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2024-05-21

教育类新闻的写作(通用6篇)

篇1: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消息类新闻的写作:

消息类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消息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

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 何)。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一)标题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对于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要求较低,只要能突出消息特点、说明消息事件就行)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注:标点符号正确规范。(特别是逗号句号、逗号顿号的区别等。)消息写作的原则和要求: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面。

3、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4、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篇2: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莆田秀屿:40亩棉田受虫灾 棉农苦找良方

种庄稼有个好收成是农民的希望,对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农民谢鹏飞来说,今年可谓是天不遂人愿,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棉花却遇到了病虫害,40亩棉花田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谢鹏飞的希望也可能会化成泡影。8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埭头镇后海农田垦区谢飞鹏的棉田,远远望去整片绿油油的棉花田长势挺喜人的,可走近仔细一瞧,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快要收成的棉花,叶子上叮满了虫子,密麻麻的白色蚜虫,如大头针的头大小,大部分的叶子已经成了淡黑色,叶子开始枯萎,棉花果实也在脱落。(棉农谢鹏飞:“这病虫害大概出现有一个月,可能就是没有下雨,天特别热,它们的繁殖很快,从叶子后面开始危害,把叶子的水分吸出,叶子就逐渐变黑,最后干掉,一株棉花就枯萎了。”)谢鹏飞说,今年他种了40亩棉花,投了近3万元的成本,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没想到了收成季节,却突然出现这么大面积的虫灾。虫灾从中央向四周扩散,一个多月来,虫害已殃及到整块棉田。(棉农谢鹏飞:“现在病虫害这么么严重,刚刚发生的时候我就去请教农机人员,还有农药店里卖农药农机人员,也配了很多药方,一直没办法打死,反而害虫越繁殖越多,现有整块地病虫害非常严重。”)这一个多月来,谢鹏飞也不断找农药店、找有关农技人员咨询,当地人称这种棉花害虫叫 “白果蝇”,学名可能是“白粉虱”或“白蚜虫”。谢飞鹏雇了两个人专门来喷洒农药,本来每10天打一次农药就可以,可现在他每2天或5天就打一次,农药也换了几十个品种,可棉花田里害虫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谢飞鹏望着棉田里那些遭受虫害的棉花不知如何是好。

篇3: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新闻形态的变化更新了其生产者的能力需求。因此, “‘单介质’记者转型成为多媒体记者, 是‘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再造的一个重要问题。”[3]为适应这种全新的工作要求, 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可以背的移动工作站, 以便记者能采集多种形式的内容。2002年, 背囊记者 (背包记者) (backpack journalist) 这一新名词出现在网络新闻学评论网站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 上, 引起各方关注。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 (Preston Mendenhall) 正是这种背囊记者的典型, 他历时半月, 横穿阿富汗, 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静态照片、录音录像等, 在广播和网站播出。[4]背囊记者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 1998年到2002年, 为培养学生的跨媒体平台工作能力, 美国大约有60%开办新闻专业的学校设置了新课程或者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 而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 也在2005年秋季学期开设了媒体融合课程, 并创建了媒体融合专业。

反观我国, 融合新闻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已经有不少具备前瞻视野的新闻传播机构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例如, 2010年, 安徽省最大的都市报《新安晚报》为全体记者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智能手机Iphone4, 率先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全媒体”记者采编队伍——这可被视为是背囊记者的简化版或中国版;[5]而隶属于光明日报社的光明云媒, 在2011年开启了三网融合实践, 并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制作新闻内容。

毋庸置疑, “融合新闻”已成为新闻文本形态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这也使得国内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为适应行业发展, 调整与改变需要渗透到新闻传播教育的每个方面, 当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设置开发、定位调整与内容更新。

一、融合新闻对新闻采写类课程的挑战

融合新闻的产生基础在于媒介融合, 而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 并籍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 打造核心竞争力,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 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 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6]将此聚焦到人才培养上, 两种新型人才将会受到欢迎:“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这也成为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而具体的每一门课程, 都要以此为宗旨进行相应的定位、教学与实训。

