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

2024-05-03

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共2篇)

篇1: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

实录:八位高校教学名师代表讲述教书育人心得

央视国际 2006年09月10日 14:03 来源: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06年9月8日14:30,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3次记者招待会,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王越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教授,石河子大学曹连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讲述教书育人心得。

[王旭明]:首先我代表教育部感谢在百忙中参加今天记者招待会和记者朋友见面并接受记者集体采访的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的八位代表。同时,也非常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对高校教学名师的关注。后天教师节就要到了,明天在人民大会堂将要隆重举行第二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的颁奖大会。大家知道,在这之前,昨天我们刚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昨天各大媒体也已经报道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同志的女儿孟菲的回信。在这封回信当中,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号召教育系统,而且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要向孟二冬老师学习,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师德,特别提出学习孟二冬身上体现出来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我所接触的领导讲话中,向全国人民提出学习榜样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这是第一次。教育部党组在今天的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胡锦涛总书记还为我们全社会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

说到这里,我觉得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确实是我们过去提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师德要求和标准的深化和拓展,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你既要红,又要专,同时还要有魅力,要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所谓魅力,就是让学生们喜欢你,可能你红了,可能你专了,但是不是红、专,人家就喜欢?作为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也同样重要。我觉得这两个魅力,我们学习起来,琢磨起来有许许多多非常深刻和新鲜的东西。

今天我们请来了八位教学名师和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宋毅,就百名高校名师的评比和大家进行进行交流。我有个想法,因为我们上一次新闻发布会已就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的评比情况做了介绍,大家也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八位名师也给了大家书面发言材料,所以,我建议请八位名师不再念稿子了。我这里有六个问题,是许多媒体朋友们关心的,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回答,高教司的领导们也不再念稿子了,我提出问题请他们回答,提出问题以后,再介绍各位朋友。

请官员回答的问题是:一是这次百名名师的评选是如何体现出总书记提出的“两个魅力”的?或者说有没有体现、如何体现?第二个问题是我们选的名师是否是终身制?第三个问题,我们选出的名师是如何与学校的各项职称挂钩的?第四个问题,如何把一堂课或一门课和老师各方面的素质结合起来?第五个问题,请举例说明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引领、带动作用如何体现?对提高教育质量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和影响?

请名师回答的六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请八位名师讲一讲给您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作为八位名师,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第三个问题,当您遇到您的课堂上一个或者几个不喜欢您讲授内容的学生时怎么办?第四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一种议论,大家都觉得当代的大学生基础知识很牢,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作为八位名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来培养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第五个问题,请八位名师给我们讲述一件给您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或者一件事;最后一个问题,请八位名师谈一谈您这次当选了名师之后,对您所在的学校或者那个学科里的其他老师有什么影响?特别是这次来的八位名师里有四位是所在省地区第一次评出来的名师,评出来名师之后对学校和所在单位有哪些影响?趁着八位名师和官员做准备的时候,我们把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介绍一下。

参加今天会议的八位名师是: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中科院院士王越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学曹连蒲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在选百名名师代表的时候,我们特地选了来自西部地区和第一次当选名师的学校和地区的代表。同时,我们也在重点院校、部署院校里选了一两位,从不同层面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出席招待会的媒体记者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教育组记者杨明方,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吕诺,《瞭望》周刊记者周大平,光明日报教育部副主任周迅和记者丰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何子,中国青年报教育版副主编李丽萍,科技日报记者李凝,中国妇女报科教文部主任郝卫江,中国教育报高教部主任唐景莉、记者杨晨光、徐维彬、摄影记者修伯明,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王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连保军、记者刘庆根和郭可,解放军报记者陆荣军,中国税务报记者郑猛,北京青年报记者闫建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延红,北京日报记者刘欢,还有正在对我们招待会进行现场直播的人民网的记者们。

下面,首先有请教育部高教司的两位官员谈谈这几个问题,我们欢迎杨志坚副司长。

[杨志坚]:首先非常感谢新闻记者对表彰活动的关心,不久前刚开过新闻发布会,各位新闻记者非常踊跃。今天下午还是请名师谈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请记者主要报道他们的发言。刚才主持人说让我们回答几个问题,我把我了解的和我的认识先谈一谈,有些问题宋毅处长比我清楚,我就几个问题谈一下。

第一,关于评选名师,为什么评名师?评名师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评名师,首先还是看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最主要还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人格魅力,我想他的很多精神都体现不出来。尽管他的学术很渊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如果他不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我想很难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这次和上次评出来的名师,更主要的是在一线既教书又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充满爱,不断地参与教学改革,包括为提升质量作出贡献的老师,我想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个问题。

另外,对名师,我们奖励他,表彰他,我个人认为不是一堂课,也不是某一门课,而是对这些老师长期以来坚持在一线上课,给本科生教课,不是某一门课。因为从我们的要求讲,是希望他在几年内连续为本科生最少讲一门课,而不是讲一节课、一堂课。所以,这种表彰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在一线工作,从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的表彰。

第一届名师奖以后,确实对推动教授上讲台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做了统计,名师奖活动以后,对推进高校的教授上讲台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名师奖,能够促进高校更多的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基础课,上专业基础课。

我就是把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几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具体的请宋处长再补充。

[宋毅]:我补充两点,一点是关于教学名师是不是终身制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奖项,而不是一个职称,所以我们只是在这次的评奖当中,100位教授获得了这次的教学名师奖。应该说,一般情况下不重复表彰,只要第一届获得了,第二届原则上就不能申报教学名师奖。

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想举一个数据,我们在2000年做了一个抽样统计,全国的高校副教授大概有三分之一,30%多不上本科生的课,三分之二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2005年我们再次做了统计,大概80%的教授都能够上讲台,上本科生的讲台。我想教学名师奖在推动教授上讲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有别的措施,比方说我们有专门的文件,要求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如果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原则上我们是要求学校不得对这些人再续聘教授、副教授职务。

以上是我补充的两点,大家再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探讨。

[王旭明]:那就是说获得名师奖之后,是不是和学校各项职称挂钩,是学校自己定的,我们没有统一规定?

