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2024-05-07

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通用12篇)

篇1: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

食 品 安 全 法 的 通 知

国办发〔2009〕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这部法律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准,现就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食品安全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要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二、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责任,以及县级以上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既要避免职责交叉,又要防止监管空白,确保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要统筹规划,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食品检验资源等的整合、共享;要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依据各自职责,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建立健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明确、细化各监管环节的衔接措施,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对不履行沟通协作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等后果的监管部门,要依法严肃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积极履行部门间的信息通报等责任,加强主动沟通和相互协作,努力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

食品安全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法律执行情况,适时组织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执法情况检查,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执法工作。

三、抓紧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统一、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依据。卫生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抓紧整合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尽快完成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优先制定、修订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等的限量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需要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卫生部要立即依法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有关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卫生部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组织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程序,确保标准内容科学、合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公开,供公众免费查阅。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各监管部门依据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管。

四、抓紧制定、完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国务院将根据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需要,制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与食品安全法同时施行;食品安全法授权国务院制定的其他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及时提出有关制度设计的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依据各自职责,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现行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进行清理,及时废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规章或者修订、废止其中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内容,及时提出废止或者修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起草法规草案、制定规章,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的程序,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施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样品并不得收取检验费用及其他任何费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执行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给予经费保障,对增强食品检验能力、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坚决杜绝监管部门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向管理相对人违法收取费用的现象。各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违法收取费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六、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扎实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反映强烈。为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国务院已做出部署,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加强监督和诚信建设,系统、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要负总责,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要求,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抓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逐级落实整顿工作任务和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继续做好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禽畜屠宰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集中整顿。要通过集中整顿,使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食品行业自律显著加强,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对食品安全法实施中的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二○○九年三月四日

篇2: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为确保这部法律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25号)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制定食品安全法宣传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食品安全法,深刻领会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普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认真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三、依法落实食品安全责任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责任,以及县级以上各级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要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好本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形成监管合力;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检测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采取有力措施,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严肃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及时通报情况,认真做好各监管环节的衔接,密切配合,不留监管缝隙和空白。对不履行沟通协作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等后果的监管部门,要依法严肃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安全。

四、抓紧制定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要密切关注、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对国家尚未制定具体标准的食品,要及时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现行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清理,凡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或内容,要及时提出废止或修订的建议,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要不断健全完善我省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努力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法制环境。

五、扎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对本地区执行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给予经费保障,对增强食品检验能力、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坚决杜绝监管部门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向管理相对人违法收取费用的现象。各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违法收取费用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扎实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禽畜屠宰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等专项整治工作。通过集中整顿,使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食品行业自律显著加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对食品安全法实施中的有关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篇3: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这部法律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 经国务院批准, 现就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意义, 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食品安全法体现了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食品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准则、索证索票制度、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为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 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 提高监管成效、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于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 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要把学习、宣传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 做到家喻户晓, 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 为法律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开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培训, 特别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 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水平。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学习, 熟练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 自觉守法经营;食品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自律, 指导、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诚信建设;食品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的指导。

二、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食品安全法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责任, 以及县级以上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具体职责, 明确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 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既要避免职责交叉, 又要防止监管空白, 确保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 严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规定的各项职责, 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要结合本地实际, 采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 形成监管合力;要统筹规划, 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实现食品安全信息、食品检验资源等的整合、共享;要建立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督促有关监管部门依法履职, 严肃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采取有力措施,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严肃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 建立健全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 统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明确、细化各监管环节的衔接措施, 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对不履行沟通协作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等后果的监管部门, 要依法严肃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积极履行部门间的信息通报等责任, 加强主动沟通和相互协作, 努力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

食品安全法实施一段时间后,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法律执行情况, 适时组织开展本地区、本系统执法情况检查, 研究、解决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及时改进执法工作。

三、抓紧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统一、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 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依据。卫生部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抓紧整合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尽快完成乳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 优先制定、修订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等的限量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需要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 卫生部要立即依法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有关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卫生部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组织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 要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程序, 确保标准内容科学、合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公开, 供公众免费查阅。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做好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各监管部门依据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管。

