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2024-04-30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精选十篇)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

1.结合临床实际工作 , 优 化教学内容

医学发展至今, 病原谱已经发生了变化, 临床上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在逐渐被耐药菌株和机会致病菌替代, 而新型病原和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所变化[2]。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接轨, 我校与在临床教学单位合作,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岗位的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 融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实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微生物学检验的工作重点。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2.1注 重 教学 过程 的实 践 性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针对学科特点, 我校增加了微生物检验实践课学时比例, 由原来的不足30%调整到50%以上。采取校内实践课与校外现场教学相结合。在校内建立一体化实验室、检验实训中心, 尽可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阜阳医学临床检验中心开设课堂, 把课堂带到临床一线,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现场操作—教师评价等环节,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开 展 检 验 技 能 强 化 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只有一次的实验课程操作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 导致进入临床工作中, 不能完全胜任微生物检验工作。针对此问题, 我们开展医学检验技能强化训练, 通过对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教学演示, 指导学生对技能项目进行反复演练、详细归纳、纠正和总结。技能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检验常用仪器使用和实践技术操作。

2.3实 现实 践 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性,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多参与、多实践。在教学时间上体现开放性, 在周末开放实验室, 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值班, 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每学期安排2周技能开放周, 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训练, 组织教师进行指导, 增强实训时间的开放性。

3.开展丰富教学活动 ,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为此, 我校教师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 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

3.1定 期 开展 社团 活 动 。

目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协会”和“微生物学协会”等学习型学生社团组织, 学生参与活动的比例高达60%以上。学生以社团为单位, 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指导, 在校内外开展服务性社团活动, 如免费验血、流行病预防讲座等。

3.2举 办 技 能 大 赛 , 以 赛 促 学 。

我校与阜阳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合作, 每年举办“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知识竞赛、“美康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和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每到赛前, 教室和实训室都有大批学生在训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转变考试方式 ,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教学任务重、知识点散、重难点多,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在微生物检验教学考核中进行了改革, 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变为“理论考试+平时技能考试+实验考试+口试”, 理论考试占50%: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平时技能考试占20%包括个人技能考核、小组技能考核, 注重学生个人技能的锻炼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考试占20%即期末实验操作考核, 重点考核学生基本操作, 如制备细菌涂片、染色、平板画线等;口试占10%:由学生任意抽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作答, 现场打分。通过创新考核方式, 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

总之,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积极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开展丰富教学活动, 转变考试模式, 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经过长期努力, 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受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 马爱新.微生物检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 (7) :556-558.

[2]赵晋英, 王秀虎, 黄泽智, 等.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5) :516-518.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2

一、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检验》是将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感染性疾病作出病原学诊断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面向第一线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必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难点是微生物检查方法及鉴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工学结合,积极采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拓学生思路,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采取“校企合作”(主要是与医院检验科合作)的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真实的临床环境实训,实现课堂与岗位的对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技能目标

正确进行各种临床标本微生物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全面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完整工作过程,具备从事微生物检验的综合职业技能。

(三)素质目标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与病人的沟通协调能力;树立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 篇3

关键词:食品检测 微生物 检验内容 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由于食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从现如今的食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保证食品安全迫在眉睫。食品厂商在食品进入到销售环节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地检验,其中包括对各种细菌数量以及种类的检查。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够出售。因此,对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和技术进行掌握是保证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

1食品安全检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检验工作人员素质要达标。通常情况下,食品检验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相对较强的活动类型,因此,对于工作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资格,才能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当中。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可以从容地应对食品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棘手问题。在检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检验了流程的重视,操作的全程都要使用无菌设备,将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应用到食品检验工作当中。(2)加强对存放装置的重视。在食品检验的过程中,使用存放装置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在检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想保证食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仅要考虑到食品检验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还应该着重对装置存放的条件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食品检验工作在一个相对比较科学的环境中进行。(3)装置和药品装置配制要科学。在配置各项装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地按照安装的顺序和流程来进行,其中包括安装条件以及安装过程中的气温等等。另外,工作人员在装置配置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消毒工作,保证检测设备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运作状态。一般来说,进行药品配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在120℃左右的温度下灭菌。如果培养基比较敏感,就应该采用专业的过滤膜和过滤装置。在食品检验的过程中,对装置和药品的配置提高重视也是保证药品检验工作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4)样本处理工作。食品检验工作主要是在无菌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在样本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尽量保证药品不被污染。在药品抽样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就应该将其送至到测试区域,这一过程的时间不能低于3小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应该将气温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贮藏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检测。