[宋毅]:教授应该是最高的学术职务,因为我们评的全都是教授,教授是一个基本的入门条件。我再补充一句,这次全国一共有178位名师推荐上来作为侯选人,因为名额限制,实际上评了97个,应该说没有评上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们也是在一线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讲名师,不仅在师德上为人师表,同时是教学和科研“双馨”,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强,同时深受学生的欢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推荐上来,我想这178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只是名额受限。

[王旭明]:下面请八位名师给我们介绍情况。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可能翻了翻我们给各位提供的书面材料,下面我们首先欢迎两院院士王越教授发言。

[王越]:非常感谢媒体关注高等教育,关注教师的工作。我想不要过多地报道教师本人,是教师的工作。我希望媒体宣传时多宣传一些集体,对个人低调处理,为什么?对学生假如说他不感兴趣,或者说我喜欢哪类的学生,我谈一谈个人的意见。

我想,教育工作,尤其高等教育工作,是人类进化的永恒主题之一,最核心的问题是文化的衍承和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有一个特殊重要的意义,就是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教师永久性的工作,但是应该说我们育人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它有本征的难处,也有实现中华复兴所面临的挑战的特殊情况。

难处一个是教书育人,尤其,我们教自然科学领域,首先面对未知的,比如科学问题、技术问题,都是希望学生最后去解决的,所谓创新。第二个是面对未来的,不是现在。第三个是面对未确定性,因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大规模具体的不能确定,假如能够确定人类社会就没这么丰富多彩了,那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这是面对未来、未知、未确定性的,但是要把这些落实到培养人才上,这是第一个难处。

第二个难处,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我们搞自然科学的,搞理工科的,我们的教学资源和全国的科技水平有待发展。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又要完成中华复兴的大业,再加上跨越式发展。跨越式的发展是未来的,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是非常难的。从文化工作的意义上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文化面前是微小的和暂时的,除了极少数文化伟人,其他都是暂时的。所以,我说为什么请低调地宣传个人,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们现在的心情非常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假如靠我们六十多岁七十岁的人来支撑,这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关键教育要有后来人,而且后来人要超过前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培养后来人,青出于蓝胜于蓝,又要向国际上学习。比如说美国顶尖的大学,我有确切的资料,它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比我们要做的好,比如说它的理工科的电子工程系招的人不多,一个班只有18个人,但是它的教育资源的投入那确实非常厉害。比如说他的普通物理就投入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一线讲课,上学期一个,下学期一个。这么18个学生,主要是培养领导性的人才,所以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人又是暂时的、微小的,比起文化的进展,比起中华复兴来说都是极其微小的,所以要低调宣传。

刚才提的问题,从难度、要求和现状来看,我是要教本科生大班的课,就是广泛的专业技术课,大概有100多人,我做的是专业基础课,就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对抗,因为现在这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也是国家特别急需的。因为信息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的工具,但是它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假如正面的作用保持不了,净是负面的作用,社会、老百姓不得其利还得其害,所以就要研究安全和对抗的问题。这里头肯定有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我怎么对待?我首先说不感兴趣的根源在哪儿?我的困难在哪儿?矛盾在哪儿?国际上重点的培养顶尖的人才,教授方法是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呢?就是教授上来讲这个问题的由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没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是什么,请学生下去,调动他的积极性,自己去解决。重要的课,我了解了一些,大概是1:3,讲50分钟要准备2个多小时,自己做习题、自己思考,这样的推动又是鼓励自己思考的模式。所以,针对我讲的课,又有系统性,又是范围很广的,又是将来要学生独立思考的,还有一种,由于我们讲课不可能像中学一样,所有的事情都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是被动的学习,等于是灌输式的,这么宽的范围,又要讲到前沿,又要讲到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难的问题,不可能很细的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向国际上学习,讲思路、讲发展、讲可能的路径,启发学生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些讲得比较深,碰到这类问题怎么办?我们就反复地举例子,因为我本身还有一点实践经验和碰到一些问题,我就要反复举例子来启发学生讲的这些原理和内容将来是有用的,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样的学生水平有些差,有些跟不上,就要让他理论联系实际。

除此以外,还开展一些实验和竞赛,鼓励学生自发的内在动力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就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这样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对课程接受不了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各种矛盾形成的一个现象,当然应该说也有一部分再三做工作,他还没有觉悟,那这个课也过不了。我们不是佛法无边,一股脑都过,也得有一部分过不去,那得重修。坦率地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不过的比例,但是不是很高,国际上有的研究生,一次过30%—40%的有,大部分过不去,得重修,前一阵有的著名的学校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我碰到的思考。但是,我们主要的出发点是希望后浪超前浪,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这是教师最本质的愿望。

第二个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当然,最喜欢的是基础比较好,思维又比较活跃又肯于思考的,同时能给你提出很多问题的学生,这种学生是最好的。附带说,在面对未来的问题中,教师回答不出来,尤其是科学的前沿问题,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学生能够平等地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坏现象,是好现象。科学精神中有两条很重要,第一条就是科学的大胆怀疑,第二条就是平等的讨论。对这样的学生加以一定的鼓励,他将来成才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类学生是怪才,比如说我们专业里碰到一个学生,他的软件专业特别强,同时在信息安全、安全和对抗中的能力又非常强,我们在模拟竞赛中,他可以攻关到最后老师的守关,但是他不全面,但是,我们也尊重他的特殊才能,也给了他一定的支持。我们对待这个学生不是完全支持,但是又是支持的,又希望他补救一下自己。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种有钻研力,基础比较好,愿意给老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谢谢各位。

