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2022-07-03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601)摘要: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专题化教学体系,我们开展了该课程的应用性课程改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分析了“化工原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体会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化工原理 教学方法 探讨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及制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其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物理量多,综合性强,公式繁杂,计算量大。尤其是一些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及准数、准数关联式不好理解。不少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学,主要表现为原理难理解,公式太多难记,题目不会做。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是对任课老师的极大考验。笔者曾在企业工作10多年,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工作多年,讲授化“工原理”已有8年,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如何提高“化工原理”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一、“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化工原理”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做准备。从2005级首次开设至今,已讲授了8轮,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流体力学”为基础的,还涉及“热力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大量的公式推导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的内容,还有物理量和原理的理解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这方面的内容没有学好,或者学的不够扎实,思维能力差,那么这门课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校是一个地方性院校,属二类学校,学生生源主要在广东,与全国招生的一类学校相比,我校所招收学生的基础就差一些。再加上广东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实践而不喜欢理论,所以一般动手能力比较强,而理论基础差。

2.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学习动力

“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的基本原理及在此基础上的单元操作设备。其核心内容是动量传递、质量传递和能量传递,而这正是环境工程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比如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向水体排放废水等,这些都属于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过程;用于除尘、脱硫、脱销的吸收塔都是根据“化工原理”课程中“吸收”的原理设计的。很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与环境工程专业没有关系,用处不大,认为只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才是所应该学的专业课。

3.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化工原理”这门课内容多,涉及面广,物理概念多而抽象,原理和公式推导繁杂,计算量大,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具体的教学模型和实例。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经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从头讲到尾,虽然也会穿插提出几个小问题由学生作答,但师生互动非常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多是上课不用心听讲,课后盲目的看书做作业,有的学生还抄作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措施

1.选用合适教材,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做到因材施教[2]

现在的高等院校普遍都是采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这些教材代表教材编写的最高水平,学校也要求老师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这些教材。但地方高等院校不一定合适使用这些教材,或者在使用这些教材时应该有所取舍。首先,这些教材偏理论,内容较深,而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较差,学习这些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应偏重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工程观的培养而不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再者,这些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没有针对性。以“化工原理”教材为例,化工专业侧重于各类单元操作的原理、工艺计算、影响单元操作的各类因素及如何进行调整等方面;化机专业侧重各类单元操作设备的特点、种类、运行、故障的讲解;环境工程专业则侧重于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及模型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潜心研究各种教材,根据所学专业教学大纲及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2.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到很多流体、化工机械的结构、操作原理及流程,仅靠画图和语言描叙,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以其多维化的表现形式,为化工原理教学提高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逼真地展现各种单元设备的内部结构、过程原理及设备的工作情况,使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比如泵和风机的工作原理,换热器内冷热流体的流动及温度变化,吸收塔内两相流体的流动过程及浓度的变化等等,都可以通过动漫、实物图片、录像演示出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种很强的实物感,课堂内容既生动又丰富,加深了学生对设备及其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4]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功利心比较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位;或者认为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课程就认真学。很多学生轻视课堂的学习,而对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重视。如果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一种“工作”状态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白课堂所学的内容在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获得课堂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换热器一章时,在对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的方法、原理及公式进行简单的讲解后,老师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某某企业的空气预热器的设计”。此时学生作为生产单位的一名技术人员,老师是部门主管,这样的情景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完成工作的愿望,学生会思考要完成这样一个项目,应该怎么去做。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答疑和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到项目完成后,学生对换热器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是主动学习的,因此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4.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主次分明,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系统和完整。从最基本的原理的到最前沿的动态,从最常用的到各种情况,教材都会作介绍,学生会感觉到内容繁杂,不容易掌握。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不能照本宣科,不分主次全部都讲,而应该抓住最基础的、在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来讲。比如,对于对流换热,既有直管内,也有弯管内,还有椭圆管等其它异形管内的对流换热;有层流换热,还有过渡流和湍流换热,对于每一种换热情况,都有不同的对流换热经验公式和不同的条件,都要记住的话比较困难。其实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直管内湍流换热,所以只须要求学生记住和掌握这一个经验公式就可以了,其它的内容只做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学来完成。把最基础的,最常用的内容学扎实后,就可以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它内容就比较容易了。

5.简化公式推导,注重公式的应用

化工原理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学生拿到教材就感觉头痛难学,老师讲起来费时费力,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不想听,基础差的也根本听不懂。因此,笔者对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只推导最基础和最简单的,复杂的公式只讲一下推导原理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个别讲解。大部分时间通过讲例题的方式来讲解这些公式是如何应用的。例如,在吸收塔计算中,通过大量例题,重点讲解操作线方程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对于其复杂的推导过程则淡化,这样学生有兴趣听,学起来也容易。

三、结语

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宵,何潮洪. 化工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素君.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2):70-71.

[3]张红芬. 浅谈多媒体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0(2):86.

[4]黄德斌.项目教学法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5):102.

