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2024-04-25

《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学好哲学 终身受益--浅谈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思维 我喜欢看李瑞环同志的文章,爱听李瑞环同志的讲话。所以爱听爱看,不只是因为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过,讲的许多事是我们身边的或亲历过的,听起来亲切,看起来熟悉,更因为李瑞环同志的文章、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琢磨出来的,既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又语言生动、哲理深刻,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他的文章、讲话只要是公开发表,我都注意看,每次都能从中收获新意,受益匪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瑞环同志的《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出版,里面充满了哲学思维的精华,当时我就认真读过,有些篇目还多次重读。最近,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比

篇2:《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学好哲学 终身受益--浅谈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思维

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这是李瑞环同志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同志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提到了第一位,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根本不信、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也是决不会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还发现,有些搞哲学的人,违背了唯物论、辩证法,走入了歧途,究其原因,恐怕是把哲学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而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信仰的缘故。

为用而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几十年从未间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学哲学,主要是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这“三个容易”,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哲学这一理论武装过程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哲学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可信、可靠的道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曾

经把学风问题作为党性的第一表现,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必要把端正学风、搞好理论武装(不是包装),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我们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

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们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篇3:论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学哲学用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一词最早出于希腊文,意即爱智慧,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在创建哲学体系时,批判地吸收和利用了到当时为止的全部人类认识的成果,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成功地改造了旧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又是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论(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以及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行动的指南。

中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学仁爱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现了管理哲学的本质。中国哲学的目的最后在于精神人格、道德人格的树立与自我完成。中国哲学的“人我和合”、“天人合一”,主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与西方流行的格言“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是根本性的不同。

二、怎样学哲学、用哲学,学会做人,聪明智慧,真有本事,做好工作

要完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即中国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要突出重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学习。

1. 本分做人,角色做事。

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人学,对人生的关切、修养和反思。先做人,再做事。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中指出:“离开个人修养谈理想,离开民族前途谈个人价值,都只能是空谈。”从反腐败斗争揭出的“两面人”看,都是因为做人失败了。党员干部一旦做人失败了,一切都无从谈起。

2. 树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核心。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社会实践所处的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党员、干部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自然、历史与思维的重要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即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学习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思想、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要坚持只有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

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

3. 坚持科学的方法论。

方法论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要求党员干部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具体地分析具体问题;根据主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能动地创造世界,科学地做好工作。

4. 善于抓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发展中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原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辩证思维。既抓改革,又抓法治;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既抓经济工作,又抓思想政治工作;既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抓哲学理论武装。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是全局和重点有机统一,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这样才能在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中,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繁荣昌盛。

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在抓“四个全面”主要矛盾中,又有各自的主要矛盾,这就要在把握全面和重点的统一中,善于抓具体重点,抓关节,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5.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哲学矛盾运动原理解决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解决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推进工作的突破口。

以哲学方式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预见和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必须尽可能地预见并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状态。

6. 总结发现规律,遵循客观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客观事物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逐步发现、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做好工作。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7. 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哲学概念,最早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出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找出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有些干部,从同样的“实事”中,有的求出了“是”,有的则求出了“非”。所以要求我们,要克服表面性,看到事物的本质;克服静止性,看到发展;克服主观性,客观地看问题;克服懒惰性,勤于苦求。

哲学又名聪明学、智慧学。由哲学起源时的“爱智慧”发展到现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点化冥顽、指导人生、聪明智慧、真有本领、做好工作、经世致用。

参考文献

篇4:学哲学用哲学心得体会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来被看作是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学哲学,可以使我们变得聪明,就象李瑞环同志所说的,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

但是学哲学有个怎么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领导干部,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同样也在于运用。把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哲学工作者的事儿,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分析矛盾、研究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就没有必要象哲学研究者一样,花大精力去钻研所有的哲学著作。我们的精力有限,要集中精神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不学习哲学,不研究哲学,不懂得哲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这两门理论。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

2006年初,根据工作需要,我从XX市中心支行调任XX中心支行行长。我长期在XX工作,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到XX以后,一切都是新的。人是新的,工作环境是新的,面临的问题和条件也是新。怎么办?我就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科长、一般同志、女工、老干部、县支行行长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对比XX的情况,从比较中寻找基层人民银行工作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民银行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XX中支的具体性、特殊性,和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全年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XX中支全体干部职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XX分行的工作部署,结合XX实际,确定了党建、县支行改革、金

