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2024-05-03

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共8篇)

篇1: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参与改革见证改革”百姓宣讲活动 群众讲改革”百姓宣讲活动

稿

总有些事情难以忘怀,总有些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每当想起自己从小长大的每一天时,就会突然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跟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渐渐改变的。于是,80后的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的改革见证者,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然而,天翻地覆的改变往往难以下笔,其波澜壮阔的气势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静心思虑,以小见大,用自己平凡的视角,带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感悟之怀,把这30多年的日新月异浓缩成几个片段,再以蒙太奇的手法将其一一呈现、徐徐道来,作为改革开放30几年共和国沧海桑田的见证。

小学岁月

依稀记得童年中的那根红头绳。那还是在幼稚园吧,儿童节到了,老师从家里拿来一圈红毛线,给我们这些到镇上唱歌的小姑娘系上,那鞋红头绳在我们头上美丽的盛开洋溢着天真无暇。孩提时代是那样的简单天真,几块小石子,一块小手帕,一根毛线就可以玩的不亦乐乎。课余时间,或是两个人坐在一块挑线,看一条细线在指尖上下翻飞出各种形状;或是一群人围坐一圈玩丢手帕。直到老师拉响上课的铃声,才恋恋不舍的跟着老师走进教师。待回到家里,便可以尝到妈妈做的菜。记得那时是一星期

才能吃到一炖肉。由于住的是平房,周围又没有什么好的休闲场所,所以饭后,总是一家人围坐在14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看节目。

那时的生活简单,但却甘甜。听姥姥讲起那时的生活条件比起她儿时的情形已经是翻了天的。她说,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于是,我带着感激之情回眸这段小学岁月。

中学时代

翻开泛黄的照片,那日子仿佛离我很近,却早已远去。中学的我开始了之后长达十年的住校生涯。那时兜里的零花钱,只要攒上一两个星期,便足以买上一个“小霸王”游戏机。于是课余时间,便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玩“俄罗斯方块”“赛车”“弹球”等游戏。那时的校园已经远去了丢手帕与挑绳的“穷时代”。刚入初中时宿舍的上下床都是排成一整排,基本是三个人睡两张床,很是不便。后来遇到学校新建宿舍楼,有一部分人才有机会住进八人间的楼房。但学校有一半学生仍是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每星期回家都是每次回家妈妈都骑着家里唯一的那辆摩托车来接我。回到家里,妈妈必定会做一大桌好吃的给我补身子。晚上一家人也可以坐在25寸的彩色电视机前看节目。

爸爸说,这个时期的发展是国家利民政策的见证。于是,我带着感恩之心回顾这段中学时代,见证改革开放20年的改变,目睹中国梦的腾飞。

大学年华

这是一个开放的花样年华,所有的改变都会引起我们青春而炽热的思索,都会很自然地激发我们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悟之怀。这个时期的我们,很多热衷于网络游戏,网络时代取缔了陈旧的游戏模式与游戏规则。个人电脑已掀起普及的风暴。讲课时的黑板变成了一张荧光屏,数字时代催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经占据了今天的课堂。家里的电视早已换成了29寸的数字液晶电视。若是夏天,每个卧室都安上了“零噪音”的“海尔”室内空调。若是冬天,室内的墙面里会冒出暖气,整个屋子都温暖之极。大大小小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商品令人眼花缭乱。政府出资,在修桥的基础上又修了高速公路,这样使得到市区的时间变为20分钟。

回眸过去,不仅仅是因为难忘,更主要的是这波澜壮阔的变革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震撼和骄傲。我们坚信:只要永远跟党走,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中国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我们憧憬: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下,再一个30年一定会更加绚烂夺目,更加灿烂辉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而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平凡感动而真实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让他们用心聆听和记录每天发生着的、见证历史变迁的点点滴滴,并将成就伟大时代的梦想永远地延续下去,延续下去。

篇2: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前尘,中国“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透过一行行厚重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珍贵的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发生的沧桑巨变。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全国人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改善,并以亲身经历和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的发展变化感到自豪。

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仅只是字数的增多,更适应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显著提高。40年时光,融入到四面墙上,看似简单,实则环环相扣。

篇3: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第一部分今日现状

首开集团全称: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国资委决定,由城开集团与天鸿集团合并重组,于2005年12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国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开集团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年开复工能力超过500万平方米,销售总额约1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近万人。2007年评选的房地产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排名高居第四位。首开集团随着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壮大,30年来,为北京先后开发了2200多公顷的土地,100多个住宅小区,累计竣工房屋建筑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按北京城市居民目前人均住房面积20.1平方米/人和现有住宅人口计算,几乎每10人当中就有一个人住着首开集团建造的房屋。2008年3月,首开集团又实现了主营业务的重装上市,彻底完成了国有资本运营方式向市场化资本运营方式的转变,在业内更具竞争力。

第二部分成长之路

翻开首开集团30年的发展史,每个阶段的时代烙印清晰可辨。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中,首开集团的发展受到不同阶段国家政策及当时整个社会宏观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不断用自身的发展微观调节和修正着国家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走向。在这样一个良性的互动中,首开集团与城市发展建设出现了双赢的局面。

发展阶段——成熟社区,宜居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为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改变城市人口激增所引起的住房紧张的局面,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市政府决定对旧城进行改造。首开集团由此承担了政府旧城改造的艰巨的任务,他们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同政府一道,为北京市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前三门地区旧房改造工程和虎背口小区危旧房改造工程等。首开集团为北京市政府分忧解难、为百姓改善住房环境的同时,也为当时的首开集团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升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住房要求从“居者有其房”向舒适宜居的方向发展。首开集团作为当时北京市开发企业中的行业龙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居民,解决居民日益发展的住房需求与居住条件严重落后局面之间的矛盾,他们励精图治,发展创新,引领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时代潮流,开发了许多名噪一时的住宅小区.为北京市住宅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企业开创了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方庄小区。

方庄小区1985年开工,至1995年基本成形,后续还有局部的开发。整个小区占地150公顷,建筑面积达到270多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最高档次的住宅区。截至90年代初期,小区内住宅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居住户数2.13万户,总居住人数达到7.6万人。

从一片荒芜到品质生活新社区,方庄小区使人们第一次脱离了单位大院的居住概念,开始“择邻而居”,这个新型社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居住小区,更是当年北京乃至全国标准最高、绿化空间最大、环境最优美的住宅小区之一。

成熟阶段——规模经营,新型城镇

随着北京城市容量不断扩张,催生了北京城市周边更加成熟、周密与和谐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发展。在愈发注重人性化人居理念的今天,首开集团在这些区域又打造出了一个个先进的大型国际化社区,这些社区公建丰富,配套齐全,规模宏大,自成一体,形成了北京周边的大都市“副都”格局,也成就了首开集团的一飞冲天的发展势头。

首开集团开发建设的望京新城是近年来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一块开发用地,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酒仙桥边缘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北京规模最大的综合开发区之一,相当于一般中等城市建设规模,涵盖了金融、贸易、居住、文化娱乐等配套项目,是具有“副都心”性质的跨世纪的现代化新城。望京新城总用地面积86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518公顷,总人口约23~50万人,总户数7万户左右;总建筑面积1000余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420万平方米,配套公建面积80万平米,大型公建面积270万平方米。

