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夸美纽斯

2024-04-17

浅谈夸美纽斯(通用6篇)

篇1:浅谈夸美纽斯

浅谈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的教育家,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自己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体系,对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

“泛智”教育

教学原则

一、夸美纽斯生平与世界观

夸美纽斯1592年生于尼夫尼茨城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2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夸美纽斯受兄弟会资助,接受了较好的教育,并在大学时代钻研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1614年,大学毕业,任普热罗夫拉丁文学校校长,开始教学改革。1628年,因避天主教的迫害,夸美纽斯与 3万兄弟会员一起离开祖国。在长期流亡国外的时间里,他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活动,主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为捷克的独立而积聚力量。起初,他侨居波兰的黎撒(现名莱什诺),主持兄弟会学校,研究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当时欧洲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的酝酿时期,各国思想界都在思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他受英国、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的邀请,为这些国家拟订教育改革方案,并发表了不少教育论著。

夸美纽斯一生有许多教育著作,如1631年撰写的《语言学入门》介绍了山川河流、鸟兽鱼虫、天文地理、经济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为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更是被后人奉为教育学经典,在书中,夸美纽斯开宗明义地指出“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教育思想,论述了其教育思想的两个基础—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泛智”教育思想,并且具体阐述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形成的世界观是密不可分。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在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时代—人文关怀为标志的文艺复兴时期,所以他的世界观中体现着浓厚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感觉论色彩。

自然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民主主义、人本主义和感觉论思想根深蒂固,并且以此为思想武器对当时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在当时的学校中,儿童身心饱受摧残,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残酷的,以至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正是基于这种对旧教育非人性特点的批判,他立志要研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作为一个经过宗教改革洗礼的具有民主思想的教育家来说,夸美纽斯对充满神学教条的繁琐哲学对青年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毒害深恶痛绝,立志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知识将人们从神学统治的黑暗中唤醒,培养能力、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完人。

而且,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对人性的认识上秉承了人文主义传统,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虽然说,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这种差别绝不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智性羼弱”的人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夸美纽斯认为 “教育确乎人人需要„„愚蠢的人需要接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其实聪明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有害的事情„„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总之,“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在他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而且还具有通过对外物的感觉而获取无限知识的能力。因此,各种人,不论贫富智愚,都应当有享受教育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既是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也构成了他的普及教育论的基础。

同时,夸美纽斯接受了英国经验哲学家培根的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崇拜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的制约,因此鼓励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并断定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求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就是夸美纽斯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

显然,夸美纽斯民主主义、人文主义及感觉论世界观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思想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一改旧教育对儿童的偏狭、错误的理解,击中旧教育忽视现世生活和盲目信仰上帝的弊端,在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泛智教育的基础上,叙述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学校制度、课程、教学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当之无愧的。

二、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

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有两点含义:一是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二是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一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与和谐正是有了秩序的缘故。“我们通过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因此,教育的基础也应当是这一自然界的“秩序”,因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教育艺术的主导原则”。夸美纽斯的这一见解是科学的,只有真正地把握住教育的“秩序”,进行教育才能做到“准确”“彻底”。

教育除了遵循自然界运转的“秩序”之外,还应当依据儿童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夸美纽斯认识到,儿童从出生到迈入成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又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育工作必须遵循这些特点才有成效。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依据儿童的自然本性时提出:

①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要“一切教学科目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②教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夸美纽斯反对向学生灌输式的教育,认为教学的步骤应当尽量和自然的步骤一致。

③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容易”。夸美纽斯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教学应当“尽量通过感官去进行,使它能以较少的劳力去记忆”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他还认为儿童的认识是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因此学校的教育要按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④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有天性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区别对待。

夸美纽斯的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规律,这与当时完全抹煞儿童身心特点的经院主义教育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然规律,把自然现象作为教育理论的依据牵强附会,是一种机械的类比。

三、“泛智”教育思想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是广泛的、全面的智慧,就是要求让一切人都受教育,学习一切知识,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这种种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提倡发展科学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要求实现教育民主平等的理想。