2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1)检验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进行检验是检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细菌的总数就是人们常说的菌落总数。在处理的过程中,对1g样品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整体细菌的个数,用这一指标来判定食品和饮用水中的细菌含量。通常情况下,大肠菌群菌落可以在37℃的环境下发酵,并且生成其他类型的细菌类型,比较常见的就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杆菌。由于这种细菌多存在于人类或者是牲畜类的粪便当中,因此,可以将粪便作为主要的检测对象。(2)检测食品中的治病菌。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微生物检验指标中明确包含着微生物的标准数量。所以说,在检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食品污染的程度来对指示菌进行检验。经过测定,工作人员要对一些常见的治病菌进行掌握,包括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等。检验工作中对这两种菌体进行检验,可以有效地提升检验工作的高效性。

3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方法

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主要的检测方式就是以琼脂平板为主要的依据,一般要经过两天或者是三天的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提升检验工作的规范性。食品检验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来提升检验结果的精准性,保证食品安全。具体的检测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和阐释:

(1)采用电阻抗法。在使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电阻抗的变化情况来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细菌量进行判断。在细菌繁殖的过程中,采用电阻抗法就是将培养基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脂类等进行代谢,使其成为分子量相对较小的物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培养基的导电性,使得阻抗出现变化。最终监测出细菌的总体含量。(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以及代谢产物的检测。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物质,通常情况下都会出现在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细菌在释放的时候,往往会释放出不同数量的酶。检测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特性和指示剂来进行检测,并且做好信息的记载工作。(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涵盖两项内容:1)核酸探针技术。结合碱基互补相关的概念,使用独特的措施来对物体进行标注。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接下来把气温变低,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具体有三项措施: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它又有两种,分别是直接的以及间接地。其中第一种是直接在样本上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然后对其清洗,进而获取信息。而后一种措施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等到发生反映之后再仔细地清洗,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此法非常的独特,而且功效非常好。3)免疫磁珠分离法,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4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中笔者主要介绍了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对检测内容和所用方法进行重点地阐述。主要是为了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性。虽然现如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但是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食品行业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晴.浅谈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与检测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

[2]武霞.试论食品微生物检验[J].标准化报道.2010(04).

[3]姜占元.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方法[J].中国卫生产业.2014(16).

[4]王云国,李怀燕.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发展趋势(一)[J].黑龙江粮食.2010(02).

收稿日期:2015-03-25

作者简介:王永梅(1975—),女,汉族,黑龙江庆安人,职位:科员、职称: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传染病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4

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SARS事件以后, 国家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极为重视,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目的是提高对突发应急事件现场处置能力和实验室检测水平, 促进我国卫生检验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 社会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另外, 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环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品检验局、环境保护局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的成立, 也急需大量与卫生检验相关的技术人员。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更加大了社会对同时具备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需求。

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 对外界环境中的水、食品、空气等进行经常性卫生微生物学检查, 为执行各种卫生法规和条例提供确凿依据, 是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本门选修课是面向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高年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 学生在完成了专业必修课《微生物检验》等课程的学习后, 已熟练掌握了医学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为选修本门课程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门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跨专业的卫生检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了解和积累, 为加强学生专业适应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条件。

