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2024-05-06

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共7篇)

篇1: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贯彻实施

《社会保险法》的情况汇报

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9月25日)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引导用人单位和人民群众了解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增强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和自我维权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多措并举,全力做好《社会保险法》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工作,推动了我市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自2011年7月实施《社会保险法》后,我局马上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社会保险法》,并组织开展了《社会保险法》学习宣传周活动,在人员集中的东方超市门前设立宣传点,播放录音、免费向群众发放社会保险宣传单、宣传册36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200余人次,为实现宣传全覆盖开好了头、起好了步,积极推动了宣传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还利用市人力资源市场每月10日定期开展的招聘会向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进行宣传。此外,为了使这部法律能够尽快在我市得到贯彻实施,进一步做好我市下一步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我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通过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执法检查等行动工作,深入 1

全市各类用人单位,边检查边宣传,共计向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发放了2300多份《社会保险法》单行本手册以及其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确实履行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规范了企业劳动用工行为。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我局于2011年4月,从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选派骨干参加XX区人社厅组织的《社会保险法》培训班,6月份开始,我们有计划地对所有业务经办人员进行了《社会保险法》培训,参加培训达60多人次。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保险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班中,我们把《社会保险法》作为授课的一项基本内容,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负责人,通过对《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讲解分析培训,向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够熟悉这部法律,极大地提升了各位企业负责人依法履职、依法维权的能力素质。

(三)落实政策,殷实服务

1、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2011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该试点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市社会保障在全区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全面实现了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享有社会保障延伸到普通居民群众、从城镇居民延伸到农村老百姓、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截止2012年8月底,全市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2785人。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达到49723人、9071人、8326人,城镇基本

医疗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208人,参保率达99.43%。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900人。其中国有企业参保 680人,集体企业参保290人,其他企业(含私营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参保2591人。

2、狠抓历年欠费的追缴。今年,我们加大社保稽核力度,全年分别查出参保企业少报、漏报、瞒报各项社会保险65.6万元。为此,我们对参保企业缴费能力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征缴预案,加大对重点企业监控征收力度。今年以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共追收历年欠费160万元。

3、依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针对“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医保所结合市情,制定方案,妥善解决7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社保所从加强政策宣传入手,允许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参保的各类人员包括超龄人员在时限内按规定补缴,实现了无政策障碍参保。2011年至今,原集体企业参保补缴人员645人,补缴金额1100多万元;原民办教师、代课人员参保补缴人员302人,补缴金额882万元。

4、及时足额支付各种待遇。2012年1-8月,医疗保险基金支出924.16万元,享受待遇人次2409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90.73万元, 享受待遇人次15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27.43,享受待遇人次70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2049人,养老金总支出1650万元,发放率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60周岁及以上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12411人,发放养老金2488万元,发放率100%。领取失业金人员202人,共支付失业保险金37.48万元。此外,今年5月份,我们对全市1899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调整,并于5月25日前将调整增资部分发放

到退休人员手中。通过这次调整,我市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去年的1190.02元增加到1378.92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88.90元,月增加养老金支出35.87万元。

5、加强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为了加强对基金的监督管理,今年3月份,我局配备了纪检组长专职负责基金监督工作,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了基金的安全使用。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基金收支政策和纪律,确保基金安全。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例,为确保基金安全,与开户银行签订了相关协议,如《代发工资业务协议》、《对账服务协议》、《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协议》。银行每月月初提供银行对账单,财务每月根据银行提供的对账单及时核对银行日记账,确保账实相符,保证了每月基金流入流出金额的正确。并且取消了现金收支方式情况,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费征收、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一直采用银行结算方式。缴费单位或个人可直接到银行缴款或转账完成缴费,部分单位还通过银行托收方式缴纳保险费。每月养老金也通过银行转入待遇领取人的银行户头。不但降低了采用现金结算方式时的风险,保证了基金安全,更加快了工作效率。银行账户管理严格,两个收入户和一个支出户,完全执行了“收支两条线”银行专用账户管理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违反基金管理规定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人员总量和结构与担负的任务不相适应。比如说医保所,人员编制8人,实有14人,6人为临时聘请,人员队伍缺编严重,经办机构急需补充人员。随着《社会保险法》的深入实施,任务越来越重,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人少事多的矛盾越显突出。其他所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二)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大。目前,我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保人数虽然比往年有所增加,但整体参保情况与我市私营经济的发展势头并不相称。一是大部分企业认为参保缴费增加企业负担,出于利益考虑不愿参保或者只参加某一种保险,导致参保的险种单一;二是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力为职工参保;三是部分从业人员自我参保意识不强,自己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同时也不要求企业为其参保;四是建筑企业、招商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从目前我市缴费群体看,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主要是效益较好、成规模的企业,而大多数餐饮服务业没有参保。