[王旭明]:特别感谢王越院士。王越院士在第二届百名名师奖获奖者里是唯一一位两院院士,而且两院院士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奖项”这么重视,我认为特别好,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也非常好。他喜欢钻研能力强、思维活跃同时又能提出很多问题的学生,对我们很有启发。

下面有请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给我们讲讲。

[王玉凤]:教育部的各位领导、同仁和媒体的各位同志们,去年9月9号,我和王院士一块儿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温家宝总理对教学奖获得者的接访,温总理的一席讲话,这一年来我不断地在脑子中回味,他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且他还提到一定要上基础课。我觉得对一个总理,日理万机,他能够想到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要上基础课。他还提到给他上晶体光学的教授,几十年过去了,他现在当上总理了,闭上眼睛一想几十年前这位教授的师德风貌历历在目,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当时我也很震撼。最近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信又提到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我觉得凭我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做那样的教授,自己认为达不到,但是应该去努力。我过去也做了一些努力,今后也还会继续努力。

我就按照主持人的要求谈一下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问题。我记得从九十年代前后开始提出来素质教育的问题,最近这几年特别强调创新,特别是去年、今年到最近一段时间提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提得特别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一个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责任非常重大。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我认为:还要立足于本课程作为出发点,来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我是物理学教师,我觉得物理学力热声光电,近代物理丰富多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舞台,我觉得应该利用好这个舞台。因为我们学校承担了国家物理教学基地建设任务,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建立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为了给全国同行起示范作用,我们选了一个目前认为非常需要而且非常薄弱的环节做起来,这七八年下来,我们在这个实验室里给学生准备了200多个项目,各种各样的,力热声光电,学生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当你让学生摸着几十万伏的高压而安然无恙时,当学生看到一个金属球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磁场中旋转起来时,当你让学生置身于利用不同的原理形成的立体世界时的时候,学生会震撼,我们要求学生,要对实验提出个人见解,如:有哪些你最震撼,有哪些你觉得还需要改进,我们在报告中提要求,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简简单单,因为老师给下了任务,他必须写几句。但是,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比如2000多个学生上课,总有100多个学生在拓展栏目里写上一大摞的想法和方案,有的学生在报告纸上写不下了,又写了十几页、二十几页,有的学生问老师我能不能实践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学生开辟了创新实践天地,首先要敢于实践,然后才谈得上创新。我们首先有了这样的想法,然后群策群力地把这个创新天地建立起来了,提供各种各样的仪器工具,把学生组织起来,我们开信息发布会,学生听了信息发布以后,他提方案,我们再开方案论证会,再评审方案,再给他提供资金,再让他来做。一般这开始时候学生,比较多了,一两百人,180人的教室都坐不下了,特别踊跃,方案论证的时候就少点了,真正能拿出来的就不多了,但是也有百八十个项目。然后我们再评审,让他们进入创新实践天地去干,这时候也就只有四五十项、三四十项,干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学生干不了了,就退了,就剩下二三十项,过一段时间再来一个循环,非常非常操心,也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觉得特别有效。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天地来说,是一个物理实验室开辟的天地,虽然一年几十人,不太多,但是我们认为培养出几个拔尖的人才,可能比培养几十上百个平庸的人才要更加有价值。我们这个创新实践天地活动到现在已经将近6年了,确实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学大学物理开始,一直到毕业,保了研,继续在这儿干,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继续在这儿干,硕士完了读了博还继续在这儿干,这样坚持下来的有二三十个。确实出尖子!

我举个例子,计算机系有个学生叫杨欣,一年级上大学物理课感兴趣,提了方案,老找我,说老师我要做什么,我一看这个学生就不喜欢,为什么?小男孩把头发染黄,还戴着项链、耳坠和戒指,我当时就想说你如果想在我这儿干就把这些摘下去,但是我没有说。我觉得学生有自尊心,我说你先干着,这种学生你不要伤他的自尊心,要挖掘他闪光的东西,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特别钻研,你给他什么任务,他特别认真地干,当时我们正在做计算机的导学系统对触摸屏计算机不太熟悉,我叫他出去跑跑了解市场行情,他中午不吃饭给我跑,脚上都起了泡了,还给我写了一个报告,什么厂家、什么产品、什么功能都写下来了。后来他一直做到了本科毕业,他做了十个项目,都在挑战怀中获奖。他在临毕业之前,把他创新实践的经验都理出来,写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当时就想油印留给他师弟师妹看,后来偶然的机会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发现了,感觉非常好,就给他出版了。现在出版了两本了。第三本,因为他到英国留学,暑假回来又写了第三本。这样的学生,中间也不是那么顺利做,第一次他说想给创新实践天地弄个小报,我说可以啊,跟印刷厂联系一下,多少价钱,怎么印。他到那儿就跟工人师傅打起来了,让人家给他套红、弄彩版。还说,人家贵,他还没钱。没钱不跟人好好说:没钱,就是没钱(很硬的口气)!人家说那不印彩版行吗?他说,不行,必须是彩版。然后印刷厂给我打电话,以后这样的学生别让他上我这儿来,一点礼貌都没有,连个师傅也不叫,你没钱还横什么,这么穷横什么?当时我也挺生气,第一次让他办事,这个过程中间最难忘。但是,这个孩子非常非常拔尖,不到四年十个项目做了,也获了奖,毕业时候在学校里写了两本书,第三本书是去年到今年写的,清华出版社的编辑说:而且销售非常好。这就是尖子,我总觉得当初如果我看不上他,他肯定没有今天。现在最起码头发不染了,戒指拿下来了,我始终尊重他,挖掘他闪光的地方,不能要求学生必须做完人。

