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2024-05-14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共6篇)

篇1: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在X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会议

暨反腐败协调小组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2017年12月X日,XX县监察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县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也标志着自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掀开了崭新一页。在县监察委员会成立一周年之际,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继续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的新任务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对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近期,在中央政治局就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举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实现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利于坚持标本兼治、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并就继续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县监察委员会要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牢牢把握深化标本兼治的改革目标,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不断将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对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既要将党的领导体现在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委始终牢牢掌握反腐败斗争的领导权。

(二)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要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消除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具有高度内在的一致性和互补性。纪律检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县纪委监委要持续释放党和国家的监督效能和治理效能,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使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上下左右有界受控”,实现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推动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制之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通过深化改革,我们较好解决了原有的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力推进了国家监察体系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进程。比如在改革前,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从刚才XX同志的工作通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全县监察对象现有x名,较改革前增加了x人,增加人数是改革前的近x倍,有效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二、坚持标本兼治改革目标,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全力以赴将监察体制改革工作引向深入。

一年来,县纪委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全县中心大局,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认真履行党内监督国家监察两项职责,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并全面推行微腐败防范智慧平台、“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及“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促使监督方式不断完善,预警震慑效果进一步显现,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政治保障,县委对纪委监委一年来的工作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还有薄弱环节,部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抓党建办法不多、措施不硬,压力传导向基层延伸存在逐级弱化的倾向;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还有差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四风”问题尚未完全根除;个别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不足、工作作风不实、执行力不强,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依然存在;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县纪委监委要时刻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推动反腐败斗争从压倒性态势向压倒性胜利转化。

一要在强化政治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灵魂”,县纪委监委作为政治机关,要进一步把准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

二要在加快推动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和全面融合上下更大功夫。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宪法、监察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履职能力。要实现“纪法”贯通。纪检监察机关既要依据党章党规党纪履行协助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职责,又要依据宪法监察法履行监察职能,既要审查违纪问题、又要调查违法犯罪问题,既要考虑纪律要求、又要兼顾法律规定,健全统一决策、一体化运行的执纪执法运行机制,实现执纪审查和依法调查有序对接、相互贯通,执纪执法同向发力、精准发力。要实现“法法”衔接。监察机关在调查涉及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要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推动形成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相互衔接、监察程序与司法执法程序有序对接、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要实现深度融合。牢固树立“一盘棋”和“一家人”的思想,握指成拳、聚拢力量,让“物理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最大限度发挥整合效应,使执纪、执法两种理念高度统一于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之下,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取得“1+1>2”的效果。

三要在扩大监督范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县级是基础一环,也是关键一环。一方面,监察体制改革后,大部分新增监察对象来自农牧村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量多、线长、面广;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攻坚任务的主战场和主阵地都在基层,必须汇聚监督合力,才能确保党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全县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纪检监察干部要积极探索创新,推动监察工作向农牧村、社区延伸,紧盯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以“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认真劲,用“探雷器”处处扫,用“探照灯”时时照,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挺在前面,真正体现对干部的最大关心和爱护。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运用好《XX县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XX县党员干部澄清保护机制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探索、宽容失误,着力调动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要在加强反腐败协作配合上下更大功夫。各成员单位要严格落实反腐败案件线索移送制度,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履行反腐败协调职能,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监督的“全覆盖”“全天候”,推动案件信息互通、处置及时。县监察委员会发现案件线索或审判、检察、公安机关通报、移送的案件和线索后,决定对党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立案的,要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通报,其他各成员单位以及行政执法部门掌握涉及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信息的,也要及时通报县监察委员会、县委组织部。要认真执行重大案件请示报告制度,对查办案件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向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报告,敢于直面担当、敢于动真碰硬,依规依纪依法进行审查调查,始终保持亮剑的勇气、底气和硬气。

