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教授讲座心得

2024-04-09

郑强教授讲座心得(共6篇)

篇1:郑强教授讲座心得

郑强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前几天听说郑强教授的演讲,心情很是激动,而且不止我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激动,大家都忙着抢票,但还是有很多人都是站着听得讲座,可见郑强教授在同学们中的人气之高。

郑教授的演讲激情澎湃,让到场的同学们热血沸腾,同学们的掌声也此起彼伏。郑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他以往讲座的火爆场面,这是大家可能还认为他在炫耀,但听到后面同学们无不为郑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方式所打动。首先郑教授讲了一个非对称原则,就是我们要拿自己擅长的与别人不擅长的做比较,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比不上别人,只是你们所擅长的方面不一样而已。他讲这个原则时还将自己与易中天做比较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原则的作用。让每一个人都建立一定的自信,是成才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不自信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肩负的不只是自己的家庭责任,我们还要担负社会责任,当然也包括历史责任。

郑教授讲到大学生爱国精神时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并引起了同学们的自我反省。郑教授举了自己学校学生为例子,告诉同学们爱过并不是说说而已,要抱以实际行动,想想自己去过纪念馆吗、去过烈士纪念碑吗,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那又拿什么去说你、别人爱自己国家的举动。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背负的责任,但我们自己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往往只是在骂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却不想想他们是去祭拜自己的祖先,而我们呢,我们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战死的烈士们、英雄们,我们有去祭奠过吗,城市里的抗日纪念馆、英雄纪念碑,我们有去过几次。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英雄,当别人再去祭拜靖国神社时,让他们知道在中国还有更多的死在他们所谓英雄手中的无数中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事部可打倒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打倒的!郑教授还向大家简单介绍了现在的世界情况,让大家更深的了解了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所处的环境,也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为国家奋斗的目标。听了郑教授的讲座,自己觉得受益匪浅。郑教授的所讲的内容虽然都是自己的感想和领悟,却对大家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作用,其中关于爱国部分的演讲引起了全场同学的共鸣,掌声不断。我觉得证明一个讲座的成功与否或许与掌声的次数和热烈程度有关,但是同学们听后的实践性更能反映讲座的成功与否,所以让我们动起来,将我们今天所悟到的付诸于实践,让我们真正的把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铭记中国是打不倒的中国!中华民族是打不倒的中华民族,我们以是一名中国人为荣!

篇2:郑强教授讲座心得

郑教授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六个字:追求、信仰、忠诚。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追求好的工作;追求健康的身体;追求自由的生活;追求美满幸福的家庭......在学习郑教授的党课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追求有什么问题。而听了郑教授的课我才意识到,我所有这些追求都是仅仅关乎我自身,都是以我个人为中心。我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这代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中,虽然自小家长老师就教导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仍然无法真正体会这样安定团结的社会是来的多么不容易。我们这代人缺失的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责任感。

郑教授同时还批判了目前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风气的追求,郑教授说到,“一个穷国、弱国,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把它凝聚起来,那么每一个人都是弱小群体”不堪一击。而中国共产党正是这股凝聚力量。

我们入党到底是有什么样的信念?我们追求这个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这些积极想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首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这些年,在大学生中存在一些不正的风气,某些学生为了在毕业时档案光彩等等的个人利益,而追求党员的身份,把入党当成是为自己谋幸福的手段。用郑教授的话讲“这是卑劣的行为”。

郑教授告诉我们,在入党的问题上一定要联系到做人,对党的信仰容不得半点含糊。我们每个人心中必须要有一个颠簸不破的对入党这个追求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的确确是中国人民幸福的根本,我愿意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并不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处处拔尖,共产党员可以很平凡,但是在关键时刻要能够坚决的挺身而出。郑教授的党课中提到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姑且不论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但他们身上那种精神却值得我们深思。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就是一种为国家、为人民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仅仅贪图于自己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而忘了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落后、贫苦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建设,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教授还提到另外两个字——奉献。他说,因为听课的同学还都不是共产党员,所以这两个字他不讲,如果是面对共产党员,那么他就要和他们谈谈奉献了。不过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想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甚至对全体当代大学生都要谈谈奉献。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能做的可能不多,但我们应当从一些小事做起,从这些小事中去学习,去体会这种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当我们进入工作岗位,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追求党的事业,信仰党的精神,对党忠诚,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篇3:郑强教授讲座心得