另外,在教育上的付出,在座的可能都有体会,投入和产出是根本不成比例的,因为我们有教学基地,我们的基地建设是一批人在那儿做,大家都非常敬业,自己的职称问题,受了很多委屈,还在这儿做。作为个人来说,继续投入,继续做,但是作为行政领导,我也有一个想法提出来,以后除了评名师,能不能评教学团队?有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能带起一大片来。所以,我每次被评上这样的奖项,都觉得非常惭愧,因为确实不是我一个人在做的,老宣传一个人,对这个人本身也不是特别好,因为他会面临很多的压力,也会非常难受。而整个的团队就不一样了,我们基地的团队,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强,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凝聚起来非常强,当初六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清华、上海交大、同济、中南大学、北科大和我们,我们当时说争第四,全校领导一脸不满意,争第四算什么?现在我们的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我们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也得到了,奖项、名师我们都出了。所以,我也想趁机给教育部的领导提个建议,能不能评一下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我来说虽然已经60岁了,可以说不是中结,只要我有余力,我还会继续努力。

[王旭明]:谢谢王老师。我们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王老师是今天请来的八位中唯一的少数民族,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所以就更加感到自豪和亲近了。这次评选共有三位回族教师被评为名师。

下面有请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介绍。

[吴昌林]:刚才主持人的这几个问题,对我来讲好象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一想起来很难。所以,请允许我不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因为今天有很多媒体关注教育部评选名师这件事情,我从内心来讲非常感到高兴和荣幸,我想谈谈我的体会,当然我也会尽可能地回答这些问题。

我是八十年代后期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博士,也是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个博士后。照道理,我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是做一些研究,但是我校老师、学生、领导的鼓励下,使得我这些年做了很多的教学工作。一个感觉是从事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里,教授和副教授定一定要花比较大的精力,教授和副教授上讲台是一个比较好实现的目标,严格讲,要花比较大的经历来从事本科的教学工作,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否则的话,教育教学的水平就不可能很高。所以,我这些年确确实实花了比较大的精力,一个是本科教育这块,作为课程的负责人,我们2003年第一次评精品课程,得了奖。2002年被评为国家教材一等奖,当然也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主要是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

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但是我最不喜欢厌学的人,我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是我存在偏好,就是来自农村的,家庭还比较困难的,但是他又聪明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我们在课内教学以外,基于我们的教学基地,大概也有八年的时间,从98年开始,一直坚持搞课外学分和做学生的课外创新的培养,在这块做了比较多的事情。我感觉到现在很多学校在做这件事情,就是课外对学生进行培养,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是寻找一个途径,怎么样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或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出来。现在有一个要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在这点我有一个小小的体会,一个我们决定做一点事,是在创新人才教育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我们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如“创新之根在实践”,我们感觉实践很重要,但是实践也不简单地说是课外创新的活动。另外,我们把课程做了一些调整,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课内的东西,在课程这块我们设置了一些创新系列的课程,这是一个方面。在课内实践中,我们把实验课分了几个层次,有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哪怕是模仿性的实验,可能这样的实验数量比较大,因为学工科的学生最初还是有一些模仿,有一些实验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来检测、判断实验的正确性,来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指导。这对于相对大面积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培养是必须的。另外,我们也大量地开展课外的创新活动,最近几年,我们和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签订了本科生的交流,英国、法国的学生到我们这儿来做毕业设计、实践训练,我们也派了一些学生出去。还包括一些类似大赛、竞赛的活动,在课外我们也指导一些学生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闵伟同学做的一个项目,题目是他自己选的,他在网上看到浙江科技网发布一些需求,需求里有一条,就是要一个小时能够给煮熟的鸡蛋剥壳的机器。他说吴老师我们做这个机器?我说可以啊,但是怎么把鸡蛋的壳剥下来?他们上网查,国外也有这样的机器,但是原理不知道,咱们学生自己怎么做?就用吃饭的饭盒把煮熟的鸡蛋放在里面反复倒,其中有一个学生弄出来了,跟其他学生一研究、一讨论,可以这样做,最后就设计了一个小机器,他们演示给我看,煮熟了一批鸡蛋,放进去以后,基本上成功了,壳是壳,蛋是蛋。这批学生还包括一些女学生做的麦当劳的售货机器手。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坐在研究室里干两个月,把这个事情做出来。我们当老师也得去了解学生的心理。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我们这两年和美国学生做的时候,因为我这个编队,华中科大学生多少名、美国大学学生多少名一起编组,我说你们做完之后,每个人给我写一个报告,你们特别总结一下,美国的教育背景和我们这样教育背景各自的看法,后来他们告诉我,比较起来,感觉到我们在方案的设计上,在方案的论证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可能就一两天,方案马上就进入了技术实施,并未对项目的方案进行周全的考虑。在实战的时候体现数理基础,我们的学生并不差。但是,在对一个项目的宏观把握上还是有差距的,人家的学生可以把这个方案揉成五六个方案,那个麦当劳的方案后来被美国的学生否定掉了,他们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服务员的月工资几百块钱,他们一看服务质量很好啊,说这样一个情况的话,你们提出这个项目,在经济方面就不合理,后来同学们跟我说,我感到也很受教育。今年的学生又有了一个新做法,这个项目做完以后,学生们对整个项目进行论证。我感到高等教育,一个是老师的学术水平,你才能带着学生做一些事情,对学生有一些认识。另外,要真心地去把你的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这样的话,你会有很多的想法,同时也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去和学生互动。看起来创新不是要出一些成果,就是说你要把学生的意识,心灵层次上的东西勾出来,使得学生不吃不喝愿意在实验室中做这个事情。另外一方面,培养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现在就是你们和美国的这几个学生怎么竞争,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也不算最好的大学,但是我有这个自信,我们的数理知识、功底和能力,我们的学生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人进入到一个公司以后,比方说在语言交流方面没有问题,英语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在哪儿?还是脑袋瓜子,我们教的学生可能专业上的更多一些,但是我们从经济学的观念、社会学的观念或者环保等其他东西来指导学生的设计。上课的时候这些话我们还是会对学生说,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可能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和学生有这样的一个交流,所谓教学相长,我大概理解有这么一个意思。

这次有幸承蒙错爱,被入选成名师,我也感觉非常惭愧,我觉得也没做什么事情。特别是我也说了,有这么多的媒体朋友,你们这么热心,这么关心现在的高等教育,关心其中的问题,我心中确实非常高兴,谢谢各位!

