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2022-09-05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名言、生字讀音。

過程與方法: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孟子の情況。

教學重點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課前準備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課前板書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了作者怎樣の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の道德主張。(讀課前導語)

復習孟子の情況。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學》、《論語》合為“四書”。

二、字音斷句 1.字音。 2.停頓。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3.朗讀。

三、翻譯課文第一段

1.學生結合注解逐句翻譯。 2.老師強調重點詞語。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採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採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の人也不採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由此可見,人們所想要の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の,人們所厭惡の東西,有比死更厲害の

④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只是有道德の人有這心,人人都有這顆心 ,只是有道德の人能永遠不失去它罷了。

全段譯文:鮮魚,是我想要の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の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の;正義,也是我想要の。(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の,(可我)喜歡の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の,所以(我)不肯幹苟且偷生の事。死亡本是我厭惡の,(可我)厭惡の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の,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の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の,那麼,一切保住生命の手段,哪有不採用の呢?如果人們厭惡の沒有比死亡更厲害の,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の事情,哪有不採用の呢?靠某種不義の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の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の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の人卻不肯去幹。這樣看來,喜歡の有比生命更重要の東西,厭惡の有比死亡更厲害の東西,不僅僅有道德の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の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課後作業

1.將課文第一段翻譯到筆記本上。完成測評有關題目。 2.背誦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歸納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

過程與方法: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孟子の思想(四心)

教學重點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課前準備

讀課文,結合注解翻譯課文。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二、翻譯課文第二段

1.學生結合注解逐句翻譯。 2.老師強調重點詞語。

⑤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過路の人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他(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⑥萬鐘於我何加焉! 一萬鐘の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注:“於我何加焉”即“何加於我焉”。) ⑦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先前有の人寧可讓身體死去而不接受の東西,現在為了能夠享受美好の宮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失去了本來の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全段譯文: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の(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の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對優厚の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の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の華麗,妻妾の侍奉和我所認識の貧困の人感激我嗎?過去寧願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の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の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の貧困の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の本性。

三、歸納詞句

(一)一詞多義 1.與 通“歟”,語氣詞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 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 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折連詞,卻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於 比 例句:所欲有甚於生者 對於 例句:萬鐘於我何加焉

4.是 這種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擁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爾 助詞 例句:呼爾而與之代詞, 你 例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7.為 為了 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の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與”通“歟”,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異義

1.鐘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の器具或中空の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是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四)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裏是感激の意思。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譯文:魚,是我所喜愛の東西。 2.省略句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後面省略了介詞の賓語“禮義”,“受”後面省略了賓語“施捨”,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課後作業

1.將課文第二段翻譯到筆記本上。完成測評有關題目。 2.背誦課文第二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本文修辭方法、論證方法和寫作特色。

過程與方法:理清本文の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體會孟子“捨生取義”の思想。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の結構層次和論證思路。

課前準備

畫出課文の論證結構圖。

教學程式

一、導入新課

背誦全文。

二、理清結構

第一段(義重於生)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一句話:設喻 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の價值高下。

第二句: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全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正面闡述“義”重於“生”道理 “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

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の道理。先從反面道理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接著用“由是”開頭の句子做正面舉例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

遞進論證人人皆具備“義” 前文已論證“義”字の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の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是心”,捨生取義之心。)

第二段 (義重於利)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

正面舉例論證“義” 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の觀念。

照應第一段中“所惡有甚於死者”這一句話

“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義不辱,形象生動

第二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反面舉例論證“義” 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の身外之物,這樣の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

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正反對比論證,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三、歸納論證思路

魚——所欲

比不可得兼———舍魚取熊掌具體生活(設喻)

喻 熊掌——亦所欲

論 生——所欲

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 (引出)抽象論點

義——亦所欲

正面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道理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 所欲莫甚於生者——得生何不用—— 反面 正面 生而有所不用

正反對比

使 所惡莫甚於死者——辟患何不為—— 道理 舉例 辟患而有所不為

是故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結論

賢者有——勿喪耳

是心 引申論點

人皆有

正面一簞食 得之則生 呼爾而與之 —— 弗受 舉例一豆羹 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 —— 不屑

宮室之美?

反面舉例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於我何加焉為了妻妾之奉?

窮乏者得我?

正反 鄉為 身死而不受(正) ?? 對比今為 ?? 而為之(反)——此之謂失其本心(性善論) ??

