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制机制改革

2024-05-08

国家体制机制改革(共8篇)

篇1:国家体制机制改革

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促进体制和机制

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2011-09-09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大对本国农产品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各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尽管机制不尽一致,做法各有特点,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业已形成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与措施均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美国、欧盟、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的农业贸易促进体制和机制情况,以供参考。

一、美 国

(一)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

美国农产品促销体系涉及的部门包括美国农业部、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国际贸易委员会、农业协会以及其他机构和组织等。

其运行机制是:总统按照每5年修订的《农业法》和相关法案拟定下一年农业财政预算;国会讨论并通过;总统签署预算并实施;农业部将财政部拨款交给各国营公司和机构管理,其中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资金全部由农产品信贷公司(CCC)管理,CCC为每项资金设立专门账户;各有关农业协会根据每项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在制定相应战略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申请;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负责审查提出申请的农业协会资格情况和进行计划审批,并定期向国会通报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执行进展和效果情况;被批准的农业协会与CCC签署协议,确定促销活动细节、资金返还或出口奖励比例;农业协会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出口商提供品牌宣传、消费者服务和免费样品赠送服务等出口促销服务;海外农业服务局对签署协议的农业协会进行指导和审查,并直接为农民提供买主采购信息、贸易引导、海外买主信息等服务;农业部驻外农业商务参赞协助农业协会进行出口促销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相关部门负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督和产品的规范运销;农业部下属研究机构和国家农业统计局以及各地农学院、农业协会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商务部负责农产品贸易壁垒、贸易申诉和投诉;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负责贸易环境谈判;农业协会在国外设立机构开展促销。各州、县地方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所在产区的农产品促销工作,尤其是促销计划的落实。

(二)现行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

美国《2002农业法案》中的农产品促销计划共包括五大计划,一是市场开发计划,包括五个子计划,即国外市场拓展计划(2002-2005年财政预算为1亿美元,2006-2007年2.5亿美元)、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2002-2007年每年3450万美元)、优质样品计划(每年预算超过1亿美元)、新兴市场计划(2003-2007年每年1000万美元)以及网上协助出口商行动。二是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包括商品出口信贷担保、卖方信用担保及设施担保三个子计划。三是技术壁垒计划,包括生物技术与农业贸易计划和特殊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两个子计划。四是出口促进和奶制品出口激励计划,包括出口促进计划和奶制品出口激励计划两个子计划。五是食品援助与发展计划,包括以粮食换发展项目、以粮食促教育与儿童营养项目等。全国约有100多个各类农业团体和协会与政府合作承担农产品出口促销计划。

二、欧 盟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欧盟意识到使用出口补贴等传统手段对农产品贸易进行支持面临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决定调整农产品贸易促进计划以巩固扩大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调整后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计划主要有七项措施:一是推进建立公共关系,宣传推介欧盟优质营养安全并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福利的产品,为出口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建立公共联系。二是参加重要国际商务展览等活动,促进对欧盟产品的规范化宣传。三是开展产品原产地标识、地理标识、传统产品特性保证标识和有机农业体系宣传。四是对特殊产品进行特别商业宣传活动。对欧盟特定区域葡萄酒质量体系、标有地理标识的鲜食葡萄和酒精饮料等加强宣传。五是开展拓展国际市场的调研。六是开展高层访问。七是开展贸促措施及信息服务经验研究。

欧盟每年为农产品贸易促进项目提供不少于1500万欧元的财政支持。所支持的产品包括两类,一是在目标市场竞争激烈但具有开辟潜力的直接消费品和加工品,二是欧盟传统优势产品及优质和高附加值产品。在上述七项措施中,后三项的活动经费全部由欧盟支持,其他四项费用以分摊形式解决,其中欧盟负担50%,申请者负担30%,申请者所在国负担20%。2001-2003年欧盟共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36个,项目经费总支出5137万欧元,其中欧盟共投入2567万欧元。2004年欧盟农产品出口促进项目涉及的目标市场为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6国,涉及产品包括葡萄酒、果蔬、橄榄油等,项目预算1009万欧元,其中欧盟投入503万欧元。

