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2024-05-01

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精选6篇)

篇1: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趋势, 分析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通信工程;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是发展迅速并且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以及网络通信使得人们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变得极为便利[1]。而最近我国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取得“里程碑”式成就的量子通信技术, 已经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科研竞赛的热点。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使得我国对通信专业人才需求巨大, 与此同时, 毕业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变得极具挑战。因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仅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还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业务相关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 更需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2-3]。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我国通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东莞理工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 率先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技术为背景,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 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 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1“卓越计划”存在的问题

国内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卓越计划”已经开展多年, 但是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 说明“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方案的制定闭门造车。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专业负责人参考双一流高校的培养方案依葫芦画瓢, 忽视本校生源、办学条件、办学目标与参考院校的差异[4-5];没有征求来自工业界、教师、校友、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见, 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二是教学理念陈旧, 培养方式单一。上课就是简单的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 教案就是幻灯片, 考核就是期末一张考卷论英雄,平时成绩给分随意, 依据不足。所有的学生流水式培养, 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三是实践教学质量低下。课内实验常年不变, 实验设备老化得不到更新, 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学生连接相应实验模块, 观测相应测试点信号, 验证课程原理[6-7]。校外实习大都为参观式实习, 效果甚微;过程缺乏管理, 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毕业设计出题与选题较为混乱, 跨专业指导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指导不足, 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 设计作品或论文质量较低。

2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面向2015、2016届入学成绩优异的同学组织选拔面试, 组建通信工程卓越班, 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通信工程卓越班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通信人才为目标, 使毕业生能胜任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产品设计与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东莞理工学院通信工程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成培养目标。

2.1 集思广益,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 学院组织校内教师先后走访了东莞市经信局、科技局、统计局等部门, 松山湖、南城、莞城、长安、虎门等镇街,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 华为、中兴通讯、OPPO、VIVO、东莞移动、东莞电信、东莞联通等通信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 了解行业发展动向, 对人才的社会需求, 形成一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然后, 召开通信工程系教师会议并邀请学生代表与企业代表参加,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对毕业生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强调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遵循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教育培养规律, 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一份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其次, 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北大东莞光电研究院、三峡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中兴通信、华为、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公司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最后, 集思广益, 修订完善形成培养方案的终稿。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如下:

1)理论教学。根据知识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整合, 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模块, 突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 构建了由“课内教学+素质拓展+辅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组成的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 形成了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群[8-9]。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45学分的基础上, 减少必修课程,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将选修课程占课内总学时比例由16%提高至21%。推行完全学分制, 如果学生某门课程确实困难, 可选相同性质的课程替代。这些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加入行业需求较大的LTE移动通信技术、UMTS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让毕业生知识能力与产业界需求无缝接合, 有利于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企业找到亟需的人才。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通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形成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 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值高低, 分为4个级别。

基础实验 (四级项目) :培养某些知识点的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中要求2个学分的基础实验。实训提高 (三级项目) :培养专业方向中某一领域的实践能力, 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 培养方案中要求16个学分的实训提高。课外创新 (二级项目) :培养某一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应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综合性设计项目, 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项目, 一般跨度2-3个学期。培养方案中要求7个学分的核心课程综合设计, 并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获得5个课外创新创业学分。工程应用 (一级项目) :培养本专业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 包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毕业设计等。培养方案要求至少8个学分的工程应用项目。

实践教学按照“两个结合, 三个平台, 四年不断线”的原则来实施:“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三个平台”指以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起点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以学科和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为基础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点的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四年不断线”指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 它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驱动主体, 通过由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项目构建的各种实践环节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 再辅以科学的进度安排, 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引入了中兴通讯模拟实际通信系统工作过程的企业级实训环境以及配套的实验教材, 使之更贴近工作实际。

2.2 保证培养环节实施质量, 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最高指导纲领, 要达成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必须高质量的完成每个培养环节。

1)理论教学。学院安排专项经费为多门专业课程录制教学视频, 制作教学案例, 丰富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学习。教学方法方面, 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师设计一个专业案例,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学习”方法, 案例中包含了多个问题, 同时每个问题也可能具有多个解决方案。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就是随着一连串问题不断深入的“头脑风暴”的课堂。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 给予学生创新锻炼,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方面, 对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进行多次单元测试、综合性大作业并记录成绩, 通过多阶段测试夯实基础, 通过大作业将课程的多个知识点贯穿起来。单元测试及大作业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 占比可以高达40%, 极大改变了一张考卷论英雄的局面。