“泛智”教育思想包括两点含义:一是教育内容的泛智化,二是教育对象的普及化。夸美纽斯用“周全的教育”表现教育内容的泛智化,并对“周全的教育”做了进一步解释,那就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人人应当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未来所必需的事项”。但“周全的教育”并非“全智教育”,要求“人人懂的一切艺术和科学”。周全的教育旨在:在当前和将来生活上的所需基础上,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

同时,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对象的普及化,认为学校应该向所有人不仅是富人、还有穷人敞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受教育。

从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即对人自身的发展以及对人的现世生活的重视。可以认为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理论折射出当时科学以及生产技术的繁荣与发达,同时,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求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体现,对于教会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制人的理性是一种有力的反抗。

四、“泛智”教育的学校制度和课程

“泛智”教育思想是夸美纽斯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基础,他的一系列教育理论与“泛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学校制度方面,提出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单一的学校体系。他认为“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所有青年都应进学校受到共同的教育。

夸美纽斯设计的学校体系,从他的教育对象普及化思想出发,明显反应了儿童“天性”发展特点。夸美纽斯按年龄和学力区分四种学校设想。他认为,人的学习应当从婴儿期开始,一直继续到成年,一共24年。他把这24年分为4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在每个阶段设立一种学校,即母育学校的教育、国语学校的教育、拉丁语学校教育、大学教育,为婴儿、儿童、少年和青年提供相应的教育。

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

在课程中,一方面依据儿童年龄和学力的不同,另一方面依据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的泛智化,夸美纽斯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三类课程三大类。主要课程包括语言、哲学和神学等课程。通过主要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感知、记忆、语言、精神等方面得到完善。次要课程主要是一种辅助性课程,如历史和练习等,各种练习课则更是直接为主要课程的学习服务的,譬如,感觉的练习、语言的练习、德性的练习、笃信宗教的练习等。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则构成了第三类课程,他们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培养和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

同时,夸美纽斯以树木为喻进一步说明了在学校体系中课程问题。每过一年,生出的枝丫就越多,树长得就越壮实,果实也就越丰盛。教学也是一样,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一切都是用一种一般的、不确定的方式授教的,而在后期的学校中,所授的知识是细致的、确切的”。母育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儿童的外感官,以辨别周围的事物;国语学校的主要任务则是训练儿童的内感官能力,诸如想象力、记忆力等。拉丁语学校是较高级的阶段,其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到了大学阶段,课程主要有四个门类,即神学、哲学、医学、法学,四分科均与意志有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

基于上述设置课程的目的,夸美纽斯还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具体如下:

首先是“认识事物”,学校教育应当采用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传授“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萃的总和”。他说,必须要使学生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不仅强调了知识的广博性,而且突出了知识的实效性; 不仅强调了“知其然”,同时也强调了“知其所以然”。

其次,“行动熟练”。中世纪的教育同哲学一样只是神学的附属,而在宗教和神学统治之下的学校教育只要求人们抄写和熟背经义教条,只能“求其正义”,而不可有自己的理解,更不能存有疑问,这样,且不说达到“行”,“学以致用”,即便是“知”的标准也难以达到。夸美纽斯基于这一弊端,鲜明地提出:“在认识事物时,还要有实际的行动。没有这种行动,甚至是一个认识事物的人,也将不善于处理事物。”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可见,夸美纽斯的泛智不仅包括“知”,还包含“行”。

再次,“语言优美”。一个人能够认识事物,并且将认识同行动结合起来,这还不算达到“泛智”的要求,还要能够运用语言完美地表达自己的知和行。欧洲古代的教育一直有重视语言的传统,夸美纽斯也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在《大教学论》中,他敏锐地提出:“不必学习一切语文,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必学习许多种语文,因为这没有用处。”应该学习哪些语文呢?他说:“必需的语文是:国语,为在本国之用; 邻近诸国的语文,为的是和邻国人相交往„„为了阅读正经的书籍,拉丁文也是应学的,因为这是学者通用的语文。对于哲学家和医生,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是应学的;对于神学家,希腊文和希伯莱文是应学的。”在诸种语言中,“首先必须学国语,然后再学可能代替国语的另一种语言„„再后来才可以学拉丁语,拉丁语以后才可以学希腊语、希伯莱语等”。他还具体提出了学习语言的八条规则,并将人的语言学习分为“牙牙学语的婴儿期”、“日趋成熟的儿童期”、“比较成熟的青年期”和“精力强壮的成人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语言教学的目标及要求各不相同。

