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角辣椒情结散文

2024-04-22

长角辣椒情结散文(共10篇)

篇1:长角辣椒情结散文

运河情结散文

我曾跋山涉水地去找寻远方绮丽的风景,却忘了来邂逅这身边触手可及的一场美丽,亦如人生此番种种的寻求中,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大抵都是如此吧,以为属于自己的爱会在远方某个未知的角落里,却总是习惯了去忽视眼前人给予的温暖!

——题记

昨天傍晚五点,一家三口一路幸福着,朝着古运河的方向前进,要去看传说中的花船,行至东关古渡时,已是暮霭沉沉,华灯初上了。虽身在扬州,却是第一次和古运河这样亲密接触,据说这是隋炀帝下江南时途经的地方,心中自有一种感慨无以名状,如果这个世间真的可以有一种方式来穿越,我也想穿越一下,在时间隧道里慢慢徜徉。

沿河的两岸已然站满了来观看花船的人们,大都三五成群,结伴而来,虽然花船还未行于此,但欢声笑语却如潮般涌动在了运河上,有个十七八岁的少女站在一株柳树下,耳朵上戴着耳麦,和电话那边的人在轻声地絮语,半晌竟“咯咯咯”地笑出了声来,那笑声清脆而嘹亮,让人忍不住回望,看见她的青春在四处飞扬!有两三个六七岁的孩子围在大人的臂膀下,嬉笑追逐,把那银铃般的笑声洒落在了河面上,我看见有碧波在荡漾!

间或看见一位坐着轮椅的老者,神情有点落寞,可能他是在伤悲自己不能像平常人一样可以自由地行走吧,连带她身旁的老伴神情也是那种淡淡的忧伤,让人看了忍不住心生怜缅。我不知道平常没有花船的时节中,这里会不会有这般热闹,我见到了有个背着吉他的年轻小伙子在弹唱,歌声深远而悠扬,他的眼睛不看任何人,但我却看见有月光在他的眸子里闪动,可能他是一个有着不同故事的人吧,想背着吉他在异乡流浪着,用歌声来演绎心中的爱与痛,我想只有在心中溢满感情的人,才能唱出那么动人心魄的曲子。有那么一刻,有一丝丝一缕缕的忧愁便会随着那歌声悄然萦绕上我的心房,让我在无限怅惘中,跌落进一片怅然的思绪里,忍不住热泪盈眶!

七点,沿河的两岸早已是霓虹闪烁,那五光十色的光影倒映在河面上,和着天穹上的.星辉闪烁出斑斓的光芒,如梦似幻!静下心来,隔着嘈杂的人声,也能听见那潺潺的流水声,如天籁般纯净!我是多想永远驻足在这里呀,将我那一颗在尘世里早已疲惫不堪的心,留在此间放逐,去找寻隋炀帝曾遗留在这里的足迹,去找寻他曾经遗留在这里的一场梦境,只是运河的水终究没有我多情,始终不愿停下它匆匆的步履,让我且歌且行!

宝贝非要走到前岸去,我知道前岸有卖卡通玩偶和电子玩具的,那忽闪忽闪的灯彩一直在诱惑着宝贝的眼睛和占有欲,在买了不到两分钟的电子表时,又嚷着要其他小朋友手里的东西,最后我提议大家交换着玩手中的玩具,这才罢休!

一晃,八点了,传说中的花船还没看见影子,于是提议去对面的东关街边逛边等,于是三人便行致古色古香的巷子里,发现满目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巷子的两侧都是个性鲜明的小店,琳琅满目的陈列着各种花色繁多的商品,有色彩艳丽的刺绣旗袍,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有不知年代的古玩字画,泛着久远的气息,那捏糖人的老者,雪白的大胡子一直绵密至胸口,他就着那橘红色的灯光,在一根木棒上,娴熟地上下缠绕,浇注着粘稠的蜜糖,只转眼的功夫,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武松打虎”的画面,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忍不住发出啧啧的称赞!在沿街的小店里,宝贝喜欢随手挑些小玩艺攥在掌心里,不肯松开,只好一一买单,一路看见一两个小酒吧,里面的灯光是神秘而魅惑的,有音乐缓缓响起,刹那间便能穿透人心……这样的一条巷子,有些丽江的味道,让我忽然忍不住感慨:我曾跋山涉水地去找寻远方绮丽的风景,却忘了来邂逅这身边触手可及的一场美丽,亦如人生此番种种的寻求中,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大抵都是如此吧,以为属于自己的爱会在远方某个未知的角落里,却总是习惯了去忽视眼前人给予的温暖!

宝贝在经过了小小的兴奋后,已然显有睡意,不停地打哈欠,开始囔囔着要回家,我开玩笑说不回去了,今晚睡大马路上,她连连摇手说不能睡,说她怕冷,还有地上脏,哦,我可爱的宝贝,妈妈怎舍得让你风餐露宿呢!

八点半,依然没有花船影子,决定打道回府,一路小遗憾,运河,我们一定会改日再来的,等着……

篇2:长角辣椒情结散文

多年来一直埋怨在家呆的时间太少,总想把前行的脚步停住回归我的田园,与邻里乡亲朝夕相处静品日月,沐浴乡风。二十年前为生计曾迂回往返于外地乡村之间,临行前酸涩难言无法言表,家里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亭台楼阁。但心却在此停放,女人一旦嫁人有了自己的家,这是她唯一的方向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把它珍藏。前几年为儿子的教育搬来城里居住,走过大街小巷,看过栋栋楼房透出的光亮都不如俺那山村里的灯光温馨明亮。偶有空闲,不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一个劲儿的往回赶。回到村子,总觉得阳光是那样的暖,风儿是那样的柔,人儿是那样的亲,毫无距离的感觉就像庄稼挨着泥土一样亲,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没有霓虹闪烁,没有觥筹交错,只是一排一排的民房错落有致的斜倚在牛山脚下的岭坡上,煎饼小豆腐的香味顺着炊烟飘荡。

