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2024-05-06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精选十篇)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1

1 实验准备中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自身素质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十分繁琐, 是实验技术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 因此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职业道德。 微生物学的实验准备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量大, 有时为了准备一次实验, 往往要花费近10 倍于实验课的时间;二是经常与致病菌打交道, 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必须树立刻苦严谨的工作精神, 不怕吃苦, 不厌其烦, 精益求精, 确保实验准备的完善性和实验的安全性。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爱岗敬业, 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一丝不苟地按教学目标的要求, 尽职尽责地做好实验教学前的每一项准备工作, 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专业技能。 由于实验准备工作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 实验技术人员除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包括接种环握持方法、培养皿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接种及划线分离、油镜使用及革兰染色等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多种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娴熟的操作技能是保证实验准备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实验技术人员只有做到正确使用、熟练操作、规范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学习能力。 随着新世纪医学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实验技术方法和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的频率大大增快, 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操作技能, 掌握新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 制定科学的实验准备计划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点, 实验教学的内容是活生生的病原微生物, 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要准确把握最佳时期进行实验, 才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技术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精神、安全的工作意识, 根据实验设计方案的内容认真备课, 综合汇总, 制订出客观、科学、切实可行、周密细致的实验准备计划, 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实验准备任务, 顺利上好实验课。计划内容包括:①根据学生做实验的时间确定实验准备时间, 如一般在实验的前一周开始准备实验, 准备哪项内容, 事先要计划周到;②哪些是需要高压消毒的实验材料, 哪些是不需要高压消毒的实验材料, 分别列出;③所有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和时间;④菌种培养的时间;⑤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⑥实验试剂、药品的配备等, 并列出详细的实验准备流程表。这样做才能对实验准备内容有较准确的预见, 才会得心应手, 提高实验准备的效率及成功率, 同时还可减少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漏洞。

3 认真严谨地进行实验预做

预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准备中的重要环节, 对实验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在实验过程中哪怕极小的失误都会造成实验的失败, 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及学生实验结果的观察。如细菌、病毒在长期保存和反复传代过程中, 会出现变异或被污染的可能;使用不同批次的试剂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也可能有差异。因此不做预实验, 就很难保证正式的实验课上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预实验的目的就是摸索实验条件, 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把预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材料以及结果记录清楚, 哪怕是一盒火柴、一张擦镜纸也要记录下来, 以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根据预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药品等, 计算出学生实验时需用的数量, 进行清理检查, 发现缺漏及时调配、补充, 以免实验课时因准备不充分, 引起实验室秩序混乱。

4 实验技术人员与带教教师应多沟通, 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在高校教学第一线, 是以教师为主导, 实验技术人员则是配合教师做好技术性、辅助性工作, 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实验准备前实验技术人员应向带教老师确定具体的实验准备项目和实验流程。条件允许的话, 实验技术人员最好能参与带教老师的集体备课, 并将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结束后相关情况和注意事项等向带教老师交代清楚。实验准备只是实验的前期过程, 实验的效果与实验带教教师的教学相关。因此, 带教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实验技术人员沟通, 虚心学习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得与失, 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弥补学生实验经验的不足。每次实验课, 实验技术人员应尽可能去实验室了解查看学生的实验情况, 以检查自己实验准备工作的好坏,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老师及学生反馈的建议和意见, 认真对待,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准备的质量。

5 积极进行实验方法的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技术人员在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同时, 还要注意进行实验准备方法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便完善实验准备工作, 能够在实验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 并能解释和处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使得实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如在霉菌形态结构观察时, 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学生挑菌, 连培养基也要挑取, 这样才能看到霉菌的整体形态, 如果培养基太厚,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会因透光不好而影响观察, 如果培养基太薄, 则培养基容易破碎学生不方便挑取, 而且学生对取用的器具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 容易造成实验室污染。改用制作培养基在玻片上固定的一玻璃小环内, 把孢子抖撒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学生观察时直接把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由于玻片基本不影响透光率, 平板较薄, 透光性较好, 也比较平整, 观察起来效果很好, 而且实验准备也比玻璃纸透析培养要简单易行。

6 加强医学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使其高效、安全运转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 事多繁杂, 工作量很大, 必须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微生物实验与化学实验最大的区别是要使用有生命的微生物菌种, 因此要根据微生物实验的不同需要, 做好菌种保藏工作。同时由于有些微生物菌种是致病菌, 所以还要特别注意做好微生物的安全工作, 用过的菌种要及时处理好, 带活菌的器具要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确保实验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所用的实验仪器品种繁多。仪器的保管要做到: 取用方便、安全防损、干燥清洁、整齐美观。要做好仪器维护工作, 在操作稍复杂的仪器设备附近放置相应的仪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将一些典型的危及设备安全的违规操作在实验室醒目位置予以警示。特别要做好生物显微镜的保养工作, 平时存放显微镜的柜子要放置干燥剂并注意周围环境, 做好防霉防潮工作。

