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8

作为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应当如何在工作中始终坚守这一底线而不致沉沦,是所有媒体从业人员都应当经常思索的问题。对公共道德和法律权益的守望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也是媒体的崇高使命。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所说:“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两支重要生力军,新闻媒体的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闻媒体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媒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1:

论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摘要]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政府引导与媒介舆论的正确认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负有重大责任。媒体一些片面的、夸大的报道,渲染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制造了一些恐惧情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媒体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客观准确地报道、评论大学生就业情况,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地开展。

[关键词]政府 舆论导向 大学生就业 影响

[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 ),女,四川南充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37)

信息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力量不可低估。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新闻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地反映就业现状和真相,正确分析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媒体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报道入手,对新闻媒体及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有的作为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的不实报道及不良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在网络媒体还是在报纸、电视、广播及杂志等传统新闻媒体中,都不乏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和就业难的报道。在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中,多数媒体能把握分寸,真实地反映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与产生原因,自觉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以理性选择内容、诠释事实,使报道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大肆渲染求职者之众、岗位之少,片面夸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使受众闻之情绪灰暗,造成莫名的社会恐慌,如抓住招聘现场人潮涌动的场景或以“上千名硕士研究生竞聘猪肉连锁店员工”等。还有媒体随意放大个别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弱点及非理性期望,误判广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和理性选择,既误导大众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客观认识,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正确把握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应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进行正确、真实、客观、有效地报道,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新闻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其家庭的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其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要及时制定和出台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新闻媒体要把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导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反映,正确引导,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新闻媒体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这份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需要把国家、民族、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如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报道中,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应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应成为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舆论手段。媒体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应准确地、连续地、广泛地予以解读,开辟专栏解疑释惑;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就业举措和就业工作成绩应及时让公众知晓,引导大学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让公众更多地看到希望。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既是我国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应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2.新闻媒体要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报道应真实、准确、全面,特别要深刻分析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对大学生就业新闻事件评述应力求客观、公正,就要求媒体有正确的就业观,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不能向公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更谈不上客观反映事实和正确引导舆论。如媒体对大学毕业生是选择“窝居”一线城市还是选择“阔居”乡镇甚至农村的报道不能以自身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更不能简单地得出是非结论,而应挖掘其选择和决定的影响因素及透过表象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于城乡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人事、户籍管理制度局限与个人理想、家庭的厚望等现实和矛盾不可回避,但也不能高调,以致失去公信力。

3.新闻媒体应强化就业服务,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时代,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坚持面向并服务于广大学生及家长的理念,为社会最广泛、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服务,更多地关注、评述、服务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媒体不能抓其表象而误导大众,在引导社会客观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积极为大学生择业和用人单位选才提供服务。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组建,2008年4月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启动,这些公共平台的建立,使信息得以共享。如果全国各级新闻媒体自觉建立起兼容信息服务、网络招聘、政策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信息服务平台,突出公共服务的特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包括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失业登记等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并开展一系列客观、真实、深层次的、能够令人信服的评述,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促使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三、政府应引导全社会客观、理性地评价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等关键问题既要深入研究,又要客观、全面地评判。政府应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理性分析,重视消除不客观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

1.客观看待就业率的作用。如今,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一做法在帮助考生及时了解信息、慎重选择专业、让公众及时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促使高校重视就业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仅以就业率的高低对高校的办学及毕业生的就业作出判定有违实际。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事实上,其他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并不是很高,相关资料表明,2004年美国20~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8%,大学毕业生离开校门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5%~58%。2005年日本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7.4%。韩国仅为56.4%。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但单凭就业率指标对学校下定论有失公允。对于目前我国公布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时间截至当年8月31日)和年终就业率(统计数据时间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时间是否合理;毕业生在毕业当年年底前就业是否真能表明学校的办学水平高、培养质量好;就业率的数据统计口径设置是否科学等全社会应客观地看待就业率的作用,科学地分析、合理制定就业衡量指标。高校应根据就业率的警示及时发展社会急需学科,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紧密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就业。

