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

2024-04-12

改革红利(精选12篇)

篇1: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说

2013年03月18日 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6作者:刘世锦

一、我国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是改革红利的具体体现

中国以往历史和有关国际经验都表明,即使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较好甚至优越,并不一定能够促成快速的经济发展。所谓“资源诅咒”,指的就是有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陷于贫困。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套好的体制机制,有效组合和利用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进而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出来。改革就是要创造这样的体制机制。而开放则把发展中短缺的产品和要素,如机器设备、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引进来,使我们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物质条件还是那些物质条件,体制改了,生产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这个“多出来”的部分,正是改革红利。

二、新阶段改革红利要靠“精耕细作”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并列提出的目标,含义深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将会有所变化。

据二战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实际判断,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将会使我们面临以往未曾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增长阶段转换期内在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可能引发增长过程中大的起落,高速增长期潜在的金融财政和产能过剩等风险可能显露;另一方面,新增长阶段虽然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更加讲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将会涌现出一系列新增长点,包括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的城镇化,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加快发展,在持续技术追赶的同时创新的重要性上升,主要由中等收入阶层拉动的消费升级,更具深度和质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如此等等。这些新增长点将打开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增长阶段转换,增长速度放缓,并不意味着有些人所说的中国经济“衰落”,相反,将会开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战略机遇期。

篇2:改革红利

我国当前改革红利的变化

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除改革红利外,我国另外两大红利分别为“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

在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的实质性深化在当下却成为一个颇有沉重感的话题。改革走到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任何一项深化改革的任务都会面临既得利益“固化藩篱”强有力的阻碍。各项改革已深度关联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现阶段的主要特征,我觉得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总体路线图”与“最小一揽子”改革相配套。

改革能带来哪些红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使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出来。具体来说,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等,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表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由于工业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因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延宕多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这也是众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另外,在国企的改革方面,经过30年的摸索,当前的改革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末开始的国企改制政策,抓大放小,扶植大型国企,对中小国企则采取“放”的态度,国家不再包养。这为中国经济赢得了制度红利,但红利并不是来源于“抓大”,而是受益于“放小”——无数的民营企业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50%、出口贡献超30%、就业贡献超80%。

篇3:让改革红利惠及广大农民

近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难得的“十连增”、“十连快”。但越是这个时候, 我们的思想越不能松懈, 热情越不能减退, 行动越不能松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方面, 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 农村发展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腿, 农民增收依然是三农工作的难题;另一方面, 粮食的刚性需求与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的矛盾持续加大, 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持续显现,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稳定发展的挑战持续增大。

因此,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 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 坚持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 千方百计防止思想滑坡、认识滑坡、投入滑坡、工作滑坡, 一定要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和工作的热度上, 保持一股劲, 保持好势头。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树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更多发挥市场牵动和科技驱动, 更多谋划优势布局和专业格局, 更多实现质量优良和品牌优质;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就是要稳定存量, 扩展增量, 利导变量, 发展新业态, 培育新产业, 创造新就业, 重点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就是让农村不仅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高地, 成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腹地, 成为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福地, 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升华的重地。

篇4:改革红利

在“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中,“新改革红利”是最大的红利,也是具有关键性的红利。

“改革红利”又称“制度红利”或“体制红利”。这是指通过改革,制度或体制得以调整,让制度或体制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推动经济的前进。

每一项改革总是适应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时的特定状况而出台的。改革的“红利”体现于消除了原有制度或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使经济继续发展、前进。

要知道,任何一种改革措施实行了一段时期之后,改革带来的优势或“红利”总有越来越少的趋向。这是难以避免的。道理很简单:在一定体制之下,改革措施总会有从适应当初的形势到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因为任何改革都适应于某种客观形势,后来由于形势改变了,原有的改革的效力的递减也就成为必然。原有的“改革红利”逐渐消失,这是普遍现象,而并非是只有某一个国家才发生的情况。

原有的改革措施带来的优势或红利,都可以称为“旧改革优势”或“旧改革红利”。这里,新与旧都是相对而言的,与有效期间的长短无关。有的“改革红利”可能存在的时间相当长,有的“改革红利”可能只存在短暂的时间,这无非是因为形势变化的快慢不同,以及改革措施的效应有大有小的缘故。所以,当“旧改革红利”行将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改革措施的优势潜力耗尽之时。

改革,就是制度调整。制度调整必须及时推进。继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继续进行制度调整,才能保证新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的出现。民间从来都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這是改革的最大动力。不继续进行制度调整,就是对这种大积极性的漠视,甚至是压制。

优势和“红利”都来自创造

毫无疑问,以各种红利的消失作为“唱衰中国经济”依据的论调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有信心,相信今后在经济发展中会出现新的红利、新的优势。

发展优势和红利都来自创造。即使旧的优势或旧的红利,也来自创造,它们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说,尽管人口众多,如果人人都待在家里,都留恋故土故居,不外出寻找工作,不务工,怎能发挥一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怎会出现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红利?