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方案中, 新闻采写类课程可谓是最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之一, 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学生毕业后, 能不能有效地与行业接轨、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记者, 与这门课程的定位及教学密不可分。当前的新闻采写类课程主要根据新闻依附的载体被分成两种:“新闻采访写作”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主要针对纸质媒介, 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则如其名称所示, 以广播和电视两大领域为主要针对的媒体范畴。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产生的融合新闻, 使依照这种区分方式而拟定的教学方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表现如下:

第一, 在新形势下, 支撑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的新闻思维需要得到更新。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面对的媒体介质相对简单——要么是纸质媒介, 要么是广播与电视, 而纸质媒介上的新闻写作不需要视频、音频、动画等制作与链接, 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则与纸质媒介上的新闻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前述的课程规划以及由此生成的教学方案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如今, 方兴未艾的网站新闻、微博/微信新闻的融合特质颠覆了以往还算清晰的区分, 以网站新闻为例, 它一方面依仗纸质媒介上的新闻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又需要对电视、广播新闻有所熟识以便有效进行链接。而同时, 互动性这一传统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格外关注的特性, 在当前的融合新闻制作中被推到了新高度:受众作为新闻信源的巨大功用, 包括其反馈所产生的思考促动都成为新闻采访写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

第二, 课程教学的内容增多。融合新闻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媒体成员的增加, 使得新闻所要依附的载体范围扩大, 而不同媒介上的新闻, 即使体裁一致, 其采访写作也有着不小的区别。要制作融合新闻, 首先就要掌握不同媒介载体上的各种新闻体裁的采访写作技能——只有具备生成融合新闻组成细胞的能力, 才能进一步将其有效地排列组合, 并产生“化学反应”以形成具备深度融合特质的新新闻文本。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除了传统的文字新闻体裁、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之外, 还需要向学生讲授不断出现的新媒体新闻体裁, 以及构成不同媒介新闻的多种符号与组合技巧, 这使得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增加了许多。

第三, 教学体系需要重构。传统新闻采写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已较为成熟, 比较常见的是以新闻体裁为章节进行讲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则还有一种方式:将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分成两大部分, 再在其中以新闻体裁作为框架。但融合新闻的产生, 使该类课程的教学不得不打破上述体系:新媒体新闻的出现, 增加了以互联网为主的新闻负载媒介,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复杂。与此同时, 还必须将对信息符号进行“整合”的内容步骤贯穿其中, 以此来使学生掌握融合新闻的生产技能。怎样更新教学体系, 使其既能够适应当前的新形势, 又有着合理的逻辑结构与步骤程序, 是一个必须应对的难题。

第四, 实训作业需要重新规划。无论是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 还是力求与融合新闻相契合的新式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 实训作业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纸质媒介为主要针对对象的传统“新闻采访写作”, 在实作训练上往往并不强调团队合作, 但融合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为基础, 培养能够制作融合新闻的新式人才, 绕不过对媒介融合这一生态环境的考量与介入, 而正如迈克·麦金教授所认为的, 媒介融合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的态度——以团队的方式工作”, 因为“团队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基础”。[7]强调全能型记者编辑的培养, 是聚焦于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手段、进行各种新闻体裁的采访写作能力层面, 但在工作方式上, 需要让学生们建立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以被视为经典试验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新闻中心的“合作操作模式”为例, 在该媒介集团中, 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的内容生产被集中到同一个编辑部的指挥下进行, 由此打破了不同媒介间的技术和管理限制, 有利于对新闻线索按照不同媒介的表现形态进行多角度、多形态的深度挖掘报道, 以此科学合理地制作出适合各自传播表现形式的媒介内容。不难看出, 这种融合不只是文本层面的信息符号交汇, 更是一种媒介组织结构的转变, 强调资源共享, 互补互足。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适应这样的工作组织, 建立相应的专业思维, 是其能够制作出合格的新闻产品的重要前提。比较而言,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实践作业转型相对简单, 因为机器设备等原因, 该门课程的实作训练一向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新闻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带动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前行, “融合新闻”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 需要高等教育与之契合呼应。在已成体系的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内尝试改革与创新, 是国内各相关高校院系无法回避的试验路线。