五要在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上下更大功夫。要严格按照县委巡察工作五年规划、实施办法等,紧紧围绕巡察工作“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等情况,进行全面政治体检,加强对巡察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的政治定位,落实巡察工作政治责任,扎实开展巡察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巡察方式,着力发现深层和要害问题,切实提高巡察质量。要完善传导压力、加强约束的机制和办法,打好问责组合拳,督促被巡察党组织做好“后半篇文章”,坚决防止“口头上”整改、“被动式”整改、“慢节奏”整改、“半截子”整改。要扎实推动基层巡察工作,坚持党组织负总责、书记亲自抓,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巡察体系,把“利剑”直插到基层。要从严从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巡察队伍,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高巡察工作水平,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锻造过硬本领,锤炼忠诚品格,坚决做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和党心民心的“守望者”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打铁必须自身硬。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范围扩大了,权限手段更丰富,社会关注度更高了,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制约,锤炼过硬作风,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一要对党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党忠诚既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执纪执法者,就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坚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志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严格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忠实践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力,始终做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明白人。

二要勇于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对腐败,惩处腐败分子,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但是,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纪委监委和纪检监察干部干的就是“打铁的活”,在是非对错面前,要坚持原则,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负责,遇到问题不绕、遇到困难不躲、遇到复杂案件不软,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坚克难,始终做到铁面执纪、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三要不断锤炼能力。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在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党和人民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寄予很高的期望,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所有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都面临着知识和本领恐慌,都面临着艰巨而紧迫的学习和提高的任务。同志们要积极适应岗位需求,主动找差距、补短板,不断锤炼责任、能力和作风,加强对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监察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扩充业务知识,夯实专业本领,强化系统培训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本系统、本领域的业务骨干和行家里手。

四要严守法纪规定。作为执行党纪国法的监督者,只有自身干净,方能理直气壮地监督别人。全县纪检监察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在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上作表率,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始终不越轨、不逾矩、不违法,进一步夯实“先正己”的底气、提升“能打铁”的能力。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约束,注重防范被“围猎”风险,加强自我监督,刀刃向内,在内部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坚决防止“灯下黑”。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同志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县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一周年作为新的坐标,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新起点上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X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2: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为做好我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现就岚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使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相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

要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要通过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履行反腐败职责,积极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深入推进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工作原则

围绕“转隶开局、平稳过渡、逐步深化”的思路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着力解决监察范围过窄、反

2县监察委员会设主任1名,由县纪委书记兼任;副主任2名,由县纪委副书记兼任;委员4名,其中县纪委常委兼任2名。县监察委员会主任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县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

(六)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责

县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监督:对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调查: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处置: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处分决定;对在行使职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七)明确监察委员会的职能和监察对象

维护宪法和法律;依法监察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的情况,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监察委员会对本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的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群众自治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依法实施监察,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八)赋予监察委员会的权限手段

根据相关规定,县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监察权,运用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措施开展调查,收集、调取有关证据,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需要采取技术调查、限制出境等措施的,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在调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中,对已经掌握部分涉嫌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调查的被调查人,具有案情重大、复杂,可能逃跑、自杀,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销毁、转移、隐匿证据等妨碍调查行为等情形之一的,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将其留置,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延长一次,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也可采取留置措施。县监委会采取留置措施,需经市监委会审核把关后,报省监委会批准。试点期间,县监委会要向吕梁市监委会和县

6员会监督制约等机制。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县委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人大、县政法委、县编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岚县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纪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兼任。

2、强化分工协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特别是相关部门一把手要把握时间节点,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把握方案,亲自组织协调,亲自破解难题。县纪委要担好专责,细致谋划,具体操作,扎实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任务落地,政法委和人民检察院要配合做好转隶工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部、编办、财政局和后勤中心要就改革所涉及的机构编制、人员调配、后勤保障等事项进行深入研究,牵头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按时完成。

3、审慎稳妥推进。这次试点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一定要加强研究,认真学习中央政策和文件以及省委、市委和县委的部署要求,对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找细,妥善解决。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确保改革工作高效推进,高标准完成。

篇3: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21、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 (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 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 (户) ;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 养殖场 (户) 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 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 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 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 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 (小区) , 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 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4年, 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