通过特色鲜明的规划布局、风格统一的建筑方式,并辅以一系列配套齐全,结构严密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望京新城成为一个紧邻城区,地域环境、人文风格、经济结构等都相对独立的副都型社区。现在的望京新城,已经成为最受北京人欢迎的热点大型居住社区之一,数十万人长期在这里居住、生活和工作。它在改善北京市住房条件、调节人口分布结构、解决就业,乃至推动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长期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象新天社区属于朝阳区常营居住区一期开发工程。常营居住区地处北京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个边缘集团之一的定福庄集团规划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占地2.464平方公里。包括居住区和公建区两大部分,其中居住区占地157.55公顷,公建区占地88.83公顷。一期即万象新天社区,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

万象新天,占地58.7公顷,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户数4700户,由世界排名前三强的美国NBBJ和HOK公司担纲规划。社区北临133万平方米高尔夫公园,区内建有1000米景观峡谷,2.7万平方米中心绿地;配套完善,设有6.8万平方米大型商业中心、200米欧式风情步行街、6.8万平方米综合运动会所、社区专属幼儿园等一应俱全。

富有创意的规划、缜密的设计以及独特的革新是万象新天社区的核心理念。总体规划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多元化的住宅类型。每个区域既显得与众不同又保持了与全区总体结构和建筑的协调统一。小区还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档次的产品,有万象新天城市美景别墅——万象墅,大城之中海外小镇——万象街公寓,城市高尔夫大宅——天际·万象高尔夫等。

万象新天社区的开发,体现出首开集团当前符合现代潮流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即通过细致前期调研,独到的创意思维,精确的客户分类,缜密的规划设计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产品定位,让项目产品做到人性化、共性化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使整个大社区既风格协调,又不千篇一律,做到真正意义的“有容乃大”,这是万象新天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也给京城的大型综合性房地产开发项目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责任体现——住房保障,关爱民生

上世纪90年代末,首开集团作为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承建经济适用房的责任。由于是政府保障性住房,企业所承担的无疑更多是义务,价格低廉,质量上乘是经济适用房的第一标准,要让大多数市民买得起房子,并且买得起高品质、更舒适的房子,以达到为政府解决基础民生的目的,企业只有不计成本,不计回报,这时讲的,只是企业所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开集团开发建设的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经济适用房政策开发建设的项目中最大的一个,是北京市1999年至2003年的重点工程。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的开发建设给首都的中低收入者提供了质优价低的精品住宅,极大的缓解了北京市普通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为北京市危旧房改造及文化保护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拆迁安置房源。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开集团承担了其中的开发任务,为北京市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回龙观文化居住区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1.27平方公里,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2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8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23万人。至2010年,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将建设成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协调发展,并可为周围地区服务的环境优美、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用地功能布局合理,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并可持续繁荣发展的宜居社区。

城市形象——参与建设,科技领先

上世纪以来,首开集团一直参与北京承接大型会议、运动会等项目的建设活动,从亚运村到大运村,再到今天的奥运村,首开集团谱写了一篇华丽的城市建设篇章。

北京奥运会以“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为指导,首开集团开发建设的奥运村按照北京市政府要求,既要满足在赛时各国运动员的居住、生活、训练、休闲和娱乐需要;同时还要满足赛后未来住户生活的需要。在规划设计、建筑技术、环保保护、人文景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奥运村”无疑都成为了中国人在居住生活区设计方面的典范。

奥运村项目于2005年6月开工,2008年7月中旬正式开村迎接各国奥运参赛者。首开集团投资开发的奥运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都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奥运村项目以树立持续发展观念,应用节能环保科技;建设环境和谐工程,展示绿色奥运遗产为工作理念,在园林绿化、建筑节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绿色建材及再生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室内环境及绿色照明、微能耗建筑等方面进行大胆实践。

在选址方面,奥运村用地为城市建设用地,远离城市水源保护区。场地内没有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和文化遗址。室外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光环境、场地电磁辐射和土壤氡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奥运村规划的建筑密度为21.74%,容积率为1.5,绿地率为40%,均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规定的指标。

奥运村居住区总建筑面积52.4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41.23万平方米)。包括42栋住宅楼及相配套的一座幼儿园(微能耗试验建筑)、两个会所、两个中心公建。根据周围市政路和贯穿小区东西的绿化带布局,奥运村共划分为东、西两个大区,A-B-C-D四个小区。在赛时为16800名运动员提供住宿,赛后改建成为1868套商品房。奥运村住宅楼分为6层及9层两类,一梯两户,每个单元皆配有电梯,户型全部为南北向布局,利于自然通风及采光。

奥运村安装的是大型太阳能集热板。这些集热板将分别安装在奥运村A、B、C、D区的1 8个楼顶上,满足奥运会时运动员的生活用水。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最大规模集中采用节能环保能源——太阳能转换热能的民用生活小区。整套设备年节约电费高达457.8万元,按设计使用20年计算,这套太阳能系统将节约18324万千瓦时电,节省电费9156万元。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同时节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灿烂的阳光,送来实惠、清洁的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设施,为建筑美观,增加了时尚亮点。

在绿化和环境方面,奥运村也极尽人文、环保与科技之功,奥运村的绿化率达到40%,规划有6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奥运村利用生物水处理技术解决人工湖水质问题:集中收集部分生活污水进行回用处理,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后部分用于绿化,部分注入人工湖内作为净水源补充;利用回用处理系统同时对人工湖水进行循环净化处理,以确保人工湖水的水质长期稳定。

在奥运村中美丽的景观花房其实就是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外衣,使用景观花房生态处理污水系统,把景观绿化花房与污水处理,这两个原来分别设立、功能独立的系统,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时利用动植物的食物链建立起一个水体生态平衡系统,生活污水在这个生态系统的流程中,得到过滤和净化。这个污水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需添加化学药物,不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污物在系统内得到生化分解,无需人工清理,系统运行时没有噪音、异味、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完的水质,可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

整个奥运村充分体现了奥组委提出的“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运用众多高科技手段达到环保要求,达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奥运村项目充分展示了在21世纪的今天,首开集团超强的实力与能力,以及为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第三部分责任地产

首开集团的发展壮大之路,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走来的,是一条责任优先之路。从最初的旧城改造,到如今的保障性住房,首开集团对于社会责任义不容辞,并逐渐形成了“责任地产”的企业理念,将其一直秉承延续。

30年来,首开集团作为北京房地产行业中的主力军,先后开发建设了3500余万平方米的房屋以及大量的配套项目和基础设施,仅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就达800多万平方米。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改善首都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责任地产”的形成,为首开集团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和信任,也博取了普通百姓的好感。正是这样一种亲民的姿态,让首开集团能够在今天复杂多边的环境中,在惨烈的竞争中,长久处于不败之地

所以,作为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首开集团树立“责任地产”的企业理念,强化企业责任,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对一贯的经营理念的升华和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

责任地产的内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具体的涵义也不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拆危房,盖新楼,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改变城市面貌,为千万京城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就是践行了当时的责任地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住房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其社会责任就是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对其股东负责,同时也要对广大购房消费者和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负责。

在对股东负责方面,就是要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质量,作为国有房地产企业,就是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这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

