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2024-05-04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精选6篇)

篇1: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微生物: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生活的生物,常以单C或群体形式存在。微小生物统称。原核:细菌和古菌;真核:真菌(酵母、霉菌和蕈菌),单细胞的藻类,原生动物等;病毒 微生物特点:

1.体型微小但比表面积大: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作为独立组织出现:单独的微生物细胞能实现生命过程,如生长、能量代谢、繁殖 3.比动植物结构简单,但作用重大

4.代谢强度高:以细胞能利用的形式储存能量,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到几万倍 5.存在范围广,无处不在,间接说明其生命力、繁殖力强

微生物奠基人:胡克(首次描述微生物)、列文虎克(首次看见描述细菌,显微镜)、科恩(发现芽孢杆菌属,奠定细菌学基础,发现细菌的内生孢子)

巴斯特和柯赫与两个问题(生物是自然产生吗?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巴斯特:反对自然发生学说:腐败品上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不断落到物体上并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预防接种;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柯赫定律、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发现了霍乱的病原菌、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柯赫定律:验证特殊类型的细菌能引起特有疾病

1.可以病原微生物应存在于所用病例中,而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来自可疑微生物纯培养的细胞应可以引起健康动物的疾病

4.应可以重新分离到病原生物并且与开始分离到的原有微生物相同

光学显微镜:类型:明视野、相差(不许染色即可较容易观察生活状态细胞)、暗视野(分辨率好、观察生物运动、鞭毛)、荧光(复杂环境、临床诊断)。放大倍数:目镜10×,物镜10×40×100×;放大1000×时,刚好观察直径0,2µm物体

简单染色步骤:细胞悬液干燥制备法。制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制备涂片:将样本用悬浮液在载玻片上涂一薄层,空气中干燥

2、热固定和染色:通过火焰热固定;染料涂在玻片上浸泡1-2min,冲洗几遍、干燥(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3、显微镜检术: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细菌干染色样本

染色观察的原因:提高视野显微镜检术的对比效果,在明视野更加清晰观察到细胞。应用染料带有正电荷,能牢固结合带负电的细胞成分。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结晶紫、番红

革兰氏染色:鉴别染色,染色后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两类细菌的C壁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乙醇使革兰氏阴性菌脱色而阳性菌不脱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

1、用结晶紫染色热固定的涂片1min,全部细胞为紫色

2、加入碘液1min,全部细胞仍为紫色

3、用乙醇脱色约20s,G+为紫色,G-为无色

4、用番红复染1-2min,G+为紫色,G-为红色

细菌大小:少数巨大:硫化能无机自养菌或蓝细菌;多数很小:加速代谢和生长、更多可利用面积、快速发育更大群落、容易突变更快适应环境

C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暗区疏水区脂肪酸区,亮区亲水区磷酸甘油区)+膜蛋白+膜增强剂(真核固醇、原核类何帕烷)功能:

1、渗透性屏障:组织渗漏,具有运输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蛋白质附着点:参与运输、生物能学和趋化性的许多蛋白质的位点;

3、能量守恒:产能位点和质子动力 膜转运系统三种类型:简单转运(质子动力能量驱动)基团转位(被转运底物的化学修饰通过磷酸化驱动)ABC系统(周质结合蛋白参与,能力来自ATP)C壁功能:抵抗膨压,维持细胞形状和硬度

肽聚糖:一个围绕细胞的一个接一个的肽聚糖链形成的片层结构,由聚糖链形成的片层与氨基酸形成的四肽交联联结起来。支撑胞壁,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C壁:单层结构、厚;通过肽桥交联;肽聚糖90%,存在少量磷壁酸;大多数有赖氨酸无DAP;特有的化学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革兰氏阴性菌C壁:多层结构、复杂;氨基与羧基通过肽键交联;肽聚糖10%,大部分外膜层组成;有DAP;肽聚糖骨架阴阳菌中都相同(葡萄糖胺和胞壁酸的交替重复)革兰氏阴性菌另外一层壁:外膜,第二个脂双分子层,脂多糖层

古生菌C壁:一些由假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重复而成;β-1,3-糖苷键取代真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一些由多糖、糖蛋白组成;最普遍所有类结晶表面层S层(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抵抗溶菌酶和青霉素作用(因为无肽聚糖)。古生物菌和真核生物C壁中无糖N-乙酸胞壁酸和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细菌失去了C壁。在一定条件下,溶菌酶消化肽聚糖,但水不能进入C裂解不发生,形成原生质体,若把在蔗糖溶液中稳定的原生质体放入水中会立即裂解。支原体、古生菌热原体属无C壁也能生存

