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2024-04-21

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共13篇)

篇1: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东城小学 杨西利

2012年4月13日至19日我聆听了十位专家的讲座,感受颇多,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以高质量的研修活动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她讲到教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更应把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来看待。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夯实知识基础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避免对知识的肤浅化、形式化。比如说:一个简单的量角器,吴教授能把它讲授的那么生动,激情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使我茅塞顿开。

吴正宪先生,她曾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在讲座中完全把理论融合在了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她的成功秘诀就是对学生那份深深的爱,和学生真诚相处,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她善于感悟文字的美,课堂的美,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她感动着学生,也被学生感动,看到她就能感觉到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活力。

吴老师说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数学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就需要成长为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老师。“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吴老师以她的话指导新教师成长,同时点明在成长过程中要关注的一些问题,“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吴老师的讲座让我很受鼓舞,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沿着这样的成长道路,早日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只要是在教学中学生思想出现的火花都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要及时引导。吴老师还提出了包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笔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迷惑中自己能主动去探求,以达到自己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等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对于所谓的差生要学会等待,等待是艺术,等待是尊重,等待是策略。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小心呵护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吴老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她与所教过学生的深厚感情。有因为一句表扬的话而多年还深深记得这句话的学生;有冒着严寒,捧着多年储蓄的零用钱只求能请吴老师吃一顿饭的小学生;有因一句话而影响到一生的学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高尚的人格。

因此从此刻起,我也不再“教书”,我要开始“育人”,把善良的品质,真诚的爱,神奇的思维孕育其中,做他们可以信赖一生的好朋友,这就是我心中的魅力教师。

篇2: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明水小学

颜承山

暑假里,我有幸聆听了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赵凯教授的心理健康讲座。其流畅、智慧、幽默的语言,广博的学识,四溢的激情,吸引了每一位老师。虽然报告时间短暂,但是也感觉颇有收获,感受极大。

1.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2.传统教育地偏向: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功能:

3.学困生学习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差;学习活动中思维积极性低下,不主动;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技能和习惯;经常遇到学业上的失败。

4.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5.管理,不是说,而是做;管理,首先不是解释问题,而是解决问题。6.何为一节好课?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学生真正的理解性;预备学习材料的良好组织性;学生学习的反思性。

7.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准备定向,激学引欲;借助学案,尝试自学;暴露问题,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究规律;分层练习,差异发展。

8.针对性:抽象知识操作化;易懂性:繁杂知识简洁化;趣味性:枯燥知识趣味化;现实性:科学知识生活化。9.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崇高的职业理想;全新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学监控能力;娴熟的课堂教学管理艺术;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育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心理容易被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所困扰,当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就会造成教师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所以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如情绪转移、向朋友倾诉、适度发泄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新平衡。

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既不能自高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学会接纳他人,尊重他人,待人处事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容人之心。

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篇3:听北师大教授讲座心得

学生掌握知识, 取得好的成绩, 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东西。对学校来说, 成绩是其生存的资本, 是它的生命。那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 还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在这次日照市中学校长北师大高级研修培训 (4月23日—29日) 中, 我听了石中英教授的《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的报告, 如醍醐灌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 进而培养他们正直的、真正的、良好的品格。

午餐后教室里杯盘狼藉, 周围遍布菜汁饭粒, 走廊过道内纸屑塑料袋随处可见, 负责值日的学生不知去向, 其余的学生也熟视无睹, 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做操时总有几个学生无精打采敷衍了事;部分学生厌学……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相信每个校长、每个教师, 都可以举出许多。为什么他们面对脏乱环境无动于衷习以为常?为什么个别学生做操无精打采敷衍了事?为何学生厌学?笔者认为, 真正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缺乏责任感!那么,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就学校内部而言, 应注意以下两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应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起床穿衣、折叠被褥做起, 从吃饭碗筷洗刷放置做起, 从睡觉姿势及按时作息做起, 从写好每一个字做起, 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 从做好每一次作业做起, 从做操做好每一个动作做起, 从“垃圾入桶”做起, 从便后冲水做起, 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合作做起, 从尊重、关爱、勤俭、公正、宽容、诚信做起……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自身良好的价值品质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的前提条件。我在开全体职工大会时谈到了尊重教育, 这样说道:“尊重是相互的, 现在果庄初中的学生比以前更懂礼貌了, 学生见了老师一定会打招呼说‘老师好’。试想一下, 如果学生见了老师道一声‘老师好’, 而老师爱答不理的话, 学生再见了老师还会说‘老师好’吗?有的老师认为, 老师与学生见面互相问好的行为很重要, 而有的老师却不以为然, 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 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比如, 在同一个单位中, 有人注重工作成就, 有人看重金钱报酬, 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以,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自己应首先做到。“人们从正义者身上学习正义, 从勇敢者身上学习勇敢, 从仁爱者身上学习仁爱。”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如要求学生不迟到, 教师首先要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也应当按时检查、批改、下发作业。这样, 学生便会切身感受到教师这是在对他们负责。一个有工作责任感的教师,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果庄乡中心初中)