在对社会及消费者负责方面,就是要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增强小区的配套功能和品质,向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节能、环保、舒适、优美的宜居住房,让广大消费者买得称心、用得放心、住得舒心,同时也要兼顾员工、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在对城市环境负责方面,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开发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产品,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现阶段,提供更多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宜居住房是首开集团对责任地产理念的具体落实。首开集团一直以来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责任地产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用责任地产理念指导实践,推动企业和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根据首开集团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性质,认真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倡导理性的消费,形成合理的房价,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宜居的住房,正是首开集团落实责任地产理念的当务之急。

在未来几年,首开集团将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以“推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为科技创新重点,完成两个以上的低能耗或绿色建筑的示范工程,完成一个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于建筑的小区示范项目,力争2010年实现新技术应用率达到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领先水平,做一个“负责任、有实力的房地产集团”,为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为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部分战略发展

任何企业都不能妄自托大、固步自封,盲目的自满,最终只能导致失败的结果。首开集团30年来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客户的信任,企业的责任和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能够达到现在的规模和成就,是几代首开人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结果,值得我们珍惜,更值得我们秉承。

回顾往昔,抓住现在,放眼未来,首开集团根据自身的发展轨迹,制定了更高效、更有远见卓识的发展战略:集团将未来十年的发展划分为整合提升和跨越发展两大阶段,整合提升阶段将围绕做精做强的总体目标,巩固提升产业经营优势,积极培育资本运营能力;跨越发展阶段将围绕做强做大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资本运营能力,支撑产业经营的优势扩张。

首开集团在战略发展的第一阶段一一整合提升阶段,主要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于2005年12月完成了北京城开集团与北京天鸿集团合并重组,组建为北京首都房地产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次飞跃在2008年3月完成了首开集团主营业务整体上市。

第一次飞跃实现规模的扩大,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并通过强强联合,优化整合北京房地产业资源、实现房地产行业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在北京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引导、示范作用,增强国有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以保证北京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尤其是对住房价格、销售对象、销售方式、资金信贷和土地获取等关键环节实施的紧缩性调控,使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一部分企业在宏观调控中将被淘汰出局,由于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体制、机制转换不彻底和包袱过重等深层次矛盾,北京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日渐减弱,企业面临严峻挑战,正处在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重组已刻不容缓。这次业务重组,使首开集团的规模更大,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竞争力更强,为首开集团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好了准备。

第二次飞跃整合和优化了首开集团的主营业务资产,通过对主辅业务剥离,使首开集团的主营业务更具有竞争力,并通过市场融资,扩充了资金,促使首开集团从国有资本运营方式向市场化资本运营方式转变。

融资上市、主营业务剥离以及相关的机构重组,预示着首开集团摆脱了国有企业陈旧的管理模式,朝着更有竞争力、更符合市场化标准的管理方向迈进。

这次上市,与其说是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转变,不如说是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经过30年的自身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再抱着以前的陈旧管理模式不放无疑是没有出路的。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完全走向市场,用市场的运作模式来调节自身的发展,首开集团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地做出了转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

篇4:见证孝文帝改革

受蜀汉刘备直百五铢影响,拓跋魏太和十九年始铸纪年号的五铢钱,即北魏孝文帝元宏铸太和五铢。然拓跋氏王朝与元氏王朝之间属何关系?

拓跋即古族鲜卑的复姓部落。鲜卑系东胡分支,秦游内蒙,汉牧辽东,后汉移至匈奴故地,其势力渐盛。西晋初,分慕容、宇文、秃发、拓跋等部。到了东晋、拓跋氏乘机重建代国(原代国为前秦所灭)称王,后改国号为(后)魏,史称北魏,也叫拓跋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经明元帝,到了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终灭北凉,结束了北方五胡十六国混战,统辖晋冀鲁豫陕甘辽境,以及皖鄂川苏部分地区。北方中原地区归北朝,长江以南归宋齐梁陈之南朝,形成南北对峙战略格局。

北朝初期的北魏是由游牧为生的鲜卑拓跋氏所创立,经济文化较落后。从西晋亡,自北方陷入百余年的混战始,匈奴、氏、羯、羌和鲜卑等古族入主中原,分割天下,走马灯式地改朝换代,致使黄河流域的经济一再遭到破坏。以货币为例。三国以后罢行五铢,“钱货无所周流”,百姓多以谷帛为市,遂出现诸多弊害。《晋书·食货志》载:“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或沿用旧钱制,然而私铸盗铸风行,以次充好,以轻代重,巧以奸用,其币制己陷入一片混乱,严重影响商品流通。

太和元年(471年),年仅5岁即登基的孝文帝,在冯太后当政、改革旧制、多年精心调教下,积累了丰富的皇统经验。太和十四年,19岁的拓跋宏亲政,经三年历练,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历史明君,以推行汉化政策为己任,首先果断将阻碍迁都的太子恂废为庶人并处死,493年亲率30万大军南下,谎托攻打南朝,实为从平城迁都洛阳。目的达到后又大力改革,太和十九年允官民同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按今所见者大小精粗不等。

尽管新币流通受限,但在中国货币史中,首次铸行铭年号的五铢,比纪值的直百五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表明孝文帝锐意改革的信心。此举对后世永安五铢、常平五铢等纪年或纪吉语的五铢钱皆有深刻影响,使五铢钱得以沿革。同年,还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又“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为汉单姓。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施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遂带头改姓元名宏。而世袭的后主皆称元姓。元宏帝尊孔子而立学府,重用汉人,禁穿鲜卑服,变游牧为农耕,并颁布均田令,规定全国不分男女,不分民族,同等分田,鼓励垦荒,使粮产猛增,国库充盈。还提倡鲜卑与汉人通婚,率先娶汉妃,并将公主嫁给汉人。

孝文帝大义灭亲巧迁都、文治天下的创举,史称元宏改革。《魏书》载:“逮(宣武帝)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世,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番贡继路,商贾交入,诸所献贸,倍多于常。”可见父皇为儿皇元恪治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由于洛阳城的复苏,不仅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是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大都。《洛阳伽兰记》述:“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又“使民俗与(北)魏交市”。而边疆少数族如西北的吐谷浑、高昌、龟兹、于阗等皆与内地有通商,有高昌国铸高昌吉利钱(北京出土)为证。

太和五铢钱见证了孝文帝改革,并促使华夏古老的多民族不断走向融合。

篇5: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区级比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

记得早上出发前,许主任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答到:“就是好好工作,家人健康平安。”他说,哎,这也是我感到最重要的事,可能也是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的梦想和心愿吧。去年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今年更是多次提及“中国梦”。“中国梦”之于国,是民族复兴的梦,是国家富强的梦。“中国梦”之于己,则是要做好13亿分之一,以踏实的行为践行梦想。《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有人说:不同的职业,没经历过,不知其艰辛;不同的岗位,没体会过,不知其快乐。每天七点半匆匆签到,冲向教室的同事们,心里有梦。课下不肯离开,担心着孩子健康安全的同事们,心中有梦。催作业、改错题、做课件、写备课、手抄报、排节目、练书法、写论文、读笔记、送路队、家长会……一道题讲四遍仍有孩子不懂时,心里有苦。一个要求重复几十遍,直到放学了才发现自己没喝水,才星期二嗓子就开始疼时,心里有急。一节课发现孩子又在走神,跟家长沟通过几遍都没有改观时,心里有愁。眼看着连着几位同事回家做手术了,心里也有点怕。然而,每当预备铃声响起,像一位位听见出征号角的战士,从本山书海里披挂上阵,向教室走去的时候,他们的心里,有期待,有信心,也有梦想——让74个孩子,再成长一点。