鞭毛:一条又细又长的菌体附器,一端着生在细胞上、一端游离;螺旋形;鞭毛蛋白的结构、和鞭毛旋转方向决定鞭毛形状及波长。周生(慢而稳定直线运动)、极生(旋转冲撞)、丛生 趋性(taxs):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常遇到物理或化学梯度,细胞的进化意味着通过朝向或背向信号分子对这些梯度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与该物质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种有方向性的运动称为.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3)荚膜等并非细菌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储藏物: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贮藏营养物。C.N.P源类、磁小体、硫小体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产生机理:形成:由一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小酸溶性芽孢蛋白SASP)催化一系列反应,使之从湿润的代谢营养细胞转向相对干燥的代谢不活泼而有极端抗性的内生孢子。芽孢杆菌属、梭菌属产生。萌发:激活、萌发、生长。成熟的内生孢子转变成营养细胞,高度折光性的内生孢子折光性丧失,长出新的营养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学说

1、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浓缩,使其具极强的耐热性。放线菌: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高G+C mol%(63-78%)、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一类个体形态较复杂的类群,包括了杆状、只产生简单分枝和既有分枝菌丝又产生孢子的种类,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菌丝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三种: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水分和营养;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孢子。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1、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特殊的泥腥味。

2、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3、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4、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皮肤、脑、肺和脚部)、植物(马铃薯和甜菜)的疾病。蓝细菌(蓝藻):分布广泛,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产氧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合细菌。原核,无叶绿体,70S核糖体,细胞壁中有肽聚糖(对溶菌酶敏感)

静息孢子:某些丝状蓝细菌的营养C能分化形成大而厚壁的休眠细胞。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酵母菌:5个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3)能发酵糖类而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2)以芽殖、裂殖或无性孢子的形式来进行无性繁殖,有些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5)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C壁结构:从外到内:磷酸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葡聚糖-质膜

酵母菌生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无性孢子;有性: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

霉菌:丝状真菌总称。无性:分生、游动、孢囊、厚垣、节孢子;有性:接合、卵、子囊、担孢子 微生物营养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分

培养基类型:成分不同:天然、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特殊营养物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高温干热灭菌、过滤除菌、巴氏杀菌法、辐射灭菌

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纯培养: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富集培养:使某些特性微生物生长或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如何实现纯培养:器皿和接种用具灭菌;培养基灭菌;接种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逐步发生量变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1.延迟期: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特点:分裂迟缓、形态变大、内含物增加、合成代谢活跃、抵抗力弱。原因: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接种量以及培养基成分等因素有关,新环境缺乏相应的酶。缩短方法:改变遗传特性;对数期做种;接种前后培养基相差小;适当扩大接种量

2.指数生长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特点:

1、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2、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

3、繁殖速度易受温度影响;作用: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

3.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特点:

1、细胞重要分化调节阶段。

2、建立自然感受态。

3、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等。

4、积累代谢产物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大量形成时期。

5、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代谢产物。

4.衰亡期:

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2、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3、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总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样品的细胞总数,样品干燥固定;液体样品。液体样品需要用特殊的计数小室,就是在玻璃载片上刻一个已知面积的小方格。步骤:加样品(盖载间距1/50mm,25个大23正方格,总S1mm,总V0.02mm)-显微镜观察(计算一个大正方形中细胞数12个C,先计算几个的总再平均值)-转化计算(计算样品每ml中数目:12个C*25个正方形*50*103)缺点:不分死活;看不到小C且有丢失;不是精确计算;不染色要用相差显微镜;不使用低浓度悬浮液;固定运动细胞

活菌OR平板OR菌落计数:确定样品中能够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生成菌落的细胞数。假定一个活C产生一个菌落,以获得的菌落生成单位数来表示结果。涂布平板法:把浓度适当不大于0.1ml的稀释菌液用无菌涂棒涂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培养至出现菌落计算菌落数。倾注平板法:用移液管吸取0.1-1ml稀释培养液加入无菌平皿,加入无菌熔化琼脂培养基轻轻旋转使之混匀,培养计算表面、深层所有菌落数。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研究在单个细胞上难以研究的生理与遗传特性。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实质。

温度:最低(膜冻结、运输慢);最适(最快速度);最高(蛋白质变性、C膜解体、热溶解)

