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生物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高级微生物学”是生物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基础学位课,在整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有较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许多研究领域要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广泛,研究生微生物学知识结构和层次多样化,导致了高级微生物学教学的复杂性增大。

第一篇: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食品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食品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乳品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满足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对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食品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改革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Method on

the Theory Teaching of Food Microbiology

GONG Qiang, QIN Cuili, HOU Ying, ZHANG Mi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 theory 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而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相关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其根本任务在于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进而在食品制造和贮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同时控制、消除或者改造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和食源性传染病的传播,造福于人类。②该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学生操作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因此,如何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人们去探索。为此,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力争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轻松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培养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

1 改革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进入21世纪后生命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食品科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其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迅猛,与之相应的各类课程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必然要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更新。食品微生物学的教材有多个版本,如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何国庆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郑晓冬主编的《食品微生物学》等。各版本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体相似,但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主要注重各类教材的不同之处,主要关注哪些教材能体现近年来食品微生物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参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所选教材为基础,适当补充该领域新的研究进展,组织成一套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件,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课堂授课时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目前已开设食品微生物学的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因此,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内容中关于各类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在食品酿造中的应用较为丰富,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的授课内容则主要侧重于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与食品保藏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与食物中毒等内容。同时,本课程作为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授课内容上难免与其他基础或专业课程有少量重复,为防止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我们积极与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研讨,努力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对于本课程的特有内容,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现象、防止污染的措施等则要进行较为详细讲述,而对于部分重复内容的讲解则相对简单。例如本课程中微生物的代谢与“微生物工程概论”和“生物化学”等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因此,在讲到此部分时我们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又回顾了以往所学其他课程的知识点,一举两得。同时,为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讲解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及应用的新技术,使学生了解熟悉食品微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如结合本研究室正在进行的抗菌肽的研究项目,为学生介绍抗菌肽在食品防腐、食品保藏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现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

在以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思考的时间,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以实物、图片、Flash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④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联合应用

人们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板书形式便于学生记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现场发挥和有效控制教学进度。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有些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以及信息量偏少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教学,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病毒的电镜图片,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等以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将每次课的重点内容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出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2.2 课堂讨论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授課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类手段和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此,我校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如提问-讨论-归纳三步教学法和实例教学法等。如讲到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迟缓期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在实际生产中如何缩短迟缓期等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授课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将相关实物带到课堂,如在讲到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危害时将腐烂和霉变的水果等食品带来让学生传看,讲到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时将酸奶、面包以及我们的教师自主研发的野生猕猴桃酒等食品带到学生的面前。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都因有了感官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更加牢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讨论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课程,其涉及面广、受益面宽、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打破陈规,通过以上的几种方式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解课程的改革效果,每学期我们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过程提出建议,结果显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好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偶尔还会有极少数同学会出现旷课、迟到等现象。所以,在本课程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授课教师还需要继续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改革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深入简出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能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能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相信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我校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注释

① 崔珏.应用型本科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探[J].科教文汇,2012.25:56-57.

② 郭东起.食品工程类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4):142-143.

③ 杨亚珍,吴华伟,余知和.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265-266,272.

④ 黄秋霞,曾琛,罗琼.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2:14-15.

作者:宫强 秦翠丽 侯颖 张敏

第二篇: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初探

【摘要】“高级微生物学”是生物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基础学位课,在整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有较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许多研究领域要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广泛,研究生微生物学知识结构和层次多样化,导致了高级微生物学教学的复杂性增大。本文在立足于本校生物学一级学科下具有多个分散研究领域及方向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结构、生源、学习动机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讨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检验各教学环节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促进研究生在微生物学可获得系统前沿的理论知识及锻炼科研思维能力。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中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微生物学的发展集中了多个学科中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且与众多学科形成了新的交叉研究方向,如材料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因此高级微生物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是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或多或少要应用到微生物学的部分知识。但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是:高级微生物学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对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较为严峻的考验。现将笔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一些个人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商榷。

1.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学生知识结构和来源。高级微生物学在本校是设定为生物学硕士点的学位必修课,但生物学本身作为一级学科,其下学科分支极多,因而导致本学科的学生来源广泛,本科毕业学校、专业背景都要很大差异。在本科教学“宽专业,淡化专业背景”的大前提下,绝大多数研究生新生的微生物学理论缺乏系统性,实践操作能力也欠缺,因此高级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颇为尴尬,学生的研究方向不同,对知识的需求面不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问题;同时学生的理论认识不够深入,要使得学生对所讲授的学科前沿完全理解和接受十分困难,有的时候还需要停下来讲解一些基础理论,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高级微生物学还是本科微生物学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前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更大挑战性的是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现在研究生考研的动机很多样化,真正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科研精神的学生比例是比较低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大多数是得到学分,部分是因为研究内容中要应用到微生物学某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的性很强,因此会忽略其它方面的内容。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是教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院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下设六个研究方向: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与农学、林学、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了交叉学科,因此研究方向极多。针对不同需求,高级微生物学组成了课程组,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够宽广的特点,将整门课程分成基础内容及扩展专题两部分。