三、德 国

德国是现代农业较发达国家,但也面临着农业就业人口收入低、农业企业规模相对不大等问题。为促进农产品国内流通和国际贸易,德国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下根据本国特点为农业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并为农产品贸易各环节的参与者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的农产品促进措施包括:

1.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一是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按照项目类型,企业可获得1.75-3万欧元政府贴息的优惠贷款。二是对山区和低产区及种植面积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每公顷补贴额25-200欧元,对每个企业的最高补贴额为1.6万欧元。三是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2.税收优惠。给予低收入农业人口所得税免税优惠,农场临时雇员工资按优惠税率征税,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免营业税和机动车车辆税,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农业企业联合体免征10年法人税,降低农产品增值税税率。

3.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立由联邦和州级机构及行业组织组成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国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提供农产品贸易指导服务。

4.建立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作为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载体。新成立的联合体享受5年创业资助和7年投资资助,最高资助额为投资总额的25%。

5.重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监测,定期颁布食品安全监测报告。

6.促进对新兴市场出口。加强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力度,加大对新欧盟成员国及亚洲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促进力度;由政府资助在国际博览会上设立联合展台;鼓励企业参加产品展示;邀请海外进口商赴德参观,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咨询。

四、日 本

日本政府在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中全面推出扩大农产品出口战略,其中政府在品牌农产品出口促进中发挥主导作用。2000年日本成立农林水产品出口推广协议会,内设由政府各部门和主要农业组合负责人组成的干事会,在农林水产省设事务局。协议会全面负责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制定以及年度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的实施,并负责与外国政府交涉取消农产品进口壁垒等事务。全国性农业组合、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和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全农和全中)组织实施政府的战略规划。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直接资金支持是“推动农林水产物出口倍增事业补助金”,用于出口环境调查和海外促销等活动以及新品种保护和鉴定等。2005和2006年度分别为6.56亿日元和12.58亿日元(分别折合4300万元和8200万元人民币)。

日本扩大农产品出口战略的着眼点是以饮食文化带动农产品出口,以高质高档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目标是2004-2009年农产品出口额由2954亿日元增加至6000亿日元。在此战略下,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已增长了12%,达到3311亿日元。其主要措施包括:

1.树立优质安全品牌形象。以地方名品为主,调研海外市场需求特点,根据不同需求组织农产品出口;以高质高档安全安心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在实施中注意规范管理、以点带面。

2.加强对外交涉,在关税、检疫等方面强化对外交涉力度,为农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农林水产省成立“农业食品知识产权保护本部”,支持开发DNA品种鉴定技术,控制优良品种种苗外流,争取各国立法保护海外的日本农产品品种,并通过DNA检测控制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返流日本,扰乱日本市场。

4.建立面向出口的生产和流通体制。引进技术,生产符合海外市场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完善出口包装和保鲜系统。

5.开展海外市场推广。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和农户紧密配合开展工作。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80%的农产品出口海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做法包括:

1.做好部门协调。成立“市场开发特别工作组”,协调外交贸易部、贸易委员会、农业部和工业部等部门所涉及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开发、市场准入及贸易促进等活动。总理府成立“亚洲超市委员会”,统一协调对亚洲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贸易,委员会成员包括有关各部部长及产业部门负责人。

2.实行出口垄断。大宗农产品出口几乎都由国营贸易公司如小麦局、小麦出口公司、乳品公司、猪肉公司、酒和白兰地公司及干果局等实行垄断经营。

3.进行生产和出口补贴。虽然澳大利亚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支持水平较低,但对生产者的收入补贴有所增加并处于增长趋势,对个别产品如奶制品、糖和大米等实施的生产补贴很高。

4.实施政府出口信贷。一般为一年期买方信贷,接受方多为不发达国家和粮食净进口国,近年来信贷总量增长较快,资金额仅次于美国,是经合组织中使用政府出口信贷最多的国家。

