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2024-05-21

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通用8篇)

篇1: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2007年4月13日在区一届人大常委会第47次会议上

苏州市吴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徐和勤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常委会会议汇报全区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为《安全生产法》)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的基本情况

《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全区通过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关心、指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围绕区政府全年工作目标,扎实工作,确保了全区安全生产的平稳态势,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64起,与2005年同期基本持平;死亡94人,同比下降17%。其中苏州市考核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全年控制数为82人,全年实际为75人,占控制数91.5%;苏州市考核的工矿企业死亡人数全 年控制数为4人,实际为4人;苏州市考核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全年控制数为78人,实际为71人,占控制数91%。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2006年,区安监局先后获省局、苏州市人民政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区安监局有4人分别被国家安监总局、省、市安监局评为先进个人。具体工作是:

(一)明确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2006年我区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上,重点突出了二个方面。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006年年初在完善前几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从上而下,从区长到基层单位分别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生产承诺书,全区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了3666份,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网络。二是加大了对事故与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去年安全生产事故立案15起,行政罚款51.7万元,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8起11人,监察诫勉谈话1人。全年受理安全生产举报27件,除4例举报与事实不符外,其它23件都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了查处或督促整改到位,得到了举报人的好评。同时,我局去年在事故查处上,首次开展了“无死亡”事故立案处罚工作。全年立案处罚3起,行政罚款5.7万元,从又一个方面保障了安全责任的全面落实。

(二)完善网络,夯实安全监管基础。

经过努力,我区安全监管网络日趋完善。一是加强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区安监局办公场所扩大到近千平方米,配置了执法用车2辆。区级安监队伍得到了增强,在区编制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区政府批准设立了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镇级安监队伍也得到了稳定发展,有专职安全监管人员53人。二是加大了安监经费投入。2006年全区区、镇二级的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在上年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区级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全区15个镇(街道)已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1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36%。特别是2006年底,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文件,区财政专门拨出60万元资金用于全区安全监管工作的考核奖励。应该说,我区安全生产工作有了较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三)宣传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多年来,我区安全文化建设深入到基层企业、学校、社区和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市民百姓,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月”活动。我区围绕“安全发展、国泰民安”这一主题,突出了安全文化建设。整个活动在区安监局、区委宣传部、总工会、团委、妇联、教育局的积极参与和策划下,首次开展了突出安全文化的“安全生产月”一系列活动,如“天马杯青年歌手大奖赛颁奖暨安全生产月活动文艺演出”;“安全在我心中一封家书征集活动”;“瑞红杯——安全与幸福同行演讲赛” 等。这一系列的安全文化活动得到了全区各个阶层,尤其是妇女、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的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为安全文化的普及、深入开了个好头。

2.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去年共举办厂长(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再培训19期,培训1957人;特种作业操作人员安全资格培训3432人,其中初次培训1742人,复训人员1690名。上述二项培训共5389人,是历年来办班期数和培训人数最多的一年,为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

(四)突出重点,开展安全专项整治。

2006年,我区继续在危化品、非煤矿山、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建筑施工、渡口渡船、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等八个领域开展了安全专项整治。

1.危化品专项整治。对我区现有危险化学品41家生产企业,进行了重点整治,对7家经省、市审核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区政府已作出依法关闭的决定,进一步净化了危化品生产市场。

2.非煤矿山整治。通过专项整治安全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认真实在,连续第二年实现了矿山企业“零”死亡的好成效。

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初步完成了全区职业危害普查工作,86家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承诺书。各企业强化了对有毒作业场所的监控,经区疾控中心和卫监所的监控,监测场所均基

本达标。

4.建筑施工专项整治。根据我区实际,把专项整治与全年的专项工作相结合而展开,在整治中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现场秩序,全年对企业法人、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1360人集中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整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5.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通过整治,郭巷街道马巷渡口按计划于2006年5月18日实现了撤渡建桥,完成了我区内河最后一道渡口的撤渡工作。经过整治,去年水上交通事故发生6起,比上年同期23起降低了74%;经济损失14万元,只是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整治成效凸现,渡口渡船的本质安全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6.内河港口码头吊和浴室锅炉专项整治。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展开该项整治,首先在木渎镇进行浴室锅炉专项整治试点;在渡村、胥口、光福进行码头吊整治试点,然后在全区推广。通过整治,原有登记在册的锅炉和145台码头吊,已全部向检测机构申报检验,首次实现了报检率的两个100%。

7.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习惯性”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区消防部门牵头开展了以预防和遏止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为目标的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召开消防工作会议6次,由各级政府领导带队检查7次,部门联合执法10次;共出动监督检查人员785人次,发放相关宣传资料4000余份,检查单位415个,发现火灾隐患275处,填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228份,下发《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182份,督促整改火灾隐患426处。全区已有1231家经营户签订了“消防安全承诺书”,有效地巩固了整治成果,去年全区人员密集场所实现不发生大的火灾事故目标。

8.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在道路交通专项整治中,由公安、交巡警牵头,加大对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交通安全形势优于上年。一是在交通冲突点设置隔离设施和警示标牌、标线、标志,有效减少事故发生。二是进一步狠抓源头管理、抓好重点车辆、尤其是校车的专项整治工作。全年取缔了不符合条件的校车12辆,取消6名驾驶员的校车驾驶资格。三是深入开展路面行车秩序整治,去年共查纠交通违法行为114966起,严重违规6500余起,查扣机动车988辆,暂扣驾驶证10本,治安拘留交通违法者55人,查扣无牌证、报废、拼装等违法机动车6946辆、非机动车1786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常抓不懈,狠抓安全隐患整改。

去年我区被苏州市列为市级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项目有二个,分别是位于木渎镇苏州吴越合成化工厂的安全间距不足和西山镇石公山快速船燃油存放安全隐患。这二个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在木渎镇、西山镇和区相关部门的合力督办下,投入整改资金347万元,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去年,还查处了3起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是3月份常林化学

有限公司,在未办相关手续的情况下擅自改建、扩建和开发新品;二是6月份座落于越溪街道的中石油越湖路油库拆除,未经申报,擅自雇用无施工资质单位进行拆除;三是城区的明华化工有限公司氢气输送管道周边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上述3起较大的安全隐患,都逐一进行了处置或消除。