作者:黄德斌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2:

环境科学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的应用性课程改革

(安徽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

摘要: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虚拟仿真技术、专题化教学体系,我们开展了该课程的应用性课程改革。

关键词:现代仪器分析;应用型课程;虚拟仿真

传统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利用比较特殊或复杂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如磁学、电学和光学性质等)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组分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等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材料学、空间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步,逐渐形成了综合化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地学等学科的现代仪器分析。对于环境学科来说现代仪器分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在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同时具有这方面知识对于学生毕业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工作及环境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现代仪器分析是各种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连接桥梁。在教学中如能将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加入到教学实践中,必将极大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笔者长期从事大型仪器管理的一线工作,熟识各类仪器设备的原理、应用、维护等知识,在承担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开展了应用型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一、传统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先进仪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仪器操作技能及熟识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可以为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仪器台套数少,学生自主操作机会不多。仪器分析主要讲述的是大型分析仪器的原理及使用,以往由于设备种类较多、单价较贵,教学中无法提供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如气质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流式细胞仪等仪器的总价已超过了1000万。课程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不能自主操作仪器设备,而仪器的操作主要以演示的方式进行,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有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甚至无法理解老师讲述的原理内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是传统仪器分析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课程内容较多且零散。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主要包含了分析化学的光谱、色谱、质谱等三大谱以及电化学的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态学、生物学以及地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在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科学仪器分析课程中加入相关内容。如此多种原理及应用各不相同的仪器设备放在一个课程中讲述,课程的学习难度非常的大,如不能将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学的效果很难保障。

3.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紧。传统仪器分析教学中由于教材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仪器的操作实验多以验证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很难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让学生忽视了课程在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大作用,课程也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吸引力。

4.缺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大学教育的要点与难点,传统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较散,学生在内容掌握方面有很大差异性,教学中很难加入自学的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在课程中自主学生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更好的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内容陈旧。各种分析类仪器多凝聚了各门类学科最尖端的核心技术,仪器本身也在快速的进步,如几年前在环境微生物检测方面广泛应用的DGGE(梯度凝聚电泳),在近几年就以基本被高通量测序与宏基因组文库技术取代,失去了应用的价值。教师如不能快速主动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影响教学效果。

二、环境学科现代仪器分析课程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探索

1.在教学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主要利用仿真软件将外形仿真、操作仿真和视觉感受仿真相结合,使用虚拟仿真模型作为参与者的操控平台,利用虚拟显示技术,通过仿真操作,使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几乎可以达到真正做实验的效果,或者在学生真正上仪器做实验之前,提供一个模拟平台,减少仪器的损坏率,更好的保护仪器。笔者课程组在北京欧贝尔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开发了一套针对性的虚拟仿真学习平台。此平台包含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仪器的模块,每个模块不仅包含了仪器设备的全仿真操作界面,还有相关实验完整的操作及前处理过程。平台还包含了考核和自学板块,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并接受考核获得独立操作设备的资质,在仪器闲时完成更多的上机实习。

2.建立专题授课体系。环境科学关注的是水、土、气、生等研究对象性质的分析测试,笔者课程组将仪器分析课程所需介绍的仪器按功能分为:环境样品理化性质分析、金属元素分析、有机污染物分析、微尺度观测与研究、分子生物学分析、地理信息及应用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均包含了若干相互联系或互成系统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学习此专题时不仅掌握了这几种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还系统的学习了各类环境样品中金属分析的全过程。將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化为全过程的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效果均得到大幅提升。

3.结合社会热点建立更有吸引力的实验库。在专题授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各类社会热点事件,发掘可以开展的相关实验建立实验库。如在讲述有机污染物分析专题时,结合近年来出现的在果汁饮料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作为稳定剂的事件,设计了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饮料中增塑剂的实验。授课过程中在讲述气质联用仪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的同时,介绍了增塑剂的危害以及近期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前因后果。随着这些热点问题的代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应用性的认识。课程组共建立了6个专题相关的18个课程实验,并在每年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保证了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4.协助学生寻找并设立自主实验课题。由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以及相关平台的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专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课程后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课题,老师可以在课题意义、实验设计、前沿进展等方面给学生提出建议。如有学生就从近期限制性使用抗生素的事件出发,设计了测定医院、养殖场附近土壤中抗生素的含量的课题,并参照相关科研论文制定了实验方案及方法。在完成了课题提出、设计、完成等一系列工作后,学生不仅更系统的学好了相关课程内容,更锻炼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教师积极学习并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课题教学氛围与学生更多的互动过程,不断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课程均是最直接的掌握仪器分析最新动态手段,同时必要的在职学历教育也可使教师得到更宽的发展前景,主持和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也能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最新的分析对象及手段。

三、结语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内容抽象、繁杂、难于理解和掌握。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各类仪器的原理及应用,还需掌握其性能、操作规程等。通过应用性课程改革实践,结合了虚拟仿真技术、专题式课程设计,通过将大量应用型实验加入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当然好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有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学质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仕英,郭灵芳,等.《仪器分析》重点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6).

[2]郝玉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5,(5).

[3]李秀霞,刘贺,等.食品仪器分析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4).

