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

2024-04-28

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精选6篇)

篇1: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实行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民主管理,就是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村务民主决策是村级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农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试就村务民主决策问题做些粗浅探析。

一、村务民主决策是新时期研究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村务民主决策作为村民自治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继民主选举后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基础,是推进村级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1、村务民主决策是转变村级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现实选择。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村级组织的依靠性、依赖性逐渐降低,传统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和工作重点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村级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将受到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组织、教育、引导和致富农民,必须大胆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把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作为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

2、村务民主决策是实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让村民当家作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直接反映了村民自治水平。在村一级,村民通过直接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从实际情况来看,最能直接体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是群众必须充分广泛地享有决策权,民主决策是群众当家作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对关系到村民自身利益的事,都能由村民自己当家,自己作主,自己决定。该干什么、不干什么,该怎样干,不该怎样干,都能由群众自己说了算,这是群众当家作主的最基本最具体的体现。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保障和维护农村群众的决策权,深入推进村务民主决策,通过不断完善决策制度、程序和运作机制,逐步推进村级民主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当家作主。

3、村务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环节。在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民主决策处于关键环节,并且贯穿和渗透到其它“三个民主”的全过程。民主选举的实现途径就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成效源于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主管理成功与否与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息息相关,民主监督是民主决策效能的保障机制,通过民主监督来保障民主决策的程序、规则和决策执行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民主决策,其它“三个民主”都将是一句空话。

4、村务民主决策是推进村级民主管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伴随村民自治不断发展,村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村务民主决策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影响村级民主决策的因素还很多,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村党组织过于揽权。一些本来应由村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或是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村党组织“拍板”的多。二是政府干预过多。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工作指导少、干预多。习惯下指标、下命令,对村内事务过多干预甚至是包办。三是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决策能力和参政议政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村民在决策重大事项时考虑个人利益多,考虑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同时还有不少影响村务民主决策的深层次问题。虽然关于村务民主决策已经有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总是在具体的村治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须突破制度层面来认识和研究村务民主决策,把握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在规律,为其从理论、制度和实践经验上找到支撑,从而推进民主决策的良性发展。

二、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和形式

1、村务民主决策的内涵。决策的民主化是指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博采众长,最后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决策的过程。村务民主决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村务民主决策是指村内一切事务,包括日常村务、一般村务和重大村务都要坚持发扬民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狭义上的村务民主决策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设立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形式和制度,研究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村务和村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

&

nbsp;

2、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结合农村实际,村务民主决策的内容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常村务决策,主要是村级一些日常性事务的决策,这类决策一般由村党组织、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在商量沟通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二是一般性村务决策,主要是指村级组织一般性工作安排、小额资金支出等涉及面不大的村务,这类村务一般由村委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体讨论作出决策和处理。三是重大村务决策,这是民主决策的重点内容。所谓村级重大事务,是指村民自治范围内普遍涉及村民利益或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内发展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干部报酬等,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3、村务民主决策的形式。村务民主决策的形式主要是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是由本村全体18周岁以上村民组成的自治权力机构,由所有村民作为决策主体,直接参与本村重大事务的决策,共同决定村级重大事务。村民通过参加村民会议直接讨论和决定本村重大事务,最能直接表达和反映村民意愿。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重要补充形式。由于在农村现实中村民会议组织难度较大,因此村民代表会议也是运用较多的,并得到了有关法律和制度保证。村民代表会议作为决策机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村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的有效形式。

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进行民主议事,由村民代表将村级重大事务及时告知所代表的部分村民,并进行讨论,收集意见;另一方面村民代表可以根据征求的意见,代表所代表的村民对村级重大事务作出决定。

4、村务民主决策的程序。完善的议事规则和严格的决策程序是保证民主决策质量的前提。村务民主决策一般按以下流程进行。一是提出议案。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二是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民主决策方案提出后,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将意见和建议向村民或村民代表告之,让广大村民了解要决策的事项内容,提出自已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会议讨论决定。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要决策的提案,公布表决结果。最后,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民主决策事项的办理,及时公布实施情况。