7 改革实验准备模式,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长期以来,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主要采用“遵循式”教学方法, 其基本特点为教师分配实验材料、简介操作步骤和要点、示范操作方法, 然后由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成功率、缩短实验课的时间以及使学生初步了解或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技能, 但由于学生是被动遵循地完成实验操作, 因此往往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缺乏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解, 也不会更多地关心他人以及自己承担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巧等问题。

为了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医学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中, 初步探索到了一种新的实验准备模式:即建立开放性实验预备室,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实验预作及预讲。通过实验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目前这种模式已被国内外诸多高校采用且收效明显, 如德国汉堡大学,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后到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并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 实验室从9:00am-10:00pm对学生免费开放, 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题;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也开设了开放性的实验教学。

建立开放性实验预备室。 实验中心开放实验预备室, 实行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管理和指导, 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学生只要有空余时间, 可随时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准备, 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准备实验。 每次实验课前一周, 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 采取自愿的原则, 分组安排数名学生进预备室, 在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配制实验所需的培养基, 制作示教玻片, 调配好实验所需仪器和设备。鼓励学生在实验准备过程中科学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进行实验预做。 每次实验前一周, 每个实验室安排数名学生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预做实验。实验是否成功, 结果是否可靠, 关键在预做。如果预做实验失败, 就要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 及时加以纠正。因此在实验预做过程中, 学生能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4 学生进行实验预讲

学生预做实验后,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备好课, 写好讲稿, 组织部分学生听预讲。先由学生讲授和组织实验课, 鼓励学生向预讲者提问, 带教老师最后做补充。大学生心智都已经比较成熟, 普遍有锻炼胆量口才, 提高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需求, 实验预讲有利于锻炼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并且能让学生在正式实验课前提前熟悉实验内容。

8 改变考试模式, 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估

传统的单一笔试模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更准确、公平、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 我们对考试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 降低了笔试成绩比例, 增加了学生能力的评估比例, 增加了实验课成绩。实验课考试内容包括实验标本即病原微生物染色标本的辨认和实验技能操作。病原微生物染色标本的辨认由学生自己在显微镜下选取并正确指认细菌形态以及细菌名称。实验操作技能单独考试, 如革兰染色以及无菌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程度打分。此实验考核制度的实施,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上改变重理论、轻实验, 实验不认真的状况, 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教学质量。

21世纪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医学基础知识,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就对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医学微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也是医科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之一, 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近些年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尝试, 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并为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玉秀, 董小青, 王玉祥, 等.做好微生物学实验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8 (6) :626-627.

[2]夏帆, 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5) :1024-1026.

[3]黄衍强, 覃艳春, 秦静英, 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9) :137-138.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2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课程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仿宋常规小4号)实验学时:20学时

学分:××(仿宋常规小4号)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 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 开课学院:医学院

开课学期:第四三学期、第四学期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一、实验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理论课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生物学特性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说明。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宗旨就是通过与理论课相关的实验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独立设课

目的: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任务: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细菌培养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影响;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病原性球菌的检测;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其他细菌。

三、实验课教学基本要求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协作。操作内容要按操作步骤进行,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示教内容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

3、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4、科学总结,实验完毕应自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可能的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体会和经验。除当堂作好实验记录及绘图外,还应按规定完成系统实验报告。

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次试验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

实验目的:

1)掌握无菌操作、油镜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镜下特点; 3)掌握革兰氏染色法并了解其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细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

2)熟悉细菌染色标本的基本制作步骤;

3)掌握革蓝染色法的步骤、医学意义以及主要原理; 4)熟悉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 5)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征; 6)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提要:

1)宣读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2)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及保护 3)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标本片示教 4)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蓝染色法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光学显微镜、镜油、二甲苯等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等

第二次试验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化反应

实验目的:

1)

掌握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及纯种菌接种法;2)

熟悉细菌各种生长现象及细菌的代谢产物;3)

了解细菌常用培养基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培养基的制备原则及各种培养基的接种方法 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原理及方法 3)熟悉细菌的生长表现 4)了解常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实验内容提要:

1)培养基制备原则和程序介绍 2)细菌的接种技术演示及操作 3)细菌的生长表现观察

4)常用的几种生化反应检测方法及意义 5)观看“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各种培养基、配制基础培养基的各种原料 2)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培养物、接种环、酒精灯等 3)“病原性细菌的检测与防治”录像带

第三次试验

细菌分布与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1)

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紫外线杀菌原理、应用范围及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应用 2)掌握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法)并了解其医学意义。3)熟悉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除菌的仪器、原理及用途。4)了解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影响原理。