又如,土地数量再多,价格再低廉,如果各地都不招商引资,不开发土地,不建立工厂,又怎能发挥一国的资源优势?怎能出现资源红利?

再如,发展中的制度障碍是客观存在的。再原始的社会,如果对传统组织所形成的发展障碍不进行变更,那就不会有发展,也不会有生活的改善。这就是最早的“改革红利”。

可见,即使是最早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都离不开人的创造。

毫无疑问,新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对旧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替代,都是依靠人们的努力而出现的。历史上找不到“天上掉下红利”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更没有“天上掉下红利”的好事。

古今中外,所有的红利都来自创造。我们对于红利的问题,需要有行动,通过实践,使红利成为事实。

篇5:用好“三张清单”释放改革红利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秭归县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群众和企业办事流程便利化。以“三张清单”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助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让部门职能职责更明确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审批,放宽市场准入。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行政许可,彻底终结非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作用空间、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秭归县按照国务院、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落实衔接、调整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目录化、动态化管理。2014年在2009年确定的370项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43项、取消130项、转其他权力62项,承接上级下放和部门申报新增63项。梳理确定206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行政许可173项和非行政许可33项。2015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市(州)级和县(市、区)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2号)有关要求,全面调整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保留40项、规范名称68项、调整事项设置65项、取消或转其他32项,新增78项,调整规范后的行政审批事项共计225项(行政许可208项,非行政许可17项)。2016年按照上级要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承接新增5项、调整为其他类11项、调整事项名称4项、合并7项,保留县级行政审批事项20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2017年提请县人民政府决定取消14项、承接新增9项、调整14项,秭政发[2017]4号公布调整保留县级行政审批事项194项。2018年初按照省市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18项、调整10项、承接新增3项,公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清单185项。制定实施《秭归县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编制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对审批事项的准入、实施和监管进行规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在政府门户网公开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强化“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清单之外无权力”意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让市场环境更公平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广应用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预防寻租腐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是“互联网+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抓手,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自2015年开始对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事项、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收费等全面进行了清理登记,公布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3项。重点整治“红顶中介”,深入推进中介服务脱钩改制,破除服务垄断,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开展3轮共计14个部门“红顶中介”专项整治,完成4家从事与主管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事业单位改制。解决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等突出问题,推动我县中介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注重湖北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推广运用,制定实施《关于做好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及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的通知》(秭审改发[2017]1号),中介服务网是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展示、网上交易的网络平台,为公众、项目业主、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查询、入驻管理、公告发布、竞价交易、监督评价等服务。统一实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网上展示、规范服务、在线交易和管理工作,着力打造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超市”。平台自2017年8月份正式运行以来,已有12个项目在监管平台随机中选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今年3月份有5个项目成功选取中介机构,网上自选中介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三、“四办清单”让服务群众更贴心

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要求。要求合法合规的一般事项“马上办”,减少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等候时间;大力推行“网上办”,凡与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将审批服务延伸到乡镇、村服务中心或大厅,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推动高频事项“一次办”,提高网上一次办好、现场一次办好、网上受理现场一次办好的事项比例。今年九月我县已完成《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清单》的梳理,涉及37个部门,940个事项,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实施。

篇6: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

省政府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要求更好地——

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红利

1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决定专项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精神,推进实施《广东省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主持会议并讲话。

篇7:让营改增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营改增”的格局有多大,其能够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就有多大

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同时,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也开始纳入试点。

从地区范围到全国范围,从指定行业到行业扩容,已经走过一年半的“营改增”在提速后,已不再仅是临池试水式的摸底探索,不再仅是涉及产业层面的设计优化,而上升为涉及更宏观层次的改革信号。可以说,“营改增”的格局有多大,其能够释放出来的改革红利就有多大。