我校坐落于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丰富的人力资源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这已成为我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我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近几年来已开设了一批人文与科技类的教授讲座课程。中学生享受大学教育资源,让大学精神走进中学校园,这已成为我校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已成为全面探讨面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新视角,课程问题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预示着国家不再采用单一的由中央主导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而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通过授予地方、学校极大的自主权来进行课程开发,中央教育机构、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决策,担负不同的职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还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可见,学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课程自主权。为此,学校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确定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另一方面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研究,这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形成的需要。

基于此,我校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授讲座课程,并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课程设置主要从追逐科学前沿的知识,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发展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孕育人文情怀等方面展开。

二、教授讲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随着我校教授讲座课程影响的不断扩大,我们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思考讲座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诸多问题,从而使我校的教授讲座课程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1.课程文化观

什么是文化?文化,即人化。“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追求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那么,什么是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一切经验的过程;课程文化,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是师生双方互动的产物。

课程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有教材中多元文化的吸纳,又有课程中的性别文化、隐性文化。最关键的是,课程必须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

课程和文化关系密切。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递的一个主要渠道;文化则可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在课程开发和利用中更显不出其独特的价值。

随着课程文化观的丰富,在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深度挖掘和优化配置多元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不再仅仅是制度性知识和学科性知识,而应当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回归现实生活,关注民众需求。对于学生而言,既要接触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也要对当地文化、民俗文化进行了解;既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情,也要关注社区和身边的小事情。

2.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是一个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但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真正的课程资源。

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因此,学校要特别注意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挖掘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地方课程的人力资源库,把地方有形无形的教育资源纳入课程视野,让社会各界人士乐于奉献,让师生主动参与,这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3.课程开发观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外来词,原文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它表达了一种观点:“课程开发的最好场所就是学习者与教师相处之处。”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久远,但这个名词的出现却只有30余年。197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词是由A.M.Furumark and I.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英国召开的国际性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他们那时界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限于学校内的教职员工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提出了下列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于学校自发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权力和责任重新分配。因此,学校获得了法律和行政的自主权和专业地位,从事着课程开发的过程。这个定义并不关心是否有课程成果,而重视权力和组织的变革,教师和学校对教育改革的地位。

在我国,最早是由钟启泉先生在《现代课程论》中提到了“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地方、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逐渐增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进入21世纪,校本课程开发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个外来词,众多学者译法不一,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尽管名称不一,但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下述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可以立足本校实际,邀请学者、专家、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这为我们开设讲座课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4.外国的实践与经验给予的启示

在美国,学者、专家、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指导或与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科学家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更是司空见惯。一方面,大学教授、科学家给中小学生开设人文与科技讲座课程;另一方面,他们指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学到和掌握了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日本中小学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优势,邀请社会各行各业“能人”走进中小学课堂,为中小学生开设各种类型的讲座课程,这些“能人”中,有的是当地的企业家;有的是著名的导演;也有的是普通的当地农民。讲座深受学生喜欢,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有益经验给予了我们启示与借鉴,我们在认真分析和论证我校所处的社区优势之后,设计并启动了开设专家、学者讲座校本课程。

三、教授讲座课程的实践

1.讲座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之魂。课程目标的研制与实现不是纯主观的活动,而是对制约课程三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的科学整合。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这是一种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起来的表现。因此,我校的讲座课程将课程目标定位于“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上,“从本质上讲,人文关心的是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探讨的是人的意志、情感、思绪和人的心灵,旨在追求善和美;而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现象及其规律的揭示与把握,旨在求真。可以说,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也是真、善、美三者融合的表现。”同时,这一课程目标也体现了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突出的个性特长”。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目标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便于实际操作与把握。这就要求目标的表述要兼顾质量与数量两方面的要求。我校的讲座课程包括面向学生的初中部各年级每学期2次(合计6次)、高中部各年级每学期4次(合计12次),还有面向教师的不定期的讲座课程。

2.讲座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根据我校讲座课程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面向学生的讲座课程的内容包括人文领域课程、科学领域课程以及方法类课程三类(见表1)。这些讲座课程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学科领域的知识讲授,而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认知事物的视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品质。

(学生类讲座课程节选)

面向教师的讲座课程重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由此讲座课程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类课程、教学实践类课程和教研方法类课程(见表2)。

(教师类讲座课程节选)

3.讲座课程的组织形式

讲座课程的形式大多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辅助讲座,但每次讲座的后半段时间都安排了主讲者与师生的对话环节。如在“心灵互动”的主题讲座中,中山大学的李萍、钟明华、古南永三位教授在前半段时间里向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及全校教师畅谈了各自对人生、对自我的认识,师生专心聆听;在后半段时间里,三位教授与师生平等对话,师生积极参与。对于我校师生提出的“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选择?”等问题,三位教授都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融入个人的人生体验,进行了精彩的回答,让我校师生如沐春风。通过主讲者与师生间情感的互动,思想的碰撞,由此产生的理解与感情才会真正深入到师生的心灵,渗透到师生的行动中。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讲座中,教育部首届教学名师、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旁征博引,以大量生活实际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目前世界三大计划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有关知识。一个9岁的小孩却有着80岁老人的面容,是他体内存在着某种基因而导致的“早老症”等生动奇妙的例子,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专家、学者能带给学生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最新领域的内容,并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他们有可能接触过的内容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务求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慢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

