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育人的心得

2024-04-21

以梅育人的心得(精选4篇)

篇1:以梅育人的心得

谈谈“以梅育人”的教学心得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以花育人”为主题的创新的育人方法。我选取的主题花为梅花,通过学习梅花的品格,达到“以花育人”的教育效果。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之一。它不但姿态高雅、芳香幽远,而且具有多种美德,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和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许多志士仁人、爱国者、革命者都以梅花的品格自励。梅花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为此,我选择梅花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梅花,以梅花的品格和精神来陶冶和激励自己,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培养孩子信念坚定、热爱生活、刻苦好学、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梅花不怕困难,于无声处,傲然挺立,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开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有灵魂、有骨气、有品格,甘愿在幕后无私奉献。她是春姑娘的使者,不怕冬姑娘的胁迫,傲然于天地间,飘撒春的芳香、播种春的种子。当大地终于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春姑娘时,她却静静地消逝,化作脚下泥,只留一抹余香荡漾于天地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齐鸣,看春满大地便欣慰地走了。在教学中,我还从梅花以下几方面来教育学生:

(1)以梅花的高雅气质和高洁品格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做起,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清洁,护绿化,爱公物。

(2)以梅花勇敢坚毅的品格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不怕困难,坚持体育锻炼,热爱劳动,不娇气。以梅花积极,乐观,开朗的品质,教育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合群,团结友爱,有健康的兴趣爱好。

(3)以梅花经受严寒考验散发芳香的品格教育学生勤学苦练,按时上学,专心听讲,认真作业,坚持锻炼,勤劳、节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以梅花诚信、负责和豁达大度的品格教育学生讲信用、负责任、守纪律,宽厚待人,和谐共处,正确对待荣誉,为别人进步高兴。以梅花自立,自律的品格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主动承担家务,学会经常反思,自觉遵守公德。

(5)以梅花旺盛的生命力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树理想、立志向,朝气蓬勃,勇于进取,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健康成长。

通过了解梅花,让学生在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傲霜斗雪”等精神品格的同时,也体验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刻道理,以此教育学生要学习梅花,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2012年1月

篇2:以梅育人的心得

每当我遇到困难,我都会用傲雪开放的梅来激励自己。我爱梅,梅给我留下了许多印象。

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丽。淡雅的瓣、娇嫩的蕊,暗香疏影,洁白的`雪更让她更加妖娆。古人云:暗香浮动月黄昏。她那清幽的香不知醉了多少人的心田。

梅给我的第二印象便是铁骨铮铮。人们都说:春日桃花,夏月荷花,秋风菊花,冬雪梅花。在姹紫嫣红中,唯有梅肯在冬日开发,她屹立在风雪中,昂首于严寒间。她敢于离开温暖的季节,同寒风朔雪作斗争。

梅不怕风吹雨打、不畏风欺雪压,凌寒独放。在同严寒的斗争中,她剪雪裁冰、迎风斗雪,她昂首挺胸,终于,梅笑傲冰雪。她那冰清玉洁、伟岸脱俗的精神感化了多少心灵,激励了多少人!

梅的气节更是让人惊叹。正如陆游说的那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开在枯燥的冬天,因为她追求挑战,愿与冬日斗争;而不是如百花一样,只是同艳花做着无谓的争夺。所以梅花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哪怕凋谢了,暗香也永存于世。而那些争春的美丽花朵,只是因畏惧寒冷离开,离开的懦弱而没骨气。

我爱梅,也羡梅。不是羡她的冰肌玉骨、清幽淡雅;而是羡她的超凡脱俗、经霜傲雪。

篇3:以梅育人的心得

1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理念的认知

根据村落主体的能动性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可以分为“被动式”保护和“主动式”保护两类,“被动式”保护有博物馆式、风貌统和式等,“主动式”保护以“社区营造式”为典型代表。“被动式”保护强调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核心,强调延续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2],“主动式”保护较“被动式”保护体现出更大优越性,主要表现为能够全面兼顾保护主体的生活方式、主体性的保护,村落功能意识的营造、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设施改善与景观美化、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强调居民参与村落保护发展。