融生态环境建设、信息调研、央行文化建设、内控机制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等八大工程项目,确定了负责人和项目经理,既贯彻了XX分行的工作部署,又结合XX的特殊性有所创新,得到了上级行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指导工作的实践。

在指导信息调研工作中,我就运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来指导实践。随着XX银行职能的调整,信息调研工作越来越成为基层银行的重要工作任务。鉴于目前人员素质和信息调研力量分散的客观情况,我们抽调业务素质高,精于写作的人员组建了信息小组,整合了信息调研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全辖34个中支都在探索信息调研工作的规律,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调研水平,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保持信息调研工作的优势,我们就得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根据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信息调研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就认真分析信息调研工作发展变化的规律,针对其他中支采取的措施,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别人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不但形成了人员的更新机制,而且也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总是站在变化的前沿,领导着变化的发展方向,截止三季度末,据初步统计,政务信息工作居全辖第一。

在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还要学会分析面临的矛盾,看看一定情形下的主要矛盾,就是在许多种矛盾中需要首先解决的矛盾。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突出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年初确定工作目标时,我就提出以文明单位创建为主线,履行好XX银行的各项职责。这就是在分析XX中支的实际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我认为XX中支人员素质较高,2005年是XX分行的A级行,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条件来创建文明单位。而且文明单位的创建涉及人民银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会很好地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从近一年的实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XX辖区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一新,工作干劲十足,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提高,和谐向上的氛围已基本形成。

篇5:《学哲学用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学哲学 用哲学》读书心得

拿到《学哲学 用哲学》这套书的第一时间我就上豆瓣查了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出现,硕果仅存的3篇评论中还是获得三分之二的正能量。全书平实通俗的语言想必对于任何没有接受系统哲学知识洗礼的人来说也能做到易懂,是一本受众群体很广的读物。哲学在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思想等有关。而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者团队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说到信仰和态度,再说到读书,我想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感受吧。那么,他们之间又是如何影响生活、影响追求幸福、影响我们读书的呢?

1、形而下的生活

生活笼统的分为形而上的生活和形而下的生活。而我们都发现形而下的乐趣怎么就比形而上的乐趣乐那么多呢?越形而下就越有乐趣,读历史比读哲学有趣,读八卦比读历史有趣,看电影比读书更有趣。这是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为自己也为大众发问,她总结了下是因为形而上的生活它缺乏物质的光泽,没那么吸引人罢了。我一直笃定检验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有兴趣的标准就是这件事能否把他或者她从网络灌水/八卦中拽开。当 你面对一条刘强东和奶茶妹妹领证的新闻,能够像大禹过家门而不入那样泰然自若,做到不点击而直接跳入“另一件事”时,那么恭喜你终于找到人生的目标了。何其容易,太多时候我们被形而下的五光十色迷住,陷入焦虑,无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浮躁坐在我们中间太久了,我们需要的是拨开乌云的勇气。

2、幸福最值得追求

幸福的能力包括智力上与精神上的,想要智力上的能力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兴趣与习惯,想要培养精神上的能力就多读经典,同大师对话;勤写日记,与自我为友。有人说“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谈心的活动。和别人谈心前应该和自己谈心,和自己谈心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这样才能品尝高层次的快乐,也就是拥有幸福。

3、我们都是大师的学生

周国平在暨南大学演讲提到幸福是一种能力,包括智力的能力与情感的能力。不管哪一项,获取的途径都是读好书与写日记。而读书,不可以胡乱阅读,周国平的建议是阅读经典。他谦虚的说:“我读许多经典,别人叫我大师我感觉很不好意思,我知道自己不是大师,当代无大师,我起的作用不过是构建起普通人与大师间的桥梁。你们不要做我的粉丝,我也不做任何人的粉丝,我们最好是同学,我们都是大师的学生。”

