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自然科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微生物学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是一门应用型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目前,有关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成为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微生物学自然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生物学自然科学论文 篇1:

浅谈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思政

摘要:《微生物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人们一日三餐和食品生产密切相关。文章从《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旨在有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将学生综合素养纳入到专业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广泛推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实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目前高校课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关系最为松散,思政元素的融入也最为困难。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中不仅包含学生从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类思政资源是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一、食品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微生物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微生物形态、营养、繁殖等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微生物培养、显微观察等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入职食品企业或第三方检测公司从事菌种培养和食品微生物检测岗位提供一定基础。菌种培养和食品微生物检测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学生具备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尊重关心他人、甘于奉献、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只注重了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思政,也很少能引导和渗透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如何能够在尊重自身课程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立足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把思政教育融入《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认知度,提升自我价值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求知欲,以便更好地掌握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一个有“有思想,有灵魂”的专业人。

二、食品类专业《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方法

挖掘思政元素,科学自然地融入到课程中是《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难点,通过对“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学》课程教学难点的分析研究,依据学生和专业特点提出以下几点研究方法:

第一,“课程思政”的基础—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识面广,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要修身立德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课程的思政教学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思政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思政案例的挖掘、资料收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进行探讨,使“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动。

第二,“课程思政”融入《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构建。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着手,形成专业目標和思政目标协调统一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为紧紧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踏实肯干的价值取向,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与社会使命感”的培养、“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培养。

第三,《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生硬地添加到教学过程中,而是要根据学科挖掘并积累“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知识点找准融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灵活自然的教学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育。部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学》课程举例见表1。

参考文献:

【1】柳叶,胡佳杰,张胜威. 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以微生物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68-1177.

【2】王春燕,张好强,李培琴.浅谈《微生物学》课程思政【J】,高教学刊,2019(12):177-180.

作者:李晶

微生物学自然科学论文 篇2:

浅议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微生物学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是一门应用型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目前,有关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巧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成为发展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为基,本文拟从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出发,在阐述微生物学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就如何改革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微生物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具体路径,试图为微生物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应用性极强、涉及范围极广,细胞生物学、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环境生态学等均有涉及。作为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极其迅猛,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门较为前沿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合理、严谨的学风和科学态度,在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具备从事微生物应用和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和技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一、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兴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微生物学内容极其繁多冗杂、难于记忆,采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容易使抽象理论变得更加乏味。在教学中,如何使得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加以实践运用,是微生物学教师不可推脱的责任,特别是进入科技与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观念的改变、教学技术的更新,如何在微生物学教学上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1]因此,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革微生物学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机会,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学风。[2]同时,改革后的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敢于动手操作,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设计探索能力。

(三)培養學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素质

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不是对其置之不理,而是采取认真思考的态度,积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扩展知识内容,得出合理结果,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对学生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微生物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受到局限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比较枯燥、乏味,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实验器材上,多由教师一手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即可,导致学生主动能动性的缺失,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依赖性,使得学生不注重课堂前的预习,课堂上不积极参与问题的发现、解决,相应地在分析问题答案上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由于学校在仪器设备上相对匮乏,在微生物学进行实验课程时,导致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有的学生只能观看,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动手参与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不爱动手的坏习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甚至有部分学生养成了投机钻营的恶习,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3]简言之,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以有效发挥,进而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方面,评定学生成绩主要看他们的课堂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常以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付考试,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注重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深思;在实践课程方面,评定学生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导致学生过多地为了取得体面的实验报告而做实验,[4]当实验出现失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不是采取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应对,而是为了让实验报告能够得到教师的“好评”而编造虚假数据,更有甚至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的情况,这种单一、片面的考核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微生物学课时安排过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特别是实验课程上,有些实验结果需要18小时以上才能观察到结果,一节课时的实验课程并不能将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呈现,过紧的课时安排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如果将实验结果留到第二次课堂上再观察结果,[5]不能很好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观察,降低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地也很难得出预期的实验结果。

三、微生物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路径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比较枯燥、乏味,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积极实践讨论式、启发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然而微生物学与数理化学科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多的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没有公式推导。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教师都是忙于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遇到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教师还要进行黑板板书或者慢条斯理地重复讲授,学生才能很好地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记下来。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强课前动员。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好课前动员工作,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步伐一致,教师首先要表明微生物学课堂上需要注意的事项,给学生讲解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的设想与期望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二,加强预习。[6]结合微生物学科的特点,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在预习时提前了解课堂知识内容、课堂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重难点的把握,以便在教师讲授过程中更好地专心听讲,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教授与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精讲导学。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讲述大量知识内容,而是应该求少而精而不是求多,讲解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普遍问题,并设疑启发,并给出一定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教学改革的内容不仅指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包含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要依据微生物学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及时去除教学中陈旧、落后的知识内容,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提高,也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增强,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用理论联系实际,再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技能,为社会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

(三)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促进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是提升师资力量的关键路径之一。对于微生物学而言,教师如果仅具有扎实的微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其实远远不够,还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支撑的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提升微生物学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开设有微生物学专业的院校需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定期举办实践与科研技能大赛,制定激励性的教师管理制度,给予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以合理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等;[7]另一方面是微生物学专业教师需要提高自我学习的思想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巩固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科研水平,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重视和加强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目標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要合理安排,考核标准要多样化,构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考核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课程考核不应该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验报告,更多的应该是考核学生对原理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验技能的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时,才能够尽自己努力去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科课程的管理和考核,严格按照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以引导性的方式指出其错误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摸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8]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记忆力,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有着生命科学领域其他单一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和地位。微生物学本身的前沿性和重要性,使得教学与学习都有着不可逆转的发展前瞻态势,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无疑对整个教学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生命科学发展迅猛的需求,学习所培养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萍华,申秀英,王跃光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21-22.