“营改增”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优化实体经济环境。国家强大,最终要看实体经济的强弱,而不是泡沫的多少。中国经济的增长,实体经济一直起着主要推动者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信贷空转、资金错配等现象趋于严重,加之外部环境不能有效改善,实体经济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对GDP和就业贡献率最大的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压力空前增大。在货币发行量基数过大的今天,简单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激活实体经济的余地已经很小。因此,只有通过调整财税体制这一根本措施,才能保证实体经济的平稳发展。

“营改增”能够释放这样的红利。此前的试点结果表明,“营改增”对于多数行业和多数企业的减负作用明显,急需补血的中小企业尤其感受深切。税务部门测算,2013年营改增将为企业减税1200亿元,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更将达到40%。尽管由于行业性质不同,个别产业在“营改增”试点中税负不降反增,但总的来看,“营改增”交出的是一个合格的账本。这也为它在全国铺开创造了条件。

但是,“营改增”不能只算减税多少的微观账,还应该算一算能否带动稳增长、调结构局面的宏观账。

此外,“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试点期间收入归属保持不变。但是,随着试点的结束与范围的扩大,收入归属会不会发生变化?地方财政收入会不会受到影响?过去营业税是地方主要税种,“营改增”后,地方应该重点培育哪一类税种,以弥补财政收入可能的减少,以及经济转型支出、民生支出持续增加后带来的压力,需要及时解答。

不统筹好“营改增”中出现的矛盾,打消其中的种种顾虑,“营改增”就可能囿于有限范围内释放有限红利,而无法起到保持实体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真正作用。实际上,做好统筹要求就是在倒逼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实体经济对于“营改增”扩大的要求有多迫切,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就有多迫切。改革的关键点,是能否妥善安排税种的归属,更深入一步看,是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篇8:释放改革红利服务市场主体

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注册情况

市工商局改革方案出台后, 注册量出现“井喷”现象, 仅3月1日至3月31日, 曰均接待申请人咨询260人次;正式受理、核准各式企业申请1097户, 同比增长103.52%;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57.61%, 名列全市第三;各式新设企业注册资本1065977万元, 同比增长4129.88%;新增个体工商户315户, 同比增长77.97%, 新增资金数额1144.5万元, 同比增长36.17%。

登记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快了公司成立速度。由于市场主体在章程中自行规定认缴注册资本及认缴时间, 使企业树立了正确的市场交易理念, 避免了公司资本的闲置和浪费, 促进了公司的快速成立。二是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改革了法定最低注册资本后, 降低了登记资本注册准入门槛, 活跃了区域经济个体。截止3月31日, 河东区仅3月份新设市场总量同比增长112.54%。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因准入门槛降低, 助推了中小企业、服务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从3月份新增企业数据看,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2.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39.1%, 批发和零售业占39.1%。四是减轻了企业负担。新政的实施降低了企业登记注册成本, 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特别是因免去了企业提交验资报告的规定, 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验资成本, 按照一般验资事务所的验资标准, 当月大概节约企业验资成本40余万元。五是助推了申请筹建项目。目前, 全区有2户申请注册企业筹建照, 但只是停留在查询核准完毕企业名称阶段, 下一步, 分局将加大对利民举措宣传力度, 切实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应对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召开登记改革政策宣讲会。2月17日, 河东分局召开登记改革政策宣讲会, 通报了《天津市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方案》, 详细解读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重点内容, 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现场互动, 认真解答了参会人员提出的各类问题;特别对于改革内容中的注册资本认缴制和放宽营业场所登记条件等政策做了重点解读。二是开辟注册登记新政宣传专栏。为了使群众更好的了解注册登记改革政策, 河东分局在《天津日报·今日河东》开辟了专栏, 定期宣传、及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 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 深挖登记窗口潜力

一是合理调整登记窗口。在现有8个接待窗口基础上, 除保留一个专职业务咨询窗口外, 其余7个窗口全部采取一人多能, 一岗多职的方式, 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受理内资登记, 最大限度的挖掘窗口潜力、最大限度的受理咨询、登记业务, 大大提高了审批速度。二是充实登记工作业务骨干力量。在全局登记受理人才库中择优选取业务精、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一线注册受理窗口, 发挥“传、帮、带”作用, 使业务骨干学到了接待受理中法言法语的运用及接待技巧、应用登记数据的机式录入软件等知识, 提高了受理效率。