篇6:《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心得体会

——读《学哲学 用哲学》体会

《学哲学? 用哲学》是李瑞环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现实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智慧结晶。全书通篇运用哲学的思维、简练的语言,紧扣时代的脉搏,闪烁着辩证的光芒,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李瑞环同志在1987年5月29日察看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后在指挥部的讲话,同样切合我们单位的实际,对我们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抓好施工组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了工程施工组织的基本工作方法是自始至终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不抓主要矛盾,工作中就会如坠烟海,失去重心,没有秩序,不分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抓主要矛盾,就不能把握全局,辛辛苦苦,忙忙忙碌碌而成效甚微;不抓主要矛盾,就不会有正确的部署和计划,不可避免地要打乱仗;不抓主要矛盾,就无法缩短工期,实现多快好省。

联想到过去我们的工作,效率低、时间长,忙忙碌碌可成效甚微,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自始至终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通过读书,我知道了要抓好重点关键就是要注意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是抓得准。主要矛盾并不是哪个人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的,也不是哪一级领导凭自己的权利随便“任命”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规律的反映。

第二是抓得狠。常常有这种情况,主要矛盾看是看到了,但最终没有解决好。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抓得不狠。对于看准了的主要矛盾,一定要集中人力、物力,狠得了心,下得了本,在一定时期内全力以赴、不惜代价地拿下。从局部和暂时看,这样做似乎不合祘,但从全局和长远看,是很合算的,也是有必要的。

第三是顾得全。主要矛盾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是因为它决定着全局,带动着其他。抓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其他矛盾就可以不抓,我们讲抓主要矛盾可以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但“解”也要有“刃”。实践证明,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也会妨碍主要矛盾的解决,甚至转为前进的障碍。所以,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要忘记抓次要矛盾。整个工程是一盘棋,车马炮和小卒子哪个也不应少,哪一个都有自己的岗位和作用。

第四是跟得上。主要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移。施工中今天它是重点,大家都要去“保”它;明天它不是重点了,大家就要去“保”新生成的重点。原来是重点的,要跟上这个变化,主动去当配角,去“保”别人。各个工作人员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整个单位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全局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当主角时要上得去,攻得下;该当“配角”时要搞好服务,做好应该做的工作。

篇7:读《学哲学用哲学》有感

提起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2年前,我买了一套大致浏览过,暑假期间我再读此书,真有爱不释手之感,贯穿全书的哲学思想、先进理念和成功范例,就像电光火石一样,灿然在目,感受至深,又像轻轻飘来的缕缕花香,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学哲学用哲学》全书主要收录了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工作讲话,他用轻松而不失庄重,严谨而不失诙谐的大白话讲述了深邃的哲理。用“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谁也不希望总是过冬天”的事例,提醒人们看待事物要客观,看主流、看本质;用“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的比喻,表述干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的道理;用“秀才的老婆生孩子在炕上叫唤,秀才写文章没词在地下叫唤”的故事,强调总结经验要下功夫搜集材料,不要硬憋作假文章。轻松的字句背后,弥漫着浓烈的哲学气息,给人洗礼般的清爽与剔透,倾注了一位长者睿智而耐心的教诲。李瑞环同志运用马克思哲学对执政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论点。他讲到发展,坚持“发展是永恒的,要重视稳定、稳妥、稳步的发展,坚持协调渐进,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些观点与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内涵与实质都是一致的;他特别强调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和为贵,和以处众、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内和外顺、和顺济众,为了大目标需要大团结,协和万邦、树立和平、合作、合理、和气的对外形象”,并在政协统战、对外交往等工作中躬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我们今天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李瑞环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办事靠大家,荣誉给大家;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这些观点都需要我们牢牢记取。

李瑞环同志在与该书编辑人员谈话时曾这样说:“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我读到此,就想起了“理念、思维、习惯”这组关键词。这3个词对于丰富人的思想、引领人生、指导工作非常重要,处理好这3个问题,也正是学哲学用哲学的现实实践,读了这本书,我对这3个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理念,也就是观念、思想,对一项工作来说,就是指导思想,对一个人来说,可以理解为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思维,即思路,是开展某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思路或基本方法,一个人处理事务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习惯,就是开展某项工作的惯用模式,实现工作目标的举措,一个人行为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习惯也就是实现理念、落实思路的惯用的手段。纵观三者关系,理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兑现思维,思维兑现理念,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反复的过程。科学的理念引导正确的思维,派生良好的习惯。科学发展观是先进的理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思维和思路,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具体到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具体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习惯。