三、村务民主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的原则。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推进村民自治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在推行村务民主决策的实践中,一方面,村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既要敢于领导也要善于领导,要通过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依法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其他议事制度,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程序,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监督等形式,来体现和巩固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核心地位。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要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2、依法办事的原则。依法办事是推进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村级民主决策本身也是一种法制实践,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和作出的决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超越法律规定范围。村级民主决策的事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3、集体决定的原则。民主决策的最基本特点是集体决策,不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都是以集体决策的形式作出决定。坚持集体决策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决策过程中,只有实行充分的民主议事和集体讨论,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作出决定,才能保证决策具有广泛、充分的民意和群众基础,才能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执行。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既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方面村民的利益,更要首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村民的利益要求;既要认真考虑村民个人或局部的利益,更要考虑集体或全局的利益。

4、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做一切工作应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推进村务民主决策,也必须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要坚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能力的现状出发,着眼于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既要规范操作程序,更要讲求实际效果。

四、推行村务民主决策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nb

sp;

1、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化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村民自治,是党领导的自治。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既要广泛地发扬民主,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并且将党的领导渗透到民主建设的每一项制度每一个环节中,贯彻好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决制度,要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村务民主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民主决策前,要先由村党组织研究提出决策初步方案,然后召开村党组织、村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同意,再由村党员大会讨论,最后提交村民会议进行公决;民主决策会议,要在村党组织的主持下召开;决议形成之后,村委会应将决策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及时向村党组织汇报,接受村党组织和党员代表的监督,使民主决策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开展。

2、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与依法依章办事的关系。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是村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但村务民主决策必须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内进行,一是要确保决策程序上的规范性,二是要确保决策内容的合法性,村民代表会议所作决定要符合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和集体利益,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扩大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工作规范有序,办事有据,易于操作。

3、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关系。村级民主决策虽然在四个民主中处于关键地位,但是只有四个民主共同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数量合理、素质较高的村民代表。要着眼于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内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个民主管理主体的作用。民主监督是民主决策效果的保证,对经民主决策后的事项,由村委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在决策事项实施过程中,要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检查;每个决策的最终结果要向全体村民通报结果。要建立和完善村民质询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村务大事的透明度,及时消除群众的疑问,克服村务民主决策中容易出现的事后监督等弊端,更好地履行职责。

4、要正确处理好实行村务民主决策与提高村民素质的关系。村民是实行民主决策的主体,其素质如何,对民主决策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要注重加强对群众进行法制观念和民主素质的教育,大力宣传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努力提高村民的民主素质,既要注重调动他们参与村级民主决策的热情,又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民主决策的内涵,提高村民特别是村民代表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篇2: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

摘 要: 村务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核心。近几年来,杭州市余杭区通过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但在完善村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理顺党员议事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村务公开制度实施主体的错位状况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村务民主决策 “余杭经验”

在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基础,而民主决策则处在核心的地位,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应该围绕民主决策进行。这是因为,村民参与村务最重要的是体现在重要村务的决策上。只有实施村务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村干部由村民自己选,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管”,才能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近几年来,杭州市余杭区通过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极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一、“余杭经验”的主要做法

1·制定民主决策流程图

针对过去村务决策“书记主任碰碰头,‘两委’班子点点头,群众不知哪一头”的情况,余杭区规范了民主决策程序,按照“一般村务集体商议决定、重大村务村民讨论决定”的原则,确定了“议题提出、受理、‘两委’协商、民情恳谈、村民代表表决、公开”六个步骤,并要求制成“民主决策流程图”,装框上墙。村里的每项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上述程序,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形成了民主决策的制度和氛围。在村务公开栏上,村民代表会议有关议题的提出和表决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在表决中应到、实到代表数以及表决结果等都必须逐项公布。

“民主决策流程图”是余杭区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础上对民主决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已被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中心确定为推广内容。

