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微生物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被动,教师授课费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试验取求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求知式教学分为惊讶、疑问、求知、索答、梳理完善、考试测评共6个学习段。

第一篇:微生物学论文范文

高校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摘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进行兽医微生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探讨,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教学质量;本科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研课题(0604)。

作者简介王秋悦(1980-),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从事兽医微生物与免疫的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12兽医微生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动物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相关防治措施等[1]。该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可为其他专业课程,如动物传染病学、动物临床诊断学等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种类繁多,肉眼难见,而且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学科,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多,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兽医微生物学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为此,笔者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就如何将兽医微生物学这门课讲好,将其内容形象化、简单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重视绪论课讲授

绪论作为一门课的开端,同时也是一门课的缩影,是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绪论内容的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兽医微生物绪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兽医微生物学发展史及研究现状、兽医微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等[2-3]。大多数学生对微生物缺乏认识,因此在引言环节通常是以学生熟悉的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什么是抗生素,疑似大肠杆菌病怎么进行微生物学的诊断,猪在繁殖和饲养时为什么要注射疫苗,在此基础上授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较好。

另外,在绪论中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出现过许多有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最先用显微镜观察到微生物的列文虎克、证实空气中微生物存在和发明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发明青霉素的弗莱明、推广外科手术防腐技术的李斯特等。在讲授过程中会适当介绍他们的工作和事迹,以他们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为科学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兽医微生物学内容繁杂、枯燥,而且难于记忆,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主张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把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对于细菌、病毒的形态,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复杂微观的内容通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把显微镜下的影像信息搬到教室,使他们对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内部构造有更直观的了解。丰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创造能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课本中大量的文字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加深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联系临床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该门课程涉及很多生产和临床上主要引起动物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每种微生物都要介绍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原则和免疫学防治等内容[4],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采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该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时,引出病例:某猪场部分2月龄猪出现呼吸困难,关节肿大症状,剖检可见多发性浆膜炎,采集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琼脂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仅在巧克力琼脂板上长出菌落。将菌落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的血琼脂,呈现卫星现象。那么由此判断该猪群可能感染的病原,启发学生抓住病原特征特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不能生长,生长需要依赖V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可合成V因子,并在培养基中扩散,因此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会呈现卫星现象,机体感染该菌后主要侵染呼吸道,以胸膜炎和肺炎症状病变为特征。这样将该病原菌的病原特征、培养特性及微生物学诊断更为系统地与临床实践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解释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完成授课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开设了科研技能训练,将兽医微生物所学内容更加系统化。学生从临床病料的采集到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和免疫学方法鉴定,最后再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通过教师提出感染病例,学生各自进行实验设计这种科研技能训练方式,既强化理论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更为系统和牢固地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将病原微生物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5]。

4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微生物学的研究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紧紧跟踪微生物学的国际研究前沿,更全面了解微生物研究的国际动态,要经常浏览微生物学的一些相关网站,如“微生物之家”“丁香园”“生物谷”等,以获取更多的前沿性、启发性信息,涉猎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另外,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高校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单纯教学,一定要多参加科研实践。科研不仅可使教师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同时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对于提高兽医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李新社,陆步诗,王瑶琼.微生物学绪论课教学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6-7.

[3] 刘燕霏,杨建德.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新思路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23):157-158.

[4] 刘文华, 任慧英, 温建新,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研究——以兽医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 41(4): 1849-1851.

[5] 倪宏波, 王春仁, 王欣, 等.提高《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与体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806-10807.

[6] 钱琨.兽医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0-31.