最适pH:外部5-9;内部6-8;缓冲液KH2PO4 氧:好氧、厌氧、兼性好氧、微好氧、耐氧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生长停止,但不死亡。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石碳酸(在临床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分钟,供试菌为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化学物质的抗微生物能力的测定:液体培养法(最低抑制浓度实验)、平板培养法(抑菌圈试验)最低抑制浓度MIC: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抗微生物剂的最小量。

确定MIC方法:在一系列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抗生素并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是微生物不能生长的最低浓度就是MIC。不是固定值;试管稀释法。

磺胺:特异性抑制细菌生长,磺胺类药物被微生物吸收后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进而抑制核酸合成。微生物自体合成叶酸所以磺胺只对细菌细胞起作用。对氨基苯磺酰胺是最简单的磺胺类药物,它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前体-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

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氨基类、四环素类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目标是核糖体、C壁、C膜及DNA复制转录系统。抑制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抑制基本代谢、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病毒结构:核酸外包裹壳体构成核衣壳,有些动物病毒及噬菌体有包膜(脂蛋白膜)壳体:是由大量的同一的壳体蛋白单体分子自动装配而成的 壳体结构:双对称结构: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四种结构: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噬菌斑形成单位:当病毒粒子开始感染平板上的宿主细胞层或菌苔时,会出现清亮的裂解圈,据推测每个噬菌斑是由一个病毒粒子的复制引起的

包涵体:在病毒感染寄主细胞时,对被感染细胞进行染色,则可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区别的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结构体。

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一个细胞群体中病毒复制一个循环的结果。隐蔽期、成熟期、裂解期

病毒复制周期:

1、附着吸附:病毒粒子吸附至敏感宿主细胞表面;

2、侵入注射:病毒粒子或其核酸进入细胞;

3、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早期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晚期合成衣壳结构蛋白;

4、装配和包装:衣壳粒以及核酸和衣壳的装配(囊膜);

5、裂解释放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许多DNA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其他表形改变。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中(如壳体中)的病毒。类病毒:能导致多种植物病害的小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一种细胞外形式不含有核酸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侵染颗粒

进化时钟标准:该大分子: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群体中;在每种生物中功能相同;可以进行正确的排位,以鉴定同源序列区和非同源序列区;序列变化率应当与测得的进化距离相一致。发生过多序列变化的分子不能用于进化关系的测定工作,这样会导致共同序列区的最终消失。

小核糖体亚单位RNA(16S rRNA,18S rRNA)(1)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3)分子量大小适中,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4)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适当试剂处理过的C的C膜具有通透性并能使探针/荧光染料混合物通过iuo,探针与RNA中的rRNA直接杂交后,C变得带有荧光并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三域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胞壁;脂类;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其他。见P465图 微生物种的概念:该群体能自然地异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与其他种生殖隔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互生、捕食、寄生、竞争、拮抗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因微生物生化作用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被全部氧化后需要氧的总数量。

活性污泥: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各种生物金属氢氧化物等无机物所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优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生物氧化和生物合成性能。

篇2: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重点)

理解:植物细胞的主要组成。识记:细胞器及其类型与主要功能。

2、细胞后含物主要类型、显微特征,细胞壁构成及特化。(重点)识记:细胞后含物的种类及显微特征,细胞壁的组成。理解:纹孔及纹孔类型。

3、植物细胞的分裂。(一般)理解:植物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植物组织的概念、功能;维管束的基本组成。(重点)理解:植物组织的功能,维管束的基本组成。识记:植物组织的概念、维管束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2、植物分生组织的分类及其活动结果、植物成熟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植物体的分布;维管束的类型及其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次重点)

理解:植物分生组织的分类及其活动结果、植物成熟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植物体的分布;不同类型的维管束在植物类群中的分布。

识记:维管束的类型

3、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的类型和细胞学特征。(重点)

识记: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的类型和细胞学特征。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第一节 根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根的形态特征和根的类型。(重点)理解:根的‘三性’。

识记:植物器官概念、类型;根的类型、根系的类型;变态根的种类。

2、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沟造。(重点)

理解: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构造向次生沟造转变的过程。识记:根的初生构造及其构造特点。

3、根的异常构造。(一般)

第二节 茎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茎的形态。(重点)

理解:茎的外部形态特征;茎的变态(地上茎)。识记:茎的类型;茎的变态(地下茎)。

2、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及各种类型的次生构造,单子叶植物茎和根茎的构造特点.(重点)

理解: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中形成层与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 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次生构造;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双子叶植物茎和根茎的异常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单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