5)掌握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标本的采集、处理及送检原则。6)掌握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鸡胚尿囊腔接种技术。实验内容提要:

1)细菌的分布检查—-空气、咽喉、体表、物品。2)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3)化学消毒剂的杀菌试验 4)紫外线的杀菌试验

5)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1)——鸡胚尿囊腔接种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紫外线灭菌灯、常用抗生素药敏纸片、固体平板培养基。

2)培养箱、12-14日龄的鸡胚、检卵箱、石蜡、钢锥、注射器、吸管等。

第四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2)

实验目的:

熟悉呼吸道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全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试验(2)1)熟悉鸡胚尿囊液收集方法。

2)掌握血球凝集试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3)了解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操作方法、结果观察及效价判定。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了解PCR检测病毒的原理及步骤。实验内容提要:

1)流感病毒的鸡胚尿囊液收集 2)流感病毒滴度测定—-血球凝集试验 3)流感病毒的鉴定-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4)观看PCR检测病毒的录像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尿囊腔接种后经72小时培养的鸡胚、卵垫板、眼科镊子、剪刀等。2)0.5%的鸡血球、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试管架等。3)PCR检测病毒的录像带。

第五次试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1)

实验目的:

1)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态和染色性与葡萄球菌的鉴别 2)主要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3)主要肠道杆菌的培养特性 4)主要肠道杆菌的生化反应

5)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原理、方法及意义。2)掌握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3)熟悉肠道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葡萄球菌、链球菌血琼脂平板培养物观察。2)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

3)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在EMB、MCK平板上的菌落特征观察。4)粪便标本中肠道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初步鉴定(分两个阶段进行)。5)观看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金葡菌和白葡菌培养物、1:2的人血浆、接种环等。

2)各种球菌的血平板培养物、肠道杆菌在EMB、MCK平板培养物等。3)EMB、MCK平板培养基

4)球菌及肠道杆菌革蓝染色标本。5)肠道杆菌检测的录像带。

第六次试验

综合性实验—-肠道杆菌的检测(2)

实验目的:

1)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清学鉴定)

2)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熟悉肥达氏反应的方法及结果判定 教学基本要求:

综合性实验—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

1)掌握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法。

2)熟悉并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内容提要:

1)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观察并记录结果。2)肠道杆菌的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反应。3)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掌握操作方法及结果判定。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诊断血清、生理盐水、载玻片等。

2)患者血清、伤寒沙门菌O、H菌液、56℃水浴箱、小试管、试管架等。

第七次试验 其他细菌(结核、白喉、炭疽、螺旋体)的检测

实验目的:

1)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显微镜下的特征。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方法及结核分支杆菌在显微镜下的特征。2)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特征。实验内容提要:

1)用肺结核患者痰液标本做抗酸染色。2)观察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必修或选修:必修 使用的主要仪器:

1)抗酸染色液、显微镜、蜡笔、玻片夹、痰液标本等

2)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染色标本片

五、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50-0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医学相关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相互转化[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能力,对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习主动性,打破传统的以讲解为中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3],增加先进仪器设备的培训,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更贴近于临床检验,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1 實验改革的思路与实施

1.1 对象与分组

将10级检验专业四个班随机分为2组70人为整合课程班(实验组),其余的为普通班(对照组)70人,实验组采集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开设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及其鉴定系列综合实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教学计划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授课教师基本相同,观察整合课程的实践效果。

1.2 实验内容的重新组织,加强基础和临床的联系

系列综合实验把常规基础性实验(消毒与灭菌、细菌培养、革兰氏染色、细菌生理生化实验、ELISA等)按照病原体检测流程进行整合,并加入生物鉴定自动化仪器,酶标仪等设备的培训。为适应课程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三附院检验科去观摩或实际操作,使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1.3 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

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使教学内容标准化,统一制备了教学用CAI课件,并已经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

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规定实验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30%。实验课成绩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及最后的标本考试几个方面。

1.4 教材建设

2010年联合学校检验专业共同完成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已广泛使用。

2 效果评价

2.1 学生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听取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调查人数70人次,问卷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具体内容及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完整的病原体检测知识框架”、“临床内容利于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验内容引起我的兴趣”、“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认同率较高。(如表1)

2.2 学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实验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实验效果测评,四个班共140人参加了测评考核。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实验班和普通班共同回答的一般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大,约90%左右,考试结果显示,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74.5分,29%的学生需要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时不知如何下手。而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测试成绩为89.5分,92%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微生物试验的基本操作。(如表2)

另外从毕业实习情况中也看出了实验改革的效果,实习带教老师也反映实验班的学生在微生物实验方面动手能力较强,大多数同学对该类实验积极性高,主动认真,对实验分析和动手能力较强。

3 结语

总体上,学生和教师对实验课程改革的评价是积极的,实践证明,该方案适用于我校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海霞.浅谈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3(7).