[王旭明]:谢谢吴教授。下面四位教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都是来自第一届名师评选零的省份,一位来自山西,一位来自贵州,一位来自云南,还有一位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是西部地区。山西虽然不是西部地区,但相对来说比较艰苦,高等教育也不算发达,所以我认为在高等教育不算发达,条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董校长第一次当选为全国名师,而且是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名师,确实有引领和带头的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下面有请请山西农业大学的校长董常生同志给我们介绍。

[董常生]:尊敬的杨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的同志们,以及我们的同行,今天非常高兴刚才听了三位同行,也是老前辈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将举行全国名师奖的颁奖仪式,而且今天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我们感觉非常高兴,这反映了教育部的领导以及各大媒体对我们高教的重视,对教师行业的重视。谢谢大家!

我是山西农业大学的董常生,是一名专业基础课的教师,从教20多年,我带的课程是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这门课是兽医学、畜牧学的专业基础课。在20多年前,可以说从大学的专业上来讲,兽医也好,畜牧学科也好,是不受人重视的。一听到“兽医”这两个字,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都感觉不舒服,更谈不上终生人事这一专业。我又是一名专业基础课教师,但是自己经过26年的从教生涯,深深感受到基础课的重要性。我想,如果我们把整个大学专业培养人的体系比作一座大厦的话,专业课好象是大厦的外部,五光十色、风风光光。作为基础课来讲,就是它的地基,地基可以说不露天日,而且是本色,我想是原汁原味的。要做好这项工作,我自己也深深感觉到这项工作的重要。

刚才主持人给我们留六道题,作为老师来讲,经常给学生出题,考学生。今天主持人考的也很好,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当学生不喜欢你的课程的时候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而且可以说我在15年前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是每一年课程开始的时候就能够遇到,有学生不喜欢畜牧学,不喜欢兽医学,我们是农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开始不喜欢农科院校的,特别是我们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形态学的课程、结构学的课程,这门课程需要记忆的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接下来要实际操作,解剖动物,就要看肌肉是什么特征、什么形态,机体的穴位是怎么分布的等等。可以说不喜欢这个专业的,首先是不喜欢解剖课,而且是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怎么办?还得教啊。

我有一个事例,当然事例很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1982年我代这个课,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那时候一个班招40个,其中只有6个女同学,因为学科的特点,我国特殊情况下、特殊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情况,只有6个女同学。女同学一听解剖课,你在那里非常认真地解剖,其他的同学非常认真地看,但她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因为血腥味不好闻,怎么办呢?我只能给她逐步地解释。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在第六星期的时候,我讲第六周课的时候,他对我讲他的父亲突然生病了,什么病呢?就是半身瘫痪。因为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虽然是讲动物,但联系到许许多多有关人体方面的情况,因此这个同学在课下就对我提出一个问题,说他父亲瘫痪了,这是什么问题呢?正好那时候讲心血管系统,就是血管在全身的分布,特别是在脑部的分布,我就给他介绍说你爸爸瘫痪最主要是脑血栓,在什么部位形成呢?在脑部的内囊区血管形成一个直角,这里最容易形成血栓。给他讲血栓是怎么形成的,而且对他讲我们身体内经常有血栓,只要不在脑内形成血栓是没有问题的,不在心脏形成血栓是没有问题的,血栓是动态平衡的,这样他就逐渐感兴趣了。同时,在教学中把一些医学方面和现代的医学技术结合到讲课内容中,这样他就有兴趣了。当然他父亲是属于不完全性的脑血栓,最后经过治疗以后逐渐恢复了。通过这个实例以后,很多同学逐渐对这门课就感兴趣了,通过这个学科知道了其中的奥妙,因此这样就慢慢引导学生,教他其中的奥妙。所以教学生,要让学生对你的课程感兴趣,这是你的责任。

要感兴趣有三点,第一,教书育人是一个引导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大学的三年、四年也一样,都是一个引导过程。第二,我感觉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最好的一个场所;第三,我给大家的材料上可能也有很多不足,但我认为基础课教师是托起人才大厦的基石,所以基础课教师非常重要。从毕业的我的这些学生们看,他们有的在社会上从事了研究、从事了管理,回过头来再想基础课,会知道基础课是重中之重,如果学会了基础课,就学会了学习课的基本方法。

最后,我再讲几句话,我觉得对学生要有真正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要有真诚的教学态度,对于学生要给予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是我对大家汇报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像王老师所讲的一样,我做基础课教学已经26年了,我对基础课教师的辛苦首先是同情,然后是支持。基础课老师申请课题是很难很难的,因为它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距离。教育部门也做了很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教学成果奖,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等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看看对于基础课教师,特别是中年的基础课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支持,特别是职称上的支持,作为学校来讲,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所以是不是在这方面再出台一些很具体的办法。

我讲了两个方面,可能讲得不一定准确。谢谢!