2.理性分析“扩招”和“就业难”的关系。随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扩招”被指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甚至说我国大学生“过剩”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所期望的地区、城市找不到工作是事实,但我们不应该随便将所谓“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不加分析地简单地联系起来。先看两组数据:一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1997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1.1%,同年全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而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7%,2008年达到2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大学生又怎么会“过剩”?二是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OECD国家1998年对应指标的平均值为80%和26%。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在劳动力中一万人中仅有8.4人,而日本为80人,美国为74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从业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不能因为部分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就说是大学毕业生太多所致,应理性地将“扩招”看成是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为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才能满足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政府应引导社会从更深层次综合分析、挖掘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3.有效采取措施,促使毕业生就业。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毕业生就业,如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理论上讲上述措施的确很好,但在现实中这些措施能否施行呢?“创业带动就业”没错,创业成功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岗位,促进就业,但应届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少能创业成功。从近年来的统计资料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案例有,但不多。至少说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绝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看上去美妙,但实际上很难。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能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渠道,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脱离实际空谈创业。

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贫苦落后地区就业,这确实是一条可行之策,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也解决了这些地区的人才缺口。但对于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绝对不能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沦为形式主义。我们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的同时,要理性思考大学生下基层干什么,到条件艰苦的贫苦落后地区能得到什么?基层和艰苦贫困地区是否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盲目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及艰苦贫苦地区就业就是缺乏理性思考,是对国家、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在鼓励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的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他们下去后的事业发展、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唯有坚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他们既敢于下得去,又能够呆得住,今后还能流得动。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保障,对未来生活、事业发展有希望,才可能成为长远有效之举。

对就业形势的报道要力求客观、准确,既不能粉饰太平,回避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不要渲染放大就业难度,造成社会恐慌情绪。受众了解这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媒体报道所构成的媒介意义环境,将对受众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努力解决制度性障碍问题,媒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开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安林瑞.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J].发展,2007(12).

[2]丁柏铨,金燕博.坚持在新闻报道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J].新闻实践,2007(4).

[3]廖运建.始终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当代传播,2007(5).

[4]郑成功.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5]吕荣娟.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看不见的手”[J].成人教育,2008(5).

作者:高晓琴

新闻媒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新闻媒体要做企业合法权益的守望者

作为守护社会良心底线的崇高职业,应当如何在工作中始终坚守这一底线而不致沉沦,是所有媒体从业人员都应当经常思索的问题。对公共道德和法律权益的守望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也是媒体的崇高使命。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所说:“司法机关和新闻媒体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两支重要生力军,新闻媒体的监督是改进和完善司法机制的良药和促进剂。”

有些时候,媒体要有勇气面对“问题新闻”。而这个时候,媒体人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是:事件真相、新闻事实离法律事实可以有多远?法律事实是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和采信的证据所证明的事实,那么对于那些没有证据或无法用合法手段采集的证据所能证明的事实,新闻媒体是否有责任加以揭露;而以合法的新闻采访权限和手段仍无法披露的事件本身的真相,是否就要任其湮灭于世?公众出于对法律至上权威性的认识,他们坚信,法律是公正的,法律所做的认定是真正的事实。因此,当法律被曲解、误用乃至滥用的时候,新闻媒体面临着尴尬的两难处境,不知其置身何处。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应当做的就是以法律捍卫法律,法律依然是我们“惟一可靠的指导”。

“两手抚不平,双肩担道义”,但毫不讳言地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媒体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尤其在为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市场有序化建设方面,媒体所做的事情还是太少。媒体不应仅仅满足于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做几次采访、发几声呐喊,而应当适时地做一些经验的总结并加以升华。本书编著者孙江作为一名从事过法律实践和法学教育以及新闻业界的媒体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即将实践中碰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归纳、整理,从实践中继续学习、总结提高。这些案例经过精心的编辑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是一些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可能碰到的,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把这笔财富利用好,充分、完全的发挥其价值,他把这些案例编著成册,呈献给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对企业维权投以关注目光的人们,于是促成了《法律维权启示录》一书的编辑和出版。

