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2024-04-11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通用8篇)

篇1: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摘要: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都迈着对外交流的脚步,因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相连,英语变成了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于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不仅要加强语言单方面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其语言文化的掌握,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促使英语的教育教学形式从开始的语言技巧教学转换为现在的语言文化和思想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的内涵教育。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教育教学中学英语

英语是在世界交流中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因此,学好英语不仅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基础,也是宣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必要条件。而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发现,英语教师大多数在教学中的侧重点都在书本上的环节,例如;词汇、语法等,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初中英语跨文化理念下的教学重要性,建立起一个对学生们有利的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要认识到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引起重视,进行核心培养。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阐述其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育人士共同探讨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1.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习惯的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就像没有水的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语言的学习研究,如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文化也在多元化发展,语言成了人们互相交流的媒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真正理解其语言的知识,了解其语言下蕴藏的文化背景,如若不然,在进行交流中甚至在教学中都是盲目的,很容易产生误区,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跨文化的理念,帮助同学们理解语言的文化,掌握语言的表达,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合理运用语言,会让跨文化理念之下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进行的更顺利,另外,把文化教育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对学生们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效果。

2.促进全面发展

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整体的社会结构、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交流。包括网络技术、科技创新都富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而跨文化理念下的初中教育教学正是对加强学生们跨国界交流、跨文化交流好的教育模式。在学到了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体验不一样的语言文化,丰富语言知识底蕴。这正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学生们学习语言并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上的差异性,并尊重差异,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进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技能。

3.满足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理念下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并正式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其基础上,融合国外的现今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实现本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合理结合。吸收国外教育的优秀教学经验,补充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全球化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相当于是一种挑战,为适应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要求,跨文化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是我们在现今必须要实行的教学方法。

二、实行跨文化理念在中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进行跨文化理念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渐渐提高,跨文化理念的教育教学也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英语课堂上,但是教师们的视野却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只停留在书上的知识,对于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没有进行实际的指导,语言的文化元素教学更是被教师忽视。交际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语言文化元素的部分,将其导入英语的基础教学。教师对英语文化认识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教学的缺陷,虽然英语在我国的教育中很早就被应用于教学,但是如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理念普遍淡薄,自身没有具备跨文化的语言知识,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理念教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2.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是以讲课本、课件为主,过分依赖于书上的内容,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游走,很难对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提高。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很陌生,导致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及能力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解决策略

1.了解并介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里都涉及到了国家的文化方面,所以在文化内涵、思想内容上,教师们结合课本对其讲解,会对学生对其理解更加全深刻,将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指出其文化意义,对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更有利,更能增强他们对跨国界语言文化的认识。

2.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体验一种文化。教师应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是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这对帮助他们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对于文化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文化交际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众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它的图、文、声、像形式,成功的为外语教学打造出生动的外语活动环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耳朵、眼睛去加深对语言知识学习,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验到了英语中的交际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们播放英文短片、经典电影,熟悉英语的对话、语境,感受英语文化,拓宽文化的视野,增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意识。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目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注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确引导学生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运用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青.浅论跨文化的英语教学[J].惠州学院学报,,(4).

[2]李菲.跨文化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3).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2: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1.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功能和使用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映射,若脱离文化去理解某种语言,既不现实也不合理。目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语言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交流媒介,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知识、文化背景,在交流中很可能会产生语言分歧,影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英语学习中要加强跨文化理念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化,在掌握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文化恰当地运用语言。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实现了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表达形式,将英语学习立足于文化教学之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2.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日益发达,社会结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日趋频繁。在社会经济、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社交对象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多样性。基于跨文化理念的初中英语教育,加强学生跨国界、跨文化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其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群体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才智和潜能,充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追求平等、尊重差异,增强学生知识能力和交流技能,进而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3.实现文化融合,发展本土文化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而交际能力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了解所学文化背景,根据话题、情境、文化背景恰当地表达语言。这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及内涵,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此外,基于跨文化理念的英语教育,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肯定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保持自身特色,突出良好文化素养和独特文化人格。