2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 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 促进牧民增收, 从2011年起, 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 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 实行禁牧封育, 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 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 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 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 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 (每年每亩10元) 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 全国13省 (区) 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内。2013年, 国家继续在13个省 (区)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中央财政投入补奖资金159.46亿元。2014年, 国家将继续在13省 (区)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3、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 从2012年起, 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 一次性补贴180万元 (每亩600元) , 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 2014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4、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 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根据《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渔业油价补助对象包括: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2014年将继续实施这项补贴政策。

25、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3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 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 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6、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开始, 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 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 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 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 (含居住船或兼用船) 为居所;二是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 (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 , 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 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 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 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亿元, 补助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省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这一政策。`

27、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 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更新改造坚持渔民自愿的原则, 重点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船, 将渔船更新改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相结合, 形成到较远海域作业的能力。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 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 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 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 不得用于购买国外设备。国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对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船型。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 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 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2014年该项目将继续实施。

2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4年将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 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一是认定第二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示范区规模, 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 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三是将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规模由3亿元增加到4亿元, 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四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 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29、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 以启动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组织召开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交流会、完成改革试验项目中期评估三大工作为重点, 充实试验内容, 完善工作机制, 加大试验项目组织实施力度, 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3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3年, 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 采取“先建后补”方式, 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 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 (市、区、旗、团场) 。2014年, 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31、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为推进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 降低流通费用, 全国所有收费公路 (含收费的独立桥梁、隧道) 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 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的公路收费站点, 要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 设置“绿色通道”专用标识标志, 引导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过。鲜活农产品品种范围, 新鲜蔬菜包括11类66个品种、新鲜水果包括7类42个品种、鲜活水产品包括8个品种、活的畜禽包括3类11个品种、新鲜的肉蛋奶包括7个品种, 以及马铃薯、甘薯 (红薯、白薯、山药、芋头) 、鲜玉米、鲜花生。“整车合法装载”认定标准, 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范围内的不同鲜活农产品混装的车辆, 认定为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对目录范围内的鲜活农产品与目录范围外的其他农产品混装, 且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 比照整车装载鲜活农产品车辆执行, 对超限超载幅度不超过5%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 比照合法装载车辆执行。

32、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 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 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 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 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2013年1月11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5号) 要求, 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 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33、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4年, 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 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 发展户用沼气。支持为农户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鼓励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和企业承担建设沼气工程, 把开展沼渣、沼液利用作为项目立项审核的重要内容;创新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机制, 建立产业化发展平台,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沼气建设和运营, 拓宽沼气使用出口。依托公益性 (农业) 行业科技专项, 加大研发攻关力度, 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 提高沼气项目工艺技术水平。在有条件地区试点推广政府购买沼气服务, 健全服务体系, 多措并举提高沼气服务质量和水平。

34、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政策

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 目前, 农业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 同时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农业突出环境治理总体规划 (2014-2018年) 》, 不断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促进农业环境和生态改善。规划中的农业环境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南方酸性水稻土产区为重点区域, 以降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为核心目标, 以农艺措施为主体、辅以工程治理手段, 在摸清污染底数的基础上, 对污染耕地实行边生产、边修复, 同时对示范农户进行合理补偿。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或环境敏感的流域, 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在养殖、地膜、秸秆等污染问题突出区域,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等示范建设。三是开展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在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的区域, 加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力度, 调整种植结构, 种植低耗水作物, 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逐步改善农业环境和水生态环境。四是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在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实行退耕, 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五是开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针对农牧交错带中已弃耕的已垦草原, 通过退耕种植优质牧草, 使其成为稳定的人工草地, 逐步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六是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针对东北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区域, 重点开展调整种植结构、增施有机肥、深松耕、坡耕地农田保护设施建设等。七是开展湿地恢复与保护。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他重要湿地分布区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内由于围垦湿地获得耕地, 开展退耕还湿。

