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

2024-04-29

孟子鱼我所欲也(通用14篇)

篇1:孟子鱼我所欲也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篇2:孟子鱼我所欲也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第三段: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其丧失了“本心”。

篇3:孟子故里专家开讲孟子公开课

据中新网消息, 中国孟子公开课4月底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开讲。首批学员、邹城居民代表、新闻媒体共200余人出席开讲仪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以“从孔子到孟子”为题讲授孟子公开课第一讲, 然后为学员讲授了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 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孟子与孔子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据孟子研究院专家介绍, 从4月27日开始, 孟子公开课隔周周末上课, 每次120分钟, 有讲解有互动, 12讲课程分6周完成。其内容涵盖孟子的思想渊源、齐鲁文化与孟子、孟子其人其书、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民本思想、为官之道、正气论、王道思想、孟子如何成为亚圣、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海外影响等方面。整个课程既有理论阐释, 又结合现实需要, 注重孟子思想现代价值的应用。

篇4:鱼我所欲也

美味,含脂低,高蛋白,营养高,新鲜,适合男女老少,且简单易做。下班时买一尾,让摊贩杀好,回来清蒸,淋一点蒸鱼豉油,立刻就是一道好菜。不吃饭也可以,吃完清洁一个盘子即可,不用准备很多东西。当然,也有做法极其复杂的,要看你的心情。

小时候家里几乎年年月月吃鱼,因为我的家乡乃是一个水做的城市。不仅近海,河就有三条,且湖泊无数。我经常在水边望着水草和游鱼发呆,有小朋友拿棍子去水里打鱼,那个时候鱼多而傻,经常有所斩获。海里的鱼是渔夫开着渔船打来的,早上倾泻在菜市场的摊位上甚至地上让人采购,便宜得从不珍惜。

吃了那么多年,却还是吃不腻。

鱼往往是刺越多肉就越鲜美。海鱼多是蒜瓣肉,然则海鱼没有河鱼那么鲜。所以古往今来,河鱼多清品,海鱼多厚味。川式的鱼肉做法,鱼的鲜混合花椒和辣椒的香,竟然十分相宜。椒盐或者红烧一盘带鱼,配雪白米饭,加一杯清新绿茶,是不是老百姓最好的一顿晚餐呢?

篇末奉献一个酥锅鱼,是无论帝王将相吃了都不会忘的一种做法。取一个深口的大肚砂锅,底层摆一层排骨(骨头即可,不要有肉),放一层小鱼(大约巴掌大小的那种河鱼),放一层葱,放一层海带结,再放一层鱼、一层葱,以此类推,然后倒入比较多的醋、酱油、油、糖,盖上盖子,放在灶上小火焖几个小时,打开盖子,热吃凉吃都没问题。趁热取一条,夹在白馒头里吃,骨头都几乎化了,而鱼肉羼杂了葱和海带的香气,简直令人酥软。也许这就是酥锅鱼的本意。

现代人啊,请忘记熊掌,让美味的鱼肉走上你的餐桌。

PS:当当网可以购买到《美食堂》畅销书《鱼我所欲也》和其他系列。

篇5: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试根据提示写几句。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

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

二、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解释。

A、不为( )苟( ) 得也:

B、为( )宫室之美为( )之:

C、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生:

D、一箪( )食:

E、蹴( ) 尔而与之:

三、写出孟子下列名言相应的部分。

得道多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死于安乐。

天时不如地利,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民为贵,  , 。

恻隐之心,   。

不以规矩,  。

四、填空,积累出自《孟子》的成语。

( )不敌众 明察( )( ) 出尔( )尔 ( )( )功倍

出( )拔( ) 心悦诚( ) 怨天( )人 ( )食壶浆

五、背诵课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我的`理解: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  。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文章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说理的逻辑性,试从课文中各找一句例句,分析它的作用。

比喻句: 。

对比句:  。

作用:  。

排比句:  。

作用:  。

六、你赞成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吗?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命诚可贵 二者皆可抛

三、失道寡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 地利不如人和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皆有之 不成方圆

四、寡 秋毫 反 事半 类 萃 服 尤 箪

五、1、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⑴“辟”通“避”,躲避

⑵“辩”通“辨”,辨别

⑶“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⑷“与”通“欤”,语气词

⑸、“乡”通“向”,从前,原先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4、比喻句:如“舍鱼而取熊掌” 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对比:“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那些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都是。

篇6:孟子鱼我所欲也

9、本文选自《 》,孟子,名,是春秋时期著名的 家,家。(2分)

10、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2分)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翻译: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

13、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答:

参考答案:

9《孟子?告子上》 轲 思想家 散文家

10、C 11 ⑴生

舍生取义 ⑵贤者(2分)

12、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篇7: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

五千年的风霜雨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阴晴圆缺,铸就了五千年的传统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酿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灿烂。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学风、孔孟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诚实的态度;“仁”是他学说的`精髓,他主张“爱人”,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砍伐树木,不过分捕捞鱼虾,他希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篇8: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文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篇9:孟子鱼我所欲也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题记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

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篇10:孟子鱼我所欲也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孔子和孟子。2.培养学生与别人沟通合作的关系。3.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名人辈出,孔子和孟子就是其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是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同学们走近这两位先哲,同学们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收获了很多成果,今天,我们就将这些成果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学习,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 知识。

活动实录

主持人:首先大家欢迎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展示孔孟小档案。活动一:孔孟小档案

由学生展示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弟子门人的资料。学生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孔子晚年收徒讲学,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学生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学生3:孔子门人。据说孔子弟子和门人有三千,其中最突出的有七十二人,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弟子努力传播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学派----儒家学派。