2) 实践教学。申请专项经费购置实验设备, 特别是核心课程的实验设备, 暂时因经费短缺无法更新实验设备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类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

课内实验中加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连连看”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对课内实验加强过程监管, 并增加实验考核环节, 实验考核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现场完成, 并记录考核成绩, 规定实验考核不通过将不具备相应课程理论课的考试资格。这一规定提升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普遍提升, 极大的改变了以往实验时“一人动手多人围观”的局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提升。

实习实训方面, 改变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实习, 与实习单位沟通协商, 尽可能让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 完善过程记录, 重视实习单位的反馈。引入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校友邦”, 要求学生实习期间每天写一篇日志讲述当日实习内容与收获, 并上传供指导老师审阅, 指导老师需定期审阅学生的实习日志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习完毕后所有过程材料均可下载存档。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 获奖学生还可获得学分奖励。为卓越班大部分学生提供进入机器人学院的机会, 表现突出的可到国内外参与国际竞赛, 提升创新实践水平, 增强国际视野。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最后一环, 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修完学分的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或者完成一篇原创性与深度兼备的论文。但是由于就业或者考研压力, 很多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以及各种考试, 无心毕业设计。这一矛盾存在多年, 强制学生在校参加毕业设计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并无裨益。针对这一矛盾, 充分考虑学生合理诉求, 顺势引导, 差异化对待。对于找到工作需要实习的学生, 大多直接以就业单位的.实际项目为设计题目, 在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 在避免了企业二次培训对人力资源的浪费的同时, 学生也跃过了见习期, 实现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共赢。对于需要找工作的同学, 灵活安排指导时间与指导方式, 不耽误学生参加就业面试的同时加强指导。对考研学生则为他们设计与考研方向类似的题目, 毕业设计经历将成为其复试简历上的亮点。最后在出题方面, 规定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能由通信专业的老师指导, 保证设计题目的专业特色, 避免同质化培养。

2.3“走出去, 请进来”,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要有理论水平高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领路人, 即双结构型师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策略完成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走出去”是指利用龙头合作企业的资源, 为学校教师提供最新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同步课程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洞察力, 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信专业利用每年暑期, 先后安排了40多人次参加中兴通讯组织的师资培训, 校内教师通过进入企业接受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 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 做到双结构型师资团队的长效性培养。“请进来”是指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 大力从海内外引进通信专业的杰出人才, 目前已经全职引进IEEE FELLOW一名、领军人才B岗教授一名以及与骨干B岗一名。这些杰出人才或者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洞悉专业发展前沿, 或者具有很深厚的行业背景, 熟悉行业动向。一支理论水平高, 工程实践能力强,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中兴通讯安排教师常驻学校负责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课、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等环节的教学和指导。实现了将企业培训课堂前移到高校, 从而解决了学生“学非所用”的问题。

3 人才培养成效

我院“卓越计划”实践模式已经实施两年多, 与中兴通信校企联合培养已经实施4年有余,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我院与中兴通讯合作后首届毕业生, 17名同学获得广通服的面试机会, 其中5人直接入编 (之前只有211以上高校毕业生才有机会直接入编) 。再有一名同学成功入职中兴通讯 (一般只接收特定的60多所重点高校毕业生) 。首届卓越班同学的平均绩点3.2, 同级通信普通班平均2.1, 高出50%。卓越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90%以上, 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90%以上。普通班暑期实习专业相关率在70%左右, 实习单位考核优秀率60%。此外, 卓越班在学科竞赛、科研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的表现都大大优于同期普通班。

4 结语

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首先明确了优秀工程师的定位, 那就是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集思广益确定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特色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标准严要求真落实各个培养环节, 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 两届学生课堂积极踊跃, 成绩优异;企业实习反馈良好;学科竞赛成绩喜人。通信工程系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良, 段哲民.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2) :35-40.

[2]彭辉.探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 2016 (14) :119+144.

[3]蔡立晶, 邸国辉, 尚廷义, 等.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浅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114-115.

[4]李祖贺, 王凤琴, 田二林.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4 (23) :37-39.