(三)社平工资虚高,参保人员缴费吃力。2011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4178元,月平均工资为2848.20元。事实上,社平工资受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影响较大,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并不参保,这就造成了社平工资虚高,高收入的不参保,参保的低收入。在XX从事服务行业的职工一个月的待遇才1200元左右,根本就达不到全区社平工资60%的1708.90元。按照社平工资的60%计算,一个职工一个月最低的社会保险费为681.90元,其中养老保险为478.5元,这对于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几乎无法承受。由于近几年来缴费基数以15%—20%的速度递增,参保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缴费压力大,部份参保的企业和部份个体户、自由职业人员已经交不起社会保险费,造成欠费或停止缴费等现象。而一些未参保想参保的社会群体,见缴费基数递增幅度较大,怕以后交不起养老保险,而不敢参保。

(四)社保基金拖欠费清缴难。《社会保险法》第四条、第八十四条、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登记,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和从业人员全覆盖,这是用人单位的法定强制性义务。但是,还有少数用人单位不遵守国家法律,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社会保险工作,少报参保人数、瞒报缴费基数、拖欠社会保险费,既违反了《社会保险法》的强制性规定,又增加了用人单位用工风险和隐患。由于我们经办机构缺少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导致拖欠社保费、少报瞒报缴费基数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仍然有7个单位拖欠历年社会保险费共计347万多元。

(五)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全面铺开。随着XX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开发试验区,基于国家建设的需要,部分农民的原有使用土地被征用。由于涉及人多面广,配套资金又难以到位,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依法参保意识。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法》深入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意识,促进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社会保险法》,增强广大劳动者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流程,拓展服务内容,改革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摸底排查,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参保情况,逐步将应参保单位和人员全部纳入参保范围。进一步规范用工单位与职工的劳动合同关系,依法强制用工单位主动为职工投保,实现“应保尽保”。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社会保险金的征缴力度,实现“应收尽收”。

四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日益凸现重要,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协调,争取政府的支持,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及时纳入养老保障制度,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我市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顺利开工。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篇2: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及我区贯彻实施意见的汇报

2011年元月24日-25日,省委、省政府在陕西人民大厦大礼堂召开了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委副书记、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侠,副省长、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姚引良,各设区市委、市政府和杨凌示范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及党委农村综合部门和农业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长及县(市、区)委分管负责同志、农业局负责同志,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和省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省人大、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赵区长、我和农业局宫文化同志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副省长姚引良做了工作报告,水利厅王锋厅长就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进行了说明,省财政厅等八个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大会发言,最后王侠副书记做了十分重要的讲话。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十一五”和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对“十二五”时期和今年的农业农村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省委副书记王侠的讲话和副省长姚引良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

㈠王侠讲话主要精神

王侠在讲话中对我省“三农”工作形势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指出了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和不相适应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要认真落实“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补齐农业这个短板,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切实抓好“六个统筹”(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国民收入分配、统筹体制机制、统筹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六项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并加大以关中灌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和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二是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要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百万亩设施蔬菜、畜牧标准化养殖、果业提质增效和循环农业等项目,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要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要抓住机遇大兴水利。以水利建设年为契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抓一批事关全局的大项目;要加快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今年我省将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十年规划,要大力实施板块推进战略,由整村推进转向连片开发;积极稳妥搞好移民搬迁,由建房为主转向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抓好贫困户能力建设,由重点抓基础设施转向开发式、产业式扶贫;要以“千村千企扶助行动”为载体,加大社会扶贫力度。

㈡姚引良所作的工作报告主要精神 姚引良所作的工作报告共五部分。

工作报告第一部分全面总结了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三

农”工作取得的成绩: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比首次缩小;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持续加强,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公共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统筹城乡步伐加快,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巩固加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对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指出了面临的新困难、问题和机遇。

报告第二部分对“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011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持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开局,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的预期目标。