(三) 全力服务申请企业

一是加强指导服务。利用窗口工作的开放性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优势, 开展行政指导、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讲解和发放宣传材料多种形式的服务。指派专人负责分流、疏导申请人, 在受理前期做好政策宣传与指导服务。二是实行延时服务。注册窗口将每天办公时间延长, 采取固定化的形式向企业承诺, 上午正常下班后将办公时间延长至拿到预约号的最后一个申请人业务办结。同时遇到申请人到下班时间仍有排队等待、未办理完毕的, 注册窗口人员集体加班加点提供服务、减少群众等待时间。

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注册登记BS系统与登记制度改革后登记项目不太匹配

以前设定法定代表人需要录入“是否公务员”、“任免机构”, 但在新下发表格中, 此两项均删除, 造成机式、文本档案不一致;实行认缴制后, 在企业转股操作中, 以前录入的“实缴额”和“实缴时间”仍旧存在, 但已不属于工商登记项目;“实缴金额”和“实缴额出资方式”也已不再属于工商登记事项;食品流通程序设计流程存在办理延期手续时, 最末一天的期限内不能办理延期程序。

(二) 有些领域申请登记仍不便利

有的申请人认为, 工商登记改革了、门槛降低了, 什么行业都可以办照经营。按照便利、简化手续的原则, 登记制度改革后, 食品流通类收取申请材料时, 仍需要提交产权证明文件, 给申请人带来不便, 存在着食品流通证发放时间延长的问题。

(三) 登记注册咨询多局限于现场窗口

虽然按照市局要求依托网上办事平台, 推进网上办照登记即实行电子化办理;但经调查发现, 通过现场咨询的群众特别是有些较为简单的咨询仍然要占用窗口人员的很多精力。

(四) 商务秘书企业作用发挥不充分

本市3月1日起实施的《商务秘书企业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商务秘书企业的概念及申请登记途径, 为代理登记注册的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多数申请人对商务秘书企业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代理中介”层面, 没有实质上的进展。截止目前, 河东区还没有申请人申请商务秘书类企业登记, 更无法体现其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作用。

(五) 申请人申报信息不规范

为了简化手续, 方便群众注册申请, 改革后的通行做法是: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 经营场所免收产权证明材料。有的申请人为图省事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填报注册资本时随意性大, 填报注册地址也不规范,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登记主体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做好市场主体准入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软硬件建设

因现行业务软件是针对登记制度改革前研发, 所以改革后现行软件中存在一些已经不属于登记项目的情况。建议加快对现行注册登记软件的升级和硬件建设, 强化对一线注册窗口人员的培训, 充实业务骨干, 进一步整合窗口职能, 简化工作手续, 优化服务流程, 使简单化、便民化、高效化举措落实到位, 真正把执行市场主体宽进政策落到实处。

(二) 加大政策解读力度

建议以全市主要传播媒体为载体, 进一步加大登记改革有关政策的解读力度, 不断提高工商登记制度的覆盖面和知晓率;同时加大对红盾信息网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细化、用好政策, 不断激发创业者热情, 逐步打消投资者的观望态度, 有效避免因误解而出现的办理法律法规禁止经营项目的情况,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三) 拓展登记申报渠道

大力宣传网上工商登记注册, 加大申请人对网上办理业务的认知度;引导更多的申请人使用网上登记, 通过上网办理公司业务, 特别是在办理名称申报、设立公司登记等业务时实行网上自助办理。在现有的网上公司设立登记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尽快研发全流程的业务类型模块, 将无纸化申报推向深入, 进一步提升登记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 激励商务秘书企业

建议在现行改革方案下加大对商务秘书企业的激励力度。对确实负起责任、代理企业户数多、特别是引进科技型和服务型企业多, 对河东区经济发展贡献大的商务秘书企业给予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真正使商务秘书企业发挥好“大管家”的作用。

(五) 强化申报风险提示

篇9:改革红利何时能取代人口红利

经济调整呈现长期化趋势

近期大家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一次次地落空,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肯放松,而是需求下降了,7月份的新增信贷只有5400多亿,低于预期。既然银行放贷没有突破规模上限,降准的意义也就不大了。降息呢?理论上有空间,但市场利率(包括民间利率和实际贷款利率水平)还很高,故降息的效果也有限,而本来货币政策的作用通常也是收紧的效果比放松的效果要好。因此,从前7个月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来看,可评价为稳中有松,效果不佳。