2·制定《村务公开工作规则》

为改变传统的由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的集权式村务运作方式,余杭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于2004年8月制订出台了《余杭区村务工作规则》,共8章32条,详细划分了村务工作范围,明确了全区范围内设置机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原则,对村庄基本工作制度、财经管理制度、议事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组级议事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界定了村干部的办事权限,强化了对村干部权力的约束。

村务公开的程度如何,对于开好村民代表会议,实施民主决策有直接的关系。《余杭区村务工作规则》拓宽了村级事务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规定村务公开工作必须做到“5个100%”:村务公开栏100%设在墙外醒目处;村务100%按季公开(年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按月公开,100万元以上的村按月公开到户);村务内容100%按统一表式;村级招待费及村干部报酬100%逐笔逐人公开;村级民主监督小组100%民主选举产生。同时,余杭区还要求各村每年年末由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干部的报酬数目,村干部的报酬和招待费必须逐笔上墙。

3·提升村民代表会议的质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2004年17号文件)规定:“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并明确规定村的决策权力属于村民会议和村民会议授权的村民代表会议。要提高村务民主决策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质量。

(1)建立党员议事会制度,发挥党员在村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在南苑街道高地村调研时发现,过去由于村民利益的离散性,村民代表会议在大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村民代表或者只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感兴趣进行讨论,反之则不感兴趣而要求早点散会;或者缺乏对村里利益的通盘考虑,为了本人或部分村民的利益而争吵,经常使村民代表会议在吵闹声中不欢而散。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想到了党员议事会。在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初步作出决定后,召开党员议事会征求意见,一是可以完善村“两委会”的决定,二是党员中的村民代表可以做好其他村民代表的工作,三是有利于发挥党员在村务决策和实施中的作用。近年来,村里的服装市场扩大招商、土地征用后的补偿等事情,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前,先召开党员议事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去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往往从头到尾都由村主要干部介绍工作情况并作些解释,由于缺乏及时地沟通,容易造成村民代表会议上村民代表与村主要干部的对立。现在,不是村干部的党员村民代表能踊跃发言,大多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党组织必须尊重党员,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并建立必要的载体。党员议事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不同,行使的权利不同,但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党员议事会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完善。只有党内民主建设的加强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2)建立民主恳谈会制度

径山镇径山村制定了《深化民情恳谈会制度的若干意见》,规定民情恳谈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若工作中遇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阶段性热点、难点问题,可视情况即时召开。民情恳谈会根据会议内容涉及而确定,要有代表性,人数在10人以上,一般由村“两委会”、村民小组推荐产生,一些涉及面广的会议,也可不确定代表,通过广播、公告等形式,告知村民踊跃参加,人数不限。及时酌情邀请镇领导、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另外,根据会议内容,还可视情特邀区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民情恳谈会一般一次会议设一个主题,每次会议主题由村“两委会”确定。会议主题确定后,要搞好调查研究,并提前一周把会议主题向村民公布,以便了解实际情况,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民情恳谈会后,要召开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落实责任人和交办时间。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抓落实。落实情况要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或通过广播、公告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3)建立村干部、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

为了使村民代表的决策真正集中民智、体现民意,余杭区建立了村干部、村民代表“双联”制度,要求每名村干部必须联系一定数量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每名村民代表必须联系一定数量的农户,以便及时了解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径山镇径山村的村民代表崔叶根负责联系六位农户户主,他认为“双联”制度非常符合村里工作实际,村民代表就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平时老百姓有什么建议和想法,通过村民代表可以及时反映到村里。

(4)建立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是反映民意,保障村民监督权,提高村干部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与村务决策的积极性。余杭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了村干部述职述廉、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和报酬制度。这项制度规定,每年年末都要由全村所有党员和村民代表听取村干部述职,随后对村干部的报酬进行无记名评定。在民主评议中,村干部的行为和村级财务成为参评者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民主评议,力求做到村干部的报酬和前途由村民决定。民主评议村干部的工作和报酬,有利于村民的利益表达,维护了村民的民主权益,有利于增强村干部的勤政意识和廉政意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项制度的推行,受到了村民的普遍赞扬。