学生4:孟子的成就和母亲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孟子的母亲一生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抚育儿子,“孟母三迁”、“段织教子”、“为儿媳训子”等故事广为流传,孟母受到历代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主持人:同学们展示的材料都很好,课件同学们做了不少努力,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

活动二: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

学生为大家介绍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学生1: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学生2:孟子主要思想

①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②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③政治及经济方面。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④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主持人:通过这一组同学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孔子和孟子,下面我们走进《论语》和《孟子》。感受文化的影响力。活动三:走进《论语》《孟子》

学生为大家介绍《论语》《孟子》的基本常识,并介绍这些著作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并请大家欣赏有关“孔庙”“孔林”“孔府”的图片资料。

学生1:《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学生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生3:《论语》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很大。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其所代表的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对漫长的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并波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最强盛的大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对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与巨大的影响力。...如《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日本现存德川幕府时期的《论语》研究论著就将近九十种。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创业者”的涩泽荣一(1840-1931),在从事实业的四十余年里,一直坚持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论语》。

十六世纪下半叶,欧洲传教士将《论语》首次传到西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还有被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等欧洲著名人物,对孔子的思想、人格都十分崇拜。直到现在,还有不少西方思想家,力图在孔子学说中寻求解决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启示。所以说,《论语》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学生4:“孔府”“孔庙”“孔林”在山东曲阜市,合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欢迎大家到“班级一角”欣赏我们搜集的“孔府”“孔庙”“孔林”的图片。

主持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组同学们展示的资料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下面同学要向我们展示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与他们相关的成语,以及有关图片。

活动四:孔孟名言、图片展。

学生展示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和《论语》《孟子》中的成语,以及相关图片。学生1:孔子的名言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学生2:孟子的名言

①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⑦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学生3:《论语》中的成语

不亦乐乎《学而》,犯上作乱《学而》,一日三省《学而》,节用爱人《学而》,贤贤易色《学而》,和为贵《学而》,食无求饱《学而》,居无求安《学而》,安贫乐道《学而》,巧言令色《学而》,告往知来《学而》,就正有道《学而》,贫而乐道《学而》,慎终追远《学而》,温良恭俭让《学而》,小大由之《学而》,学而时习之《学而》,言而有信《学而》,从心所欲《为政》,当立之年《为政》

学生4:《孟子》中的成语

安富尊荣 安宅正路 百世之师 饱食暖衣 彼一时,此一时 不忘沟壑 不为己甚 不违农时 不肖子孙 不言而喻 不虞之誉 不远千里 采薪之忧 恻隐之心 曾经沧海 陈蔡之厄 绰绰有余 春风化雨 创业垂统 赤子之心 充类尽至 出尔反尔 出类拔萃 辞尊居卑 寸木岑楼 大而化之 大有作为 箪食壶浆 当务之急 倒悬之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其所哉 登山小鲁 地利人和

主持人:通过这一组的展示我们增长了很多知识,下面有请第五组同学展示他们搜集整理制作的手抄报展览,活动五:学生展示以孔子孟子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到“班级一角”欣赏以孔子孟子为主题的手抄报。

课堂小结

篇11:孟子二章 孟子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篇12:孟子鱼我所欲也

重读孟子有感-谈《小人物评〈孟子〉》

重读孟子有感――谈《小人物评〈孟子〉》正文:重读孟子有感――谈《小人物评〈孟子〉》有一个暑假,我的一个住在美国的朋友,把他上高中的女儿交给了我,说让我给她“熏陶”点儿中国文化。一个多月下来,她把在北京练习的国画、书法、篆刻等习作,带回美国,挂在卧室的墙上,还送一些给亲朋、长辈,并把在北京学会的《千字文》、《三字经》背给家人听,全家人都无比高兴。由此可见长年旅居异国的华人,对中国的文化,情有独钟。近几年,到中国来学习中文的,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老外,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定居国外的华侨。中国人的自信,来自经济的`发展,更来自源远流长的、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古老的文化。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多年来,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孟子》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孟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孟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他的论述,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再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些名言,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杨治国先生在中国文化弘扬全球之时,当中国文化在世界备受推崇之时,也是在中国国民极需要对自己几千年的古典文化温故而知新的时候,写了《小人物评<孟子>》(中国工人出版社,可以说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及时雨”。作者对《公孙丑章句下》一文中,陈臻问孟子一段文字所作的评著,讲得极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纳赠,不纳贿;领有名之情。不领无故之义。天下财物,难以计数,当取者,不辞万千;不当受者,不取毫发。”其意是,哪有君子可以被钱收买的呢?这段话,我们都应牢记,尤其是那些“大人物”更应当好好品味品味!孟子的人本、民本、德治的思想,虽时逾两千年,目前仍能跨越时空,对当前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篇13:品析《鱼我所欲也》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舍生取义”,那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它对你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孟子一起去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论证多样,情真意切

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透彻,孟子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一开头就先设喻,“生与义”就如同“鱼和熊掌”一样,假如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的`正确选择是什么?由此作者摆出自己的论点,即“舍生取义”。接着,作者进一步推理,强调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但并没有直接点明是“义”,又从反面进行假设推理,强调“义”的存在,这样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层层推进,升华主题。

第二部分作者举例说明义重于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又说明义是普遍存在的,舍生取义,才是人的本心;第三部分则是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能使人丧失本心,见利忘“义”,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做到“舍生取义”。

二、语言精练,句式多变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语言精练。作者开始便采用形象的比喻,吸引读者的视线,这样讲述的道理显得生动而不枯燥,让人更易于接受。当作者对“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现在却接受了“万钟”厚禄的原因进行具体说明时,采用了排比,增强了语势。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变换的句式,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是非明确,态度鲜明,并有多个问句渗透文中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增强了说服力。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篇14:《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上一篇:《莲花》范文下一篇:农村信用社考试会计专项训练习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