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2024-04-11

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共6篇)

篇1: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轴心时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在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当时的辉煌与成就。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生期,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给中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青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源泉。正如易中天所说: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今年的教学选了大量的先秦散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承担起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先秦散文思想的责任。但一方面因为时隔久远,一方面因为理论性太强,思想太深刻,所以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就自己教授此内容的过程谈一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由于先秦诸子典籍的不同特点和本课程的宗旨,“阅读文选”部分的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在教授孔子《论语》部分内容时,因为此文是语录体的形式,而且每一篇又是由若干小内容组成的,如果一节一节讲,势必会造成“师累生乏”的情形,于是笔者尝试采取了让学生自行完成内容讲解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选文,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相关材料,做好充足的准备,上课时讲解所选选文,与其他同学共享。其中有几位学生,他们的出色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学生选择的是第一则。中间有一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句是颜渊问到老师“克己复礼”的具体详情时孔子的回答。这位学生在解释了此句的意思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非……勿”这种句式,列举了现在江苏台热播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笔者在给这位学生的讲课做出评价后,又顺便让学生参与到对“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的看法上,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自己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学习一则古文的同时又关注了现实。 另一位学生选了第八则。其中的内容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她在讲授此则时,例举了许多搜集到的事例,如江姐、文天祥、屈原。每一个可歌可泣的事例她都讲得很详细,很动情,下边的`同学也被她所讲的故事吸引住了。笔者给她的评价是“有如此丰富的素材库,相信作文写起来定会得心应手”,同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告诫那些平时抱怨写作无话可说的同学应从这个角度找自身原因。 还有一位学生选的是第三则。中间有一句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为了更生动地说明此内涵,她举了相关的成语、事例来验证孔子的这句话。如举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 此节课笔者把课堂放心地交给了学生,而他们也给了笔者莫大的惊喜。所以,在讲授这些思想理论性强的课文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自己去搜寻材料,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积极地去理解平时难以理解的东西,一方面又可锻炼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考的能力。而这些要比我们自己大费口舌地讲给学生收到的效果好得多。 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出来。记得在讲到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时,学习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后,笔者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学生举了很多新颖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现在各个国家的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人工降雨、降雪等。这样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而且又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及懂得了自己保护环境的使命。 可以说,师生关系是相互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学生同样也可以激发老师,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在讲到庄子《无端崖之辞》的第七节时,除了笔者给学生讲到固定的寓意外,学生们又联想到了流言蜚语的可怕,以及如何去对待流言这一问题和当朋友比自己强时,应懂得分享等一些寓意。而这些都是笔者备这则选文时所没有想到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快快乐乐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记得一位大作家曾说过:“人人都是天才。”的确,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应努力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而课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所以,在课堂上应鼓励激发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做一个聆听者,一个观赏者,争取做一个和学生交心的朋友,探知他们的所思、所想。 (李梅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四中学 719300)

篇2: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拓展课程

加深课程

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2.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文言: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以读懂文章

文章: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

文化: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 教学建议:

1、紧扣文本

非哲学课、思想史课

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

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

2、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

落脚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人的立身处世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

3、和必修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4、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

5、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取舍、补充、拓展)

《论语》:“学与思”、“言与信”、“己与人”、“义与 利”、“孔子论仁”、“孔子论友”、“孔子论诗”、“孔子 论教育”、“孔子的审美观”、“孔子的师生观”等。

处理教材——

考虑三对矛盾: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

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淡化转化难点

重点内容:论语、孟子

三类课型——诵读、精讲、探究交流

1、感受典雅,自主诵

2、读课。

朗读、品读、悟读、赏读

2、教师精讲,点拨求思课。

学生自己不能驾驭的文言知识

选择、精讲某个文化专题(孔子“仁”)

精讲各则选文之间内在联系(“仁”与“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1/4

选择多种解释、解读的选文精讲

“学而时习之”

3、探究交流,拓展延伸课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应该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跟现在的小说散文等比较起来,先秦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还相当原始,但是它们自有后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而言,它们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而阅读、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的宗旨,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几个“有益于”。

二、对任课老师的建议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提供的材料,组织生动有趣、丰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不要脱离了文本讲授和学习这个基础,或者说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思想史课程。