报告第三部分从六个方面对做好2011年的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建设较大规模、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果业发展以苹果、猕猴桃为重点,适度扩大面积,着力提质增效,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和加工、储藏、销售体系建设,在果品产区推进以果农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的“百库”建设;以生猪、奶牛为重点,促进规模扩张,建设3个百万头生猪大县和154个万头生猪养殖村,在渭北果区以及关中、陕南形成生猪产业带,在关中地区形成高产奶牛产业带和优良奶牛核心群;不断扩大新增设施蔬菜面积,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把扶贫移民搬迁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及规模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等一系列扶贫工程,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参与扶贫开发,全年实现60万人的脱贫;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发展支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土地治理和基础农田水利建设;以“百强社”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家庭分散经营向农户合作方式转变,加快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产业示范力度,形成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结合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镇周边、村庄周围、道路两旁、交通沿线和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着力做好“三夏”、“三秋”等关键时段的气象服务工作,推进渭北防雹增雨体系和陕南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建立气象灾害联动预警机制,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改善农村民生。“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

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重点抓好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让农民群众过的更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五是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城乡统筹。按照土地节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居住相对集中和管理服务城镇化的原则,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各地要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管理服务,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安居问题;六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推广“土地银行”、土地托管公司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出台扶持政策,推进林特产业快速发展;推广“宜川模式”,加大示范县、示范社建设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金融机构扩大惠农卡服务,鼓励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互助资金项目规模,解决农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题。

报告第四部分就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一是要清醒认识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即完成水利投资8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水资源调控、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江河防洪、水保生态、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保障“七

大体系”建设;三是确定2011年为水利建设年,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50亿元,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新修基本农田7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0万亩,解决27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平方公里,新增水电装机2万千瓦。

报告第五部分强调了当前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抓好冬春农业生产;三是统筹抓好抗旱备汛工作;四是着力抓好春季造林绿化;五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六是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元月24日下午召开了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由农业厅副厅长郭志成主持,省农业厅厅长王宏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王宏厅长的讲话中。

王宏厅长在讲话中客观评价了“十一五”农业工作,分析了“十二五”全省农业发展形势,明确了“十二五” 时期农业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主攻方向,并就做好2011年各项农业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要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农民受益的原则,依托杨凌示范区,集中建设5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园区建设打造成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实现“打造一个园、辐射一大片”的目的;二是深入开展“双创”活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推进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及园艺作物标准院创建,要切实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三是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扩大覆盖、着重深化、提高水平。四是加大“百强社”创建力度,增强合作社发展活力。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成员人均纯收入高于非社员30%以上,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现代农业十分必要,对于已命名的“百强示范社”要进行再提升、再规范、再发展,努力创建合作社建设部级示范县;五是抓好“百库”建设,提升果品贮藏能力。采取“财政补助、金融支持、市场运作、企业承建、库型标准、工艺统一”的交钥匙工程模式,选择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百库建设工程,建设100座设备先进的千吨冷藏、气调库,新增气调贮藏能力10万吨,产销对接流畅的果品贮藏格局;六是推广万头示范村模式,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以规模养殖和自繁自育为核心,实施果畜结合理念,继续推进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模式,建设专业服务体系,强化渭北果区、陕南和关中三大优势生猪产业带。同时推广千阳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模式,肉牛秦宝模式、奶山羊红星模式、肉羊严怀杰模式,肉鸡石羊模式等,全面加快畜牧产业发展。七是建好城郊“菜园子”,提高“菜篮子”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稳定和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注重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销售,搜索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长效机制,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扶持建设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强化城市蔬菜供给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菜园子”和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供给

能力,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八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村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一村一品发展的新形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广休闲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业示范县、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五种发展模式,扶持一批休闲农业发展的样板,开展休闲农家明星村评选活动,打造陕西休闲农业品牌。

三、我区贯彻全省农村农业会议意见

2011年我区农业工作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22%,达到5600元,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4.6万亩,粮食总产量3.5万吨以上,油料总产800吨,种植蔬菜1.2万亩,产量1.2万吨,完成烤烟标准化种植0.9万亩,产量1.8万担,新增奶牛300头,完成肉类总产3400吨,禽蛋总产3800吨,奶产量2400吨。

围绕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1、建设全国果业强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提升壮大苹果产业。坚持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栽植规模,高标准完成苹果新栽任务,使全区苹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全面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果畜互动、水肥结合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印台西塬万亩现代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贾家塬村果畜结合示范基地。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和果园投入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九州果业、三联果业等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果品深加工和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果业产业水平。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开拓市场,打响印台苹果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