五、教与学必须遵守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为了实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想,在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具体提出了七条教学原则。

第一条是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他要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或模型;他还指出,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要配有生动的图画等。

第二条是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基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他还认为,教给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并向学生说明学习这些知识的益处,是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基础。

第三条是彻底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彻底的教育”即教学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并通过实践加以巩固知识的记忆。这使学生能够明白所学过的东西,能够容易会议一切从教师或从书上所学过的,能够对于他的知识所涉及的客观事物作出健全的判断。

第四条是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按照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发展,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的秩序和阶段的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的知识,并要求一切后教的以先教的为基础。

第五条是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他要求 “一切教学科目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第六条是便易性原则。夸美纽斯根据儿童身心的发展特点,提出教学应该尽早开始;应该使学生的心灵做好接受教学的适当准备;教学应当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应过重;教学应当循序渐进,这使学生学得容易而且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七条是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当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适当等原因,学校教育效率不高。基于这样的情况,夸美纽斯提出了教学简明性原则和迅速性原则,要求每门学科只应该用一种教科书;教学要简明扼要,能开启学生的悟性;教学要抛弃无用的事物。

夸美纽斯依据教育适应自然性原则,详细地叙述了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矩,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虽然存在一些把直观的意义夸大,把上帝的启事市委人类无性等缺陷,但还是为近代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他系统地制定学校体系和课程;他第一次系统阐述教学的基本原则;他努力将他那个时代学校教学的重心从语言文字转移到“实际事物”上来;他最早对教学工作的规律进行不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同时,夸美纽斯十分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生来只是具有学习知识的可能性,知识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因此,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而掌握知识,懂得科学,那么社会就可以发展,而且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和安全。

自然,夸美纽斯也难脱他所处时代环境的限制,他的思想总是充满着对上帝的虔信,他用自然的秩序类比教育未必贴切,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理解还比较粗浅,他的种种学说或多或少带上神秘主义色彩,等等。

但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史上依然光彩夺目,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所强调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创立一种独立学科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外教育史纲/胡金平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外国教育史纲/张季娟、袁锐锷编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单中惠、朱镜人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

4、重评夸美纽斯的教学量力性原则—读《大教学论》札记/方克明,http://jpkc.snnu.edu.cn

篇2:浅谈夸美纽斯

二、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泛智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有用的知识,把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不仅主张一切男女青年都要进学校,还强调他们在学校里受的教育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德行,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1.人们必须掌握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

“一切知识”,就是学生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的,认为一切人应受到周全的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宗教教育缺一不可,同时还要顾及身体健康问题。夸美纽斯认为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应该全面和谐发展,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能是周全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具体来说,“泛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髓的总和,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7];第二,行动熟练。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要在认知上获得广泛的知识,而且应该在行动上进行锻炼,把青年培养成有活力、有智慧、有能力的人;第三,语言优美。夸美纽斯的“泛智”,不止于能知、能行,而且要求学生能用语言优美地表达其知其行。

2.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泛智论不仅包括“一切知识”,还要求教“一切人”。在夸美纽斯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他主张“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8]“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真是教会和国家的损失”[9]。他还主张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要求博学、德行、宗教全面和谐发展,他强调智育和德育的和谐,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夸美纽斯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且提出了实施这种教育的途径,因此,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就应运而生。

三、教育适应自然——人发展的最佳选择 1.教育适应自然的内涵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他说“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10]他借用“鸟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11]。二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夸美纽斯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学校家长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2.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

在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地理论证明。他主张按年龄来划分班级,每年开学的时间应该统一,教学时间应做详细的划分,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一定按计划进行。夸美纽斯还根据儿童的智力发展阶段制定了学年制,把儿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幼儿期(0~6岁)是儿童感觉器官发展的最佳时期,应在家庭中进行;儿童期(6~12岁)是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时期,在村落里设立学校;少年期(12~18岁)是培养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时期,应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较大城市设立学校;青年期(18~24岁)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意志时期,在国家首都或省会城市设学校。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提出对学校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主体性,真正体现教育要真正以人为目的。