35、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深入开展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交通便利且转运距离较近的村庄, 生活垃圾可按“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处理;交通不便或转运距离较远的, 可就近分散处理。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 可建设村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 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 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 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 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 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 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 堆放等现象。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 清理乱堆乱放, 拆除违章建筑, 疏浚坑塘河道, 推进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3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4年, 农业部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 使试点县规模达到300个, 新增200个试点县, 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 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带头人、骨干农民等, 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 重点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37、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政策

2014年, 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 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 培育科技示范户, 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38、阳光工程政策

2014年, 国家将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以提升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目标, 对务农农民免费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系统培训。阳光工程由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业职业院校及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工作。

39、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2014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 增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依托培训基地举办117期示范培训班, 通过专家讲课、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 培训87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3000名大学生村官, 同时带动各省区市大规模开展培训工作, 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现代农业经营者。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 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提高办学水平, 提升教学质量, 全年实现10万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 明确农村实用人才的认定标准, 探索认定与补贴、项目、资助、土地利用等挂钩的办法, 提高认定的“含金量”, 构建扶持农民的政策体系。吸引社会力量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组织开展第三批“百名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和第二批“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项目”评选工作, 选拔50名左右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40、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二是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全面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 逐步推进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居住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三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现阶段, 农民工落户城镇, 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 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 不得强制收回或变相强制收回。国家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 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41、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

2014年, 国家将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 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 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家将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这些组织必须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 坚持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 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 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42、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 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 共计15个。对于种植业保险,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 对东部地区补贴35%,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中央单位) 补贴65%, 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 对东部地区补贴40%, 对中央单位补贴80%,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对于公益林保险, 中央财政补贴50%,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90%,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对于商品林保险, 中央财政补贴30%, 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55%, 地方财政至少补贴25%。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覆盖全国, 地方可自主开展相关险种。2014年,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 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43、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是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项目进行奖励或者补助的政策。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田间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 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 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 也可以是实物补助;财政奖补坚持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 奖补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可以由各地结合实际自主确定。中央财政2013年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 2014年将进一步健全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 继续扩大财政奖补资金规模, 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44、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 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 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2014年2月, 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从工作指导、土地流转、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家庭农场档案, 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 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 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 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 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等。

45、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篇4: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解读

近日,北京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小组召开首次会议。至此,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均已公开亮相,这表明中国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开启。

此前,中央高层便已着手规划国家监察体制改革。201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行政监察法修改工作,为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今年初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他还明确要求,要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三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消息一出,引起舆论巨大关注,各大媒体均解读为中国监察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意义深远、重在“治本”。

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在京晋浙调研期间,王岐山强调,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决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实践探索的变革时期,凡是有利于党的领导的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主张,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王岐山指出,监察委员会实质上是反腐败机构,监察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成立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与纪委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党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纪委是专责,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联系本地区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改革全面铺开和制定国家监察法提供实践基础。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王岐山强调,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要聚焦试点方案确定的任务,把握好动态平衡,防止过犹不及。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试点工作作出有关决定后,先完成检察机关反贪等部门的转隶,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推动人员融合和工作流程磨合。监察委员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与执法、司法机关有机衔接、相互制衡。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表示,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最重大的举措。这还是由治标为主转向以治本为主、由同体监督转向异体监督、由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并通过改革“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的最重大利好。

现状:反腐力量过于分散

反腐败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反腐败机构当中,不仅有纪检监察机构,也有检察机关的反贪机构,还有政府机构中的监督机构,比如审计部门。从机构的类别上来讲,各个力量分布于行政机关、党的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不同性质机构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金程则谈道,事实上,反腐败力量的分散,在反腐中就需要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配合,就可能降低预防和打击腐败的效率。

另一个问题是,按照现行的《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的监察对象,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而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并未被纳入监察范围,存在监督盲区,未能形成全覆盖的国家监察体系。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吴建雄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自我监督空前加强,但对国家机器和公务人员的监督还不尽如人意。