作者:王秋悦等

第二篇:微生物学求知式教学试验

摘要: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被动,教师授课费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试验取求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其中,求知式教学分为惊讶、疑问、求知、索答、梳理完善、考试测评共6个学习段。经过试验并采用教师教学网上评估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求知式教学法以“非常好”和“好”的评价分别显著高于传统法(p<0.05);以“一般”和“差”的评价分别显著低于传统法(p<0.05);以网上综合打分平均92.56分极显著地高于传统法的86.20分(p<0.01);考试通过率98.66%,显著地高于传统法的94.38%(p<0.05)。求知式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意愿,同时能使教学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教师与学生的激情都能得到刺激与释放,教学效果能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求知欲;感性认识;主动学习;评价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人们对其尤其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要教好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和学好这门课程是比较有难度的。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师使尽浑身解数,费尽口舌,恨不得将书中的知识咀嚼成汁直接灌入学生脑中,而学生往往一片茫然[1]。在数据化背景下,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被应用到教学中来,使抽象的微生物形象起来,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变[2]。但是,正是由于这些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来需要2—3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如今只在一堂课中就能一一展示完毕。这样的方式往往要求学生听讲精力高度集中,笔记速度要极快。但现实教学实践中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只停留在图片或视频上,而抓不到该堂课的知识点、要点。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状态,教师们也做了多种探索,如从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四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从合理设置实验课程的内容,将课堂的空间扩展到实验室以外,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和实际结合起来,增加感性认识,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3];采用感性教学模式,激活学生自身积累的对动物微生物学某方面的感观认识,促进学生的理性学习[4];在实验课中引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教师制作概念图脚手架,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再提供反馈意见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者从多个层面来对微生物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尝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手段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本文从学生对身边的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开始,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习兴趣,开展阶段性推进教学试验,以期达到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学习技能的目标。

一、方法

(一)试验设计与对象

1.试验设计。本试验设计求知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方法。其中,求知式教学中阶段一设计为让学生自己培养身边的微生物,如口水、头发、空气、正在饮用的液体物等物件中的微生物,直接获得对微生物的奇妙存在的感知,从而产生惊讶情绪。阶段二采用自由递交问题的形式。阶段三从学生提的问题开始入手,阶段四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与其相应的理论学习点进行作业布置,采用提交作业、PPT讲解等形式完成。阶段五由教师梳理知识点,完善课程学习内容。阶段六为期末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2.试验对象。为植保、农学、园艺和农资4个专业,连续3个年级,共12个自然班。分别设置求知、传统两种方式进行。主讲教师为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教师刘月廉博士,协助教师易润华博士,实验课助理教师林巧玲。

3.使用教材。李阜棣和胡正嘉主编的《微生物学》第六版(2008),及赵斌和何绍江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2002)。

(二)评价方案

采用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网上评估系统进行评价。该评价系统与国内其他高校的评估系统相似,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学生考试通过率等方面;主观评价主要分为非常好(评价1)、好(评价2)、一般(评价3)、差(评价4)4个等级。评价设在课程结束未考试前进行(学生考试通过率除外)。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用Duncan试验来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一)两种方法的教学过程表现

1.求知式教学法。教学试验阶段一结果表现,当学生拿到自己的培养物(见下图),各式各样从未见过的菌落呈现在几天前还干净无物的培养基上时,实验室就像是炸开了锅一样。非常有趣的是,在众多的问题中,以“这些菌有什么用,能赚钱?”这个问题比较集中。从这点可以看出,对于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更注重的是希望能获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而不是关注哪些知识是前沿的或尖端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予以考虑,应以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而进行设置。其次出现次数较多的是“这些菌是否有害、致病?”这个问题,学生所看到的菌都是親手培养的,而且都是源于跟自己紧密相关的物件,他们都非常焦急地想知道这些菌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威胁。诸多问题在脑部盘缠,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这个未知的微生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逐渐上升,深层次的疑问也涌现出来。例如“怎么区分这些菌?”“是什么微生物?叫什么名字?”“这些菌是如何长出来?”“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等。更有甚者出现诸如“这些密密麻麻的东西难道不是异端?”“有社会行为?”“如果有一天微生物失控了会怎样?”等超乎常规或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定论的问题。这些问题恰好能反映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贵的创新意识。

问题呈现后,自然期待答案,进入阶段三,主动学习积极性形成。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将这些问题与相应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然后再逐一分解为明确的学习点,进入阶段四。例如,对于“这些菌有什么用,能否赚钱?”这个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就是概论部分的微生物应用。教师要求每位学生通过研读教科书和查找文献资料,找出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商品,并对该商品进行简单描述,提交作业。又如“这些菌致病吗?”这个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就是科赫原则。在微生物学中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因此要求学生弄清科赫原则的建立渊源、内涵,并举例说明一种植物性病原菌鉴定程序,以PPT演示的方式完成。再如“怎么区分这些菌?”这个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涉及“微生物菌落”“微生物细胞结构”“显微技术”“染色技术”“分类鉴定”等多个章节。因此教师先将不同知识拆解,按知识的承前启后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然后逐一突破,以交作业或PPT演示方式完成。对学生疑问中的个别问题,教师只需简要地交流就可让学生明白某个知识点。例如“为什么在人的身上不会形成菌落?”这个问题,教师只要反问一句“夏天试试不洗漱一个月,看你身上有没有菌落?”很容易就能延伸到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生长条件的知识点上。有的疑问可以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中同时得到答案。而当知识点不在学生的疑问中出现时,教师采用导引的方式来引出。