[2] 张琼.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放初探[J].科教导刊,2011(36).

改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篇4

深入进行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已迫在眉睫。

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每学一部分理论内容就开一次实验, 穿插在理论课之间, 纯粹将其作为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 学生只能机械、抽象地观察实验现象, 并多为验证性试验, 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深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和探讨, 借鉴学习其他院校的微生物教学, 更新了教育理念。现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实验教学不仅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印证,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制作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基于此, 教研室严格要求教师:要象备理论课那样备好实验课, 要向上好理论课那样上好实验课, 提出的口号是“向实验课要能力”。在实验课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实验教学由穿插式改为集中式

即将微生物学实验课集中安排在理论课基本完成后进行, 使其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不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微生物学实验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先开设如细菌形态检查、细菌的人工培养、消毒与灭菌等微生物的基本技能试验, 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无菌观念培养, 为护理技能打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病原性球菌和病原性肠道杆菌系列的综合性试验 (尤其针对“3+2”和高中班) , 从培养基的制备开始, 做分离培养, 革兰染色, 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直到细菌的血清学鉴定等一系列试验, 都由学生自己操作。此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既增加了学习热情, 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2 重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改小革、打破项目顺序、联系医疗实践等, 引发学习兴趣。如革兰染色法中所用细菌菌液涂片改为用学生自己牙垢进行图片, 将原有教材安排的实验二细菌培养与实验三细菌分布消毒灭菌互换, 让学生把自己做的空气、水、皮肤和咽喉部细菌检查的结果再做细菌的培养, 增加了学生兴趣和实用性。在做空气、水的细菌学检查时, 让学生到医院、宿舍、江河等地采样, 亲临现场, 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使学生兴趣倍增, 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再如带领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 了解医院在微生物学、免疫学检验方面的新仪器、新方法。经问卷调查, 98%的学生认同此类的现场教学法。

3 强化操作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提高动手能力, 形态学方面的和有关的示教内容如细菌生长现象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结果可用多媒体教学来做, 省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做操作性强的实验。在“3+2”专科班的教学中, 每班分为若干小组, 结合病例, 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 如肠道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HBs Ag等, 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要进行预习, 熟悉原理、目的, 列出简要的操作提纲, 教师把试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告诉学生, 最后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分析、总结自己的试验结果。这样的实验课教学法, 避免了教师讲解、示教、学生照猫画虎去做的单一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变被动上实验课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4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让学生参与到我们所做的新建职教城水的细菌学检查实践活动中, 包括样品的采集、培养基的制作, 细菌总数及大肠菌群的检测, 数据记录、整理论文写作等过程, 增加了他们的科研意识, 事后调查, 93%的学生认为这种浊法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5 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

实践证明,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 微生物本身极其微小、具有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如照本宣科的讲解庞杂的试验内容, 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容易混淆, 不易掌握。为真实形象地显示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菌落和其他较抽象的内容, 我们制作出适合实验教学的视听课件, 使微生物的微观变得更直观, 便于记忆、理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解决了老师在讲台实验操作, 学生难以看清具体细节的难点, 例如:无菌操作技术以及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中的分区划线, 利用视频投影仪将演示操作过程予以放大,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 将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 实验效果大大增强。

6 改进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

我们采用平时实验全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或期末设计性实验成绩) 进行综合考核。实验课总分为100分, 即试验单独考核, 包括平时实验考核K1 (100分) 占40分期末试验考试K2 (100分) 占60分, 总成绩K=K1×40%+K2×60%。

平时每次实验课均有考核并记载, 由实验主讲老师和实验指导教师来完成, 考核内容

及要求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态度、实验操作 (尤其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 是否独立操作, 胆大心细, 有条不紊) 、实验结果 (考核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报告 (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期末考试, 分批抽签考试, 内容可是淋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等临床常见染色标本片及现象观察如糖发酵管标本, 也可选细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等用时不多的实验, 每个步骤都有老师计分, 学生养成了对试验结果多看、多想、多问的习惯, 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7 增加实验课学时, 开放实验室, 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中我们适当增加了实验教学学时, 把形态学、细菌的生化反应等内容直接放在实验课来学习, 否则教师一味的讲, 枯燥乏味, 学生也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菌落, 菌苔等在实验课上即可一目了然。我们就把原14学时的实验改为20学时, 并开放实验室, 由带教实验老师、实验准备老师在实验室轮流值班, 随时接待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 对于实验中出现、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结决。使学生开阔学科视野, 增强学习动力, 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体会论文 篇5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6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实验课;探究式学习;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高职医学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对高职医学院校而言,不应过多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应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世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医学生物学为代表的医学基础课程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学生物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培养的目标不但具备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因此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成为医学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验中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是“教师讲”,“学生看和背”的教学方式,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很难达到生物学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点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主动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探讨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其科学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而达到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将探究式学习融入高职医学生物学的实验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笔者以潍坊护理职业学院2011级三二护理专业《医学生物学》实验课堂为主体,将探究式学习融入实验教学课堂中。经过近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自己在医学生物学实验课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给领导及应用者以参考:

1 对于学校而言

1.1 更新思想观念,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光对于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对于其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都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视,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建立有别于高校的实验模式,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视,实验技能的操作练习必定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对于高职医学院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势在必行。

1.2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加强业务培训,同时注重把医院实践与实验教学联系起来,加强与医院的联系,充分调动教师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加大实验室设备仪器、实验用品及人力的投入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既提高实验效率,也可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主动性。对于医学生物学的实验,可能由于传统的观念及专业的培养目标等原因,一直不被重视,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

2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

2.1 医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课堂具有教学目标针对性强,实验过程操作性强,实验结果易于总结的特点。因此要考虑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心理、兴趣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以在众多的生物学实验中不必每一个都用于探究,可以有选择性的重点选择那些具有实验特色,操作性强,接近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验用于探究,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中,融入实验融入集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主体意识、行为能力和情感态度各方面综合发展。

2.2 在进行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时,老师可以将讲实验和探究实验两种方式并用,根据选取实验的目的和重点环节,有针对性的选取实验过程的某一个步骤进行探究,其他的步骤由老师讲解或者是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实验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掌握技能,又能纵观全程,理解整个实验过程,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又能节省时间。

2.3 医学生物学教材所列的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内容。要实现对某些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必须对教材中这些实验进行严谨、 全面的分析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中所列实验。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已有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应用到实验中,实现“教实验”到“用实验教”的转变,充分发挥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增加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过程,教师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给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的机会,而不是放在讲授实验上。在医学生物学实验中: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医学生物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实践结果可以看出,将探究式学习方式融入医学生物学实验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技能和思维,增加了学习医学生物学的积极主动性,医学生物学成绩有所提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近两个学期的教学尝试,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和教学督导员老师们的认可,并鼓励其他专业的老师在课堂中尝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莫丹梅.高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5(2):155.

[2]童春义,刘斌.探究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20(8):173-17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7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施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有目的地获取新的知识, 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4) 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来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 探讨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本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想

近年来, 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 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感染等, 引发高度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将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分子, 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属--内酰胺酶等的原核表达引入实验课中, 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 我们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表达上述关键分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并模仿研究生答辩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我们希望在实验中引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 并且采用临床医学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也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2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2.1 实验前的准备

我校的医学本科生课程中,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分别依次在第三个连续的学期开课。因此, 在生物化学开课的学期, 我们从32个实验班中选取所有课程总平均成绩相差在5分以内的6个班, 随机将这6个班分成两组, 每组三个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 采用上述实验教学方法, 另一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年级的学习部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关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想, 并建议学生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 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原理, 如PCR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提取、DNA酶切及连接、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等, 为下学期实验课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扎实的基础。

在开课前四周, 利用课余时间, 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上述技术原理,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采用闭卷考的形式, 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 教师亲自操作, 向学生演示上述实验技术的操作要领。

2.2 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前8周里, 我们规定学生在两周内, 以《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第三版) 为主要参考书目, 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数据库中查阅一定量的文献,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完成具体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进行修改, 在第8周末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3 实验操作

从第9周开始,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此后的四周时间里, 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 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在学生实验期间, 安排教师全时段值班并陪同学生实验, 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确保实验室安全, 以防出现事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 写实验报告。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汇报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 分多次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 首先讲解论文写作的意义、一般要求, 然后用举例的方式, 重点讲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在实验完成后, 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论文写作, 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 在反复修改后, 以小班为单位, 要求各组将自己的论文以PPT报告的形式, 按照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要求进行交流, 并择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3 教学方法的成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虽然每个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是经过四~五周的实验, 每个实验小组最终都能完成实验方案的全部内容, 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验总结报告。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总结汇报, 并且最后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我们认为, 本教研室采用的设计性、创新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实验课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性实验, 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分子生物学和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操作, 通过系统的训练,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实验考核 (表1) 来看 (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 , 实验班高分段 (>90分和80分~90分) 人数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 新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学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 针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 对相关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 从而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 值得一提的是, 在实验班的期末考试的成绩 (表2) 也显著高于非实验班 (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 , 这表明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2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方案的准备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参考资料, 每个实验小组都在网络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 并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 因此, 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按照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写作, 而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讨论, 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需要反复按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 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功夫, 还使他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实验总结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自己组织PPT多媒体文件, 并进行汇报。