二、“余杭经验”给人们的启示

1·要从三维视角研究村务民主决策机制

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构成农村社区的治理结构。因此,要把原有二维视角(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研究方式拓展为三维视角(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建立起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的机制。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把村党组织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体制框架接轨,把党的领导渗透、融入到依法办事的过程中去。村党组织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和中办2004年17号文件的规定,维护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把党组织的主张变为村委会和村民的自觉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民意基础。

2·村民自治需要实现实体民主到程序民主的转换

制度从层次上看,有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之分。从性质上分,制度可分为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实体性制度是各级组织、各级机关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及义务等方面的规定,程序性制度是为保证实现实体性制度所作的具体规定。[1](PP158-159)实体性制度主要解决的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问题,程序性制度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要使实体性制度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还必须有完备的程序性制度,它是实施实体性制度的具体做法或“操作规程”。村民自治主要的立法建制框架,同样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两个方面。实体性制度规定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各自的职能,赋予了村民各方面的民主权利。程序性制度主要解决的是村民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党内的制度建设,还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建设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实体性制度不够具体、明确,同时程序性制度建设总体上还远远落后于实体性制度建设,“重实体、轻程序”的思维方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使许多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的问题。就村级组织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存在着有关法律对各自权限范围不确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程序化的规定,即没有明确各自权限的实现方式,最主要的是缺乏村级公共权力的程序化运作机制。这就使得村务民主决策在理念上、在宏观的制度层面上是清楚的,但如何具体实施却遇到了难题。同样,村民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两委会”关系的协调。运行程序是制度的特性,也可以说是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坚持和贯彻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所必须遵循的操作规程、具体规则和基本步骤。研究村务决策中的程序民主,就是要解决村民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的问题;解决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如何处理好相互关系,解决这些组织在村务决策中“具体该做什么”和“具体怎么去做”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是村党组织

建设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农村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既与农村基层民主

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滞后直接相关。如果脱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就无法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导致就党建论党建的状况,根本不能指导实践。反之,如果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无法加快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改变现有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两者相脱节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村党组织建设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在于构建符合村民自治要求的村务民主决策机制,而要构建符合村民自治要求的村务民主决策机制,其关键是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村委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要把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的契合点放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通过对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权能的制度化划分,由“为民作主”转变到“让民作主”,有助于形成既能体现村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又符合村民自治要求的村级组织决策机制,同时也有助于形成村“两委会”良性互动的格局。

4·村务民主决策的制度创新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进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路径与西方社会不同,走的是一条“规划的社会变迁”的道路,必须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政府在乡村社会的发展中,注定要扮演主导角色。[2]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历史,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往往起源于村庄内部,由内源驱动。但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村务民主监督运作过程中,村民与村干部的对局无疑是一种非均衡的博弈。面对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而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的状况,村民具有推进村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的强烈需求,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制优势、组织优势、效率优势。经验表明,政府主导制度创新通常是交易成本最低的创新形式。同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往往影响到一部分村干部甚至一些乡镇干部的既得利益,制度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阻力。只有通过更高权力拥有者的强制干预,才可能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得制度创新能够实现。

余杭区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制度的工作,首先是村民对村庄民主治理需求的强烈反映,余杭区委、区政府对此作出了积极地回应,而区委、区政府的介入又有力地推动了制度创新的实现和改革的进程。这说明,在社会变革中党委和政府要注重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正如中办2004年17号文件所指出:“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县、乡党委和政府是关键。”实现村务民主决策的创新和发展是提升村民自治的一条重要路径,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其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地方党委和政府只有正确对待村民的利益诉求,依据相关法律和制度的精神,积极推进包括村务民主决策在内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项制度的创新,才能提高治理水平,缓和、化解农村社会的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目前,余杭区村务民主决策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完善村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