区安委会办公室还专门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几大节日期间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所发现的安全隐患,开展跟踪督办。目前,去年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已全部整改到位。

(六)加强预防,抓好应急预案演练。

多年来,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工作秩序。

1.2003年7月,区政府印发了《吴中区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吴政发„2003‟79号)、2004年8月区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我局《苏州市吴中区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吴政办„2004‟69号),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2.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去年10月27日,区政府在木渎消防支队训练基地举办了有10个单位(部门)参加的危化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按照“遵循预案、决策果断、救人第一、先控后处、降低损失、不留遗患”的原则,演练启动了Ⅰ级与Ⅱ级应急联动演练方案。通过演练,提高了企业自救能力、社会的 救援能力和政府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能力。

从总体来看,我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平稳态势,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双下降,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安全生产形势只是总体平稳,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工作还未达到完全可控状态,稍有放松、疏忽就有反弹的可能。目前,我区的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多人死亡的事故仍时有发生;二是专项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专项整治深度达不到要求,特别是镇一级还需要加强;三是安全生产监管网络还没有全部延伸到村一级,镇(街道)层面的安全监管人员没有执法权;四是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落实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情况

1.自《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没有接到人大代表议案。2.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第十七号建议一次。

在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重视居民居住区安全的建议”,区政府十分重视,将居民居住区安全作为当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多次研讨,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现将建议落实情况作简要汇报:

(1)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居民居住区安全均在底层为隔湿层的住宅,区政府召开了“城区隔湿层住宅液化气泄漏检测协调会”,并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任务、分工及时间安排(吴政办纪„2005‟2号会议纪要)。

(2)根据《苏州市燃气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区政府再次明确:吴中区建设局(市政公用局)为我区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区燃气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3)作为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做好综合监管全区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及时协调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燃气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职责,认真监管,抓好安全生产,避免燃气管道泄漏事故的发生,以确保燃气部门的安全生产,确保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用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服从服务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责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事故总量,保持和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确保实现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预控目标和区委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度。不断调整优化行业和企业结构,是安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我区产业档次、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然取向。1.继续严把安全生产市场准入关。区安监局将认真贯彻区政府《转发苏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吴政发„2006‟60号)文件精神,从严把住市场准入关。一是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建设在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专门区域。二是禁止批准新建单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企业搬迁异地重建的,按新建项目安全生产条件的标准、要求和审查程序,办理所有安全审批手续。三是对我区新设立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继续实行总量控制。四是凡需市政府作出同意设立决定的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必须经区政府同意再向市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五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抓紧制定安全生产“三同时”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管理权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把安全准入门槛真正设立起来。今后,凡由于未执行“三同时”而发生安全事故的,将严肃追究有关地区和部门的责任。

2.加快淘汰工艺落后和危险程度高的企业。认真吸取今年“1〃13”昆山市康大医药化工有限公司脱水梨醇硝化车间溶解反应釜发生爆炸事故的教训,全面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苏州市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意见》的情况,禁止批准属于淘汰、限制类的危化品生产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的化工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全面督查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企业,采取切实措施,关闭淘汰存在严重职业危害

的企业,提高我区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水平。

3.切实落实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要求,全面掌握化工企业的基本情况,坚决查处危化品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整顿和依法关闭违规、违法的危化品企业。加快制定和确认我区危化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规划,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原则上今年年底前要全部迁出主城区;凡不在规划区域内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到2008年底前一律停止危化品生产。今年上半年,排出不在专门规划区域的危化品生产企业的搬迁计划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危化品企业的关闭计划,并抓紧组织实施。

(二)突出隐患整治,强化事前安全预防监管。

在前几年隐患排查整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着力探索隐患整改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全区各类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日常监管工作,从制度上确保隐患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1.继续完善各类事故隐患的排查制度。对尚未建立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的地区和部门,要求尽快制定有关制度;已经有制度的,要不断完善,把各类事故隐患的整治工作作为安全监管的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地、各部门全面排查各类重大事故隐患,每年组织排查不少于一次,努力做到对重大事故隐患“心中有底”。隐患排查实行“零报告”制度,没有发现隐患的也要报告区安委办,今后抽查如发现隐患,首先列为 挂牌项目。对未列入重大隐患整治目录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决不姑息。

2.全面推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从今年起,除按规定排出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列为苏州市政府的“挂牌督办”项目以外,还将按照全区每年不少于20个,其中各个镇(街道)不少于1个、重点镇(街道)不少于2个的要求,建立区级“挂牌督办”制度。

3.建立隐患名录和“一案一档”制度。进一步规范对事故隐患的管理,保证隐患整改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于组织大排查或日常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都应当建立名录,记录在案,对于列为“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要建立“一案一档”。

4.抓紧出台《苏州市吴中区重特大安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全区各类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日常监管工作,从制度上确保隐患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下半年,区安委会将召开全区重大 隐患整改工作现场会。

(三)深化专项整治,落实重点行业主体责任。

通过近几年的专项整治,我区重点领域的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将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消防安全、职业危害、城镇燃气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1.危险化学品领域:完成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0%以上,以

减少重大事故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杜绝特大事故为主要目标,以整顿、搬迁、关闭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专项整治,以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为手段,进一步严格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准入,以安全监管规范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基础工作,以加强调查研究为途径,进一步创新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

2.非煤矿山领域:以杜绝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控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影响事故,减少一般安全生产事故为目标,抓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专项整治,监督检查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

3.道路交通领域:以防止和减少高速公路、国省道和新建道路交通事故为主要目标,突出行车秩序、道路设施和执法监管等重点环节,强化对专业客货运输车辆、旅游车辆、学生接送车辆和施工车辆等重点对象的监管。认真排查道路交叉路口的警示性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继续加大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完善农村交通安全设施。

4.建筑领域:以预防高处坠落、施工坍塌、大型施工设备事故为整治重点,落实各类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外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行为,督促施工企业落实日常安全主体责任。

5.消防领域:健全各类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 安全整治,消除和整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对于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小商品市场,“城中村”、成片的“多合一”、“三合一”建筑,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业、关闭。同时,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消防工作,增强广大市民的安全防火意识。

总之,各个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由各牵头部门根据市里要求,结合吴中区实际,制订出切合实际,有成效的专项整治方案,报区安委办,并牵头实施。