4.满足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正确认识我国英语教学的不足和问题,实现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将我国教育经验与国际教育经验相融合,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全球化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际型人才供不应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跨文化理念的应用。随着各国、各地区合作的发展和深化,跨文化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跨文化教育意识淡薄,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尽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有所提高,但跨文化视野明显不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强调英语语法、句式等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元素。随着交际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有所考虑,注意到跨文化理念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将语言文化导入其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教师对英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母语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即使英语教育早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中,但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不具有跨文化知识,难以准确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把文化教学目标和文化教学成果混为一谈。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缺乏系统性,大多以介绍英语文化背景为主,对于跨文化知识介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充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把握不明的现象。教学中没有合适的跨文化教育方法,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陈旧,教学中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效率,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方法简单、实效性差。

3.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中学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文化环境,加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外来文化。我国以汉语教学为主,对欧洲体系的语言学习较少,不同语言其传统文化、语言特征也不同。从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考试成绩没有其他可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标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国情和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影响深刻,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正确,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英语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教育条件来看,教学经费与教育发展需求矛盾突出,教师数量短缺,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师没法顾及到每个学生,进而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

三、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尤其是听说能力,保证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利用英语有效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增加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不断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认真学习跨文化理念,将跨文化理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效率。

2.教师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理

加强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了解,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理性地对待文化差异。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将学习活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学情境、情景、情节反映文化差异,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借助生动具体、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语书刊、杂志,拓宽了解语言文化差异的渠道。教学中教师根据跨文化理论和教学需要,把教学重点转向“学”,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对跨文化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合理选择英语教材,明确英语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活动方案的体现,是传输知识、价值观、教学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要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出发,协调好知识、学生、社会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要保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覆盖范围广。将教学内容设计与语言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把握语言规则,进而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近年来颇受教育界关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教育,有利于英语教师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增强跨文化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桂影,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的实质、价值与优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6).

篇3: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一、CBI教学理念的内涵

CBI教学是一种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通常将其称为内容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CBI教学把语言教学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并不直接强调语言本身的学习,语言只是作为一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媒介,通过对某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语言学习效果。[1]因此,在CBI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内容教学,而不会刻意对语言功能、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语言工具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提高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CBI教学理念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CBI教学理念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CBI教学之所以能够指导商务英语教学,在于其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商务英语应用CBI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所以CBI教学理念得到了Cumm-ings的认知学术语言能力和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等诸多语言学基础理论的支持。[2]CBI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将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商务内容上,通过这些商务主题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强调自然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方式。因此,CBI教学理念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CBI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式,CBI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首先应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作为重点,选择最新的、真实的语言材料进行教学。CBI教学理念从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CBI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是保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学科教师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授课,所以该模式下,教师需要对语言有足够的了解,并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需求和语言学习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语言学习能力。[3]

二是辅助模式,与保护模式不同,该模式是语言课与专业课同时开设,但所教授的内容相同,分别由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技能,在这种模式下,课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三是主题模式,该模式主要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话题进行教学,但是教学主题应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术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或话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四、CBI教学理念在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一)CBI教学理念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选择

商务英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不同的CBI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和教学课程,CBI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重点是学习语言知识,但是也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高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应以学习营销、贸易以及金融等商务知识为主,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语言技能,所以采用CBI教学理念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各学习阶段的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CBI教学模式。

CBI教学模式的选择应科学合理,对于基础阶段或低年级的商务英语教学,应选择主题模式进行教学,主题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话题进行教学,所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商务沟通技巧。另外,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基础阶段和低年级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题模式的教学重点是语言技能培训,商务内容是为语言实践而服务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商务领域的主题材料,增加对商务知识的了解,从而达到预期效果。[4]

辅助模式则主要适用于中高级水平或中年级的学生,学生在达到这一阶段后,所接触的商务专业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由于自身商务英语水平有限,难以通过语言技能来获取商务知识。因此,在该类学生中采用辅助模式进行CBI教学,能够达到其他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效果。在该模式下,语言教学和商务知识教学是同等重要的,英语课应为专业课而服务,加强英语教师与商务专业教师的合作,通过学习英语来提高学生的商务知识。