二、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的改革应对策略

挑战已然摆在面前。要培养能够适应媒介融合新形势, 并有效生产“融合新闻”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各高校院系及授课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探索创新, 更新教学模式并付诸教学实践。具体应对策略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 授课教师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受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拘限, 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内教学与业界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授课教师不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传授的知识落后, 无法在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产生作用, 更别说与国际接轨、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及与之相应的技能培训了。这一痐疾如要阹除, 需要授课教师积极面对, 加强学习, 一方面参照国外先进的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努力与本国的业界保持密切联系, 两相结合, 生成新闻采访写作技能培养的教学思路与具体方案。现阶段, 教师的当局之急是需要迅速延伸转变传统的单介质新闻采访写作观念, 嵌入“融合新闻”思维。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将授课教师输入至新闻前线, 让他们了解行业发展状况, 并努力开拓国际平台, 使教师具备更为开阔的视野。作为教师个体, 要对业界新生现象保持敏锐的知觉,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与学习中进行观察与积累, 从而在教学中打开思路, 积极思考, 有效应对。

(2) 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增加课时。融合新闻的出现, 提升了新闻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与之相应, 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也需要加强。作为与学生将来的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专业核心课, 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需要扩充课时, 以便用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更为充分的实践训练去武装学生, 使他们在校园里打好基础, 将来能够从容不迫地走上工作岗位。事实上, 制作融合新闻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 教学内容的扩充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 增加采访写作类课程的课时是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与融合新闻发展的必须反应。

(3) 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对于融合新闻显现出不适应的态势, 搭建新模式无法避免。能够有效吻合融合新闻制作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 新闻观念确立。二是, 采访技能培养。三是, 写作技能训练。在确立新闻观念的第一阶段, 教师需要讲授、比较传统新闻与新媒体新闻,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融合新闻的观念与特质, 生成对记者素质及技能的要求。由于采访技能的通用范围较大, 所以在第二阶段需要更新的内容并不太多, 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采访”部分的教学框架也勿须过多的改动。

第三阶段——写作技能训练是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首先, 需要让学生掌握当前不同媒介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其各不相同的新闻组合符号以及由此导致的写作要求。例如, 广播新闻主要以音频呈现, 传播通道较为单一, 没有其他符号辅助听众理解信息, 所以写作时思路需要格外清晰, 并强调文字稿的通顺流畅、朗朗上口。而当前的微信/微博新闻主要由图片、文字和视频链接组合而成, 其标题写作与报纸新闻类似, 在客户端中, 图片往往还会与标题同在。正文既需要嵌入视频, 又需要用文字进行简要叙述, 另外, 为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 鲜少出现篇幅较长的深度报道与专题新闻。这些特征都需要在相关的采访写作教学中给予强调。其次, 沿袭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的结构布局, 用新闻体裁作为框架进行章节教学, 并在其中强调由于不同负载媒介而产生的区别。例如, 新闻消息体裁, 虽然有其一般规律作为基础, 但不同媒介之上的消息在写作上呈现出不小的差异:广播消息与电视消息不太一样, 与报纸消息、网站消息的差异更大;而报纸消息与网站消息的相似性较多。最后, 生成融合新闻的写作规律与技巧。现阶段, 国内的融合新闻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数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报道的权力, 只能依靠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来进行新闻领域的开拓, 最常见的形式是新闻转载与视频链接。而传统媒体上的融合新闻大多只是一种对其他媒体新闻的“摘录”与“评论”。例如, 凤凰卫视2003年初开播的“有报天天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等。但随着新闻业界的不断发展, 国外具备深度融合性质的新闻样式也会逐渐出现在中国的媒介之上, 作为人才培养大本营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 国内各高校院系应进行前沿性质的研究与开发, 并适时将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

