓶水。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就现有器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先是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学生很快想到控制水的质量不变而让矿泉水瓶的底部和瓶盖分别接触海绵, 力的作用效果马上就区别出来了。接下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 这一次是控制受力面积相同, 在改变压力大小时, 开始有学生提出借别人的矿泉水瓶压在自己的瓶上。我马上加以引导, 不准借别人的, 你又怎么办呢。又有学生提出------喝掉瓶中一部分水, 我表示许可后, 顿时课堂气氛热烈了起来。

二、在学习液体压强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 用铁钉在矿泉水瓶底部扎了几个孔, 用这个矿泉水瓶装上水后, 可见到水从底部流出, 说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用铁钉在矿泉水瓶侧面一条竖线上扎了高低不等几个孔, 用这个矿泉水瓶装上水后, 可见到水从矿泉水瓶侧壁流出, 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我们还可以看到位置越低的孔流出的水越急, 说明液体中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可见水槽中的水流入矿泉水瓶内和捆扎了橡皮膜的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后橡皮膜向里凹这两个实验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三、在学习大气压时, 我设计了三个实验。一是教材中有一火烧易拉罐的实验, 我觉得实际操作不方便, 于是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用热水灌在矿泉水瓶中, 一会儿倒出热水后迅速盖好瓶盖, 用冷水浇矿泉水瓶瓶身, 马上就看见严重矿泉水瓶变形了。二是纸片托水实验:在矿泉水瓶内盛满有色水, 把纸片盖住瓶口, 并用手压着纸片, 将瓶倒转, 使瓶口朝下, 然后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 而且水也未从瓶中流出来。三是在一个矿泉水瓶底部用针扎一些小孔, 盖子上用铁钉扎一个大孔。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 拧紧盖子, 用大拇指按住盖子上的孔, 瓶内的水不会漏出来。然后叫一个学生上来, 把矿泉水瓶交给他, 结果, 瓶内的水马上漏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做成凸透镜让学生随时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学习气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时取一矿泉水瓶, 剪去下半部分, 代替漏斗, 对准瓶口向下吹气, 发现乒乓球不下落。说明乒乓球上方的气体流速越大, 压强越小。在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时, 可用一个矿泉水瓶, 剪去底部后倒过来, 第一次瓶口拧上瓶盖向里灌水, 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 向瓶内灌满水, 发现乒乓球不上浮。说明第二次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 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 所以乒乓球不上浮。

总之, 做一个有心人, 不光是矿泉水瓶, 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能替代实验器材做出成功的实验来, 为我们的学生奉献出你的智慧吧。

摘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 因而, 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经常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实验空间, 能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 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关键词:矿泉水瓶,物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安忠, 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炳升, 特奥索普主编.中学理科实践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刘炳升主编.科技活动创造教育原理与设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14:我的索爱情结

这个游戏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结束,男人不肯亲口说出“我爱你”,也许是他们以为做比说重要,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把这样的字挂在嘴边有点不好意思。《爱你在心口难开》这支歌在中国虽然由女歌手邓丽君翻唱,但真正的英文原版的演唱者却是男士。起初我以为只有他如此,但后来了解多了,才发现这其实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可是,要一个男人亲口说出“我爱你”的难度,和要一个女人不追问“你爱我吗”的难度是一样的。当我们步入婚姻后,一直按每周一小吵,每月一大吵的规律生活着。我常常愤恨地把丈夫逼到墙角质问:既然你不爱我,当初为什么要娶我?他哑口无言,每当我想搬出恋爱时常玩的“你爱我吗”游戏时,他总是觉得我无理取闹,悻悻然步入书房,关起房门成一统,任我如何歇斯底里地敲门都不理我,每次都让我抓狂。

平静下来,我告诉他我的逻辑:如果你真的爱我,肯定会忍不住脱口而出,既然你脸皮薄,不好意思说,那我就问问你。如果你还不说,那肯定就是不爱了。要不,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呢?而此时,他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拿出一样小礼物,或者说要到网上查点明天急用的资料。

在我的“索爱情结”又一次发作的时候,我伤心地打电话给表姐哭诉,表姐听完,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太空闲了,等生了孩子,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就没工夫闹了。

后来,没等有孩子,老公就想办法把我的索爱情结治好了。

他采取的办法是以毒攻毒。他总是选一个最不恰当的时间,比如我正在做饭,锅里油薰火燎;或者我正在连夜赶一份第二天上班要用的策划案;再或者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正演到扣人心弦处,他会猛地凑过来拽住我,瞪大着眼睛问:你爱我吗?

稍一愣神,他便穷追不舍:怎么?这还要想啊?你到底爱不爱我?你说,你爱我。虽然他选的时机有点儿怪,戏演得也有点过,但走的都是我平时的路子,说实话,那样的场面确实有点恐怖。

直到有一次,我上班时正在公司帮两个着急赶火车的外地客户办理提货手续,他突然打电话来跟我唧唧歪歪。我估计这个电话他是躲在洗手间里打的,说的都是我平时索爱时说的话。我心急火燎地敷衍着他,正准备挂电话,他那边却说:等等,你先别挂,说你爱我。一旁,两个客户似乎听见了老公在话筒里的声音,齐刷刷地瞪着我。自此,我的索爱情结彻底宣告治愈,再没复发过。

女人是用耳朵来感受爱的,似乎每个女人都有索爱情结和爱的饥渴癥,就算为此起一身鸡皮疙瘩也在所不惜。偏偏男人是行为动物,他们相信行动胜过语言。他们觉得和哥们坐在一起倾谈,远不如一起去踢球、喝酒更能加深友情;与其对老婆说我爱你,还不如为她做一桌她爱吃的菜肴。所以,婚后的女人不妨尊重男人的本性,享受平静的幸福。不索爱,爱自来。

上一篇:搭建车棚请示下一篇:大班语言《慌慌张张的莎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