联系到办公室的服务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坚持‘三用心’(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实现‘三满意’(让领导满意、让基层满意、让师生满意)”,就是我们要秉持的服务理念;“树立形象、避免差错,畅通信息、争取主动,周到服务、热情服务,群策群力、共创和谐”就是我们应有的思维和开展工作的思路;具体到文秘工作,“出门写材料、全员报信息”就是我们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工作常态。经常性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师生中,畅通信息、掌握实情,带着问题思考,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工作。一入门就找问题,一着手就勤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只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就能当好参谋,就能争创一流。

篇8:学哲学用哲学读书笔记1

学习哲学意义重大

第一,从理论意义上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学好哲学,掌握了一般规律,有助于认识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

第二,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对待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幼芽时,既肯定、保护、扶植,又不忘去掉附着在它身上的旧事物残片;在处理两难选择的问题时,既要果断又要瞻前顾后,使之对全局产生有利影响,并对今后的发展作一些铺垫。

第三,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

领导干部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本课程

领导干部的任务主要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解决问题。

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哪里入手

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精力和实践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做有限的事。学哲学主要是学好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

当前哲学仍然可以提倡从学“两论”入手,《实践论》和《矛盾论》。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使人们在对工作的追求、进步的追求、个人爱好兴趣的追求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熏陶。

关键在于端正学风

方法可以讲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相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

坚持联系实际的学习,使工作的过程成为理解、验证、应用理论的过程,把读书学习同研究解决工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

光靠努力还不行,还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学习哲学。我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

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讲的是事物最根本、最普通的规律。哲学的意义在于你能不断地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感觉达到理解。

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

一、从客观实际出发

物质第一、客观第一、存在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这种认识和改造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在我们的主张里,物质第一、客观第一、存在第一。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其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人们要想把工作搞好,取得预想的结果,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规律是稳定的,是反复再现的。认识了规律就可以预见未来,行动就能自觉。

注重实际是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

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的认识则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注重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

毛主席曾指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物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经验出发,不能从想象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把中央指示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所在的部门和地区中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必须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主观世界是第二位的,存在决定意识。人之成功,是由于主观努力符合客观实际。人之失败,是由于主观与客观脱节。

事物的性质是由其特殊性质决定的,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特殊的实际出发。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应当提倡塌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

只有原则和理论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原则、理论必须以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材料作依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靠我们的干部、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塌下心来,深入实际,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艰苦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工作。

空谈误事,空谈误国,实干兴业,实干兴邦。

我们大力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重实效;提倡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作风。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注意解放思想,反对僵化和保守,强调勇于探索和实践。改革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革除、创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必须强调,对于上级的指示,要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而不能简单地照抄照转,也不能各取所需;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指导工作时,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而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左邻右舍的新办法新经验和各种信息,要根据中央总的精神和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取舍,而不能听见风就是雨,赶时髦,随大流。只要我们全党上下都能自觉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我们就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事物,解放思想也不能一劳永逸。客观世界的运动永无休止,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我们要敢于自以为非,善于超越自我。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自知之明、自胜者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领导者必须满腔热情,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集中智慧,善于发现和扶植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既总结自己的,也借鉴别人的,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解放思想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

思想不解放的表现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常常迷信书本,用书本来套当前实践;常常迷信过时的规定,拿过时的规定来套实际工作;常常迷信过去,习惯于30多年的那套老做法,对为什么要改想不通;常常迷信别人,看别人怎么干的,自己再怎么干。

解放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固有的规律去办事,如果书本上讲的、以往政策规定的、过去实行的、别人干过的,与当前实际工作不符合,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符合,就要敢于突破。

篇9:《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需要工作经验的书。学哲学重点是用哲学,学用哲学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有些经验说法你无法产生联想和共鸣,那将无助于思考,读起来会事倍功半。不论你工作时间长短,只要有了一定的工作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去读会帮助你解答诸多问题。特别是教会你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总结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从本书中还可以明确的看出具备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李瑞环同志长时间在建筑(领导)岗位工作,使他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经过提练升华产生了很多指导其它领域的工作。如果没有就会无法深入群众一线了解问题,掌握一手材料,在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也就不符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脱离实际的重要范畴。