《法律维权启示录》一书主要收录了编著者和他的朋友们近年来参与采访报道的典型案例,全书以案例为依托,既有精彩的引言导入,又有学界专家观点、媒体相关报道、编者法律点评以及相关法律条文。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精选了二十四个经典案例,其中“安迪状告沃尔玛”一案,是孙江和其他媒体的同行们历经两个多月的辗转奔波,赴合肥、深圳、太原等地,最后终于促使沃儿玛中国公司接受采访并就有关安迪公司诉美国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WaI-MartStores,Inc)侵权一案发表声明。虽然本案最终因中美司法制度的差异等原因,致使安迪公司未能获得补偿,但通过此案的采访报道,揭示了事件真相,警醒了大批中国企业。“丰源酒店”一案,也是由他最先予以关注、组织力量采访,随后有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及《中国日报》等二十多家权威媒体相继关注并跟踪采访,最终本案引起广西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最后得以顺利再审,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正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但同时企业遭遇侵权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发展与成熟,不但需要法律的完善与执法的得力,同时也需要新闻媒体的有效监督,每一个视媒体为崇高职业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成为企业合法权益的忠实守望者。

2004年10月18日于北京

本书作者简介

孙江:男,汉族, 1967年生,中共党员,职称副教授。兼任人民网法治频道、中国企业维权网企业法律维权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1991年7月,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留校任教。1993年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1995年7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期间,曾兼任中国商贸杂志社、中国中商广告公司、北京国贸影视制作中心和梅迪亚电视传播中心的法律顾问。

1999年起,先后兼任两家中央级经济类媒体周刊主编、主任。期间,独立担纲策划的“安迪状告沃尔玛”、“慎昌案”、“丰源酒店案”、“龙威公司案”等法制报道,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安迪状告沃尔玛”被三十多家报纸转载,在当年被评为中国企业十大新闻提名奖。1987年至今,分别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日报市场报》、《中国商贸》、《中国企业报》、《法律科学》、《中国贸易报》、《中国改革报》等报刊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和新闻作品。2001年主编出版了《二十一世纪法律热点问题研究》一书。2002年担任走向卓越丛书《伟大复兴》一书执行主编,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最早倡议并创建中国企业维权网。

作者:陈 重

新闻媒体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拓展训练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课堂理论宣讲、专题讲座逐步走向拓展培训活动参与的体验式学习模式。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效果显著。高校拓展训练培训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方案,锤炼学生干部塑造完美人格,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多种风采,强化辅导员技能成为多方位教育能手。

关键词 拓展训练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校园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大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例时常在各所高校中出现,仅2011年上半年,全国就有40名高校学生自杀身亡”。①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1 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1.1 拓展训练涵义、特点与课程内容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验式学习形式,源自二战时期英国海战求生,后盛行于人才资源管理培训系统。1995年进入中国,2002年北京大学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学校教育系统中,之后拓展训练如雨后春笋一样在高等院校安家落户。学校拓展训练的开创者钱永健教授认为:拓展训练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体验式教育在中国特定环境中的产物。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景,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活动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②

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是以游戏活动开始,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并存,体能刺激适中,心理刺激最大。课程以综合体能活动为载体,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挖掘个人潜能、提升自我、熔炼团队为目标。

拓展训练内容丰富多样。依据主要课程内容,可分为破冰类课程、沟通类课程、团队协作类和个人挑战类课程。依据练习的场地,可分为室内拓展课程、户外拓展课程和专业场地拓展课程;依据拓展的目的与任务,可以将拓展训练分为激发潜能类课程和熔炼团队类课程;依据拓展的功能可以将拓展运动分为健身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等。

1.2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与拓展训练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1.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得以体现。③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态需要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依据广东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编的《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阐述可归纳为:心智潜能得到充份发挥,形成了优良的心理品质,情绪稳定、适应良好、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三大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八大特征。

1.2.2 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成为研究新领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心智潜能得到充份发挥,情绪、意志、人格、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以及心理行为等得到健康发展。这与拓展训练挖掘个人潜能、完善健全人格、完美團队合作意识的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从传统的课堂理论宣讲、专题讲座走向多种活动参与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而拓展训练教育模式的引入更是打开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扇大门,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自信、理解、信任、沟通、团队等抽象性概念一下子直观起来。在拓展训练专门设计的游戏体验活动环节,学生将会毫无保留地展露出自己做事的行为方式;在分享讨论环节,学生在兴高采烈地诉说和倾听过程中将显露其行为活动的心理路程;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在分析活动成功或失败、完美或缺憾的过程中将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拓展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正在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五邑大学拓展训练课程及培训开展情况