四、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教育要真正为了人,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强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反思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然以素质为前提,否定考试制度,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应试教育的地位,这是因为素质教育没有真正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这种教育重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人本教育就是确立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用人本教育来代替素质教育,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2.教育要知情意合一

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思想告诉我们,今天的学校不仅要传授广泛的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甚至应该把实践作为成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想应该灌输到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但不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进行实践活动,学校都应当尽量贯彻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地而不是被迫地学习,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尽量给学生提供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3.教育要兼顾智育和德育

夸美纽斯强调知识、德行、虔信协调发展,并且认为德育应先于智育。他认为,如果不先进行道德教育,那就是一种非常缺乏判断的表现。他甚至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12]夸美纽斯认为不教导德行和虔信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说:“知识、德行、虔信三者如果不联系在一起如同一付坚固的链条连着似的,那就是一种不幸的拆散,不能导向德行和虔信的教导是一种何等恶劣的教导啊!”[13]确实如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避开道德来搞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道德教育部分环节还不够完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解读夸美纽斯的人本教育思想,有助于更好地审视当前的教育,对教育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建设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重要意义。

三、论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

夸美纽斯世界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得到最明显的反映。

在《大教学论》前四章中,夸美纽斯依据圣经,用神学观点论述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任务是要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灵魂”,造就“灵魂纯洁清白的人”,以便去迎接天堂中“千倍的幸福”。按照他的意见,人生的这个“超乎现世的”、“终极的目标”应该由教育来完成。他还说:“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他认为教育有三项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而为此就需要进行“博学”、“德行或合适的道德”与“宗教,或虔信”的教育。他的这些议论虽有别于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但还是带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观和教育观是有某种继承关系的。例如,他强调为“永生”作准备和“虔信”在教育中的地位。这是他的教育目的论中落后的方面。

但是,联系他的其他议论,具体分析起来,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和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因在于:两者的宗教观及其阶级基础是有本质差别的。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它的教义和教规是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制订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它要求信徒对教会绝对服从。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要求培养神和人间统治者的奴隶。在这里是没有理智的地位的,是禁欲主义的,是完全忽视现世生活的。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倾向喀尔文新教。它在自己的活动中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具有民主精神。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在教育目的论上的反映有三点:

第一、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作用。夸美纽斯把教育当作“人类的得救”的主要手段,这当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夸美纽斯说,假如男女青年能够“毫无例外地,全都迅捷地、偷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社会就“可以少些黑暗、困恼、轧轹,却能多见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他反复说明教育对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作用。如在《论天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有教养的民族“会很好地利用世界上的自然力量和地下的矿藏”来造福人类,“不会让一寸土地荒芜,不让一点点物质白费掉”,会把土地耕种得“象在天堂”里那样好,并能应付不测;而在没有教养的人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对生活、健康、安全的合理照顾的,生活是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在他们那儿一切都是偶然的,不经思索的”,甚至连“最好的气候、最肥沃的土地、最适于航行的河道”都不会利用。在《大教学论》的最后一章中,他也详细地讨论了合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强调在教育方面“不可吝啬费用”。

第二、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夸美纽斯看来,人都是有一定的天赋的,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爱物”。他们后天的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一旦降生,就都“有生活、有动作、有智力的基础。”如果青年人在品德上出现什么毛病,但“只要没有完全毁坏,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如果体力不强,是“可以用散步、奔跑和人为的运动的方式去恢复它的天然的精力的”;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是能够得到发展的。夸美纽斯特别反对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他得出结论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大教学论》的第一句话说明,此书的宗旨,就是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第三、重视智育。夸美纽斯重视德行和虔信,但也重视“博学”。因为在他看来,人首先应该变成“理智的动物”,然后才能成为有德行有信仰的人。所以按照他的意见,“永生的预备”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自己(并知万物)”。可见智育对他来说是“德行”和“虔信”的基础。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的知觉的进程象个无底的深渊。”“它上天入地,无所不去”。他把人脑称为“思想的工场”,将它比作能够接受玺印,能够做出小的形象的蜡,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能够接纳整个字宙中的一切事物。”他强调授予学生广泛的知识(“博学”、“泛智”或“周全的教育”),同时还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天赋才能的培养》中,夸美纽斯列举的天赋才能有四种:智慧能力(包括感觉、判断、记忆),意志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能力。他详细论述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意义。