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粮袋子”和“菜篮子”。加快实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干杂果经济林,扩大烤烟栽植,种植旱地蔬菜。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农户扩大规模增加收入。

三是加快周陵园区建设。按照“综合规划、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节水型果畜结合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灌溉、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抓好樱桃标准化示范园、樱桃气调库、哼瑞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做优做大春蕾、世纪樱桃等园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2、扎实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户收入

一是深入开展粮食增收工程,确保农民增收。继续扎实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坚持“稳面积、提单产、调结构、包总产”。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为载体,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单产水平;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强化重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是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稳定种植面积,扩大集约化生产规模。采取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的办法,引导烟菜生产向面积相对集中的大乡、大村、大户发展,积极探索生产模式,不断扩大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加快商品化育苗步伐,探索生产优质产品的

技术措施。

3、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一是突出规模经营,推进畜牧产业进一发展。坚持畜牧养殖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畜牧大乡、大村和大户。积极发展现代养殖大场和标准化小区,实现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畜产品品牌化。要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支持企业通过订单养殖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培养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

4、统筹城乡,扩大农民增收面

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异地转移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农民培训方式,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两头建基地、中间服务成体系”的要求,逐步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为农民外出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增加农民增收领域。挖掘陈炉陶瓷、姜女祠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和二、三产业,有效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农民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支持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结合区域特色和文化禀赋,抓好小城镇建设,建成一批商贸重镇、工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提高农村人口居住集中化程度,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城镇化率。

5、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着力完善配套制度

继续实施扶贫板块开发战略,大力推进移民搬迁工程步伐,把扶贫移民搬迁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及规模化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着力构建多种措施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实施以专项扶贫政策为主导,以惠农政策扶贫为辅助,以社会各界扶贫为补充的大扶贫战略。启动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加强对我区农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监管工作。

6、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

篇3: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状况

(一) 基本情况

宁河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6家, 其中取证企业52家, 共获得57张证书, 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 证照不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目前, 确定的食品生产监管重点整治区域1个, 专业监管人员2名, 聘请社会监督员和信息员各10名。

(二) 呈现的特点

1、产品缺乏含高附加值, 市场竞争能力较低

宁河县食品生产企业除了泰达酒业、义聚永酒业、红星酒业、天津六和、石本调料、三商食品、中芬乳业、金芦米业、津沽米业9个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 其他产品销售渠道窄, 营销网络小, 对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而且, 属于粗犷型加工的企业占多数, 缺乏含高附加值的产品。

2、规模企业少, 小企业居多

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 占总数的19.1%;100-500万元的企业10家, 占14.7%;50-100万元的企业11家, 占16.2%;20-50万元的企业7家, 占10.3%;20万元以下的占39.7%。

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 占总数的17.6%;500-1000万元的企业3家, 占4.4%;100-500万元的企业8家, 占11.8%;100万以下的占51.5%。

3、质量安全分级状况, A、B级企业少, C、D级企业多

按照《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分类工作规范》的规定, 目前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分级情况如下:

A级企业 (2家) :具有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B级企业 (4家) :具有一般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C级企业 (43家) :具有较弱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D级企业 (7家) :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采取的主要监管工作措施

为了切实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 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在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 完善监管体系和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对食品生产依法监管的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能, 做到监管有效, 突出质监工作特点, 宁河质监局一直坚持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履行职能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服务经济相结合的方针。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考核的机制,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建立了食品监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日常监管中, 坚持巡查制度、回访制度、年审制度、产品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制度;四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五是对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用法准确、处理恰当、程序规范、文书齐全”的原则办案。

(二) 认真履行职能, 确保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我们在建立一个系统、完善一个网络, 深化两个制度、强化两个管理、推动两个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上下了功夫。

1、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化平台的动态监管系统, 基本实现了企业基本信息动态管理, 提高了监管的可追溯性。通过动态网络化管理手段, 完成了食品企业分等分级监管。

2、进一步深化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企业升级改造, 加快企业食品生产许可取证步伐。特别在《食品安全法》过渡时期, 认真是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的要求, 积极与其他部门配合, 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工作, 自6月1日以来宁河质监局受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7件。

3、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全面管理, 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通过严格落实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措施, 强化了企业生产必备条件的持续保持;强化了对企业原材料进货关的索证索票、进货记录、进货检验和年审、变更、期满换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了对食品添加剂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工作的落实。