(4) 对实作训练进行重新设计与完善。实作训练模式也需要重新建构, 一方面, 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新闻的采访与制作, 训练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 紧扣学校及社会的热点话题, 培养他们的新闻敏感性, 让他们能够进行“仿真”模拟, 缩小学校作业与将来实际工作之间的情景差异。这种实战操作应贯穿采访和写作两大教学板块, 与老师的理论教学、知识传授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与此同时, 强调“互动性”在其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根据受众 (其他同学) 的反馈寻找新闻线索、形成采访思路, 并在写作层面注重关照受众需求。另外,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搭建相应的实作平台:有条件的院系, 可仿照汕头大学设置融合新闻实验室;若这方面条件尚不成熟, 授课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平台铺设。例如, 建立新闻微博/微信账号、网络空间, 鼓励学生利用手机、单反相机等较为普及的工具进行新闻的采集与制作, 逐步适应“背囊记者”的工作方式, 并利用网络展示来促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实战热情。除此之外, 每年的暑寒假时期, 各高校可专门拨派教师带队, 让学生进入媒体实习, 在真正的社会环境与职业空间中粹练、提升专业能力。

融合新闻是中国新闻业界一个初露头角的新闻样式。正如尼采在论述使用打字机改变了其思维方式时所说:“我们所采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的思想形成过程”, 互联网时代的来到, 也使得我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异。融合新闻, 正是这一变异在新闻领域的反映与折射, 它契合了人类传播时代的滚滚向前, 其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作为新闻工作者, 需要对此现实有所洞悉, 而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高等教育机构, 更需要对此进行呼应。有学者指出:“面对今天的学生, 我们可能难以教会他们使用每一种最新的技术工具, 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技术工具的本质与演进趋势;我们可能难以让他们拥有各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但是我们要让他们拥有扩展和更新自己知识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结构;我们可能难以让他们掌握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应用性技术, 但是我们要让他们信守新闻传播的职业责任、掌握控制信息传播效果的技术原则。今天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设施、师资结构、培养环节、科研机制的改革与建设, 都需要向上述目标接近。”[8]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目标的一次不甚完善的微观层面的努力。

摘要:融合新闻的出现, 使新闻传播教育亟待改革。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由于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显得极为重要。现阶段, 融合新闻使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授课教师需要在新形势下转换思维观念, 重构教学体系与模式, 并重新设置、完善实作训练;相关高校院系也需要为授课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业界接轨提供必要条件, 同时调整培养方案, 增加课时, 搭建实作平台, 以种种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业界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融合新闻,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挑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 2006 (05) .

[2]马忠君.2012年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新闻”作品解读[J].中国记者, 2013 (01) .

[3]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今传媒 (学术版) , 2010.

[4]宋昭勋.新闻传播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 2006 (01) .

[5]新浪新闻中心.新安晚报全媒体新闻采编团队诞生[DB/OL].http://news.sina.com.cn/m/2010-11-22/140821513110.shtml.

[6]孟建, 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 2006 (07) .

[7]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J].新闻与写作, 2009 (08) .

篇4: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篇5:会议类新闻稿写作

会议类新闻稿怎么写

表面上看,会议消息是所有新闻稿件中最容易写的一种。

其格式固定,文章不长,不用更多采访,大量采用领导讲话,大段摘抄文件等会议材料,加上要人出席,文章的确不难写。

但是,表面上看来最好写的会议消息,要写出新意,让读者喜欢,实际上是最难写的。

很多会议新闻注重渲染和交代的是开会的场面及其程序,而不是从读者的角度报道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信息。

会议新闻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与其新闻写作中的政治话语不无关系。

如在会议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指出、强调、总结、着重指出”之类的政治话语,还有诸如八股式的“隆重召开,胜利闭幕,关键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等。

以至于有的学者把这些称为“报道的模式化、礼仪化”。

所以,很多记者就套用固有的模板去写会议新闻:例如:xx时间xx地点召开了xx会议,与会领导有xx,xx作了重要讲话……如何摒弃这些陈旧模式,以全新的视角采写会议新闻,把会议新闻“活”起来,“动”起来?