[5]梁洪卫, 陈雪松, 高丙坤, 等.Next工程教育理念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75-178.

[6]赵芳云, 赵冬梅, 朱卫平.基于“卓越工程师”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42) :83-85.

[7]李会雅, 薛文玲, 李战军.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7) :98-99.

[8]展爱云, 张跃进, 张青苗.应用型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 2017 (1) :73-75.

[9]常静, 李晓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5) :43-47.

篇2: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1理工文融合

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理学与工学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按2个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即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的本科生则尽量按“准融合模式”培养。前3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设置,第4年环境科学课程设置稍偏向理科,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稍偏向工科。再兼及一系列人文素养训练,使学生充分理解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权利、义务、责任、价值与尊严如何去实现,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底线,使学生成才欲望更加强烈,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理工文融合一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育,加强了学生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成才的欲望,向成才目标更加努力,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2教学和科研结合人才的保证

教学要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教师科研水平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科研,就没有学科发展,对本科生就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高质量本科生;没有高水平科研,教师的水平提不高,也就没有高水平教学;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人才,一定要以一流的科研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高水平教师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起点的科研促进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目前我院已形成一支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85%,法国、德国、加拿大博士后各2名,德国、加拿大、日本博士各2名,俄罗斯博士1名。目前,己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基金项目、中德、中加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100个。由于项目数量较多、级别较高、影响较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全部能够真题实做。硕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5篇以上论文,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在国内外发表10篇以上论文(至少3篇SCIEIISIP论文)培养的博士生己有多名在国内大学任教授,部分在国外高校任教。杨春平博士荣获、美国俄亥俄水环境学会第75届、第76届年会研究生科研论文竞赛奖第2名、第3名;硕士生秦肖生、李海英、杨麒、苏小康荣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98级本科生汤琳荣获20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全国约1225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仅有100余名生学获此殊荣)98级本科生汤琳、钟华荣获年诺基亚全国大学生“实现可能”创意大赛一等奖;贺迅、李辉、藏津津荣获全国生物多样性最有价值建议奖。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而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3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创新研究水平、创新教学能力、发表高水平SC论文,另一方面也加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拓宽和提高。学院获环境工程博士点后,开始借助国际合作平台。19建成中德环境技术中心,承担荷兰政府UWEP项目,承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建立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20建成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较多高水平SC论文。近5年发表论文600余篇,SC败录156篇,SC引用267次;E收录128篇;ISIR|收录129篇。《SC-ECE>VOL301的Hghlihs对谢争教授等发表在SsmB0.152283的论文“Sequencendsute给予高度评价。为了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师、一流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的交流,近5年邀请国际能源协会主席PeerCaania教授、2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JamsJHekiarn教授、德国Kaluhe大学Hahn教授德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刘鸿亮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举办了20多次讲座。

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GejmanygmposimniheWtancSReiOnalizatOnofEcosystenSevicesnheYngtzeRiverBsi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iaCandaWrkshPcnWateshdManagementandEcliicalprotectin(CDATier2Project098/S7074-296)”

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10月11-14日,与EF及IEI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Z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并与加拿大Riina大学、德国Hannover大学、美国UnivesiyofCincinnat等20家国际著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1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研究生按“完全融合模式培养”本科生按“准融合模式培养”的办学思路。明确了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融合,兼及一定的人文教教师育,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关键。

4.2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我院提出了没有“创新型科研”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新型科研可以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之师造就创新之生。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保证。

4.3教学和国际接轨的关系

我们提出了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科研的创新研究水平、发表高水平的SC论文,进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学生与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在参与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中,在与国内国际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成果、一流研究、一流思维交流过程中,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激发、拓宽和提高。与国际接轨,是培养创新型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捷径。

5成果应用情况

5.1与国内著名大学共同研讨

为了做好理工文融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研究工作,湖南大学虚心向国内各高校学习,目前约与国内30所高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中南林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在如何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5.2人才培养效果显着

通过实践本项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影响显着提高。曾光明教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年)、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高校青年教师奖(年)黄国和教授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刘云国教授荣获湖南大学师德标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年)、湖南大学教学标兵、博士生48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5.3与企业和政府合作