学生在阶段四的学习过程当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学习热情高涨,作业内容翔实,培养出初步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对老师的评语均抱有很高的期待。大多数学生PPT制作用心,一次比一次精美,演示时充满活力,神采飞扬,课堂掌声不断。初期存在少数学生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点名指出,以促使其积极加入学习的浪潮中。一般经过1次或2次点名后,这种现象不再出现。

经过阶段四的学习,学生对各个学习点基本掌握,但会呈现出比较散乱的状况。此时,教师进行知识的全面梳理,补充,完善,归纳,提升,使各个知识点系统地连成一片,条理清楚。这样学生复习效率更高,掌握程度也愈趋牢固。

2.传统教学法。在传统教学法中,绪论是第一课。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是尽可能利用条件允许的材料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该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采用文字、图片、著名微生物学家的故事,成功的微生物应用例子等来进行讲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除了应用文字、图片外,还采用了动画、音像等材料来完成讲授。然后中间穿插诸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及细菌三型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染色”“霉菌的形态观察”等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学习很用功,课堂上认真听讲,勤快做笔记,课后与教师交流。但教师时不时地感觉到,尽管自己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费尽口舌,台下的学生却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有时多媒体课件中信息量过多,要掌握的知识点倒成了学生脑海中的匆匆过客,难以形成有效记忆,更遑论熟练掌握了。这样的课堂教师的激情难以保持,学生学习也显被动、吃力,整体过程枯涩无趣。

(二)两种方法评价比较

课程结束后,通过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网上评估系统评价,及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在多项比较中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

评价一中呈现,传统法以“很好”“很好,教师对教学很负责”“认真负责的好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有趣!”和“老师讲课比较详细,补充了一些课外知识,扩充了我们的视野”等评语占5.06%的平均值。而求知法以“很好,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人满意!气氛非常好”“很好,上课方式新颖”“老师讲得很好很细致,很能引发学生思维,讲课形式多樣”“知识广博,讲课清晰,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个很好的老师”“教学内容有扩展,上课轻松有趣”“老师授课方式独特,有较好的课堂效果,希望老师继续努力”“上课生动风趣,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热忱”“老师的课堂很轻松,有吸引力,有互动,很能接受”“喜欢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很好,和学生有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一些新型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不错”和“很好,老师教课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中能延伸挺多的课外知识”等评语占11.97%的平均值,显著高于传统法。评价二中表现,“较好”“好”“不错”“良好”等评语,求知法占83.08%的平均值,显著高于传统法的48.86%的平均值。评价三显示,“一般”“还可以”等评语,传统法占40.16%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求知法的3.68%的平均值。评价四显示,“差”“无”等评语,传统法占5.93%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求知法的1.27%的平均值。经过网上评估系统客观评价五显示,求知法平均92.56分,显著高于传统法的平均86.20分。学生考试通过率评价六显示,求知法以平均98.66%的通过率,显著高于传统法的平均94.38%的通过率。

三、结论及讨论

由于微生物学内容极其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尽管使用了大量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材料,学生产生的仍然是“这些事件都离我太远”和“内容丰富,教学较好却难以引起兴趣”等畏难厌学情绪。就好比微生物学是一处旅游胜地,每个人通过视频也能了解其风景如画的外在表现,但如果实地亲身体验,其给予每个人的切实感受却有天壤之别。当学生惊讶地看到从自己身上长出来的微生物时,它所引发的是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而当学生通过视频或文字等形式对微生物进行了解时,却只能就事论事,接受知识快速但较浅薄而模糊。传统式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求知式教学能更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能使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师生彼此间的激情都能得到刺激与释放。求知式教学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相类似,都具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特点。但是,面对枯燥而繁杂的理论课时,求知式教学通过从最初的感性认识中引发的惊讶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动地面临问题。两种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孟子曰:“教亦有术也。”教学有一定之法,也有无定之法。我们认为,授课不仅着眼于传授某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教师以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能与学生进行技能与情感的交流,使得双方不仅知识得到积累和提升,人格也得到了培养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吕嘉枥,秦俊哲,张智维,等.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3,(06):124-126.