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不同,保护模式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在该模式下,教师以商务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将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是对语言知识以及语法功能等的介绍较少。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发挥CBI教学的作用。

(二)CBI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应用CBI教学理念。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将商务内容和语言教学进行融合,围绕英语和商务这两个基本核心,可以适当开设商务英语基础、英语技能以及商务英语专业类课程等,尽可能避免商务课程与语言课程脱节或比例不平衡的情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CBI教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的相关课程时,应注重将商务知识与英语技能培训充分结合,尽可能减少纯商务或纯语言类的课程,将英语作为学生学习商务知识的工具。另外,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改变各模块分立的情况,使商务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能够相互促进和协调。

(三)CBI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情景设计

情景设计在语言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的设计,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采用CBI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时:(1)首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教学情景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的典型情景,情景创设应以真实性为前提,供学生学习和探讨。以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情景,某公司进口一批生产材料,但是由于各供货商在价格上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协商,让学生分组进行协商讨论,选择合适的供货商。这种教学情景贴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处理生活中类似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寻找最佳方案。(2)应注重情景的相关性,所创设的情景不仅要接近生活,还应具备所需学习知识的相关特性,注意情景的合理性。如在构建一个国际商务洽谈时,应综合考虑与该情景有关的因素,包括洽谈双方存在的社会文化差异、洽谈的时间、洽谈的时节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设置情景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景的设置应注意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支撑,增强情景的真实性。例如,教师在创设签订合同的情景时,需要准备相应的工具来配合情景教学,办公桌、合同条款、合同签订工具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可以首先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合同签订视频,给学生播放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情景演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CBI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内容选择

商务英语教学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英语技能和英语知识的提高,还应注重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提高,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保障教学的质量。商务英语教学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跨国公司和出口型企业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环境,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尽可能围绕商务英语的工作需要,模拟真实的商务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相对真实的学习情景中,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CBI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熟悉知识结构,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例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单据制作,如进出口保单单证、保险单、商检证书等,所以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技能,加强与他人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复合型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人们对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也更加重视。CBI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将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商务英语教学中CBI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CBI教学模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创设教学情景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商务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商务沟通技巧,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斌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19):103-107.

[2]陈丽.CBI理念下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广场,2015,05(06):88-89.

[3]詹燕娥.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8):106-108.

篇4: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教学;方法;学生

一、初中英语生本教育模式理念的基础

学习时,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学习,但是学习没有固定的办法可以照搬利用,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生本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完善。在很多学校中,生本教育理念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需要掌握的,是与国外人员进行交际的必要工具,在初中时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对以后学生的发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学生的日常实践学习加以重视。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在教学课堂中做大量的有关所学知识的游戏,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英语沟通交流,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并对英语单词有深刻记忆。

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模式的探索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英语的状态,制定相应的主题;其次,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的搜索教学资料,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和理解,并把所学的劳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把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方法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完善,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传授学生知识。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大幅度的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在具体的初中英文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大课堂中的到启发教育,让英文课堂更加贴近于生活。英语学习的重点是单词、词组、句子以及段落,这些同样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把这四大部分熟练掌握,英语学习才得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课程安排中,不仅仅是单纯的练习英语单词认识和拼写,以及英语语法的讲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进行全方位教学。语文和英语同样作为语言类的课程,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英语也要学习语文的课外阅读环节,学生在阅读大量的国外经典英文著作时,即对平常所学单词进行的复习巩固,也可以在阅读环节中学习单词,同时也对英语文化、句子运用等有所掌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学以致用”,学生更加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英语这一学科的重要意义。