采写内容“三忌”

由于会议一般都比较长,而且难免有领导的套话夹杂其中,因此要写出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的会议新闻,首先要做到“三忌”。

“忌长”。

有人曾作过调查,长篇大论的会议消息,没有看完或根本不看的被调查者约占七成;但简短的会议消息,看完的或基本看完的约占七成。

可见,会议消息简短才是读者所喜欢的写作方法。

“忌空”。

作为会议,难免要讲“道理”,难免显得空一些。

但是,会议消息就不能显得“空”,就不能写成议论文,写成一大堆空洞的理论文章,这是由消息的新闻定义所决定的,必须写新闻的“事实”。

“忌细”。

对新闻事实进行概要的交代,要点的交代,是消息写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不能事无巨细,通通写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使读者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

对新闻素材一定要有所选择,一定要注意新闻素材的典型性,即使是会议内容、领导讲话,都要有所选择。

写出“实”的会议内容

首先,对工作会议应注重其内容而不是其形式,需要的是从“会海”中捞“活鱼”,从中挖掘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即不求其全,择要而写,这样才能跳出会议报道的框框,和陈旧模式。

而对会议本身,就没有必要直接去反映它。

如果要说起这个会议,最多只是附带地提一下消息来源于这次会议。

其次,要吃透会议精神。

会议上领导报告的内容非常多,只有吃透会议精神,才能从中选择最主要的、读者最关心的信息来落笔。

有人说,写会议新闻稿时,屁股坐在领导的角度上,体现的是较浓的宣传味,坐在老百姓位置上突现的就是新闻性。

报纸要让领导与群众双满意,记者在写稿时必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第三,要善于了解会议的背景。

每次会议的召开都有一定的背景,这些背景材料往往不受重视。

其实,这些背景材料可以帮助你把会议消息写活。

新华社的著名记者郭玲春写的会议消息,往往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而把领导讲话中的最关键几句用直接引语引出来,点缀在背景材料中,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厚,主题更为突出。

在“特”字上下工夫

写会议新闻,要求记者或通讯员应抓住会议的特点,找出会议的特征,分析会议的特殊性。

写特点,就是要研究会议中独特的东西。

在写作时,要抓住那些既反映会议特点又能为群众所关注的内容写出独家新闻,给新闻赋予鲜明的个性特征。

对于会议程序和名单,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于空洞的表态和重复的内容要舍去,尽量反映那些群众欲知而不知、求知而没得、想干而无方的问题。

首先,选活的事实,用活的材料。

要写活会议新闻,除重大的会议外,一般情况下要力戒大段抄录会议材料,就是一些“死”材料。

有经验的记者在参加会议时,善于捕捉会议过程中出现的生动而有趣的活材料,往往会有独到的发现。

其次,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发现有价值的事实。

一篇新闻,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几个不同的主题,应选取那些最新鲜、最有特色、最能拨动受众心弦的角度来报道,要对参与会议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

结合参会者的个人体会更加生动具体地探讨会议的意义所在。

这些采访对会议精神的表现更深入、更细致。

此外,对在会议中了解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不仅仅满足于会议举办者提供的材料,常常是顺藤摸瓜,围绕相关主题,做好链接新闻报道,使报道的视野得到拓展,内涵得以深化。

会议类新闻稿写作范文

x月x日,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长陈如平研究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书记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专家万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主持人韩立福博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吉林, 市教育局副局长于卫东,区委书记杜永光,区委宣传部部长高志勇,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宗华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区政府副区长方玉美在会上致了欢迎词。

此次会议在我区召开,是对我区多年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区教育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的机会,也是我区教育走向全国的一次非常难得机遇,对于我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成长与发展等都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标志着我区在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与会专家做了五场专题报告,区教育局和我区6所学校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枣庄十六中、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三中、实验小学、文化路小学、红旗小学的成果现场展示,现场观摩了有效教学课堂。

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我区新课程成果展示文艺演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自我区被确立为“全国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实验区”以来,我区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入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培训教师和增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

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各项实验工作,有效推动了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

抓实了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行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找准结合点 ,认真落实了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积极探寻评价方式改革的新路子。