(四)弘扬安全文化,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意识是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的治本措施之一。我们将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抓出成效来。

1.全面开展安全知识“三进”活动。我们将从实际出发,以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开展安全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全民安全意识,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各镇(区、街道)抓好1-2个社区安全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把活动举行到社区和群众家门口,吸引居民群众参加社区安全教育活动,努力做到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2.切实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我们高度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业把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层次,使企业安全融入企业文化。推选和树立一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典型单位,鼓励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结一批责任落实、管理到位、安全文化有特色的典型经验,并探索以“安全管

理者讲安全”形式,组织巡回报告会,增强企业负责人落实主体责任的自觉性,进一步提升全区企业安全文化水平。

3.唱响“安全发展”旋律。采用设立公益性安全生产广告宣传牌、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广泛深入人心。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公布重大事故查处情况,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完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与处置工作机制,鼓励市民举报各类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本次会议为重要契机,进一步突出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为全区实现“两个率先”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篇2: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安全生产法》情况工作汇报

天山区翠泉路片区管委会主任 韩国锋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首先,我代表翠泉路片区管委会,欢迎区人大xx主任一行莅临翠泉路片区管委会视察指导工作,下面,就片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翠泉路片区管委会成立于2011年9月,原为碱泉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225户,55989人,其中汉族居民20519户、50828人,少数民族户数1706户,5161人;流动人口9079户、24072人,流动人口中汉族居民8385户,22000人,少数民族居民694户,2072人。辖区内下辖12个社区(日光社区尚未交接),行政事业单位25家,部队8家,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9家,宗教场所2所,综合性市场4所,商业网点1314家,物业公司32家,三合一加工厂36家,学校8家,幼儿园18家,医院4家,再生资源回收站31家。近年来,翠泉路片区管委会坚持以贯彻《安全生产法》为核心,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结合管委会实际,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新思路、新方法,着力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片区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

一、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2011年以来,我们利用现场宣讲、以会代训、文化广场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安 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今年3月安全生产服务月期间,我们根据区安监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在翠泉路片区积极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服务月”活动,举办了一期《安全生产法》知识讲座,并对片区内的重点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走访,发放安全生产意见建议问卷调查表50份,广泛征求企业对安全生产服务工作的意见,收集企业目前存在的重点难点20条,并根据重点难点问题,召开片区安全生产联席会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加强对安全管理监督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为提高安全检查和管理水平,片区管委会积极组织安监检查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系统学习《安全生产法》及安全警示案例等,进一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职责,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工作制奠定了基础。2011年以来,共举办集中培训学习3期,培训240余人次。

三是加大安全检查、督促力度,对生产经营单位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在日常监督检查时,我们始终把各生产经营单位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提高职工的知法、守法能力和安全意识,据统计,2011年至今,有2000多名从业者经过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

二、以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工作效率

管委会明确提出做好安全生产监管服务工作,必须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优化安全治理 结构,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格,才能更好的整合个方面力量和资源,更好的为片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服务,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完善制度。制度建设是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我们在建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大检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安全举报奖惩制度》、、《安全管理员职责》、《安全检查巡视制度》等10余项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管委会花费2万余元为社区制有《安全生产检查记录本》、《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各社区均制定了《安全生产重点监控单位示意图》、《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工作中,对照制度抓规范,按照制度抓落实,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是充实队伍。队伍建设是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我管委会在加强安监站、社区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充分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安全监管人员的作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由楼栋长和社区巡逻队员组成志愿者巡逻队,每天有一名责任心强的安全管理员在小区进行一次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及时报告社区。社区每周至少落实一次在辖区楼院、沿街门店进行的安全巡查。对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内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提高了网格员的隐患识别能力。

三是行动积极。结合实际,我管委会开展了“安全六进”活动,即“安全进企业、安全进校园、安全进工地、安全进社区、安全进楼院、安全进家庭”。管委会安监站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进社区”活动,将安全防范常识送进居民家庭,每个社区范围内均有安全常识的宣传展板等;每两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进企业”活动,送安全法规进企业,督促指导辖区企业开展安全宣传;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安全进工地”活动,根据季节特点及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防范、安全操作常识的宣传;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和树立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我片区管委会为花费1万余元,在42中学内援建了90平米的安全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布臵中精选了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常识,希望引起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对安全意识培养的高度关注。我们以此基地的建设为辐射,在辖区的4所学校开展了安全共建校活动,为地区5000名学生发放了《安全告知一封信》、《安全宣传画册》等。各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在社区营造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家喻户晓;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浓厚氛围。我管委会还利用“安全生产月”、“119”宣传周、安全社区创建等活动时机以及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充分调动辖区民间宣传资源,利用小广场、小舞台、小游园的形式组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普及了安全防范常识,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

三、重点防范,扎实开展专项整治

危化企业是我片区的管理重点,现有生产企业1家,经营企业8家,为了强化危化管理,我们重点抓规范生产经营企业的行为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确保危险源在可控状态。在企业自查的基 础上,围绕“两节”、“两会”和“五一”、“十一”重大节日和重大政治活动,普遍开展综合性安全大检查,把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自查、督查、复查等多种方式相补充,对查出的隐患督促整改。去年以来,我片区重点组织各类检查65次,出动210多人,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10多家次,排查各类隐患723多条,现场整改438多条,下达整改通知书62份,使一批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整改。

四、存在的困难及今后工作方向

1、联合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出现一些问题,好像人人都在管,其实人人都不管的一种现状,导致一些工作处于监管空档。建议明确和理顺各级各类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关系,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机构及监管人员责、权、利的统一。

2、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虽然市、区两级的安全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但管委会这级没有设立监管执法队伍,仅靠现有的专兼职力量,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建议下放安监执法工作权限,配备专职执法工作人员。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苦的工作,为真正把安全生产抓实抓好,针对安全生产现状,今后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安全生产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知法、守法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营造全片区的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宣传、贯彻和落实《安全生产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三是继续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深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机构,完善各类制度,规范安监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任重道远,今后我们一定会在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勤奋工作,不断进取,把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推向更新的高度。