“小立课堂,大作功夫”,这是生本教育理念所主张的教学思想。同样,英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与沟通交流。教师占主要位置,以教师为本的师本教育理念改革变化为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整个教学关键的生本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事业提高的表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下,教材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从只把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的传统教教材模式,转变成了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提炼总结归纳,所教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用教材模式。初中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提炼加工”,改变成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主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的理解,用英文进行表达,或者提出关于文章的问题和回答所提问题,甚至英语掌握良好的学生可以内容进行概括和复述所听到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自身的英语能力水平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同时,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仍然存在,而且把主导作用发挥的更加超脱得体,更加高效科学。教师无需再像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安排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指点,自主的获取所学知识,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很多时候,教师应处于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的状态下,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充当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指明道路,而不是充当“教书匠”的角色,一步一步的督促学生学习。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大胆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劳动成果和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教师、同学的思想相碰撞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提升。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的成效

初中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况,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鼓励他们大胆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成绩或者期末考查中,会发现“生本班”的英语成绩和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师本班”。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促进了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结语:

初中英语教师长期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会发现学生的英语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会全面提高,学习的潜能得到激发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加强,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7,10:48-49+37.

[2]孙宏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英语教学学生情感态度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10,06:89-90+96.

[3]曹亚芬.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3:55-56.

[4]邱滟霞.生本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教师,2015,24:6-8.

篇5: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终身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目前,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该体系核心支柱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所应承担的角色还有一定距离,而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为支点和抓手,以毕业生就业后“回炉充电”和用人单位、校友企业员工培训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点,填补毕业生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缺失,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贯彻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内涵

1.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基本内涵。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指以构建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依托,在院校管理中引入客户导向的理念,将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定义为高职院校就业客户群,按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贡献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同时,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支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校友联络等就业“后服务”项目,即全程化、可持续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2.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运行体系。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为工作定位,采用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策略,工作内容集教育服务、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指导、服务研发、校友联络为一体,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与校友联络为重点,以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机构为工作载体,形成就业指导与服务、“后服务”相通一体,教育工作与市场经营并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构、毕业生“回炉充电”、用人单位管理与服务、校友会管理、评价体系五项机制相联结的模式结构,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和培养、校友联络充分融入社会就业工作格局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意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主要具有四方面的意义:第一,对毕业生来讲,“后服务”模式能给予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以强大的支撑,也给予用人单位以信誉保证,一定程度上促进毕业生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取。第二,对用人单位来说,招聘一名具有就业后服务保障的毕业生,不仅员工的技术技能提升有了基本保障,同时,也拥有了毕业生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资源,实现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企业人才质量“双提升”。而且,就业“后服务”模式也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启了更广泛的资源平台。第三,对高职院校来讲,就业“后服务”模式有助于倒逼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回校继续学习、培训,有利于学校依据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反思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四,对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言,就业“后服务”模式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的途径,拓展教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突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沟通,强化了高职院校以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和功能,从而促进了终身教育覆盖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网络体系建设。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职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不断地交换和流动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人的―生“一次就业”被“多次就业”所代替。但是毕业生在职场上的事业发展状况,多样化的再教育需求以及多样化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得不到满足,较少有人关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差距的矛盾,后教育培训服务平台的缺失等问题已经影响毕业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特别是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其在职场激烈竞争中取胜并保持优势的关键。

1.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毕业生固然有在校养成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岗位匹配性和社会经验,这不仅会影响到用人单位的选择,甚至还会影响到他们在入职后的发展提升,主要表现如下:①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导致专业技能和能力不足。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不强,工作责任感与合作意识相对较差,对岗位角色、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等还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③毕业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在工作中不能怡当地处理与同事、领导、客户之间的关系,常常忽略基本的日常规范和办公礼仪。④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错事经不起领导的责问,工作中缺乏恒心与毅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成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适应职场的较大隐患,不利于其成长。

2.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开发与就业后服务均存在不足。高职院校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更多的发展平台,也要为学生毕业后提供继续跟踪的就业后教育服务。因为毕业生离校进入职场,要有一个适应期和社会化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存在空白:首先,高职院校与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目前,学校与毕业生间的联络沟通大多处于自发、无序、低效、不规范的状态。其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调研形同虚设。很多高职院校过分追求高签约率而对调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调研形同虚设,调研报告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对毕业生就业后的相关指导当作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普遍认为学生离校即为就业服务的终结,没有形成就业指导与继续教育相贯通的工作理念与机制。