4、加大无证查处力度, 严格实施注销、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 强化了市场退出机制。

5、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专项检查。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 宁河质监局对季节性、风险性、影响民计民生相关食品集中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加强了对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6、深化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 督促小作坊加强自律。引导帮助证照齐全小作坊执行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工作规范, 签订、悬挂质量安全承诺书, 监督完善小作坊索证索票、原辅料进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记录等工作。严格对小作坊履行限制区域销售等质量承诺情况的日常监管。落实了市财政、区县政府扶持, 小作坊主动改造三结合的部署, 改进了一批小作坊的生产条件, 减少小作坊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自6月1日, 通过“促、帮、扶”等手段, 使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7、与县工商局、卫生局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提高执法工作的有效性, 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互相支持, 有效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8、进一步加强了与乡镇政府的联系, 完善了年度汇报、总结制度, 建立信息互通, 发挥了属地监管的作用。

9、聘任10名社会监督员和10名信息员, 实行每年联谊会制度, 从而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监督员、信息员的作用, 保持信息的通畅, 进一步搞好动态管理, 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10、为预防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危害, 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维持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 制定了《宁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预案的规定, 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搜集, 使工作有的放矢, 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1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 强化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 促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断提高了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倡导人人参与食品安全, 共筑安全防线起到了推动作用。纲要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共举办大规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起。

通过以上监管工作和措施, 有效地遏止了宁河县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促进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保障。

目前食品企业和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宁河县近7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 小作坊占的比重较大, 生产者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薄弱,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 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厂点, 不完全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 生产力水平不高, 产量不大。

2、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 产品出厂不能达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检查中发现个别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 由于质检手段不尽完善, 质量控制措施仍不能够到位, 形不成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 由于我区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大多属于自产自销, 只有少部分产品进入全市、全国市场, 导致部分生产加工单位只注重发展, 忽视监管;只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3、在70余家食品企业中, 从业人员达到了近2000人, 中专以上学历的有不足300人, 且这部分人60%以上都集中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占企业总数78%的10人以下小企业, 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余人, 其余从业人员都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 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从业人员未经过岗前培训、考核, 素质较低。

4、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部门, 执法力量有限, 目前只有2名监管人员, 而辖区内食品企业较多, 监管起来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在食品企业巡查等工作中无论是人员的调配还是车辆的安排都存在一些困难。

5、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虽然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但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预防技能,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容易以讹传讹, 直接影响发展稳定。一些领导和干部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责任意识不强, 对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有偏差, 对无证生产经营单位网开一面;一些食品生产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 守法经营意识淡薄, 生产加工企业设施简陋;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缺少清洗、消毒设备, 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 体检率低, 着装戴帽不规范, 食品原料摆放没有隔墙离地;食品采购台账记录不全, 流于形式。广大消费者食品卫生意识薄弱, 对伪劣食物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低,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待改变。

建议和措施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 牵涉部门多, 在目前监管体制下, 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经过认真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法制意识。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 逐步普及《食品安全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全社会知法、守法和公民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水平。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 熟悉并掌握必要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知晓本行业食品科学发展的动态和信息, 配备必要设备, 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 促进依法、诚信经营。要采取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对不同人群进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让食品安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对假冒、伪劣食品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 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与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 集中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 在各镇办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多级网络, 逐级建立食品企业档案和企业生产状况台账, 通过在村委、居委聘请义务监察员的办法, 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社区的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打击、早控制,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动态, 对造假窝点实施稳、准、狠的有效打击。同时, 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 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 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 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防止有关事件的发生。

3、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 探索食品企业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 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136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即1个原则:分类管理区别对待;3个方面:整治打击、监督规范、培育服务;6个方式: (1) 整顿———治理———打击, 重点针对市镇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加工点。 (2) 整顿———引导———治理, 重点针对销售大、用量多、制作要求简单、工艺低的地方传统性食品的小家庭作坊。 (3) 宣贯———监管———自律, 针对食品企业中的小规模同行, 通过协调, 力争发挥集中优势, 合作经营, 统一取证, 相互监督, 共同发展, 形成自律性规范的小型食品园区。 (4) 巡查———整顿———规范, 主要针对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证后监管方面下功夫。 (5) 评定———扶持———提升, 主要针对有一定规模和品种优势的生产企业。 (6) 服务———培育———创优, 主要针对本区域内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外源性潜力强、质量稳定的优秀企业。大力帮扶, 加速企业创优步伐, 为企业争创名优保驾护航。