习主席曾说过:“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一位普通人的美好愿景。如果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像一只只辛勤的蜜蜂,勤劳地工作和收获。那从单一个体到茫茫大众,汇聚而成的,将是一条条通向梦想之海的滚滚长河。

篇6: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本刊讯6月7日至15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以“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活动地点主要为北京市档案馆、各区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以及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

一是推出一批主题展览。用档案、实物、图片充分展示新中国40年来破浪前行的辉煌成果,充分展示首都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发展的华美篇章,充分展示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多角度追溯时代印记。市档案馆举办“票证的记忆”展览,展现商品票证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历史变迁,对比现实生活与短缺经济时代“吃、穿、用”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举办“砥砺奋进的北京市档案馆”展览,纪念北京市档案馆建馆60周年,展现一代代档案人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西城区档案馆举办“档案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档案史料陈列展”,利用馆藏档案史料展示西城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化;海淀、大兴、延庆等区档案馆举办“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图片展,全面展示了全区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石景山区档案馆举办“档案记录发展历程,档案见证时代变迁――石景山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石景山解放70周年掠影”;房山区档案馆举办“辉煌四十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报摘展”,用报纸的视角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市公安局举办“公安?档案?历史”展览,以实物和照片,见证首都公安发展历史。市残联、市地方志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中关村管委会、中国园林博物馆、天坛公园、香山公园、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也都推出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强对比感悟沧桑巨变。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举办“时光如烟古都巨变”影像记忆展览,选取北京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地标性建筑图片,特别是珍贵的长安街和中轴线历史街片立面长卷,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的形式,从城建档案的视角见证古都风韵、首都风范、时代风貌,使社会公众加深对北京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的感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城市规划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丰台区档案馆举办“丰台城市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城市面貌变迁图片展”,以“旧貌变新颜”的图片对比方式,展现丰台区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和建设成就。多途径见证发展历程。昌平区档案馆编辑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砥砺四十载昌平谱新篇》画册,?证昌平区40年来旧貌换新颜的发展历程。北京汽车集团举办的“档案?见证创新”展览、北京工美集团举办的“档案见证北京工艺美术发展”展览、北京建工集团举办的“集团成立65周年回顾展”以及北京市新华书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住总集团、北京首都旅游集团举办的特色展览,都通过本单位集团网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部分展览内容通过“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和“北京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做同步推送。北京市老干部局7月起在《北京老干部》、北京市老干部局网站、《北京老干部工作》等相关媒体开设“纪念北京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发表或由网站推送系列纪实性事例、人物事迹或亲历者回忆文章。市地铁运营公司、首开集团、首旅集团、外企集团、北京农商银行等21家市属国有企业纷纷制作专题展板、纪念册,拍摄宣传片,用档案视角记录企业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

二是组织文化讲堂交流。西城区档案馆举办“见证两区改革开放发展”讲座,邀请退休的原宣武区领导讲述亲身经历的全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和重要决策的出台背景。丰台区档案馆面向社区公众举办《丰台城市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城市面貌变迁图片展》讲座,邀请专家讲解丰台区40年城市面貌的变化和建设成就。

三是进行现场互动体验。西城、怀柔等区档案馆举办“我们共同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查档体验活动。海淀区档案馆举办“书写扇面”活动,参与者可在纸扇上书写回顾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成就;举办开启“致2048年中关村一封信”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在信中描绘自己心目中未来30年后的中关村。档案馆将全部信件现场封存,至2048年再开启,以记录和见证新一代海淀人对中关村又一个30年的美好憧憬与祝福。平谷区档案馆举办“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观改革开放以来反映平谷区发展变化的馆藏照片、实物档案,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寄语录制成视频,刻录光盘后统一保存到区档案馆。

四是统一开放一批档案。市档案馆新开放13个全宗、2万余件档案文件级目录及全文;16个区档案馆共开放1983年―1987年的文书档案17151卷、213861件。这些档案生动记录和再现了北京的“改革故事”。其中,门头沟区档案馆开放了有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优化利用外资、搞活商品流通领域、提高百姓物质生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的档案。

此外,全市还开展了“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主题征文活动,以提高公众档案意识,扩大档案社会影响。

篇7:参与改革见证改革 演讲稿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入列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

对这些城市放宽政策,扩大地方权限,给予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实行新的政策和措施:

一、放宽利用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

二、增加外汇使用额度和外汇贷款;

三、积极支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

四、对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给予若干优惠待遇;

五、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出口;

七、调整开放城市的类别。通过这些措施,使14个沿海开放城市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点评:开放,释放了青岛潜在的外向基因,并不断颠覆着城市思维、城市模式,改变着城市行为、城市方向,为今天的“国际化”追求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未来,开放仍然是这座城市根本的动力。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首家合资企业诞生 1984年5月9日,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资合同在青岛签字。

5月18日,经国家对外经贸部批准,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签约成立。12月24日,华和租赁开业,这是山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是全国第二家合资租赁企业。

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由青岛租赁公司、中国银行青岛信托咨询公司和日本昭和租赁公司合资兴办,注册资本100万美元,出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合营期限15年。

华和租赁公司业务路径是:由日本昭和公司担保,华和公司从外国银行贷款购买外国设备,然后租给生产企业。华和公司用收取承租企业的租金偿还境外贷款。公司成立第一年,获批租赁项目共32个,租赁费总额442.98万美元。

点评:资本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合资,是资本属性的第一次真正回归,尽管在空间和时间上受到了限制,但“华和”的出现,毕竟迈出了资本跨国流动、相互协作的第一步。从此,“合资”大行其道。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大学创建

1984年8月18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决议。

随后,青岛大学筹建领导小组成立,并确定了建校方案:青岛大学计划至1990年在校生达3000人,2000年在校生达10000人;拟设立汉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等19个专业;校址选在宁夏路东侧、大麦岛村西北,用地1000亩;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办学经费均由青岛市政府自行解决。

9月10日,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11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筹建青岛大学的批复》。

1985年7月6日,青岛大学奠基典礼举行。同年9月,青岛大学首届新生(实际招收本科生78名)在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临时借用)举行开学典礼。

点评:一座城市具备知识的遥望能力,才会拥有比较的视野、开放的勇气。青岛大学的成立,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学术的平台、研究的平台,但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平台、人才开放的平台。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获批

198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进一步开放、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方案,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据此,青岛市开始了开发区的筹建工作。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允许其中的某些城市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市委制订青岛市包括兴办开发区等内容的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提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选址意见和规模、性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以及分期建设步骤、投资估算等。

根据方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在胶州湾西海岸的黄岛区薛家岛镇,具体位置是胶(州)、古(镇)铁路线(拟建)以东,烟固墩以西,前湾港以南,唐岛湾以北,规划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