前些年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通往乡镇的土路,四处坑洼不平。记得我刚结婚时,附近那片是县里的黄烟基地,所有田地一色种植。烘好的烟叶装在推车上前往乡镇的烟叶站排号出售。天不亮就出发,烟帘高过人半头,村民凭着经验摸索着推车前行,跟头骨碌的倒像是车在载人难以掌控。雨天的泥泞拔不出鞋子寸步难行,车子像庞然大物会越陷越深,需几个人帮忙用力拽出泥潭。有次骑自行车赶集走的匆忙,邻村浇地挖了一条埋管子的横沟。看着并无大碍,继续前行连人带车一头栽进泥沟里。那次骑着踏板摩托载着女儿走亲戚突然摇晃,车人分家跑进矮过路面半人深的麦田里,这都是那些坑洼不平的道路惹的祸。虽有惊无险却惊出一身冷汗,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几个村子也曾试着治理,填过石头,扬过石子,洒过沙子只是暂时缓解。近几年公路修道庄里,大街小巷也已硬化,村村相通已归东城。东红公路离村五百多米,进城不用绕道仅需十分多钟。石头搁脚踩泥的日子渐远,村庄面貌不断改善,但相对绿树红花街巷通达的县城还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牵动着我的神经,邻里乡亲的一声甜言,一句笑语总让我动容,心也自然的安放在此。每次回家总觉得时间短暂,恨不得别让时光流逝,任自己在此缱绻缠绵。

初进门时,本族的几个老嫂子和现在的我差不多岁数,按年龄应是长辈。在当时的村里家大业大儿女成群,比之她们我懵懂无知的可爱可笑,好多事情边学边干。她们更是多看我一眼,针线营生庄稼地里的活计手把手的教毫无保留。初为人母啥也不懂,她们把我也当作孩子一并爱怜点滴指教。长嫂如母啊!一点一滴累积的情感就像农家屯里的存粮丰厚着呢。如今她们几个都已白发苍苍褶皱满脸,岁月无情催人老。其中一个已驾鹤西去,只留下一脸的慈祥在我的记忆里;一个血栓堵塞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要强要好了大半辈子心气很高。可病魔会把棱角磨去一脸猥琐,总把生不如死挂在嘴上,令儿女或探望的人听了心酸。前几年夏日回家,几个老嫂在街口乘凉齐声笑着问我:“还不回家来住?看来等你一起经常坐坐大街唠唠嗑有点难!你在外熟识的多了住的惯了,早把俺这些老骨头淡忘了。”我无法接言只是和几个嫂子笑笑,目光对接亲情荡漾。自知这前行的脚步一时还是难以停下,自然语短。几个如花的`弟妹也已人到中年,农家的忙碌赐予了她们一副铁肩,成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东家娶媳妇西家白公事她们都会利索索的帮着干,又是一茬年轻人的楷模,村内妇女活动的骨干。同出同进管理几亩责任田,浇灌下的真情,走到哪里也不会变。过个月儿半载一个电话一句戏言,都会让我回返。回家一聚,在外的负累就会被酒香肉香冲淡,这是自然的聚焦这是情的驿站更是心的兑换。

篇3:长角辣椒情结散文

选择早熟抗病、高产、耐贮运、春植耐寒、秋植耐热的优良品种, 如辣优1号、辣优2号、辣优4号、粤丰1号、粤丰2号、粤椒1号、粤椒2号、茂椒4号、津椒204和红辣3号等品种。

2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势高, 排灌良好, 土层深厚、肥沃, 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 尤其是春植早熟品种, 选择土温容易升高的砂质壤土种植可获得高产。辣椒忌连作, 宜选择前2~3茬未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地块选定后, 及时进行翻犁晒白, 用石灰750~1 050 kg/hm2消毒。整地起畦要做到土细、干爽、疏松, 畦面平整, 中间略高, 高畦深沟, 利于排灌, 按畦距1.2 m (包沟) , 畦高30~40 cm的标准起畦。施足基肥, 长角辣椒根系浅, 吸收能力弱, 且采收期长, 施肥应以优质的有机肥为主。一般施腐熟农家肥15 t/hm2, 同时加入过磷酸钙750 kg/hm2, 尿素150~225 kg/hm2, 或三元复合肥375~450 kg/hm2, 并覆土盖肥。

3 培育壮苗

3.1 播期安排

春植于11月至翌年1月播种, 栽培时应注意防寒;秋植于7月—9月播种, 栽培时应注意遮荫。

3.2 浸种及催芽

将种子在阳光下晒1~2 h, 然后冷水预浸6 h, 再将种子浸入55℃的温水中15 min后捞起, 接着用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铜溶液将种子浸泡5 min, 或用质量分数为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5 min进行消毒。消毒过的种子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用湿纱布包好种子, 在25℃~30℃条件下进行催芽。每隔12 h用30℃左右的温水冲洗种子1~2次, 经4~6 d, 约有60%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3.3 播种

育苗场地要选择以前作为水稻的地块, 忌选择在刚种过茄科作物的土地上育苗。苗床铺上营养土, 整平后淋足水, 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待水渗下后, 将已催好芽的辣椒种子分2~3次均匀地撒播 (不要过密, 以10 g/m2为宜) , 播后覆盖1层薄营养土, 以盖住种子为宜, 再在苗床上面覆盖1层稻草, 架上拱型薄膜, 以利于保温保湿。播种后要注意保温保湿, 以利出苗整齐。白天以25℃~28℃为宜, 夜间以20℃为宜。真叶展开后, 温度控制在白天25℃左右, 夜间18℃。苗期不能缺水, 宜保持在半干半湿状态。当有30%左右的种子出苗后, 应及时揭去稻草, 通风炼苗, 分苗前3~4d再揭去薄膜。

3.4 分苗

当辣椒苗长至2~3片真叶时应分苗。春植长角辣椒应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 秋植长角辣椒应选择阴凉天气进行, 随起苗随移苗随浇足定根水。加强通风, 白天温度控制在19℃~25℃, 夜间控制在13℃~15℃。

4 定植

定植期主要依据苗龄大小和天气状况来确定, 宜大苗定植。移苗定植前1 d用百菌清和艾美乐混合液进行杀虫防病, 带土起苗, 尽量少伤根。一般在8~10片真叶时, 若有2 d以上的晴好天气, 春植在“冷尾暧头”, 秋植在“阴凉”的状况下抢种最为适宜, 不宜在大风大雨天气进行定植。定植密度为株距60 cm, 行距50 cm, 每畦双行, 植3万~3.75万株/hm2, 定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5 田间管理

5.1 水分管理

定植后2~3 d是缓苗期。由于定植过程对根系造成伤害, 此期苗的吸水能力较弱, 应于每天上午浇水1次, 以减少蒸发量, 同时保证植株生长发育和蒸腾所需水分。生长前期, 由于植株较小, 一般不需要浇水;进入盛果期后, 植株变得高大茂盛, 生长枝数多, 叶面积总量大, 加大了水分的蒸发量, 因此, 要加强灌水, 高温季节, 宜在早晚进行, 使土壤的湿度保持在60%~80%。

