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2024-04-08

【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精选7篇)

篇1:【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07计算机(1)班曾国平0723110198

《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一向对于哲学,也有一定的兴趣,然而始终静不下心,也没有那种动力去看这方面的著作,直到这个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了一些哲学经典导读。可能由于自己的水平与能力有限,还是先寻一本较简单的介绍哲学是什么的册子看看吧。因此陆陆续续读完了《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过程很痛苦,但感觉收获很多,对提高自己的哲学认识有很大作用。因为每看一章节,便要思考很久,时而做些笔记在旁边。之后停下几天,再读。整本书大约300页,差不多看到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2个月。对于一本尚未看完的书做一个整体的感想,本来并不大合适。但是,由于这书的条例清晰,而且每一章节的内容基本是不一样的,我对于我认真看过的章节分开做一些感想,主要都是搬自写在书的扉页的一些字句,再加整合。我相信,这样比起匆匆看完一本书再胡乱从网上,书上摘抄一些内容相对要好些。

一 关于哲学为何物(上)

开始便看到了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他深知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有时候甚至比起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的生命顽强程度更加不如,但是人类又和其他的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能够思想。人类有目的地思考,渐渐获取了很多知识,两者结合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成为万物之灵。他规劝人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究竟什么方法可以使人类保持思考呢?如何努力地好好思想呢?带着疑问,我看到了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命题,对于哲学究竟为何物,确实是没有思考过。书上说思想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这点我十分赞同,也暗合了帕斯卡的看法。人同时也是哲学的主体,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哲学思考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不断思考,不断规划自己美好的将来,而在这个此时我已经开始明白使努力好好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哲学的力量。而且哲学起的就是一个指导的作用,有了它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人们美好的生活才可以真正很好的实现。这就是哲学的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即使在这个主流实用主义的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因。

然后作者便具体分析了哲学究竟是什么。总结了一下,哲学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区别则更为显著,但是,哲学与他们之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但是对于这个密切联系,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已经被人不屑一顾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从哲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切入点开始阐述。他认为,在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已经是哲学的表现了。而正是这种哲学的发问形式,促成了科学的诞生。可以想象,人们就是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然后不断思考,对很多东西进行改进,这就是科学的诞生过程。哲学家的发问方式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很多西方的科学家同时是哲学家的不在少数。

在认清楚这个问题后,对于哲学的理解更加深了。但是对于哲学这个科学的来源的来源,就更感兴趣了。哲学源于惊诧,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对一切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可以说他就和哲学绝缘了。因为惊异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更加是哲学活动决定性的开端。然后我们才会去探讨,去研究。但是,从问题到实践的过程,可能会漫长而且持久,所以除了惊诧之后,书的作者认为对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哲学的道途就是这样在志与力的共同作用下展开。

二 哲学为何物(下)

卡西尔的名言放在开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是思想的存在,哲学思考的焦点就应该是人本身。既然聚焦点在人本身,认识自我便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作者提出了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有两条途径:一为直接地面对自我,一为间接地面对自我。人的自我乃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实现。人是社会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生存的环境与人被看不见的手联系在一起。要全方面的认识一个人,单是直接面对自我是不足够的,对自然,对宗教的认识,可以探究人本身的秘密。向内、向外和向上的探索和寻找,是找到真正自我的方法。

人类认识自我有一个过程,在西方,苏格拉底喊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响亮的思想口号。他的人学思想开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人文主义运动的高潮为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笛卡尔到以看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无一不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人的价值的理性的自我发现促使哲学家们有可能从认识人这一个主体去着手解决哲学的各种重大问题。自然科学与人的脱节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书的作者认为人的自我的完全觉醒,是近代知识论能够成立的绝对的先决条件。自我或自我意识是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真正的基础。可以看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永恒主题。

而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主题。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里十分一致。围绕这人这一主题展开,甚至比西方的更为典型。儒家从孔孟到陆九渊,王守仁,一向如是。到家的老庄也不例外。中国的禅宗,也讲求佛性与人性的紧紧融合。

但是。哲学的主题是人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人,而不重视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研究人的同时,必定要研究与人有关的所有知识。而关于人性的科学恰好是哲学,但是与人有关的知识并不仅限于哲学,但只要我们抓住哲学的本性,那么对于其他科学也可以有了终南捷径。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出发点或基地,这是休谟的观点,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就这样沿着它的路子走下去,进行了认识自我的一系列活动。

三 关于爱智慧

在《哲学是什么》这本书里面,它是放在哲学是何物这章里面的。但只这一小节,就有必要拿出来好好的分析。爱智慧这个词,源于希腊,在希腊,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人一开始虽然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求和激情。人就是这样从无知走向有知。而智慧,至今我们至少认识两种,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而哲学所说的智慧是神的智慧,并非人的智慧。而这个在中国,则成为庄子口中的道。如何得到智慧,这个比较实质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在为目标的奋斗中,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哲学,那么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接触智慧。而学习哲学的最好的路就是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问题。

结束语

接下来的第三章就是探讨了各种不同的哲学问题。但鉴于看前面的两章着力太多,第三章尚未看完。关于哲学的问题,很多哲学家讨论和探索过,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通过看这本书,对以往不明白的地方明了很多,对于哲学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哲学于本人,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跟随着一生的学问。在这门看似无用实为大用的境界之学上,不断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对平常事有惊诧,要善于思考,利用各种方法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过程,在以后的日子,才能更有效的学习。这是看完半本书后给我最大的震动,我不仅要把剩余的一半看仔细,以后还要多些接触大师们的作品。

以下是自己摘抄的语录:

人只不过十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总是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为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确实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式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帕斯卡[法]

人真的太无知,太自高自大了!真是太可笑了,太可悲了!