5.设立出口奖励基金。该基金用于奖励为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出口作出贡献的人或部门,并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助,如为南澳公司开拓亚洲活龙虾市场提供20万澳元资助,以及为新南威尔士州一家公司开拓亚洲坚果市场提供15.5万澳元资助等。

六、巴 西

巴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其农产品出口体系和机制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健全的。

巴西直接涉及农产品外贸工作的政府部门有外交部、农业部、发展工业外贸部、巴西银行和总统府民政办。

外交部在处理同外国的农产品贸易纠纷中起主导作用,有关谈判均由外交部统一归口和协调。农业部负责提出农产品出口鼓励措施,制定有关贸易谈判方案,起草对外交涉口径和有关法律文件。发展工业外贸部负责农产品出口管理和统计,评估农业部提出的农产品贸易谈判方案,协调农产品贸易与其它出口商品的平衡发展。巴西银行负责提供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信贷。总统府民政办负责就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听取有关各方意见,必要时将方案提交总统裁决。由主要部委部长组成的国家外贸委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涉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重要事务。非盈利民间机构巴西出口促进局通过自主融资,更灵活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全国农业联合会负责在农产品贸易重大决策前征求生产者意见以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

巴西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措施包括:

1.政府通过出口信贷计划对巴西农产品及劳务出口提供贴息和担保,同时建立出口保障基金、提高产品竞争力基金和出口开发基金等,为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融资。2001-2002年度信贷额约40亿美元。

2.实施“家庭农业”补贴,年度补贴额达数亿美元。

3.建立中小企业出口联营集团,通过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农场主利益。

4.建立全球农产品销售信息网为农产品生产者和出口商提供信息支持。

6.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巴西农业企业协会、全国农业联合会和巴西农业合作社是巴西重要的农业中介组织,在收集生产者对农产品贸易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农产品贸易纠纷解决建议、向农户传达农产品贸易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生产经营者与政府间进行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选自《2004-2009农业贸易研究》,2009

篇2:国家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30年来,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小平同志设计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构思,接下来,就怎样实现共同富裕和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关注瞩目的焦点。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中国这个地域辽阔,民族成分繁多和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知识差别积深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最能成为领带中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篇3:国家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1 引言

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为重点,引领国民经济相关行业技术领域整体突破、实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国际一流的综合型国家研究实验基地[1]。

2 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理念

在国家实验室组建过程中,往往以重大科学工程装置为依托或由若干个相近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联合而成[2]。依托方多为一方,主要由一个大学或是一个科研院所托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能突出学科优势,实现学科强强联合、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国家实验室的战略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带动性功能充分发挥[3]。

总体而言,国家实验室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创新、强化管理、促进开放的发展原则。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要有利于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建设目标与国家目标相统一,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有利于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

组建和运行过程中,一要突出整合,整合好共建方的相关力量、使资源实现真正的融合。二要创新突破,通过实行一些特殊政策,突破约束自主创新的现有体制、机制性障碍。三要统筹协调,要统筹项目、人才、科技资源等要素,要统筹国家实验室与建设方的关系。

3 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设想

国家实验室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按独立(事业)法人模式构建,组建时应统筹协调、突出整合,使国家实验室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利的研究实体。

3.1 管理体制

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国家实验室实行“两会一主任”制,即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及实验室主任负责制[5]。

(1)理事会理事会是国家实验室的最高行政事务决策机构,由行政主管部门代表、依托单位代表及同行专家、知名科学家、国家实验室主任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由依托单位法人代表(或授权委托人)兼任。理事会成员在实验室内不具有任何行政级别,固定任期不超过5年。理事会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目标任务合同书和章程的要求,负责审定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学科方向、发展规划、薪酬制度等重大事项,审定财务预算和决算,审议科研年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监督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2)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最高学术指导机构,由相关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组成,其职责是对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发展战略、研究方向、建设规划咨询意见,审定国家实验室基础研究基金指南和申报项目评审。

(3)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国家实验室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实验室主任由理事会择优选聘由主管部门批准任命。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和领导实验室的整体发展和运作,协调各部门的统一发展,负责国家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发展建设、学术活动及运行管理等工作。国家实验室主任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讨论与研究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中的重大事宜。