5.2 追肥管理

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追肥, 即量少勤施。从定植后5~7 d开始追施薄肥, 一般每隔7~10 d追施1次, 施用人粪尿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浸水稀释淋施为好, 每次用三元复合肥75~120 kg/hm2。当植株生长进入开花结果期时, 应追施1次重肥, 施三元复合肥450~600 kg/hm2, 或尿素225 kg/hm2+氯化钾90~120 kg/hm2, 施后结合培土, 用土把肥料覆盖好。

5.3 整型修剪

绝大部分辣椒品种都有在第1个分叉着生第1个果, 以下基部位置生侧芽长成侧枝的习性。如果不及时摘除, 造成植株低节位枝条过多, 有碍植株向上生长和通风透光, 且耗费养分。因此, 要及早摘除基部下面侧枝, 减少养分消耗, 促进植株生长和开花结果。在中后期出现的徒长枝也要及时摘除。

5.4 病虫害防治

长角辣椒的主要病虫害有疫病、病毒病、疮痂病、炭疽病、蚜虫、烟青虫和螨虫等。防治疫病宜用质量分数为58%的瑞毒霉锰锌600倍液, 或1∶1∶200的波尔多液, 或扑海因1 500倍液喷洒;病毒病可用病毒K或病毒A400~500倍液, 或NS—83增抗剂100倍液喷雾防治, 同时注意防治蚜虫;防治疮痂病可喷施1∶1∶200波尔多液, 或于发病初期用质量分数为47%的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农用链霉素2 000~3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在防治炭疽病上, 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 或体积分数为75%的百菌清1 000倍液喷洒;防治蚜虫, 可用吡虫啉1000倍液, 或体积分数为50%的马拉硫磷乳油2 000倍液, 或质量分数为50%的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烟青虫用体积分数为80%的敌敌畏1 000倍液, 于开花前期每隔7 d喷药防治1次;螨虫可用体积分数为25%的克螨特1 500倍液防治。

6 适时采收

篇4:家乡情结散文

人的一生,前半截走的是离家的路,后半截走的是回家的路。

几年前,母亲去世。清明节上坟后,我坐在故乡旧居大门口,仿佛又看见了爷爷荷锄的背影,母亲厨房的劳碌,乡亲饭场的热闹,最是姥姥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东望母亲的坟头,春草萋萋,风自东方来,泪从心中流。

家乡,是我们的人生起点、支点、结点,也是原点和终点。

乌骓马,天子剑,当年的西楚霸王是多么威风,他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本可称王于天下,谁料他心怀家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的强烈愿望,让刘邦后来居上。也是项羽,当他兵败乌江,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功荣归故里,失败死不归乡,这是项羽的家乡观。

初唐大诗人宋之问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是武则天面前的大红人,但就是这样的显贵名流,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外大红大紫,归乡情怯心慌,因为自己心中有愧(时宋之问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弃),这是宋之问的家乡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热恋故乡,不改乡音,即使两鬓斑白,反主为客,也无怨无悔,这是唐代位高权重而又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贺知章的家乡观。

常念家乡,就是念贫困、年疾苦、念根本、念人性、念人伦……

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面对乡村农民的穷苦,他自己感到惭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是白居易的家乡观。

陶渊明少年时期“猛志逸四海”,因不堪“为五斗米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在“夫耕于前,妻锄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居生活中找到了真我。唐大诗人元稹干脆在家乡“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只有家乡才能使人不必伪装,不必矫情,不必用豪言壮语包装自己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家乡是游子的港湾,是纯真的`保留,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档案,是激发创造冲动的基地……

对我来说,扑腾在一方浅浅的水塘,厮守着一盏昏黄的油灯,玩耍在一片不大的谷场,看那一块小小的荧幕,听一场不懂的山西梆,一句乡亲低低的问候,一群儿时的伙伴们喧闹着奔向人生的远方。村子美,但村民的生活也苦,考大学,进县城,吃白面,总想超越家乡的一切,但几十年下来,却发现占据心灵世界中央的仍然是家乡。

如今,当我们欢呼世界是平的,自豪什么都将“一体化”时,我为家乡真正意义的缺失或者消失而担忧。当小溪不再欢唱,山谷不再葱绿,池塘不再荡漾;当儿童找不到清晰的星空,当土地上长的是水泥森林,当夜的静寂被喧闹代替;当荡秋千、滚铁环、打弹弓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那些方言俚语、风情风俗变为遥远的回忆,当城里乡村的孩子都在游戏世界里沉湎,我们是不是还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是不是还有创造的源泉。

家乡的符号是特殊的,家乡的回忆是独特的,家乡的文化是个性化的,家是几个人的组合,村是一群人的组合,乡是几千几万人的组合,在这个规律面前,不能搞“标准化”。家乡的真正意义消失之日,就是诗人和发明家消失之时,上帝会为我们这个所谓现代化的千篇 一律的世界发笑,倡导“天人合一”的祖先们会为我们的聪明才智摇头。

篇5:红色情结的散文

每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上的旧对联撕掉,重新贴上新的对联,大门的两旁挂上红彤彤的灯笼。窗子上贴上红色的窗花,显得那么喜庆,那么红火,那么热闹。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气氛,年味都浓的化不开了。过年如果不这样打扮家门,打扮房屋,就不像是过年,没有了过年的样子。所以无论是谁家过年的时候都去买上几幅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窗花,红色的大福字,让那红色带来一年的好运气。过年的时候做的大饽饽,点上点红颜色,就有了一点喜气。

中国人喜欢红色,对红色情有独钟,对红色的喜爱体现在所有的喜事上。结婚那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然缺不了红色。新房里的东西大多以红色为主,红色的被褥,红色的枕头,枕巾,粉红色的窗帘。没有窗帘的时候,就用红纸把窗子糊起来,家里到处都是红彤彤的,更有新房的样子。暖水瓶是红色,喝水的杯子是红色的。脸盆啊,糖盒啊,果盘啊都是红色的。吃饭用的筷子也是红色的。所有的结婚用品都是红色的,没有红色就用粉红色代替。更不用说新娘的穿戴了,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裤子,红色的鞋子,红色的头花。如果谁家的新娘结婚不穿红色的衣服,是会让人笑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吉利的。所以不管多么穷,结婚那天都要千方百计的做上,或是买来穿上红色的衣服。结婚的时候穿上,显得那么喜兴,那么有新婚的样子。