点评:限定地域的开发,与资本开放的属性并不矛盾,而特定政策、特定环境的存在,更让资本、技术具备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有了开放溢出的源头。后来的事实证明,青岛开发区的成立,其开放的引领、示范意义甚至大于它本身的存在。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引进德国冰箱生产线,海尔诞生

1984年10月23日,青岛电冰箱总厂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关于电冰箱技术和经济合作项目在青岛正式签订。在议定书中规定:利勃海尔公司先向青岛电冰箱总厂提供制造80年代水平的3种型号家用电冰箱的关键设备和技术,并派专家帮助安装设备,进行技术指导。

此前的6月25日至7月27日,由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轻工业部、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等组成青岛电冰箱考察小组,赴联邦德国、意大利考察,与联邦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订了(84)MMG—12350CD电冰箱生产《技术与经济合作》合同,引进电冰箱生产专用技术和生产设备,总投资额1830万元,年产28.5万台。

同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建立海尔集团。

点评:海尔之于青岛,不仅仅体现着公司的力量,更体现着变革的力量、开放的力量、品牌的力量。开放诞生了海尔,但海尔以实践诠释了更深更广层次的开放。她是青岛开放的风向标,是中国企业跨国追求的风向标。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电视机厂第一台彩电下线

1984年12月31日,青岛电视机厂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

年初,青岛电视机厂总结试制18英寸(1977年)、20英寸(1978年)、22英寸(1979年)和14英寸(1983年)彩色电视机的经验,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消化吸收,加快彩电生产步伐。在对香港康力公司和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彩电设备与技术进行比较后,青岛电视机厂决定引进具有80年代初期水平的松下电器彩电生产线。6月11日,青岛电视机厂与日方签订引进年产15万台彩电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合同。随后,青岛电视机厂派出3批技术人员赴日考察和技术培训。11月底,引进设备安装完毕。

点评:自那时起,以开放为起点,更名后的海信一直尊崇技术演进。尽管当年的彩电技术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但没有那次开放的技术引进,就没有今天海信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更加开放的机会。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民航站流亭机场扩建

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1985年3月,青岛市、海军、民航开始对流亭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

流亭机场扩建由国家、山东省、青岛市共同投资。该工程共新征用土地650.8亩,其中建站工程征地208亩,机场扩建工程征地442.8亩。主要项目包括:跑道、停机坪工程、候机楼工程、通信导航设施、夜航灯光设施、消防设施以及机务工作房、办公楼、机场宾馆、安检大楼等基础设施。

1988年10月,流亭机场扩建全部竣工。改造后的流亭机场,可保障全载重A—300、波音737、波音757、MD—82等大中型客机安全起降,是国内干线机场之一。

1989年1月20日民航青岛流亭机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山东省唯一正式对外开放的机场。

点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是青岛开放的空间基础。自那时起,青岛开始以更迅捷的方式与世界联结,今天名副其实的“国际空港”,从那时起即开始生长。它拓展了青岛开放的天空。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引黄济青工程开工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开工典礼在胶县桃源河举行。省内外200余家专业队伍、千余名指挥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万民工参加会战。

1982年1月,国家城建总局在“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引黄济青工程,事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考察,认为“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市供水的重要途径”。此后两年多,又进行了多方考察、论证。

1985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审批同意,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并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由山东省执行。

1989年11月16日,引黄济青工程全线通水。

点评:似乎与开放无关,但在青岛的开放发展史上,这清澈的一渠,改变了青岛焦渴的形象,让青岛具备了开放的重大基础要素,是珍贵的黄河水,浸润了青岛开放的土壤。这是一片能够播撒开放种子的土壤,它的益耕,让大批外资合资企业快速生长。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获批计划单列市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7年6月,财政部下达《关于青岛市财政计划单列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自1987年1月1日起对青岛市实行财政计划单列,财政收支计划由财政部直接核定下达,赋予其省一级财政税收管理权限。1988年起,青岛市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计划单列,享受相当于省一级权限。

点评:体制决定着开放的速度,影响着开放的宽度。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时代,体制的变革决定着开放的延伸。两次计划单列,让青岛拥有了更多开放发展的决断权,这是青岛实质开放的决定性台阶。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前湾港一期工程开建 1987年10月1日,包括6个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港区工作船码头、6323米护岸等在内的青岛港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开工。

1985年8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建设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并列入当年基建计划进行扩初设计。

由于种种原因,前湾港一期工程迟滞。1989年,国家交通投资公司在青岛召开现场办公会,使前湾港区一期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1993年12月26日,前湾港一期工程6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全部通过国家验收竣工投产。点评:口岸开放是青岛开放的本原,更大的港口意味着更宽的开放。前湾一期的开建,让青岛从一个内航港口,迅速成长为一个国际口岸,并带动青岛走向更大的开放。今天的保税港区,则见证了这种更大的开放。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首家外商独资企业落户

1987年,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集团在山东省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对青岛市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交通状况、招商政策均较满意。1988年,正大集团中国区总裁李绍庆代表集团与青岛市政府签约成立青岛正大有限公司。

1989年,正大集团独资兴建的青岛正大有限公司在城阳区正式运营,这是山东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开启了山东省对外招商引资的新篇章。初始投资8000万美元,经过十多年发展,总投资额达1.5亿美元,工厂涉及青岛各区市。目前,青岛正大已发展成为集饲料生产、种禽繁育、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

点评:独资企业的设立,意味着开放的进步和开放的自信。不给资本流动以不必要的限制,不仅显示着开放的尺度,更展示着开放的环境。以此为代表,青岛逐步成为海外投资的热土。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

1991年6月23日,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历时8天。

当日上午9时,由40辆啤酒厂家组成的彩车队伍,在游行方队、民间艺术表演队和管弦乐队簇拥下,浩浩荡荡行进到中山公园新搭建的啤酒城门前主会场。在9万平方米的啤酒城内,搭建了31座争奇斗艳、设计新颖的啤酒屋,国内41个啤酒厂家和美、德、日、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啤酒厂家及啤酒代理商、销售商携来的1500吨中外品牌啤酒集汇于此,形成啤酒博览。

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期间,30余万中外游客先后涌进啤酒城,近2000名海外客人前来参加了啤酒节和经贸活动。

此后,青岛国际啤酒节每年举办一次。

点评:源于这座城市一个著名的啤酒品牌,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诞生,让世界从认识青岛啤酒开始,也更多地认识了青岛。20多年来,这个动感的节会一直是青岛开放的标志。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全市对外开放会议召开

1992年5月4日至6日,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首次提出“一园二区三线”的对外开放布局。“一园”:即在崂山区中韩街道建立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二区”:即在黄岛区建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岛保税区;三线:即在烟青公路、济青高速公路、胶州湾高速公路两侧建设一批外商投资区,集中兴办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创汇企业。

点评:直到今天,这次以开放命名的大会依然余音绕梁。数千名干部参加了这次大会,经受了一次开放的洗礼,见识了开放对于青岛的意义,更重要一点在于,当时的开放布局依然是今天青岛开放最坚实的基础。那是青岛开放能量的一次迸发。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市区东部开发建设启动

1992年8月7日,东部地区开发92—001工程——市级机关办公楼开建。同年5月3日,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市区布局,扩大市区空间,增强城市功能。