3.2 组织结构

实验室下设若干科学研究部和若干个分实验室,以及负责提供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部和主任办公室。研究部和若干个分实验室作为组织实施各项科研计划,完成科研项目的具体科研负责部门,如图1所示。

3.3 运行机制

依托建设方是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或国家实验室的托管人。国家实验室在管理运行中,充分体现“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原则,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转[6]。

在实验室试(筹)办期间,要统筹协调各方的科研力量、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在资源配置上,各方要给予国家实验室特殊的政策支持,提供前期必要开放运行经费;帮助遴选、推荐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及理事会成员;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上给予国家实验室一定的自主权。同时,国家实验室在组织机构、运行(财务)管理、科研和学术活动等方面独立,并逐步将实验室的人、财、物等基本运行条件与学校剥离,使实验室成为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质的独立运行科研实体。

(1)团队建设机制建立若干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具有创新活力的团队,是实现国家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关键。而要建设这样的队伍,必须建立健全团队的建设机制。具体措施是:推行“首席科学家+创新团队”的团队组织模式,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在团队中的组织、领导、协调作用;重视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充分信任和尊重人才,鼓励、支持青年人才继续学习、深造,为青年人才提供发挥潜能的空间,促进其加快成长;探索适应于从面向个体的考核向团队整体绩效和成果的考核转变,建立适应于团队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促进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发挥团队整体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机制,建成若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的团队。

(2)竞争与开放机制竞争、开放的学术氛围是实验室发展的前提。国家实验室要鼓励有效竞争,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各级实验室的活力,使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建立良好的分实验室之间、分实验室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开放机制,在不同层次的实验室中,采取不同形式推动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鼓励积极面对社会,主动与社会科研机构、实际生产部门建立各种类型的横向联合实体,主动与市场对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建立竞争与开放的机制,确保实验室层次之间的开放性与竞争性,推进协作,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各级实验室竞争力。

(3)实验室制度与约束机制制度是实验室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保障国家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各层级都要以存在和发展为目的,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实验室制度,明确实验室运行程序和行为的规范,合理界定责、权、利关系,约束各层级有序地运行;同时还要尽可能细化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制度,使得各项工作都有制度可循,避免人为操纵的随意性。

(4)基于目标引导的绩效考核机制要以国家实验室总体发展规划为前提,科学地设定各层级的目标,并和各层级签订目标任务书,及时准确地向各层级进行目标引导和行为指导,把总体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考核是评定各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与落实任务相对应,不可或缺。通过目标导向与考核的机制确保各级实验室工作项目有效、安全的完成,为实现国家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提供重要保证。

(5)评价与激励机制有效地规范实验室活动使之围绕实验室目标协调发展,关键是建立既有利于学术活动活跃开展,又有利于实验室、个人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评价准则和激励政策,形成发展的内驱动力机制。对分实验室根据其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采取区别化政策,采用几类不同的原则和标准进行评价;对实验室成员的学术活动模式及其成果的评价,应采取更为全面而富有弹性的原则和标准,根据他们不同的学科特点、能力倾向和志向,结合实验室目标,为不同类型的人员创造不同方向的学术发展模式,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升学术生产率,促进实验室发展。

(6)资产、信息共享机制在国家实验室试(筹)办期间,可将各方有关实验室的现有资产作为基础力量划归国家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统一资产台帐。

运行中,实行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机制。用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国家实验室所有,纳入实验室的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和管理。国家实验室建立统一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设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制定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办法,促进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

国家实验室建立本领域的信息资源平台,定期公布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和共享指南,实行科学数据资料分时、分级、分类共享制度;建立网上合作研究机制(虚拟实验室),利用国家实验室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7]。

4 结语

国家实验室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以上有关理念和设想,只是框架性、原则性的论述,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并没涉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但笔者认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只要大胆思考、主动创新,就一定能在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行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黄缨,周岱,赵文华.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验室[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14-17.