识记: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及构造特点。

3、裸子植物茎的构造和茎的异常勾造。(一般)

第三节 叶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叶的形态。(重点)

理解:确定叶形的原则;叶片的分裂(浅裂、深裂、全裂);叶的变态。识记:叶的组成(叶柄、叶片、托叶);叶脉和脉序(平行脉序,网状脉序);单叶与复叶以及复叶的类型;叶序的概念及类型。

2、叶的内部构造。(重点)理解: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识记: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

第四节 花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花的形态。(重点)理解:花的含义及功能。

识记: 花的基本组成;花萼和花冠的形态特征及花冠的类型; 雄蕊的组成和类型; 雌蕊的组成;雌蕊的类型(单雌蕊和复雌蕊);子房的位置(上位子房、下位子房、半下位子房);胎座概念及类型(边缘、侧膜、中央等胎座);胚珠的构造及类型。

2、花的性质。(重点)

理解:花的类型(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被花和重被花、两性和单性花、整齐和不整齐花)。

3、花程式和花图式。(一般)

4、花序。(重点)

理解:花序的概念、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定义。识记: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类型。

5、花的生殖(传粉、受精)。(次重点)理解:双受精的过程。识记:双受精的定义。

第五节 果实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果实的发育来源及果实的构成。(重点)理解:果实的形成;果实的组成和构造。识记:真果和假果的概念。

2、果实的类型。(重点)

识记:单果的类型; 聚合果的组成和类型;聚花果的组成。

第六节 种子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种子的形态特征。(次重点)理解:种子的发育来源。

识记:种子的构成;种皮上的种脐、种孔、种脊、合点、种阜、假种皮。

2、种子的类型。(重点)理解: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识记:胚的组成。

第五章 藻类植物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门;常见药用藻类。(次重点)识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门;常见药用藻类。

2、藻类植物的世代交替。(次重点)理解:藻类植物的世代交替。

3、海带的形态特征及其药用部位。(一般)

第六章 菌类植物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菌类植物的营养方式。(重点)识记:共生、寄生、腐生的定义。

2、菌丝组织体及其常见类型。(重点)

识记:菌丝组织体、菌核、根状菌索、子实体、子座的定义。

2、真菌营养体的主要特征,真菌的分门。(一般)

3、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的主要特征;冬虫夏草、茯苓、灵芝、马勃等的形态特征及其入药部位。(次重点)

第七章 地衣植物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地衣的构造。(次重点)

理解:地衣中藻类与菌类的共生关系。识记:地衣的类型。

2、叶状地衣的构造。(一般)识记: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

第八章 苔藓植物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苔藓植物基本特征以及苔纲和藓纲的区别。(次重点)

理解:苔藓植物基本特征;苔藓植物与其它高等植物的区别;苔纲和藓纲的区别。

2、地钱的主要形态特征。(一般)

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主要的化学成分、蕨类植物门的分纲依据。(一般)

2、蕨类植物体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以及孢子囊的形态特征。(次重点)

理解:蕨类植物体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孢子体和配子体以及孢子囊的形态特征。

识记:大型叶与小型叶;孢子叶与营养叶;同形叶与异形叶。

3、卷柏、紫萁、海金沙、绵马鳞毛蕨、石韦的形态特征及其入药部位。(一般)

第十章 裸子植物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重点)理解: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2、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上的主要区别;重点科及其常用的药用裸子植物。(次重点)

理解:重点科及其常用的药用裸子植物。

识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上的主要区别。

3、松科、麻黄科的主要特征;银杏、马尾松、红豆杉、草麻黄的形态特征及其入药部位。(一般)

进行论述)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被子植物的分类和分类系统。(次重点)理解:真花学说和假花学说。

识记:被子植物的分类;分类系统的种类。

2、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离瓣花亚纲与合瓣花亚纲的主要特征;重点科属拉丁名及其主要特征;常用药用植物的学名及其入药部位。(重点)理解: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主要特征及区别;离瓣花亚纲与合瓣花亚纲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识记:重点科拉丁名及其主要特征;常用药用植物的学名及其入药部位。

3、以下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内的重点药用植物及其入药部位:(重点)

(1)双子叶植物纲。

离瓣花亚纲:蓼科(掌叶大黄、何首乌)、毛茛科(毛茛、乌头、黄连)、木兰科(厚朴、五味子)、十字花科(菘蓝、独行菜)、蔷薇科(龙牙草、掌叶覆盆子、皱皮木瓜、桃、)、豆科(合欢、决明、甘草、野葛)、大戟科(大戟)、锦葵科、五加科(人参、三