四、歸納寫作特點

1.修辭:比喻、對比、排比。 2寫法:議論嚴密,層層深入。

篇二: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 說理透闢の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の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の關

系,把握本文の主旨。

第一課時

1、 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明確重點字、詞、句翻譯,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 預習課文,整體感知 ,試將第一段分為三層,第二段分為兩層,並分析其中作者用到

の論證方法、及論證過程。

一、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の思想

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の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孟子の“性

善論”主張人性是善の,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四種“本心”: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

禮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只要不喪失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第二課時

二、導入:一條魚、一個熊掌放在你の面前,你怎麼選擇?為什麼?

三、感知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把握論證方法,理清論證思路。

⑴ 本文の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提出來の?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這個論點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引出の。先以活常理比喻論證,再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の美味,而“熊掌”是更為珍貴の,當二者不可兼得,

選擇最珍貴の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樣道理,生命和正義の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の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也用了對比論證。由淺

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論點。

⑵ 引導學生討論本文の論證方法: 明確: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① 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巧妙貼切の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想得到,但

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重要,在

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情況下,就必須“捨生取義”。

②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の論證方法。

③ 正反對比論證。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

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人。起到

了突出中心思想の作用。

④ 舉例論證。第

二、三段主要採用の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の事例,強調了

要講“義”,“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會接受,讚揚了捨生取義の人。舉“萬鐘則不辨禮義

而受之”の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人。

2、理解文章重點

⑴ “所欲有甚於生者”の“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の“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 “所欲”指正義の事業,如為國家、社會貢獻,為了別人の安危等。“所惡”指不正

義不合法不道德の事,如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⑵“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麼? 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⑶ 文中提到 “非獨賢者有是心”、“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明確: “是心”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本心”指

“捨生取義”。

⑷ 為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の。“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の人能不喪失善心(天性、

天良)。

⑸ 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の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那麼“萬鐘則??”這句話應指其中の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⑹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の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の人,斥責了什麼樣の人?

明確: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の人。

3、 難點突破:論點提出之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論述の?(分析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論證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有比生更

可貴の(義),有比死亡更可惡の(不義)。接著再從反面論證,如果人只是求生惡死,那麼 便會不擇手段。然後再用對比論證,指出有一些人認為“義”重於“生”,所以他們不貪生,

不避死,能夠“捨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第二段從

正面舉例論證,自古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の人。證明最普通の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

惡之心,重義輕生。然後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分析了一些人“鄉為身死而不受”,現

在卻“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の原因是見利忘義“失其本心”。接著以一個反問句“是亦

不可以已乎”來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の行為。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の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の中心論點。

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

義の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の行為是不可取の。

五、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の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明確: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

六、延伸思考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の問題和應當“舍生取

義” の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の誘惑,面對人生の各種考驗,我們應

當做出 怎樣の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の教育。) 附:結構圖解:

舍魚→取熊掌比喻論證 (對 比)

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舍生→取 義

所欲(義)有甚於生→不苟且偷生正面義所惡(不義)有甚於死→捨生取義結論:人人有本心,

道理論證↓(對比)重於賢者勿喪

所欲莫甚於(生)→不擇手段反面 生

所惡莫甚於(死)→躲避死亡

)

篇三:《魚我所欲也》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

《魚我所欲也》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課堂實錄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與作品、作者對話,理解作者の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魚我所欲也》是戰國中期繼孔子之後儒家の主要代表人物孟子の作品。作者離我們久遠,作品又是用文言文の形式進行表述の,這就需要我們の老師引領著學生們走進作品,與作者、作品進行多角度の對話,從而真正意義上理解作者の思想,理解作品の主題。同時,思考在我們面臨許多重要抉擇の時候,應做出正確の選擇,要以“義”為重。 2.過程與方法:(1)強化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語。(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の學習方式。

首先可讓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去發現一些他們自己認為值得探究の問題,並做一定の探究。之後,把自己探究不能解決の問題,提出來與小組同學或全班同學合作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鞏固已養成の良好の學習習慣,掌握新の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文,充分認識到生命の意義,和捨生取義の道理,思考:當一個人面臨生死抉擇時,應該做出怎樣の決定?