机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机制问题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最具基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才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因此,要完善村务民主决策,必须加强机制建设。村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是一个链式结构,主要有村民代表的产生、村民或村民代表议案的提出与受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关事项的落实等等,不论其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村务民主决策的有效性。完善村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村民民主选举村民代表的制度。村民代表的推选方式是否民主,村民代表是否具有民主素质和能力,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现在不少地方村民代表是由村“两委会”指派的,即所谓的“指派”与“派选”。即使村“两委会”不指派,也必须经过他们审定。而有些村庄的村民代表虽然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村干部往往与一些村民代表结成了利益群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村民代表的产生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反映民意,保证其代表性,《村组法》或者各省、市、自治区实施《村组法》办法中要具体规定村民代表的产生办法,县(市、区)人大和民政部门要指导和监督村民代表的产生,乡镇要组织村民民主评议村民代表。

二是建立和完善村民或村民代表议案的提出与受理的制度。中办2004年17号文件提出了涉及村民利益事项的决策程序,对建立和完善村民或村民代表议案提出与受理的制度具有指导性。但问题在于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例如,村民或村民代表知情权、参与权的享有程度直接关系到议案的提出;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召集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时,由于议案的提出者并不在场,村“两委会”成员对议案的意义、目的、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与议案的提出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议案提出的过程可能也不了解,这些都会影响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时的质量。我们认为,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召集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具体意见或建议之前,要对统一受理的议案进行公示,意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具体意见或建议时,要尽可能地安排议案提出者列席,并给予其说明议案提出的目的、实行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需要了解和解释的权利;在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研究具体意见或建议后,准备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之前,再一次进行公示,旨在充分反映民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开好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之前,村委会应提前3天将所讨论的内容通知村民代表,并在村务公开栏里进行公告,村民代表要走访村民广泛征求意见,以提高村民代表会议的质量。村党组织有责任检查、督促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做好这些工作。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时,要避免走过场,让村民代表尽量发表意见,村民代表要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客观真实地进行反映。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酝酿讨论。在表决的方式上,应杜绝举手表决的方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所有决定应有半数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对于涉及承包土地调整、金额巨大的集体财产处理和工程建设项目以及重要章程的修改等特别重要的事项,在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后,还必须实行村民“公决制”或“公议制”,只有在过半数的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才能生效。

2·理顺党员议事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

在建立和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的同时,必须理顺党员议事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党员议事会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村以党员议事会取代村民代表会议,在党员议事会开过后不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强调已经召开过党员议事会进行了讨论,只向村民代表通报一下,就不再组织讨论了;又如把党员议事会与村民代表会议一起召开,只是非村民代表的党员最后没有表决权。我们认为,这些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但却侵犯了村民代表的权利,不利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3·从根本上改变村务公开制度实施主体的错位状况

建立和完善村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就决策论决策,需要整个村务工作的制度完善。在这个方面,余杭区通过制订《余杭区村务工作规则》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问题在于,余杭区没有类似武义县村务监督委员会这样的制度和组织,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务公开制度实施主体的错位状况,不仅缺乏村务的事中监督,而且承担监督职能的责任者责任、权利和义务也不够明确。总体上看,余杭区村务工作制度目前还是外力即区委、区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为主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制度。由于缺乏内生性,由于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漏洞,由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某些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余杭区村务工作制度在村民意见或建议如何进入决策阶段,如何形成村务民主决策机制方面,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实际运作中的随意性,产生形式主义情况,也需要加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积极性,这是搞好村务民主决策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3:构建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机制

关键词:军队财务,科学管理,决策机制

一、现实财务决策中存在的不足

(一) 程序混乱, 论证不足

在实际中, 一些单位往往先由决策者提出方案, 各职能部门再去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二) 不顾财力, 超前消费

有些财务决策者在财务决策中不顾单位财务承受能力, 花钱大手大脚, 崇尚“超前消费”。“家底”经费达标的要花, 不达标的想法设法也要花。有的靠借贷或挪用其他经费, “拆东墙补西墙”来办一些预算外项目, 造成其他项目的经费紧张, 影响单位的全面建设。