以上三个方面,所谈的主要是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夸美纽斯世界观中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唯物主义因素在教育目的论中的反映。他的这些见解不仅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科学、发展教育、扩大生产与巩固民族国家的要求,符合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就是对我们现在兴办教育事业,也是有启发的。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一条根本性指导原则。这条原则也是以其宗教观为理论基础的。尊崇自然就是这种宗教观的鲜明特点之一。这是与中世纪后期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新航路的发现,天文学、地理学和博物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和地球的看法,激发与增强了人们研究自然的兴趣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愿望。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数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则使人们认识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促使人们去了解自身的奥秘,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些由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所提出的理想与要求,都反映在夸美纽斯的宗教观念中,并指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宗教观来论证自己的自然观,使之具备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

夸美纽斯说:“所有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基础来说,是彼此相同的,只是形式上不同,因为上帝是它们的原型,自然是它们的反映,艺术是它们的反面形象。”又说:“由神的理智产生的思想在创造物上打下自己的痕迹。而那些能够合理地动作的创造物也就在它们所形成的物件上打下自己的痕迹。”因此,研究自然,研究人与人们活动的结果——生产技术与科学成就就是神圣的事情了。夸美纽斯正是运用这样的自然观去和经院主义学校中一切轻视自然、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进行斗争的。

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研究宇宙万物、人的本性及其活动规律。按照他的意见,“秩序”便是存在于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的普遍规律。他说:“我们从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秩序就叫作事物的灵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十三章中列举日月运行、蜜蜂、蚂蚁等昆虫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和各部门生产活动的许多事例,来说明“秩序”如何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他把遵循“秩序”这条普遍法则视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的重要内容。他说“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同时,他还认为可以从自然去借来教导工作的恰切的秩序:“艺术若不模仿自然,它就什么都作不了”,而“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获得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地容易,一样地自然。”夸美纽斯引用园丁、画家、建筑家模仿自然取得成就的事例,说明教育活动必须“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和模仿自然。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有一定步骤的事实,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的时机”,论证新教育必须遵守自然的秩序,使人类的教育“从人生的春天”即儿童时期开始,学生应在早晨读书,“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等等。又如,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中存在一个“先预备材料,然后再给它形状”的原则。他列举了经院主义教育中的大量偏差:缺乏图书与直观教具;教科书编写得烦琐抽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语文不重视科学,先学语文后学科学;语文学习上先教文法,先学拉丁文。如此等等,他认为都是违反“材料先来,形状后到的自然的秩序”的。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为使学校得到彻底的改进起见,下面各项是必需的:1.书籍与教学所用的材料必须先预备好。2.悟性应该先在事物上面得到教导,然后再教它用语文去把它们发表出来。3一切语文都不可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4.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5.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

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他说:“一切生存的事物都有它的生存的目的,都具有达到那个目的的器官与工具。并且它还具有一定的倾向,以期凡事不会不愿地、勉强地去达成它的目的,而能凭借自然的本能……,这样迅捷地、偷快地去作成。”按照夸美纽斯的看法,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根据夸美纽斯的意见,人的头脑、心智和人体的各种感官就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器官与工具,而“求知的欲望”、“能够忍受劳苦”、并且“爱好劳苦”就是人的天然倾向。夸美纽斯认为,以上这些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的地方,人类这样的自然本性就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中,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夸美纽斯还提出了健康的精神决定于健庚的身体的思想。他指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灵魂便会听不见什么,看不见什么,说不出什么,做不成什么,甚至想都想不了什么。……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