课程的教学实践

重视课程规划和建设《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卫生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但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放时, 却面临着不少难题, 如课程定位不清晰、课时受限、课程内容难以确定、教材选择困难等。为此, 我们进行了社会调研,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咨询行业专家和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工作, 最终确定了以培养学生适应“大检验方向”发展新趋势的课程定位, 以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主导思想,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以突出应用、服务基层为目的, 培养学生对检验专业岗位群的适应性。在此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制定了课程大纲、选课指南、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料。我们组织编写了一本很具实用性的《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讲义, 为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了保证, 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卫生检验相关岗位的要求。针对近几年来全球性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疫情爆发和我国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屡有发生的现状, 我们每年都要对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不断改革, 不断创新和完善, 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不断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根据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知识面广、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要求, 结合本门课的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的特点, 我们坚持用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 而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力求简练、准确, 认真组织教学素材。并将课程的教学形式定位为实验性选修课,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每个实验项目展开, 且每个项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加以应用,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如, 为掌握与水有关的标本 (如水源水、自来水、饮用水、泳池水等) 的卫生微生物检测, 我们选择了中度污秽的河水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训练;针对日趋严重并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课程安排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检验对象有面包、蛋糕、酱菜、饮料和冷饮等) 及食物中毒标本的处理和检验;另外, 还安排了针对医疗卫生环境及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微生物检验的监测 (监测对象如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消毒剂、医护人员的手等) ;针对食堂、饭店等服务行业的环境卫生监测 (监测对象如餐具、宾馆用具、化妆品等) , 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在授课中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侧重实际应用, 介绍卫生检验应用实例和该专业的发展概况, 展示卫生检验在日常生活、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卫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卫生检验工作的意义。同时为学生介绍课程概况、课程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认识到此专业选修课是应用微生物的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卫生检验专业所涉及的某些技术问题的课程, 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深层次应用, 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 (2) 构建良好的人际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 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自觉遵守工作纪律, 以此带动和影响学生, 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不能因为是选修课就放松要求。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关注的实习、就业、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等问题, 为学生答疑解惑,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 如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 使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得以提高,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3)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卫生微生物检验所应用的检验方法中定量技术相当重要, 其报告的数据结果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因此要求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既强调“无菌”又要求“准确”, 这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有些难度, 为此, 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均由教师先做示范操作和讲解, 并请学生代表作助手。这对学生无菌概念的强化, 操作手法的规范、准确到位, 减少误差等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如无菌吸管的操作、接种环的使用、普通平板培养基制作等, 教师现场巡视指导, 手把手纠正, 这些都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我们按照课程目标精心选择和安排了多个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实验项目, 模拟实际环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食物中毒》等教学片等, 还安排了很受学生欢迎的现场实地采样、单位参观见习等教学活动。 (4) 加强选修课的管理与考核, 保证教学质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与专业课实行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 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 (包括考勤、提问及回答问题、讨论发言、实验报告的优劣等) 给予评分, 作为平时成绩记录。本门课程是在即将实习的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的, 这个时间段也正是他们所学专业课程进行最后整合和冲刺的繁忙阶段, 因此, 专业选修课的考核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其考试方法可以灵活一些、新颖一些。我们采用了开卷考试加问卷的形式, 在考试内容上, 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注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总评得出学生五级制的总成绩。

课程的效果评价与思考

通过本门课程的开设, 效果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规范了学生的无菌操作和定量分析操作;其次是强化了学生对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操作规程的理解;第三是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第四是提高了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群的适应能力。这门选修课自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学生普遍反映其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形式新颖, 教师教学风格严谨认真又不失幽默风趣, 教学效果好, 学生学习效率高、印象深, 在短时间内既学到了很多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做人。近几年来, 在各级疾病控制中心和有关检验检疫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且学生工作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每年的全国卫生检验人员的资格考试中均取得了很好成绩。

但由于是选修课, 课时较少且每周只排一次课, 本课程安排显得松散拖沓, 学生对此有些意见, 希望能增加课时、注意课程的连贯性、增加外出采样的机会等等。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不断在选修课安排过程中作出调整, 尽量将课程安排得紧凑些, 并注意避让学生的假期和各种考试,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它可以使相邻专业的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 以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覆盖面。几年来, 笔者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 认真抓好上述四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既学到了与卫生检验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了解了医学微生物检验与本门课程的异同点,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为学生将来就业拓宽了路径。

摘要:对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目的、意义、教学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毕业后职业适应能力等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专业选修课,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臣洲.浅谈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的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 :76-77.

[2]曲跃华, 皇甫超申, 闫文义.公共选修课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 (3) :9-10.

[3]周琼.关于加强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5

考试内容:细菌都是常见菌,考的比较细,生化与致病要熟悉。病毒只考了乙肝,支、衣、立、厌氧菌、真菌基本没考。总共99道题,单选25题,多选20题,共用题干与案例没数,案例11个选8个做。希望给大家以后复习提供帮助。常用结核快速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A PCR B抗酸染色 C 培养 2 快速?诊断技术

A—PCR B---PCR C 基因芯片 3 对产酶细菌用

A 哌酮 B 噻肟 C 头孢吡肟 4 PRSP耐药原因 带溶菌酶的噬菌体尾部叫:尾鞘 6 葡萄球菌致病类型 7 腐生葡萄球菌生化多选 引起自身免疫性抗体多选:A 化脓链 B 肺链 C 9 2型变态反应原理,3型变态反应原理 10 肺链与牛链区别多选 杆菌肽+,PYR+:化脓链 菌落形态 48-72针尖样菌落,溶血 :