4.讲座课程的师资安排

讲座课程的主讲者有来自高校的著名学者,如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计亮年院士、林浩然院士、副校长陈春声教授、副书记李萍教授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员钟明华教授、古南永教授,90岁高龄的张宏达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赵喜进教授,广州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樊军辉教授等;也有来自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如广东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麦曦,特级教师李镇西、田爱华等;还有各界社会人士,如手摇轮椅万里行中国第一人———尹小星等。这些全国知名人士来到我们学校,向我们师生传递的不仅仅是他们多年甚至毕生学习与研究的成果,更是他们数年如一日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也许这种精神和品质将影响和改变我们师生的一生。

5.讲座课程的评价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其实施、课程评价,是前后一贯、三位一体的关系,前两者是属于课程评价要解决的“评什么”的问题,而“怎么评”和“评得如何”则是课程评价要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但从本质上讲,课程目标却是整个课程运行过程(包括评价)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因为课程贵在育好人,育好人是课程目标的应有之义。如果根本性问题(课程目标的研制与实现)解决好了,主要问题和其他问题(包括评价问题)就能正确解决。所以说,课程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实现,也应该是课程评价面对的首要问题。

四、对教授讲座课程的展望

篇4:张国玺教授养生讲座

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知足常乐天然在,心胸豁达志神满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

调节情绪养心性 避生三气得怡然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同思维方式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

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

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

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当她了解到这家的女主人从未走出过她所生存的这一片土地时,便为自己能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而感到幸福,为女主人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悲伤。但当她与女主人谈到自己经常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家中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很少时,女主人连声说到可怜、可怜。其实女主人当时也为自己有个饱暖安定的家而感到幸福,为女作家漂泊不定的生活而感到悲伤,这就是因为女主人和女作家对幸福的标准和理解不同。所以,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幸福,并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套用别人的标准而干扰自己幸福观。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饮食养生的补养方法

传统饮食养生的补养方法主要分为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和峻补法等,并根据食物的温凉寒热平的性质适当选用不同的食品。

1.平补法,是指应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普通人群中身体偏虚的人群,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如大多数的谷类、豆类食物、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及禽蛋肉乳等食品都具有不寒不热,性质平和,滋补气血,阴阳双补等作用。

2.清补法,是指应用偏凉或泻实作用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偏于实热体质的人群,或夏秋季食用。如小米、萝卜、冬瓜、西瓜、梨等偏于寒凉的食物有清热通便,促进胃肠蠕动,增强吸收功能,有泻中求补,祛实补虚等作用。

3.温补法,是指应用温热性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因阳气虚弱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的人群,或冬春季食用。如羊肉、狗肉、河虾、海虾、大枣、龙眼肉等偏温的食物就有温补肾阳,御寒增暖,增强性功能等作用。

4.峻补法:是指应用补益作用较强,显效较快的食物进行补益的方法,较适用于体虚而需要尽快进补的人群,但应注意体质、季节、病情等条件适当进补。如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肾脏、甲鱼、龟肉、鳟鱼、黄花鱼、巴鱼等。

饮食养生之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就是要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消化系统的功能,适度地调节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饮食有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时定量,是指每日饮食的时间和数量要基本固定,避免有较大的变动。饮食定时,是指每日的进餐时间要基本固定,按时进餐。传统饮食养生学提倡每日的三餐时间为:早餐6~7时,午餐12时左右,晚餐18~19时进餐。按时进餐不但可以保证人体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对健康有益。

饮食定量,是指每日的进食量要基本固定,饥饱适宜,避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的不良饮食习惯。每日三餐中,以早餐最为重要,午餐次之,晚餐则要适当少吃一些。

2.寒热适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食品温度的寒热要适宜,二是指食物性质的寒热要适宜。食品温度的寒热适宜指不宜食温度过冷或过热的食品。进食的食品温度应以30℃~50℃为宜。温度适宜的食品可以促进胃肠内消化液的分泌和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性质的寒热适宜,是指要根据自己的机体情况适当地选择不同性质的食物。

3.合理搭配,是指要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搭配,避免偏食偏嗜。为保证人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成分,饮食要多样化,不可偏食偏嗜。