(三) 突出政绩, 目光短浅

有些财务决策者为了在任期内突出个人成绩, 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建设任务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 只顾搞一些能得到上级领导赏识的项目, 办一些不该办的事, 账外债台高筑, 留给下任去处理。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对策

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的特点是, 以提高整体效益为目的, 以宏观决策为对象, 以系统分析法为手段, 以发挥集体智慧为前提, 以科学管理为中心。

(一)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民主的财务决策意识

1.实事求是, 财务决策切实符合部队建设的实际需求

深入了解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是实现军队财经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的是训练质量和官兵生活, 但最终影响的是的战斗力的生成。决策者通过深入部队基层, 不仅能够掌握部队管理的真实情况, 而且可以认识其自身在财务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症结, 正确处理军队财务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最大限度的减少军事和经济改革给军队财务带来的摩擦和震荡, 为军队财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的运行环境。

2.以人为本, 财务决策充分反映广大官兵的切身利益

财务决策充分反映广大官兵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是推进军队财务决策民主化得根本所在。通常情况, 军队广大官兵的愿望和要求, 能从整体上反映和体现军队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财务决策能集中广大官兵的意志和体现广大官兵的利益, 得到他们的拥护, 就可坚持下去;如果财经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广大官兵利益, 得不到他们的拥护, 决策者就需要认真思考, 再次进行论证, 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是官兵没有正确理解, 就需做好解释和正确引导, 如果确实方案有问题, 就必须对方案进行修正, 使之真正符合官兵的愿望和要求。

3.讲求民主, 财务决策广泛集中全体官兵的聪明才智

广泛集中全体官兵的智慧, 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才能推进军队财务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进程。要充分发挥军队财经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 建立领导、专家和广大官兵相结合的军队财经决策咨询机制, 把大家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建立最佳的军队财经决策方案。财经决策是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任务, 领导班子在财经决策中处于关键地位, 是军队财经决策的主体。

(二) 筑牢基石, 建立系统的财务决策信息采集机制

1. 完善信息采集的内容信息是进行决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财务决策方案的制定、优选, 也都是在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制定前要采集方案涉及到的所有信息, 广泛征求意见, 为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案论证时要对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能产生的影响, 采集可靠和权威的信息, 为方案的选择打好基础;方案实施过程中, 决策者要加强反馈信息的获取, 掌握具体情况, 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 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2. 规范信息采集的方式

信息采集方式影响着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信息采集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广”, 就是要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征求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人, 确保信息的完备;二是要“专”, 信息采集的对象必须包括专业人士, 使得采集的信息有更为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在确定采集信息的人员上, 既要包括决策方案的受益者也要包括未受益者, 可以存在非专业人士但必须包括相关专业人士;在方式上可以采取面谈, 发放调查问卷, 也可以采用写建议信的方法, 目的是信息真正反映出所有人对方案的真实看法、想法。

(三) 铸牢框架, 建立完备的财务决策约束机制

1.决策程序约束机制

决策前要坚持把科学论证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尽可能咨询相关专家, 并广泛征求广大官兵的意见, 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决策中, 要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反复分析、比较, 打分, 排出名次, 确定最终方案;决策后, 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做好信息反馈, 以便及时修正、完善方案。

2.预算约束机制

单位在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 都要考虑到预算的约束, 不能突破预算。这从表面上来看, 是为了“量入为出”, 取得预算收支平衡, 但实际上关系到军队建设的大局和正确处理各级部队、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3.责任约束机制

篇4: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依法决策

为加快我省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山东省政府2013年第4次常务会议确定由山东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送审稿)》。此后,在省领导同志重视支持和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最终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据了解,《规划》是我省第一部综合交通规划,是新一届政府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环渤海地区建设,全省启动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山东省发改委对此高度重视,深感责任重大,全力以赴开展相关工作。

《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承担主要编制任务,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积极配合。2013年年底,编制团队完成了5个专题报告和研究总报告,形成了《规划》初稿,全面征求了省有关部门和各市意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评审。