P18 如果人真的跑得过光速,也许时光真的可以倒流。

P18 “法国科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说得好:是思想,而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我因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二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多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兵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的确,人的思想囊括了宇宙。然而,人真的比宇宙更伟大、崇高吗?它囊括了宇宙,却解释不了宇宙,更加征服不了宇宙。人是卑微的,渺小的。

P23 人或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哲学的,哲学在我们的生命最深处拨动这我们心灵之弦。

哲学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

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

——海德格尔如此看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是人成其为人。

P1、P25 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然而仅仅是高贵而已。这样一种空无的东西,又能使他有多伟大呢?渺小,也就是渺小,终究是脆弱的。纵使知道自己的灭亡,确无能为力,到底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人又怎样伟大、高贵呢?

P30 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粉碎给人看。

P37 赫拉克里特认为,火为万物得始基,万物始于火。

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P50 “人性科学或这种新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稳固的基地或出发点。” P53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寻找得到。”

“精神生活越丰富,你的痛苦可能会越多,但同时你能够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

P54 我们每天都在这样地生活,天天如是。然而当有一天,有人问什么“是什么"时,才真正地开始思考,开始恍然大悟,开始明白地、清醒地生活。其实,我们需要常常被惊醒。

P55 “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P56 “人都有灵魂,都有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关心自己的思想,精心细致地呵护自己的灵魂。”

P63人为什么总是将动物视为无思想的呢?他总是这样自大。每一种生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交流方式。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也仅仅只是一种动物而已,每一种动物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不容亵渎。人类,别在自高自大了,一切都是平等的!

P68 “所谓空是说,心不要受外界种种物欲的干扰,而不是像禅宗所说得那样心中不起任何念头,连‘空’的念头也没有。”

篇2:【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 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界的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哲学仅在于提示了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世界应当是什么,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和自然的二维结构,反对把一切都归为精神,所以不得不反过来把一切归为自然,归于直观和客体,把自然界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其根源在于使哪种物质成为始基。如果说也看到了人,那人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自然唯物主义所研究的世界是无活力、无生气、无主体的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这是一种悲惨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认为“思惟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费尔巴哈并未前进,因为其“人是生物学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虽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在咫尺,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面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蕴含了现实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如果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那么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三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其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题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实现价值选择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

篇3:【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中小学老师主要靠三个本事立世:说话的嘴, 写字的手, 有知识的头脑, 道德并不是当老师的必要条件。真正的老师, 应该是只凭一张嘴就能够上课的人, 没有书本, 没有笔, 没有黑板, 只靠自己的语言表达, 就能把课上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老一辈老师大概许多人有这样的本事。

作家陆文夫 (1928~2005) 写的《乡曲儒生》中的那位私塾先生秦老师, 现在倾国家之力, 也造就不出来了。秦老师是个杂家, 我觉得他什么都会。他写得一手好字, 替人家写春联、写喜幛、写庚贴、写契约、合八字, 看风水, 念咒画符, 选黄道吉日, 还会开药方。他的桌子上有一堆书, 那些书都不是课本, 因为《论语》《孟子》之类他早已倒背如流, 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属于医卜星相之类, 还有一只罗盘压在书堆的上面。秦老师很忙, 每天都有人来找他写字、看病, 或是夹起个罗盘去看风水。经常有人请他去吃饭, 附近的人家有红白喜事, 都把老师请去坐首席。

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 (1921~) 那一代人的中学是这样的:旧社会上课跟新社会有很大的不同。解放后我们学苏联……学校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教科书, 上课前老师备一份讲稿, 一二三四、ABCD, 一条都不落。可是我做学生的时候, 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 各个学校也不同, 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中学里教中国通史, 每个老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套讲, ……再如国文, 老师高兴教哪篇文就教哪篇……没有标准教本。大学入学考试的题目也没有标准一说, 倒是解放以后, 全国有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模式, 有标准教科书, 考试还必须按“标准答案”。不过我想还是应该没有“标准”, 包括自然科学, 我认为也不需要有个标准, 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想, 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也不应该成为标准, 否则永远不可能超越。

现在的中小学老师对这样的教学, 陌生, 更多的是害怕, 甚至是恐惧。

据说, 我国现在有的县中小学欲行“无黑板教学”, 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似乎已经落伍, 新技术已经“侵略”到教学王国, 或者说, 我们要把新的“侵略者”请进我们的教学王国, 如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 多音译为“慕课”) 。

很有可能, 越是使用机器教学的人, 是越没有口才的人, 越没文笔的人, 越没有知识的人。至少, 一个当老师的人, 要会两个本事, 一是赤手空拳上课堂, 一是用机器教学。正如老师应该能够使用地方方言上课, 又能够使用普通话上课一样, 一个人首先是地方人, 然后才是国家人、世界人。现在是核武器时代, 当代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上百次, 人为什么还那么崇拜拳击与相扑?拳击和相扑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命展现, 只有人本身的原始生命才是人最终的依靠。技术社会的教育正消灭着人的原始生命, 用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代替人的生命。