吴建雄举了一组数据:2015年,全国查办的征地拆迁、医药卫生、生态环保、扶贫救灾等民生领域腐败犯罪案件涉案达32132人,其中非党人员占45%,“暴露出非党公务员的纪律约束存在空白地带”。

马怀德指出,监察机关还面临着人财物由地方政府控制、独立性不够,监察手段有限、偏重事后监督等问题,亟须通过监察体制改革予以破解。

此前,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长赵中权也曾发文提出,根据中国反腐败需要,可考虑对现有分散在纪检监察机关(预防腐败局)、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局)等的反腐败专门机構进行整合,成立相对独立的反腐专门机构。

以法律破解“同体监督”难题

《方案》明确提出设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这就意味着,今后各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无不纳入到国家监察的视野之中。法律没有特区,反腐没有例外。

对反腐败资源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是此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马怀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整合现有反腐资源力量是提升监察权威性、提高反腐效率的必然要求。

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监察委员会涉及人大,和纪委党内监察不同,纪委带有党纪党规性,而监察委员会则带有法律性。这样就破解了“同体监督”难题,成立监察委员会无疑全面提升了反腐机构的法律地位,更大程度上解决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问题。

nlc202309090548

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八项规定,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从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近四年的时间里,中国不断建章立制、立规明矩、固本培元,让反腐从治标向治本,步步走深入。期待试点省份能够以试点为契机,筑牢制度笼子,同时为其他省份做好借鉴从而实现顺利“拷贝”。

此外,试点过程中尝试的大监察体制,据信也会将法律的修改提上日程。

马怀德说,包括监察委的职能、法律定位等各方面都需要通过修法实现,涉及的法律包括行政监察法、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审计法等,而且修法中还会涉及到与其他法律的衔接,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马怀德认为,试点时间不会拖得很长,一两年内应该有初步的成果呈现。然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固化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增强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权威性

媒体评论员马浩亮认为,王岐山调研京晋浙在释放多重信号。首先,中央从全局层面加强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从严治党时,将“国家监察机关”单列,而后中央明确在京、晋、浙三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三地此前均已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由省(市)委书记担任组长。

选择这三地进行试点,具有深刻考量。在地域上,北京是首都和全国政治中心,山西在发生塌方式腐败后正在重建政治生态,浙江则是民营经济发达活跃的地区,选择三地进行试点,具有不同的风向标意义。

而王岐山此番首次以“中央深化國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身份亮相,标志该项工作在中央层面也有了宏观掌舵机构,有助于从全局把控、协调改革的进展。

其次,明确了未来新型监察机关的名称、职能和定位。目前体制下,监察机关归属政府序列,国务院组成部门中设监察部,地方一般设监察厅、监察局。按照王岐山在调研中所指出的,新的监察机关为“监察委员会”,定位是“反腐败机构”、“监督执法机关”。不再是单纯的“行政监察”,而是“国家监察”,将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与检察院系统的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和预防职务犯罪等职能,有机整合。

可以预想的是,今后的国家机构体制应该是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一委两院”。监察委员会将独立于行政、司法系统之外,是平行的关系,提高了独立性。

再次,王岐山在调研中也明确了监察改革的路线图。一是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就试点工作作出有关决定,二是要先完成检察机关反贪等部门的转隶。由于现行法律中并未有“国家监察”的内容,各级人大也没有选举产生监察会的职权。因此,要进行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做出有关决定方能实施,这也是依法治国的程序体现。

作为监察机关的重点环节,检察院系统的反贪部门将首选转入监察委员会。2015年底到2016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总局、渎职侵权检察厅、职务犯罪预防厅等合并组建升格为新的反贪总局。地方各级检察院也有类似改革。将这部分职能划入监察委员会,明确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将大大增强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权威性。

编辑/陈远鹏

篇5: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完成地方纪委监委派驻机构改革,提高派驻监督全覆盖质量。

近期,x联合x省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围绕当前深化纪委监委派驻机构改革相关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取得的成效