篇5:威海市村务民主决策实施细则

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 的发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缺乏民主传统,因此,发展民主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探索,人们发现,把 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结合起来,在国家层面实行间接民主,通过人民群众选举自己的代表制管理国家;在基层实行直接民主,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 民主权利,比较适合中国实际。

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如果民主决策制度不完善,决策没有民主化,或者民主决策没有具体的内容、严密的程序和完善的规则,人民的意志和诉求就得不到充分体现,人民的权利就没有保障,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不能够正常 发挥,各种义务也难以自觉履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法 顺利进行,社会全面 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代表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发挥人民群众的 聪明才智,实行民主议事、集体决策,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强化党的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措施。

篇6: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程序

于如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理论界一直非常关注,并围绕坚持决策原则、优化决策机构、完善决策程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坚持决策原则

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目的是规范决策行为,避免因个人专断、暗箱操作等导致决策失误,以确保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客观规律。专家学者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坚持一定的决策原则,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基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关键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是决策主体依据自身需求,对复杂的社会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决定了我们党在决策时能够也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指向。在进行党内决策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力求使决策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决策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要体现“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让多数人参加,在决策结果上反映多数人意愿;另一方面要体现“集体决策”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防止个人专断。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决策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必须坚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决策原则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体现,决策程序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运作。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就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决策而言,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是党内的基本决策机构。优化决策机构,关键是要平衡好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两个要素。内部成本即决策成本,主要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时间、精力等成本;外部风险主要指决策结果指向的受众所遭遇的风险。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决策成本成正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内部成本就越大;另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外部风险成反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少,对决策主体以外的人的利益与需求的代表性就越小,外部风险就越大。比如,党代表大会决策虽然可以更好地体现民主,但内部成本较高;常委会决策可以降低决策的内部成本,但外部风险较大。因此,优化党内决策机构,关键是正确处理并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各自在决策中的作用,有效平衡决策的内部成本与外部风险。这是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优化决策机构,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我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可见,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在党内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党内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优化决策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其决策权处于虚置状态。相对于全委会和常委会来说,党代表大会决策的内部成本较高。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和办法;继续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

发挥全委会的决策作用。从参与决策者的规模来看,全委会介于党代表大会与常委会之间,是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决策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的决策机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

策作用”。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一方面,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召开的次数;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全委会决策的范围,一些重大问题可以逐步由人数较多、人员结构较为全面的全委会来决策,在保证决策效率的同时充分体现党的集体决策制度的优势,体现党内决策的民主性。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并接受监督的制度,以保证常委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完善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与决策的民主性、决策结果的风险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决策机构的成员应由选举产生。这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的个人利益和偏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决策的公正性,而选举可以强化决策主体与选举者之间的权力授受关系和利益相关度,能够对决策主体的决策动机和行为形成制衡,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所以,选举不仅是决策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决策的外部风险。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比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等等。

三、完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决策需要经过的一系列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民主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关节点。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成本,而且能够降低决策风险,保障民主决策机制有效、有序运转。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完善决策程序,使决策的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当前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全面准确的信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是确保民主决策的前提。为此,应完善调研制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拓宽信息收集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网络和反映平台。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还应对决策进行咨询论证,这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步骤。一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二是建立多种方案比较制度。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决策,应当提出多个决策方案,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利弊进行客观公正的论证。三是建立决策方案社会公示制度。对于能够公开的决策方案,应规定社会公示的具体程序和方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在决策咨询论证之后,还应对决策进行讨论决定,以防止少数人独断专行。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主要应明确讨论范围、议事规则、表决方式等。比如,在讨论决定前,应把有关材料提前送到相关人员手中,确保参与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充分讨论;在讨论决定中,参与决策者应进行投票表决,必要时可以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主要问题意见分歧较大时,应暂缓决定,通过进一步沟通协商、修改完善决策方案来达成一致。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在民主决策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民主决策前、决策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还需要对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决策及时纠错改正。为此,可以建立对执行的跟踪和反馈制度,实行执行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决策成效的根本标准。

上一篇:六上单元四作文下一篇:三年级班主任工作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