[2]李晓华,何冬兰,裴国凤等.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45-46.

[3]林雁冰,韦革宏,颜霞.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6):78-79.

[4]汪正青,黎庶,谭银玲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03):47-48.

[5]陈向东,唐晓峰,朱应等.武汉大学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特色与建设思路[J].微生物学通报,2009(12):32-33.

[6]兰时乐,林元山,邓林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68-169.

[7]王芳.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实验室科学,2009(04):49-50.

[8]苏文金,周常义,苏国成等.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8(01):55-56.

作者简介:

左丽萌(1986~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许昌学院医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微生物。

作者:左丽萌

微生物学自然科学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

【摘要】《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改革效果与评价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期为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有益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学 双语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双语课程建设项目(BZXYSYKC201101)、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1BK187)资助。

《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要“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推行双语教学,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滨州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大力实施推广双语教学,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鼓励示范性双语教学,规范双语教学管理,确保双语教学积极、稳妥、有序开展,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自2009年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效明显。本文从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入手,系统阐述了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内容、实施过程及改革效果与评价。

一、开展微生物双语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微生物學是高校生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食品、医药等多学科领域,生物技术专业四大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已成为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许多新知识体系都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在国际期刊、互联网及各种资料中。在近期公布的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中,国际影响力指数前12位的期刊有10种与生物相关,并且全都是英文期刊,如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使用其进行英文翻译与写作已经成为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因此,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对于跟踪国内外微生物学发展前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滨州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到生成实践中。微生物双语教学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微生物双语教学对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目前,已有关于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实践主要基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在调研各高校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微生物学校级重点课程成果,从教学素材选取、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等多方面入手,围绕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结合黄蓝两区生物产业发展实际,从知识、技能、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本思路如下:

图 1 微生物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基本思路

三、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微生物教材选取与教学方式优化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为适应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选择了不同难度的英文版微生物学教材,包括《Foundation in Microbiology Basic Principle》、《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前者,英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使用后者。中文教材选用的是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该教材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概念严谨和“脉络分明”的特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有较好的数理化和英语基础。大一的学习中接受了《动物学》双语课程的授课,在大二上学期接受《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时已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和学科知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微生物学双语课程采用48学时教学(见表1)。

表1 微生物双语教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在微生物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编制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作业习题;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使用英语作为主要的课堂语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电子课件(PPT文件)进行授课,所含信息量大,能直接明了的传达授课的主要内容。为照顾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授课教师尽量使用反映知识点的短句和简单句,避免复合句,保证大部分学生通过听课就能够记住重要的关键词和知识点,课下再花时间进行消化吸收[2]。

(二)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

微生物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实施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各国对双语教学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都非常高,尤其是在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虽然“双语教学”在国内各高校已经普遍推广,但是能够真正将双语用于教学的院校屈指可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外语水平尚未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高度[3]。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为了使我校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师以较快的速度完成角色转变,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鼓励青年教师到英文授课的外教课堂听课,与外籍教师探讨适用于微生物学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口语的培训,提高双语教学老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另外,在多门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中,进行课件制作、课堂讲课比赛,鼓舞老师们探索双语教学改革的热情。通过2年多的适应,微生物学教师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模式。

(三)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学习主动性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例如,在英文文献的阅读和汇报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能够主动查阅英文文献,深入钻研文献内容,并且与课堂所学知识密切联系,那么在文献汇报时,就能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能够抓住重点,讲解非常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查阅与微生物相关的反映本学科科研发展动态的文献与科技报道,并且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开展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创新,全面了解微生物学领域的知识,树立微生物学学习的自信。 每学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申报的滨州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中,80%以上与微生物学科相关。另外,建立微生物双语课程网站,将反应微生物学科前沿的文献知识放到网站上,吸引學生的关注;同时也将与微生物学相关的行业知识和企业概况发布到网站上,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具备学以致用的精神。

(四)合理设置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同,很难期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在课程考核中采用“不断适应,逐级考核”的方式,即在双语教学期间,每个月进行一次英文试卷测试,在前两次考试中,选择简单的题型和题目,保证80%以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答对,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接下来的月考中逐渐增加题目类型和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英文试卷的考核,并且把每次月考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评。

四、微生物双语教学教学改革效果与评价

通过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施,滨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外语水平、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综合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表2)。

表2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五、结束语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双语教学的推进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意识层面认识不够的制约等等[4,5]。因此,双语教学的推广和实践,还需要教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总结和进一步探索。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双语教学会在提高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灵芝, 肖亦农, 孙军德. 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5): 115-118.

[2] 林岚, 窦骏.浅析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J].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2): 382- 385.

[3] 魏赛金, 李昆太, 吴晓玉.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 2013, 8: 53- 55.

[4] 赵凤娟, 赵自国, 姚志刚.新建本科院校遗传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2 (2): 86-89.

[5] 刘建忠, 周卫, 吕早生.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8 (2): 86-88.

作者简介:

王君(1982-),女,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讲生物类专业课程数门。

作者:王君 范延辉 张韩杰 刘俊华 姚志刚

上一篇:医院门户网站设计论文下一篇:港口隧道消防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