篇4: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8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来自佛山市教授精彩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毫无累感,相反,我从中受益匪浅,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下便是使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我从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牛人”对于我的理解是不甘平庸,努力向更高更险的山峰攀登,才能欣赏到更美好的风景。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授向我们介绍的“牛人”也正是经历了完美的蜕变,然后才得到了应有的成绩。他从最初的英语口语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备课组长,接着到教高三,然后到教奥数班等。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吗?

学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然后永远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脚摘美味的水果。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教授讲到台湾那位生物教师与他的蝴蝶标本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但却有着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尽心尽力的倾注于他所喜爱的蝴蝶标本,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台湾最大的蝴蝶标本博物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工程师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之路是平凡而伟大的。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努力的坚持,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三,关爱学生

“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是石门第一任校长李景宗先生的言论。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爱生如子是一种何等的心态,现在我有些明白了。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记得教授讲到学期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为老师亲手煲的鸡汤。我感动了,感动的是这位教师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让我们望尘莫及。因此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教师的光环蒙蔽了你的双眼,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教师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学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讲我获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总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

王白雪

篇5: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汝玉老师的“细节德育”。何汝玉老师老师的德育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德育对学生乃至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何老师从细节的角度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挖掘细节,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漾起,我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每发现一个细节,都会成为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铺垫,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多一份希望。“好习惯是你一生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你一生换不清的债务”,我们班主任细节德育还是得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抓起,从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弯腰拾垃圾)来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细节德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教材去教育学生。

关于“细节德育”,李季教授进一步讲到: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落实“一问好”,就是学生要举止文明,彬彬有礼,遇见教师长辈、嘉宾、同学,都应该主动敬礼,或微笑点头问好;“二弯腰”,就是学生在校园看到纸屑、食品袋等废弃物弯腰捡起放到垃圾箱内。李季教授同时强调,落实这两点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示范和以身作则。李季教授的精彩报告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触动,那就是做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智慧,班主任工作再“细”也不为过。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才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其次打动我的就是“学会微笑”。李教授说“笑声、歌声、读书声应该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学生进校的第一个见面礼就是“一微笑,二点头,三问好”。微笑就是笑起来有鱼尾纹的,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微笑可以表达人们的喜爱,传递友善的信息,使人们显得可爱而有魅力。以前,我总是一进教室就是板着一张脸,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因为我觉得不这样学生就管不住,于是微笑着上课离我越来越远。不可否认,不苟言笑的老师学生是会怕,学生是会听话一点点,可是当老师真的是让学生害怕,让学生畏惧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后来,学校领导首先给我的建议就是:上课时不能表情太严肃,要着微笑走进课堂,讲课的声音要温和。自那以后,我慢慢的改变自己,走进教室前我都会把自己情绪调节好,大部分时候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的确很喜欢,从而使我的课堂教学很和谐、很温馨、很快乐,师生关系很融洽,课堂环境很和谐。微笑是老师与学生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也希望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听我们的课,喜欢与我们交往,我们也喜欢微笑着过每一天。微笑就像一缕缕晴朗灿烂的阳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甘露,温暖着学生的稚嫩的心灵,学会微笑,做一个快乐而又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篇6:听周红五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刚刚跨入教师行业的我,很荣幸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能够现场感受周红五教授的讲座--《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交往的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教师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听完周教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说一说周教授本人魄力对我的影响。在六百多人的会场里,周教授没有坐在讲台上,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在讲台前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中间不休息,不看稿子,整个过程侃侃而谈,激情洋溢,幽默风趣,把枯燥的教学管理和难懂的心理学讲得生动易懂。并且每一个案例,每一个观点都直击我的内心。这一切激励我要认真对待工作,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其次我再说一说周教授的讲座在教育工作上对我影响最深的两点。

一是教会我们要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面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的话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话,但都是他们的真心话。我们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让他们把话说完。周红五教授说:“作为老师不管学生是什么个性的学生,只能爱他们没商量。人的个性本身

没有好与不好,关键是看你怎么看待你的个性。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在说别人错时,自己就对吗?如果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他为什么会错呢?”我们还要学会关心学生的身体,很多时候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身体动来动去,那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了。关心学生除了关心现在还要关心过去,关心他的家庭,关心他的成长经历。