与企业和政府合作,建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示范基地4个:长沙固体废物资源化示范基地、佳宇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基地、长沙水污染控制示范基地、洞庭湖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2个:中德环境技术中心、中加能源生态环境中心。

5.4主办国际大会

近5年主办国际大会5次:200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湖南大学、湖南省水利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办的中德长江流域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研讨会(snoGemanysmosiuncnheWeInc|sRegicnaliatinofEcysenSendeesinheYangZeRiverBasjn)在长沙锦江宾馆召开;2004年8月4日,湖南大学和加拿大REGNA大学联合主办的“ChnaCanadaWkshoponWatershedMaiagenentandEcgcalPtectn(CDATier2Pjec::098/S7074-296)”在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隆重召开;2003年10月11-14日,与EF及1ES共同组织,在长沙召开了EneEnv2003国际会议;2002年9月16-22日,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及德国GT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医疗垃圾处理国际研讨会;2001年10月2日-5日,与国际能源协会、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织,在长沙主办世界室内空气质量大会。

5.5与国际著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与加拿大Regna大学、德国Hamove大学、美国UniveisiyofCncimat等20家国际著名大学与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篇3: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

这项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用于高级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一次创新和改革, 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的实践能力、工程的创新能力、工程的设计能力以及整体的工程综合素养。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企业深度参与了整个培养过程。 (2)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3) 学校在进行实践型工程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实现这一计划的有效教学手段就是安排学生进行实习, 而实习本身也是大学正常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每一个高校大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对于从事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工程建设和施工, 因此,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卓越计划的推行目的之一。只有通过指导性强、有针对性的实习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他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程实践工作联系到以此,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能力, 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实践能力和工作方法。

二、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优秀的实习基地

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 而建立这些实践基地本身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 无形中为各个高校增加了较大的压力, 因此, 大部分的学校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内的一些实验室来代替实践基地, 但相比之下, 无论是规模还是实习的内容上, 借助于实验室的效果要远远逊色于正常的实践基地。对此, 一些学校开始加强和周边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借助于企业的来模拟实验基地, 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进行一些走马观花形式的参观, 即便是一些企业为一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设施, 目的是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中分得一杯羹, 但这些学生一直是小众, 对于提升整体学生的实习能力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造成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的主要原因有: (1) 企业需要委派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设备和工作原理等内容进行讲解, 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 (2) 一些原本不用运行的设备需要在学生参观和使用时运行, 无形中增加了运行的成本。 (3) 出于安全的考虑。

(二) 缺乏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起到了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开展的作用, 同时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兴趣。但随着一些高校近些年来的不断扩招, 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大, 相应的各个专业开设的班级数量也随之增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资力量的紧张, 这就造成了教师结构的断层, 一些学校为了保证教师的数量不得不招聘一些刚从各大师范院校中毕业的学生, 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教学经验十分匮乏, 需要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去学习, 但这种学习过程本身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循序渐进, 这也是造成教师教学能力出现断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教学改革

(一)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影响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学经费的短缺, 对此, 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向当地的政府部门争取实习经费, 同时还可以跟当地的一些企业开展配合, 进行资源的有效交换, 由企业向高校赞助一部分经费, 而高校通过实习基地研究出的一些教学成果也可以和企业实现资源上的共享, 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对此, 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学生进行实习教学工作的注重程度, 在鼓励地方企业赞助高校进行工程师培养时, 可以出台一些对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二)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还是理论性的课堂教学, 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教学成果的好坏。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 各大高校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面临着紧张的局面, 对此, 学校可以聘用一些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 向学生传授现场的经验, 加强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这些专业人士虽然从理论知识的储备上和学校的正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是在实践经验上更加丰富, 而这也符合高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宗旨。同时, 还要对学校的原有教师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之在具备良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对此,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集中性地培训工作, 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 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

对于给排水专业的学生来说, 实验室是他们进行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同时也是每一个高校能够实现合理化操控的理想实习场所, 但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实验室都显得过于简陋, 在实验的设备上和实际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就需要高校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各个实验室的积极建设工作。

高校在进行实验室的建设时需要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室, 这样对于学生的实习时间就没有太多的限制, 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在对给排水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内容的安排上, 应该尽量贴合学生未来毕业后可能会接触到的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节省工作后许多的学习时间。具体实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1. 开设一些对经过一些水处理设备处理之后的水样各项指标的检测实验。