: A 非液化莫拉 E 卡他莫拉 选一 13 专贺样腹泻:EIEC 14 怀疑伤寒,血培养阴性,已用抗生素,再做什么检查A血培养 B肥达氏 C 骨髓培养志贺菌,血清B凝集,2a 2b

A 痢疾 B 福氏 C鲍氏 D宋氏 16 案例:培养 粘液型菌落,G-,OX-

: 肺克 17 案例:生长迁延状细菌

: 变形 18 产酶监测质控株 两例:25922 19 嗜麦牙生化多选

20希望微生物检测自动化有什么优点:A B C D E快速,检测与药敏能够在2-4小时内出结果 共用题干:军团1分型依据 2引起疾病 22 感染菌株,卫星现象:流感嗜血 案例牛养殖户,感染:布鲁 检查方法 24 气,邻单胞菌鉴别:0/129 25 被猫狗抓伤感染:多杀巴斯德 案例 米泔样大便:1感染菌: 霍乱 2分群 3常见型:小川AB 稻叶AC 彦岛ABC 27 案例 拔芽后一周感染 28 案例 肺部感染,脓痰,HB80,尿RBC+,下列不要做的检查多选:A血沉 B中段尿常规,细菌培养

C 30 由不是活细胞培养的最小生物 31 念珠菌引起的表浅感染

共用题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可以免疫以下哪种肝炎

乙肝感染主要途径 33 案例 知道哪些部位有哪些细菌寄居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6

【关键词】微生物学  检验技术  临床模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9-02

一、引言

临床模拟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在一相对真实的临床模拟环境中向学生进行微生物检验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其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学生未来所工作的内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教学中“教育、学习和工作”的三位一体,也成功的拉近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的距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出了重大的应用价值。

二、临床模拟前的准备工作

实施临床模拟教学之前,首先利用下企业活动时教师要收集各类微生物标本,拍摄仪器及操作步骤、检验流程及检验结果等小视频。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未来的工作及环境。其次邀请楚天技能名师或检验科人员来校向学生们针对微生物检验开展的具体项目进行讲解,感染学生。再次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检验各个环节的临床模拟

1.项目准备

对于高职检验专业学生而言,就业单位主要是面向于基层医院 ,而这些医院的医疗条件通常比较有限,甚至部分医院没有独立的微生物实验室,因此在检验工作中也就需要工作人员自身去制作一些检验试剂和工具,再加之基层医院人员的缺乏,也就需要一个人担负起检验工作中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报告发送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工作。对此,在临床模拟教学过程中的前期项目准备阶段,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将收集到的标本进行划线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进行鉴定,保存好菌种。(2)编写临床案例,设计教学情景。(3)按检验程序编辑拍摄的照片、小视频。(4)模拟配制出各类患者的血液、尿液和粪便等标本。(5)教育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检验所需各种试剂的配置以及各种工具的制作,比如接种针、接种环以及棉拭子等物品。从检验工作开始之前的物品准备至检验结束后的物品归置整个流程化的工作,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项目实施

对于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生化鉴定、细菌接种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等内容,通常都借助对应的模拟临床标本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每一项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都是对其技术原理样机实验操作进行介绍,并督促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的课程预习,独立的完成相应的技术操作;而后在教师的引领下,以问题和讨论等互动性的方式进行小结;另外,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技能,而且还要针对当前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如抗酸染色的冷染色法),通过标本示教或视频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一些诸如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和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等自动化的微生物检测仪器,以现场讲解和影像资料的形式进行教学。

3.项目报告

结合之前标本的鉴定结果报告,特设计了相应的临床模拟报告单,帮助学生能够掌握及时拟发各类项目报告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为临床服务”的意识以及“为病人负责”的精神更好培养,充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修养。

四、综合性实验的临床模拟

1.各类属微生物检测的临床模拟

在针对各类属的微生物(如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以及厌氧菌属等)进行致病性鉴定时,通常都是采取一种在模拟标本中添加所需鉴定的类属微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微生物进行模拟检验。