老师应该拿回用自己的语言教化天下的权利, 不能把自己的权利让渡给自己权利以外的机器。老师应该象高僧那样口粲莲花:

东晋时后秦高僧鸠摩罗什 (344~413) , 一生讲经译经成就, 在佛教文化中臻于极致。他对人说:自己一生翻译佛经, 并不能了然译出的经文是否正确。如果译出的经文是正确的, 自己圆寂焚身之后, 身体焦烂, 舌头完好;如果译出的经文是错谬的, 舌乃焚烬。他圆寂后, 按照佛家仪节火化, 果然唯有舌头安然, 如生不毁, 身体成灰;他的一个弟子竺道生 (355~434年) , 传其说法衣钵, 对着石头说法, 石头也点头领悟, 这就是“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的境界掌故。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说:“师被摈, 南还, 入虎丘山, 聚石为徒。讲《涅槃经》, 至一阐提处, 则说有佛性, 且曰:‘如我所说, 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 旬日学众云集。”《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 聚石为徒, 讲《涅槃经》, 群石皆点头。”意思是说, 竺道生按照佛经的说法, 即使一阐提人, 也能成佛, 一般的僧众不明佛理, 认为一阐提人没有佛性, 不能成佛。于是, 将竺道生赶跑了。竺道生跑到苏州虎丘山中, 对着石头讲《涅槃经》, 石头点头, 十来天的功夫, 人像天上的云一样涌来听他说法。所谓一阐提人, 佛教中是指有欲望又执着于世俗荣辱, 沉溺于生死之境, 不能出离修道, 故后转为“断善根”“信不具”之人。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

中小学老师放弃用自己的嘴讲课, 还可能把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弄得不明不白。“知识分子”是一个歧义极大的话题, 是一个舶来品, 知识分子的西方意思集中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救世情怀、同情弱者等几个话题上, 他们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 有自己的说话领域;知识分子在中国的一个主要意思是和古代的士大夫气质接续, 以社会道统自居, 民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人格, 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他们的教育是先知知后知, 先觉觉后觉;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概念, 与西方和民国知识分子概念几乎是本质上的颠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是一个政治概念, 是政府和党教化的对象。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教育, 是以知识分子的改造为思想的教育, 老师不是教育者, 是政府的使用工具, 更是受国家政治教育的对象。文化大革命基本上是革知识分子之命, 中小学老师集文化大革命的响应者、鼓动者和受害者于一身。

新中国的后三十年, 知识分子是一个杂糅概念:继承古代士大夫的道统, 重新续上民国知识分子的血脉, 赋予西方知识分子的传统血脉, 又注入后现代的血脉——后现代说“知识分子死了”, 仍然保留着新中国的政治血脉, 又加上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以知识分子高于民众的身份与知识对社会公共事务说话的人。这样一来, 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弄成了混血杂种, 不能定义。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他们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脑力劳动, 具体的身份是老师、医生、作家、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会计、编辑、记者等。其德性有几个组成:中国古代的道统精神;民国的“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之德性;西方的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之德性;后现代的“摧毁传统”德性;公共知识分子;新中国的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国家服务、受国家领导之德性。

总之, 中国知识分子拥有的是现代社会的知识权利, 服从于政府与政党的政治权利的人群, 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自己说话的领域, 中国从来就没有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无论怎么定义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依附于政权的人群。也许, 可叫“知识分子民系”。

那么,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按照政府的知识分子政治政策, 按照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国家服务、受国家领导之德性, 中小学老师理所当然地属于知识分子。按照中国古代的道统精神, 民国的“先知先觉者”和“启蒙者”, 按照承担社会责任、社会的良心、社会精英、批判社会、正义、理想、自由德性, “摧毁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就不容易说清楚中小学老师的身份。

民众会把中小学老师当作知识分子。以大学和研究机构为称的学术界, 以西方的知识分子概念为衡量, 对当代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知识分子, 态度甚为暧昧。譬如, 近年网络上好事者鼓捣的“公共知识分子”风云榜, 没有中小学老师的席位。中小学老师在公共事务上的声音, 确实不大。中小学老师是知识群体中最大的群体与母机, 竟然成了“沉默的人”与“默默无闻”的人。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专业人士

中小学老师的另外一个陷阱是“专业化”和“证书化”。如果把中小学老师的专业化和其他专业人士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比较, 中小学老师的专业化是最低的:“老师在所有的专业人士中地位最低, 知识修养最低。医生, 能够依靠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 救人的性命于一瞬间;工程师, 凭借他们的专业知识, 能够在海底修隧道;科学家, 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把飞船吹到太空, 像儿童吹气泡一样;教师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 创造出什么惊奇?教师已经沦落为糊口的职业, 失却了过去的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网络时代教师的优势是数量最大的一个名义上凭借知识为生的群体, 和普及教育的政治意义。”