自身定位得到有效强化。调研显示,调研所到地区的各级派驻机构认真落实“三转”要求,明确自身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派驻监督,明确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代表上级纪委监委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和成员及下一级干部进行监督,派驻机构组织、人事关系由纪委监委管理,履行监督职能相对独立,“派”的权威效果明显。

推动党组(党委)主体责任落实成效明显。调研所到地区的派驻机构强化监督第一职责,发挥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的特点和优势,督促、推动驻在部门党组(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日常监督、约谈提醒、专项检查、问责追责等倒逼主体责任落实,推动驻在部门主体责任逐级压实到位,“驻”的优势逐渐显现。

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完善。调研所到地区纪委监委相继建立健全工作约谈、定期报告工作、执纪执法办案工作管理等机制以及派驻机构向纪委监委请示报告、机构负责人履职情况考核、述职述廉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纪委监委对派驻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监督,规范了派驻机构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制度流程和相应配套文书,明确了分管、包联派驻机构的纪委监委领导以及对口联系监督检查室对应的工作职责,派驻机构日常业务开展进一步规范。如,有的县区纪委监委进一步细化工作实施办法,对派驻监督的对象及内容、监督检查方法、责任追究等内容作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规范,推动派驻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派驻监督效果凸显。派驻机构积极发挥前哨和“探头”作用,忠诚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持续推进驻在部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省、市纪委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监督作为首要职责,贯通运用“四种形态”,综合运用信访受理、线索处置、约谈提醒、谈话函询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精准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能力,真正让监督的约束作用得到发挥。调研显示,深化派驻机构改革以来,各级派驻机构处置案件线索和查办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受理问题线索、初核、谈话函询、立案、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等工作数量和质量大幅跃升。

深化地方派驻监督有待解决的问题

两个责任尚未实现贯通协同。实践中,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党组(党委)如何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合力,还有较大研究探索空间。特别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纪检监察监督对象大幅增加,迫切需要派驻机构正确把握监督全覆盖与监督

“关键少数”的关系,通过盯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党组(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带动和促进整个组织体系更好地运转起来,从而真正解决监督“全覆盖”的问题。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关系仍没有理顺、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机关纪委职能职责有交叉重叠且协调困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责任担当意识有待强化。部分县级纪委监委监督检查室,与联系的县直部门联系较少,参加、列席联系部门党政领导班子会议不多,对联系部门监督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少数派驻机构对监督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监督吃力不讨好,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审查调查上,坐等举报、以办案论英雄的思想还未彻底扭转。

派驻监督手段单一、刚性不足。目前,部分地方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的监督,大多停留在参加党组班子会议上,对要害部门、重点岗位的权力运行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浮在表面,缺乏深度。监督方式方法的形式化东西较多,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派驻机构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对驻在部门业务不太熟悉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权力运行重点环节和重要风险点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监督防控手段刚性不足,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跟进不够,存在制度有效性不强、执纪问责执行不力、监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制度机制尚不健全,监督力量仍显薄弱。调研显示,当前地方有的派驻机构关于落实落细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以及与相关部门协作办案、干部交流、干部考核等规范性制度在配套细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如,县级纪委监委派驻机构的人员调配、组织形式以及后勤保障、管理制度等具体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予以解决。调研显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派驻机构人员力量明显不足,“抽调”成为派驻机构常态,这在市县基层表现尤为突出。派驻机构干部结构不合理,派驻干部的交流、培养、晋升渠道不够流畅,派驻干部知识面狭窄,特别是具有审计、财务、执法、金融等专业知识背景的干部缺乏,履职能力受到限制。

提高地方派驻监督质量的思考

进一步推动落实“两个责任”。进一步推动深化“三转”,责任不仅仅由纪委书记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是地方党委(党组)。对此,要加强对“三转”落实不到位问题的专项督查,纪委监委要加大对各级党政部门党组(党委)一把手的谈心谈话和定期约谈,促使各部门党组(党委)和主要负责人摆正角色,正确理解派驻监督的职责定位,支持派驻机构工作。派驻机构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守