财政政策对维持经济的平稳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高铁的投资也恢复增长,以弥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不过,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小了,62%的投资依靠民间来实现。5月份发改委曾集中批准了一批投资项目,但这也仅仅掀起一点浪花而已,但面临钢铁等一大批重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即便批准了宝钢、武钢等新建项目,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目前,不少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巨额投资计划,但资金的筹措是一大难题,即便资金到位,最终又将形成一大批负债,阻碍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

再看外需,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这轮美国经济的崛起却没有给中国的出口业带来太多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自身想重振制造业来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则是从成本更低的市场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因此,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美国经济复苏等都不能给中国增加外需,而中国的制造业对于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过高,显示其脆弱的一面。如此看来,中国经济确实面临着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的长期压力,而这个过程将会比较长,正如目前去库存的过程也比以往要长一样,说明了中国经济的消化能力不如以前了。

改革红利或将在明年展现

人口红利是一经济术语,指被抚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当然,目前已经到了由升趋降的拐点,也就是说人口红利即将消失。而改革红利则是从人口红利中衍生出来的用语,表示中国目前还存在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而且,过去10多年来,中国重大改革事件与上世纪90年代比要少很多。这或许是因为现有的制度和结构尚能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当然,这也包含人口红利的优势。但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原先就已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制度缺陷就日益凸显出来,这就会形成倒逼改革机制。

归纳一下中国今后需要改革的领域,即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失衡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看,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不平衡、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均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本回报率鸿沟、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巨大差距、经济高增长与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反差等。可见,需要改革的领域很多,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解近渴后引远水、先低成本后高成本。

而今年动作频频的金融改革恰恰符合上述逻辑:第一,它的改革大部分不需要制定繁琐的操作细则,如非对称减息和给予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实质上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含义是让银行反哺企业,解企业近渴。由于过去银行获得的垄断利润太多了,如今企业出现了利润下滑,需要给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存款利息,从而缩小银行的盈利空间。而且,这一改革执行效率高,操作成本低。第二,金融改革实质上是放松金融管制、打破金融垄断,属于系统的总量改革,一般不涉及到个案,不容易受到某个既得利益集团的抵触。

但是,改革的难点在于下一步的财税体制改革。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属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曾报道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方案将列出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至今连改革方案的讨论稿都未见到,估计难以如期出台。从历史看,一般的重大改革举措的启动都在党的三中全会上,最著名的当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了,启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十二届三中全会则是启动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上一届三中全会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包括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若以此来推算,则明年10月份应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估计会启动财税体制改革,而对于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讨论和制定,如分税制改革、与收入分配相关的个税改革、房产税乃至遗产税等新税的推出,则会在三中全会前就应该初见端倪。财税体制改革的难度要大于金融体制改革,但对于改善经济结构,则更加直接和具有针对性。如中国的收入差距通过改革能够缩小,这就可以有效扩大内需和转型经济。而且,财税体制改革必然会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而行政体制改革一旦启动,就意味着这将是一场重大而深远的改革了,若能顺利推进,则改革红利可期。

(作者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篇10: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感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编集中国19个顶级专家言论而成的一书,是在中国推进发展转型之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最具言论实力的专家为中国发展而建献的睿智之言。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以探讨、宣讲中国改革红利问题为主题,约请了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高尚全、周小川、陈锡文、周瑞金、张卓元、樊纲、汪玉凯、熊澄宇、杨伟民、常修泽、郑新立、贾康、宋晓梧、迟福林、彭森等19位顶级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重点领域的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这个主题谈设想、提建议,与读者一起共话改革。专家学者的探讨从十八大后改革整体走势入手,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机制的改革发展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体制、城镇化与“三农”问题等与中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的改革给出了中肯建议和意见。《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集合专家学者深厚的智识为决策层提供改革建言,以深入浅出的叙述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改革共识提供一份生动的参考文本,是直击中国改革焦点和前途的箴言集合。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蓦然回首,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已发表20多年了。抚今追昔,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奠定了今天的幸福基石,几代领导人审时度势、解放思想铸就了今天的繁荣昌盛。任何一个目睹了共和国几十年风雨历程的具有理性思维的人都会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正确方向。正是始终坚持了这个方