这是一本提醒不断学习的书。从作者翔实的事例和引经据典的积累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既注重在工作中走出去发现收集一手资料,也善于钻进去学习各方面文化知识。既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明丰富知识体系。既注重从现在工作中积累直接经验,也善于在历史的进程中提炼间接经验化用之。既注重本专业工作深入研究,也善于涉猎其他专业知识。这是本书从侧面或者说从全局上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启示,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要善于自己钻研、向他人请教,要善于在历史中学、在现在工作中学,要善于学习中国的、吸收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是勤于思考,带着问题学,敢吃苦、愿吃苦、能吃苦,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场合的讲话稿、文章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也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也是需要在全局上去把握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10:为党和人民事业学哲学用哲学

陈云同志既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又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1931年成为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1934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到1992年从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他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长期处在党中央的最高决策层。有这样经历的,大概只有邓小平同志和他。

陈云同志的业绩是多方面的,突出的贡献主要有:第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称赞他所主持的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工作: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接着,他又成功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志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指的就是他。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同志又以战略性的远见,提出许多关键性的决策,如1979年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调整过来”。邓小平同志对这件事评价很高,并且在几年后说:如果没有这次调整,就没有今天的形势。第二,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曾担任7年中央组织部部长、9年中纪委书记,在党内立下很多重要规矩。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最早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主张“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这些名言,对党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什么在同样或相似的环境中,各人的成就和贡献有大有小甚至有成有败?为什么陈云同志能够创造这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光辉业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极端重视学哲学,要求人们把学哲学放在生活和工作中异常突出的地位。他的女儿回忆道:“爸爸在江西工厂„蹲点‟的时候跟我讲:毛主席之所以能够领导我们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也是毛主席非常高明的地方,就是他用哲学思想培养了一代人。”“每当他讲到毛主席在延安要他学哲学的时候,我就看到他两眼放光,非常激动。”

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 陈云同志重视学哲学,从来不是把它当成书斋中那种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出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力求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作为引导行动的指针。

他多次强调: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他认为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于我们党的身上,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不能搞坏,搞坏了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全国人民的得失。”

陈云同志谈学哲学重要性谈得最多的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延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中,另一个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面对重大历史性变化的时期。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在变化中跨出重大的新步子,首先需要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处在这种时期,更需要把学哲学的问题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

延安整风的基本问题是整顿三风,其中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也就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来总结党以往犯“左”倾错误的根源。陈云同志几年后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报告中讲道:“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呢?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后来,我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东西都找来看,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再次考虑,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认识支配行动,行动是认识的结果。”他后来和邓小平同志说过这段经历,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说:“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就是从根本上而不是从枝节上解决问题。”

陈云同志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组织部内组织了一个包括副部长李富春在内的6个人的学习小组学习哲学。这个学习小组每星期一上午开会,雷打不动,一直坚持下来。小组成员中陈云同志的工作是最忙的,但他从来没有欠读一章一段。以后他多次说:在延安那一段学习,得益很大。他的夫人于若木说:他读起书来,如饥似渴,有时甚至到了拼命的程度。毛泽东同志也称赞道:“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

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大量出现的陌生问题,更要求主观认识能符合迅速变化的客观实际,这是很不容易的。陈云同志和许多老同志又正要退下来,对缺乏足够经验的年轻领导干部抱着很殷切的期望。于是,他再次着重强调学哲学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统一全党的思想。陈云同志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央提倡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两天后,邓小平同志向《决议》起草组谈了陈云同志的意见,并且说: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陈云同志也对起草组负责人说:“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