以前结婚都是一色的红色,不管谁家都把新房打扮成红色的海洋,新娘穿成红人。当白色的婚纱流行开来,结婚的时候新娘穿着婚纱,引来多少老人的骂声。说结婚穿白色的不吉利,死了人才穿白色呢,把个新娘弄的跟穿孝似的。让新娘听见了不高兴,结婚的人家的家人也不高兴。好在婚纱就穿那么一会,等到结婚仪式结束,开始喝喜酒的时候,新娘就换上了红色的礼服,老人才露出笑容,说,这回嘛,还像个结婚的样子。刚开始流行婚纱的时候,许多老人都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的也就接受了。可是闲暇的时候说起来还是一脸的不屑,说现在的人们都学乖,结婚不穿红色的衣服,偏要整一身白。在他们眼里,只有红色,才是结婚的`时候该有的颜色。

红色在人们的心里显得那么重要,谁家的媳妇生了孩子,在房门上挂上一条红色的布条,人们就知道这家有坐月子的闲人免进。煮上鸡蛋用红颜色,染红了,分给亲戚们,让他们也沾点喜气。谁家盖新房子,亲戚朋友来庆贺,买来红色的被面,没有纯红色的,粉红色的,枣红色的也可以,挂在高高的房梁上,那叫挂红。新房盖好了,能收获一大摞的新被面,多少年都用不完。有过日子仔细的人家可以留到儿子结婚,给他做结婚的被子用。

夏天给小孩子做上一件红色的小肚兜,上面用五彩的丝线绣上五毒虫。小孩子戴着晚上睡觉肚子不会受凉,也不会有毒虫来袭击他。虽然有迷信的色彩在里面可是人们的美好意愿体现着对孩子无尽的爱。刚出生的孩子姥姥会给他做一个红色小枕头,让他枕着,可以枕到五六岁。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穿红色衣服,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喜欢穿红色的衣服。一件红色毛衣,一件红色的外套,穿在身上都显得那么精神,那么有活力。银白色的头发映着红色的衣服,格外的美。如果是过去,老人穿红色的衣服,会被人说成是老妖精,老不正经。过去只有年轻的姑娘媳妇,才可以穿红色的衣服。过了四十岁,谁还穿红色的衣服,会被人笑话,自己也觉得不自在。女人一过四十岁就穿黑,灰,蓝,蓝也的是深蓝,一个穿得老气横秋的不老也显老了。而年轻的姑娘媳妇就都得穿红色衣服,深红浅红,粉红,紫红。颜色越鲜亮越好,穿的多艳也没有人说什么。老人看见年轻的姑娘媳妇穿红色衣服都羡慕的说,趁年轻使劲穿红色的衣服,老了想穿也不能穿了。如果谁年纪轻轻的就穿黑色,灰色,蓝色的衣服,会被人笑话,也会受到批评的。特别是父母双全的人家,女儿媳妇,敢穿素色的衣服,家里人都不依。父母健在,你敢穿孝,那是大不孝。

所以过去的年轻女人都穿红色的衣服,近几年都不在乎了,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老人也不管了,相反七八十岁的老人却穿起了红色的衣服,整个翻了过来。她们说年轻的时候,家里穷没捞着几件红色的衣服穿,现在穿上还不晚,也没人笑话她们。可见人们心里对红色的喜爱一直不变,不管什么时候,穿上红色的衣服,都那么精神,那么有活力。年轻人不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却会在本命年的时候,戴上一条红围巾,或者是扎上一条红腰带,再不就穿一双红袜子,或者是红色内衣。希望让红色给他们带来好运气,让他们在本命年一帆风顺。

红色在中国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白毛女)里的杨白劳,日子过得那么穷,过年的时候什么都买不起。却没忘了给女儿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让她扎辫子。虽然日子穷苦,可是对于红色的喜爱却那么深切。他们也希望红色可以装点生活,让生活中有一点亮色。

红色在有的人的心里也许有点土,有点俗,不是那么高雅,可是谁也无法把红色的情结从心里抹去。有意无意间人们就粘上了红色,春天的桃花红的那么迷人,谁能说它是俗气的呢?大雪翩飞的冬日,穿着红色衣服孩子在雪地里蹒跚学步,穿着红色羽绒服的姑娘在雪地里散步,谁能说那不是一幅动人的画卷,迷人的风景,而是俗气的呢?红色是温暖,是热情,哪个颜色也没有红色这么热烈,没有红色这么让人喜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这么一个词,红配绿赛。可是红花绿叶配

篇6:野花情结的散文

我对于野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更不能为异性所理解。

这种情结源于童年。那时,我几乎天天提篮打猪草。要知道,地里除了长草也是长野花的,尤其田梗边的沟渠里,那沟渠里时常流淌着通往各个水稻地的汩汩水流。经水滋润,那沟渠两侧便长出无所动人心魄,惹人心怜的野花儿来。

好多野花在书上是见不到,在街上也是见不到的。只在那沟渠边,真是美极---小小的,细看那花瓣的构造,却是无一多余!

我曾不止一次的用眼细瞅过野花的“裙边”,那小小的裙边,非大自然之手,无以雕刻:很细小的,或圆或锥式的齿痕,把个小花边儿雕饰得那般精致!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认真打量过我摘下来的小野花:天蓝色的、肉粉色的、浅紫色的、花色的等等。但是,我没有能力挑出合适的词汇去形容它们的美。

小的时候我常扎两个马尾巴。看到美极了的小野花,便忍不住摘几朵,夹进辫子里。花儿夹在辫子上,并无人去看,去欣赏。只是,自己知道辫子上有了花儿,心里美滋滋地:仿佛自己一下子美了起来!

长大后,发稍长的时候,我就爱买各种带花的.夹子或是发圈。见了有小碎花图案的裙子和衣服也都很喜欢。我的长相一点也不甜美,整个人也没有气质。她们说那样的服饰穿戴在我身上只会显得我更加俗气。

这使得我矛盾起来。这矛盾源自虚荣:我不希望被说成俗气。

我不能通过服饰来满足我对于小野花的喜爱,便只能藏在心里。然而,喜爱就是喜爱,有时是无法抑制的。终于我发现我可以通过袜子略微弥补我对小野花的喜爱---买来带小花的袜子。

妈妈还是姐姐或是其他人,我忘了,总之有一人告诉我:那样的袜子也俗气。

篇7:农民情结的散文

也许农民的印记一直在我的身上显露,所以我就很关注这座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年来,住在城市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他们中有到城里来做小生意的,有来城区办事的,也有打工的,有些农民朋友,有事没事总爱到我家里来坐坐。他们说:在你家我不会拘束,不会感到陌生!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跟这群朋友时常见面聊聊天,甚至一起吃吃饭,我似乎像是回到了家乡,感到很高兴。他们如果遇到什么难心事,总是来向我们咨询,看看我们能不能帮想想法子,哪怕帮不上忙,说是倾诉一下也好……城市的住房一直很紧张,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混在城市里就更难了。但是,当有憨厚的农民朋友到城里来,我们还是尽可能留他们在家里住宿,让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的歇息。当然他们中的女性朋友,来到我们家也不闲着,而是热情地帮我洗菜做饭,不把自己当外人。赶上秋天,他们也会捎带几斤从树上刚摘下来水果,提过来让我们尝尝鲜。