篇4: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关于贯彻落实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严打整治工作

会议精神的实施意见

县综治办:

为确保2011年8月30日召开的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严打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月1日,我局召开局职工大会,对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严打整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学习,会上局长苟毅同志传达了会议精神,全局干部职工针对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苟毅为组长,副局长张清勇、张晓莉为副组长,全体干部职工为成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紧密配合,真正做到人员、责任、经费落实,从而确保我局全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强化措施,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围绕中心工作,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局机关日常事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一)以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条块结合,实行分级负责,着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和排查。

(二)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台帐制度,继续完善档案管理,严格执行重大治安案件急报制度和综治经费保障制度。

(三)抓好四个落实:一是围绕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任务;二是突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月、平安创建、旅游安全活动;三是讲求实效,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工作;四是深入开展旅游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旅游市场整治规范专项行动。

三、真抓实干,结合行业特点抓落实

(一)坚持法制建设、普法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行业依法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创建平安旅游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会议、行业培训、简报、等形式,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法、懂法、用法,进一步强化全体干部职工法制意识;同时,积极协助所在社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普法工作。

(二)抓好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接受公众监督,深化旅游诚信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

(三)在旅游行业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月、百日安全生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创建活动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贯;抓好“春节”、“十一”黄金周旅游安全工作;认真受理旅游投诉,搞好维稳工作;突出旅游综合治理,构建和谐旅游发展环境。

篇5: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关于组织学习中央综治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

精神的通知》的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的通知,我街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学习传达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7月22日上午,我街道召开各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党工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玉秋主持会议并传达解读了相关文件精神。

会议指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很重要。会议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新”:一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有了新判断;二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内涵有了新拓展;三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有了新认识;四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部署有了新要求。

二、深刻领会,认真学习

会议强调,贯彻好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我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要认真领会、提高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上重要位置,以我街道社会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二要强化责任、提升素质。要始终牢记责任,认真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点,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需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需要有踏踏实实做事的责任心。要提高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教育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能胜任工作的干部队伍。三要着力民生、大胆创新。要把为民贯穿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要认真总结推广社会管理的有效做法,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这一重要法宝,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升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四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各种不同利益关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重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健全基层维稳综治机构,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方方面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强大合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合实际、狠抓落实

近年来,我街道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大局总体比较稳定;二是社会氛围总体比较和谐。但在成绩面前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还比较严峻,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与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部门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抓好社会管理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当前,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对不稳定的因素、苗头和事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抓早、抓小,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酿成群体事件、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着眼长远,把社会建设列入 “十二五”规划,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服务管理、应急处置、激励约束、考核奖惩等长效机制。三是党政一把手要负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负总责、亲自抓,各部门要形成共识、加强协作,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6: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铜政〔2005〕38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为扎实有效地在全市开展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提高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城市化模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和缓解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多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工作,并已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年工业固废利用率达65%、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率90%、工业废气SO2利用率85%。但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资源供应紧张和环境容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产业结构层次总体较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勘查滞后,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作为主要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在外的工业城市,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事关铜陵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的指导思想、今明两年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为重点,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使全市上下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识显著增强;尽快建立健全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力争部分重点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通过示范带动,推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2006年,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7%,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4个百分点。

三、扎实做好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法律为保障,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以循环型工业建设为龙头,促进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在生产领域全面推进,在生活领域重点突破,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环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支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抓好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我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力支持有色公司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推出一批主导产业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试点。

3、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近期重点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编制示范区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使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二)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对磷石膏、硫酸渣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重点做好粉煤灰、磷石膏、尾矿、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开发新型建材、提取贵重金属、发展染料化工。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70%;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率95%以上;工业废气SO2利用率90%以上。

推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综合利用。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大力实施秸秆气化,推广秸秆还田。积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三)以高耗能行业和企业为重点,着力抓好能源节约

1、抓好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能耗低、污染小的产业。加强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降低单位产品耗能指标。关、停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企业。有色、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耗能大户要制定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做好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

2、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要采取严格的节约措施,突出抓好节约用电工作。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夏季各级机关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在全市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制定城市道路、居民小区公用照明节电方案,实行分时控制,限制夜间景观照明用电。争取实施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在农村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和省柴节煤灶。