当代社会的专业化, 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 人是专业教育抟弄出来的。教育不是针对人, 教育目标是专业岗位, 人为岗位而活, 专业和岗位最后用证书保证。“专业”教育是职业养成, 并不是教育。这样培养的中小学老师, 与知识的关系不大。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标志, 一般把“专业化”看作社会高度发达的意思, 有些领域需要很高的专业化, 如“两弹一星”。但是, 平民时代, 社会实际上不适宜精细化, 应该粗略化, 因为社会越专业化, 个人的空间与权利越小。“专业化”的社会概念下, 没有人能够从整体上体认社会, 专业人士只能从自己那狭隘的专业立场理解社会, 社会越来越小, 每个人只存在于他的那个小笼子一样的天地里, 人人都成了井底之蛙。我们经常引用美国总统布什“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在专业化社会里, 人们是作茧自缚地先把自己关进了笼子里。所以, 专业化的本质是社会的支离破碎和教育的支离破碎, 支离破碎的教育, 培养的人一定是支离破碎的。专业化教育, 不会有秦先生那样的老师。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从道理上说, 应该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教育人。当代中小学老师, 都是通过学校培养出来的, 而且集中在师范院校。师范学校本身却是新中国教育体系中, 文化知识水平最肤浅的学校, 一般不能从国家与人类文化的整体上把握文化系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从有系统文字的西周文明到当代文明, 中国文化融合了全人类的文明, 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系统。大致说来, 中国文化包括三个系统:一是先秦诸子百家文化, 二是西汉以后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文化, 以及自己形成的道教文化, 三是近代以来, 被动和主动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科技文化, 西方自由思想文化, 西方政治制度文化和西方哲学文化。

那些从外域传到中国的文化, 最终都成为中国化的文化。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 中国共产党是西方共产主义学说中国化的政党与政府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是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国化学说。然而, 先秦诸子百家文化, 是中国的底色文化, 我国现在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 传播的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诸子百家文化。孔子学院具有中国文化人类化的积极战略意义, 用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观照人类, 是中国智慧重新照耀人类。现在的西方文化, 是人类意义上的西方文化。一种文化, 最终能体现人类意义, 才是真正的文化, 成为全人类的教育内容。

培养教师的教育中, 远远没有如此高的文化立场, 中小学教师一般不能在国家与人类文化整体上体认教学。譬如, 中小学语文教学,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碰到带有历史性质的课文 (题材) , 看起来是很生动的故事或者场景, 可能被教成了最伤人的东西。“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政治正确”;碰到中国的古迹或者古代文化, 就是“激发民族自豪感”。遭遇到历史题材, 简直就是老师与学生和历史的“狭路相逢”。老师的教学多在修辞上和政治意义上说话, 最后落在课程标准与考试的陷阱里跳舞。如小学课文中的《秦兵马俑》的教学, 很容易被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弄得既狭隘又不伦不类:“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是一句万金油式的套话。秦兵马俑说到底是为秦始皇陪葬的坑, 一个老师看秦兵马俑的时候, 头脑似乎应该有一个声音:“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还似乎应该心中有东西作怪:秦始皇陵墓中有70万修墓的工匠为他殉葬。长城和秦兵马俑是冷兵器时代的掌故, 它们本来是帝王家事, 浸在人民的生命与血泪之中。火器时代那些宝贝不堪一击, 核武器时代地球都有灭亡的可能。惟有用艺术品来欣赏它们, 我们的精神才能超越长城和秦兵马俑。

中国传统文明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集中在中原, 它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文明之间一直处于对峙与对话的状态, 到了近代, 中国遭遇的是来自欧洲的海洋文明, 现在, 人类已经进入了太空文明时代。中小学的课文一说起古代的成就, 脸笑得像一朵老菊花, 或者像骄傲的老乌鸦。实际上我们后人应该惭愧, 更应该像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若是我们还想骄傲自己的历史地位, 只有在当前人类共同的课题上, 表现出我们的贡献来。”中小学老师希望在完成规定性教学中, 挣扎着有些许超越, 形成气象开阔的教育意境, 这样的教学庶几风雅并济, 臻于精微高远的理想, 不会使师生掉进“秦兵马俑”陪葬的俑坑里, 成为有血有肉没有灵魂的活人俑。

中小学老师是不是道德表率

中国传统的老师, 首先是一个道德人物, 必须师表人伦。传统社会, 可以容忍一个老师没有多少文化知识, 不能容忍一个老师道德上的短腿。

老师的文明原型是春秋时代的士, 士是贵族, 他们接受文武双修的六艺教育,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贵族以下的人分为“国人”和“野人”, “国人”是自由民, 只有极少数人接受“书、数”这样的“小学”教育, “野人”是农夫, 为国家缴纳田赋, 也为贵族服苦役与杂役, 不能接受学校教育, 跟随父兄习学生活技能。秦以后的中国社会, 虽然发生了政治和教育上的变化, 老师和读书人是社会上层人士和社会道德象征的意义, 从来没有动摇。老师一直以“贵族精神”自居和“社会道统”自居, 社会也对他们是那样的期许。而以农耕文明立国的中国传统社会, 把道德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和登峰造极的境界, 道德自觉是传统社会的自然法。这样才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对老师以道德期许, 老师也对自己以道德期许。在社会向海洋文明与太空文明进化的当代, 教育已经普及, 人人将接受学校教育, 再对老师以道德权威为期许, 将是一个腐朽的观念, 应该还原“老师是一个人”, 而不再是道德符号。