积极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教科研基地5处,省级14处,市级30处,共有全国和省市级实验课题236项,教科研工作已经延伸到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对全区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教育报记者赵晓雅、中小学教育管理杂志记者林清华,全国15个省(市)80多个县(区、旗)教育局业务局长、教研室主任、校长、骨干教师和我区区直中小学校长、乡镇教委办主任及各课题组成员,共计约500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阅读

四类新闻稿写作要点

一、会议类新闻稿写作要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6、描绘会场气氛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二、表彰类新闻稿写作要点

1、表彰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都要写全称

2、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介绍要突出优秀之处,要体现事迹的教育性

3、受表彰对象的感言要有针对性,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要有实际意义

三、活动类的新闻稿写作要点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

2、写作要紧扣活动主题

3、要根据新闻稿投放的媒体,确定新闻事件的主角

4、活动程序要分清主次

5、描写活动现场,一般采用总分式的段落写法,重点突出活动的特色

6、活动意义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向

四、竞赛类新闻稿的写作要点

1、介绍评委要有所选择

2、比赛中,同学们的参与情况有必要体现

3、比赛现场描写侧重于简练地概括选手的表现

篇6:教育类新闻的写作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是中央电视台“情满中国2008年抗击冰雪专题文艺晚会”上《爱心接力》节目中再现的一个场景。这张照片由(《南方都市报》实习生陈奕启、记者方谦华1月30日拍摄于广州火车站。当天部分列车恢复运行,大量的乘客聚集广州火车站,其中一个女孩在人群中昏倒了,众人接力把她抬出来救治。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习俗,但一场50年不遇的冰雪阻断了人们的归路,公路因雪被封,铁路因西北大雪破坏电网断电停运。因而有温家宝总理两下湖南一下广州的慰问,有唐山自发组织的农民电网救助队感恩(1996年唐山大地震郴州人民曾奔赴唐山救助)奔赴湖南郴州之行,有军队、武警战士奔赴抢险第一线的决战,有数百万普通百姓自觉到公路、铁路扫雪除雪的行动,有有关省市县自觉组织电力抢险队帮助灾区抢救电网的行动,有广东无数企业挽留外来工在广东过年的热心行动,有相当多省市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抢险,有全国各地数以亿万计的热心人士的捐助,有贵州、湖南群众自觉发起的绿丝带行动(任何有需要帮助的行人都可以免费搭乘挂有绿丝的带机动车)……令人感动之余,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中央到地方的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有待完善,各地电网在建设过程中的设计问题,铁路、公路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有春运交通的疏导问题……

面对这场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对这场人类与冰雪抗争涌现出来的事迹,面对这场数以千亿计损失的雪灾,你是否有很多感动,有不少反思?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理由】

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关注焦点,是新课程改革实验对广大中学生的的基本要求。虽然这样的命题可能不会直接出现在高考题上,但通过这场雪灾的关注,在写其他文章时,会多一场思辨,多一些鲜活的材料,所以不能不加以关注。

【写作点拨】

这道题没有审题障碍,关键要明确一个写作方向——是写你的感动,还是你的反思? 写感动,要注意关注整个雪灾救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并由此生发你什么感想。写反思,你要注意把握一个分寸,不能把话说得太过绝对。

【参考范文】雪飘,雪融

河北辛集中学高三理(1)班李志肖

雪花,飘在了长江以南,飘着飘着就成了一场灾难。

因大雪,某省境内的铁路和公路已结了很厚的冰层,各线路停止通车,火车站内滞留了大批旅客。飘飞的大雪,黑压的云层,更使得车站内嘈杂一片。

一个摊位前,一个女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女人的眼神在物品间徘徊,最后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问:“大姐,这方便面多少钱一盒呀?”一个胖婆用尖酸刺耳的语调回答:“15。”女人一惊,又指着旁边的面包问:“这个哩?”“5块。”肥婆不耐烦地答道。小女孩拉了拉女人的衣角,偷偷地说:“娘,俺想吃方便面。”女人有点为难,转过头对肥婆不好意思地说:“大姐,能便宜点不?俺……”女人没说完,肥婆就不耐烦地答道:“不买就算了,我又没逼你。现在什么不贵呀!”肥婆的表情有点狰狞,把小女孩吓得往女人后面一躲,半天不敢探出头来。女人看了看女儿,想了想说:“那来一个面包吧!”