[2]纪春艳,王振中,徐大高,等.植物保护专业微生物学教学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08):1329-1331.

[3]李玲,张陈云,孔庆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8,(03):59-61.

[4]李影.动物微生物学感性教学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2010,(02):64.

Key words:curiosity;perceptual;active-learning;evaluation

作者:刘月廉 易润华 林巧玲

第三篇: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发现

摘 要:环境污染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环境治理领域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但是,目前,“环境微生物”教学仍然有很大改进的空间。建立在近几年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新形势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对同行有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 教学实践 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微生物学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因此,“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环境微生物学包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而且,“环境微生物学”领域新的理论观点、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方法还在不断地涌现。这些为高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鉴于此,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促进高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发展。

1 增强教科书的针对性和前沿性

环境微生物教学要具有实用性和前沿性,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教科书的内容包括了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以笔者所在师范院校使用的环境微生物学教科书为例,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前七章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的分类、生理特性、生境、遗传和变异,后五章阐述了微生物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在选择教科书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多环境微生物学教科书的很多章节与普通微生物学教科书存在较高的知识重复性,造成了教科书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环境微生物学教科书的章节设置上,同一类型的院校应该联合起来,编著适合自身的教科书。比如:对师范类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基础微生物学是一门必修课,因此,在编排环境微生物学教科书时,可以减少微生物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将更多的重点集中在微生物在环境方面的应用理论与技术方面,从而提高教科书的实用性。另外,环境微生物教科书的编写要具有前沿意识,及时更新,使其具备知识的时代性、价值性、紧迫性、过渡性和发展性[2]。只有这样,在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发展进程,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2 提倡教学过程中的小班教育

我国在21世纪之前普遍实行大班教学,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大班教学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大班教学在高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期间,见习机会少、知识掌握程度无法保障、考核方式单一[3]。小班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促进青少年既全面又个性发展的缩小班级规模的教育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班级规模较小,一般是25~30人;教室的空间格局别具一格,抛弃了原来的矩形,设计了马鞍形、品字形等各种形状,更加具有趣味性;此外,小班教育以学生为主题,更加注重学生的需要,采用对话式教学[4]。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小班教育,首先在上海、深圳等一些发达地区展开,进入21世纪后,小班教育在我国已经进行推广。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同时,又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因此,采取小班教学,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都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比如,在小班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推行探讨式教学,让学生针对突发性的环境问题,分小组讨论其根源以及环境微生物学在解决问题中可能的应用。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间接的指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总结[5],最后有针对性的讲解重难点。显然,小班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交能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有条件进行环境微生物学小班教学的国内高校并不多见,在这一方面,国内高校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 结合实际问题,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如果只有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验教学,很难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6]。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应该体现出其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学科交叉性。尤其是对于已经完成基础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性的实验训练。相反,应该加强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大型综合性实验的设置,让学生把理论课中所学到的交叉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验中去。这种综合性实验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针对环境问题开展实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实验设计,综合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农业生产中的连作障碍问题,设置了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从连作和非连作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分离既能固氮、解磷解钾又能耐酚酸类的微生物,并通过生理生化和测序对这些微生物的种属进行鉴定。整个实验分四次完成,对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实现了系统的训练,也帮助其更深层次地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相关性。

4 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环境微生物学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随时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关注环境微生物学教材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改进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完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小凡,周伟丽,袁海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3(41):233-234.

[2] 满忠坤.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4):8-11.

[3] 秦旭芳,刘慧娟.大班额问题下学前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1(11):4.

[4] 宋增福,殷玉新.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35-137.

[5] 郑喜清,邸娜,王靖,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5(6):149-151.

[6] 周俊,刘明,曹海平.浅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点[J].职业教育,2010(1):107-108.

作者:王瑞飞 张昊 王强 杨清香

上一篇:实习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优秀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