市区东部开发建设范围是向东、向北拓展到小白干路、错埠岭和浮山以南,石老人旅游开发区以西,总占地约30平方公里。

1994年6月5日,新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东迁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

点评:我们很难从今天东部的繁华中寻找到最初的影像,但那一次石破天惊的东迁战略,真正牵引了青岛人区域开放的视野,实质上的空间变革,由此开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保税区设立

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岛保税区设立。

青岛保税区位于胶州湾西岸,北临青岛前湾港,南靠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

1993年3月29日,青岛保税区一期0.86平方公里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对外运营。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惯例,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海关、外汇、外贸、税收、行政等方面赋予青岛保税区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具有国际贸易、进出口加工、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商品展示等特殊功能。

点评:抢占开放的制高点,赋予了这座开放城市更多的使命。保税区是青岛开放旅程上的一次跃升,它极大地丰富了青岛开放的元素,增添了开放的活力,而今天,有关自由贸易的想象,更显现了这一开放高地的珍贵。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啤股票上市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31760万股H种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

此前的6月26日,国务院证券委批复青岛市人民政府,同意青啤公司在香港公开发行H股3176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并向香港联合交易所申请上市;原则同意青啤公司1993年面向社会个人公开发行人民币股票(A股)额度为1亿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包括10%的内部职工股1000万股),并按规定办理青啤公司人民币股票(A股)公开发行和上市相关事宜。

8月27日,国内发行的1亿股A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两次发行共募集资金约16.3亿元人民币。

点评:在更广范围内参与资本的自由流动、自由交易,意味着青岛企业实现了本质上的开放突变。在资本因素之外,企业更多地吸收了开放要素,并推动了企业国际化因子的生成。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第一家合资商业企业签约

1994年5月12日,青岛第一百货商店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兴建青岛第一百盛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同。总投资7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2.33亿元,双方各占50%,合营期30年。

1992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在青岛等六个城市五个经济特区试办一至两家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暂不兴办外商独资的零售商业企业。基于此,青岛进行了合资商业探索。

1993年,青岛第一百盛经国务院批准立项,1995年1月开建,1998年8月30日百盛试营业。

点评:以百货公司为特征的“国货时代”好像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作为先进商业零售业态,百盛的出现,打破了国资一统天下的传统商流格局,使商业零售进入战国时代,而繁荣也从那个时候真正开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市区行政区划调整

1994年5月16日,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调整方案是:在市辖区总数不变情况下,将台东区、市北区、四方区吴家村街道办事处和错埠岭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市北区;将崂山区做大的调整,一部分设立新的崂山区、一部分设立城阳区、一部分与沧口区合并成立李沧区。调整后的区级建制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点评:大青岛的起源,从这里开始。空间变革是青岛开放的动力和契机,而第一次区域调整,则成为此后历次城市空间演进的溯源,它的意义在于,狭小的老城由此迅速生长为更大的“新城”,并由此拓展出更多开放的空间能量。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首届青岛电博会启幕

2000年7月12日,青岛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暨青岛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在新落成的山东会展中心开幕。本届青洽会、电博会展馆面积近7万平方米,设立标准展位1283个。全部展位分为境外企业馆、侨商馆、纺织、电子等12个区域。另设露天展区和门厅展区。共接待了海内外客商8万余人,其中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约5100人。

展会期间,共签订进出口成交合同总额10.95亿美元,其中出口成交10.38亿美元,进口成交5654万美元。签订利用外资项目613个,投资总额28.2亿美元。合同、协议外资额17.1亿美元。

点评:电博会是一个因势利导的产物。它源于青岛本土产业,但却植根于开放的平台,从最早的产品交易到今天的技术和趋势交流,电子博览会的功能在变,但开放的追求没变。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奥帆赛举办

2008年8月9日至23日,奥帆赛在青岛浮山湾举行,比赛共设9个级别11个小项,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名运动员参赛。

1999年1月,得知北京在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寻找帆船赛场的消息后,我市即开始了有关准备工作。4月30日和7月13日,市政府向国家体育总局分别上报“关于承办2008年奥运会海上项目的请示”的报告、“青岛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规划具体实施方案”,7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提出帆船比赛放在青岛的建议。7月24日,青岛市被正式列为北京奥运会帆船赛候选城市。

2000年7月29日,市政府正式复函北京奥申委,同意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点评:是奥运会给了这座城市一次向外张扬的机会,一次赛事,让青岛名扬海外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110户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

2008年9月18日,全市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暨启动仪式举行。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是青岛经济结构性升级战略的重要组成,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次专门出台政策,专门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划定搬迁范围,专门指定搬迁区域,实施一批企业的搬迁改造。

我市在四方、李沧两区2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初步确定了110户搬迁企业,搬迁企业共占地13904亩,职工65922人,固定资产169亿元。

根据我市确定的搬迁目标,到2016年,纳入计划的110户企业全部完成搬迁转型。点评:不破不立的原理,特别适应于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城市。搬迁将会为企业带来升级红利,但城市获益更多。老产业的迁出,新产业的导入,符合当代城市产业更替的规律,更符合城市开放的规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启动

2009年5月31日,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及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暨青岛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启动仪式举行。

2009年3月1日,交通运输部与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对董家口港区做出明确定位:董家口港区为国家枢纽港青岛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港优化港口布局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大宗散货、液体化工品及杂货运输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服务腹地物资运输和临港产业开发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董家口港区位于黄岛区琅琊台湾,港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泊位数112个,建成后总吞吐量达3.7亿吨。

点评:它让青岛作为一座港城更加名副其实。董家口港区的出现,是青岛临港经济的又一次战略跃进,是青岛蓝色布局的重大战略,是青岛产业转移和调整的重大战略,更是开放升级的重大战略。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蓝色硅谷核心区开建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战略构想,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抢占海洋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为使这一战略构想尽快落地,2012年2月17日,市政府发布《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提出“一区一带一园”总体布局。“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包括即墨市鳌山卫镇和温泉镇,规划总面积443平方公里;“一带”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至崂山区科技城,形成一条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

按照规划,2015年,蓝色硅谷初现形象,2020年基本建成。

点评:聚焦深蓝,这座城市才有更好的未来。“蓝色硅谷”战略,就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作为的开放战略。它的重大意义甚至超越了产业本身,基于它,青岛具备了更高的开放平台、更大的开放视野。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桥隧通车

2011年6月30日,横跨胶州湾全长36.48公里的青岛胶州湾大桥、穿越胶州湾海底全长9.47公里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同时建成通车。桥隧将青岛、黄岛、红岛贯穿在一起,宣告“青黄不接”的历史从此终结。

胶州湾大桥自1993年4月开始规划研究,经历了规划、预可、初设、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等阶段,至2006年12月26日开工历时13年零8个月;胶州湾海底隧道自1993年5月起进入了规划者视野,历经多轮论证补充,2004年11月22日,市委常委会做出同意修建海底隧道的决定,至此,胶州湾海底隧道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项目,同年12月27日,海底隧道开工典礼举行。

桥隧通车使青岛市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各中心城市间形成了“四小时经济圈”。

点评:一桥一隧,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而是开放融合的距离。在西海岸的开放高地与东部的百年老城之间,地域间隔被彻底打破,东西并进更加现实。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中德生态园奠基