2. 模拟学生在水泵站的工作, 为学生设计一些对水泵进行安装和拆卸的实验。

3.为学生模拟一些市政工程官网设计中的课程, 让学生认识各种配件和管材, 教授学生学会各种管道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4.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中试设备的操作, 这些设备相比于普通实验的小型设备在处理量上更大, 更加贴近实际的工程操作。

学生在进行这些大型设备的操作和运行时, 就会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日后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简单或棘手的问题, 如水泵的开停机、水质的检验分析、管道的安装、维护、管网的合理布局等。通过以上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身实践水平, 这也是评价一个工程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准。

(四) 增设课程设计内容

除了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之外, 学校还应当积极开设一些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 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实践性的应用, 起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针对某一种问题能够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设计, 这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设计时, 教师要明确整个设计过程的规范性, 包括设计报告的编写以及一些国家行业标准的运用要严格按照正确的工程设计规范来执行, 以此来保证研究报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设计报告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教师要对学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耐心的指导, 让学生记住其中的关键问题, 这样在日后工作中就能够很好地避免。

(五) 教学内容的有效调整

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制订时, 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教学的实践性而集中性地安排一些和教学大纲相出入的内容, 对于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知识要进行严格地贯彻和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我国各地区教材的编写内容和质量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甚至一些教材中很少会涉及到教学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室不能太过依赖于教材, 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动态和新闻, 掌握有关建筑给排水工程方面的发展动态, 并能够结合制定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调整、补充和修改, 做到课程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先进性地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校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这对于学习给排水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去解决, 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日后可能遇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项计划在现今看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必要性, 值得我国各大高校今后更加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马晓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1) .

篇4: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国家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和培养质量等方面正做着各种研究和实践,我校的“卓越计划”才起步、经验还较少,且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资等系列问题还未解决,因而,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必须先找准问题的关键,明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一、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一) 育人观念与“卓越计划”不相适应

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可造之才。不同类型的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对同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目前我校还是简单地按照统一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的观念,培养出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力趋同,还没有充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把工程实践融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有偏差

目前,我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来进行建设,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往往从学科要求出发,把学科需要蕴涵的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仅仅是简单地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课程体系的结构进行改革。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培育培养的要求。

(三)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和动力。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我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实践教学开展,使得教师仅有的工程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与提高,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落后于工程实际。另外,我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重视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即使教师一开始有意识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

(四) 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已是不争的事实。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设备投入主要靠行政拨款,难与技术进步同步;教师生产实际经验极度缺乏。由此,必然会带来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不能严格考核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校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我们推行“卓越计划”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 能力导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校应当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注重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卓越工程师服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通过对社会及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而确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目标。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更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需要有效引导,我校应建立并贯彻青年教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指导教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师考核上,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成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上,把工程实践技能作为晋升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以促进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第一线挂职参与工程实践,丰富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技能。另外,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通过学习过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系统架构,教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也为其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

(三) 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工程实践平台

推进“卓越计划”,提出企业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创立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这对高校推进产学研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要紧密关注“产”“学”“研”的各方主体,而且还要考虑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将工程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有机“捆绑”起来,以此来调动全民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拓展,更要重视校内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引领行业潮流的跨国企业愿意在国家重点高校投资宣传的契机,与其共同建设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这既弥补了学校对设备投入的不足,也方便了师生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 化工高等教学,2008(1):1-4.

[2]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篇5: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实施高校。“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了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重科学轻工程的思想有待改变,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