2 社区营造式保护的核心内容

“社区营造”源于日本“造町运动”,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这种保护理念引入并运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至今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2.1“社区”与“传统村落”

“社区”指以人为核心和主体,聚集在一个自然演化发展的地理范围内的群体,彼此形成互动、沟通、依赖和竞争关系,具有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感,享有并遵守共同的规范[3],它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紧密联系。“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即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就概念上而言,“社区”更强调人的活动行为及内在联系,“村落”更强调空间集聚形态,而“传统村落”通常是宗族村落,是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自主性团体,具有高度一致的归属和认同感,具有严格恪守伦理和规范,与一般自然村落相比,“传统村落”与“社区”的内涵更相符。

2.2 社区营造式保护的核心内容

日本社区营造专家宫崎清主张将社区营造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见图1)。其中“人”指的是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文”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民间工艺及艺术活动的传承与经营;“地”指的是地方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产”指的是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景”指的是公共空间的改善、景观的特色经营等[4]。

2.3 社区营造式保护的实践条件

研究台湾社区营造成功案例发现社区营造需要拥有地域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感,具有相对稳定的地域和适宜的物质环境,具有一定规模人口和相互关联的社会关系等前提条件[6],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社会多元力量协助,社区居民广泛全面参与是社区营造成功的关键因素。

2.4 社区营造式保护的操作步骤

社区营造的操作方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元素进行提炼,整合特色资源;第二,对村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空间设计、古建保护等特征进行研究;第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凝聚社区共识,通过激发居民的自主性,自发的进行社区的营建[7]。

3 梅湾村社区元素特色与存在问题

3.1 梅湾村社区元素特色

3.1.1“人”的要素

梅湾人宗族观念深厚,同姓聚居,热衷于编修族谱、修建宗祠,村民主要为毛氏和严氏两大姓氏,是具有典型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宗族乡村,邻里之间交往密切,氛围和睦,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和凝聚力。村民的互动交往展示出一种社区意识的萌芽状态,这为培养由宗族观念向社区意识转换的社区认同感提供了可能性。

3.1.2“文”化要素

红色文化:梅湾村是云和县红色革命的发源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解放初期为原云东区政府所在地,留有第一支部纪念碑、云和会议旧址、红军古道和清乡遗址等丰富红色资源。近几年村落红色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被评为云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特色旅游村”。

耕读传家文化:梅湾人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在辛勤耕种劳作的同时不忘文学修养,历史上出了数位有据可考的进士与举人。

3.1.3“地”方要素

梅湾村由梅湾、隔溪、瓦窑岗3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建筑布局随形就势、高低错落,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见图2)。古建筑融合浙、闽、徽三派建筑风格特征,具有类型多、形制多、技法多、装饰题材多的特征。建筑形制早期以“凹”字形三合院、“回”字形的四合院、多合院为典型,后期主要为“一”字形的单体建筑。形制变化主要受到家族发展、社会关系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见图3)。

3.1.4“景”观要素

(1)山水景观

梅湾村坐落于河谷丘陵,周边地形起伏大、地势陡峻,村落山水景观出众,素有“梅湾八景”之说(见图4)。溪水至东向西流,穿越整个村落,具有世上独有的70里“东水西流”;山势连绵、重峦叠嶂,拥有10里山脉交叉的“十八插”自然景观。

(2)村落格局

梅湾村村落选址讲究“枕山、环水、面壁”“坐实向虚、负阴抱阳”的堪舆术。村落格局遵循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秉承居住生活、农业生产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模式,居民住宅主要分布在山麓阳坡、水的北面,北侧是连绵山体,南侧为开敞的河谷耕地,“溪田层叠”“青禾秀美”[8],形成梅湾村“山—水—田—居”的完整格局(见图5)。