四、抓紧制定、完善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国务院将根据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需要, 制定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与食品安全法同时施行;食品安全法授权国务院制定的其他行政法规,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 及时提出有关制度设计的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依据各自职责, 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 制定配套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要依照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的规定, 对现行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进行清理, 及时废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规章或者修订、废止其中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内容, 及时提出废止或者修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起草法规草案、制定规章, 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的程序, 确保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一致性。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 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施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样品并不得收取检验费用及其他任何费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执行食品安全法确立的各项制度给予经费保障, 对增强食品检验能力、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等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要坚决杜绝监管部门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向管理相对人违法收取费用的现象。各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通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违法收取费用的, 要依法严肃处理, 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六、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扎实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目前,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反映强烈。为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国务院已做出部署, 用两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集中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 加强监督和诚信建设, 系统、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要负总责,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8号) 要求, 加强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抓好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逐级落实整顿工作任务和责任。各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继续做好违法添加非食品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禽畜屠宰和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集中整顿。要通过集中整顿, 使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 食品安全标准更加完善, 食品行业自律显著加强, 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篇4: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通知》要求,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学生上下学安全管理工作。要明确参与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工作机制作用,全面掌握当地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和校车运营情况,确定校车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研究制订校车安全管理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协调解决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问题,确保校车安全。各地要按照《条例》“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寄宿制学校入学、公共交通满足入学、提供校车服务”依次优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抓紧制订《条例》的实施办法,设定合理的过渡期限,细化完善《条例》的要求,对校车使用许可、校车驾驶人资格审批、校车通行安全和乘车安全以及法律责任作出详细规定,把校车服务的重点放在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村地区。

《通知》指出,有必要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要以县为单位制订校车服务方案。县级人民政府要在保障就近入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充分发挥公共交通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分布、需要校车服务的学生人数和道路交通状况等,因地制宜制订校车服务方案,确定校车运营模式,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依据本省级人民政府设定的过渡期限确定服务方案实施的时间和步骤。要鼓励大型公交、客运企业提供校车服务,提倡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成立专业运营单位或政府购买运营公司服务等方式,逐步实现校车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校车服务方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经地市级人民政府统筹,报省级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各省(区、市)要加强对县(市、区)级校车服务方案的指导协调,在县级校车服务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省级校车服务方案。

《通知》强调,要保障过渡期期限内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载客汽车都取得校车标牌,过渡期结束后,所有接送小学生、幼儿上下学的校车为符合国家校车标准的专用校车。县级人民政府要针对过渡期大量不符合国家校车标准的载客汽车作为幼儿、小学生校车使用的实际情况,按照“既保证安全,又不让学生无车可乘”的原则制订过渡期交通安全方案,组织建立并严格落实校车使用许可制度和校车驾驶员资格审批制度,凡是用于接送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载客汽车及其驾驶人员都应取得校车使用许可和校车驾驶资格,坚决杜绝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或者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员驾驶校车。要充实和加强监管力量,加强道路巡逻管控,强化对在过渡期内仍可以作为幼儿、小学生校车使用但不符合国家校车标准的载客汽车的管理,使学生接送车辆依法依规安全运行,确保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要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开展一次专项治理,对使用拼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要依法收缴并强制报废机动车,严格依法处罚机动车驾驶人和所有人。对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或者使用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人驾驶校车的,要严格依法处罚。对校车超速、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要严格监督,依法查处。对校车驾驶人因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原因,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校车驾驶人条件的,要坚决依法取消其校车驾驶资格。对其他机动车辆不避让停靠上下学生的校车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篇5: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供应部:

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法律规定记录的事项,或者保留载有相关信息的进货或者销售票据。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根据第二十五条规定: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原料的集团性食品生产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根据第二十六条规定:应当建立并执行原料验收、生产过程安全管理、贮存管理、设备管理、不合格产品管理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

第二十七条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就下列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保证出厂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二)生产工序、设备、贮存、包装等生产关键环节控制;

(三)原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出厂检验等检验控制;

(四)运输、交付控制。

根据第二十八条规定,除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进行进货查验记录和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外,还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根据第三十六条规定: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持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海关报关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进口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根据第三十九条: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进行注册,其注册有效期为4年。

根据第四十条规定:进口的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添加剂的原产地和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食品添加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第四十一条规定: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

请供应部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建立、完善和执行我公司原辅材料的采购管理制度,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安全。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还没有随货的出厂检验报告;瓶盖厂家有些尚未获得生产许可证;进口纽甜的相关手续亟待完善。本月中下旬将对供方资质材料进行内审。

特此通知。

篇6: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转发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现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质检明发〔2009〕25号)和〘关于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食监函〔2009〕147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卫生部、质检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52号)精神,就当前在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关于食品卫生许可依法被取消是否再接收卫生许可相关信息的问题