二是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以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对方的立场感知对方,而不是同情心。首先要换位思考问题,要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要让对方了解你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还要学会表达,我们要防止“自以为是”的态度和灌输式的沟通交流方法,要让对方拥有温暖感和安全感。认识了同理心,让我找到与孩子交流的方法,找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途径。我相信以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会更有耐心,更有宽容心。

篇7:小学教师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讲座一开始,陈默老师就为我们陈述了当今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是前所未有,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她为我们分析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任务及此阶段需要孕育的能力。

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陈老师给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所以班主任应该当学生的保护人,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不仅从身体(出生和体能)、心理(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还要从环境(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了解学生。总之,只有心到,班主任才能做好。

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就要懂得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和成年人不一样,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角度,如学习好才能有出息等,家长说千万遍也没有用,不懂,他们是从感性的角度看待学习的,学习有没有乐趣?他们对学习有没有感觉?所以,想让孩子愿意去学习,要把握三点:

1、有趣味,要“引诱”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件事情好玩了,他才会去持续关注;

2、能分享,要为孩子营造分享的氛围,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也是心理需求;

3、有成就感,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真诚地鼓励,并且坚持不懈。

篇8:听澳大利亚幼教系教授讲座心得

主持人:请您谈谈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总体情况,它的教育现状如何?

李忠尚:我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任公使衔参赞,主要负责教育方面的工作。提起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大家可能想到在草地上跳跃的袋鼠、憨态可掬的考拉、成群的绵羊和奶牛,还有宏伟的悉尼歌剧院,的确那里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广袤千里的国家,但它又是人口稀少的国家,陆地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0万。澳大利亚属于中等的发达国家,主要向中国出口铁矿石、铝矾土等矿产资源;中国除向澳出口消费品外,还是澳最大的游客和留学生来源国。我们今天谈的教育业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澳大利亚教育业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发达的。

主持人:为什么如此之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澳大利亚留学?

李忠尚:首先,澳大利亚是英语国家。中国学生中小学都学过一些英语,所以用英语学习较其他语种方便。第二,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仅有2300万居民就有着一定的移民缺口,外国学生在这里学习后有很大机会留下来。第三,它的教育水平还比较好。当然,教育既然是产业,就要赚钱,所以每个中国学生赴澳留学都是花了不少钱的。

主持人:中国留学生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忠尚:是的。外国学生在澳大利亚上学,平均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大约需要每人7万美元。据澳大利亚教育部所属国际教育机构网站统计,截至12月,共有645185名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各级注册教育机构全额付费学习,而中国大陆学生人数达170212人。中国留学生人数大概占国际留学生的30%,所以我们对当地的贡献是很大的。我在澳大利亚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17万中国留学生每年给澳大利亚贡献约119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巨大的产业。

主持人:您认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跟国内相比有什么特点?

李忠尚: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有个特点:多种多样。它最好的大学被称为“8+1”,相当于美国的“常青藤”。其中,“1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澳最好的大学,是一所研究性大学,也就是以研究为主、以教学为辅。这个学校出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尤其在医学方面知名度很高。另外澳也有很多民办学校,但水平高低不一。例如私立温特沃斯大学就有多媒体及电影电视制作等专业学士授予权,有很好的老师和专业设备,还获得了一类签证处理权。所以澳大利亚的教育业是分层次的,大家求学的时候一定要找对路子。

主持人:就您的观察,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平常在接受教育或者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中国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提高?

李忠尚:截止20底,中国现在有 170212名学生在澳大利亚各级各类学校求学,其中97050人在高等学校,13472人在职业学校,21159人在中小等学校,还有38531人在语言培训班。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是英式教育,学习氛围比较自由宽松,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以玩为主,到了大学才真正学习。澳大学采取“宽进严出”政策,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尤其做博士论文的阶段,主要以自学为主,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放羊式”的。大批国际学生蜂拥而至,也引起师资严重不足,年轻讲师带博士生已非罕见。况且,澳学校只教学,不管生活,所以,国际学生不管在哪个年龄段、上哪个层次的学校,都必须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主持人:说到大学,什么专业在当地是最热门的?