我的邻居大多是坐office人员,回到家就把门就哐的一声紧紧关闭,若有人敲门,他们会先通过“猫眼”审视一番,然后再考虑开不开门。有一次,一对来自安徽的农民夫妇,推开了我家虚掩的房门,说是敲了好几家门没人给他们开,或者一打开门没等他们说话,房东就把门哐的一声关上了。他们是到福建来找离家出走的女儿的……我赶忙把他们让进了屋里,到厨房给两人准备了饭菜,叫他们先吃饱肚子再说。他们说:女儿今年高考没考好,父亲说了几句,女儿受不了就离家出走了,听在福建打工的老乡说来到了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那妇女说着说着就泪水涌满眼眶。我忙安慰她们不要太着急,我的先生也是热心人,问他们带了女儿的照片没有,他帮助联系电视台的朋友,给一档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组打电话。联系好后,这对夫妇千恩万谢的走了。不知道他们的女儿有没有看到电视节目,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女儿想通后一定会回家的。

我是这座城市的客人,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我们是小人物,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或力所能及的小事,但只要有一份坦荡就足够了,无须计较太多,也无须扣问公平不公平。就像我上次看到那位拣废品的侏儒女孩,她背上背着比她大得多的竹筐,打开一个又一个垃圾箱的门,在里面仔细地搜寻着,用火钳将可乐瓶、废报纸往背后的竹筐里放……那天正值正午,我叫住了那位女孩,让她进屋来喝了杯水,洗了几个苹果,还把家里的空油瓶等废旧物品都送给了她。她没有上过一天学,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她跟着哥哥嫂子来到城市,但没有抱怨,没有问为什么,只是默默地为生存艰辛地奔波。

篇8:田园情结散文

我在告别我的家乡晓塘冲后第一次出远门到一家文化单位供职时还不到十九岁。我工作的这座城市是一座古老的小县城。其实,我对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意,我在这里无非是做一次长久的客居。永难忘怀的是,每个重要或不重要的节日里,我总是要闯过从一座座雅致舒适的楼舍里飘散出来的欢声笑语和美味佳肴的酥甜芳香,踏着黄昏血红的夕阳走过那绵长的街道,让孤独沉闷的跫音遗落于城市外的潇水沿岸或那一条条于我既陌生又亲切的田垄。

后来,我终究还是没能在那座湘南小城呆上多长时日,我终于在客居了仅仅一年后便飘泊到了另一座城市。我居然没能返归家园,而又一次背离了我的乡土。

这是南方一座红豆遍野的省会城市。

在这座城市,有一位属于我的十分可人的女孩。她是我的同乡,叫阿美,在这座城市的一所院校上学。

来到这座省城之后,我就凭着每月不足70元的收入同阿美很不潇洒地在这座城市的相思树下浪漫来浪漫去。我们企盼自己凝重的足印能永远刻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并祈求我们的脚印在相思树下能一天比一天变得潇洒和扎实。于是,我们便无可奈何地隐藏各自的苦涩和酸楚……即便如此,我也未能将自己孤单单的瘦影永远地留在这座累得我喘不过气来的南方都市……

后来,我又自费去了一座北方古城求学。在这座瑰丽的古城,我似乎一刻也没有淡忘我的乡土,尽管我既要忙于学业又要为生计忙碌和忧愁。正因尝够了一个农人的后裔只身都市的种种苦衷,对乡土田园的情感才愈加深浓,几多回走过这座城市街道漫步于北方的玉米地,我的心里总会被一种温甜的气息填得满满荡荡……在如是的心境中,我同时也不无由衷地产生这样的愿望:有朝一日,当我永远不再是某座城市的客人时,我要时常邀请我乡村的亲友们来我所处的城市小住;我可以很少地去菜市场买菜,而到家里去拿些用“糠头火”烘烤的香喷喷的腊鱼就是;我可以按季节的变化回到家里拿来各种蔬菜和各类香气扑鼻的糯米压酒和那又浓又醇的土烧酒来招待我城市里的友人们……因为这一切都沾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带着我的家园厚土那无法排解的馨香。

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未能真切地将自己的脚印永久地留给任何一座城市,我于城市依然是一位伤痕累累的客人。身为农人的后裔,每每在寄居的城市感到心灵苦累的时候,我便要回到我的乡土田园之中去,并顺口寻一条其实并不高明的理由或谎言,搪塞家乡纯朴的亲人们对我归家的善意探问。

家乡依旧。田园依旧。我的美丽殷实的乡土田园呵,她并未因我对她无数次的背离而将我丢弃在那属于别人的城市,她居然那么宽宏大度地以其博大的襟怀容纳了我一次又一次的回归,依然那样毫不吝啬地在我迷离的视域里舒展她那永远美丽诱人的风姿。

【槽门】

就在这样一个静谧孤寂的夜晚,在异地他乡一间简陋的斗室里,我点燃一支如血的红烛。凝望飘摇的烛焰,我分明已经步入家园那座古老的槽门之中。我的魂灵和生命正在一片遥远而又切近的月光地带倘佯。我看见一位少年坐在古老的槽门口,眼里注满了犹如古槽门一般的神秘之光。

槽门其实是一道分外庄重结实的石拱门,两边分别竖立着一块近两米长的条石,上面隐约刻有些许文字。少年自然无法读懂这些神秘苍老模糊不清的文字,就像读不懂这座古槽门的由来与历史。阳光洒在古槽门两边的条石上,泛起一片幽冥的光泽。

一位老人也常常坐在槽门口一边赶鸡一边讲述一些如同古槽门的生命一样久远的故事。老人无儿无女,孤寡一人,人们都叫他槐佬佬。老人赶鸡的办法很有趣,他在稻田的那一头打一根木桩,将一根草绳系在木桩上,沿田埂边一直牵到槽门口,然后将绳头捏在手里。只要有鸡缩头缩脑溜到田埂上作偷啄稻穗状,他就一下一下拉动草绳,将鸡们吓得拍翅而逃。然后,继续津津有味地对少年讲述那些“蟒蛇成精”、“蠢子拜寿”之类的故事。