七、细柱五加)、伞形科(当归、川芎、柴胡、防风)。

合瓣花亚纲:萝藦科(萝藦)、唇形科(丹参、薄荷、益母草、紫苏)、茄科(宁夏枸杞、洋金花)、玄参科(玄参、地黄)、茜草科(栀子、茜草)、葫芦科(瓜蒌)、桔梗科(桔梗、沙参、党参)、菊科(红花、白术、苍术、蒲公英、)。

(2)单子叶植物纲。

篇3:高三生物学总复习教学策略探讨

一、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做到整体把握

因为《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所以我们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就要明确它们和课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为此要把握好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就是知识点的考察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可是能力水平的考察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所以,我们在单元课题的复习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力求做到: 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

二、我们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视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半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所以,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我们还要通过正确渠道搜集高考信息,做到准确无误

我们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把握好高考的脉络。

四、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复习,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所以,课堂上教师照本宣传是难以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切,学生听得很清晰,可是,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做题时用不上的现象。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新中求活。高考试题特点是; 全、小、精和洁; 考知识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要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误。

五、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具体情况来制定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1. 分章复习阶段

复习最初将高中《生物》课本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个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

2. 考题复习阶段

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容综合,使知识系统化。这个阶段的复习时在分享复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化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几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 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

这个阶段复习任务是我们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中综合应用的能力的试题。

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复习时我们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来说,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 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科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肪、蛋白质、活性肤、抗原和抗体、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 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音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不可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绝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技巧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 查漏补缺阶段

篇4:植物学考试

“Miss Smith,” asked the principal. “How do you know Johnny was cheating?”

“Because,” replied[答复] Miss Smith, “I found that he had seven flowers tucked[塞进] inside his jacket and a bunch of pollen[花粉] up his sleeve. This makes me very concerned[关心的] about tomorrow’s exam and what he might use to cheat on that. So I thought I’d better inform you of this now.”

“What is tomorrow’s exam?” asked the principal.

“Sir, it’s an anatomy[解剖学] exam,” replied the teacher.

一位老师抓到一个学生在植物学考试上作弊,于是把他带到了校长办公室。

“史密斯小姐,”校长问。“你是怎么知道约翰尼作弊的?”

“因为,”史密斯小姐回答道,“我发现他外套里面藏了七朵花,袖子上还有一些花粉。这让我非常担心明天的考试,以及他明天可能会带来作弊的东西。所以我想,还是现在通知您比较好。”

“明天的考试是什么?”校长问。

篇5: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总结[范文]

免疫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病,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稳定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些细胞不断的衰老损伤和死亡,机体要不断的将它们清除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消灭清除少量突变细胞,防癌变发生.降低或失调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生理屏障作用(阻挡和排除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作用或起到杀菌和抑菌作用),皮肤和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杀菌溶菌和消除病原微生物中起作用)单核-吞噬细胞(主动吞噬杀伤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指TB淋巴细胞从识别抗原到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分三阶段: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和提呈以及T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免疫活性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包括TB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与其相应抗体结合,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发挥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它们能引起迟发型敏性炎症或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免疫器官组织外周免疫免疫器官(次级),分为:淋巴结(被膜,皮质,髓质,其中T细胞75%)功能:淋巴细胞的定居地,过滤作用,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被膜,白髓,其中B细胞占40%)功能:过滤作用,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粘膜及其相关淋巴组织(肠道淋巴组织CALT,支气管BALT)功能:针对经粘膜表面侵入机体的抗原微生物产生免疫应答,在局部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中枢免疫器官(初级)功能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可经经典激活途径`MBL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引起溶血`溶菌及靶细胞溶解.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它们可结合吞噬细胞表面CR1`CR3和CR4等受体,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粘附,并被吞噬及杀伤.引起炎症反应,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可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过敏性炎症.趋化因子作用:C3a`C5a`C567均能吸引吞噬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发挥吞噬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激肽样作用:C2a`C4a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清除免疫复合物(IC),补体成分参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其机制为a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促进其溶解b通过免疫粘附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清除IC.免疫调节作用.以青霉素为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机制及常见疾病:特点:发生快,消退快;有明显个体差异;有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上的IGE抗体介导;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紊乱,不致组织损伤.机制: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诱发B细胞产生IGE抗体-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噬碱粒细胞表面相应物质结合-机体呈致敏状态-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噬碱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结合-通过桥联启动机制-细胞膜上受体的活动发生构型改变-激活细胞膜上相关酶类-磷脂甲基化氧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使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分泌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局部或全身超敏反应.常见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或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等过敏);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和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方式,转导与转化的区别:方式: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溶源性转换和接合.区别: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其它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直接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导,以吻合噬菌体为载体,把供菌体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G染色过程,金葡球菌和大肠杆菌的G染色结果如何,原理:初染:将细菌涂片干燥,固定后,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染色一定时间,水冲洗;媒染:滴加卢戈氏碘液数滴,染色一分钟,水冲洗;脱色:95%乙醇脱色,直到紫色不再被酒精洗脱为止,一定时间后,水冲洗;复染:滴加碳酸复红复染,将染好的涂片吸干,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金葡球菌呈紫色:G+,大肠杆菌红色:G-.原理见下一题