“监督的再监督”定位,督促驻在部门领导班子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为党组(党委)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效载体。要始终把党的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既要扎实做好对驻在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政治监督,也要抓好对驻在部门有关人员依法履职和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纪法监督。

加强纪委监委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指导。派驻纪检监察组作为纪委监委的组成部分,要在纪委监委领导下开展执纪执法监督和审查调查等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纪委常委会统一领导,纪委监委统一管理,纪委监委副书记(副主任)分管、常委(委员)协管、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派驻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对派驻机构的指导、管理、服务和保障。有关监督检查室要建立健全与派驻机构信息共享、共同研判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办案协作等机制。

不断提升派驻监督的规范化水平。要严格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不断提高派驻机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处置问题包括推动问题纠偏整改的能力。要做好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派驻机构既要善于发现处置违纪问题、又要善于发现处置违法问题,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实现日常监督和审查调查、执纪审查和依法调查有序对接、相互贯通,使监督和执纪、执法同向发力、精准发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篇6: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一、【背景材料】

2017年11月11日,经党中央批准的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全面推开改革试点工作作出动员和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

从北京、山西、浙江等地试点的改革经验看,新一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强化内涵发展,不搞舶来品移植和外延式扩张,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新的治理效能。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预期目标看,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着力解决行政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带来“一加一减一制衡”的综合效应。

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长远意义看,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有助于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中国方案”。

二、【考点链接】

1、《政治生活》

(1)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反之,则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更好地防止腐败,就必须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有利于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2)党的知识

①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沿着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②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2、《生活与哲学》

(1)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部分也制约整体,有时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居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耦合点,体现了这一点。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先由北京、山西、浙江等地试点,然后总结改革经验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在各地推开,符合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方法。(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有助于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拒腐防变的“中国方案”,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三、【跟踪练习】

1.2016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上述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与纪委联合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行使监督职责。监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

①进一步保障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 ②健全和完善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实现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二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我国通过制度建设制约权力运行 ④监察委会员属于最高法律监督机关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旨在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4.2016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试点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是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由同级人大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试点地区的政权组织体系将由人大和一府两院演变为人大、一府、一委、两院。这表明:

A.我国从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监察体系,整合反腐败力量 B.适应国家职能的需要,我国将改变国家机构和政体形式 C.监察委员会作为试点地方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反腐败职权 D.国家反腐败职权将由纪律检查委员会移交给监察委员会

5.2016年12月,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试点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试点地区人民政府的监察厅、预防腐败局及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整合至监察委。监察委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本级人大和上级监察委负责,并接受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试点设立监察委员会: ①旨在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

②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 ③实现了行政监察的独立性,扩大了行政监察的范围

④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对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下列对此项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①旨在强化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④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年2月,北京、山西、浙江3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陆续成立省一级监察委员会。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会改变中国现有的权力格局,形成“一府一委两院”新局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①将使监察委员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可以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③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 ④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内部监督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介绍说:按照中央要求,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参加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一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11月10日共查办案件88件,涉及党员干部198人分别移送司法机关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材料涉及到的监督形式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②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③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在于:

①提高工作效率

②可以杜绝权力滥用,以权谋私 ③减少工作失误

④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下列活动属于依法行政的是:

A.国家发改委公布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实施方案

B.北京市监察委员会将按照管理权限,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C.江西省九江市反贪局查出九江水利系统“窝腐案” D.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部署“两学一做”

11.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上述地区将成立监察委员会,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国家机构体系将形成在各级人大统摄下的“一府一委两院”的格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整合反腐资源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政治领导、依法治国

④这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指出,监察委员会是在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2017年1月19日,山西省人大选举产生第一届省监察委员会。20日,北京、浙江两地的监察委主任在省级人代会上选举产生。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指出监察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关系,并分析国家设立监察委员会的政治意义。

关系:监察机关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权力机关负责,受权力监督。

上一篇:关于餐饮文化的名言下一篇:援藏工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