2.各类标本的临床模拟

针对各类标本的临床模拟工作,也需要设计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比如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粪便标本的致病菌检验、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以及尿标本的致病菌检验等;通过利用在模拟标本中添加多种类数微生物中比较典型的微生物模拟临床标本进行有效的组合。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能够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并交于专业教师讨论,待实验方案确定之后,学生自己去准备材料;随后,教师发放相应的临床标本,得到标本之后学生即可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完成对各种模拟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并及时的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再进行综合的分析及检验报告单的填写。

五、实验考核临床模拟

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一般都从属于理论课,同时实验成绩也都是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到理论成绩中,这一比例一般通常会很小,这也将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了一种学校对于实验教学的不重视的错误观念。而经过教育改革之后,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也不再只是传统模式下的单独的理论成绩,而是同时涵盖了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在期末实验考核中,要求学生能够对模拟的临床标本进行实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很多的未知菌;同时,在考核过程中也都是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学生鉴定的每个环节中,考核教师都进行随机的提问并打分。整个考核过程符合独立地完成微生物检验流程,实现了对临床实际的真正模拟,不仅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进行了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而且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求实的工作作风及严谨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临床微生物检验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六、结语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教学中,临床模拟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使得实验课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也帮助学生所掌学习和掌握的微生物检验知识和技术更具系统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及专业素质,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因而也能够成长为符合现代化临床医学要求的高水平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小军,张柯媛. 临床模拟在高职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2:191-192.

[2]王长海,马红英. 临床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微生物检验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5,09:92-93.

[3]楼丹飞,李越华,闫国良,卜建宏,王馨璐. 微格教学法联合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急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15,09:1580-1582.

微生物检验技术竞赛机制构建 篇7

1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随着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学检验已由从属于临床医疗的辅助性学科, 发展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2]。医学检验人才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本条件, 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强调应用性知识和技术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如显微镜的使用技术、细菌染色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等。

2 微生物检验技术竞赛对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2.1.1 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知识有助于学生技能的习得、能力培养, 但它不是自动发生的, 必须借助于实践。通过学科竞赛, 可以切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对不好光, 调不好焦距, 但经反复实践和教师指导, 多数学生能在1分钟内找到标本的视野。

2.1.2 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

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并在竞赛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且竞赛本身遵循的科学方式与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1.3 初步塑造创新能力

通过竞赛活动, 学生能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借助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1.4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协调组织能力及竞争意识, 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2.2 学科竞赛对形成优良学风, 建设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

通过竞赛, 参赛学生逐步凝聚成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 代表优良学风的学生骨干队伍。这支队伍在竞赛过程中、在获奖表彰中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关注, 会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影响力。这实际上就是优良学风的标准和要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具体落实, 也促进了示范形象的塑造、积极氛围的营造和优良风气的形成。

3 微生物检验技术竞赛机制探讨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依赖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改革等多种方式, 而学科竞赛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3]。可以说, 教学改革可以借助学科竞赛这个平台进行, 反过来, 通过学科竞赛可以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改革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做基础, 在学科竞赛过程中,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可以说:教学改革推动了学科竞赛的开展, 学科竞赛又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动手能力, 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但要实现这一平台的有效互动,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加强教学改革, 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竞赛开展

通过教学改革与学科竞赛的互动, 促进学科竞赛和教学改革的共同发展。调查专业课教学内容, 向学生传播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如在微生物检验理论课中把快速培养和生化检查介绍给学生, 并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先进的检验仪器,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 为今后实习和工作作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使学生得到有目的的培养。

3.2 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为竞赛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获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为此需要吸引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遴选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并吸引部分优秀教师参与, 为今后比赛培养教师梯队。组建好指导教师团队后, 根据微生物竞赛的要求制定评分标准, 规范各种操作技术, 保证指导力量和学生训练。通过指导比赛锻炼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

3.3 建立微生物检验技术竞赛基本框架, 为竞赛开展提供保障

3.3.1 制定相应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为使竞赛组织更加规范, 制定相应制度十分必要。明确学科竞赛基本宗旨、竞赛项目、竞赛组织程序、指导教师工作量等, 通过制度把学科竞赛作为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3.3.2 建立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为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取得理想的成绩, 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3.3.3 明确竞赛项目, 细化评分标准

根据教学和实验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 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能如革兰染色、平板分区划线作为单项技术进行竞赛, 也可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综合性竞赛。不管是单项技术, 还是综合能力竞赛都应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便教师指导和评委评分。

3.3.4 建立实训教室

实训教室是提供实验操作和竞赛的场所, 应根据医院微生物检验基本要求, 模拟微生物检验所需要的仪器和标本。

3.3.5 建立竞赛试题库

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才能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的检验报告。故有必要归纳部分理论知识, 特别是与操作有关的理论知识, 作为竞赛的笔试内容。

总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加强对学生学科竞赛机制的探讨, 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宇琼.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机制构建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4 (2) :12-14.