槽门前的那片稻田在一种冥冥之中随着季节的变幻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或是一片亮晃晃的水;紧挨槽门那丘稻田一角的那丛芭蕉树,阔大的芭蕉叶也由鲜嫩翠绿化作一团零碎枯败,仿佛一面面被自然与岁月的寒风冷雨撕碎的旗幌……无论槽门前的风景怎样的茂盛和萧瑟,槽门总是静静地伫立在一片枣林里,像一帧有着唐风宋韵的古老水墨画,浓重而又洗练,浑厚而又飘逸……

讲故事的槐佬佬逐年逐年地衰老下去。这是一位曾经挑过盐跋涉过八百里盐路的老人,但他却从不在少年面前提及那段异常苦难的挑盐故事,尽管这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且比他向少年讲述的任何一则离奇荒诞的故事都要生动传神。他对少年讲的每一个故事都令少年开怀大笑,讲述中,他自己也显得十分开心。

于是,少年便在老人不断重复的故事里长大……

后来,老人就没再来赶鸡了,没再在槽门下出现。

就这样,少年第一次从老人身上看到一条生命以某种方式终结,并由此引出一连串似懂非懂的臆想。同时,少年开始觉察到,槽门的生命正在顺着黄昏的夕阳徐徐沉坠。那个晚上刮了很大的风,古老的家园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大风的啸吼中沉睡得像个疲惫万状的`老人。那时,只有少年一直在入神地聆听着那一支岁月的挽歌。他听到了槽门周围的枣子从树上纷纷坠落的悲壮,继而又听到了槽门上空的瓦片被大风剥落的脆响,接着,便有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填满了这少年的家园的每一个空间……

那一声有着丰富内容的巨响从此也就深深地扎进了少年的内心,以至于这位少年在成为一条闯荡人生的汉子后,突然选择一个秋夜,借助黯淡而温馨的烛光,让一缕乡愁潜入那堆遥远的废墟。尽管那片废墟早就树起了一幢温暖的房子,里面住着他的弟弟、弟媳和他可爱的小侄女以及他年迈的父母,他却并没有多少惆怅和失落,只觉得那是一种十分深刻的物事的轮回。

【碓屋】

自从槽门于那个午夜从我的记忆里轰隆然化作一摊废墟之后,与之紧邻的碓屋就显得越发的残破和古旧了。

十余年的风雨变迁中,碓屋虽还弥留着它苍古朴拙的残貌,但它也仅仅是意念中一间朽败的老屋罢了。踏入碓屋,再也无法见到那长达一丈、既粗糙又沉重的木制碓弓了,亦再也不能觅见那嵌在屋地里的石制碓坑。而今,映入视域的,只有比遥远的往昔更稠密更零乱的串串蜘蛛网,只有那一间一间的小猪栏和成堆成捆的柴禾,它们毫无规则、零零落落地将碓屋切割成无数的小块,将碓屋往日的古朴灵性和幽幽意韵肢解得一片狼藉。

记得许久前,我是常常跟了母亲光顾碓屋的。母亲将谷子挑进碓屋后,我便用“马瓢”将谷子一瓢一瓢地揣进空洞洞的碓坑里,而勤俭的母亲便脚踏碓弓,一下又一下吃力地将碓板踩得“咿咿呀呀”,并伴随碓弓顶端的钢头碓尖落入碓坑时的“嘭嘭嘭”的尾音,整个碓屋便充满了凝重而古幽的韵致。母亲真是一位十分勤劳而有着强悍生命力的伟大女性。

碓屋十分朴拙。

碓具也十分朴拙。

就是这朴拙得近乎原始的碓屋与碓,将一颗颗金色的谷物化作一粒粒灰白的糙米。我家乡的农人们就凭着这糙米的滋养,粗粗糙糙而又一丝不苟地生息下去,在那段冥冥的岁月里显示出生命的张力与美妙。就这样一种简约朴素的活法,他们竟然没有多少叹息与抱怨,而是有滋有味地固守着那份人生的本真……

我一直弄不懂,我是该为伴随碓屋里咿咿呀呀的幽深音韵和嚼着糙米拌薯丝还活得那般有声有色的昔日父老乡亲感到悲忧还是畅然?这个疑惑就像简朴而又深奥的碓屋,一直盘踞在我思想的沃野,并逐渐凝成一道特异的情结,亲切而又陌生。

如今,我已浪迹天涯,一年中已难得在自己的家园图得几日的清静,更淡释了往昔里对于碓屋的那份幽趣。在走过了一座座不是我的城市之后,在品尝过了一个个我难能永恒拥有的城市女孩的温情之后,我终于敞开了自己久抑的真情,重新步入了被枣树与翠竹缭绕的家园深处,重新走进了家园的碓屋那幽幽的温馨与古意之中……尽管碓屋早已成了一间破败不堪的残屋而再也没有了碓坑,没了碓弓,没了那沉闷单调而又质朴亲切的音韵,可我却对这古老的屋舍依然饱含着滚烫的激情与依恋。

我虽然格外依恋我的乡村,依恋我的曾有过一座神秘的槽门与碓屋的家园,但我却从来就不愿永久的留在那里;而且,我也并不太向往和热爱城市生活,倒是常常心生厌倦,但我却又毅然决然地从我异常爱恋的家园走了出来,且不打算再回到我那温馨的乡村去,我弄不明白我这样的抉择又到底缘于何种情结。

【盐篓】

我家火砖屋楼上至今还遗存着一担盐篓。这盐篓是用一种特别结实的藤条密密麻麻编织而成的,如今已蒙满了尘垢,显得更加古旧和苍老了。其实,拭净上面的灰污,就能看到,它的每一根藤条都是那么的溜光滑亮,呈现一片暗红的色泽。由此,我便常常感到,这盐篓上相互缠绕依连的藤条,委实不是山野中的藤蔓,而是由那段历史与岁月的精瘦血管编织而成……

至于盐路上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我听到的就更多了。在家乡的老一辈中,他们大多数都是曾经跋涉过八百里盐路的铁骨铮铮的苦命挑夫。蜿蜒苍凉的官道上,一群挑盐汉子俨然就是一群负重的蚂蚁,艰难地蠕动在茫茫山野间。一双草鞋在这座“跑马亭”里穿上脚,待到了下一座跑马亭,就被沿途的山石藤葛凄风冷雨撕咬得破烂不堪了。如此反复,盐夫们在盐路上不知穿烂了多少双草鞋。古老的石板路上,那些零零落落的烂草鞋委实就像被恶涛浊浪击碎拍散的小船,漂浮在这条幽冥悲绝的岁月栈道里,漂浮在挑夫们犷悍的生命长河里……