篇3: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状况

(一) 基本情况

宁河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6家, 其中取证企业52家, 共获得57张证书, 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 证照不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目前, 确定的食品生产监管重点整治区域1个, 专业监管人员2名, 聘请社会监督员和信息员各10名。

(二) 呈现的特点

1、产品缺乏含高附加值, 市场竞争能力较低

宁河县食品生产企业除了泰达酒业、义聚永酒业、红星酒业、天津六和、石本调料、三商食品、中芬乳业、金芦米业、津沽米业9个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 其他产品销售渠道窄, 营销网络小, 对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而且, 属于粗犷型加工的企业占多数, 缺乏含高附加值的产品。

2、规模企业少, 小企业居多

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 占总数的19.1%;100-500万元的企业10家, 占14.7%;50-100万元的企业11家, 占16.2%;20-50万元的企业7家, 占10.3%;20万元以下的占39.7%。

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 占总数的17.6%;500-1000万元的企业3家, 占4.4%;100-500万元的企业8家, 占11.8%;100万以下的占51.5%。

3、质量安全分级状况, A、B级企业少, C、D级企业多

按照《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分类工作规范》的规定, 目前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分级情况如下:

A级企业 (2家) :具有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B级企业 (4家) :具有一般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C级企业 (43家) :具有较弱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D级企业 (7家) :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采取的主要监管工作措施

为了切实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 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在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 完善监管体系和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对食品生产依法监管的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能, 做到监管有效, 突出质监工作特点, 宁河质监局一直坚持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履行职能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服务经济相结合的方针。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考核的机制,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建立了食品监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日常监管中, 坚持巡查制度、回访制度、年审制度、产品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制度;四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五是对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用法准确、处理恰当、程序规范、文书齐全”的原则办案。

(二) 认真履行职能, 确保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我们在建立一个系统、完善一个网络, 深化两个制度、强化两个管理、推动两个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上下了功夫。

1、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化平台的动态监管系统, 基本实现了企业基本信息动态管理, 提高了监管的可追溯性。通过动态网络化管理手段, 完成了食品企业分等分级监管。

2、进一步深化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企业升级改造, 加快企业食品生产许可取证步伐。特别在《食品安全法》过渡时期, 认真是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的要求, 积极与其他部门配合, 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工作, 自6月1日以来宁河质监局受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7件。

3、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全面管理, 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通过严格落实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措施, 强化了企业生产必备条件的持续保持;强化了对企业原材料进货关的索证索票、进货记录、进货检验和年审、变更、期满换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了对食品添加剂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工作的落实。

4、加大无证查处力度, 严格实施注销、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 强化了市场退出机制。

5、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专项检查。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 宁河质监局对季节性、风险性、影响民计民生相关食品集中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加强了对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6、深化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 督促小作坊加强自律。引导帮助证照齐全小作坊执行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工作规范, 签订、悬挂质量安全承诺书, 监督完善小作坊索证索票、原辅料进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记录等工作。严格对小作坊履行限制区域销售等质量承诺情况的日常监管。落实了市财政、区县政府扶持, 小作坊主动改造三结合的部署, 改进了一批小作坊的生产条件, 减少小作坊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自6月1日, 通过“促、帮、扶”等手段, 使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7、与县工商局、卫生局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提高执法工作的有效性, 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互相支持, 有效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8、进一步加强了与乡镇政府的联系, 完善了年度汇报、总结制度, 建立信息互通, 发挥了属地监管的作用。

9、聘任10名社会监督员和10名信息员, 实行每年联谊会制度, 从而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监督员、信息员的作用, 保持信息的通畅, 进一步搞好动态管理, 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10、为预防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危害, 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维持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 制定了《宁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预案的规定, 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搜集, 使工作有的放矢, 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1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 强化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 促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断提高了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倡导人人参与食品安全, 共筑安全防线起到了推动作用。纲要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共举办大规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起。

通过以上监管工作和措施, 有效地遏止了宁河县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促进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保障。

目前食品企业和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宁河县近7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 小作坊占的比重较大, 生产者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薄弱,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 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厂点, 不完全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 生产力水平不高, 产量不大。

2、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 产品出厂不能达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检查中发现个别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 由于质检手段不尽完善, 质量控制措施仍不能够到位, 形不成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 由于我区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大多属于自产自销, 只有少部分产品进入全市、全国市场, 导致部分生产加工单位只注重发展, 忽视监管;只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3、在70余家食品企业中, 从业人员达到了近2000人, 中专以上学历的有不足300人, 且这部分人60%以上都集中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占企业总数78%的10人以下小企业, 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余人, 其余从业人员都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 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从业人员未经过岗前培训、考核, 素质较低。

4、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部门, 执法力量有限, 目前只有2名监管人员, 而辖区内食品企业较多, 监管起来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在食品企业巡查等工作中无论是人员的调配还是车辆的安排都存在一些困难。

5、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虽然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但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预防技能,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容易以讹传讹, 直接影响发展稳定。一些领导和干部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责任意识不强, 对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有偏差, 对无证生产经营单位网开一面;一些食品生产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 守法经营意识淡薄, 生产加工企业设施简陋;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缺少清洗、消毒设备, 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 体检率低, 着装戴帽不规范, 食品原料摆放没有隔墙离地;食品采购台账记录不全, 流于形式。广大消费者食品卫生意识薄弱, 对伪劣食物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低,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待改变。

建议和措施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 牵涉部门多, 在目前监管体制下, 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经过认真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法制意识。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 逐步普及《食品安全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全社会知法、守法和公民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水平。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 熟悉并掌握必要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知晓本行业食品科学发展的动态和信息, 配备必要设备, 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 促进依法、诚信经营。要采取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对不同人群进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让食品安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对假冒、伪劣食品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 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与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 集中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 在各镇办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多级网络, 逐级建立食品企业档案和企业生产状况台账, 通过在村委、居委聘请义务监察员的办法, 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社区的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打击、早控制,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动态, 对造假窝点实施稳、准、狠的有效打击。同时, 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 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 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 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防止有关事件的发生。