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成绩彪炳史册,但改革大业仍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众所周知,改革已经到了铲除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的攻坚阶段,过去改革不彻底、绕道走积累下来的矛盾已经不允许改革再回避“硬骨头”。2008年以来,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阻滞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攻坚克难,首先需要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几十年来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各种禁锢,唯其如此,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从容应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各种新问题、新局面。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取得的进步总是和解放思想带来的科学发展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今后改革的环境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要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今后改革的环境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这个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这是新一届政府对惠及全国人民的一次重大而荘严的承诺!这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务实,为民’的精神,相信:今后,随着‘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的践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一定会兑现,一定会实现!届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将会随之提高和改善。

篇11:高考制度改革:老百姓最大的红利

‚新一轮改革就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5日发布,众多改革举措引人注目,令人期待。那么,在现实当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哪些话题呢?未来的改革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呢?

怀着这个问题,我对我市部分乡镇人口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老百姓最期待的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们十分关心《决定》和老百姓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孩子高考制度改革,比如说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说延迟退休的事情,再比如说单独生二胎等等。同时,也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出台相关的政策,真正的落实到实事上,不是长篇大论的报告,他们关心的是这些报告能有多少是和老百姓有关,有多少能够真的落实到他们的身上。省人大代表杨祥告诉我:‚改革是为了进步,我们期待的改革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期待全会带来更多改革和变化。《决定》回应了人民群众这些年来对改革各方面的重大期待。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

‚高考改革破冰,孩子的未来将更美好‛

对于更多的老百姓来说,最期待的当然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比如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等。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等也是大伙关心热议的话题。然而当问及哪个是自己最关心的时,大部分老百姓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教育‛。

为什么教育会比土地、社保、医疗等内容的改革更吸引老百姓呢?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为什么不安安分分地在家种地,还一心想着教育呢?

还有两年,儿子就要高考的赵阿姨给我送来了答案。‚咱老百姓过的都是孩子的日子,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孩子能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孩子能不能成才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不是能上大学深造,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考给考生多次机会,哪怕学些高等职业技能,也是给孩子一些生存的本钱。‛

此次教育领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瞄准的靶心是‚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要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

生的历史,扭转应试教育的评级体系单

一、评价方式单

一、选拔人才渠道单一的弊端,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适当推动高校更好地体现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的话语权。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招考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期待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对即将到来的教育新现状表示‚很期待‛。

‚不要简化和误读了高考改革‛

此次高考改革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最大规模和最深入的一次高考改革,一旦成型,将意味着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探索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设臵考试科目。此外,高考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在更重要的‚高考录取‛上,将改变过多地依靠‚高考成绩‛这个单一‚硬指标‛的状况,加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

这些改革探索方案,老百姓耳熟能详,也经常在街头巷尾热议。而讨论的话题也仅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会更加轻松,上大学的机会更多等方面。类似什么时候高考改革方案才能具体实施?取消文理分科后,该怎么考,考什么?高考制度改革以后,新的招生标准又是什么?等问题,大部分老

百姓一概没有想过。他们只是沉浸在高考改革的喜悦中,而对于高考改革的全局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缺乏更加深入的思考,对于高考实施的步骤和流程也缺乏清醒的认识。

其实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强调改革试点要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进行,这也就说明未来对于高考改革,应当承认地域差异,更重视其实践性和可行性。由于各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一,招生质量不等,高考的简单统一容易导致东部发达省份和城镇地域学生入学率高,农村中西部地区学生入学难度增大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教育最关键的问题,一是质量,一是公平。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口,牵涉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大众对公平的注重与追求,使得高考追求科学性和人才选拔多样化的努力受到制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

‚高考仍是‘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

当我讲解和介绍完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后,当得知‚有可能暂时尝不到改革的甜头,甚至有时要丢弃某些利益‛时,几乎所有老百姓仍然坚持同意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有很多难题,但如果不改革,我们面对的问题将会更多。‛

但也有少数人表现得比较激进,他们认为高考应该取消掉,因为高考给了不少人不少好处——‚像那种自主招生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政策,不知道给了多少人有乘之机,不知道饲养了多少老鼠。‛

其实,到目前为止,高考仍是一种‚最不坏‛的人才选拔方式,这是因为尽管社会压力巨大却仍然适用的一个原因。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的维护、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涉及到宏大的社会利益再分配问题,关系到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重大民生议题,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虽然社会各界不断对于高考改革有建言献策,但是我们应当谨防某些高考改革越来越‚矫情‛的做法,谨防高考改革成为地方利益的博弈场,或者成为讨好舆论的政策工具。毕竟高考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科学和公平的选拔人才,而不仅仅是少考、考试简单、随意化。