3.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缺乏有效机制。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至,每年4000余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左右。目前由于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稳定性差等原因,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投入较少且重视不足,现有的职工教育培训普遍存在目的功利化、培训内容抽象化、培训形式刻板化等问题,企业没有形成固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表现在:首先,职前培训时间集中压缩,培训内容针对性差,流于形式。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重视不够,对员工使用多、培养少,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培养提升与支持保障。最后,用人单位没有形成与学校合作的员工培养机制,岗前培训、职场适应、自我规划等环节都缺乏投入,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很少涉及,这既不利于毕业生较快地适应岗位,也不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运行体系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既需要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又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整合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校友群体等社会多方资源,强化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等多种教育主体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寻求作用发挥的长效保障机制。

1.改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实现教育投入与就业劳动转换、人力资源与社会发展对接的基础桥梁,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背景下,政府应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构建与运行优化环境、理顺体制,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学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及终身教育体系的融通,以就业后教育服务促进就业,以终身教育促进职业发展,推动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由就业“后服务”串起的就业与终身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为此,首先,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打破相关体制机制的束缚。一方面放宽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政策推动确立高职院校现代产权制度和教育经营体制,引导重点发展面向校友、用人单位等教育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就业后”延伸性教育服务产业,打通就业“后服务”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的对接渠道;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增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针对性。第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与服务充分融入国家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中,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承担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职能,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为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员工、校友和社会继续教育者提供公益性服务并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同时可将部分公共就业服务任务外包给高职院校开设的经营机构;细化相关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沟通衔接;通过政策宣传和税收优惠等管理手段,落实和促进高职院校在继续教育、就业咨询、职业培训等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第三,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学分转化实施细则,加快构建培养形式多样化、面向人人的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的学历衔接渠道,激励企业重视参与和加大投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学校探索继续教育服务多兀投资模式。

2.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与社会就业工作格局相衔接的重点环节。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对常规的高校就业工作具有延伸性、拓展性、保障性功能,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校企合作”企业的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就业“后服务”模式能够全过程、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与职场之间不同程度的衔接,通过职场适应、就业支援和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为用人企业提供就业后跟踪服务和职工教育培训,为校友会建立一个动态全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机制,从而不断开拓学校的就业市场。为此,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衔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信息和需求,加强与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的沟通合作,形成固定的信息交流网络与联动机制。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除了具有市场经营的性质,核心任务还是服务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问题,要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专项就业帮扶,提供就业支援,除了就业指导、政策宣传,还应为就业困难毕业生联系见习机会并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其找到工作。第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职业资格认证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合作,共同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加大对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关注,以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后跟踪反馈,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3.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管理集成模式。首先,要完善高职院校就业后指导、服务与培训的管理机制。畅通学校就业工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就业工作部门与成人教育学院合作衔接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就业“后服务”工作;实行就业导师对接制,按专职和兼职人员将就业创业与继续教育培训“一站式”推出;通过就业“后服务”拓展校友工作领域、增强校友工作的系统性,使就业、就业“后服务”与校友会的工作联动推进。第二,整合服务项目形成标准化,坚持就业工作的连贯性和就业支援的公益性,同时实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经营。职业培训在就业“后服务”中是具有民生与市场双重效应的重点服务项目,应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培训项目品牌,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大实践成分,以资格证书培训为基础、以实践能力考核为导向,转变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同质化的发展误区,在定位上要强化以校企对接的办学理念来与社会一般盈利性培训机构相区分。第三,构建就业“后服务”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为契机,实现就业评价和教育教学反馈一体化,就业工作评价与就业“后服务”评价全程化,学历教育评价与非学历教育评价并重。评价方式可包括第三方提供的就业质量报告、客户满意度评价、网络信息互动平台、定期拜访制等,注重将社会、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后服务”的满意程度作为评定就业“后服务”的主要依据。

篇6: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微课教学模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翻转课堂理念下对微课教学的要求,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运用好学习任务单,以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等多个角度与方面,就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展开了研究,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应用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微课教学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优势特点。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翻转课堂理念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微课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转换,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丰富多样化,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传统以教师为课堂教学重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将教师在课堂讲,学生在课堂坐着听的教学方式变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让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在问题的思考、问题的发现、探讨以及研究问题的结论等等方面进行互动,提高课堂中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什么是微课