3、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 探索食品企业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 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136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即1个原则:分类管理区别对待;3个方面:整治打击、监督规范、培育服务;6个方式: (1) 整顿———治理———打击, 重点针对市镇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加工点。 (2) 整顿———引导———治理, 重点针对销售大、用量多、制作要求简单、工艺低的地方传统性食品的小家庭作坊。 (3) 宣贯———监管———自律, 针对食品企业中的小规模同行, 通过协调, 力争发挥集中优势, 合作经营, 统一取证, 相互监督, 共同发展, 形成自律性规范的小型食品园区。 (4) 巡查———整顿———规范, 主要针对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证后监管方面下功夫。 (5) 评定———扶持———提升, 主要针对有一定规模和品种优势的生产企业。 (6) 服务———培育———创优, 主要针对本区域内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外源性潜力强、质量稳定的优秀企业。大力帮扶, 加速企业创优步伐, 为企业争创名优保驾护航。

篇4: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我市饮用水水源分为域外水源和域内水源。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域内各水源地水体、水质总体良好。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一是强化了规划引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名录调整。建立5个省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198个乐清市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编制了《乐清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出台了《乐清市突发性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建成淡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实行24小时监测。同时,定期对钟前水库等其它水源地开展水样监测分析,水质均达II级。城乡一体化建设进展比较顺利。二是强化监管,积极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相关部门和镇街加强水源地监管巡查,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制止和劝导在保护区内游泳、垂钓等现象,整治畜禽养殖场(点)。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依法关停荆雁水厂上游造纸和酸洗企业,禁止任何污染项目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三是强化生态镇(街)创建,推进库区环境建设。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创建生态镇街,加快饮用水水源地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成淡溪水库、钟前水库等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12个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有效减少污水排放量,建成规范化农村集中式水厂195座,受益229个行政村24.5万人,基本达到全市饮用水安全全覆盖。四是强化宣传动员,提高水源保护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3个主体为水库型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上不存在工业污染源,但也存在不少污染隐患,违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农村饮用水安全隐患明显,水源地群众的生存发展与水源保护要求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法律宣传不够深入,饮用水安全意识仍需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已多年,但没有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比如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从事垂钓或其他可能污染水源水质的活动,群众了解不够,对保护水源是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不知道。部分农村群众自己打井直接取水饮用,却不重视水源地保护。

(二)水源地隐患不少,饮用水水质堪忧。饮用水水源地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数量很少,几乎看不到,一级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未建隔离防护设施。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不清,曾发生用水水源被污染事件,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污染虽然相对较少,但开山造地、违法采砂、倾倒建筑垃圾现象仍有发生,水源地村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农家乐、旅游、漂流、游泳等行为带来的污染成为水源地主要污染源。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水源日常监测与保护不到位,没有消毒设施或没有坚持投药,供水水质差。

域外原水总磷、总氮有超标现象,水质接近三类。

(三)部门执法不够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水源地保护涉及部门多,每个部门各管一块,隐患排查常常是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水源保护区的一些明显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制止,如违法采砂、餐饮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现象时有发生,下山移民回迁重建房屋呈上升趋势,非法小冶炼打而不死,垂钓和游泳禁而不止,有关部门制度不健全,日常巡查监管和依法打击的力度不够。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處理率不高。

(四)生态补偿机制与保护区群众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挂钩不紧密。如淡溪镇在库区拆除了34处养殖场(点),大荆镇、仙溪镇关停了9家企业。

三、建议和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饮用水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最大的民生。我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形势还不容乐观。为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市贯彻实施,确保全市人民饮用水安全,特建议:

(一)深入有效宣传,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共识。要通过各种媒体开展饮用水安全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的群众了解保护水源与自身行为息息相关,增强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自觉杜绝污染水源地的行为,积极配合做好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自觉将生活污水纳管处理。

(二)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水平。划定所有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区、设立足够数量的明显警示标识和地理界碑。对一级水源保护区进行隔离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备用水源的水质保护,防止被恶化,保证应急用水安全。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水源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及时清理垃圾,及时制止游泳、钓鱼等违法行为。加强保护区农家乐等餐饮业污水处理,限期整改,督促达标排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对已建环保基础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让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尤其要强化农村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健全水质检测网络,实现检测信息共享。要重视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落实镇街、村的工作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加快对镇安、智仁、岭底等农村中心水厂的兼并工作和城乡水网延伸工程,让更多的农村群众用上放心的饮用水。

域外原水水质总磷、总氮超标问题,请市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三)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其纳入水源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奖惩任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职能部门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树立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形成一致的执法思想,严厉打击在水源保护区内偷排漏排各类污水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小冶炼和违法采砂行为。要依法追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毒鱼、捕鱼行为的法律责任,严禁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搞畜禽规模养殖及垦山造地、旅游开发项目,严禁违法新建、回迁、翻建房屋。要建立多部门的共同协调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效果。

篇5: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范,深化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市安监局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强化领导,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定期召开市长常务会和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调整充实了安委会的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将安监局由事业局改为行政局,并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和13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各乡镇、部门、村庄(居委会)、企业都设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初步建立了市、乡(街)、村(企业)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二是严格目标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乡镇(部门)、村(企业)、车间、班组、岗位,逐级量化分解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构建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体系。三是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按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每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评,与干部政绩和经济利益挂钩,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群众性安全生产教育。通过新闻报道、印发宣传材料、出动宣传车、悬挂过街横幅以及应急救援演练、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职工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安全生产进社区、企业、校园活动,为《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五是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了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监管,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市政府及安监部门狠抓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安全生产任务。一是建章立制。积极指导基层单位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分行业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章程、安全保证体系、消防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制度、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使基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以事故多发领域和高危行业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由安监部门设立的隐患督察整改办公室,记入安全隐患整改台帐,挂牌督导,落实责任,限期改正。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了12次安全生产综合、专项检查活动,共查出事故隐患1925处,已整改1921处,整改合格率达99,有效预防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三是严把开工运营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工程建设必须与安全设施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达不到安全运营条件的,坚决禁止运营,做到了“关口前移”,未雨绸缪。对涉危行业、企业进行安全评价,建立信息档案和市场准入制度,对特殊岗位和特殊工种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初步建立了安全管理的制约机制。四是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制定应急预案。重点督促人员密集场所、涉危行业和企业完善消防设施,畅通消防通道,修订应急预案,并进行了突发事故模拟演练,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巩固。