2011年12月6日,中德生态园奠基,生态园概念性规划同时正式发布。

2010年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来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时达成共同建设中德生态园的共识。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建中德生态园。

根据规划,中德生态园发展定位为中德合作具有示范意义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世界高端生态企业国际化聚集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生态园园区功能定位为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以生态商住、商务金融等现代化服务业为支撑,生态自然为基底的综合性园区。

根据近期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前,中德生态园10平方公里园区基本建成。点评:园区合作,历来是城市开放的重要形态。中德生态园的根本意义其实不是“产业模式”,而是关于城市未来的“生态模式”。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红岛经济新区成立

2012年5月,红岛经济区正式宣告成立。

红岛经济区是市委、市政府为实施“三城联动”发展战略,在已先期启动开发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的基础上,整合空间资源、保护胶州湾底生态岸线,统筹并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设立的。红岛经济区范围包括青岛高新区、青岛出口加工区及城阳红岛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根据规划,红岛经济区及周边区域分为红岛板块、河套板块、高新区板块。其中,红岛板块规划建设集滨海旅游、会议接待、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活力、宜居、生态岛;河套板块重点承载国际级赛事,建设国字号集训基地;高新区板块突出CBD项目,引领带动大青岛经济发展。

点评: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明白,红岛经济新区设立的深远意义;有一天这座城市会更多的证明,红岛经济新区的作为。这片全新生长体制、机制的区域,这片充满了平台变革意义的热土,会成为青岛发展的又一个中心。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黄岛新区设立,新市北区组建 2012年11月30日,青岛召开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动员会议。根据此前国务院批准,省政府决定撤销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以原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行政区域。同时,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行政区域。

设立黄岛新区,主要目的一是有利于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西海岸发展空间,推动西海岸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整合西海岸优势资源,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等功能园区的政策优势,尽快将西海岸做大做强;三是有利于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西海岸生态资源,打造好凤凰岛、琅琊台等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四是有利于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和要素集聚功能,充分发挥西海岸经济新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北区、四方区合并,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两区行政区域过于狭小、人口和产业密度过高、公共资源难以统筹利用、社会管理难以统一协调等突出问题,实现城市中心区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和精细管理。

点评:空间资源优化的最直接战略,就是“破墙”。黄岛新区的设立、市北新区的组建,就是这种战略的产物。这个充满了空间想象、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崭新布局,其历史地位不亚于青岛历史上任何一次区域调整,而对青岛开放进程的影响,会更为久远。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新机场定址胶州

2013年9月,青岛新机场选址报告正式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根据该批复,青岛新机场选址落定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据了解,新机场位于胶州市中心东北11公里,大沽河以西、东外环以东、胶济铁路和胶济客运专线之间,距青岛市中心约39公里。

按照规划,青岛新机场将建设成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性枢纽机场、面向日韩的门户机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未来百年新机场。新机场运行等级为4F,主跑道长3600米,次跑道长3200米。

按照民航局“十二五”规划对青岛新机场的定位,预计青岛新机场近期(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人次,高峰小时航班起降104架次;远期(2045年)将达到5500万人次,高峰小时航班起降136架次。

点评:青岛的空港产业从此具备了集群的基础,而在交通开放的意义上,青岛将与世界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财富管理中心获批

2014年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向省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国家批复。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财富管理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业务体系、环境体系、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财富管理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探索形成财富管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体系,力争将青岛市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

围绕建设目标,《方案》部署了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积极培育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二是大力发展多功能财富管理市场、三是推动财富管理相关金融改革创新、四是提高财富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五是切实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水平、六是不断优化财富管理发展环境。

点评:其实,“财富中心”更符合青岛的气质,这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实的需要。从区域金融的辐射能力和区域财富的集中度来看,青岛应该成为国际财富管理之都的一员。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给了青岛一个机会——一个绝好的机会。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开放30年30事

青岛世园会开启华美篇章

2014年4月25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李沧区百果山森林公园开幕。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被称为园艺文化和园林科学的奥林匹克。青岛世园会选址在百果山森林公园,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会期184天,主题为“让生活走进自然”。

青岛世园会园区总面积241公顷,总体规划创意为“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飘带、四季永驻”,基本空间结构为“两轴十二园”。其中,中华园占地15.86公顷,有50个展园。国际园占地11.33公顷,有35个展园,涉及37个国家和1个国际竹藤组织。青岛世园会植物馆设立了海洋植物展区,在陆地上呈现海底森林,这是世园会历史上首次展示海洋植物。

在6个月的会期内,青岛世园会预计迎客1200万人次。

篇8:中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动机分析

1 积极参与中职课改教师的动机构成类型分析

1.1 追求责任感型。

持有这种动机的中职教师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时代观念”[2], “具有符合时代和未来发展所要求的先进观念、变革意识, 具有互助合作意识、整体意识, 具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和自信心, 有积极变革、创新和开拓的精神”。[2]在这样的职业精神的指导下, 他们有很强的职业责任感, 对一切对学生有利的事物均表现出很强的兴趣, 而课改最终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使他们能够非常积极主动的参与课改。

1.2 追求教师专业发展型。

有的中职教师从事这一职业完全是出于对其的热爱, 他们有志于从事这一职业, 因此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兴趣才会产生动机, 他们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以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1.3 追求物质利益型。

课改无疑会为参与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譬如奖金、升职、职称、旅游等, 即使激励措施做的再欠缺的学校也不会忽略这一点。有的教师出于种种目的而热衷于追求这些物质利益, 比如会得到奖金、会被领导看重而升职、正在进职称的关键时刻等, 特别是在一些激励手段运用非常得当而充分的学校, 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在课改中做出成绩便会得到相应的报偿, 这种动机虽不能算是高尚, 但也可以促使他们非常积极的参与课改。

1.4 追求成就感型。

在麦克利兰等人的管理理论中成就需要是推动从事工作的主要动力, 它是“达到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需要”。[3]对于中职校中有高成就感的教师来说, 他们也期望越来越成功的教学和教育, 且在课改中他们有一定的主动权并会不断接受适度的挑战。

1.5 追求交往与合作型。

管理学家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 其所进行的霍桑实验充分证明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课改本身就倡导一种合作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各方不仅可以进行专业上的合作更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流, 这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1.6 追求权力型。

权力需要是“左右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4]在工作中发现有的中职教师哪怕对一点点小的官职也会趋之若鹜, 得到了便会非常珍惜, 对于他们来说做领导就是其人生价值最好的体现, 课改可以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支配他人, 而且如果在课改中表现突出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权力。

2 消极参与中职课改的教师的动机构成类型分析

2.1 职业角色认同感低型。

这里的职业认同感即指教师对该职业的接受度, 及在从事该职业时所表现出的正面的态度和行为。在中职系统中,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诱惑和压力、学生生源下降、家长学生的不认同、较低的报酬以及越来越低的社会地位使中职教师对其职业角色认同感非常低。