[王旭明]:谢谢董校长。下面请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介绍情况。

[项昭]: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和老师,我作为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大会,既感到激动,也感到忐忑,教育部在这次评选名师中,帮助我们西部地区贵州省实现突破了零的突破,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这次名师评选,希望通过这次名师评选促进我们西部教育事业。由于的时间关系,我想从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1963年大学毕业,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学、高中教学乃至于大学的本科生和成教生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体会到教授上大学基础课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担任基础课的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我们师范院校数学系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我所讲的课程中,有的课上了40多个班,3000多个学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课上了一次又一次,怎么样去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把课上好,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大纲,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面对教改的需要,基础教育对我们西部地区来说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要抓好基础教育,至今,我省还在进一步落实“普九”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对中学教师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怎样通过课程改革让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重担,所以我们加强了教学的实践环节,因为师范院校的教学基地实际上就是中学、小学,对高师,我们经常深入中学课堂,帮助中学老师,一块研究教学当中的问题,把丰富的中学教学案例和生动的情境带入大学课堂,这样的课学生喜欢听,而且认真学,学了以后有用。我们在担任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解决怎么样钻研教材,一方面解决怎么深入实际,了解中学的实际需求,这是我们上好基础课的关键条件,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第二,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这一点对高校的老师是大有作为的事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在课程教材教法、学法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特别是当前高中面临新一流课改,高中将要实行选修课加必修课的课程制度,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是一位数学老师,对数学课来说,增加了非常多的新内容,包括王院士提到信息安全和密码的初步知识已经列入高中的选修课,其他的比如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布尔代数和电路设计以及优选方法、图论初论等等,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在以前高师的课程设计当中并没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介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在一块儿,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查找资料,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制作课件,一边学、一边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自己上课,还把研究生也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本科生一是听课,二是评课,而且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我们高师院校来说,学生不单是听众,他们学了以后不仅要质疑,而且还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考试制度,他们觉得光是笔试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要求,还主动要求有口试,要求有机会上台讲演。这样的做法也促进了我们对课程本身的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我们深感在基础课的教学当中,更新内容,改革方法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教授担任基础课教学任务,不仅是有利于学生,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现在基础课教育对中学教师要求非常高,除了学科知识之外,要求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大学老师也应该增加我们的知识含量,一方面我们的学术造诣、科研能力要增强,另一方面是实践性的知识也要增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要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去丰富教学,感染学生,给学生做出表率,更积极参与教学的研究活动。我认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搞好自身的科研,也应该大力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能力,形成自己上课的风采、自己上课的特色。这种投入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且具有双向互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听了一节他觉得很有意义的课,下来他会追问,而且促使自己去钻研,要求老师解答,老师带领学生一块做,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对师范院校来说,不仅促使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而且促进研究生教育科研的能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双向互赢的教学过程。

对我们国家来说,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更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我们虽然年纪大了,可能陆陆续续都要退出教学岗位,但我们寄希望于新的老师,把自己的精力切切实实地用在教学上,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师职业是值得我们奉献毕生精力从事的事业。能够作好一位人民教师,正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王旭明]:谢谢项昭教授。下面有请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发言。

[崔运武]: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尊敬的媒体记者,下面根据主持人的要求,就直奔主题,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喜欢的学生是什么?在教学21年的过程中,我喜欢的学生是能够跟我有回应、有交流的学生。这个回应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对我的教学能够给予肯定,或者说不肯定我,他反对我,反正要给我回应。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这么一个理念,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习惯坐着听课,不喜欢于交流,恰恰各种方式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像我们所提出的培养创新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前面几位老师是从事理科教学的,我是从事公共管理类教学的,公共管理就是用到派别体系对现实作出解释,从不同角度解释,实际上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样。另外,现实也在发展当中,公共管理也在发展当中,很多东西可能今天说是这样,明天它在发展。我告诉同学们,你们可以大胆地提,课堂上、课外等各种方式都可以提。

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们提的最基础的问题,什么叫公共管理,我作为一个老师不能给出有专业规范、严谨的解释,如果不合格我可以走下来,如果合格这很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确实喜欢和我交流的学生。

第二个问题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怎么办?我觉得“不喜欢”有两种,一个是我不喜欢某种类型的学生,一个是学生不喜欢我。我碰到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态度不端正,我问他有什么意见,他说,我对你讲的一些内容不认同,我说有什么意见你可以提出来,如果我可以改进的,我改,如果有不同观点的,大家都保留。通过与他充分的沟通,我们双方达到了理解,也促进了双方对教学的改进,他最后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我想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因为什么呢?实际我个人觉得教学做的好,他应该是会喜欢的。我们也强调大学教学从让他学,到课堂学习到自学知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的,无论如何教师都是主导。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做的太多太多。我听到一些老师说,我今天讲的这堂课简直是对牛弹琴。我听到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真的是对牛弹琴的话,不是牛不好,而是你弹的琴不好,你为什么不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呢?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是很关键的,老师如何能够做得更好,这么多年我自己有一些感触。我在给各位记者的材料当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在申报材料中有这样一个看法,我在这里重复一下。我有这样的一个感触,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是要不断研究、不断投入的过程,是需要专注、需要付出充满艰辛的过程,也是收获创造欢愉的过程。第二个感触,我仍然这样认为,16世纪的时候,伟大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姆斯”说过一句话,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我对此表示赞同,它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同时,我借用我老师的话,他说“得天下英才者能教之”,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我说如果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且能够教之,我想这是大学教师今天最好的追求、最高的境界。

[王旭明]:谢谢崔运武教授。下面请石河子大学曹连蒲教授发言。

[曹连莆]:我是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石河子大学的教师曹连莆,我们学校所在地石河子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最西的,是市区只有十几万人口的一个县级市。