[2]林雪金.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8) :200-201.

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互动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互动,策略,思考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由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旨在中等医学检验专业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教学互动,所采用的具体策略如下。

1 编写有利于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

在实行教学互动前,应编写一本有利于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将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合理的整合。理论教学应从职业要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体现中等医学的教学特色。实验教学应尽量模拟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有助于对学生探索、思考、体验、实践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实施教学互动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互动。一些教学互动需要教师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活动规则,甚至有时要让学生提前做准备。笔者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互动形式。

2.1 模拟临床的细菌学检验过程

如为学生提供患者的粪便标本,让学生检测其中的致病细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后,根据所学知识制订检验计划,实施检验过程,在检验过程中随时做检验记录,仔细分析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鉴定,最后写出检验报告。

2.2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绪论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微生物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专题辩论会。学生在课前分为2组进行准备,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辩论卡片。然后选出主持人、裁判和各组的辩手,在教师宣布辩论规则后开始辩论。通过辩论会的准备和开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一些相关知识,从而对课程产生了学习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辩论中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辩论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对于难点问题可以采用动画形式展现,再加上事先设计好的游戏式互动,不但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化难为简。如在相关知识的巩固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进行随机抽号,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对了给出笑脸的画面,答错了则给出哭脸的画面。又如,在制作配伍题时,可制成配对拖拽式动画,学生配对正确时会自动给出分数。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教学互动是非常好的方法,可使教学互动的形式多样化。

2.4 开展知识接龙活动

为了使学生记住实验步骤等顺序性类型的知识,教师可在课程结束前或实验开始前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实验步骤接龙活动。如培养基的制备程序,可给每小组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哪个小组学生接得最快。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尽快牢记实验步骤,提高学习兴趣。

2.5 利用网络和报纸等渠道搜集学习所需的相关知识资料[1]

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报道疯牛病的相关新闻。因教材中无对此内容的介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和报纸等渠道搜集相关知识资料,并做出科普板报或宣传栏,这样不仅使学生扩展了知识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作用。

2.6 在合理整合的课程中边学边练习

在编写适合教学互动的校本教材和在生物安全的基础上,教师应将理论课搬进实验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合理整合,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看,边操作、边练习,这也是教学互动的好方法。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与教学重点内容紧密联系,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7 进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对比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对比。如在学习病毒时,可让学生讨论病毒与细菌的区别并列出区别表;在学习厌氧菌时,也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并列表。此种教学互动方式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8 学习有效记忆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的窍门。如革兰染色法步骤,可用“画龙点睛加复红”来记忆;微生物的种类可用“赐病螺一支细针线”来记忆;破伤风梭菌的重点内容可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等。这种教学互动能使学生对单调的、乏味的知识记得长久和牢固。

2.9 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

如教师为学生提供粪便寄生虫检查的机会;让学生到医院细菌室参观;组织学生到小学或社区开展卫生宣教活动;鼓励学生暑期到医院进行专业实践等。这类教学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等均有好处。

3 开展教学互动的思考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在开展教学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转变[2]

3.1.1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学生不是一个仅供灌注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同时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职业道德及提高综合素质。

3.1.2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选择、吸纳知识。

3.1.3 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

单向交流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双向交流方式是:教师问,学生答;三向交流方式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综合交流方式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探究和研讨。显而易见,综合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保证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平台。

3.2 在开展教学互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3.2.1 课堂吵闹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互动时,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但在讨论中也会经常发生争执,使课堂非常吵闹。应对的方法有:教师在开展教学互动前要做好设计和准备工作,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与活动,使每次活都动有组织者、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汇报员等,并应将各组的纪律情况也记入最终的活动评比之中。

3.2.2 时间不足

在目前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教师若经常进行教学互动活动,就会影响教学进度。解决的方法有:(1)将部分非重点内容安排为由学生自己在课后自学。(2)一些活动可安排在课余时间开展:如上网查资料、实践活动等。