夸美纽斯把人的心理比作一颗种子或一粒谷米,他说:“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必须通过遵循自然的教育来加以发展。他对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的心理过程作了一个粗略的描述: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起点,人们通过感官而获得体外的感觉,留下事物的影象即“体内的感觉”。他们可以将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脑里,又能使他们在脑中重现,以便进行推理和判断。他认为,教学的安排必须符合这个自然的心理过程:“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除此以外,夸美纽斯在论述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时,还提到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向题。他指出,“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责任在于培植,不在变换……假如他发现了某门科目对于某个学生的关性是不相合的,他就决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要让每个人都“顺着他的天生的倾向去发展。”

由此可见,包含在夸美纽斯这条组织教育工作的总原则中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夸美纽斯在论证自己这条原则时,虽然未能摆脱神学观点,但他依据的主要不是宗教信条,而是自已对自然、社会与人类认识活动的观察。他自觉总结教育经验,探求教育规律,试图找到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法则。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役有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法则,也没有完全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心理活动。当他采用与自然和社会现象类比的方法论述教育问题时,还出现了许多片面、机械和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他努力探求教育规律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1、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和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2、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3、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4、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使之总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无事生非或虚度时光。

5、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6、“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7、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8、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9、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10、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11、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12、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篇3: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应是周全的教育, 所有的人, 都应在智力、德行和信仰方面得到培养。所谓教育, 应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 除了这三种教育外, 也还要顾及到身体是否健康。

他认为在智力, 德行, 虔信三方面的教育, 应尤其重视德行和虔信的训练, 他认为只有知识的进步而无德行和虔信方面的进步, 便不能算是进步。

一、泛智论

他企图以泛智论为基础建立他的哲学体系。作为“泛智论”的核心的则是他的泛智教育。所谓泛智教育, 就是要求人们学习广泛的知识。 所谓广泛的知识, 并不是要求人们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和科学。泛智教育是指:“我们希望人人都去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我们希望, 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他们的头脑。要是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 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 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东西。”2

夸美纽斯在泛智教育的教学内容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就是所学习的东西, 一定是对生活有用的东西。泛智教育不是为学习而学习, 而是“为生活而学习”。

在泛智教育中, 还应包括对于学生的行动的训练, 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从泛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讲,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已大大超出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范畴, 它已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型的思想。这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思想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蒙旦等人的思想精华。 但是夸美纽斯到底还是一个没有超出宗教教义羁绊的神学家, 在他的教学内容中, 还包括“笃信宗教的本质、核心与内容。”夸美纽斯身上的旧时代的负担使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常常处于矛盾之中。

在泛智教育中, 还包括了各种语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达到完善的程度, 使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应学习的语言, 出本民族语外, 就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

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主张的教学应通过感官来进行, 以及教学应能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学习, 教学应贯彻主动的发展原则等等。

在教学中他往往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演绎法即一切知识都应该从有关事物的不变的原则去推演。归纳法即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教, 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和心智。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的系统性原则, 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把从前所学的与后来所学的结合起来, 这种结合是学科前后联系本身的要求, 是学科体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也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即儿童的智力是在合理的教学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是符合教学的科学规律的。

夸美纽斯提出把艺术和科学当作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整体来教, 这是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这一点, 说明了知识的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夸美纽斯告诫老师, 不要把知识当做一种无联系的杂乱无章的一堆木头, 而应使学生看到其中的确实关系和联系。

从这个原则出发, 他要求一切可以联合在一起的事物、科目都应该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正确看待记忆的问题。他认为, 所学的知识, 只有牢固的把它们记住, 才算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前提,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自然而牢固的记住。

夸美纽斯在教学理论上一个较为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对于班级授课制的确认和发挥, 并给予理论的证明。他提出了班级授课的基本要求。应该按年龄的顺序来划分班级, 每年开学的时间应有统一的规定。教学的时间应该做详细的划分, 务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 都有一定的工作。各个班级的功课都应该仔细地分成阶段, 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 并按计划进行教学。

三、学制

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的进程, 它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相当于这个时期的学校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在这四级学校里, 儿童的智力根据各级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而使儿童的心智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对人类充满了热爱, 尤其对穷人, 被压迫的人, 充满了同情。他继承路德的普及教育思想, 认为人人都应受教育。