在教育普及的时代, 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相比, 老师只可能在知识上比学生高明, 也许, 不能说老师在道德上比学生高明, 老师的地位或者学识, 不代表老师的道德。在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跟老师学的是知识, 而不是道德, 因为, 道德更是实践, 不是课程意义上的知识。另外一个威胁是, 有网络在手, 老师也不一定在知识上比学生高明。

在教育中, 往往对道德有一个强迫意念:道德在人身上的表现, 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是体面的乃至崇高的, 不知道道德只能表现在一个一个很具体的事情上。也就说, 一个老师或者任何人, 只是在这个事情上是道德的, 在别的事情上未必那么道德, 在整体上更未必是道德的。更进一步说, 我们找不出理由, 人一定要在整体上是道德的。

篇4:【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

07计算机1班陈焯然0723110025

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后,感触很深,他提出的‚十大‛观点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处理当前国内外形势的主要思想武器。掌握了这些观点和理论,我们就能处理好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复杂事情,使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好的得到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的人,也不能算是聪明人,因为他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就解决不好事物的主要矛盾,就处理不好具体事物,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当我捧起厚厚的两卷《学哲学用哲学》时,对哲学却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哲学特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信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这本书是一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厚壤里生长出来的心灵之花。全书正文共有716页,约55万字,分十个专题阐述了作者在工作实践中荟萃的思想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总结。各专题之间按照严密的内在逻辑顺序,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串连起来。前面的‚要目‛是核心东西,目录是一个展开,具体文章又是一个展开,层次非常清晰。文风朴素清新、平中见奇,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除个别篇目外,均选自作者1981年以来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文稿。封面以人民大会堂和一群簇拥的人民群众为模糊背景,采用浅藕色打底,凸显简洁书名,看起来恢弘大气,舒朗清爽。‚让哲学走下纯思维的祭坛,让哲学回融于现实中来‛,这本书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来自鲜活理论的力量,让你惊讶地发现原来高深的理论竟能与现实工作如此紧密的唇齿相连。以前自己也曾将那些精辟哲学理论囫囵吞枣地背得烂熟,但却犹如鸭背上滑过的水珠,什么都没留下,概念是概念,工作是工作,学归学,用归用,两不搭界。而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概念、同样的哲学,掌握在作者手里,却让他有了一双‚火眼金睛‛,有了一把‚万能钥匙‛,他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用得精彩,学习工作融为一体,成了作者指导人生、做好工作的锐利武器。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渗透哲学思想,演绎哲学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穷的魅力和巨大效能。

‚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工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我学哲学,主要是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最基本的是哲学原理主导着我的思维。‛‚这(本书)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记录着我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体会,在工作中掌握的哲学原理和哲学的思想方法。‛作者如诤友如师长般坦诚相告。

这本书内容涵盖面极其广泛。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安电梯、安窗口,几乎包括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宗教、科教、统战、环保、宣传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对其本与末、表与里了如指掌,甚至烂熟于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举一反

三、知通达变。同时我们也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情感,在书中,作者写道:‚关于学哲

学,还有一句老话,人们不经常讲,但我的体会非常重要,这就是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我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 他说:‚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是一生在学习,一生在研读,一生在运用。在刚开始学习哲学的时候,由于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笃信不疑,依旧刻苦钻研、学以致用。他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作者正是在这种信、迷、钻、懂、用的良性互动中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作者从一位普通农民、工人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几十年来他做过许多内容和性质不同的工作,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作者相信并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了会用,学才真正有用,就如同蜜蜂酿蜜一般,将花粉吃进去必得经过自己一番咀嚼消化,再吐出来才会是蜜。‚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作者谈起哲学非常有激情、有亲和力、有说服力,在实际工作中更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命力。因此,阅读本书我似乎打开了全部的感觉器官,跟着他的思路走,被他的观点打动真情感动。在书中看不到古板、听不到说教,读到的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述,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清晰、明确、执著的追求与信奉,不夹一丝含糊和疑虑,令人叹服不已。现在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点困难就动摇自己的基本信仰,就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正确,那就绝不可能学下去、钻进去。还有一些人老是沉迷于西方的某些思潮,刻意在一堆诘屈聱牙、晦涩玄深的理论中徘徊,那样容易混淆思维、搅扰信念,对工作对学习并非有利。

细读这本书,会越读越清醒也会越读越汗颜。清醒的是我终于认识到哲学不是庙里用来膜拜的菩萨,而是一颗开智启慧的‚灵丹妙药‛,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学问;是一道只要你用心迷用心悟,就可以掌握、就可以运用的利器。汗颜的是痴活若干年,浪费了那么多时光,东一鎯头西一棒,七拼八凑,七零八落,至今心里依旧是七上八下,始终感觉知识贫乏。读书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学习也并非一桩苦役,读书为学乃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长期及至终身矢志不渝的任务。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个人的脑袋就是花蕾。哲学就是让那花蕾充分绽放的力量之源。如我等钝感之人,尽管偶尔也会灵光一闪,但这种灵光却又往往被日常生活的尘埃所覆盖,我们更习惯于低头看自己脚下的一滩臭水和一处泥泞,却忘了头顶上蔚蓝色的天空,忘了远处还有浩瀚海洋、山谷斜风。而《学哲学用哲学》从某种角度讲,无疑如电、如火、如长风出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它对我们进行理性的脑力激荡,它托起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淋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感受‚天地之鉴、万物之镜‛。