科学是探索世界的本源,工程是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而科学与工程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兼具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工程师创造力的双重品质。“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是拔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企业培养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杰出工程师。因此,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提高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认识,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低水平,而是高质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培养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卓越工程师,使命光荣伟大,任务艰巨复杂,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例如: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工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千人一面;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方法灵活性不强;“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足;“务实型、动手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不够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划分,高校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即:重点院校培养的以学术型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以开发型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为主的实用型人才。社会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多元化,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高校师资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培养上,提高工程能力的得力措施和奖励机制及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例如: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很难加入高校师资队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导向,会导致教师重视学术而轻视工程。因此,我国高校师资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实际的工程能力几乎为空白,他们的突出特点是“科研强、工程弱;理论强、实践弱;科研论文强、工程操作弱”。这种现状,导致了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的缺乏,影响了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4.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卓越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学条件限制以及教学观念的陈旧,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而这些环节和培养途径,只有真正结合了现代企业生产实际,才能使学生有实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专业的实际工程价值和意义。高校工程教育实践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校内设备老化。校内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老化、投入不足、更新缓慢,这些老旧设备与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高新设备,难以匹配对接与超越,对学生的训练,难以达到工程学科前沿。二是校外实习质量不高。经费不足,实习时间短,学生实习动手操作机会不多,实习对学生工程能力提高不大。三是工程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在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设计等工程设计环节,存在着研究课题多、设计课题少、设计题目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企业实际真题真做的题目少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四是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效果不佳。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锤炼品德、珍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极大增加学生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这项工作往往都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5. 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只有互利双赢,才能互有动力、合作长久,而当前高校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能力等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积极性不高,难度较大。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五难”:一是“企业参与难”。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效益,高校的职责是人才培养,两者目标契合度存在差异,如果不是互利双赢,企业难有参与积极性。二是“对企业的选择难”。高校选择的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能随便拉郎配,否则,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资金投入难”。“卓越计划”的学生必须有一年时间在企业教学生活,这对企业的教学设备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相关投入较大。四是“安全保障难”。安排很多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企业正常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安全、保密、后勤压力增大。五是“实际运作难”。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人、财、物”的要求,“责权利”的划分,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保障等,都要求很周到细致,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实际操作运行有一定的难度。

6. 缺乏回归工程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轻工程、重论文轻开发”等问题。而“卓越计划”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回归工程导向,必须与非工程教育评价体系有区别。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回归工程导向的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而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一要改变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高校和社会存在的“培养工程师就低人一等”的落后的固定思维,促使高校转变工程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营造促进“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章可循。三要改变高校工程教育师资的准入条件、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建立与非工程教育师资区别对待的政策,真正使有较强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汇聚到工程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对“卓越计划”项目的过程监管,做好工作指导和监督,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地完成。五要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真正激发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与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入,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点考察其企业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工程实战能力。一是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二是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水平,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工艺创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企业确实体会到校企合作的好处,提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市场和场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实战环境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高校要将学生送到企业真正摸爬滚打1年,让学生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设计,了解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熟悉工程设备操作和维修,学习和感悟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国情和锤炼意志品德,全方位多领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工程实战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候永峰,武美萍,宫文飞,等。 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3 ):1-6.

篇6:环境科学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总结了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成因,结合本单位实习实训的工作,总结了调研及准备、修订制度、人员配置、安全保障、追求实效等做法,提出了完善教学制度及配套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增加投入成本等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农科;高校;实习实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59-0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的突破口[1]。实习实训是农科大学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为农业产业进步提供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在“体制改革”中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在“战略主题”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一、卓越人才实习实训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现存问题

教学内容的科技水平普遍滞后于生产水平。抽象描述多,直观内容少,影响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专业、获取与本专业有关的操作技能、生产组织管理知识[3]。

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教师理论知识强于生产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对诸如病例诊断、饲养问题、药品使用等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在指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弱。

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忽视到生产实践中参加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实习实训的缺乏,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对畜牧业的热爱,亟需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强化综合训练。

(二)成因分析

院系对实习实训的定位模糊。对该项工作的目标、过程、考核界定不明,混同于顶岗实习等培养环节。实习实训的定位、目标、内容、过程考核都有具有特点,需要依据学科设置,结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要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实习实训的重视不足。认为实习实训从属于课堂,忽视实践知识,忽视校外实训讲授。学生认同实训是成为卓越人才、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部分学生不愿面对畜牧业生产一线。

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科学的制度能够提高运转效率,保障实习的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额定课时量、考核指标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量化,人员配备力量有待加强,保障实习实训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二、学院实习实训工作实践

(一)调研及准备工作

1.?W院成立学生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指导教师业务水平、教学经历、实践经验、个人意愿等情况,遴选25名教师作为实习点负责教师,其余教师轮流参加跟训。结合养殖业实际,将各专业教师进行了混合专业组队,以保障指导教师与生产实际的全对接。