自6月1日起,食品卫生许可依法取消,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已包含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相关信息内容,因此,卫生部门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法律依据将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名单、许可证复印件和违法记录情况移送给质监部门,质监部门可以不接收上述相关信息。

二、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工作

〘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在总局关于食品生产许可管理配套制度尚未出台前,我省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的新发证、变更及延续换证工作应当继续按照现行的食品生产许可相关制度办理,做好平稳过渡。国家对新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配套制度规定出台后,从其规定。

1、食品生产企业在2009年6月1日前取得相应许可证的,该许可证继续有效。6月1日后新办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时,不必再提供食品卫生许可证,但必须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对符合食品生产许可变更及延续换证条件的企业申请,应及时予以受理。

2、在对食品生产企业现场核查时,要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和新的审查细则严格食品生产许可条件的审核。

3、自6月1日起,企业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产品执行的企业标准必须经省卫生厅备案。6月1日前经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的食品企业标准在备案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但企业应当根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要求进行自查,自查认为需要修订的应向省卫生厅重新办理备案。

4、利用新的食品原料、微生物新品种等生产食品的,必须要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性评估,否则不得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工作中难以甄别是否属于新资源食品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以书面或公告形式确定。

三、进一步强化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督

1、关于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问题。对已纳入生产许可目录管理的食品添加剂,必须持证生产;对尚未纳入生产许可目录管理,但在国家允许使用目录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未正式公告许可目录之前,按原有规定执行,待正式公告后,按规定程序申请生产许可;未列入国家允许使用目录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不得申请生产许可;对于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部门安全性评估通过后,方可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2、关于复合添加剂生产的问题。复合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也应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在申请复合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时,应提交卫生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名称、组分、各组分含量以及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如复合添加剂原料中的各单一品种添加剂均为卫生部门允许使用的,企业提交卫生部门制定或者认可的复合食品添加剂名称、组分、各组分含量以及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即可申请生产许可。如复合添加剂原料中的单一品种添加剂有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在申请生产许可时,还应一并提交卫生部门准予使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证明材料。

3、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未纳入国家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目录范围内的添加剂,一律不得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对尚未纳入生产许可目录管理,但在国家允许使用目录范围内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未正式公告查处前,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进货查验,重点查验其原有的合法生产资质和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同时,各地要督促食品生产企业依法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贮存保管、领用添加记录等制度,按现行规定严格履行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实申报制度。

四、进一步规范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生产行为

各地要督促食品相关产品,特别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生产单位,按照现行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相关规定组织生产,并开展自查清理。各生产单位要在2010年6月1日前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完成自查清理工作,并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对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及新品种向卫生部门申请批准。

对纳入〘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如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容器等制品目录〙的产品,根据总局〘关于开展食品用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第48号)精神,自2009年9月1日起将全面查处无证生产行为。

各地应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法宣传实施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食品安全法〙在我省的全面实施工作,严格依法履行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确保过渡期内食品生产监管职责到位,各项工作衔接依法有序。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按照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原则,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由当地政府予以协调,依法依规妥善解决。

附件:

1、〘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质检明发〔2009〕25号)

2、〘关于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质检食监函〔2009〕147号)

二○○九年七月二日

主题词:食品

安全

工作

通知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

篇7: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管三〔2012〕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新修订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4号,以下简称新《办法》)已于2012年7月1日颁布,自8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新《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严格规范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和许可程序,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和认真宣贯新《办法》

各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高度重视新《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工作的组织领导,集中组织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办法》的立法宗旨和各项规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将贯彻落实新《办法》与烟花爆竹“打非治违”、企业整顿提升、生产机械化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督促企业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管理水平,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二、严格规范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程序

(一)认真履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工作职责。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严格依法履行发证机关职责,应由本级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从事的文件、资料审查及现场核查,不得委托或变相委托下级安全监管部门或者其他任何单位、机构、专家(个人)承担。设区的市级安全监管局要认真履行初审机关职责,严格把好初审第一关。各级安全监管局要建立健全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审查工作责任制,将对每一家企业、每一项许可审查内容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负责许可审查的工作人员要增强工作责任心,确保许可工作质量。

(二)切实做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档案管理和许可证编号工作。省(区、市)安全监管局要抓紧编制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工作的配套文书,发证机关和