篇5: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读《哲学是什么》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教授的《哲学是什么》已经出到第十版了,对本书颇感兴趣的两位译者――黄小洲和张云涛――也热心地翻译出新版,为哲学爱好者提供了入门捷径,并通过本书的各种优点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享受哲思的乐趣。《哲学是什么》是面向大众读者的哲学通俗读物,就通俗读物而言,评价其优劣一般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否通俗。第二,是否言之有物。所谓“通俗”,既要在语言上浅白易懂,又要在行文设计上生动活泼,这是形式上的。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浅白生动的语言(广义上的,如图片也是语言)传达出某些思想,这些思想不是教条,而是引导读者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思考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培养读者的反思能力。第一个标准是形体,第二个标准是灵魂,二者对于通俗读物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若以这两个标准衡量,本书当能献给读者一次回味无穷的哲学盛宴。按照这两个标准,本书大概有如下优点:

一、形式生动活泼

本书在形式上大有西方学者撰写学术著作的普遍特点――生动活泼,甚至比很多学者做得更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拉斐尔的《雅典学园》,然后是达维特的《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人奠定了所谓“两希文化”之希腊文化传统。除此以外,书中不乏图片解说,或是配合对哲人的简介,或是用来描绘某个哲学场景,让读者在“文字疲倦”之余及时转换阅读方式:“阅读”图片,这不啻为一种减轻阅读疲劳的良好方式。除此以外,作者还不忘加点“美国式的幽默”。比如作者在每一章开篇处都会给出一些笑话(当然是与本章主题有关的,而不是那种勾起莫名其妙的傻笑的笑话),还有就是表现在具体行文中。这些幽默之处比比皆是,让我们在阅读之余“严肃地轻松一番”。我想,这就是本书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当然,形式只是形体,最重要的是本书在内容上的全面新颖。

二、内容全面新颖

如果说配以图片和笑话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形式,那么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作者在内容上的全面新颖,我们可以从本书结构的精心安排上看出这个特点。从全书结构看,作者的论题是相当全面的,涉及本书的中心主题――哲学是什么,认识论,伦理学,甚至还包括教你如何撰写哲学论文。在这个思想贫瘠、哲学体系化崩溃的时代,沃尔夫教授或许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把哲学的方方面面的论题融会贯通,但他“与时俱进”,三十多年来不断修改,以致该书出版到现在的第十版,其认真之态度可以从“当代应用”所讨论的案例、哲学读本等章节一窥究竟。一件作品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态度。沃尔夫教授的这股执着劲儿保证了在广泛论题上其理解的相对可靠性。具体到每个论题,如第二章认识论,开篇即给出本章的目录,然后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哲人的主要思想,适当地摘录原著的经典论述,接着总结本章要点,并提出问题,帮助复习,最后是给出经典书目,最重要的是,还提供了案例教学――当代应用:虚拟实在。“虚拟实在”等当代应用是人类在当代生活中所面临的最新问题,充分显示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血肉关系。而贯穿整合本章的,是认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三、理论实践相长

从内容的全面新颖可以引申出一个特征,即理论与实践相长。沃尔夫教授在结构安排上设计了“问题讨论与复习”、“当代应用”,这有点类似于英美法学教育的传统――案例教学。作者先给出哲学思想史,然后提供一些当代生活中所发生的最新问题和最新讨论成果,并引导读者一同参与讨论。哲学本质上是思想,思想是关于存在的思想,因而从存在的狭义上说,是关于人类生活世界的思想。所以,理论和实践相长乃是基于哲学的本性,任何回避问题、无视问题的哲学都是伪哲学,因而不是让读者学会自由地反思,而是施加教条式的束缚。哲学,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恰恰是在反思中才得以可能的。“案例教学”真正地把握和暗示了哲学的本质:反思(或对话)。

哲思难,写一本融形式与内容、通俗与思想于一体的通俗读物更难,本书是一个典范,甚至西方学者的很多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哲学并不高深,因为它本质上是亲近大地的,如果说它高深莫测,那只是由于我们还没有领会修辞的力量。但愿我们从本书中除了学会如何提问和反思外,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篇6:【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美术与设计学院09美术学1班周颖0921010024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

P11—12,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之前,首先买好建筑物,机器之类的生产资料。因为劳动力一经交给他,听他支配,就得有生产资料在那里,以便他能利用劳动力。(这件事,现在叫:投资与招工,按顺序进行)

从劳动者说,他的劳动力,只有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方可能有生产的应用。卖出之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劳动力的所有者,既不能用它为自己生产使用价值,也不能用它生产商品,维持生活。但一经卖出,与生产资料结合,劳动力就和生产资料一样:成为购买者生产资本的一个部分了。