3、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贯彻实施公共建筑、住宅节能设计相关规定和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广应用门窗密封条、保温复合墙体、太阳能建筑、高效照明系统等技术。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4、加强余热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余热发电及焦炉煤气发电,到2006年使我市综合利用发电达3亿千瓦时。做好天然气进铜后的开发利用工作。积极支持我市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

5、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迎峰度夏措施,贯彻有保有限的原则,实现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切实做好有序供电,合理限电,确保重点。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期,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实行停产让电。继续运用经济杠杆,通过实施差别电价、峰谷分时电价,引导用户移峰填谷,降低高峰电力需求。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变频调速等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

6、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鼓励组建和引进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构,推行合同

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综合服务。

(四)科学规划,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保护土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抓紧修编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矿山和闲置土地复垦工作。杜绝乱占耕地和土地撂荒现象。

2、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今年内编制完成农村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加快并村步伐,提高农村聚集度。合理布局农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大限度节约和利用好土地资源。

3、控制建筑用地。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禁止脱离实际需要,建设“大广场、宽马路”;按照国家关于楼堂馆所、房地产开发等的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科学规划、规范各类园区的建设,提高建筑用地容积率,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4、大力推广新型建材。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不断提高新型建材在各类建筑中比重,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

(五)加强管理,大力节约原材料

1、节约矿产资源。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坚决制止乱采、乱挖和掠夺性开采。坚决关停小矿山、小煤窑,保护矿产资源。

2、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执行生产规程和工艺流程等技术标准,加强生产各环节的管理,重点企业要开展主要产品单耗考核,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3、推进政务节约。结合“数字铜陵”的建设,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全市行政机关加快实行“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行视频会议,减少行政现场会议。

4、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在全市建筑、装璜企业推广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全面推行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两年内全市水泥生产企业全面实现水泥散装化和无纸化包装。

(六)推广节水设备和工艺,深入开展节约用水工作

1、做好城市节水工作。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制定工业企业、居民用水定额指标,推行用水价格梯级化管理。做好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作,工业行业推广直流水改循环水、凝结水回用及再生水的利用等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耗水指标;推广节水和中水回用技术。改造部分城市供水设施,降低漏失率。

2、推进农业节水。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在缺水山区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四、认真落实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建设节约型城市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市政府成立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规划、部署和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由市发计委负责牵头协调,并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大事摆上重点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抓好工作落实。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量化节约资源指标,并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扎实有效地地推动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向前发展。

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这一主题,结合全国性节能周、节水周以及世界性水日、环境日、土地日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建设节约型城

市活动宣传,使全市上下形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一千瓦时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在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二)规划指导,依靠科技

要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理念和要求,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研究确定重大项目。尽快组织编制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工作,同时要做好与全省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规划指导下加强项目建设。在工程设计和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严禁新上技术落后、耗能过高、严重浪费资源的项目。

大力支持有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技术和节约资源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发布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布国内外各类能耗、水耗、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政策引导,加强监督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鼓励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我市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节约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自觉节约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矿权有偿使用机制作用,严格执行国土资源规划、计划,强化对资源节约的硬约束。进一步加大对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等专项引导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各类资本参与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依法组织对全市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对我市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冶金等高耗能(水)企业以及宾馆、商厦、写字楼等公共设施节能、节水等情况进行检查;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政府垂范,全民参与

各级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把“节效增效”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要在杜绝办公浪费、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上下功夫,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及公务用车节能;减少“文山会海”;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严格公务接待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量化指标、制定方案、建立长效机制、严格奖惩制度,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把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引向深入。

要在广大市民中树立节约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节约型生活方式,广泛发动广大市民参与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在工矿企业开展“节能增效”活动;在社区开展“绿色社区”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活动;在家庭中倡导每月节约“一千瓦时电、一立方米煤气、一吨水”活动等,创建一批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学校、节约型家庭,发挥示范作用,及时总结推广,使建设节约型城市活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各级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走在此项活动的前列,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广泛收集并采纳群众节约资源的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共青团组织要

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资源的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意义,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市各行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城市活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地快速健康发展。

铜陵市人民政府

篇7:关于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的工作汇报

一、在阅读训练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 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 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 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 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入手,以时代精神为切入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 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 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 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贯彻实施,既要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上一篇:浅议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问题与创新下一篇:六大特色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