1987年,陈云同志已准备从第一线退下来。这是新老交替的时刻。陈云同志对新的中央负责人叮嘱什么呢?他说:“过不了多少年,党和国家的全部领导重担都要落在你们一代身上。”“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能够组织政治局、书记处、国务院的同志都来学习哲学,并把这个学习看成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自己的一项重要责任。”这是一位年过80的卓越的老一辈领导人总结毕生经验,对后来者的期待和嘱咐。其中,他突出学习哲学、把思想方法搞对头,称之为“最要紧的”,这确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上 陈云同志提倡学哲学,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实事求是,是要使主观认识符合十分复杂的、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地去对待它,那样不可能真正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前面所说陈云同志学习哲学时付出的那种艰苦努力,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必须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把握它的精髓上,那就是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陈云同志常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这个意思。

他回忆道:“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只唯实”。在作决策、采取行动时,必须先进行切实而周密的调查研究,把各方面的事实真正弄清楚,经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陈云同志把它看作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他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难者在弄清情况,不在决定政策。”这是他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可以看一看陈云同志是怎样工作的。1961年1月,为了进一步克服当时的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陈云同志在这时进行了农村调查和煤炭冶金工业调查。农村是经济困难最严重的地方。中央领导人分别到各地农村进行调查。陈云同志用5个月时间分两次到10多个省市进行调查,其中最突出的是这年6月到青浦县小蒸公社进行1个月的调查。他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上午开座谈会,下午到田头、养猪场和农家作实地考察,把群众议论最多的问题归纳为3个:母猪公养还是私养,农作物种植的安排,自留地的处理。那时全国猪肉供应紧张,母猪公养还是私养实质上是要不要放宽农村政策的问题,也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陈云同志考察了小蒸公社15个养猪场中的10个,又听取农民的看法,仔细比较公养和私养的利弊,总结出公养的苗猪死亡率高的6个原因,确定还是以私养为宜。农作物种植的安排,直接反映干部主观、蛮干、瞎指挥的问题。增加自留地,有助于减轻农民口粮不足问题以渡过难关。这样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在平时,陈云同志经常到商店、菜场等去看看,遇到重要的统计数字自己打算盘计算,这样来了解市场和经济运行情况。采取重要措施后,他几乎天天向有关部门了解推行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检验决策实行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为什么陈云同志领导经济工作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为什么其他人视为畏途的许多“老大难”问题,在他手中常能得到成功解决?为什么他说的话和做的事总是那样实在并且切中要害?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正确的,他的决策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作出的。而那些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的干部,同他的做法截然不同。对此,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有的同志天天忙于决定这个,决定那个,很少调查研究实际情况,这种工作方法必须改变。”

掌握交换、比较、反复这个辩证法

从实际出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常常包含相互矛盾的多个侧面,并且不断发生变化,不是一眼都能看清楚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通常需要经过一个在实践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决不能把走马观花时获得的一点粗枝大叶的印象、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话当作客观实际的全部,而且还自以为是,那样没有不跌跤的。

人们常说陈云同志处事“稳”和“细”,这确是他的特点。他曾说过:“我们犯错误,就是因为不根据客观事实办事。但犯错误的人,并不都是没有一点事实根据的,而是把片面当成了全面。”为了减少和避免认识客观事物的片面性,陈云同志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三种方法。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交换一下意见,就会得到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比较,是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不仅要看到正面,还要看到反面;不仅要听正面的意见,也要听反面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判断更正确。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对关系重大的问题尤其应当这样。他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陈云同志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决策,从不简单地照抄套用那些现成的方案,而是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总是慎之又慎,力求做到最切合实际状况。他在拿定主意以前,会请别人补充情况或提出各种分析看法,然后他把方方面面的情况综合起来再思索,把思索出来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征求意见,直到修改满意为止。一旦把事情弄清了、看准了,就下最大的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贯彻到底,做出结果来。

可以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陈云同志如何处理异常棘手的粮食统购统销问题,作为例子。那时候,粮食供销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紧张,不法私商的投机活动又十分猖獗,粮价上涨,全国刮起一股抢购粮食之风,人心开始浮动。负责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怎么办?他广泛听取意见后,考虑了八种处理办法,如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统购统销等,慎重地比较每一种办法有什么利、有什么弊,最后得出结论:根据现有情况,处理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合称为“统购统销”。为了照顾农民的利益,在征购数量和牌价等方面都作了恰当的规定。事实证明,在物资十分缺乏、经常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居民能得到起码的生活必需品,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瘦脸针你害得我好惨作文素材下一篇:新时期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