三、依法行政,监管能力有了新提高。市政府及安监部门把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作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务求实效。一是制定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程序》、《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不断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和作风建设,使执法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二是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安监、公安、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对出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坚持协力同查,从严处罚,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执法合力,提高了案件处结率。今年以来,仅危险化学品行业就查处非法生产、经营、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业户598家,下处罚告知276份,处罚决定168份,整改指令735份,推动了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三是坚持“回头看”。对已经接受处罚的安全生产违法企业跟踪监察,坚持不查清问题不放过、违法人员受不到追究不放过、不汲取教训不放过、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不放过,改变重罚轻管现象,进一步规范了业户的安全生产行为。

篇6: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 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镇每年举办大型食品安全学习培训班不少于两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培训不少于4次,同时利用二沟区域、司徒区域集市逢节现场发放食安宣传资料,设立食品咨询平台,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市食安委工作要求,加大食安办人力物力投入,健全了食品安全组织领导机构,我镇食品安全发展趋势稳中向好,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事故,现将食品安全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体制,1是建立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由我镇镇长任组长,两个党委委员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一名食药监督助理和一名专职办事员,同时21个村2个社区设立了一名食品安全协管员,自然村组设立了86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实现镇、村。组三级监管覆盖。2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健全食品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村社区年终考核,考核总分占比不低于2分,政府并于各村(社区)

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并对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我镇各社区利用宣传栏、拉横幅、贴标语等宣传形式,宣传新的《食品安全法》。我镇食安办每年还到各村(社区)举办一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班。

三、是加大对农村农家宴的管理,镇食安办与各村签订农家宴管理责任状,要求各村(社区)协管员将50人以上的自办家宴按照扬州“美滋滋”平台要求,先申报,后现场指导,并与厨师,主办方签订协议书和承诺书,最后登录平台,留下痕迹,加强监管。

四、加大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管理,镇食安办联合三垛市监分局,去年按《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管理案例》要求,发放了10份小作坊登记证和6个食品小摊贩工时卡。

五、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食安办牵头,联合镇食安办成员单位对辖区内的豆制品、肉制品,食用油,水产品,乳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等进行了专项整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制止与处理,确保我镇食品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六、加强重大节日,重大活动,中考期间的食品安全检查,每年的春季3.15、五一、十一以及桃源山庄美食节,龙王庙庙会等,食安办都会联合成员单位对全镇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保驾护航,使我镇人民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满意度。

七、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投入的资金还不足,全镇的食品安全协管员以及信息员报酬没有落实到位,带来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家宴管理工作在全市排名滞后。

2.《食品安全法》宣传热度不高,导致一些微小食品经营加工者食品生产安全意识淡薄,主体责任不高。

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每一位食品加工经营者都要发放安全告知书,同时签订一份食品安全承诺书。

二、加强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对全镇的食品加工经营者、民间厨师、食堂管理负责人进行知识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素质,法律意识。

篇7:贯彻实施公证法情况汇报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执法检查方案》的有关要求,现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经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等八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公证法》七章四十七条,包括总则、公证机构、公证员、公证程序、公证效力、法律责任、附则。

全市目前共有*家公证处,共**编制,*名公证员,*名公证助理员,改革后引进拥有法律职业资格证的公证助理*名,其中A证*名,C证*名。近五年,全市共办理公证事项**余件,其中涉外公证**余件,共收费**余万元。《公证法》实施以来,全市各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全面准确把握《公证法》的精神实质,推动了公证事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全市公证服务的范围、方式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提高,公证各项业务建设逐步加强。

二、工作情况

(一)以服务全市大局为主线,促进经济发展迅速

积极做好了农村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权转让、农村金融信贷等农村经济公证事项。引导公证工作进入重点项目建设等重大经济活动,为******等重点项目进行公证。围绕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现场监督活动,办理资金监管、提存、证据保全等公证,切实发挥了公证制度在防范风险、化解纠纷、减少诉讼、维护正常秩序中的职能作用。5年来共办理保全证据、现场监督等公证事项**余件;积极服务疫情防控期复工复产,进一步发挥公证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公证工作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依法做好涉外、涉港澳台公证工作,为引进外资、境内企业参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提供公证服务,促进对外开放。复工复产以来,全市共受理各类公证事项***件,其中涉外、涉港澳台公证事项**件。

(二)以聚力保障民生为引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公证法律服务的公益性定位,依法开展遗嘱、继承等传统公正业务,严格规范现场监督、保全证据等公正业务,预防纠纷,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社会呈现,促进民主法治。近五年来,办理安置拆迁协议、房屋买卖、遗嘱、继承、赠与等涉及保民生的公证事项**余件,办理公益性公证事项**余件,减免公证收费**万元,其中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办理**余件遗嘱公证,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办理减免收费的公证**余件;开展脱贫攻坚公证法律服务精准对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公证事项开通绿色通道,特殊群体采取上门服务,对经济困难的予以公证法律援助,减免公证费用。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人次,上门公证**人次,为贫困户免费办理小额遗产继承公证**件,为贫困村、扶贫户减免公证费用**万余元;建立针对性的案件审查清单制度,在基层选举、项目招投标、征地拆迁、金融借贷等易涉黑领域,强化公证事项审查力度,注意审查其背后有无涉黑涉恶线索,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贡献公证力量。

(三)以提升公证质量为指引,加快推进工作步伐

充分利用“3.1”公证法实施纪念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彩页、标语横幅等媒介,多渠道宣传公证制度和公证机构的法定职能,引导社会大众运用公证手段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公证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公证机构整体改制,2017年底全市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全部改为事业体制,全市公证机构全部参加公证职业责任保险,按缴纳保险费用,公证机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公证法》和配套规章,完善公证事项的办证规则,细化公证程序和执业标准,严把出征审批关口,坚持重大疑难公证讨论制度,规范公证操作程序,整治“一证难求”、违规收费和“门难进、事难办、态度差”等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公证质量评查评估和督促整改,定期自查和不定期交叉检查。五年来,省、市两级交叉检查案卷***余件,自查案卷**余件,合格率达到**%以上,公证质量不断提升,有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四)以群众所思所盼为导向,全面优化便民措施