G+与G-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有何异同,对G染色结果有何影响,对细菌的致病性,药物的敏感性有何影响:相同点:都含有肽聚糖;异,肽聚糖含量不同,G+含有磷壁酸,G-含有外膜;原理G+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且其分子交联较大,故经乙醇脱色时,肽聚糖网孔因脱水而收缩,加上其基本不含脂质,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处缝隙,因此结晶紫外膜与碘复合不易被脱掉,使其呈现紫色,反之,G-因其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且交联度小,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脂质含量高,乙醇溶解外层脂质后再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的缝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溶解溢出,因此呈红色.致病性,G+产生外毒素,G-产生内毒素.敏感性,G+对青霉素敏感G-对链霉素敏感

体外抗菌实验的意义与方法:意义,在体外测定微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的实验,用于抗菌药物的筛选,提取过程中抗菌活性的追踪,抗菌谱的测定,药物效价的测定,药物液浓度的测定,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敏试验等.方法: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从形态结构大小繁殖方式及生活条件等方面比较细菌酵母菌及病毒的异同:细菌:球菌杆菌螺形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大小以微米作单位,球菌直径1微米,杆菌1-5微米,宽0.3-0.5微米;二分裂无性繁殖;充足的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7.2-7.6,37摄氏度,一定的气体条件.酵母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般为5-30微米,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和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液状孢子,孢子囊孢子)营养要求低,PH4.0-6.0,22-28度,较高的适度与氧

病毒:多数呈球性,弹头状,砖块状杆状蝌蚪状,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大小以纳米表示,不同病毒的大小差异很大;以病毒基因为模板,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病毒的特征,繁殖方式分几个阶段:个体极小,能通过除菌器;结构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严格的寄生性.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吸附-传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比较营养物质吸收机制的异同简单扩散,促进扩散:都不消耗能量,依浓度梯度,但促进扩散需要渗透酶;主动运输与基因转位:都是逆浓度梯度的,消耗能量,但是基因转位使化学物质结构发生改变

同样条件下,湿热与干热灭菌哪个效果好,为什么,下列物品灭菌或消毒的方法及条件湿热灭菌效果好,湿热蛋白质易凝固,湿热水蒸汽放出潜热,湿热穿透性强.培养皿-干燥箱,石蕊牛奶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皮肤-75%乙醇,无菌间-紫外线 影响湿热灭菌法的因素:微生物因素,温度与作用时间,PH,介导的性质 细菌特殊结构,各有何特点鞭毛(运动器官),荚膜(保护细菌免受吞噬细胞的吞噬,抗干燥等),芽胞(细菌的休眠体,抵抗力最强),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区别产气杆菌与大肠杆菌:甲基红实验,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中由于大肠杆菌能分解葡糖产生甲酸,乙酸,琥珀酸等使培养液PH降至4.5以下,加甲基红指示剂后呈红色,为甲基红实验阳性;产气杆菌使丙酮酸转化为近中性的乙酰甲基甲醇,培养液PH在5.4以上,加入甲基红后呈橘黄色,为甲基红实验阴性.VP实验:产气杆菌在含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将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两分子丙酮酸将脱羧生成一分子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可与蛋白胨中精氨酸所含的胍基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实验阳性;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不生成乙酰甲基甲醇,故为VP实验阴性