生产资料为别人所有,与劳动力所有者对立。这种劳动力,一定要交给它的购买者支配,与他的资本相合并,才能实际当作生产资本发生作用。

此处有个说法:生产资料资本家,有钱有物有设备。劳动力资本家,现代变得很复杂。现代劳动力,从体力,脑力,心力;“三力之人”已变成有知识和有能力,且有社会关系,有创造本事的复杂之人。所以,在今天的企事业与机构中:打工者吃雇佣者,颇为常见。有人说这是: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对“劳动力”来说,有人评论:资本家搞剥削,企业家谈更新;宣传家好鼓动,政治家说贡献。XX家如何?不一而足。且把劳动力分为三种价值。

一是本身价值。所谓“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多爱在此处折腾。儒家可作世界典范。清末民初辜鸿铭说:基督爱耶稣,和尚爱佛祖;回教爱真主,儒家爱父母。你信哪个?都得爱父母!都是儒家信徒!劳动力,寄宿于人。爱人就是保护劳动力,害人就是破坏劳动力。这些问题,经济学很难研究。

二是使用价值。所谓“用人谋略与办法”等,多爱汇集于此。它需要用人所长,又需要确实是人才,有很大可塑性。政治与经济,军事与文化,对人的使用价值,有不同评价。对“劳动力使用价值”来说,颇有贬低意味。

三是剩余价值。这是“用人者”的真正要求。资本家用人,如果没有利益期待,便应有其他目的。否则按马克思所说,就是:劳动者盗窃资本家了。

对此层阶关系,资本家直奔主题:我要剩余价值!可谓:赤裸裸上阵。

P15--16,生产行为的基础是分配。不是普通意义上消费资料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生产配置)。这些要素中,物的因素在一边,劳动力则孤立在另一边。俄国地主,曾为用工资雇佣劳动者代替强迫农奴干活,为两件事而感到不平。一是货币缺乏。二是有了货币,找不到人。

自治公社:已有万年。商品生产:为别人生产经营,为自己得利发展;也有千百年。转化为资本主义关系,需要有全面新配置,且不断更新。

管理学说:生产企业,劳力与资本,面对产品与顾客,形成三角形。一方是基本配置:劳力与资本。劳力如何?与个人努力和社会条件相关。资本配置如何?与社会行业科技发展,经营管理相关。他们共同面对产品。产品的背后是顾客。这个“战略三角形”结构,以货币往来作建筑材料。显然,现代企业与现代市场,比百年前的经济过程,要更复杂且更直接。

P16—17,生产资本的功能。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取得实物形式,不能继续流通,而必须

加入生产的消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只能实现于劳动的过程之中。资本购买的第一阶段,于是进入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

工资雇佣劳动者,只能靠劳动力的售卖过活。劳动力的维持,劳动者自己的生存,每天要有消费。他的报酬,必须在短时期内反复支付。

这是“商品与商品”的不同关系: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是商品,生产的产品、仍是商品。它们都有消费,都要更新:且是“唯物”的更新。

P18—19,商品生产条件逾益扩大,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发生功能的规模也将逾益扩大。商品生产越是发展,它对每一种以本人直接需要为目的,只把多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旧生产形态,就不免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使产品售卖,成为人们关心的事情。不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总是生产的要素。它们必须结合起来。实行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区别着社会结构上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自由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在资本家手中结合起来。商品形成的人身要素,和物质要素,相互结合后的过程,即生产过程,因此而成了资本的一种功能,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它在历史发展中,会由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异常成就,变革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凌驾于一切以前的时期。

和人类劳动力并非天然资本一样,生产资料也非天然是资本。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才能取得这种独特的性质。生产资本,会在功能中消费掉它自己的各个部分,以便转化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量。劳动力,不过是当作生产资本的一个器官来发生作用。它为资本家,形成剩余价值。

马克思未说:关心售卖的可能方式。它可用四分图解释财富的转移:

利己||-----利己害人原则-----||-----社会责任提倡-----||

害己||-----害人害己情况-----||-----利人害己阻止-----||

害人---------------------------利人

(图一)

马克思肯定:资本组织生产,技术很有成就。因为要求资本增值。文革时混淆是非者说:宁要社会主义苗,不要资本主义草。这是历史倒退,并非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别。以“左派和右派”分裂为手段,多在加强争斗,并非是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扣帽子者,同样是:要口号,不要真理。

资本管理生产的两大职能要素是:组织方法与技术采用。它们能变更社会经济结构,超越以前时期。不分社会形态如何,都要“人与物”相互结合。

P29,货币是一切商品的共同等价物,所以商品的一切差别都会被消灭。

(狭义商品:劳动产物。广义商品:交换之物。交叉与独立相集合)

P34,资本的循环,不同阶段一个跟着一个,没有停顿的进行,方是正常进行。在购买阶段停顿,会形成贮藏货币。在生产阶段停顿,生产资料不能发生功能,劳动力陷于失业无事状态。在售卖阶段停顿,堆积会阻碍流通。

此处三阶段:购买→生产→销售;有各种描述。如交流电波的三项纠缠,流水的间歇盈缩。资本家对“货币资本三分”也很感兴趣。因为实际中就是这样做的。现代企业财务也多如此处理,只是科目罗列分析不同。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个流转,货币总资本,是分步投入的。货币资本,不能一次全部转入生产资本;它会造成整体流转不灵。但现代“富贵游戏”多以此:夸张规模,以求获得贷款。实际上很危险。