[2]谢焕瑛,张健.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2):61-65.

[3]夏松,张金隆.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22-24.

[4]章荣德,严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思路与管理模式初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5):58-61.

[5]JONES D.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6]满杰.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1999(3):34-36.

篇4:国家体制机制改革

云南滇中新区是国务院于2015年9月批复设立的第十五个国家级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公里。2016年一季度,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52.8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亿元、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13.2%。截止目前,新区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宝洁公司、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华信能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入驻。

二、云南滇中新区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措施

半年多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新区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完善适应国家级滇中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

(一)聚焦经济发展职能,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

在职能权责方面,推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从原聚集区“16+1”州市一级全职能管理模式,转变为重点聚焦新区范围内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责,908项社会管理职责已于5月底全部移交昆明市,为新区突出主业、聚焦重点,集中精力抓开发、搞建设、促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机构设置方面,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工作机构从原来的21个精简为“三部两局”5个,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运行效率。在分工运行方面,根据新区开发建设实际需要,以部为单位运转,以处为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职能,聚焦开发建设主业,有效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聚焦市区一体发展,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新体制

在共谋发展方面,昆明市与新区成立了市区融合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社会维稳、党的建设5个专项小组,建立了工作例会机制,研究明确新区财政体制、工作移交、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实行昆明市和新区领导交叉任职;在市国土、环保、林业、水务、工商、质监、统计7家单位加挂新区相应机构牌子,履行相关职能,合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促进了昆明市与新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体现了市区融合“1+1>2”的作用。在规划编制方面,主动加强与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昆明统筹、滇中协同、新区管理、高效有序的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多规同向、多规同步、无缝对接。目前,已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要专项等40余项规划编制。在基础建设方面,强化与昆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融资支持、项目用地等方面的融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由滇中发展集团和昆明市交投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共同投资41.48亿元,合作共建机场北高速,该项目将于6月底前开工建设。长水机场—小哨—杨林—嵩明、西山车家壁—太平—安宁城市轨道试验段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三)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间、市县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新区财政由新区本级和三县市区财政构成,各自拥有独立的财政收支,履行独立的财政职责职能,承担独立的管理责任。新区本级预算、决算报省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并入昆明市,由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实施。在投融资体制方面,紧紧围绕“钱从哪里来”这一核心问题,探索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借、用、还一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了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今年计划融资1000亿元。大力推广PPP建设模式,成立了新区PPP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嵩昆路、哨关路、安宁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等项目已获批纳入省PPP项目库。同时,在新区目前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区融合发展的互补作用,通过昆明市的增信支持,有效破解了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瓶颈。嵩昆路、哨关路等因融资困难而一度停工的项目已复工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获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授信近700亿元;北京国际信托金融战略合作、省农信社500亿元授信协议已在南博会上签订。

(四)聚焦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按照围绕产业抓招商、抓好招商促产业的思路,在二产方面,重点聚焦汽车及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炼化、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突出汽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在三产方面,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商贸会展、综合保税、旅游健康等服务业。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新区独有的财税政策优势,以产业为导向,借鉴周边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大类,近期将出台符合新区实际、优于西部其他新区、具有滇中特色的普惠性招商引资政策,着力打造投资洼地。进一步创新招商机构设置,改变过去以地域划分设置招商机构的做法,依据新区招商产业和招商重点,在经济发展部内部划分为5个专业招商机构,分别对应汽车与机电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支队伍负责一至两个专业领域的产业招商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领导力量向招商倾斜,明确3位管委会领导专司招商,分别负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方向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截止5月底,已达成意向内资1285.3亿元,协议内资777.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2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84.1万美元。

(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审批体制上,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行政审批局为载体,以“相对集中审批权”为核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将行政审批部门和事项统一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严格规范使用“2号章”,有效承接行使省、市两级审批权,做到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审批流程繁琐、部门互为前置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基本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在审批服务上,以服务新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为主线,以流程最优、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佳为目标,精简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总协调人、一个审批服务小组、一个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机制,实现“一门受理、同步审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在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提升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启动电子政务、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和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电子化、信息化。截止目前,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共计完成审批1800件次,其中投资项目审批299件次,项目总投资654.6亿元,审批时限提速50%以上。