李忠尚:报考最多的、最热门的专业是经济、计算机、海洋、矿产类,包括金融、商学等实用型的、日后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有用的专业。如学古代文史、艺术心理教育学等日后找工作可能就比较困难,因为澳大利亚人口稀少,就业岗位和机会当然就少,所以报考专业需要选对方向。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留学生和当地学生相比,主要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李忠尚:一般来说,中国学生比较聪明、勤奋。但缺点在于,我们的很多学生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也有不足之处。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家里比较有钱,去了以后家里给他买了一栋楼,还买了一辆好车,个人账户上金钱充足。这些孩子犹如出笼的鸟儿,自由飞翔;一个人住在巨大的房子里很无聊,他开派对,上网交友,上课反而精力不集中,甚至厌学,时间长了学业都荒废了。虽然学习能力因人而异,但是几乎所有学生到澳大利亚以后,会有一种非常孤独的感觉,觉得相当无助。因此,我建议,如果不是很急,孩子最好在国内念完中小学再走,在那儿念中小学,父母花钱很多,但学不到什么东西,容易荒废学业,甚至畸形生长。

篇9: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新学期的第一个周二,我们有幸听到王敏勤教授的两场讲座,分别是“义务教育如何把握课标和教材”和“怎样成为特色教师”,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听说王教授年前住院,过年的时候也没有休息,开学后又及时给我们这些急需“营养”的教师培训,老人的境界真的让我们感动不已。

这次培训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态度决定高度。讲座中,王教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标准?问题出来以后王教授让每位老师分别写出自己的理解,2分钟后出示了答案,老师自己对照,结果没有人能写准确。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老师们每天都在谈课标,说课标,可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标,这样的状态怎么可以?!听完这个问题,我就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课堂效率不高?为什么成绩不行?原因就在于一个态度: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并不理解其实质,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是不假思索。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细节性问题,感觉自己潜意识里明白,就不再跟学生拿到桌面上来讲,其实学生或许不理解,而我们也不能从孩子能够接受的角度合理恰当的表达,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不能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整体脉络的形成。如此态度之下,本无高度可言!

其二,怎样说教材?从去年的秋天来到普育,我已经有了三次说教材的经历,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慢慢对说教材认识的深入,每一次的准备,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那是一种带着希望的成长。王教授指出了我们前段说教材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目标重视不够;

2、说内容标准不够具体;

3、对编者的解读材料和编写意图重视不够;

4、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完整;

5、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6、时间短,展不开,心得体会《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针对这些问题,本着发展并完善的态度,王教授又解释了修订后的说教材内容:

1、说课程目标;

2、说内容标准;

3、说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5、说教学建议;

6、说评价建议(新增);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增)

说教材已经不再是一项新兴的辅教手段,而是作为教师的达标检测逐步提到课改的日程上来,各地各学校的说教材都在从探索到成长,有幸的是,我们普育的的说教材已经走在了前面,在这么多优秀的同事面前,我会更为积极地学习和进步。

其三,抓住学生的志趣。王教授的一句话点名了教育的本质,老人家说,减负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可一旦形成了“志趣”,学习就成了“挡不住的诱惑”。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多少学子如释重负,大学没有太重的课业负担,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学习呢?其本质就是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的“志”和“趣”。可是,学生的志趣从何而来?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下功夫的地方了,联系到我们的小组合作,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机械的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孩子产生对课堂的厌烦和恐惧,更不用谈喜欢学习了!教师如何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把抽象的教材转化成孩子喜欢接受的生活实际,如何在小组合作中适度点拨,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篇10:李达武教授讲座听后心得(董春)

听完李达武教授的讲座,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那信手拈来的诗句,她64岁的高龄还可以把中国文学里的古诗词说得如此流畅,相信在场的数百名教师也无人能及,而这样的能力恰恰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应该要有的专业素质,也更是学生掌握中国古诗词所要养成的能力。

纵观着现在的物欲世界,我不得不感叹,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渐渐消逝,但隔壁的韩国和日本却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与现代共存呢?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流。

而中国的古文化有体现在哪里呢?其实非常简单,就在我们的古诗当中。每一篇古诗都蕴含中故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评价,对祖国的热爱。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达武教授一样,学习并意会到每一首古诗里的奥义,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那中国的古文化也就顺其自然地保留在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我们也不用整天高谈阔论如何保存我们的文化了。

篇11:听朱玉民教授讲座有感

2014年8月12日我有幸在寿光科技职业学院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 朱玉民教授《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整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那天上课初,当我走进报告厅时,在舞台上就看到一位目光如箭的老人,由于来的比老人还晚,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七点四十,还不到上课时间,这位老人就来到了教室,还默默地注视了我们很久。当主持人说这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已70多岁时,我们都振撼了,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他就开讲了,没想到他的发声会那么的高亢。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拿着话筒坐在椅子上娓娓道来,他完全脱离了讲台,站在教室的前方,不时地做着动作,几乎是上蹿下跳。配合他非常协调的动作,他的课堂不是在传授,而是在表演。整节课,他几乎是调动了所有器官帮助他授课。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慷慨陈词。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让你一刻也没有开小差的机会。