回到车站的休息区,人还是那么多,女人心里酸酸的,空落落的,拉着女儿一边走一边想:“这人咋这样哩,缺德发国难财,俺在外打工一天才挣20呀!”正想着,女人就听到一个声音好像在叫她:“大姐,大姐来这边吧!”女人寻声一看,是一个戴着眼镜,长得挺斯文的年轻人。女人确定了一下是在叫她,便领着女儿坐了过去。女人礼貌地说了声谢谢,年轻人灿烂一笑,还露出两个酒窝,那笑容让女人心里微微一颤,好像温暖的阳光照了进来。年轻人看着小女孩,小女孩似乎真的饿了,狼吞虎咽的,年轻人微笑着从包里拿出一瓶水递给小女孩说:“小妹妹别着急,慢点!”小女孩看看水又看看女人,没接。女人说:“不行!谢谢你大兄弟!”年轻人笑着说:“大姐,没事。出门在外的,咱们都是一家人,现在又遇

到这场雪灾更是缘分,更应该互相关照呀!更何况这只是一瓶水呢!”女人说:“大兄弟,谢谢你!俺该给你多少钱?”年轻人没说话,女人一看就想:这人不会这么单纯地对别人好,哎,认了吧,他要多少,就给他啦。年轻人说话了:“那就让小妹妹对我说声谢谢吧!”女人愣了,半天才反应来。她有点惭愧,对女儿说:“快说谢谢哥哥呀!”小女孩怯怯地笑着说:“谢谢哥哥。”年轻人欣然地点了点头。

女人看着站内嘈杂的人,看着站外飘飞的雪,心中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她想,雪一定会融的,因为好心人会发出像春日阳光一样温暖的光……

【点评】

此文紧扣材料,采用记叙文的文体,从一个女人及小女孩的视角出发,截取了她们在火车站等车时所遇到的两个生活片断,运用对比的手法,在一贬一褒中鞭挞了自私自利、发国难财的丑恶行为,颂扬了关心他人、为受困人群伸援手送温暖的爱心举动,而这也正是本文要集中表现的主旨。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着雪灾创设意境,烘托氛围,运用言语、神态、举止、心理等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河北辛集中学曹保顺荐评)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4岁的辽宁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明,在暴风雪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处骨折。同行者为救其性命,12次向人下跪求救,却屡遭冷遇,刘明明最终命丧狂风暴雪之中。此事前不久经媒体披露后,舆论一片哗然。

12次下跪又能如何?居民拒绝,警车绕道,“120”更是见死不救。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寒冷彻骨,而如此的世情冷漠,则凉透人心。当刘明明的同伴一次次双膝下跪又一次次从雪中失望爬起时,这种群体道德缺失造成的悲凉蔓延到每个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的含意的范围作文。

【命题理由】

“道德与荣辱”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国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正处在成长期的它们更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荣辱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意义深远,对于提高整个国家公民的素质水平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题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写作指导】

事件本身对考生的思想情感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材料最后提到“这种群体道德缺失造成的悲凉蔓延到每个人”是写作的主要方向。应围绕“道德”从个人、民族、国家的不同角度探讨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照片真假**迅速成了娱乐直闻。真老虎还是假老虎?真照片还是假照片?周正龙、中科院专家“拿脑袋”赌照片真假,网友“手把手教你拍摄华南虎”,老虎年画开始热销涨价;政府官员、媒体、摄影家、野生动物学家,乃至外国杂志全都卷了进来,形形色色的人“娱乐其中”……

要求: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命题理由】

高考作文命题总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突出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强调自我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发现。

【写作指导】

上一篇:如何高效利用语文早读课下一篇:期末学生大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