(3)公共空间

宗祠、庙宇建筑位于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处,是村落的中心,宗祠前留有空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民居建筑围绕宗祠布局,通过街巷道路与宗祠相连。聚落空间布局符合家族的生存和社会关系的等级划分,也是儒家礼制的主要体现之一。衔接民居、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的道路构成村落街巷空间,出于防御功能考虑主要巷道与等高线平行布置,与垂直等高线的坡道形成通而不畅的路网结构。

3.1.5 产业要素

当前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吊瓜、茶叶和食用菌的种植及黄牛、土鸡等养殖业。近年来,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生态养殖业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村落农林资源丰富,具有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发展生态农业所需的高海拔地势、肥沃的土壤,梅湾岭头、金竹岗基本农田集中区域是油茶、高山蔬菜及药材等经济作物适宜种植区。丰富的产业资源为梅湾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人居提供了良好基础。

3.2 存在问题

3.2.1“景”的问题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绿化美化、通讯设施、养老设施配套等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是关系传统村落居民生存的基本问题,也关系村容村貌的对外展示。梅湾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近几年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业更是对当地环境卫生品质、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提出新要求。

3.2.2“地”的问题

长期以来梅湾村处于原始保存状态,村落格局特色保留较完好,但传统民居存在年久失修,或被拆除替之以不协调建筑的问题,使得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直接威胁,亟待解决。

3.2.3“产”业问题

由于梅湾地处浙西南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村落产业种类少,传统农业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特色产业挖掘不充分,文化产业培育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村落经济活力提升缓慢,人口外流。

3.2.4“人”与“文”的问题

村落经济动力不足、传统生活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导致村落常住人口逐步减少,逐渐转变成“老龄村”“空巢村”。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人口外流,村落传统文化则不能永续,因此能否实现人口回流是当前梅湾村落保护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和根本问题(见表1)。

4 社区营造理念的保护策略

通过对梅湾“社区要素”的提炼和当前主要问题的梳理,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思路和切入点,以便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保护策略(见图6)。

4.1 环境整治,“景”观提升

针对村落景观资源要素的分析、提炼和面临的问题,从村落的保护和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积极完善交通、公共活动、养老、通讯等公共设施的配套,美化公共空间景观。一方面,原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某种程度上防止了居民的流失;另一方面,为梅湾村发展红色旅游业和生态养老产业提供设施基础。

4.2“地”方特色突出,传统“文”化延续

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是指历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本质性的模式、模型和准则的总和,还包括流动于历史的动态过程,而不囿于已经凝结成型的某一阶段[9],传统是可以延续、发展的。将地域特色要素分类别进行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对特色传统要素进行整合、重构、集中展示,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例如,利用村落传统建筑的营造模式、建筑工艺、材料和特色装饰对隔溪一处倒塌传统民居进行修复,并赋予农耕器具展示功能,结合隔溪田园风光集中展示传统农耕文化。这种形式的修缮、或重构既是对濒危传统建筑的保护,又赋予新的使用功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古建筑保护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见图7)。

4.3“产”业发展、“人”居和谐

以现有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借助适宜的土地资源,发展油茶、蔬菜、药材等高山种植业;以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教育等红色旅游业;依托优美的山水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耕读文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生态人居。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人口回流,实现文化延续和人居和谐。

5 实施保障

5.1 政府放权、政策资金支持

制定和实施任何形式的社区参与都要求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程度的政治、管理和财政权力分散[10],当前改革任务要想顺利推进,单靠“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或是“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均很难完成,因此要重视居民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居民主动参与,政府则提供部分经费的支援和社区人才培养。政府与居民合作管理,联合制定《梅湾村保护发展管理条例》,并由村民选举“乡贤”全面参与管理条例的制定。管理条例应明确保护范围、部门职责、保护管理、发展要求、经费管理、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法律责任等。条例执行由政府、“乡贤”和原居民共同实施监督。