四、结论

夸美纽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 但他的教育思想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另外, 他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根源深度剖析广大底层人民没能接受教育的深层次原因。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但是当今的社会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与这个时代有一定的矛盾。他根据自然来对人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是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限制的, 如今在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 他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真正适合现在儿童发展的理论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才能得到的。

摘要:夸美纽斯作为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提出很多著名的教育理论为后人对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走向。在现在社会, 他的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

篇4:与夸美纽斯的共鸣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大胆的向传统教学模式发起挑战,呼吁增开地理实验课、实践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地理教学瓶颈。

关键词:夸美纽斯;实践;兴趣;效率;实验

今天无意中翻看了《大教学论》,可能是缘分让我邂逅了这位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我与本书中所传递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共鸣,如找到知音般激动。

本人涉足地理讲坛已8年有余,与刚参加工作时的稚嫩相比,增添了不少的对教育的困惑,也因此促使我不停地探索问题的根源。

一、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经验的缺失致使缺少了最基本的地理素养

地理是一门充斥着生活气息、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大教学论》中如是说:“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可见,像地理这种源于生活的非纯理论的学科,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学科,不能完全指望闭门造车,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地理学起来是抽象的、晦涩的、无趣的、无用的。当今我们提出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界的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教育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地理又何尝不是呢?《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序言中这样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克林顿总统也提出: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我国素质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且高考题的命题特点也非常明显得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气息。

而我们的学生现在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三分之二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种小麦、收小麦;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农业生产过程,也就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四分之三以上的同学不能完整的背出24节气;一半的同学想象不出什么是地上河;三分之一的同学不能区分不同的地貌;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认识各种自然灾害,也缺乏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刚刚做过一道题:蜂农为了“追花夺蜜”,往往要不停的迁徙放蜂,并附有我国东线放峰线路图。问到:说出蜂农“追花夺蜜”应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及理由。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答到:“采用航空运输,理由是便于追上蜜蜂!”这样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这难道不是生活经验的缺失?

2、学生缺乏地理学习兴趣

虽然在我国高中地理《课标》中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的思想,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自然、体验社会,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存在较多的功利色彩,所以使得学校教育变成了学生非常痛恨而又不得不在的场所,变成了他们兴趣的屠宰场,远远没有实现既定的三维目标。

二、关于地理教学的畅想

1、开设地理实验课、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整天在广阔的田野里玩耍,身上沾满了泥土的气息,见证了春华秋实、和日月轮回,也正是在那些时候,我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经验,从小学自然课里的24节气,到初中生物课里的植物的生长规律到动物的解剖结構,再到物理的杠杆原理等等,宝贵的生活经验让我学起这些知识来格外轻松,也乐此不疲。如果我们有条件开设实践课的话,我会第一个带着我的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工厂,钻进大山,沐浴江河,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课堂,用实践去检验课本的理论,那该有多美好!

当然仅靠实践是远远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很多地理过程比较抽象,历时比较漫长或不容易被观察到,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例如水土流失的过程,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在实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析每种现象的成因、危害等,相信学生会有说不完的话。而不是现在毫无逻辑关系的背诵。

2、借助地理微课形式,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实践和实验课在学习地理时也具有其有限性,例如:地球运动、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雨带的推移等知识,我们无法用实验完成教学任务,目前的学习主要是基于课本,部分学生缺乏时空想象能力,因此非常苦恼。中国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2年9月10日开始开展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也在同年12月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通过视频、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漫长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变迁短时间内呈现给学生,生动形象,效果显著。

3、借助生活现象,积极营造学习地理的氛围

作为地理老师,要用一双专业的眼睛看世界。台风来了,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气旋的相关知识;寒潮来了,我会让学生描述冷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沙尘暴来了,我会让学生推测其发源地、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强调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总之,看到什么现象,都要在课前几分钟与同学们探讨,实践证明,学生对结合生活现象的探讨要比对单纯的讲解知识感兴趣的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真理的正确证明过程告诉学生”。地理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创设适当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支点,自觉地引起学生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愿我会成为这样的老师!