3.2.2 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本实验需要用到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此外, 还需要用到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蛋白表达宿主菌) 、无菌操作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发酵技术等微生物学技术。在开展实验前, 学生必须首先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 然后将实验所需的多项实验技术组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一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实验课的内容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 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 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 学生自主地组合并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了实验, 这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往往需要要进行1~2次的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术, 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时, 实验重复的次数会增加。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 分析并解决问题, 不仅掌握了技术本身, 而且学会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3.3 教师的素质获得提高

首先, 我们所采用的自主设计实验难度接近科研课题,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该实验, 因此对施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教师需要自己开展预实验, 并向学生讲述实验技术的原理、示范相关操作要领;再次, 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才能发现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 从而达到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完成自主设计实验, 本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比传统教学实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做出了更多的牺牲。首先, 需要我们在上学期就要开始为该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前宣传, 做好准备。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知识、各个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 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 只要学生做实验, 教师就要全时段值班, 指导实验。因此, 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要对工作负责, 从工作的角度出发, 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总结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 我们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病原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其次, 我们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这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 并间接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完成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报告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为今后继续学习, 积累了一定经验, 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坚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①陈琼华, 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6.26 (6) :22-26.

②易力, 汪洋, 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 2010.13 (1) :10-11.

③王秋华, 鲁秀国, 吴彩斌, 等.开展“环境微生物学”课外实践小组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 (2) :99-10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8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主要有:(1)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实验内容较陈旧。(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事先未预习,上课时“临时磨枪”,“按图索骥”,看一步做一步,心中无数。由于未及时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课时往往盲目操作,不求甚解,无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相互联系、融会贯通。(3)实验教学内容多为示教性和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分析,不能反映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部分学生实验后,对于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无从入手,甚至有抄袭现象。此外,相当多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缺乏自主分析思考,例如问及实验结果偏差可能与哪些影响因素有关等等,学生往往表现得很茫然或答非所问。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或实验课未事先预习等有关,另一方面主要与医学生现有的学习行为模式有关。(4)除实验课外,学生很少有时间进入实验室。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这类教学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细菌学实验是微生物实验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更是教学内容的重点。(5)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差,操作的意识不强。例如不慎将细菌培养皿打碎,有的同学直接用手去拾捡;一些学生手握细菌接种环到处走动,或对着敞开的细菌培养皿边操作边说话等。(6)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耗时耗材,有时需重复实验,所须经费大大增加;实验准备人员的工作量加大,均需要学校增加对实验课的投入。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2.1“问题探究式”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在每次实验课的过程中,结合书本相关理论知识,应用“问题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带教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多地激发其兴趣。例如,在革兰染色实验时,提出革兰染色过程中如果忘记了酒精脱色会出现什么结果?去掉哪一个步骤不会影响染色结果?哪些疾病通过革兰染色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实验如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如果每个同学只有一个固体培养基和一个细菌培养物,怎样在这种培养基上,既能看到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又能发现紫外线穿透力差的缺点?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使枯燥的实验内容趣味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推理的空间。

2.2 实验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应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强化微生物的基本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树立有创新才能为医疗水平的提高服务的观念[5]。例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实验课上,可以联系外科手术学进行刷手及动物手术前的皮肤消毒等操作,同时对没有刷手、动物实验前没有消毒的皮肤以及清毒皮肤进行细菌培养,通过两者对比,使同学们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这样既掌握了无菌操作技术,树立了无菌观念,又为以后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和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外源性的由典型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大幅度减少,相反由自身的“正常菌群”和环境中原先为“非致病性”微生物的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却大大增加。实验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能联系微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强化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深化记忆,深受学生好评。

2.3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示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采用投影、多媒体、录像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6],将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受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录像演示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而且能给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既提高了示教效果,又大大缩短学生的观察及实验操作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

2.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或指导教师安排的内容,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在自己有效的时间里进行试验。问卷调查满意率达85%。

2.5 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对科研的兴趣,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教师除了在理论课上介绍学科国内外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外,还在实验课上将自己的科研思路、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已取得的进展以及本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撰写综述性文章,并把与微生物相关的网站、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开辟分子生物学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将兴趣组分成3~5人/组,在上述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出最适合开展的方案,由教师点评,学生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兴趣小组来实施。同学们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课堂讨论-实验设计-综合实践的过程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术与理论,能熟练运用已经学习的多种技术,学会充分利用实验室已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并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实验总结归纳

课后实行小结,小结内容为本次实验的重点、难点及实验中存在的技能问题,着重紧密结合本次实验内容,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可以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形式可以采用各实验小组简要汇报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的形式,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及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将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更有利于基本技能的提高。

3 结语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自我完善,边实践边探索,改进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将教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人才竞争,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中等专业学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应对策略,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重视并改进实验课教学,对高素质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琼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改革.科技信息,2009,14:724.

[2]温洪宇,韩征.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探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9,2:281-284.

[3]武军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思考.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9:117-118.