3.2.3 关于师生互动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表现及其成绩,应纳入所学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对于学生所学课程的情况,应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并计入总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兰红.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3) :96.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及检测技术 篇9

1 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主要有三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菌落总数是将要检验的食品经过恰当的处理, 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之后计算单位表面积、容积、重量上所生成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反映了食品中微生物含量的多少。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杆菌存在于人体和动物体的肠道内, 是肠道的常在菌, 大肠杆菌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在食品检测中, 将食品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在37℃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后, 大肠杆菌会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根据产酸量和产气量来判断食品中大肠菌群的多少, 大肠菌群越多, 说明食品受到粪便的污染程度越重。致病菌是可以使人和动物体生病的一类细菌, 对我们危害极大, 也是在食品中绝对不允许存在的细菌。一般情况下, 在大肠菌群数量超标后, 会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在我国的卫生检测标准中, 食品中的致病菌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链球菌这四类组成, 这些细菌都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但是这些检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食品中除了存在有微生物之外, 还可能存在病毒。禽流感让我们都谈之色变, 原来只存在于禽类的病毒到现在可以再人类蔓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病毒存在于食品中却没有被检测, 从而致使人类得病, 所以病毒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 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的代谢产物, 这也是我们未来检测的重点。芽孢、寄生虫等的检测都是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丰富的内容。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

总的来说,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细菌种类多, 范围广。虽然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看起来只有三项, 有人会认为检测内容很少, 不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殊不知, 微生物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 在检验的三项中, 包含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多。比如对于致病菌来说就有人类病原菌、畜禽病原菌、人畜共患病原菌这三类, 而这三类中包含的细菌就有几百种。更不用说引起食物中毒、食物霉变的细菌了。数量种类繁多的细菌为采集食品微生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第二,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要具有准确、迅速的特点。食品讲求新鲜程度, 理论上来说食物越新鲜, 细菌繁殖的时间就越少, 细菌数也就越少, 造成食源性微生物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所以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时, 便需要快速同时要准确, 这也是对检验技术的一个挑战。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特点那就是食品中所含细菌种类较多, 而我们检验的只是其中的几种, 这就出现了在检验过程中, 杂菌数量多, 被检测细菌不容易被分离的问题。在当今的食品卫生检验标准中, 只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了定量的规定, 例如只有大肠菌群超过某一个数量, 才会检测致病菌。某种细菌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 才会被判不合格。这样的检测标准忽略了对细菌质的检测。有些细菌在很微量的情况下也能引起疾病, 例如食物中毒。

3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3.1 代谢学技术

细菌的生长繁殖能力极强, 繁殖最快的细菌在接种后的20-30分钟内就可以繁殖下一代, 并且如果培养基环境合适, 营养物质充足, 细菌的数量会呈指数级增加。大量的繁殖会使细菌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 而这些代谢产物则会改变培养基的环境, 通过检测代谢产物的生成和培养基状态的改变就可以检测到微生物的数量以及菌落的组成。代谢技术主要由电阻抗法、放射测量技术、代谢产物检测法等等集中技术组成。其中, 电阻抗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在生长繁殖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会使得培养基的电阻发生改变, 通过对培养基阻抗变化的检测, 从而得出细菌的类型、生长繁殖规律与特性。电阻抗法的检测范围比较广, 可以检测大肠杆菌、酵母菌、沙门氏菌等。放射量检测技术的原理是将培养基上的营养物质用放射性技术标记, 当微生物利用营养物质后会产生带放射性的二氧化碳或水, 通过检测这些就可以可以判断出细菌的数量与类型, 从而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放射量检测技术一种快速、准确、并且具有自动化特点的技术, 对实践很有意义。

3.2 抗体技术

抗体技术属于免疫学检测技术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来判断抗原的数量、性质等。抗体技术由免疫酶技术、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等组成。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常见。其主要过程分为三步, 首先利用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孔捕获抗原, 然后用另一个结合了酶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最后用一种生色酶底物通过肉眼观察或比色法记录结果。颜色的变化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 十分简单方便, 但是这种方法具有成本较高, 检测所需时间较长的缺点。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两种技术组成。一种是基因探针技术, 一种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其中基因探针技术是对DNA进行标记, 然后使标记的DNA裂解成单链, 然后与微生物的的DNA结合, 进而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种类, 从而判断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由于每一种细菌都有自己的DNA, 所以此类技术的灵敏度较高。在实践应用是十分广泛。