今天我想谈一点感受和回答一个问题。一个感受就是胡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的女儿孟飞回信中的号召,因为孟二冬教授在我们石河子大学支教的过程当中,为培养边疆的学生倒在讲台上。他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在近两年来,我们学校全体师生都在学习孟二冬教授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去年胡锦涛主席就给孟二冬教授作出了“为人师表、品质高尚”的评价。胡总书记给孟飞的回信,我们早在将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开始学习,再次掀起向孟二冬教授学习的热潮,我觉得孟二冬教授在我们学校短短两个月的讲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他讲课中对学生孜孜不倦的耐心讲解,几个班学生的作业他逐一批改,而且到最后的日子,他喉咙长一个肿瘤,已经是声音非常沙哑,甚至每讲一句话都大口喘气,很多学生哭着说:“孟老师,你不要讲了”,但他仍坚持在那里讲,麦克风的声音大家听着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讲完最后一次课程。所以他那种精神给我们学校全体师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我想,北大的教授能够对我们边疆的学校作出最后的奉献,我们在边疆学校的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认真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呢?所以,我想应该以孟二冬教授为楷模,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把我们今后今后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为边疆人才培养继续奉献余热。

回答一个问题,评教学名师奖对我们地区或者学科有什么影响?我这次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推荐的教师参评,但我也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校名师奖的获得者,所以我也代表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我1961年从原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己在边疆从教四十多年。不能说做得很好,能有今天,可以说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年一年把这些成绩积累起来,好象多一点,所以有这么一个获奖机会。我想通过这次评选,对我们新疆建设兵团的高校也好,对我们新疆的高校也好,都有重要意义,首先使大家真的是感受到中央对我们边疆、对新疆、对建设兵团高校教师的重视。不管我们多么边远,只要我们认真地教好书,在教学上不断努力改革创新,我们作出的成绩都能够得到中央和教育部的充分的肯定。通过这次评选之后,学校的老师深深体会到高校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管是教授还是副教授,没有哪一个不上讲台为本专科学生讲课。我们学校有明确规定,教授不为本科学生讲课,年度考核就不能通过,这已经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并已形成习惯了。对于教学名师的评选,我们学校也在评教学名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也在评,国家也在评,我想这一奖项的设立在促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谢谢大家。

[王旭明]:谢谢曹教授,曹教授可以说是活着的孟二冬。他是1961年从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然后到边疆地区,一直在那里工作。石河子大学又是唯一一所生产建设兵团大学,为边疆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曹教授在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孟二冬”式的精神品格确实更值得发扬。

这次评出的百名名师当中,还有三位来自部队的院校,最后有请他们的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介绍情况。

[王雪琴]: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首先感谢教育部和媒体给我们这个机会,在此表示感谢,让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军队院校的教学情况。我来自解放军炮兵学校,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我们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方向,培养的人才是部队的指挥员,我们学生的来源是地方应届高中毕业学生。学生进来之后,和地方不同,我们要培养军校大学生,学生是在紧张而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我们既有大强度的军事训练,我们还要完成和各位老师一样的本科教学任务。所以教学过程中,怎么把统筹起来,使我们的学生既能成为一名合格军人,也能够成为一名大学生,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学校在全军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正因为在这种氛围当中,出现了我这样的幸运者并评为名师。我很同意王老师所提出的,教学名师与他所在的院校的氛围是分不开的,所以既要表彰名师,更要表彰他所在院校的这种机制氛围。

下面结合我教学中的教书育人的情况谈两点感受最深的东西,也结合主持人提出了六个问题。

第一,我是教数学的,也就是教基础课教学,长期在本科生一线教数学,所以我自己感到,作为基础课教员,课堂教员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而且长期的教学,我感觉上好一堂课容易,但是一辈子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感到课堂教学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课堂的开头,课堂中教学内容的连接,课程的结尾,怎么体现创新精神,怎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觉得这个是永远学不完的。在教学中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学生问我,王老师你经常给我们讲微分、积分,讲它到底有什么用?怎样让学生喜欢我这门课,爱听我这门课,让学员体会到数学魅力?因此,有一次给大家讲“中值定理”,然后结合实际讲优化问题,同学们听了以后很感兴趣,不停地问,我就觉得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于是在我们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把数学建模课纳入到高等数学中。我们又挤出一些时间来,建立了数学实验室,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课。这样就把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结合起来以后,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充分地体验到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后来同学们毕业的论文,两三年过去了,有写数学建模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毕业后,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军队各项军事科研的主力。有些学生对我说,王老师我毕业以后,你讲的一些公式我可能忘记了,但是所解释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确确实实在工作中得到了深化。我体会到基础课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它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之外,还要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当中拓展学员的创新思维,拓展学员的创新意识,这样确确实实能够培养学生感兴趣。第二,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碰到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像刚才提到的才思敏捷的学生,这些学生确实特别招人喜欢。我感觉有些学生也特别招人喜欢,像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开始的时候心里很烦他,但却是感觉到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异样,这样的孩子出成果的很多。当然在部队里调皮和其他学院的学生调皮的孩子不一样,他不敢染发,不敢戴耳环,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但我对你们讲一个调皮的孩子的事,有一次,他说王老师你知不知道我们学院闹鬼了。说半夜听到有人在哭,半夜起来就去抓鬼去了。结果队里就批评他们了。我说,你怎么想到闹鬼呢?鬼是怎么回事啊?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平常人不太一样。于是就抓住这个问题和他探讨一些问题,然后再引导到教数学上来,现在他还在部队,当管理干部,非常好。还有的学生明确地对你提出来,我不喜欢数学。因为毕竟数学和文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部队的学生与地方的学生不一样,我们那里是免费上学,不交学费,虽然有些学生不喜欢数理化,但由于他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虽然他不喜欢数理化,因为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也来到学院。但是这部分人另外一方面非常突出,管理才能、文学才能非常明显,所以有一次有个同学对我说,王老师我知道你讲课很投入,但我听不进去,一看数学就头疼,一算积分式就繁。一交流,我知道他有他的想法,有他的人生安排。所以我觉得社会是有各种人才组成的。不是说喜欢我数学的就是好学生。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一起交谈,我说你掌握最基本的数学计算,但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对你将来学管理,去做一些组织工作,同样有好处,同样对你的文学发展也有好处。这孩子后来毕业之后,在部队搞宣传工作,文章写得很好。后来我们联系,他感觉他的思维的严密性在数学方面有所发展,学习中他的数学成绩并不高,但起码能过。在我的教学中也有,我最不喜欢像“木头”一样的孩子。就是上课的时候,他的眼睛珠子是痴呆的,问题的反映尺寸,讲到哪里都反映不出来,后来,我发现可能个人有个人的问题,个人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小孩,上课的时候眼神不连贯,是迟钝的,下课我找他谈,他说不舒服。我说,哪里不舒服?他说腰不舒服。我说让他赶紧去看,后来他去医院,知道是乙肝。谁都不敢去看他,我去看他,给他补课,后来治好病出院后也跟着上课学习。我觉得像这种木讷的孩子确实有他的原因。还有一次高考,河北那里发生了一次集体作弊,我们这个小孩跟着考进我们院了,已经大半学期上完了,但中纪委发一个通令,说你们都不能上了,要退学。结果孩子也是发生这种情况,也是目瞪瞪地坐在课堂上。我问他,我说考场作弊没有?他说,考场确实有作弊。我问他,你作弊没有?他说,没有。他说自己没有作弊,我也被赶回家,所以他心里感到很难过。这种情况下,我发现目呆的孩子也有他的原因。当时院里说,你回去考吧,中纪委规定的要考,你必须去考。考完以后,如果你合格了可以跟班上。所以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对学生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地改变。