撇开文本的讲授和学习去讨论先秦诸子的思想、文章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诸如孔子的思想如何如何、庄子的思想如何如何、《论语》的文章如何如何、《庄子》的文章如何如何等等,尽管可能会轻松一些,却不足以使学生养成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不足以使学生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2/4

打好今后在这一方面长效发展的根底。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以丰富和提高学生在阅读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自然会辛苦一些,可是学生则会长期受益。

二、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才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落脚到人的立身处世、落脚到人如何因应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才足以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诸子的最高价值。处理好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建立起这门课程的独特优势。比如,学习《论语》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会推心置腹(将心比心)地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学习《孟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自信向善、树立高尚的人格等;学习《庄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珍重生命、善于因应人生的困境、善于增强生命的韧性、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张扬先秦诸子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一面。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或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比如儒家有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思想,法家则有极端专制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倾向等。在高中教学阶段,这些问题暂时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教材在选文和编写的过程中已经注意了这一问题,这里提请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意。

三、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庄子》一书中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思考,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比如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作思考札记等等。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假药假酒、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3/4

当然,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或相关社会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流于泛滥。因为诸子思想浑厚深刻,而学生生活阅历、阅读经验都还非常有限,很多东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是很正常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对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不必片面追求让学生把诸子都“读懂”“读透”了,从而将诸子思想浅显化、简单化,乃至庸俗化。

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这些座谈和讨论甚至可以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开展。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汇,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加深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通过交流,来激发学习学习、思考的兴趣。本课程可以交流讨论的话题非常之多,教材以及教师用书都提供了一些例子。其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说”的启示意义、《庄子》的“尊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庄子“无路可走,终归于有路可走”的思想取向及其启示意义、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异同等,都可以拿来讨论、座谈乃至辩论。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准确、深刻把握先秦诸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以弘扬诸子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基础,切当地联系自我和社会实际,但又不偏离本课程的主旨。

五、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

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任课老师只有把诸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用这种魅力来感动他们,才能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阅读快感,使他们渐入佳境。在编写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发掘诸子文章的魅力,目的就在这里。总之,要努力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先秦诸子是引人入胜的。

六、是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先秦诸子是培养高中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之一。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曾打比方说:读好先秦时候的典籍,再往下读,那是“顺流而下”;反过来,先读了后面的典籍,即便读得很好,再去读先秦时候的典籍,那是“仰攻”。这个比方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研读先秦诸子,来掌握一批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掌握相关的基本语文知识,培养自己对古文的语感,自然会提高阅读其他古文篇章的能力。而且,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中国文学,根柢皆在经、史、子中,近人言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他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必修课程中有不少篇章,其表达方式或思想内涵实际上根源于先秦诸子的。任课老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注意提示这一层关系,既可以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跟先秦诸子直接相关。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先阅读《韩非子》当中的一则故事,然后以它内含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题目提供的是原文的意译)。像这样的例子,任课老师适当地予以提示,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篇3:教《先秦诸子选读》有感

用生活诠释经典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之一的《先秦诸子选读》, 在“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培养科学精神, 提高文化素养, 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价值, 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有益于陶冶学生身心、涵养德性, 有益于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 有异常敏锐而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应对社会人生问题, 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如今, 这些睿智的思考对我们仍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下面我就从老庄作品中各选取一个片段, 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在老子的《有无相生》一节中有这么几句:“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

老子的老师常枞病重, 老子前去探望, 问老师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常枞张开了嘴, 他的牙齿全都掉光了, 他伸了伸舌头, 问老子是否明白其中的道理。老子深思了一会, 恍然大悟:“牙齿虽然坚硬, 但它们全都掉光了;而舌头虽然柔软却能长存。”常枞说:“对了, 天下道理都在这里面了!我没有什么要告诉你的了!”