微课的字义应该是微小的课、微型的课程。而实际应用中并非局限于此,我们看到微课主要是指将课程中的单一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将某一单独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深层次的认识,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要根据课程要求、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适当进行。微课不是“盲人摸象”只看局部,而是将不同的微小片段构建一个完整、联系的微课知识网络体系。

制作微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视频,也可以通过PPT、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制作微课要注意精细和创新,缺乏创意的微课学生食之无味,所以微课的制作要做到小而新,即时间短小但是形式和内容十分新颖,一般微课的时间为7~10分钟。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微课与翻转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基础,翻转课堂是微课检验校正的过程和手段。

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翻转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在课下进行知识的初步学习,在课堂内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让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内化。这需要丰富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为支撑,学生通过手机、PC、终端机在网络上学习微课。

基于这种模式,课堂即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练习提高的平台与场所,那么课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尤为重要和突出。微课在翻转课堂的应用

5.1 通过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翻转课堂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在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起思路点拨、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编写任务清单,让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反馈练习,甄别疑难。之后教师收集问题,再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归纳成几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疑难解惑。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观看视频学习解决遇到的困惑,之后又产生了新问题、新疑惑,这又会促进学生思考新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深层次地交流和提高。

5.2 翻转课堂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众所周知要学生学,不如学生要学,前者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后者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观看完微课视频,才能进行高质量的探讨、互动。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而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每位学生要认真自主学习,潜心观看微课解决疑难,提升自己的认知,尽可能实现无师自通的预习,实行观点碰撞的课堂讨论。另外教师需要理解不同性格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给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多一些发言机会,避免课堂探讨成为少数同学表演的舞台,避免翻转课堂带来新的两

极分化。微课程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人机”对话都不能取代传统的“师生”情感交流。因此微课及翻转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完全取代教师授课制。

5.3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微课和翻转课堂只是我们众多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尚处于发展阶段,教师掌握了这种技术,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教师的远程教研,灵活地利用琐碎时间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有帮助。教师制作的微课,目的是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解决学习障碍,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如果教师借助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以碎片化、跳跃式、娱乐性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知识,而不考虑这种教学方式是否会削弱学生的理解力和专注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的突破。因为网络中的游戏、聊天、电影等娱乐性吸引力远远大于微课的吸引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微课资源的质量,微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知识获取的质量,丰富微课的表现形式不仅仅限于视频,可以加入卡通动画、电子白板等形式,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关注微课的知识性,还要关注微课的趣味性,更要关注微课的任务性,学生不看微课就无法参与课堂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微课教学中来。但是在家观看视频学生的自律性及孤独感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要“眼中有生,心中有爱”,而不是只要求把问题讲清楚这样简单。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翻转课堂理念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融入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7: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一、认知模式理论与英语文化教学。

Lakoff(1987)认为认知模式是在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它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简称ICMs)。该理论认为,认知模式是知识构建的方式,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该模式具有关联性,多个认知模式可以构成模式网络。认知模式的重要作用是提供有关的情景作为理解的背景,并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在外语界已广为接受。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文化教学一直处于低于语言教学的次要地位。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行为,因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认知模式理论引入英语文化教学中,进行了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异域文化,培养其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探索。

二、基于认知模式理论的英语文化教学设计。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我们认为从认知角度进行的英语文化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

1、掌握异域文化的交际体系。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要求掌握目的文化的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只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用知识。语用知识能够帮助交际者得体使用语言,我们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英语中的恭维语、委婉语、禁忌、习语,将中美或中英时间观念、隐私观、人际关系观、家庭婚姻观念等进行跨文化对比。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可理解文化知识输入。