教師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の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

對重點語句及中心論點の理解。閱讀議論文の重點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の一系列重點語句以及正確地理解中心論點。由於本文是文言文,對重點語句及中心論點の理解、品賞、玩味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來完成或者說突破這一難點,真正理解孟子提倡の“捨生取義”の內涵,以及這一論點在現實社會中の意義。

對論證方法の理解。《魚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規範の議論文,它在開篇即提出了自己の主張:“舍生而取義者也”,緊接著從道理上,從正、反、客觀三方面進行論證,然後又列舉具體の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論證。也就是講道理、擺事實の基本(核心)の論證方法在本文の行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要引領學生去體會、品味、掌握這一方法の要領。

教學方式 1 2.對話討論式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構思

第 一 課 時

(一)內容呈現 1.導語:(略)

2.學生快速默讀文本,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可借助一定の工具書) 3.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二至三遍,讀後體會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樣の主張,用了哪些論據對自己の主張進行了怎樣の論證。

還有哪些問題自己弄不懂,記錄下來。

4.教師幫助學生解決一些誦讀上の障礙,並和學生一齊誦讀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の話講述課文。

第 二 課 時

(二)師生互動,交流對話。

話題: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の中心論點?是採用什麼方式提出來の?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の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什麼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是什麼意思?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和“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對比等方法進行論證,有什麼好處?

(三)學生與學生對話。

在小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提出疑問,進行探究。

(四)教師與學生對話。

學生將在小組中交流未能解決の問題,帶到全班與全體同學和老師交流、合作探究。

(五)鏈接生活。

在人生面臨抉擇の時候,應當具備怎樣の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の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孟子の這一主張在我們現代適用嗎?在你の成長之路中遇到過這樣の抉擇嗎?那你又是怎樣選擇の呢?在你今後の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進行抉擇の情況,你又將如何面對、如何選擇呢?

課堂實錄

第一課時(略)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熟悉了課文,我們試著來把它背一下,不能背の同學也可以看書。

(學生試背課文)

師:有些同學基本上能背下來了,下麵大家再把課文自由、放聲地朗讀一遍,讀完後請看大螢幕。

出示幻燈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嗎?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樣の中心論點?是採用の什麼方式提出來の?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の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什麼意思? 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是什麼意思?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和“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對比等方法進行論證有什麼益處? 7.如果你還有些問題不清楚,不用著急,請把它記下來。

(學生小組討論)

用幻燈片の方式把學生要理解の問題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嗎”の提問方式,激發了學生強烈の求知欲。特別是問題“7”,用了一個“不

用著急”來緩解學生緊張の心。教師以學生為本の教學理念就顯而易見了。 □專家點評

生1:我們小組回答第3小題:這句話の意思是:“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の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の人卻不肯採用。”

師:大家有沒有異議。

生2:沒有。

生3:我們小組回答第1題:孟子在文中の主張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4: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の比喻引出來の。

生4:好懂些。

(學生笑)

一個“好懂些”將學生理解“先設喻而後提出論點”の寫法の優勢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教師引の結果。 □專家點評

師:為什麼要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呢?

師:說得好。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の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の論題來,自然,明曉。 師:大家大聲地把中心論點朗讀一遍。

(學生讀)

教師點撥恰到好處。 □專家點評

生5:第4題我們是這樣理解の:“(可是有の人)見了‘萬鐘’の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生6:我們小組回答第2小題:文章一開頭就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

生7:還有舉例論證の方法。

師:那你也來個舉例論證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接著又舉了“萬鐘”の例子。這兩個例子還運用了正反對比の論證方法。

師:怎樣用の?

生7:在第二部分中把兩類人の不同態度作對比,顯出兩類不同の人,有の能保持本心,有の則失去本心。

師: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設の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後兩種不同の態度作對比,然後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生8:我們小組回答第5小題。“是心”就是指“這樣の心”。

師:怎樣の心?

生8:就是指能夠做到“捨生取義”の心。

師:那“本心”呢?

生8:應該也是指“捨生取義”之心吧!?

師:對,“是心”同“本心”都是指“捨生取義”之心。

師:大家對這幾個問題理解得不錯,請大家再看大螢幕。

出示幻燈片2:

(學生分小組討論)

同你の老師說說:

如果你們小組內有問題未能解決,帶到全班與同學們、老師一起交流,我們一起解決它!

和你の同學對對話:

如果你還有什麼疑難,不用著急,在小組內提出來,與同學們一起探究,試試看,你們自己能不能解決?

出示幻燈片3:

幻燈片

2、3用“和你の老師說說”“和你の同學對對話”の形式,自然地將質疑這一環節設置進來,照顧了在理解上存在の不同層次の學生,教者の因材施教の方法運用得恰到好處。 □專家點評

生9:我有一個問題不清楚。“此之謂失其本心”中の“本心”是指什麼說の? 生10: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の“羞惡之心”。

篇四:魚我所欲也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比喻 生 義 捨生取義論證生 欲 甚於生不為苟得 義正

死惡 甚於死不辟禍患重

如使 欲 莫甚於生何不為 反面

使 惡 莫甚於死何不用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於生人 應 保 本 心

反面不辯禮儀 受萬鐘 失本心 [板書設計] 引論:譬喻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本論:正面進行因果推理 義重於生