(六)聚焦干事业抓落实,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以干事创业为导向、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建立选人用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新区机关所有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公开择优、竞争上岗,充分调动新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目前,1名引进人才(博士)被聘任为经济发展部科技创新处处长;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对原聚集区111名招聘人员重新甄选聘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按照“新区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吸纳、政策激励”原则,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支持措施,制定《滇中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与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人才特区。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工作目标军令状方式,按照共性指标、直管单位、单位捆绑、分管领导包保包办四种任务类型,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各直管区和新区各部门,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工作目标、一笔工作经费、一个奖惩办法),做到个个有指标、人人有任务、月月有考评、年底算总帐。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和待遇挂钩,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使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真正成为“前线指挥部”,各单位、各部门当好“发展促进局”,人人争做“战斗员”。

篇5:推进学院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大组

丑武江)

一、小组问题梳理

1、学院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理事会,从成立到现在因活动内容少,节目少,园区建设内涵开发不够,大部分参加中高职院校因受益不高而不满意。

2、一产园区建设,内地有公司化模式,而我们园区理事会体制深层次东西太少;东泉基地建设,办学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学院领导思想不够解放,“高位推动不够”。

3、“四中心,六基地”建设,园林分院向外扩张很快,但是师生方面限于人手紧张,基地为教学服务目标不清晰,参加师生感觉很累,整个分院忙于对外应付。

4、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目前有八个理事分会,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设。

5、校企合作,一是一线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二是在一产园区这个平台上合作层次不高,关系不密切。

6、校企合作,现在更多解决了“工”的问题,做不好,就会出现以“工”代“学”的问题。校企合作机制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就会成为廉价劳动力。

7、校企合作,学院没有统筹兼顾的统一规划布局。

二、推动学院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的思路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办学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学习规划纲要,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群策群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将一产园区建设作为援疆的一个项目,争取各方面支持。

2、以国家农业高职办学体制改革项目实施为切入点,利用一产园区搭建的平台,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开展理事会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提升学院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变“跟”为“引”。

3、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要发挥好园区的作用,就要让政府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条件的企业发实习补助,或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支持等。

4、关于建立办学机制问题,实际上就是能否向下放权。在东泉校区办学,已引入市场机制,力度还需要再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院基层一线办学积极性。

5、引企入校,建立董事会制,在东泉校区建新疆现代养殖实训基地,将企业与学院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6、“四中心,六基地”建设要研究机制和做法,要考虑学院的承受能力,不是越大越好,要量力而行,要做精。

7、立足“大农业”,服务农业现代化,考虑学院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考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立足“大职教”观,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

8、循序渐进,引企入校;学院参与企业顶层设计,又引入企业文化进校园,实现纵深融合;市场化运作校企利益关系;交叉育人,实现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

9、加大学院校企合作力度,关键点之一是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到企业中去,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是教师能够进入企业,沉下身子,为企业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校企合作就做的实,学院要增加教师下企业锻炼年补助天数和提高差旅补助金额。

篇6:机制体制改革发言稿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代表新誉集团参与此次现场会。

新誉集团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新能源、数控设备、现代物流、办公设备业务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紧握时代先机,瞄准前沿产业,持续创新投入,强化内部管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成为总资产80亿元、集20家子公司于一体、跨行业发展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火炬计划轨道产业基地骨干企业、铁道部机车车辆配套重点生产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多年来,新誉集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旋律,抢抓发展机遇,弘扬创新精神,高点站位,精心策划,不断完善产业平台建设,不断探索企业发展新机制,稳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一、创新科学人才机制,着力优化职工团队