以上是受大师的启发而对地理教学的思考,时代不断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但是丢必须植根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地理课程标准》.

篇5:夸美纽斯 泛爱主义

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任课教师: 熊耕 老师 姓名: 王奎英 学号: 2120092874 提交时间: 2010年7月

浅析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

2120092874 王奎英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表明它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1 也即是使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城镇乡村的一切儿童都要获得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使之成为博学、德行、虔信并举之人。这种思想反映在课程上便是泛智主义,它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面向一切人们。这和夸美纽斯的泛爱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人是上帝仿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在万物中上帝只赋予人类以理性、为一切生物之主并为自己之主,人类还具有“通过对外物的感觉而获取无限知识的能力”,他赞美“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他承认人与人在智力上存在差别,但是 “我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认为, 如果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任何人都可以雕琢成器的。况且,在他眼里上帝是仁慈的,才智极低而不能受教育的人是极少的。因此,他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性。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确乎人人需要,我们想想各种不同程度的能力,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其实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样。”3 另外,他还以人成长发育的早晚做类比,认为人的智性发育也有早晚,智性发展早的人可能不久会变得鲁钝,而原来愚钝的 1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5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27 人后来也可以变得敏锐。对于智者和愚者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偏见,只需假以时日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都可以变得很完美,成为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

今生只是来生的准备。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来生的准备”。人有三个阶段,即母体内阶段,准备身体,灵魂的住所;今生,接受教育,准备完美的灵魂;来生,在这一阶段人的身体和灵魂结合,一同与上帝永恒。并认为如果在今生里不能把灵魂塑造完美,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此外,他认为上帝是仁慈的,热爱每个人。因此在今生,每个人都要抓住机遇接受教育。

正是因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觐见上帝前只有一次准备自己的灵魂,所以夸美纽斯极力主张教育要面向一切人们。

显然,夸美纽斯的人人都要接受教育的思想里有唯心主义的宗教色彩,但是其合理部分,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所启发。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相信只有今生,今生也只为今生。正因此,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机会,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遇,努力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完善自己,走一条尽量完美的人生路。

二、强调要教一切事物

在《大教学论》中,他说,“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但是大家不可认为我们要求人人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这种知识的本身是没有用处的,并且人生短促,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4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夸美纽斯主张学校提供周全的教育,但是却不是包罗一切艺术和科学。因为科学在那个时代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掌握人类一切艺术和科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夸美纽斯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突破了中世纪的教育以宗教为中心。例如他为国语学校设计的课程,除传统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之外,夸美纽斯主张增加几何基础、历史、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40 地理、天文、经济与政治生活基本常识,使得自然科学也开始走进课堂。

二是夸美纽斯主张知识的实用性。因为夸美纽斯提倡的是泛智,而非全智,并不是要求人人要懂得一切艺术和科学。这就意味着要根据某种标准对学校提供的课程要有取舍,取舍标准就是这种知识能为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他说,“因为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步骤,使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任何他所完全不知的事。”5 他强调知识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他所设置的课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一二百年,都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和进步性,让今天的我们依旧受益匪浅。如他强调学校要提供周全的教育,对于我们划分专业等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现在专业划分过窄,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隘,不但不利于形成健全和谐的人,而且在社会上的实用价值上也大受限制。而对于他主张的教育为了生活,强调知识的使用价值,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这个观点。如果过度强调知识完全为了生活,会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可能导致短视行为,知识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知识不是为了生活,我们是在务虚,会不利于社会发展也有损个人的福利。

因此,对于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批判辩证地加以借鉴,以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篇6:夸美纽斯的名言

1、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

2、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3、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

4、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

5、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

6、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7、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8、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9、耐心去打开潜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泉源。

10、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11、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12、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13、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要使从这里出来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

14、时间应分配的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15、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

16、学生之所以善恶学问,原因在教员自己身上。

17、没有德行,文学技巧算得什么呢?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一句古话说),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18、“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这是很对的。因为如果你从磨坊取去了水,磨坊便会停止,同样,如果你给学校去掉了纪律,你便算是去掉了它的发动和力量。

19、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上一篇:企业单位销售岗位竞聘书下一篇:商管资金项目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