2.遴选实习基地,增强实训的执行力度。共联系25家实习单位,通过调研走访,根据接收能力、生产安排、食宿交通等实际情况,遴选14家作为首选实习点,10家单位作为备选。每个实习点安排了1―2名企业指导教师跟训,负责具体指导学生实训。各实习点单位也应学校请求,在食宿方面为参训师生提供了本单位最好的条件,并增加了学生的三餐营养。

3.制定学生实习大纲和指导措施、应急预案。根据农林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实习实训的特点,制定各专业的实习教学大纲和指导措施。针对校外实习不同于校内教学的情况,制定了包括应对疫情、人伤、疾病、实习点矛盾等事件的应急预案。

4.保障敏锐的信息传递。建立学校值班、学生实习组汇报、实习单位联动机制,实行学生零事故报告制度,确保学生的实习安全。校内每天固定人员值班,负责联络汇总各实习点的教学情况;实行实习组长―带训教师―系主任―院长信息报告办法,实行安全事件零报告。

5.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调研。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实习效果的第一要素。面向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设施畜牧、小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等专业方向的242名本科学生,通过问卷、座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实习安排的意见,征集对实习实训的建议。通过问卷向学生和家长传递了实习实训的基本内容,起到了预先宣传和通知的辅助作用。

6.对各系专业课任课教师通过座谈进行调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实训。围绕实训内容、实训计划、实训时间、跟训教师安排等具体内容,进行了10次座谈调研。

7.走访接收实习学生的单位,听取实习点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关于实习实训工作的操作细节的建议。

8.学生实习效果过程化质量跟踪。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记,并由基地指导教师和本院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写清主要收获,教师指明关键技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制度修订工作

完善实习实训制度,才能灵活、科学、高效的管理。完善了《普通本科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实习实训阶段性报告”、“学生实习实训鉴定表”、“实习计划安排表”、“学生实习实训日记”、“学生实习实训单位记录”、“学生实习实训鉴定与成绩评定表”,共形成和修订制度、办法14个。

(三)人员配置工作

在校外实习实训期间,教师的指导是必须的。形成院系两级工作小组,负责整体设计和任务分解。邀请实习点有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并赋予职责。党员教师坚持指导、联络。学生干部和党员担任实习点的小组负责人,协助教师工作。行政、教辅人员辅助服务。

(四)安全保障工作

安全工作是实习实训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实习前讲解专业注意事项的宣传动员,进行人身、财物、出行、操作、防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参训的教师、学生购买保险,应对伤病等情况。预先安排实习往返路线,安排正规运营车辆等交通事宜。

三、学院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和经验

1.学生从课堂真正走进生产,体验了一线的生产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人才需求、技术要求等现状。学生在具体疫病诊治、某一种动物日粮标准、某种药品某一加工活包装环节的质量标准、宠物导诊流程等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均有收获,为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积累了实践经验基础。

2.跟训教师给予中肯反馈。结合实习过程,参训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实践经验、实习教学能力方面均得到提升,实习实训反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3.企业带训人员对实习效果给予好评。学院结合产业实际,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生每日记录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分阶段每周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给予评价。

4.各专业积累了教学经验。实习日志、教师评语、企业评定等内容作为对实习实训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对学院完善今后的实习实训工作是有益的反馈,积累了应对潜在风险的经验。为学生投保实习专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四、实习实训的思考和建议

强化实习实训需要完善管理体制,体现操作性,在师资、科学、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细化内容。教学计划赋予课时,细化各学期配合理论教学的实习。以学院为主体,完善参训教师绩效、学生学分、学生实训量化评定等办法。

加强过程管理。以学院为主体、系为执行单位,实习点为执行单元,强化规范化和可执行。依据规定内容分解目标任务,使参与师生明确目的和时间、内容、考核等要求,以便于有序推进工作环节。实习动员、安全教育等环节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的准绳。

参考文献:

[1]宁海龙,李文霞.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思考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35-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李晓波.关于强化校外?R凳迪敖萄Чぷ鞯乃伎?[J].教育与职业,2015,(12):104-106.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Outstanding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king Tianjin Agronom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Animal Medicine Practice as an Example

ZHANG Taoa,Ma Ji-fei a*,ZHOU Qing-qianga,Jin Tian-minga,b,WANG Yong-lia

(a.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Materia Medica;b.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上一篇:城步采石场爆破施工方案下一篇:北京市十一学校oa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