推进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司法部《关于优化公证服务更好利企便民的意见》,完善公证服务指南,规范和精简公正证明材料,推进公证机构与用证部门之间信息共建共享工作,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度,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努力做到让当事人“最多跑一次”,为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向社会公布**项“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清单;主动提供“绿色通道”、延伸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站办结”;积极推进执业区域业务协同共享,放宽公证执业区域,均衡公证资源配置,群众可在全市内任意一公证机构申办公证事项,公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公证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显著提升。

(五)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根基,全面提升服务实力

积极推进公证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全市公证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执业形象两手抓,每年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不少于**课时,强化公证技能培训,落实初任公证员宣誓制度,规范公证员着装及职业礼仪和公证行业徽标、室内外标识,公证行业的社会形象逐步提升;严格职业考核,对每个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进行考核,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纳入考核,完善诚信执业的评价;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指导和公证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了公证行业行风社会监督机制,加强了对公证执业的行业监督,公证公信力持续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人员质量有待提高

受公证机构改革影响,全市*名公证员有*名公证员已经调回司法局,人员编制在公证处的公证员仅有*名,公证员数量严重不足,录用公证员既要具有司法考试资格,又要通过人事部门统一考试,导致了公证处招录人员难度大,制约着公证质量的提高,且公证员以中老年干部为主,懂得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中青年人数较少,致使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需求。

(二)工作方式有待转变

公证处无激励机制,公证处人员为事业编,人事、财政没有独立,公证人员缺乏积极性,坐、等、靠思想严重,新形势下,公证业务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不断变化,遇到问题时公证人员大多是“临时抱佛脚”,用到哪些知识再去翻阅哪个法律规定,缺乏整体系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宣传渠道有待丰富

目前公证法宣传方式多采取发放法律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传统方式开展,与新媒体宣传融合度不高,一些新规定和新业务社会知晓度比较低。不少群众对公证工作的认识存在误解或偏差,公证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广泛认识,对经过公证证明事项的法律效力缺乏了解。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证意识

综合运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力量,加大公证法的普及力度,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我国的公证制度和公证机构的法定职能;结合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各种典型案例,采取以案释法的生动形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公证意识,更加认可公证的法定效力,让群众知道公证、认可公证、信任公证、运用公证。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围绕主题,创新理念。

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群众不同法律需求为突破口,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作为根本,将德治和人治充分运用到公证工作管理当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夯实责任,创新工作。通过实行一岗双责工作机制、建立奖励机制、进行网格化管理等,不断增强公证员的工作积极性,拓展工作触角。三是植根群众,创新服务。通过拓展多领域公证服务工作,推行阳光公证服务,树立形象,扩大公证法律援助覆盖面,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证服务。

(三)建立健全机制,推动公证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经济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成本控制,实施绩效考评;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开发、流动等机制,培育高素质公证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公证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加大知识产权公证配套建设。拓展银行金融债券文书的赋强公证,积极推动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推动公证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引导介入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

(四)加强业务培训,充实后备力量

一是用好传帮带。

加强新老公证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新公证员向有经验的老公证员学习借鉴经验,老公证员向熟悉法律知识的新公证员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二是组织培训学习。通过网上学习、集中轮训、交流研讨、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公证员的理论知识积累,提高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拓宽公证员的知识面,为创新公证方法打好坚实基础,为培养后备力量提供广阔空间。

(五)严格执业监管,落实质量管理

篇8: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情况的汇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级农业、农机推广部门应立即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同时,应当结合各自实际,分别轻重缓急,协助行政部门针对机构名称、队伍建设和保障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依法落实,尽早解决,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农业技术推广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贯彻实施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健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 依法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

根据农业生态条件、产业特色、生产规模、区域布局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依法设立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以上机构要突出动植物良种繁育、作物栽培、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植物保护、畜牧(草原)、水产、动物防疫、农业机械化等重点专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科学设置。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按乡镇设置,也可按区域设置;可按行业(专业)设置,也可综合设置。要处理好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其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关系,确保技术、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县以上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或技术支持性业务,同时承担本区域内部分行业或专业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机构,其技术推广工作要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管理。

2. 明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责

根据职能分工,将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公益性职责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履行好公益性职责的同时,要参与制订本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按照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以及上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部署,实施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协调指导好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推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做好本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与指导,组织开展跨区域重大农业技术的引进、集成、试验、示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按照上级有关部署,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指导并支持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切实把基层农业技术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3. 规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和标识

按照突出职能、易于识别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名称和标识。按照“行政区划名称+行(专)业名称+通用名称”的形式,对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予以统一。按乡镇设立的机构以“站”或“中心”为通用名称;跨乡镇设立并承担两个以上乡镇相关行业全部技术推广工作的机构可称“区域站”;设置在某一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机构称“中心站”。按行业设置的机构以“农业技术推广(或畜牧兽医、草原工作、水产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等)”为行(专)业名称;综合设置的机构以“农业技术推广”或相关专业组合为行(专)业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统一为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在乡镇名称,其中,区域站、中心站使用驻在地的乡镇专名。规范后的乡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名称,应逐步达到在同一省份、同一行业范围内的统一。农业部将统一设计发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标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将标识置于明显位置。

4. 理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各省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地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的意见,加强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地区,要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稳定管理体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地区,要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工作考核以及人员调配、岗位聘用和晋升等方面的指导职责,落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责任,确保乡镇推广机构及农技人员有效履行职责。继续深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统一,发挥县乡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

5. 科学核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

协调配合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科学确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编制确定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和规模、工作职责任务、服务对象数量与分布、服务半径与服务手段、交通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其中种植业、畜牧兽医(草原)、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分别以所服务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主要作物种植比例、畜禽养殖量与规模养殖比例(或草原管护面积)、水产养殖面积与水面结构比例等为依据。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种养方式、种类构成及农机保有量为依据。承担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的人员编制要以服务区域的农产品种类、规模与质量要求为依据。

6. 合理设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控制岗位比例,乡级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乡级推广机构岗位设置要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共性服务需求,突出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养殖技术、草原管护、动物防疫、农机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情信息、生态监测保护等重点岗位,同时兼顾各行业发展需要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履责。人员编制不足的机构,要加强岗位整合和人员协作,实行一岗多职或双重系列交叉设岗。加快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二、加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1. 强化农技推广人员聘用管理