于是, 老子的很多根本思想就在这舌头和牙齿的启发下产生了。

这一节老子重在阐明强与弱的辩证关系。生活中, 事物往往充满了从一个方面向另外一个对立面转化的可能, 必须抓住那些可以促使变化转向有利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因素, 并付出必要的努力, 这是《老子》带给后人的启示。那么, 对于老子的“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的思想, 学生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看法不一, 有的说:我觉得老子说得很有道理。“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俗话说的好:“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哀兵必胜”、“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 晚”, 有时太过于强势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形势之中。

有的说:有些事物虽然表面看上去很弱小, 但我们不能小看它们的力量, 人们常说“滴水穿石”“绳锯木断”“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也强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正所谓“柔弱处上”。

有的说:人际交往中也不能处处争强好胜,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些都是在忍让和委屈中保持清醒理智的态度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 蓄力量, 用以夺取最后胜利,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我在高度肯定学生见解的同时, 引导学生辩证认识,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老子强调大与小、难与易、有与无、长与短、强与弱、福与祸之间会相互转化, 老子的“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强调的是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 不要去竞争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使自己能持久而有韧性, 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 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 有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老子的辩证法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 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如“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因为现实生活中, 自知实际更为困难, 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 要经常反省自己, 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 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 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还有“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 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轻易许诺, 就不会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 也不会认真去对待, 最终必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容易就会轻敌, 不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最终面对困难无所措手,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因此, 圣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难, 所以始终没有困难。这些经典言论, 对于现在的我们, 无论行事求学, 都是不移的至理。

学会笑对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中, 意外的打击会使人猝然陷入绝境。当我们遭遇意外变故或打击时, 很多人陷入了消极颓废的境地不可自拔, 觉得人生已无路可走、无路可退, 而庄子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他的人生处世哲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在《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 一文中, 病后的子舆变得腰弯背弓, 五脏比头都高, 下巴藏到肚脐眼上, 肩膀高过了头顶, 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面对让人惊颤的畸变, 生不如死的哀痛, 子舆却泰然处之, “心闲而无事”, 甚至自嘲说:“伟哉夫造物主, 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伟大啊那造物者, 将把我弄成这种屈曲不伸展的样子。子来“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但他却能做到“成然寐, 蘧然觉”。酣然入睡, 自在地醒来。

我们常人遇到子舆、子来那样的不幸大概会觉得生不如死、万念俱灰, 而子舆、子来为什么能保持平静、镇定呢?

子舆与子来之所以能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 是因为他们能正确看待生死。子舆解释自己生病是合时顺理的, 是自解倒悬之苦, 故泰然处之。“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面临着某种困境, 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靠“道”, 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 没有被困境压倒。庄子看来, 为生老病死而乐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 是被头下脚上地倒悬着, 解除倒悬之苦只能靠自己。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唯有德者能之。”也就是说, 人应当有“德”, 不能失去精神支柱。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领受那些人生的无奈, 就像顺从命一样。反之, 承受这种人生无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 也就是有德之人了。庄子试图使人在陷入绝境时, 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 自解倒悬之苦, 实现突围, 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庄子强调的是人面对疾病、死亡时的乐观态度。既然无可奈何、无力回天, 那就不妨安然接受。庄子启发世人说, 安然接受就是一条出路。一代文豪苏轼的人生处世态度就深深地受到道家的影响。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之后, 苏东坡也一度消沉、颓废过, 他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脏水向黄州赤壁走来, 最终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现代作家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文章《东坡突围》, 讲的就是苏东坡怎样安然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实现精神上的突围。

安时处顺的思想固然有它的消极面, 它折射出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 但在困境中的安时处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命运的屈服或坐以待毙, 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人生真的是无路可走了。在庄子看来, 我们能做的是接受这无可奈何的现实, 从对死亡和困厄的恐慌中解脱出来, 实现精神上的突围, 而不是让困境把你压倒。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宁时, 从精神上说你就是胜利者, 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了更强大的韧性。庄子就是要启示我们从精神方面着手, 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 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

记得高中老教材有一篇文章叫《庄子, 在你无路可走的时候》,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当我们在现实的物欲面前迷失了自我时, 不妨读读《庄子》, 庄子告诉我们要看守住心灵的月亮;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 甚至陷入困境时, 不妨回头看看庄子,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 因为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源自内心。老庄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处世奇术、做人奇境,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以无胜有, 以亏胜盈, 宠辱不惊, 百折不挠。他们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 给焦虑、浮躁的社会心境开出一剂清凉方。如果说儒家给我们指引了世俗社会的进取之路, 那么道家则教会我们在困境中如何实现精神突围。

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充满智慧、经验、哲理, 富含人文精神,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此, 怎么用好这本教材是要下一番苦功的。我觉得, 教师应做到:

1、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常规,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先贤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 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 “用生活诠释经典”,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 结合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来理解经典,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学有所获。

3、要把《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素材, 让课本素材走入作文, 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篇4: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关键词】《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内容;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课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选修课的开设成为改革的一大特色,而在众多的选修系列教材之中,《先秦诸子选读》因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言特质等优势得到了许多学校和语文老师的青睐。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作为一线教师,我已经亲历了两届此课程的教学工作,静言思之,我们对教材没有做到深入研究,只拿重点课文去教学生的理念和做法本来就是不可取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该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立内容的前提下,思考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低效、无果的教学现状。

教什么?是每门选修课程实施前一线教师必须慎重思考、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而言,哪些教材内容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上好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一)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区别

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添、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创设。”王教授这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教材内容是教科书的编写者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理解的前提下,对文本科学化处理的结果。而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处理,在对教材内容重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

(二)研究《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内容的体例和特点

《先秦诸子选读》教材编写结合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其体例清晰,文化底蕴深厚,学术魅力丰富,总共有选文、助读和作业三个系统。

教材选文思路清晰,编写者是按专题定篇的方式来组织的,总共编排了7个专题,有《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经典著作,其中《论语》和《孟子》数量居多,选文多达14篇,而《论语》就占了教材四分之一的比重。所选作品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类型,每一课的选文基本是围绕一个中心选择的。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诸子的主张和思想。

助读系统丰富有序。有课文系统前的概读、文言注释、单元导读、课文引入话题、课后相关链接五部分。

作业系统主要以思考练习的方式呈现,均是2—4个问题,主要涉文章主旨、文言知识、背诵要求、活动设计等。

(三)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

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开设好一门选修课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目标和学情是确立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回头想想我们的高中学习历程,我们的老师也是那么专注认真地教给我们字、词、句、读,可是,走出校门之后,把语文当作专业的我们记着的还有多少?同样,步入社会,我们的学生若在浮躁时能够记起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此来勉励自己;在面对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时能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来提醒自己,在面对物欲横流社会生活时能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规劝自己,我们还愁我们的《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程的教学是失败的吗?

因此,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开设《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完善道德,提高思维水平、增强阅读写作能力,于是,我便大胆舍弃,果断选择,确立简单明了的教学内容,将其定为以下两点:

二、《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承担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文言文教学更是能起到这样的引导和教化的作用。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先秦诸子散文体现的是中国几千年来对人格品性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以道德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事。比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他在乱世中坚守高贵人格的写照,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他正气凛然的广阔胸怀,从上面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它对现实的重大意义。注重自身修养的发展,塑造君子人格,这无疑是做人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

(二)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应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出待人接物的原则,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强调爱与利是相互的。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对生活现象的经验总结;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希望人能反思自我,挑战自我等等。这些睿智的思考所体现的引导和启发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去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

以上两点就是我在思考研究基础上重新整合,确定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只是初步设想,也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大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学情随时增加,或许有些同仁会认为这真是大胆到异想天开,重构到胡说八道。可是,难道我们之前拿着教材按照顺序讲讲诸子的思想,再划出重点篇目,讲讲文言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真的有效果吗?与其做无效的重复还不如来个大胆的创新,即使失败了,我们也能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整合,扬长避短,不断完善,最终会创出一条康庄大道。

篇5: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翻译

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

(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法超越。人即使要断绝自己(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颜渊感叹说:“(我的老师),仰望他越发觉得高远,钻研他的话语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他的道理有时在前面(遥不可及),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已经实践)。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5.孔子说:“遇到做“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6.孔子说:“诸位认为我有所隐瞒吧?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跟他开玩笑罢了!”

8.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9.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10.子路、曾点(字子皙)、冉求(字子有)、公西赤(字子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凌它,饥荒接着兵灾到来;(如果)我仲由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假使)让我冉求来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回答:“不是说(我)能做什么,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啊。”

“曾点,你怎么样呢?”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曾点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跟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啊!”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出去了,曾点后来才离开。曾点说:“那三位说的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问:“老师为什么对仲由笑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出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在宗庙祭祀,或者会盟,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11.伯牛得了病,孔子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12.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13.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孔子说:“仲由,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

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错误!”