5.2 提升公众参与动力

目前国内公众参与多停留在“象征性参与”,提升参与动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延续宗族、节庆活动,提供公众文艺、民俗表演机会,增进社区认同感;第二,从原居民的关注点入手,通过给予他们实际利益,使之切身受益于社区营造,调动其社区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彼此合作的热情。让原居民参与到公共设施完善、村落环境整治、住房条件改善、产权保障、经济发展、就业等规划策划的过程中来,使原居民深入广泛地参与到规划中来。

5.3“乡贤”协助,共促发展

传统乡村社会以退休官员、读书人、德高望重者为“乡绅”“乡贤”,他们是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重要群体。充分发挥村中有威望、有人脉、有资金、有文化的“乡贤”,选举他们形成社区组织,强化社区认同,能够有力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德行文采出众者可以讲解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家族中年长有威望者则组织宗族祭祀、迎神、修族谱,传承村落传统文化,加强族内自治,扩大族外交涉;当地技术师傅、风水师等在传统建筑修缮、新居营建和村落景观塑造中提供传统工艺技术;退休干部、从商回乡人士,发挥人脉为村落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养老招商引资,疏通销售途径,为解决村民长久生计和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以促进村落活力提升,吸引人口回流。

6 结语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浙江省共有176个村落上榜,一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被重视,另一方面村落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社区营造”能够凝聚居民、发挥集体行动,促进社会深层结构转型和基层体制革新[11]。与“自上而下”的保护规划相比,“社区营造”式的保护具有根植性强、公众参与程度深入的特点,是我国发展“上下结合”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途径。以地缘、血缘关系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村落,具备社区营造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需通过政府放权,激发、提升原居民的内生动力,使其成为村落保护发展的最终主导者;同时社会各界组织协助,从“景、地、产、人、文”等方面对传统村落实施全面、深入、因地制宜的保护,共同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家平,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环境层次探析[J].中国园林,2012(2):58-62.

[2]单彦名,田家兴,高朝暄.基于"人本观念"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5(4):52-57.

[3]王淑佳.社区营造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徽州古村落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4]余向洋.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5]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6]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J].规划师,2013(9):5-10.

[7]张智强."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农村社区更新研究——以厦门市集美区城内村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

[8]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褚绍唐,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王小斌.特色村落空间环境的有机生长——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J].华中建筑,2009(6):230-235.

[10]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community-level ac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Afair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81.

篇4:以梅为友散文

入秋,有段时间,心里总想着要去看看桂花,冬天无论如何要去赏梅。想归想,做归做,时间一长,心也便淡然。犹如今夜这雨滴,悠悠溅落,不紧不慢,淡然,漠然。

孤灯照壁影自怜,泪洒红尘百花残,繁华过后芳华尽,空留行人泪涟涟。

想自己也似这片落红,春残,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长叹。

朦胧中你的身影依稀可见,轻声问你,今生谁是你最想念的人?你我是否还有尘缘?你半晌无语。这端,我轻声而笑,含笑间,已知晓你的答案,无须再问,你也无须再答。

茫茫然,不觉想起天荒地老,海誓山盟这些词,想起汉乐府《上邪》的呼天为誓来,原来这些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而今,谁是谁非,已然不重要。于是,明白了,世上没有永久也没有永远,更没有永远会为你守候的人。三石前,来生的想念不过是欺人的谎言。

今后的人生,就这样淡然的了去,没有激情也没有浪漫,生命原本就如这张白纸,只是你我不小心涂上了粉色,让它有了一丝色彩。如今,花开花落,烟云散尽,你我尘缘了却,重归昨昔的淡淡流水,也许这样才是你我最好的归宿。

窗外,风住,雨歇。关了灯,站在窗前,夜色依旧浓浓,一如千年,没有生机,冷清凄凉。风中老白杨婆娑起舞,叶子悠然而落。心海深处的梅如落叶般没有了生命,渐渐发黄枯萎。往事如这梅般绽放,又如这梅般凋零。

秋意浓浓,秋风漫过思绪,往事已了结。梅开三弄,终是曲终人散,情逝梦远。那首老歌仍回响在耳畔……

上一篇:小南小学2012春季少先队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学前班社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