话语模式和行为模式基于文化,对于目的文化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交际者对其话语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移情能力的基础。异域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习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语专业开设的《英美概况》、《英语社会文化》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但这两门课程的知识性极强,内容庞杂。面对教材中众多的知识要点、人物事件,学生初次接触时普遍感觉很茫然。教师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建议将任务型教学模式引进课堂,设计合适的任务,如让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做完后全班同学可以就其发言提问,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和积极的课堂发言,学生会在大脑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这有利于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去把握,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3、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所谓认知的综合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只有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进行对比,我们才能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信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异同,增强对该文化的适应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布置的中英或中美文化差异的相关话题中选择一个,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每次课上安排一组做汇报。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结交英语国家网友,阅读英语报刊及英美文学原着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培养认知综合能力。

4、创设文化认知语境。

认知情境的创设指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与目的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王文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可以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光盘、视频、影视片段等,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听力及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The American Civil War”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奥斯卡经典影片《飘》片段。在讲解英国和美国经济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另外,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同样是丰富课堂知识量,创设文化认知语境的有效手段。

5、开展体验异域文化的课外活动。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文化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演讲”、“民族风情介绍”、“英语角”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话题,如Cultural Empathy (文化移情)、Cultural Stereotype(文化定势)、Cultural Identity(文化认同)等,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际操练和情境操练,从整体上理解和感受中外文化差异。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与异域文化认知相关的多种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学唱英文歌曲,学跳英语国家的传统舞蹈,表演英语小品、戏剧,英文电影片段配音等趣味活动认知异域文化,激活异域文化认知灵感。

三、结语。

篇8: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论文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含义很广,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的过程。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了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更宽泛的角度看,文化教学可以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自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在传播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等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时,努力发掘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促使学生把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地“化合”成有效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

二、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1. 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内涵、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时,可以将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指出其文化意义。例如在英语课文中,表示英美国家节日的词汇出现频率很高,遇到这些词汇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如讲Christmas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圣诞节的由来;向学生介绍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时,教师可以讲授一些相关的词汇,如: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Santa Claus or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d(圣诞卡)等,还可让学生听一些圣诞歌曲,感受一下西方圣诞节的气氛。在高中英语课本的语篇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包含着西方民族文化信息,如地理、历史、价值、时空观念、人际交往、民情习俗等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

2. 加强学生日常口语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如“Please”,“Excuse”,“Sorry”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学生真正觉得困难的不是发音或拼写问题,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人们往往认为“Please”,相当于汉语中的“请”,但某些场合却不适合用“Please”。比如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时或请人吸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请别人先进门或上车,也不说“Please”,而说“After you”(有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又例如对方说了“Thank you”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但汉语中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直译为“It’s my duty.”就会含有“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的意思,与汉语想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出入。恰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等表示“乐意(效劳)”的客套话。这些并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逐字翻译,而是包含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3. 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体验一种文化。《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予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就应尽可能通晓英语语言文化。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学生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突破传统的以语法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并且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参加交际活动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扮演角色、情景对话、人物采访等。此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流,或把外籍教师请进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也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理想途径。

4.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真实可信的文化交际环境。

多媒体教学已被教学界广泛地接纳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活泼而新颖的形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外语活动情景和环境,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认知,更为直观地体验到利用目的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进而置身其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让学生观看英文版经典影片,如《哈里·波特》(Harry Potter)、《泰坦尼克号》(The Titanic)、《木偶奇遇记》(Pinocchio)、《白雪公主》(Snow White)等。也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听世界政要、商业巨子的演讲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英语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通过看、听这些材料,高中生能够从中了解西方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并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当然同时也可与互联网络交叉进行,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国际网站找到笔友,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或参加网上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活动,增强英语的表达能力,把自己融入一个真实的英语世界,像体验母语那样去感受英语文化,从而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英语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真正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既应该包括英语言技能的教学,又应该包括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鉴于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实现中学英语教学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其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中学英语教师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这样做既是由语言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也符合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符合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宇兰.论跨文化英语教学理念[J].科教文汇, 2008, (2) .

[2]田青.浅论跨文化的英语教学[J].惠州学院学报, 2003, (4) .

[3]李菲.跨文化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 2007, (3) .

上一篇: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与发展下一篇:民间艺术协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