2.1 正式引入拓展训练课程

2009年,拓展训练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引入五邑大学。每期培训时间为9周18个学时,课程规模为30人。目前已开设7个学期,培训学生达200多人。拓展训练课程以体能刺激与心理刺激为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善团队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操作流程为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活动体验—分享讨论—总结反思—感悟提升—改变行为。

2.2 单元拓展课程的培训目标明确

以我校拓展训练的核心经典课程为例:破冰团建课程旨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坚冰与隔阂,选出队长创立队旗、队歌、队训、队名,完成团队建设;信任背摔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失重的恐惧以及团队协作的意义,认识到信任别人是一种快乐与幸福,被别人信任是一种成就和满足;突破雷阵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时的兴奋,学会打破定型思维,勇于开拓,勇于创新;高台演讲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到高压下演讲的困惑,认识到说话是思想的表达,听话是信息的收集,而思想是一部复杂的交换机;穿越电网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细小失误造成的满盘皆输,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2.3 多种形式的校园拓展培训活动

为扩展课程的辐射面,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部门定期聘请该课程教练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活动。如:2010年,校党委宣传部开展了“责任、激情、言为心宣、语为心传”为主题的校报记者团潜能挖掘拓展培训;2011年,校团委开展了以“我行、我能、我尝试”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岗前模拟拓展培训。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该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显著。

2.4 受训学生回馈课程感悟

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每期课程都和学生建立了很深的情谊。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建立了无障碍信息沟通。在学生反馈信件中,内容包罗广泛,课堂建议、训练感受、课程回顾、生活感言,最多的还是拓展课程感悟,从这些感悟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提升与进步。部分学生感悟列举:(1)在明确了目标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了,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成功的;(2)如果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别人,你会信任对方吗?信任,是精诚合作的基石;(3)这是一次值得的培训,因为我们在培训中受益匪浅,而这些收获已经在不经意间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人生态度,使我们更加积极向上;(4)大声唱,大声叫,用力跑,用力跳,紧紧拥抱,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很难体味到的。教练对于信赖、自信、团队协作的点评对于我们也变成了一种快乐而必要的回味。结束训练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将这些快乐的过程讲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然后回收每一份羡慕、期盼的目光。

3 五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培训方案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论述: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成为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词。因此,高校引入拓展训练,在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方案时,将企业团队培训中流行的心理拓展训练项目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教室内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游戏活动项目中,开发个人潜能、强化团队合作,深化人际沟通,培养理解力、信任力、塑造完美人格,让学生在游戏玩乐过程中顿悟自知、自信、自强。

3.1 塑造完美人格锤炼学生干部领袖团队方案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使和桥梁。对学生干部进行沟通力、理解力、领导力以及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培养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展现自己、分享讨论中审视自己、总结回顾中提升自己。最终掌握一定的训练技巧,扩大训练的成果,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起到信使和桥梁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2 挖掘潜能打造多种风采精英团队方案

依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各类拓展训练主题培训,满足不同学生群体需求。开创性地为不同学生群体举办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如为大一新生举办“新起點、铸梦想、我的人生我作主”规划类主题活动;为大二大三学生举办“塑造你我、合作发展” 团队意识类主题活动;为毕业生举办“自强、自信、自立、放飞梦想、融入社会” 自我提升类主题活动;为学生党校和团校成员举办“挑战自我、熔炼团队” 主题活动;为经济困难生举办“自强、自信、重塑自我、重树自信” 主题活动;为暑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举办“敢担当、我行、我能、我参加” 主题活动。开展这些培训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开放分享、快乐学习的魅力,增进彼此了解,建立人际信任,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下转第219页)(上接第205页)

3.3 积极学习完善辅导员指导团队方案

举办辅导员心理素质拓展技能专题培训活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和责任。为了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学校可在寒暑假组织辅导员参加拓展训练专题培训,促进受培训的辅导员将拓展训练的精神、技能运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生活当中,激发工作热情,传递正面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拓展训练的相应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拓展训练课程要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关系,多维度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方案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培训活动中开挖个人潜能、深化人际沟通,熔炼团队精神,在游戏玩乐中顿悟自知、自信、自强。

注释

① 袁凤梅.拓展训练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抗压力作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

② 钱永键.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

③ 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作者:张继君 索奇山

上一篇:体育新闻评论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