从营业杠杆和资金杠杆(双杠杆)来说:货币全部投入设备,用抵押贷款去买原料开工资,一旦产品积压,势必继续贷款。这是:一份钱财,要做三份事业。因信用制度发展,甚至能放大利益,渲染乐观。其实风险很大。

P36—37,运输工业所卖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更。人和商品,是和运输工具一起旅行的。这种场所变更,也就是用这种工具进行的生产过程。其交换价值,和任何商品交换价值一样,由其中消费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加上运输工业使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场所变更,不是东西)

只有在产业资本,这样一种资本存在方式内,资本的功能,才不仅是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占有,并且同时是它的创造。产业资本规定,一定要有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包含着:资本家和工资雇佣劳动者间的阶级对立存在。

它越是支配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技术和社会组织,就越是变革。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跟着越是变革。在产业资本出现以前,已有其他几种资本在过去或正在衰落的社会生产状态中出现。它们不仅从属于产业资本,要适应于产业资本改变它们的功能,并在产业资本的基础上运动,要同它们这个基础一同生存和死亡,一同站起来,倒下去。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已经用它们的功能,当作特殊营业部门的担负物,和产业资本相并出现时,不过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时而放弃的各种功能形式,由社会分工而独立片面的存在方式。

P41—42,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

资本在一般商品流通内完成循环,把它们当作:不仅属于流通领域,而且也属于生产领域,资本循环功能上确定的段落或阶段。

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最富有特征的现象形式;产业资本的目标和动机:价值的增值,赚钱和积累,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

重商主义认为:劳动者只知道消费,资本家更重视生产。“觉悟”者应当是既懂得消费,又懂得生产。推理下去:劳动者资本家化?或:凡是把生产性消费,作为终生事业者,都是在“自我资本家化”的道路上行进。

这个概念似乎在说:资本家都是好人。它可用四分图分析:

好人||-----相信社会主义------||-------崇尚民生主义------||

坏人||-----信奉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

劳动者-----------------------------资本家

(图二)

这种分布很奇怪。不符合历史整体辨证趋势。好坏也缺乏具体标准。

篇7:【马基作业】《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机制0710715060121张沛薪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没人只有一次”.回首从前,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后悔;临终时,能够说:我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我的事业.”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我的心情是随着主人公的成长,细细欣赏这本书的,欣赏主人公保尔的精神,觉得我们应该从他身上汲取营养,鉴定我们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中的保尔是个不幸的人.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意志坚强,为了信念,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虽然现实生活中未必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未必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是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仍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有的精神与行动有句经典的话:”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可能有人认为保尔·柯察金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并不存在,那就错了,这本书虽然不是传记作品,但它所反应的基本上是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极不平凡的人生,是作者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与总结在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基本上是靠作者口述,亲朋好友笔录下来的.有的人也许会说,保尔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他的一生都是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不,这是不对的,应该说保尔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崇敬保尔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许多闪闪发亮的东西,比如勇敢,比如坚定,比如忍耐,更比如看准了道路绝不回头的精神,有了这些,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无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最终获得了成功。成功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并不一定在于结果,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辉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没有人甘心平庸的生活,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天的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人人都未必是一块好钢.人生如同炼钢,由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就是炼.保尔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在战火弥漫的战场上,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没有退缩;在冰冷刺骨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无法忍受的高强度劳动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病痛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打击下,他仍选择了默默的坚持.最后,终于从一名出身卑微的少年,成为一名品格高尚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人生的历程是一段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多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是,困难时短暂的,战胜困难后,到头来回忆起走过的道路,你就会领悟到,那就是磨练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毅力的表现往往是一个人在挫折中所展示地惊人的一股力量,有了它,人们就不会向挫折和困难低头,更会坚强地去面对。这是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感慨。在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中,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更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正是塑造了一个从战争年代中脱颖而出的英雄青年——保尔〃柯察金,也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责任,听到了社会对理想人格的呼唤。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们身边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就是我们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的大地震,这是一场伤亡非常严重,破坏性很强的地震。很多人在这次地震中痛失了家人,失去爸妈,失去子女,失去丈夫妻子,失去恋人,失去朋友,失去了他们的家。整个繁华的城市几分钟的时间全部变成了废区,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到处都是受伤的灾民,更不幸的是,到处都是已经没有知觉的尸体。全国人民多为此感到非常难过。我每天看到报道,心里都非常心酸,眼睛都红了,说不出的难过。灾难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也有因时间和抢求困难的问题,有些还有呼吸的人等不到光明的一刻。

虽然和平的年代不需要让我们为战争牺牲,但那从无数牺牲中总结出来的不变的意志与信念是万万不能由我们来放弃的.只有把握住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凭借坚强的意志奋斗,拼搏,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才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说:“我成功了!”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已过去大半个世纪,而保尔精神仍被一代代地继承.保尔·柯察金那种反对压迫,反对凌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假公济私,见义勇为,知难而进,不怕艰苦,忠于职守,为公众的利益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依然光彩夺目这种社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种新的时代要求,那就是在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谈物质多了,谈精神少了,而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它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危险的.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上一篇:儿童精神哲学读后感下一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