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8.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10.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11.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樊迟(名须字子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方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5.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帮助(有需要的)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何止是仁,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6.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9.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2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

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

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3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4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5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而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考虑看得清清楚楚,听考虑听得明明白白,脸色考虑温和,姿态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不怠慢、不苟且,遇到疑难问题考虑向别人请教,气愤的时候考虑发怒会导致祸害或冤仇,见到得到某种东西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即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8子路问:“君子推崇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9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道义不能变而从之(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10孔子说:“不是自己祖先的鬼、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六、有教无类

1、【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

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2、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一般人、普通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

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水平天生是有区别的,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即“因材施教”,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忠、清高与仁相比还差得很远。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

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这主要是突出一点,就是启发,这种启发开导的功夫可以称为点化,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育。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此话的意思显然是启发弟子学会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学问,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现代教育学要求的举一反三。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去学习。”

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和思互相促进,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7、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欺骗、迷惑;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光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光思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分析:这是说学和思不可偏废,能学习且善于思考,学思并重,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8、子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颜回;说,通“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我不喜欢的。”

分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故孔子多次赞扬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分析:孔子希望所有人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能安安分分,便可以天下太平了。

10、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

日:“礼后乎?”子日:“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起,启发;言,谈论、讨论。

【译文】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子夏问:“这是说先有仁义然后才有礼吗?”孔子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可以开始与你讨论《诗经》了!”

分析:孔子认为,内心的道德情操决定外表的礼节仪式,先有仁义才有礼节。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生下来就有知识),这种人是上等的;学了然后知道,这种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而去学习,这种人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不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

2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

3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

4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吗?”

仲由回答:“没有啊。”

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5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即厚待父母、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旧交,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

6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7孔子说:“有德者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鲁哀公问道:“你的学生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把自己的怒气(或者对某人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好学的了,再没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9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10孔子说:“后生小子进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重长上,谨慎而诚实,广泛地关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几点以后还有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

11陈亢问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伯鱼答道:“没有啊。曾经有一次,(夫子)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表示恭敬)。夫子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指话说得不漂亮、没有依循)。‟我退回便学《诗》。后来有一天,(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夫子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我退回便学《礼》。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篇6:教授《先秦诸子选读》之心得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来者犹可追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3、丈人曰:“,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忽焉在后。

6、子曰:“当仁,。”

7、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犹可逾也;仲尼,,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夫子之不可及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

12、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

14、无欲速,。欲速则不达,。

15、人而无信,。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岁寒,。”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18、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22、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23、,小人喻于利。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

26、君子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3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31、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32、,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六十而耳顺,,不逾矩。

34、父母在,不远游,。

35、朽木不可雕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7、知者乐水,。知者动,。

知者乐,。

38、敏而好学,。

39、,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40、鸟之将死,;人之将死,。

41、君子坦荡荡,。

42、,匹夫不可夺志也。

43、,仁者不忧,。

44、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45、,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6、君子以文会友,。

47、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

48、其身正,;其身不正,。

49、言必信,。50、人无远虑,。

51、君子泰而不骄,。52、工欲善其事,。

53、君子和而不同,。54、既来之,。

55、小不忍,。56、道不同,。

57、,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孟子》名句默写

1、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5、今夫天下之人牧,_________________。如有不嗜杀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如是也,民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鸡鸣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鸣而起,________________,之徒也。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贼仁者谓之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9、得其心有道:________________,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獭也;_______________,r也;________________,桀与纣也。

11、天不言,________________。

12、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政民畏之,_______________。善政得民财,________________。

13、独乐乐,________________,孰乐?_______________,与众乐乐,孰乐?

14、_______________,民亦乐其乐。_______________,民亦忧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15、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礼存心。仁者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爱人者,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反其仁;______________,反其智;______________,反其敬。行有不得者,______________,其身正,______________。

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

2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_____________;然后驱而之善,________________。

22、其为气也,至大至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集义所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馁也。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仁也;______________,义也;______________,礼也;______________,智也。仁义礼智,______________,弗思耳矣

27、______________。反身而诚,______________。强恕而行,______________。

28、仁,__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哉!

29、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

30、权,__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__。

31、孟子曰:“______________,有求全之毁。”

32、不以规距,______________。

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无恒心,______________,无不为已。

34、______________,非仁也,______________,非义也。

上一篇:山间的作文下一篇:百度脑筋急转弯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