2.2 懒惰型。

人总是有惰性的, 这种惰性来自于对习惯的服从, 即由于惯性而产生惰性, 惯性作用一直被看作变革的巨大阻抗力量之一, 课程变革同样面临这样的命运, 华东师范大学刘金贇在其毕业论文《论教师参与课堂变革》中认为“教师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 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和经验, 在其中就会觉得安全、舒适和稳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教师会有自己习惯的教学内容, 形成自己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这他所熟悉和舒适的“教学地带”, 教师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 这使其觉得轻松和愉快, 有这样的捷径可走, 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 又有多少教师会愿意打破这“舒适地带”呢?尤其在中职校中, 这种惰性情绪更加强烈。

2.3 不了解课改型。

这一类型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 “课改已进行多年, 难道还有不了解课改的人吗?”回答是肯定的。之所以不了解, 主观方面, 有的中职教师自身不愿意了解, 如由于以上所讲的惰性、职业倦怠等原因, 使他们不愿打破以前的习惯或对改革完全没有兴趣和动力;客观方面, 这主要是指中职校给予的培训过少或内容不够有吸引力, 而存在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2.4 课改无用型。

众所周知, 任何的变革均存在一个有限的变革点的问题, 即任何组织都是由一系列的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的, 而变革不可能对组织中的所有子系统都进行完全或同一时间的变革, 而这种有限的变革点很可能会因为别的子系统的问题而变得失效。中职校作为一个组织, 其当中需要改变的子系统非常多, 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改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 有的教师会认为即使再改进课程理念, 改变课程模式等, 学生仍然是不喜欢学习的, 也就是说课程和学生同为子系统但不能实现同一时间的变革, 事实上有的学生确实对任何的知识均无兴趣, 因此当课改变得没有任何目标的时候便自然认为他是无用的。

2.5 过于传统型。

这种教师他们持有的是老旧的课程观念, 卡尔·罗杰斯对这种传统的观念作了精辟的概括: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教师是知识进入接受者的手段;教师单独拥有权利课堂中权威型所制定的规则就是接受一切内容;在没有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 不能期望他们满意地学习;在教学中, 唯一关注的是智力方面。[5]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对以上观念提出了质疑, 甚至对其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而在中职教师中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传统观念的下并不认为这种改变会起到什么作用, 他们仍然认可多少年来形成的教育传统。

2.6 随大流, 赶时髦型。

在中职教师的队伍中, 不排除这样的人, 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以“低调”为原则, 奉行的是“领导表扬的时候找不到我, 领导批评的时候也找不到我”的思想, 缺乏自己的想法, 人云亦云, 让别人“抓不到自己的小辫子”, 所以当有的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时, 他们为顺应这种潮流, 而消极的应付一下。还有一部分中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喜欢追赶时尚, “热切地去各种场合了解最近的新发明, 一些人批评他们是‘花车先生’”。[6]这种教师对课改并非是出于自身的热爱, 而是出于对时尚的追逐, 他们的注意力并不会完全彻底的集中在课改上, 会不断的有新鲜的东西让他们感兴趣, 故对课改不免产生消极的态度。

2.7 压力型。

杨明全的《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中提到了1990年美国学者哈维 (Thomas Harvey) 对变革的探讨, 他认为, 人们对变革的抵制出于如下12个方面的原因, 即教师不是变革的主人;没有利益回报;增加负担;缺乏行政支持;孤独感;不安全感;规范的不一致;令人厌倦;失控与混乱;分化的知识所导致的排斥心态;变革的突然性和整体性;非预期的东西带来抵制。以上原因在中职教师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均会遇到, 这些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当压力过大时, 教师会觉得目标遥不可及, 便会让人产生倦怠情绪从而表现出消极应对。

2.8 不安全型。

这种类型的教师对课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人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恐惧, 他们不清楚自己会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课程体系中得到什么, 而会更加担心失去即得利益,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在现在巨大的就业面前, 不断有高学历的毕业生涌入中职校, 而有的学校又实行竞争上岗, 这更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全感, 他们会害怕自己越来越不能适应学校的新变化当然主要是新课改而被学校边缘化甚至失业, 因此也会参与课改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或心态问题而表现出表面积极而实际消极的状态。

2.9 实用主义型。

有这种思想的中职教师虽然也在参与课改, 但他们更加关注于对自身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如果发现课改或其某些部分达不到自己所要求的目标, 便会处于非常消极的状态。中职教师待遇本身就相对较低, 在生存压力较大的环境中, 他们会更加关注于自身的生存需要, 课改如果可以带来物质利益, 他们便会参与, 而如果达不到心理的预期则表现的非常消极, 这在管理方式落后的学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还有的中职教师则希望与人交往, 建立良好和谐的同事关系, 使心灵得到满足, 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尤其是课改加重了这一趋向, 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利益化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 于是当觉得在这种环境中不舒服时, 他们便表现出了抵触的情绪。

2.1 0 无时间型。

中职教师在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任教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 课改相对于校外的课程来说, 对中职教师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课改虽能为中职教师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并没有在校外上课时来的那么直接或实惠;从压力的角度来看, 课改的压力要远大于在校外上课的压力, 有的教师甚至觉得在校外上课非常轻松, 尤其对于一些在外上课多年的教师, 根本不需要备课, 更无需考虑像在学校工作时的诸多事情。因此, 这部分中职教师宁愿把更多的时间给校外的课程而不愿多花精力在课改上, 他们对课改的参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消极反映。

2.1 1 过于自信型。

在中职校的教师的队伍中, 不乏精英,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 许多高学历或名牌大学的学生到中职校任教, 他们认为凭自己的实力“应付中职校这点事绰绰有余”, 特别是刚毕业的一部分人, 缺乏对中职校和其课改真正的了解, 特别容易眼高手低, 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理论知识丰富, 根本不用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来, 也会表现出消极参与的情绪。

2.1 2 自闭型。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 由于没有大的升学压力的外因和许多中职教师本身混日子心态的内因特别容易产生教师个人主义, 其一, 教师个人主义“主要表现是认为自己有一种独立的成功观, 而对其他人采取不干涉主义”。[7]其二, 表现为惧怕观, 害怕自己成功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从而对自己构成威胁。其三, 表现为满足观, 认为现有知识完全可以应付现在的中职学生。这些均会导致教师自我封闭, 消极应对课改。

2.1 3 不认同学校文化型。

台湾学者周淑卿认为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8]在中职学校中, 没有过多教学压力的情况下大家会更多的关注教师关系, 而有的教师恰恰是不认同现有的教师关系, 比如会认为教师之间利益驱向越来越明显, 教师之间的地域性造成一些不公平, 从而导致不认同整个的学校文化。

动机的不同,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参与结果, 要想中职课改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以必探索激励动机的适当方法。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第七版.孙健敏, 黄卫伟, 王凤彬, 焦叔斌, 杨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52.

[2]金忠明, 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3.

[3][美]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第七版.孙健敏, 黄卫伟, 王凤彬, 焦叔斌, 杨军译.

[4][美]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著, 孙健敏, 黄卫伟, 王凤彬等译.管理学[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56.

[5]Roger.C: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dten Mifflin, 1980.

[6]刘金赟.论教师参与课堂变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段旭.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阻抗及其消解[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8]周淑卿.课程政策与教育革新[M].第1版.台北: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2002:77.

上一篇:幼师因病辞职报告下一篇:办公室副主任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