一是精心聘优。集团从实际出发,成立内、外部专家委员会,精心选聘行业内的高级专家担任集团顾问,力争在高科技技术、高质量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借助外脑谋创新,巧用外力促发展。二是积极引进。用足用好各级政府制订人才扶持政策,瞄准有技术、懂管理、善运营的人才和团队,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地引进符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使集团真正成为人才集聚地。三是用心留才。积极营造尊重智慧、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出台住房、子女入学、奖金补贴、职称评定等十项优惠政策,来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迅速聚集一批优秀的行业科技精英,为集团的技术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四是着力提升。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扩大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规模,全年组织企业职工培训1000人次,培养新技师260名,培训高级工90人。着力培养一支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创新意识强的技术人才队伍,牢固构筑起新誉集团的竞争软实力。五是校企合作。2010年4月,新誉集团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组建“江苏省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强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集团自2006年成功实施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以来,在PDM系统中完整地管理了420套产品,其中,零部件33599个,工艺数据18632个,其他技术文件495个。在保证企业技术资料完整的同时,提高设计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有效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了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集团已全面上线运行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已将PDM系统与ERP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完整的衔接,对所有物料进行了有效的编码,并对部分产品的所有物料实现了单件管理及可追溯性管理。在2007年9月集团实现完整的ERP管理。至此,集团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为今后实现CRM、SCM、BI、OA、HR奠定了基础。企业技术信息化管理,CPC已成功实施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为ERPD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市场竞争服务,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保护,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能力,使技术创新工作为企业实施重大技术决策、市场竞争决策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创新科技研发机制,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集团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着力提高风电、装备制造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集团将自主创新和巧借外脑相结合,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协作关系,与世界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努力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科技资源为我所用。近年已与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实施强强联合、技术合作。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使新誉集团成为它们的全球供应商。三是加快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密切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铁道科学院、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14所等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搞好远程控制技术、齿轮箱技术的开发,始终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同时,与国外风电领域的先进研究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渠道,最终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的自我开发之路。

四、创新优化平台建设,催生高效生产力

一是做强研发平台。以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积极发挥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大力整合集团各类研究力量,将8个研发设计中心打造成国内一

流的研发机构,加快形成集团内多学科综合交叉、汇聚一流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二是做优生产平台。重点抓好位于高新区、总投资达23亿元的风电工业园建设,形成风机总装、电机生产、大部件机加工、叶片及树脂生产四个核心制造区,确保年内集团制造业全部搬人风电工业园。三是做大物流平台。根据集团整体规划,将遥观厂区作为集团下属新誉能源物流有限公司的基地,加快引进物流企业,把基地打造成集金融服务区、信息交流区、金属交易区、仓储配套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配套基地。

五、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一)打造世界级研发机构,走产品高新化道路

新誉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依托国家级EMC电磁兼容实验室、3.8兆瓦机组出厂地面全性能检测试验台等技术平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构建一个面向国内瓶颈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多学科综合交叉、汇聚一流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科研环境的创新平台,形成国内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数控设备技术领域致高点,以利于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资源聚集,带动全国轨道交通、风电、数控装备制造业进步,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拳头产品,推动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

集团紧紧抓住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以创新为动力,抢占科技市场竞争制高点,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研究中高档数控机床为突破口,以加工中心、数控铣床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863数控机床产业化攻关,使公司在高速主轴及驱动系统设计制造、自动换刀装置、关键零部件加工工艺、可靠性增长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成果,逐步形成了高速、高精、高效的产品格局。完成经营模式从单一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和资本经营“三位一体”的成功转型,步入了中国大型机床制造企业集团的行列。

(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车辆技术进步

新誉集团与常牵庞巴迪联合参与投标的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高速重载牵引系统及核心配套部件”已公示。这将是继“轨道交通高速电力机车牵引系统的产业化”、“2-3.5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及产业化”以来,公司承担的第三个省成果转化项目。将面向中国高速铁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高速列车系统可靠性与节能水平以及高速铁路环境友好性为目的,通过研究

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技术和装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速列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效率,适应并引领世界高速列车牵引传动模式的技术和装备战略转型。

篇7: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

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篇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通知指出,《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意见》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意见》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意见》要求,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意见》指出,要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意见》要求,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

上一篇:学校拉网式安全检查工作总结下一篇:预算中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