简述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①吞噬功能,在效应阶段发挥吞噬和杀灭抗原性异物的作用②提呈抗原,并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③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简述Ig的功能(1)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可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在体外引起各种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1-3`IgM与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3)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发挥:①调理作用:IgG与抗原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②ADCC:IgG与靶细胞结合,其Fc段可与NK细胞、MΦ、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③IgE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4)通过胎盘和黏膜:母体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各自作用:MФ等抗原递呈细胞—摄取处理递呈抗原.TH细胞—识别Ag-MHC-Ⅱ类分子,并分泌IL-2等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通过释放细胞因子IL-

2、TNF-β、IFN-γ等发挥效应.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特异性`受MHC限制)简述抗体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的不同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各类抗体主要功能有(1)IgG:血清中含量最高,因此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IgG还能激活补体,结合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和 ADCC 效应),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婴儿免受感染(2)IgA:分单体和双体两种.前者存在血清中,后者存在于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是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3)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和调理作用,因此是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4)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5)IgE: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I型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感染.以TD抗原为例,试述B细胞介导的初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l)TD抗原的提呈 TD抗原被APC(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摄取、加工、处理成为小分子抗原肽,并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的表面,供CD4+Th的TCR识别(2)Th2细胞活化及其对B细胞的辅助,Th2细胞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Ⅱ类分子,此即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如B7-1/B7-2等与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等结合,产生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即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同时APC(如巨噬细胞)释放IL-l等细胞因子,作用于Th2细胞.导致Th细胞充分活化、增殖,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如 IL-

2、IL-

4、IL-

5、IL-6等)作用于B细胞.另外活化的Th2细胞高表达CD40L,可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源于B细胞的BCR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游离的抗原或APC细胞表面的抗原(TD-Ag)分子中的构象决定基,于是B细胞在二个活化信号及细胞因子的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此时B细胞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3)抗体发挥的免疫效应包括中和毒素与中和病毒的作用、免疫调理作用、激活补体作用和ADCC作用.(4)B细胞对TD抗原的初次免疫应答的特点:TD抗原首次刺激机体,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且产量低,维持时间短,下降很快,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尽管培养基的配制过程尽量保证无菌操作,但不能保证是真正的无菌操作,有可能带入杂菌,所以要立即灭菌.把灭菌后的培养基放在室温或37°环节下培养18-20小时如果有杂菌会长出菌落

一个好氧的具有周身鞭毛的菌株分别在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特征是怎样: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穿刺后有鞭毛的细菌经培养能延穿刺线扩散生长,穿刺线模糊不清,而且又因为是好氧菌,能在半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液体培养基中出现均匀浑浊,表面出现菌膜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适用于那方面的消毒: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的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 有一中药蜜丸,如何进行该药的微生物检查:细菌总数的检查目的,了解蜜丸在单位体积内做含的活菌数,根据药典对口服药所含活菌数有一个要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人体的健康.内容,细菌总数的检测;大肠杆菌检测.细菌总数的检查目的,了解蜜丸在单位体积内所含的霉菌数和活螨数.内容,霉菌总数的测定,活螨的检测

培养基主要成分,每成分各举例,普通琼脂培养基最常用的灭菌方法,说明此灭菌的条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最适培养温度PH碳源-糖类,氮源-蛋白胨,无机盐-NaCl,生长因子-氨基酸.高压蒸汽灭菌,条件0.1MPa,121.5°,20分钟.真菌,PH4-6,22-28;细菌PH6.8-7.4,7;放线菌,PH7.2-7.6,28-30;螺旋体,PH7.3,28-30度

人体获得免疫的方式如何:自然获得性免疫,自然自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使婴儿获得相应免疫力;自然被动免疫,传染病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人工获得性免疫,人工自动免疫,给机体接种抗原,使机体主动建立起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入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使之获得特异性免疫

进行药品致病菌检测时,为什么作阳性对照实验:证明微生物确实可在应用的实验条件下生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孢梭状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作为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的阳性对照菌株,然后分别按不同的需要条件培养一定时间,如需氧菌厌氧菌在30-33度培养5天,真菌在20-25度培养7天观察结果时,阳性对照必须长菌才能判定是否合格,若阳性对照管不长菌说明该药有抗菌作用或是油迹等特殊制剂还应考虑实验条件的合用性

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性生殖阶段,举出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各三种:菌丝断裂,细胞裂殖,无性孢子.阶段:支配阶段,核配阶段,减数分裂阶段.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关节囊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在显微镜下细菌霉菌酵母菌的主要区别细菌有一定的聚集状态,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态,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酵母菌,零散的分布在视野内,无固定的聚集状态,单细胞,一般呈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型;霉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需要大倍率的镜头而且形态较特殊,菌体有部分分化