基础内容主要是加强及深化本科微生物学的内容,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及分类学、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生态、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菌种选育与保藏等。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在对学生研究方向有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就其研究内容中应用到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加以讨论,以激发学生兴趣及积极思考。也可就一篇参考文献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实践表明该方法受到学生的认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讨论,也乐意把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讨论。

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设立专题。通过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科研究领域的分析,设立了不同的专题,以各个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极端环境微生物、环境与资源微生物、微生物系统发育与分类、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治理、微生物与生物修复、环境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生理遗传学进展、微生物检测技术等,分别由该领域研究者进行讲授,这样会达到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深度。

课程参考书:本课程指定了两本参考书,英文教材为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该教材的最大优点是其内容的先进性和富于启发性,不断更新的版本体现了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及其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中文教材为沈萍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微生物学》第二版,该书的特色则是兼顾微生物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之间的关系。这两本教材相互补充,让学生能完全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达到中英文对照,当然学生在阅读英文教材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但长期坚持则会有相当大的收获,对于帮助学生扩充专业单词量,提升用英文写作的逻辑性和语法结构,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水平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3.教学过程的实施

“高级微生物学”共安排教学时数54学时。其中基础内容部分由教师主讲,约占20学时。该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知识需求面较大的这部分内容及扩展专题。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主要是理清基础知识结构,在基础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把整个课程体系完全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充分了解微生物学是理论和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如在“微生物的营养”部分,讲到微生物的各种营养类型,同时联系到培养基的设计、配制、特殊生长因子的加入,根据适应酸性、中性或碱性环境调节培养基的不同pH值,根据适应不同渗透压环境调节培养基盐浓度,根据氧的需求对微生物进行振荡、静置或厌氧培养方式。因此,这部分内容对教师来说除对微生物学理论较熟悉,同时还要在微生物学领域有长期的科研工作经历。

“高级微生物学”扩展内容计划20学时。这部分内容有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分专题讲授,主要传达前沿理论和技术方法,分析当前研究热点和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学一级学科研究领域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如在“微生物系统发育与分类”专题,主要针对非微生物学专业学生在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时要应用的理论和技术,介绍系统发育的技术体系,分子钟的测序和分析,聚类软件及数据库,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解读等,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自主讨论15学时。这部分内容没有既定范围。可以由老师和学生根据需要命题。或者是对学生主流研究领域的深入讨论,如“植物与微生物联合生物修复”专题,包括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的确定,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法的具体执行,学生和老师充分就这一专题展开互动和深入讨论,学生对这一教学形式都表示欢迎,认为能真正学到东西,有助于自己考研工作的进行。

4.教学效果的检验

研究生课程考核通常用考试和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方式单一,无法真实体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收获程度,除提交课程论文之外,本课程设立了课程答辩环节。答辩环节就课程设计的专题提出10个题目,随机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和答辩,视答辩情况进行评估。这一方式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研究型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也能让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119.

[2]李明春,杨文博,刘方,刁虎欣,邢来君.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微生物学通报[J].2007,34(6),1222-1225.

[3]于汉寿,杨冰.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微生物学通报.2011,38(7):1112-1116.

[4]马富英,余洪波,张晓昱等.试论研究生高级微生物学教学定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3):24-27.

[5]宋向阳.研究生教学及其科研开展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8,25(5):69-71.

作者:李琼芳

第三篇: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方法:实践探索法。结果: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课堂教学模式。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微生物学; 理论教学; 模式

微生物学的建立虽然比植物学、动物学晚,但发展非常迅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微生物学也成为本科院校工业、农业、林业、医学、卫生、食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厚基础、宽口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有理论、敢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的多目标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对微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进行改进,大力推进问题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案例教学,构建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微生物学科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当今社会对生物领域类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实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微生物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夯实学生基础,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和学分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修订为48学时,学分由原来的4学分相应降为2.5学分,使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及学分比为1:1。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夯实学科基础,注重学科前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二、整合微生物学科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三、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四、小结与讨论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建立的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将来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理论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凝炼课程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注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序组织教学和对重难点归纳提炼,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黔教高发[2012]426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微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院政发[2011]04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院教发{2011}5号。

作者:邓功成 赵洪 高礼安 李永波 吴卫东 余彭娜 李静 陈世军 宋丽莎 吴莉莉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