建立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人员聘用制度,按核定编制配齐技术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责任义务。根据规定权限和程序,以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探索实行人员动态管理,逐步建立总体稳定、留优汰劣、人尽其才的人员进、管、出新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新进人员应当具备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省级农业部门要会同人事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新进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办法,以及特定地区聘用中专学历或其他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的办法。现有人员未达到法律规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要通过继续教育,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要求。

2.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实现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化。坚持按需培训,突出农业先进技术、政策法规、推广方法以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遵循成人继续教育规律,创新培训方式,运用现代培训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依托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建立一批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培训督导,明确工作责任,保证培训质量。鼓励支持在职农技人员攻读推广硕士,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3. 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加快推进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对在县、乡镇、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合理把握其学历资历、成果奖项、论文论著等条件,重点考评业务工作水平和推广服务实效,注重业内与群众认可。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审中,将推荐比例向县乡基层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乡镇农技人员要优先推荐;对县级以下农技人员职称外语不做硬性要求。逐步达到县级都有农技推广研究员、重点乡镇有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

三、创新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运行机制

1. 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

推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管理,将各项推广职能分解成具体任务,细化量化并落到每个机构、每个岗位、每名农技人员。实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负责制,按照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专业设置首席专家,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开展关键农业技术的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指导农业灾害应急处置。分类组建县级技术指导员队伍,按首席专家的部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计划,联系和指导乡镇农技人员、核心示范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展关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确乡镇农技人员工作责任,通过包村联户等方式,联系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农民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试验示范基地,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全覆盖。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名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开,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承诺。督促农技人员制定工作计划,填写工作台账,撰写工作总结,强化工作考勤和督查,确保职责有效履行。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其他有效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的方式和办法。

2.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考评机制

建立工作考评制度,科学制定考评方案,细化实化考核指标,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考评,要注重公益性职责履行、工作目标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等。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要以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为基础,以岗位职责、聘任合同、年度工作目标、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依据,结合日志记录、制度执行等情况,做到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并重、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标准统一与岗位差异兼顾。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对乡镇农技人员全面推行所在单位、县级农业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综合考评,根据不同管理体制状况,科学确定考核权重,突出把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3.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激励机制

将农技推广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调整、合同续聘解聘、技术指导补贴发放、学习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绩效考评结果与全体人员尤其是机构负责人的个人绩效挂钩,做到按绩取酬、奖勤罚懒。坚持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奖励制度,完善推荐、评审程序和标准,鼓励各地依法设立农业技术推广奖,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评奖指标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倾斜。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不依法履行推广服务职责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四、促进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

1. 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将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成效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评估等内容作为相关研究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吸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和基层农技人员作为验收评价的重要主体。鼓励各地根据农业生产需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学校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切实把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作为工作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行专家大院、科普大集、院(校)地共建、科技特派员等模式,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和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2.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

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完善资金扶持、业务指导、订购服务、定向委托、公开招标制度,落实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多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为农民提供农资统供、统耕统种统收、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各种形式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组织化程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群众性科技组织发展,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支持农垦系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自身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场、牧场、渔场面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3. 加强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人员等为依托,采取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建设。强化站点布局、建设标准、人员选配等方面的规划与指导,拓展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推行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技员、植保员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符合条件的按规定授予技术职称。加大投入力度,对协助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活动的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可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选配的农民技术人员按规定落实工作补助。切实发挥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与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对接机制,加强技术培训、指导与考核,协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协调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办公场所和试验示范基地、资助活动经费、加强信息宣传等方式,帮助和推动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1. 注重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统筹协调

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内容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运用行政工作协调、重大项目集聚、市场机制引导等手段,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界限,统筹配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资源,推进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的联合协作,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良性互动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在有关规划部署、任务落实、政策支持、监督考核、总结宣传中,将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一同考虑,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2.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

坚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每年遴选发布一批适于当地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田间学校等服务模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大县、重点乡村全覆盖,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依托重大项目工程,大力示范推广防灾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等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的有机衔接,主动承接其各类项目、计划的研发成果。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积极运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传播手段,提高推广服务效率。

3. 规范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认真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前的试验示范,确保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坚持农业技术应用的自愿原则,不得强迫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坚持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切实依法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推广农业技术一律实行无偿服务;其他各类单位和个人以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实施项目等形式承担公益性服务的,不得额外向农民收费;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企业及其科技人员依法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事故的责任鉴定和损失评估,为惩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权益提供依据。

4.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

加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人才。按照农时季节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试点进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探索解决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农民以半农半读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六、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措施

1.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发挥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深入实施中央财政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推动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贴。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地区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2.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

认真贯彻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有关部门保障县乡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落实乡镇农技人员工资上浮和固定政策,按规定发放有毒有害保健、畜牧兽医医疗卫生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等津补贴,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按规定将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3. 落实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中央财政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的补助机制。各地农业部门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以所服务区域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畜禽养殖量、草原管护面积、水产养殖面积、农机保有量等为依据,结合产业结构、地域范围等因素,研究提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法定公益性职责所需工作经费测算参考标准和额度,明确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比例并依法纳入预算,用于试验示范、咨询服务、检验检测、农民培训、下乡交通等日常业务工作支出,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绩作为分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测算安排地方财政工作经费的重要参照指标,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

4.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

加快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抓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设用地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为推广机构建设业务用房,配置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农民培训设备及交通工具等。加强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规范工程招投标和设备采购程序,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扩大投资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对县以上财政投资形成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固定资产,要抓紧办理产权手续,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未经建设审批机关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用途或擅自处置。推动地方财政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设备的更新完善。

七、营造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良好氛围

1.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把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要加强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扶持。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相关学校的联系,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配合,面向“三农”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服务模式,主动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门和农业部直属垦区,要组织所属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实施的各项工作。

2. 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各级农业部门、有关单位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学习法律条文尤其是各项新规定,把握立法目的和精神实质,做到准确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执行法律,夯实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主体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要意义和规定要求,宣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宣传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技人员典型,引导社会各界更加关心、理解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营造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社会氛围。

3. 抓紧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

各省农业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和中央的统一部署,会同林业、水利等部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抓紧启动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的制修订工作,并纳入省级立法计划。要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抓紧研究相应政策措施,在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基本框架下,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管理体制、上岗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规定进行细化实化,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保障。

4. 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

上一篇:《回延安》课堂教学课件下一篇:能让人狂赞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