‚准确把握期待,做最大努力‛

作为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考试,高考本身被赋予了巨大的期待值。而通过高考选拔的人才,既要有全面的素质,也要能够承受压力,经得起严格的选拔,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专业公平的‚国家级考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得到更优质的高等教育。

高考体制的改革,的确让家长少一些忐忑,让学子少一点压力,使他们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因此麻痹

大意,如果有谁期待着这一轮改革在根本问题上做颠覆性动作,那他必定失望。高考体制的改革,包罗万象,问题众多,必定不能一次解决到位,只有准确把握期待,才能有助于‚做最大努力‛。高考体制的改革,体现在改革上要从最高层级做顶层设计、全面部署。而高考多年来的宝贵经验里,既有中央的统筹设计、系统部署,也有基层的大胆实践、主动突破。这‚最大努力‛,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共同期待高考体制改革之际,莫忘记,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进程中,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份子。

篇12:改革红利

徐印州

经济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人民就业的前提和社会安定的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全国、对于广东这个经济大省都是不可想象的。稳增长的核心是增长,没有合理的经济增长,2020年经济总量翻番的宏伟目标无法实现,稳增长是当前的硬任务。

稳增长是要保障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内稳定运行,而不是保持经济持续的高速运行、过热发展,那种以为稳增长还是要大干快上的观点是过时的、有害的。近年来,市场择优机制被人为阻隔,政府干预替代市场机制的负效应愈益显现,无视经济周期,用旧模式,走老路子,拼土地、拼资源、依赖投资、政府大包大揽等,已经难以为继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地方债务积累、资金周转不灵等强烈的预警信号,警示盲目追求GDP已经走进死胡同。当前一轮宏观调控政策迄今没有放松的迹象,也没有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出台,而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已经明确昭示:稳增长必须统筹考虑调控物价、预防风险、增加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理解稳增长的意义,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从2012年四季度起,我国经济运行结束了两年多的探底下滑,开始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但是今年一些经济指标在回升趋势中轻度下滑,一些指标回升疲弱,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不仅继续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国际市场需求仍然低迷不振,国内经济正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率下移的转换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进入强回升状态,必须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能因经济指标一时的下行变化而改变政策动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

实现稳增长,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调结构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调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调结构讲了多年,但是调到深处一触及眼前既得利益,往往浅尝辄止;调结构调了多年,还有不少人眼光局限在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追求表面数字。其实,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结构,还包括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下真功夫调结构,不仅长远发展不可持续,而且短期平稳增长也难以保持。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突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峰值,再难有大规模扩张的余地。近年来我省个别后发地区强调工业立市而实难凑效,非不为也,实其难也,因为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再重复上项目自然是毫无前途。稳增长不能一味追求产值,调结构的对象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要关注所有产能过剩的产业和行业,通过调结构实现市场要素在不同产业和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是广东省面临的重大挑战。为解决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广东近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移,目前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经济落后局面尚在转变过程之中,牵动着广东经济全局的发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分析,珠三角和广东省内其它地区实际上分属各自游离的区域经济系统,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如果市场资源配置的关联度很低,任何由政府强势主导的转移都很难解决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发达地区经济先行的根本经验在于,通过市场,打破隔离,在全要素领域与发达经济建立起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后发地区急起直追的着力点。

调整企业政策,充分激发小微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尤其是扩大就业功不可没。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最新的政策即将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将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这是对稳增长的利好消息。各地应抓住机遇,切实关注和扶持小微企业,发挥其在稳增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最近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为一直以来呼吁的盘活存量资本和搞活金融市场做出了切实的动作,从此迈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的进入深水区。现在有些地方存在对改革的畏难情绪,不敢进入改革深水区,不思进取或闭门造车,或者迷失彷徨,只等着向中央要改革红利。其实,深化改革的潜力很大,稳增长有赖于深化改革,关键是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众所周知,广东经济发展之所以能有今天骄人的业绩,有赖于开改革的先河。我们一定要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实践中学会利用改革红利,而不是固守老一套的增长模式。这就需要在完善市场体系上敢于突破既得利益,在打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上下真功夫,在加强薄弱环节基础建设上加大力度,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做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上一篇:跟风加抽风之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应聘求职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