所以,我自己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常存着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同时,我觉得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付出了必然能够获得收获。你只要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其乐融融。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由于时间问题,我就不往下讲了,谢谢大家!

[王旭明]:谢谢王教授。八位名师牺牲了自己紧张繁忙的工作时间,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听得也聚精会神。虽然我们没有到课堂上听八位名师讲课,但我感觉仿佛是置身其中,听他们怎么教授他们的科目。虽然仅仅两个小时,但感受很多,我想说一句话,过程是最重要的,最美的结果和最美的过程比起来都显得不是最重要了。听他们八位名师讲述教授学生的过程,确实很感动。我想在明天八位名师和百位名师走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取名师奖的时候,我确实要由衷地祝贺他们,感谢他们对我国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八位名师。责编:兰华

篇2: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

一、实录举例

笔者将古诗分为“抒情”“叙事”“寓理”三类,并选取三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进行“诵读”分类教学的说明。

(一)抒情类

笔者选取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诗是乐府歌行体,加之李白的浪漫个性,因而具有抒情之“诵读”价值。

片段一:

师: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是不是?好,随便说说吧。读过他的什么诗,随便一说。谁来讲?……师:好,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同学们。

教师直接切至作者作品、风格等,简洁导入;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初次朗读。

片段二:

师:……这是读古诗的一个基本语调,要舒缓,速度放慢一点,同学门读得太快了。好,重新来,将进酒,一二……师:好,注意这,还有一个字的读音,千金散尽还复来,读hái还是huán,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教师强化字音,抽问指导,开始从“音读”迈向“诵读”。

片段三:

师:……请同学考虑一个问题啊,李白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这首诗的?……师:……我们在吟诵的时候呢,就要做一点技术上的处理,比如哪一个字我要重读,注意啦,哪一个字我要重读……再就是节奏要注意,有些地方呢,可以把它排得密一点……有的时候呢,要慢一点……

教师启发学生关注文本情感,还原作者的写作情境,并指导“诵读”要领,进行范读,理论结合实践。

(二)寓理诗

笔者选取了江西新余一中黄富忠老师的《短歌行》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诗寓理于情,可从“人生几何”出发,对学生进行生命哲理教育。

片段一:

师:同学们可曾喝过酒……师:……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教师以核心词“酒”导入,唤醒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快速接近文本。

片段二:

师:……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大家齐读,开始!……师:……“譬如”的“譬”读错了……我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教师设置“诵读”疑惑,再以齐读、范读的方式,疏通字词,营造“诵读”情境。

片段三:

师:不同人对待死亡的做法是不一样的,那么曹操,他对待死亡,他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下发习作:《酒的遐想》《等死》;教师读完,学生掌声)师:其实,说到死,人们总是比较忌讳的……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最好的方法是用行动去做事情,包括去亲近,享受生活。这样,至少咱们会少点遗憾。

教师再次回归诗歌中的哲理,以讲读方式进行总结,并朗读相关习作,加深学生的哲理体验。

(三)叙事类

笔者选取了余映潮老师的《木兰诗》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该文叙写了花木兰征战故事,是一首叙事诗,通过“诵读”可体味其语言精练等特点。

片段一:

(开课:生齐读课文)师:……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师:……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

教师让学生读材料,初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及语言特色,再齐读字词,营造起“诵读”情境。

片段二:

师:……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

教师举例“诵读”,示范揣摩诗句情感,学生尝试。

片段三:

师:……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么呢?

教师让学生段梳理意,把握全诗叙事脉络。

二、经验启发

“诵读”是根植于文本的,教师应进行古诗分类教学。抒情类因其强烈的情感,更易被处理为整堂“诵读”;寓理诗是情感与哲理的融合,有“诵读”+“讲解”特点;叙事诗因其故事性质,“诵读”会瞄准于语言、人物等。

因此,“诵读”要找准根、点和法。教师不仅需明确“何处读”“读什么”“怎么读”,据此“选点”设计,还要掌握基本的“诵读”指导方法,既可亲自领读、范读,又可借助音频样读。

摘要:“诵读”是一种经典教学方法,但其在古诗教学中常被弃之不用。进行古诗分类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举措;而以名师课堂实录作为观照对象,可以得出一些经验启发。

关键词:诵读,古诗,分类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董鹏.《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J].中学语文,2008(4).

上一篇:《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唐诗鉴赏下一篇:雨中友谊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