初审机关都要建立健全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许可的每一家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档案,并确保每一项许可审查内容均能在档案材料中查清审查过程。要尽快使用“金安”工程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子系统在线办理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流程,并落实每6个月向社会公布及每年1月15日前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送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情况的规定。要严格执行新《办法》规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统一编号制度,按照《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规则》(见附件)编制安全生产许可证号码。

三、严格执行新《办法》规定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条件

(一)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结构规划。各地区要通过实施新《办法》,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1〕4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3号)中“到2015年,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量比2010年减少20%以上”的要求,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颁发和延期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要通过实施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促进地方产业规划的持续完善和落实,不断优化烟花爆竹区域性产业结构。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城乡规划以及与周边建筑、设施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企业,要及时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企业关闭的相关工作。

(二)持续推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基础设施整顿改造提升。要严格执行新《办法》规定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持续推进企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工艺整顿提升改造,特别是要重点加强“三库”(药物总仓库、成品总仓库和中转库)建设,推进生产机械化改造。爆竹生产企业要于2013年底前全部实现机械化装药。凡厂房、仓库等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防火、防爆、防静电等安全设备设施、监控报警装置、安全警示标志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厂房数量和仓库面积与生产规模不相适应,以及工艺路线不合理、工艺落后存在技术性隐患的企业,必须进行整顿改造,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后,方可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或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要严格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企业整顿改造及其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单位资质、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符合新《办法》规定。

(三)促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要通过实施新《办法》,推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水平。要认真落实新《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作为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基本条件,并通过简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达标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手续,鼓励和调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积极性。

四、切实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

在贯彻落实新《办法》中,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将对取得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日常安全监管和执法,与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转包分包专项治理、礼花弹专项治理、氯酸钾专项治理、“三超一改”专项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新《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各类非法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给予严厉处罚,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五、认真做好新《办法》生效过渡时期相关衔接工作

自2012年8月1日起,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颁发、变更、延期工作都要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规定执行,并按照《烟花爆竹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规则》统一编制安全生产许可证号码。新《办法》实施前已经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对照新《办法》规定,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持续改造提升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对不符合新《办法》规定且拒不整改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篇8: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一是加强食品流通许可人员、食品监管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法》的理解和运用,做好食品流通许可事项的思想发动和筹备工作。北京西城工商分局举行了《食品安全法》实施动员暨培训工作会,邀请市局食品处就《食品安全法》的特点、立法思想、立法原则、新设立制度及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贯彻执行好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专门性的法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对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的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依法文明经营。特别是在《实施条例》实施以后, 分局除了利用食品安全宣传栏、电子信息显示屏等方式宣传法律法规之外,还深入到辖区食品经营企业中,现场办起了食品安全知识讲座,面对面向企业员工宣传法律法规、讲解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其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意识。

篇9:关于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2010年广东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为确保国庆和广州亚运期间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我镇组织安监、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扎实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生产、食品流通、畜禽屠宰、市场、饭店、饭堂、超市、商店等进行整顿,重点做好问题乳粉、“毒豇豆”、“地沟油”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查处工作,深入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请接通知后,立即开展自查整改工作:

一、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顿,开展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整治,落实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等制度。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加大对蔬菜、水果、畜禽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的监测管理力度。

三、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顿,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

四、加强畜禽屠宰整顿,严厉打击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销售病死猪病害肉等违法行为。

篇10: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

卫政法发„2004‟3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各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发布,并将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新的《传染病防治法》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认真总结传染病防治实践尤其是抗击非典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经广泛调研和反复修改之后完成的,对当前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修订后的这部法律,必将对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保障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学习贯彻好《传染病防治法》,切实依法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新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有关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控制以及医疗救治和保障措施等各项制度,突出了对传染病的预防与预警,完善了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了专门规定,强化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该法律所确立的原则和一系列制

度,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传染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切实落实学习和培训工作。

卫生部将召开《传染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分别举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法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政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传染病防治法》培训班,对法律的有关内容进行学习和研讨,为各地宣传和实施工作培训骨干力量。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纳入“四五”普法规划,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抓紧拟订学习、宣传和人员培训的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卫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对《传染病防治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带头学习这部法律,准确理解、正确把握、深刻领会法律的各项规定。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分级、分类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正确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各项规定,明确所肩负的责任。在做好卫生系统内部宣传贯彻工作的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熟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增强守法的自觉性,为传染病防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领导,做好《传染病防治法》施行前的准备工作

《传染病防治法》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在法律施行前,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提前做好各项实施准备工作。