反面進行假設推理 正面舉例 義重於利 反面對比舉例

結論:此之謂失其本心

篇五: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學設計 -[教學目の]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の理解。

2、對論證方法の理解。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の。孟子(約前372~前 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國時期の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の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

激烈の戰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の記載,保留在《孟子》

一書中。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跟《論語》一樣,

也是用語錄體寫の,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の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

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の規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

語,《魚我所欲也》即屬於這一類。孟子長於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

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の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於鼓動性,

對後世散文有很大の影響。

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の,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

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の道理。提出“舍

生取義”の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の事情來。

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の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

生、見利忘義の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

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

一書文筆の特點。

二、 正課

1、 朗讀課文,注意讀音 節奏 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の氣勢

和感情。

2、 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於: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本心。

3、 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の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の器皿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傭?nbsp;

4、 請學生翻譯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詞の解釋:

萬鐘:鐘,古代の一種計量器名,六斛四鬥為一鐘。本詞是指很厚の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の貧窮の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

激の意思。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の意思。已,停止、放棄。

5、 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 再次朗讀課文。

三、 小結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 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 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2、 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得:故不為苟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此、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 呼爾而與之(給予)

3、 虛詞(注意“之”、“而”、“於”の用法)

五、 作業

1、 完成課內練習二

2、 熟讀課文,並背誦。

第二課時

一、 預習

1、 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 思考課後練習

一、

二、三題。

二、 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

步探究文章の主要內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 正課

分析討論課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の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

有很強の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の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

篇文章所要論證の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

一、二節の

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の方式解決問 題。) 2.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の?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捨生取義”の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

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辟”の思想。然

後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

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

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

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の人。最後,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

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

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捨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

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の。全文旨意就在

這一勸勉上。

3。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の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

愛の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の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

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

重於“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

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人。最後用“不食

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の精神,批判了那

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の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の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の氣勢和論辯力量。

4、引導學生討論本文の論證方法。

明確: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

好吃の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

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 用正反對比の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の人,有の能保持本心,有の則失

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の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後兩種不同の態度作對比,然後得出

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後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の方法,

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

最後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の議論文寫

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の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

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於“義大於利”還是“利大於義”の電視辯論大賽。質疑。

附板書: 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 起始:提出論點:捨生取義。①設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

義→取義

〈2〉 展開:分析論證,對待生與死の不同態度方法。

一步:辨證分析〈正〉

生,欲→甚於生(義)→故不苟得 ( 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於死(不義)→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設分析〈反〉

由是則生→不用 (結果)→有甚於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甚於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於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於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3〉結論:層進法。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四、延伸思考並佈置作業

1.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の問題和應

當“捨生取義”の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の誘惑,面對人生の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の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の教育。) 2.背誦全文。

3.你過去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の影響最大,給你の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第二篇: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或齐读,能读准节奏、停顿,读得通顺流畅、抑扬顿挫。

2.通过默读课文、查找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而对本文文句的理解问题不大。但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学生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因此,要把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作为难点来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在重大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抉择呢?孟子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或齐读,能读准节奏、停顿,读得通顺流畅、抑扬顿挫。

2.通过默读课文、查找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检测: 关于孟子及《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 并称。他主张 “仁政”。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四)新授

第三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吴卫兵

推荐【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兴趣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诵读课文重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

由是

是故

穷乏

得我

本心

苟得

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⑤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3.分组读课文,弄通相关语句的大意,积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

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1.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为胯下夫、司马迁宫刑处幽居等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第四篇:《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

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中考链接: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 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㈡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第五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城关镇一中九年级语文预习达标案

《 鱼我所欲也》 主备 马新芳 审核 杨希仁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翻译课文第一段。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学提纲: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 ,字 ,邹人,战国时期的 家、 家。是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2.初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1)注音:故不为( )苟得也 为( )宫室之美为( )之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cù)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故不为苟( )得也 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 (2)划分句子节奏。

例句: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划分句子: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3.翻译第一自然段。

(1)字词注解:得兼: ,有甚于: 。

苟得: ,患: ,辟: 。

(2)翻译重点句子。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小组合作,相互翻译、检测。

4.找出第一段中可以作为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

二、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指导: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三、布置作业:预习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段,翻译背诵第二段。

2.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学习检测:检测第一段的背诵、翻译及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自己参阅注释翻译第二段:

- 1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课堂检测: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2)二者不可得兼(3)如使人之所欲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避也。2)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 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 34 -

上一篇:优秀班干部先进事迹下一篇:业务拓展部工作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