[4]程海娜,朱建裕,夏乐先,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09,5:205-206.

[5]王金合,邓代君,祁画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5(9):225-226.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1 翻转课堂的起源和定义

翻转课堂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变革下的全新教学模式, 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 后在萨尔曼·汗和其创立的可汗学院的大力推广下, 逐渐被众多教育工作者熟知[1]。所谓翻转课堂, 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制作教学微视频, 学生先在课外自主观看视频, 再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 完成作业或实验操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1) 教学模式陈旧。目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即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知识并演示操作, 再让学生自己操作。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实验操作往往是照葫芦画瓢, 机械模仿, 导致最后的实验结果不理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培养。

(2) 学生多, 教师少,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 师资力量略显不足。有时一个教师一学期要上十几个小班的实验课, 而实验项目都差不多, 这意味着同一实验项目一个教师要在不同的班级重复多次讲授, 有时甚至出现同一实验项目教师一天之内讲了四五遍的情况, 导致教师身心疲惫。

(3) 学生对教师的演示操作无法进行全方位观察。上实验课时, 教师一般都是在讲台上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常常由于观察距离、角度及遮挡等原因无法完全看清教师的操作演示, 导致自己在实验操作时错误百出,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实验周期长。一方面, 由于微生物本身生长繁殖缓慢, 导致有些实验项目学生无法在当堂实验课上观察到结果, 只能安排在下一次实验课。由于班级较多, 并不能保证每个班都在最佳时间观察结果。另一方面, 为了让学生看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教师一般要准备示教的实验结果, 并且是几个班实验就要准备几套示教结果, 给实验准备教师带来了很大负担。

3 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 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自主决定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同时,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这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2) 教师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每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都是有差异的。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教师只能保证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讲解的侧重点不一样, 很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但在翻转课堂中, 知识传授是在课外完成的, 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在线交流, 教师能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情, 做到因人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3) 减少教师对同一实验项目的重复讲解和演示。在翻转课堂教学中, 学生先在课外自主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 微视频除介绍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结果等外, 还有实验操作演示。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同一个实验项目的重复讲解, 减轻教师负担。

4 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有利条件

(1) 政策支持: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中也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育模式, 推动教育改革。这些都为翻转课堂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向“5+3”一体化模式的转变, 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模式下, 医学基础课学时减少了, 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3) 实验课小班教学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采用小班教学, 一般一个班30~40 人, 这有利于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讨论探究。

(4)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有些学校建立了医学微生物学虚拟实验室。在虚拟实验室中, 学生可以观看动画放映的操作过程, 同时还有操作细节的讲解, 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上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3]。这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很好的课前学习资料。

(5)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千百兆到桌面的网络宽带、高压缩率高清晰度的视频资源、TB级以上的存储空间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都为翻转课堂提供了硬件保障[4]。

5 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形式

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 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实践来完成[5]。翻转课堂则颠覆了这一模式, 重构了学习流程: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传授, 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的谈论、交流、探索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

(1) 知识传授: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完成。 (1) 录制教学微视频并发布到网络平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 如显微镜油浸镜的使用、革兰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等。实验课前教师先将这些基本技能的示范操作制成一个个微视频, 注意每个微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录制微视频时只录制局部的手上操作部分, 其他无关的细节不要录制进去。课前将相应的微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 供学生自主学习。 (2) 创建QQ群、微信群等, 利用这些社交媒体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2) 知识内化吸收:在翻转课堂模式中, 实验课理论和操作演示部分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教学微视频时已经掌握了。上实验课时, 教师主要针对一些共性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并对一些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6 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问题:教学视频制作及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都需要学校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 不仅需要硬件设施, 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使教师具备较高录制微视频能力[6];同时全校范围内免费网络的覆盖需要学校提供足够多的资金。

(2) 教师素养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师道尊严, 强调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翻转课堂强调的是互助式、探究式学习, 要求教师对学生探讨、交流进行引导, 同时也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学生素养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课外有效的自主学习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 但目前学生层次不一样, 有专科生、二本学生、三本学生, 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观看微视频也是一个问题。

7 结语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将其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也可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但其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教学主管部门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维娜.大学语文“翻转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4) :15.

[2]杨晓宏, 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1) :101-102.

[3]石新丽, 孙梦雯, 程方岩, 等.虚拟实验室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15) :2880.

[4]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4) :66.