他如同一位伟大的诗人,以激扬地语言,最生动的身姿导入了他的课堂主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整合基本模式与应用方法创新。由于时间的关系。朱教授分别呈现了语文、数学、音乐、生物、科学、历史等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案例,现场播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让我学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朱教授虽已70多岁,却精神矍铄,语言铿锵有力,时而辅以舞蹈,时而像孩童般跳起,激情四溢。他讲课时在教室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走动,有几次在讲台上演示差点摔倒,但是他依然忘我地表现着。其实就一个目的,他需要每一个学生专注地听他的课,他需要让自己的课堂有吸引力,能够自觉感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次他在我们中间行走,也就是提示我们思想不能游离于课堂了。这样的责任心和我这样一个初中老师没有两样,在大学校园里不知道是否能找到第二个了。

一位专家,一位老教授能够一如既往地敬业,恪守师德,是多么难得呀。作为一名一直研究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专家,他同时又是务实的专家。他恳切地说:“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好,但是不能滥用,更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例如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最蹩脚的老师是把荷塘的画面用多媒体呈现了,朱自清写得荷塘语句优美,就是要一百个人读文章时,展开他们不同的想象,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现不同的荷塘景色,你在此时呈现了画面,完了!大家心目中的荷塘都一样了,还有什么美丽可言?”老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留在我们每一个学员的心中,不能磨灭。为了把《斑羚飞渡》课件做好,朱教授用了几种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知道,课件是为了辅助教学的,但也得有科学性,合理性,不能超出生活现实。

其实朱教授的课我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确切地说:他带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是心灵的震撼,是对我们教育思想的冲击。这位走在大街上和平常小老头没有任何差别的邻家老伯,真是用他的生命在做教育,用他全身的活力在课堂上感染我们,我们都为之倾倒,为之折服。那天,我们激情澎湃,所有人都仰视着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精瘦的70多岁老人,久久的掌声,向他传递我们对他的无限崇拜。

篇12:听吴刚平教授讲座有感

听完吴教授吴教授见解独到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感受到教授的魅力和水平。吴刚平教授为我们讲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关内容。吴教授强调,改革几十年,但我们的课堂没有多少改变,讲、练、考的顺序基本没有改变。原因是观念没有改变,其关键在于知识观的问题。

吴教授认为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分类。知识从性质上分为三类,即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其中,事实性知识是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记中学),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是以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悟中学)。记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高效、中期低效、长期无效、长远有害;做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低效、中期有效、长期高效。

吴教授的讲座使自己彻底醒悟了:目前学生负担过重、课堂低效的真正原因是教师将方法性知识甚至价值性知识当成事实性知识由教师去讲,学生只能记中学到!记中学到的知识忘得快,为了记住,只有反复强化训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泯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吴讲授指出三改:第一,改变模式,做到先学后讲;第在教学效果上,不能一味追求近期外显的质量,更应注重长远的效果,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改变时间结构,做到教师少讲,少占时间;第三,改变内容,做到教师讲学生不会的。

篇13:听数学专家刘教授讲座有感

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全体数学教师及部分没有课的老师,在学校会议室聆听区数学专家刘润玉教授的专题讲座,标题是“新课程实践以来老师们走入了一些误区”,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误区一:教学中过于强调“情景化”

“情景”要恰到好处,真正对数学课有帮助,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该要的要,不要的坚决不要。

误区二:算法的多样化也走入了误区 算法的多样化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老师们要注意两化:优化、多样化。“多样化”要有一个量,老师们要把握一个尺寸:有些需要介绍,有些不需要介绍。要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绍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解题思想。

误区三: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没有专门的单元

建议老师们在解题中,把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给学生讲清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意思的处理教材。

误区四:媒体教学的使用问题

媒体教学应由

繁→简

抽象→具体

静态→动态

隐形→显形 建议:实事求是,要用的就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误区五:板书的误区

教学时该板书的一定要板书,并注意板书的系统性。有了媒体后,忽视了板书,教学可以通过板书体现层次的魅力。

误区六:练习的误区

建议:要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起“巩固、综合、发现、思考”的作用,其中“综合”很重要,书中较少。例:三年级连乘应用题,可举例:一块地长几米,宽几米,每平方米收稻谷几千克,这块地可收稻谷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可卖几元,一共可卖多少元?像这样把几个单元的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误区七:用教材也走入了误区

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独到的见解

建议:在布置回家作业时,要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自己配作业,这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上一篇: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杂志投稿信息简介下一篇:渡河到清河作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