4.清淡为主,是指在日常生活的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

所谓饮食清淡,是指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饮食而言。

低盐,是指日常饮食不可过咸,食盐的日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长期高盐膳食不仅可以诱发高血压,还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血浆胆固醇增高和小血管脂质沉着,这些因素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低脂,是指日常的饮食中油脂要少。油脂类的日摄入总量不要超过25克。肥肉和荤油均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脂肪中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并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少吃。

低糖,是指日常饮食不可进食过多的甜食,少吃甜食有益健康。

低胆固醇,是指少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篇5:浙大郑强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演讲被127次掌声打断(强烈推荐所有的人观看)

他对现今教育的批判:摧残式的教育和掠夺式的启发,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勤劳、勇敢、善良、坚韧,却培养出了学生的投机。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同学们,我看到你们很高兴,但是,你们在精神上已经残废 了。他对中国男足的评价:教练怎么换也不行,中国男足绝对不缺钙啊。

他对小学、中学教师的批判:中小学的教育特别摧残中国男孩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他对现今教师的批判:学生已经成为现在老师的陌生手段,老师不在搞教育了,办补习班、搞奥林匹克竞赛,她们已经把这些作为她们头上的光环,去谋取利益的手段,牺牲的是我们的孩子。

他对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评价:我们得了是投机的,我们不得是正常的。

厦门大学对郑强演讲的评价: 这是厦大20年来最轰动的演讲。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对郑强说: 你大声的讲,解放军保护你!

郑强看问题有深度,并且敢说出人家不敢说的话,一开讲就会成为焦点,特此摘录郑强语录,与大家共享。

(1)只有中国女性才以男性的身高来判断他其他的能力,注重婚姻的根本就是传宗接代,身体素质好又道德修养足矣,高大的身材、帅气的脸蛋不代表他的身体好,高学历不代表他有到的修养。男人的一个肩膀是道德,另一个肩膀是本事,一个男人两肩有了道德(对情感的忠贞)和本事,不怕没有女人。

(2)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寒冬赤膊锻炼,他们即使有哭闹的,家长会拿着相机前面叫喊着鼓励他们。我们放学前,家长接孩子的车乱停放。新生报道的时候,随行6人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民族不败,只跟与青年、少年的精神比,我们开始就输掉了精神。

(3)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民组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们不能成为文化和精神的孤魂野鬼。

(4)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5)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6)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

(7)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

(8)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9)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10)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11)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12)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地。

(13)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14)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

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15)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16)日本人为什么不道歉,日本总统为什么不谢罪?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的尊严和历史最重要,相反其它亚洲的不满太没有分量,所以他们可以置之不理。

(17)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重的!”

“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卖点东西,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

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

“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玩、就要谈恋爱.”

“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叁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老板的可不能这样啊!......人才的梯队一定要合理,而不要认为教授就是万能的、博士就是万能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想,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扫地能扫好,也应该受到尊重;打扫厕所能打扫干净,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要提醒的是:在国外可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博士就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老板心疼钱,招了博士要给他高工资,而他能做什么用呢?这是个具体问题.”

“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日本人就是喜欢美国人,我跟日本人说:你们这个民族爱谁,谁就要向你们扔原子弹.日本人就是喜欢黑人也不喜欢中国人.......我特别对我们的女教授、女同学说:在日本人面前一句日文都不要讲,会也不要讲;日本人一听说你讲英文,特别是看到中国女孩讲英文,腿都要发软,这是真的!”