按照盐路上的规矩,挑夫们每天要经过五座“跑马亭”,而每座“跑马亭”之间的距离就是十里。盐路上有“保长”之类的人物负责监督管制,谁不按时到达规定的“跑马亭”,谁赶不上盐队,谁就得承受挨饿或跪石灰圈的惩罚。没有这种与人生相悖的制约,无论多么繁大的盐队,也会因溃散而遭到沿路山野林莽里的盐匪惨无人道的掠夺抢劫和杀戮……

篇9:南瓜情结散文

也许没有人会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在乎到处都有的南瓜,心里的尊崇甚至犹如一尊无处不在的神灵,这是爹妈遗留给我的好传统。爹妈未去之前,任何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心里的地位,都没有极普通的南瓜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小的时候,我也是很不理解爹妈的过激行为:不就是个南瓜吗?哪家没有三五个呢?谁稀罕它呀!可能这世上除了我的爹妈,不会再有人对南瓜如此顶礼膜拜了。

直到妈“走”了之后;爹,有一天也病得不轻,医生断言:“准备后事吧!”眼看着,爹也要步妈的后尘走了。

我流着泪问:“爸呀!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

爹头蠕动了一下,嘴也机械地张了一下。然后他用手指指指我的书桌呢喃着说:“南-瓜-下-那张纸,你-看-看。”

爹断断续续地把话说完,就安祥地闭上了双眼“走”了。我成了没人疼爱的孩子了,在爹“走”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突然一下子长大了。我擦干了脸上滚落的泪水,强颜欢笑,全身心地投入爹的.丧事中,这样一直坚持到五七后,我才放松了点。

一天深夜,我于睡梦中,忽然想起爹的最后嘱咐,我一下子惊醒。于是,拉亮了电灯,找到了依然压在南瓜底下的那张纸。纸上歪歪斜斜写着一些文字:“南瓜,是我家的恩人,没有南瓜,59年我们一家人早就没命了,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结,是南瓜没命一样的疯长。虽说一天只吃一顿南瓜饭,但我们一家老小都没怎么饿着、更没伤着,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尊崇南瓜的原因。整个乡镇,能有几户人家没有饿死过人呢。南瓜对我家的恩惠,难道不值得永远牢记心中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什么神呀,灵呀,教呀,都不信的来由。之前,我们也信过神鬼之说,也信过教,也没改变过什么。你妈说,以后我们啥都不信了,就信南瓜神;因为啥都骗人,只有南瓜,不骗我们,对我们实诚,在要命的时候,是南瓜渡我们一家老小走出了罕见的大饥荒。我怕自己突然不告而别,就留下了这些文字给你;我怕我“走”后,你不再信仰南瓜神了。所以留下这些文字给你,是想告诉你,做人要实在,要懂得感恩,要知恩图报,即使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至于信仰,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这我不是不知道。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呀,切记!”

看完爹的遗言,我才知道我家为什么总与人家有些异样,原来是信仰上的区别。怪不得,人家的孩子都说我家是另类,都不喜欢跟我玩。即使跟我玩,也都是不怀好意,总是想方设法地整我。久了,就有了恐惧症,从此远离了这些喜欢捉弄我的那些人,养成了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的习惯。直到我读高中,在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才逐渐地走出了孤僻的阴影。阳光男孩的称谓,就是读高一的时候,同学们送我的一个外号。班长说:“叫你阳光男孩,你从此就会与阳光同行,逐渐地会被阳光把你异化,成为大家中的普通一员,再也不会有人叫你另类。相信你,相信我,相信大家。”

也是那年,我里里外外果然都焕然一新,从此告别了孤陋寡言的时代,迎来了属于我的美丽的人生新时代。

自从知道了南瓜的秘密之后,我也一心爱上了丑陋的南瓜。所谓的南瓜脸,就是说那脸很不养眼、很难看。但在我眼里,南瓜虽然形状多样,好像不中看,但却很好吃。尤其是吃多了细米白面的人,更是视南瓜如养身的珍宝。有商家独具慧眼,利用南瓜开发、生产出了味美色艳的南瓜饼,可谓是风靡全球。

记得爹在那张纸上还写过:“不管你的生活怎么变化,你都要保持着最初的心态,去面对滚滚红尘的诱惑;也不管到何时,你都要坚守对南瓜的真心喜爱,永远不动摇;不管你生活得是好、还是不好,都不能不种一些南瓜,留着自家吃,最好坚持每天都要吃一些南瓜,只有粗粮、细粮配合着吃,才可以达到完美的营养整合。爹知道,你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爹也不担忧你的未来,因为知道你是个心中有梦、有追求的人,有梦的人,终有一天会达成心愿的,所以爹走得非常安心。你若安好,便是爹的晴天。”

于是我利用零星的时间和星期天,把房前屋后的土地都挖好、整理好,然后种上南瓜秧,秋天的时候,竟然收获了很多又甜又大又好吃的南瓜。有几个小贩暗里相中了我家的南瓜,不断地打扰我,让我割爱给我高价收购,被我三番五次地拒绝,仍是厚着脸皮纠缠着我。经不起小贩们甜言蜜语的献殷勤,我就答应出让一部分卖给他们,小贩们这才一个个心满意足地离开我家、坐着拖拉机满载而归。

等人车都走远后,我给爹妈上了一炷香。跪着,告诉了他们,我的意图:“南瓜大丰收,太多。吃,是吃不完的,与其放在家里占不少地方,不如卖给急要的小贩一部分,这样利己又利人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卖了一些多余的南瓜,即换来了钱、可以购买油盐酱醋,又宽阔了家里的地方,还免去了管理它的麻烦,可谓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相信您们若还在的话,也会像我这样做的。再说,谁跟钱有仇呢。如果放着方便不方便,我不是神经病、很亏吗!”

篇10:端午情结散文

粽缘

粽子,形体玲珑,味道甜蜜,作为端午食品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传统食品更是深受大江南北的喜爱。

每逢端午时节,总想亲手包些粽子,一来可以调节一下平日的生活状态,增添生活情趣,最主要的是自家包的粽子新鲜、绿色,吃着放心,就算是分享给亲朋好友也会收获一种愉悦的心情,并且每每都有惊讶——鄙人还有如此手艺!