收稿日期:2016-11-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应用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建设

作者:高毅 李元娜 许仁鑫 王丹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北京科技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

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获批准参照“985工程”模式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主要教学科研单位有土木与环境工程、冶金与生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文法、应用科学、外国语等学院。学校现有7个全国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个博士学科点,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另有MBA、MPA和17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7个博士后流动站。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校风和学风。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次。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北京科技大学热忱欢迎优秀人才来校施展才华,共创北科大美好明天!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一)招聘学科

1,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机械设计及理论、采矿工程等获教育部批准的设岗学科。

2环境,土木,能源,生物,控制,信息与通信,经济与管理等近几年学校积极发展的学科。

(二)招聘条件

1,应聘者年龄:自然科学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50周岁以下,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

2,学术造诣高,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学术成就。

3,发展潜力大,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能带领本学科及相关学术梯队处于学术前沿领域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应聘特聘教授,要求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应聘讲座教授,要求每年在校工作时间2-3个月。

(三)提供待遇

1分别由学校或相关学院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办公条件,配备学科梯队及工作助手。

2特聘教授在聘期内享受10万元(人民币,下同)年岗位津贴,并按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提供安家费30万元,办理家属随迁手续,安排配偶工作等。并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要求提供科研配套经费。

3,讲座教授在校工作期间享受每月1.5万元的津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提供一定的科研合作经费和相应的人力配备等。

(四)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与主要成就简介;

2,填写《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表》(可在www.cksp.edu.cn下载,表中的专家推荐信可一起寄达,也可另附);

3,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有关教学科研工作业绩材料(附论著及收录、他看情况,科研项目、专利、获奖成果等)。

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一)招聘学科

一般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学校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学科(同长江学者招聘学科)。

(二)招聘条件

1自然科学45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50周岁以下,已获长江学者称号者及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

2,国外应聘者一般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应职位。

3胜任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4,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

5,具有发展潜力,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领导能力,学风正派,善于培养青年人才,注重学术梯队建设,能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

7,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学校工作9个月以上,并与学校签订正式聘用合同。

(三)提供待遇

岗位津贴及相关待遇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积极欢迎已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学者申请北科大特聘教授,获批准上岗后第一个聘期(3年)享受北科大特聘教授相关待遇。

(四)应聘材料

与申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应聘材料相同。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副教授

根据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北京科技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定编与岗位设置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程序及相关规定》等文件,学校将部分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详情见学校招聘信息。

(一)教授和副教授主要招聘岗位

流体力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矿山地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冶金物理与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工业生态、科学技术史、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物流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凝聚态物理、物理电子学、固体力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科技与教育管理、英语语言文学、德语、日语。

(二)应聘的基本要求

凡满足《北京科技大学申请教师系列高级职务任职条件》要求的人才均可应聘《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方案》所列的相应职务。

(三)提供待遇

按国家和学校规定提供的工资、住房补贴、福利待遇,以及相关的办公条件等。

(四)应聘材料

1,书面申请函;

2基本情况简介(含学历、工作简历及必要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3,任现职或近五年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包括科研项目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论文他引原件,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专著目录及代表作复印件,附件材料目录须标注页码。

4,《北京科技大学聘任教师职务申报表》(人才引进用表),其中需要三封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推荐函(最好有境外专家1-2名)。

北京科技大学“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

为了引进有较高学术素养和学术造诣的优秀人才,加快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将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支40名左右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此学校正加大

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

(一)引进人才的层次

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大学的著名教授。

第二层次:具有教授职务与任职能力,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5岁{特殊需要适当放宽,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或讲座教授。(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或“863”、“973”专家组成员。(5)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其他相当以上学术水平学者。

第三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现任教授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特殊需要适当放宽),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1)近五年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过两项以上下列项目:国家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或省部级资助优秀人才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研究项目,其他省部级重点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国防预研项目,以及其他相当以上级别的科研项目。(2)以主要研究者身份获得国家级二等或省部级一等以上科技成果奖,个人有获奖证书。(3)近三年以排名第一身份发表相关学科论文被SCI、EI、ISTP、CSSCI收录10篇以上或被SSCI收录论文6篇以上。特殊情况(论文影响因子高、有高水平专著、有发明专利)可酌情减少发表论文数。(4)作为第一主编出版国家级教材,并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或省部级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第一负责人。(5)省部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或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6)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

第四层次:具有博士学位,现任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本人的教学科研方向为学校学科建设急需的学科方向,并具备三层次人才条件中的一项或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1)在国际著名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并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外著名高校、重要研究机构从事过两年以上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近三年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10万元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者。(3)近三年发表本学科方向的论文被SCl、E1、ISTP、CSSCI收录6篇以上或被S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4)作为第一著者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过有影响的相关学术专著或作为第一主编出版过国家级教材。

(二)相关待遇,应聘材料及录用程序

相关岗位及应聘条件请见学校主页的招聘指南→招聘信息。

联系方式

以上学校相关详细信息的查询可登陆以下网址:http://www.ustb.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滨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人事处 邮编:100083

电话:86-10-62332221/2009/2213

传真:86-10-62332250

联系人:王维才 隋延力 蒋卫 董春阳 陈旭

上一篇:伦理原则下医学检验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