灭菌方法:废弃的细菌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121度15分钟杀芽胞;牛奶-巴氏消毒,既除菌又保持食品的风味及营养价值;不耐高温含有血清的培养基-间歇灭菌法,糖及不耐高温的不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染菌的小牛血清-过滤除菌,适用于不耐热也不能以化学方法除菌的液体或气体;实验室的空气及物体表面-紫外线 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至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气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气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而灭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压力,因此,锅内冷空气必须完全排尽后才能关上排气阀,维持所需压力,待压力降低至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否则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处烧瓶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甚至灼伤操作者

平板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的作用分别是怎样的:可供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菌种保藏;可用于菌种保藏,菌种的纯培养;常用来观察细菌运动能力,菌种保存等;用于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检测生化反应和代谢产物等

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滴加什么油,起什么作用:有时操作时找不到目的物可能由于油镜头下降未到位,或因油镜上升太快以致眼睛捕捉不到一闪而过的物象,遇此情况应重新操作.应特别注意不能在下降镜头时用力过猛,调焦时勿将初调节器反向转动,损坏镜头及载玻片.切忌用手擦拭镜头以免染上污渍或产生划痕影响观察.用擦镜纸沾二甲苯擦镜头后再单用擦镜纸擦拭,出去残留的二甲苯.滴加和玻璃折射率相仿的镜油通常用香柏油.增加照明度,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免疫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各有何功能:胸腺,所有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地方;骨髓,一切免疫细胞发生的地方;脾脏和淋巴结,过滤作用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分类:

篇6:微生物实验标本复习总结

分类 球菌

标本名称 葡萄球菌

属 链球菌属 肺炎 链球菌

脑膜炎 球菌

淋病 奈瑟菌 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弧菌属

弧菌属

泌尿生殖道分泌物 粪便/ 血标本/c.s.f 米泔水样粪便、呕吐

分枝杆菌属

抗酸 阳性菌

G G

标本来源 血标本/ 脓汁标本/c.s.f 同上 铁锈色 痰液 c.s.f

G 染色方法

G

镜下描述(参考)革兰阳性,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革兰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 革兰阳性双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 革兰阴性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排列成单个、成双或4个相联 革兰阴性双球菌,成双排列;有荚膜(致病菌株可见菌毛)革兰阴性,菌体两端钝圆,散在排列 革兰阴性,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呈逗点状,散在排列

90%开放性肺

结核/结核性脑

膜炎

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淋病 医学意义 败血症/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脑

膜炎 同上 大叶性肺炎

G G

肠杆菌科

G

无/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

霍乱

痰标本/c.s.f 抗酸染色 杆菌,被染成红色,细长、直或弯曲、有时着色不均,呈颗粒

状排列

窄而深伤口、坏死组

G

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无荚膜,芽胞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

G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可见明显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不比菌体粗

食物、呕吐

物、粪便

G

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可见短链;无荚膜,芽胞椭圆形、位于次极端、粗于菌体,使细菌呈汤匙状或网球

拍状

厌氧性 细菌 破伤风 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坏死组织 气性坏疽

肉毒梭菌 无

分类 螺旋体

标本名称 钩端 螺旋体

标本来源 血标本/ 尿标本

染色方法 镀银

镜下描述(参考)菌体呈棕色或黑色,菌体粗大,细密的螺旋看不清楚,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菌体呈棕黑色,周围组织呈黄色,菌体粗大,螺旋较细密而规则

棉兰

可见体积较小,只有一个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梨形或棍棒形的G

小分生孢子

革兰阳性,菌体较大,圆形;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出芽细胞呈卵圆形,比葡萄球菌大2-5

墨汁负染 菌体呈圆形,大小不等;

外被荚膜,透明发亮,可见芽生孢子,无假菌丝

教授注:

1.为便于分类,特意将标本名称前置; 2.镜下描述仅供参考;

3.“/”符号前后标本来源与医学意义呈一一对应关系,注意分辨; 4.G---革兰染色;c.s.f-----脑脊液;

正常菌群 或条件致病菌

廯病 医学意义 钩体病

梅毒 螺旋体

硬下疳渗出液 皮肤、指(趾)甲

镀银 梅毒

真菌 皮肤廯 真菌

白假丝 酵母菌

刮屑、试子或脓、痰标本

新生 隐球菌

c.s.f

隐球菌性 脑膜炎

上一篇:“出彩+”种子德育之问好礼仪篇下一篇:春初二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