篇6:浙大教授郑强的演讲

浙大教授郑强的演讲 -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明,研究大国战略,回眸历史瞬间,展望民族未来。 被127次掌声打断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经典语录: 在网上看到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语录,感到非常震撼。他讲的都是大实话,讲的切中要害、入木三分。郑教授的语录发聋振聩,令人深思,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的诸多身份和称号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在这儿我就不在赘述了,比较有名的是“浙大第一愤青教授”的称号,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听了强哥的演讲你会对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他的这个称号不是空穴来风,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偏见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家的繁荣强盛,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精神是大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大提高,海外华侨欢欣鼓舞,国民不再像从前那样媚洋崇外。中国人不讲卫生等素质不高的种种坏习也有所改变。每个国家都会有伤脑筋的问题,都会有素质很低,甚至害人虫,何况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郑教授作为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者,心情是可理解的。我们都盼望国家更富强,人们的素质提高得更快些。 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经典语录: 1.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 2.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3.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4.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5.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6.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7.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8.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9.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地。 10.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11.会唱歌的人用气息发音,所以不累。当我看到你们说话时喉头是动的,我就知道你唱歌肯定不好。 12.未来,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么肤浅啊。 13.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14.日本人为什么不道歉,日本总统为什么不谢罪?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的尊严和历史最重要,相反其它亚洲的不满太没有分量,所以他们可以置之不理。 15.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郑教授向来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以一种平和的现实的眼光去看待种种社会问题,在普通国民眼中,郑教授或许是一个老“愤青”,说什么他有着极端主义思想,说他对社会有抵触心里,但是我个人认为,那只是市井之言,无聊是发发牢骚罢了,倘若连郑教授都是愤青,那你们的地位又在什么地方呢? 作为浙大的一个教授,郑强早年留学于日本和西欧,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到国际学术环境和国民性的优劣,而我们国内的那群“井底之蛙”却在他面前班门弄斧,真是可悲可叹! 正如郑教授说的那样,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都存在很大缺陷,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人才”是不健全的人,我们或许为我们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但我们静下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到底自己掌握多少东西?外资吸引了不少,专家也请了不少,不错,能在经济发展上带来一定的改观,但归根到底我们只是别人的“奴隶”!正如郑教授演讲里所说:日本、韩国、美国基本都是把国内不能生产的、低价的东西转移到第叁世界国来生产。你并没有得到高科技,你以为他会给你高科技吗?不!! 中国人向来是要面子的,开车要开奔驰,BMW,衣服要NIKE,adidas...殊不知我们是把大把大把的钱往外送,倘若你去德国,你会发现马路上几乎看不到宝马,奥迪,最大众化的就是POLO,而我们却不满足于奥迪A4,要向A6,A8发起冲击!车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方便运输,而我们却把它拿来作为攀比的对象,其虚伪的本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唱歌,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的是社会主义好,我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就象是生活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我们这一辈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处于70年代与80年代的过渡时期,现在正是应该大有作为的时候,但我们却在为自己担忧,为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前途,为自己的感情事业,却唯独没有想到祖国――这个曾经被宣扬高于一切的字眼。 为什么?因为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接触到的是冷酷的现实,直到被现实一次次的打击,我们终于明白以前所接受的很多都是不真实的东西。 所以说,郑教授说的都是大实话,当然也有人觉得他的话有些太迂腐了点。也许吧。中国社会现状的形成有太多的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明白这点,当然还有更多的人不知道,但要改变现状,真的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办到的。在中国,有太多的人情世故,有太多的潜规则,现实是让人心痛的,却真的可以抹杀掉一个人的锐气,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一个既定的`规则,从而只在心理出出气,过过瘾,而生活却照过,牢骚也照发。我们的上一辈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这一辈的身上,可是我却真的要让他们失望了。于是我们又会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 强哥连续三年被浙江大学三万余名在校大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也是在他的所有称号中强哥最喜欢的一个。强哥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的回答是要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要有真才实学。这个回答及其简单,但是分量很重,能够得到学生如此好评,强哥的付出肯定是很大的,然而他却轻轻松松的真才实学四个字取代了一切。 腹有诗书气自华,强哥认为比起那些重视学问重视名誉重视金钱,忽略学生忽略了教授首先应该是教师的沽名钓誉之辈,我们的大学需要的是能够真正的以身作则,教给学生真才实学的教授,要想让学生喜欢不能只会耍嘴上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在这样一位学者身上我看到的是真诚,自信和谦虚。 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过程决定人生的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观念的形成与人生的轨迹有着紧密的关系,这是强哥对三观形成的精彩描述。在此之前我所学习过的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知识都是很高深的,有的让人感到离自己很远,我要是想达到那个高度仿佛是摘星取月一样,有的让人听了并不能深刻的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强哥通过朴实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他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过程和后天自己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不是仅仅学习一些道高理深的知识一个人的三观就形成了。 我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不同的成长环境,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必然是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崇尚思想自由,不能灌输同样的内容影响了其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容易造就一群庸才。 演讲的末尾,强哥讲了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感恩,感谢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不会忘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所有应该感谢的人当中我们首先应该感谢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抚养我们成人。这是整个演讲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看了《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之后,我的观念有所改变,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扬、发展,唯有此,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才会不断的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核心又在于基础教育,即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育必须教给学生民族精神,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民族精神必不可少。。。 在这个崇尚逐利的社会里,的确有很多人迷失了信仰,丢掉了良心,放弃了廉耻,践踏了道德。而且现在这样的人很吃香,还被不少人羡慕着、效仿着。郑教授的话,值得所有中国人思考。 灵魂探幽,震耳发聩!教育真谛,不可不思!!

上一篇:选报指导教师学生用下一篇:高中校园之星推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