3.4 仪器技术

技术固然重要, 但是仪器才是根本, 检测仪器的发展可以为食品微生物检测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随着仪器技术的发展, 检测可以越来越快速准确。

结束语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与微生物交叉的一门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是很长。在现有的微生物检测技术中, 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微生物检验内容单一, 所以我国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对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关注。丰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 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不仅为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对人民的生活也有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食品由以前的粗茶淡饭到现在的山珍海味, 不断地在提高。但是在我们食物来源更广泛的今天, 食品的安全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注意的。众所周知, 我们身处的环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在这些众多的微生物中, 大部分是对我们有益的, 只有少数是有害的。食品微生物检测目的就是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 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保障。丰富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 发展微生物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左登平, 秦寒, 侯毅.餐饮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7) .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篇10

经济的空前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不断涌现, 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其中, 微生物污染致使的食源性疾病成为世界食品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食品所含的微生物的数量、种类, 因原料的生产环境与微生物质量、生产环境、外包装材料的卫生与处理情况、产品贮藏等因素有所不同。因此, 文章针对食品质量检测部门所涵盖的微生物检验内容、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展开详尽的说明与分析。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与特征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测

作为判断食品与生活引用水受污染程度的标准, 细菌总数是指生活饮用水与食品检样通过处理, 在特定条件下培育后得到的1克检样中含有的细菌菌落个数, 为卫生学评价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

大肠菌群源于人畜排泄物, 是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 因此能够明确反应生活饮用水以及食品安全质量, 各级卫生检测部门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举例说明, 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以每100 m L (g) 样本中, 水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1000 m L被检样品中所发现的大肠菌群数, 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 (M、P、N) 表示。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见表1)

下述图表目前还不能够满足食物中毒反作定性的试验硬性要求, 因此,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摸索, 积累致病菌的定量检验, 使其他致病菌的定量检验早日开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特征

食品微生物检验特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详细阐述如下:一是食品微生物检验需要准确、快速;二是食品微生物检验涉及的微生物范围广, 种属多, 采集食品微生物检验样品比较复杂, 要求高;三是食品中待分离细菌数量少、杂菌量多, 对检验工作干扰严重;四是食品微生物检验具有一定法律性质;五是食品中微生物检验具有数量观念。

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抗体技术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抗体技术应用范围较广, 主要分为两类, 一方面是乳胶凝集反应, 即运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质, 然后人工大分子的乳胶颗粒进而产生肉眼能够看到的凝集效应, 专门用于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 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另一方面是酶联免疫吸附法, 主要是利用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孔捕获抗原, 用另一个结合了酶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再用一种生色酶底物通过肉眼观察或比色法记录结果, 广泛应用于定性或定量检测的特异性抗原抗体的领域, 具有显著的特异性。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领域较为宽广, 主要涵盖四种方法, 分别是:电阻抗法、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微量生化法、放射测量技术。电阻抗法目前应用于细菌总数、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检验, 以其利用细菌在培养基的生长繁殖而产生大分子代谢物的导电性进而引起培养基抗阻发生改变的原理, 跻身于近年来发展较迅速的生物技术前列之中。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则主要是根据酶的特质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底物以及指示剂, 进而达到快速判断细菌的种类与数量的目的。然而微量生化法则是一种兼具高精密度与高重现性的商业试剂盒, 原理为特质的数值鉴定法, 以其简便、迅速、严谨可靠的特点倍受青睐。其中不同的是放射测量技术, 它主要适用于对大肠杆菌的定量测量, 以自动化与较高的准确性著称。

分子生物学技术

作为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中, 分子生物学技术占据了必不可少的地位,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核酸探针技术, 利用将已知核苷酸序列DNA片段用同位素或其他方法标记, 加入已变性的被检DNA样品中, 在一定条件下即可与该样品中有同源序列的DNA区段形成杂交双链, 从而达到鉴定样品中DNA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技术隶属于细分的基因探针技术, 灵敏度较高。

仪器法

在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 许多仪器检测法被进一步研发, 逐渐占据了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市场,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流式细胞术 (FCM) 、免疫磁性微球、电阻电导检测器、VITEK—AMS、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ATP生物发光法, 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数据明确的特点, 逐渐替代了繁杂的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

结语

上一篇:小针对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