[5]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34 (10) :1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篇10

1留学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1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和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普遍不高, 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部分留学生在课前未预习,不能在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于上课时无法紧跟教师的授课节奏。这些现象与国外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理念有一定关系,另外可能是由于实验课相比理论课而言,在最终的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留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2对于病原菌的恐惧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在实验对象上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多为病原性细菌、真菌及病毒。授课教师在第一节课会重点介绍无菌操作的观念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对无菌操作加以演示,强调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这些内容都让学生对于实验材料有着一定的恐惧感,害怕自己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而引发疾病。例如做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时,用到病人痰液进行抗酸染色,会有部分学生反复向教师确认病人标本是否具有传染性,操作时是否会感染结核菌。这些恐惧感使得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中,不愿意动手操作,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1.3语言交流问题

上海交大医学院对于本科留学生的招生要求是入学时需通过汉语初等C级以上,全部课程以汉语教学,如无汉语基础者需先学习汉语一年。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汉语交流能力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且汉语精通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性。我国台湾地区及马来西亚的留学生由于母语或第二语言为汉语,语言交流较为顺畅,这两个国家及地区的学生在课上能够听懂,紧跟教师的思路,并且能够提出问题,与教师很好地进行交流,实验报告完成的也较好。日本、 韩国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语言交流问题,有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内容理解有困难,在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讲解的过程中并未能理解,在接下来的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导致部分学生在课上一直未能亲自动手操作,而只是看着同组的其他同学来完成实验。这些学生在实验过程遇到问题时由于语言交流不顺畅,也不能清楚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交流障碍导致了部分学生课上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且课后的实验报告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影响了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1.4不同生源国留学生交流合作不畅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大部分的实验课教学是需要进行分组的,通常需要两个学生为一组,协同完成实验操作。而在留学生班级中,通常相同国家或地区的学生会坐在一起,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交流甚少。这样的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由于相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之间会用母语进行交流,能够就实验课教学及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顺畅的讨论,加深对于实验课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甚少交流,导致了整个班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讨论的气氛也不够浓,也从整体上影响了整个实验教学的质量。

2采取措施,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留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结合我校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原因,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1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强调积极参与

实验课教学准备方面,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幻灯片的图片内容,减少文字性内容,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觉冲击,加深印象。如介绍病原性球菌的内容时,幻灯片上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病例照片,强调其化脓性感染的特点。这些图片较于文字描述更为直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为临床学科奠定基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联系相关临床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如介绍结核分枝杆菌时,结合目前中国和世界结核病的发病情况、 诊断技术、治疗原则和手段等加以介绍,使学生对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及免疫性有更好的理解。同时, 教师可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强调课堂纪律,如不迟到不早退,还有微生物学实验室必须遵守的一些特殊规定。教师可根据出勤、上课独立操作、实验报告书写及思考等情况建立综合评定成绩的方案,明确实验课教学成绩为学期末总成绩的20%,其中出勤为5%,实验报告为5%,实验考试为10%,严格执行。

2.2放慢语速,耐心解释,示范性教学

由于部分留学生存在着语言交流问题,所以针对留学生班级而言,授课教师需适当放慢语速,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实验操作步骤详细阐述。例如肥达实验原理部分,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根据实验步骤加入样品和试剂,并没有理解实验的原理,教师需要重点阐述,并且通过提问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就实验结果共同讨论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实验材料会涉及到某些病原性细菌、真菌、病毒等,但只要在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注意生物安全操作规范,是不会造成感染的。当学生有疑惑或恐惧时,教师应耐心解释,明确告诉学生实验用菌株属于无毒株,已无传染性,消除恐惧心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中。同时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到的难以操作的步骤或者首次使用的实验材料等时,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让学生加深印象,能够减少后续实验中错误的发生。

2.3英文沟通,鼓励大家分组时混合交叉

留学生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英文水平较汉语水平高,当学生遇到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让他们用英文加以表述,教师也可以用英文进行沟通,尤其是对于医学专业术语等词汇,部分留学生无法表述及理解,教师可以用英文加中文的方式进行回答,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另外课堂上鼓励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学生交叉分组,学生之间依靠汉语交流,也会促进汉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最后在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过程中,也能够让更多学生加入到课堂讨论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措施得当,效果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实验教学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丰富课件设计、课上示范性教学、课后英语交流等,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出勤率及上课积极性提高

以2011级临床留学生为例,学生主要来自韩国、 马来西亚、日本等,该班级共有32个学生,在2013年上半学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当中,我们采取不同生源国留学生交叉分组,结果平均每节课的出勤率达到80%以上,9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自或相互配合完成实验课操作内容。

3.2课后交流气氛活跃,实验报告完成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教师会强调有任何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课后单独和教师进行交流,中、英文均可, 经过前几节课的不断尝试鼓励,在之后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后交流气氛明显活跃。对于留学生班级学生而言,解决了交流问题,更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验结果能够加以认真分析和讨论,使得实验报告内容也更为丰富。

3.3期末考试成绩有一定幅度增长

该班级在学期末医学微生物学考试中,班级平均分为68.2分,其中80分以上人数为13个,占到班级人数的40.6%,相较于之前的留学生班级成绩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

上一篇:希罗多德下一篇:城市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