说起包粽子的手艺还是儿时跟着母亲学的。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节前夕,心灵手巧的母亲便会包些粽子,送给亲戚邻家一些;再手缝一些五颜六色的香包,挂在我们的衣服上僻邪驱蚊,然后在田间采一束艾草插在门窗上。那样很传统的端午节一直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候,白日里要忙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包粽子。灯光下,母亲一双厚实却灵巧的手铺开几片翠绿的芦叶,一把米,两颗红枣轻巧地翻转几下,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裹着五彩细线跃然呈现。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有趣的过程吸引着我,不由得也想伸手小试一把,央求母亲教我,于是母亲放慢动作,我仔细看着,从不成形到有棱有角,我包的粽子受到母亲的认可和表扬。从那时起,母亲传递给我的不止是一颗粽子的形成,更是后来直到现在享用不尽地美化生活和经营生活的方式。

今年临近端午,那天和孩子们去超市购物,看到琳琅满目的粽子,不由得心又痒痒的想包粽子,这个想法说给富含生活情趣的女儿,娘两一拍即合,并且提议这次不买粽叶,而是到家附近的渭河边去采撷新鲜的芦叶,来一次真正的自制绿色食品,女儿欢天喜地的应允。

采芦叶

由于近期一直高温,待到晚饭后天气稍凉才和女儿出门,傍晚的河边公园,纳凉散步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走到河滩,因为那里蚊虫聚集地,而我们为了需求,不得不走进蚊虫的营地,顺着小径走向芦苇丛,小径的两旁是勤快的人家开垦的菜园,种植着常见的蔬菜瓜果,这个季节正是刚挂果的时候,翠绿的小青瓜浑身长满刺,瓜头挑着一朵小花,脆嫩黄亮,引得几只蜂儿嘤嘤嗡嗡;一串串西红柿已泛白渐红,像姑娘的粉颊羞藏叶间;早种的玉米此时也开始倾吐花穗,黄絮红缨随风摆动,好惬意的田园风光啊!

走近河边,清风迎面,夕阳坠落到河里,水面上如洒满金币,泛着金色的涟漪,归巢的倦鸟划破余晖。。。。。。 眼前的这一切已无须用华丽的词语去修饰它,而它以裸露的淳朴足以使一颗浮躁的心在夏日的热浪中缓缓平静下来。

临近芦苇丛却听不到鸟叫,也许是气温太高生灵困倦,连鸟儿也懒得啼鸣了。在这如诗的田园中少了清脆的鸟鸣也就失去了些许情趣。风吹过芦苇荡,绿浪起伏唰唰声响,这声音和这小径还有这淹没人际的芦丛忽然勾起一段趣忆,于是边走边说给女儿听。上中学时学校比较远,要途径几个村子和大片的庄稼地,尤其在秋天玉米长的一人高时,即使是中午太阳正好三五结伴,走在田间小路上时,总觉得身后有什么东西跟着,若遇到风吹,玉米叶唰唰响,只要谁使坏喊一声:狼来了!吓得一个个撒腿就跑。

我从小胆小,就现在这年龄,这情景还有女儿作伴,天近黑时听着风吹叶响依然有些心悸,所以告诉女儿不要走的太深远,就在芦苇丛周边采撷叶子了,女儿却说没什么害怕的,诡秘的眼神一撇示意我说这是个约会的好地方,(她当然是不会害怕的因为她一直生活在阳光明媚灯火通明的环境里,不曾走过夜路更不曾独自过荒地)原是她看到那边的芦丛有两个男子在商讨什么。我笑着说是和蚊虫约会的好地方吧!的确,这儿蚊虫成团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抓一大把,但为了香甜的粽子,我们也只有为蚊虫们提供新鲜的血液了。

说笑忙活间不觉天色已渐黑,看提袋里的芦叶已经采的不少了,再看女儿的胳膊腿也被蚊子叮了很多包,心疼的`!于是赶紧回转,提着辛苦采来的芦叶,顺着小径返回。就在我们回转的路上,迎面还碰见一家三口也来采摘芦叶,女人见我们提着芦叶就抱怨来的太迟了,夜不观色了,又怎能采到满意的芦叶了!我原以为只是我发神经采叶包粽子了,看来喜欢点缀生活的人大有人在了!突然想想生活就像包粽子,用勤劳的双手和一颗玲珑心折叠起智慧,就会包裹住生活中原汁原味的甜蜜!

包粽子

新鲜的芦叶很脆易破裂,所以要先用清水一片一片洗干净,再沸水煮约半小时,这样不但可以使芦叶柔韧还可以起到杀菌的效果。煮熟的叶子散发着一股清香味道,是很沁心的香,而后备好糯米和各种馅,就可以开始动手包粽子了。

铺叠几片芦叶,折成一个小三角形,塞入米和馅,翻转一圈扎上鲜艳的彩线线,一个精致的香粽在娴熟的手中欣然生成,碧翠玲珑,三两个串在一起,像长长的甜蜜的日子。我和我的女儿演绎着我的妈妈和我的故事,不管是旧时还是现在,我想这包好的粽子里都包藏着妈妈的爱,和女儿美好的愿望。

女儿像当年的我一样,新鲜的试图亲手操作,聪慧好学的她,用生拙的手法折叠层层芦叶把零散的米馅竟也包的严实不露,外观虽不是棱角很分明,但起码有粽子形状,她喜滋滋地说,原来包粽子没想象的那么难吗!我笑着说包得可以,只不过粽子被五花大绑了!心中却暗喜:女儿的确聪慧的,打小看什么会什么,比她老妈还能干了!呵呵,这也许是遗传基因吧!

整个上午在芦叶的清香中,在悠悠舒缓的音乐中伴着窗外鸟儿的歌唱,娘俩忙得不亦乐乎,数十个粽子堆积起我们的劳作。随后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大火烧开小火焖煮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了,炖煮期间房间里早已弥漫了浓浓的香气,勾引的肚里馋虫咕咕。女儿急于展示我们的劳动成果,看时间差不多了迫不及待的关火揭锅,掀起锅盖的瞬间像是打开一个浓郁的香包,香气四溢,阵阵扑鼻,稍待热气散开,喜看一个个粽子如龙潭碧珠,汤清粽绿,饱满诱人。嗯,我们做的相当成功!

解开线结剥开芦叶,米馅晶润剔透粘连不散,闻一闻“香“,咬一口”甜"。

女儿挑出她酷爱的口味直喊着好吃,比买的真的好吃!还要带给她的老师尝尝。我笑语:怎么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更是一种幸福的喜悦吧!记得,生活的美好和成就都是在自己的手中创造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长角辣椒情结散文】相关文章:

长角鹿的错过美文摘抄04-16

种辣椒记散文04-16

黄瓜辣椒豆芽汤散文04-10

记忆中的青辣椒儿散文05-02

辣椒04-17

大棚辣椒04-21

大棚辣椒05-13

摘辣椒作文04-14

吃辣椒日记04-15

秋延辣椒04-23

上一篇:over开头的单词及其意思下一篇:单位办公禁烟倡议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