(一)建立、完善传染病防治各项工作制度

传染病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法律规定了各项传染病防治的工作制度,如传染病监测、预警制度,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完善是《传染病防治法》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和基础。我部将按照法律的规定,尽快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有关配套文件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要依法完成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保证法定职责的切实履行。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 《传染病防治法》对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政府的责任。这也是卫生部门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规划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时,必须研究建立两个体系之间密切协作的运转机制;在加快疾病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加强职能定位、责任分工和人员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综合执法、权责一致的原则,不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加大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执法力度。

(三)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保障措施。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深入领会并运用好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合理有效使用各项资金。

三、团结一致,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

传染病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思想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传染病防治法》的发布施行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和宣传贯彻活动,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学习宣传,使每一名卫生行政工作人员深知自己所负的责任,使每一名医疗卫生人员明确自己所应履行的职责,也使社会有关单位和个人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保证法律的规定全面贯彻实施。

篇11: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财会[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农林、农牧)(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更好地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2007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以下简称《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范围内实施。为做好《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制度》的重要意义

合作社是我国广大农民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新时期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施行,赋予了合作社独立的法人地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合作社不同于企业和事业单位,其在服务对象、业务类型、盈余分配等方面有很多特殊性。推动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组织好各项资金活动,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准确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运营状况和财务运行情况。认真执行《制度》既是准确把握合作社法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切实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

(一)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习贯彻《制度》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把学习贯彻《制度》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起来,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上下联动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逐步建立起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探索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二)运用多种手段,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合作社会计人员及时熟悉掌握《制度》,尽快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媒体、网络、培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宣传学习活动。要充分调动合作社会计人员学习《制度》的积极性,通过方便、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他们切实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了《制度》,真正发挥《制度》在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部门配合,做好《制度》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搞好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各级财政部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共同组织做好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实现合作社财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培训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

应尽可能给予经费支持,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共同组织做好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以贯彻落实《制度》为契机,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开展好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使财会人员全面理解和掌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三、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全面贯彻实施《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财政部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新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切实保证《制度》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确保合作社会计工作沿着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分级负责,要发挥各自优势,重点帮助合作社尽快做好《制度》的衔接和启动工作,特别是指导新设合作社做好建账工作;要指导合作社按照有关规定,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员账户管理,搞好财务核算,落实民主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要按照《制度》的规定指导合作社按期逐级报送相关会计报表,全面掌握合作社财务状况和发展水平。

在贯彻落实《制度》中,各级财政部门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依法行政,严格保护农民利益,注意民主决策和部门间相互配合。要认真总结《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反馈财政部和农业部。随着合作社的逐渐发展成熟、业务不断丰富扩大,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明确,财政部将对《制度》适时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篇12: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状况

(一) 基本情况

宁河县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6家, 其中取证企业52家, 共获得57张证书, 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 证照不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7家。目前, 确定的食品生产监管重点整治区域1个, 专业监管人员2名, 聘请社会监督员和信息员各10名。

(二) 呈现的特点

1、产品缺乏含高附加值, 市场竞争能力较低

宁河县食品生产企业除了泰达酒业、义聚永酒业、红星酒业、天津六和、石本调料、三商食品、中芬乳业、金芦米业、津沽米业9个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 其他产品销售渠道窄, 营销网络小, 对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 而且, 属于粗犷型加工的企业占多数, 缺乏含高附加值的产品。

2、规模企业少, 小企业居多

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 占总数的19.1%;100-500万元的企业10家, 占14.7%;50-100万元的企业11家, 占16.2%;20-50万元的企业7家, 占10.3%;20万元以下的占39.7%。

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 占总数的17.6%;500-1000万元的企业3家, 占4.4%;100-500万元的企业8家, 占11.8%;100万以下的占51.5%。

3、质量安全分级状况, A、B级企业少, C、D级企业多

按照《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分类工作规范》的规定, 目前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分级情况如下:

A级企业 (2家) :具有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B级企业 (4家) :具有一般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C级企业 (43家) :具有较弱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D级企业 (7家) :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

采取的主要监管工作措施

为了切实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 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在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 完善监管体系和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 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对食品生产依法监管的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履行职能, 做到监管有效, 突出质监工作特点, 宁河质监局一直坚持开展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履行职能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行政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执法实践相结合, 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服务经济相结合的方针。一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考核的机制,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二是建立了食品监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三是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在日常监管中, 坚持巡查制度、回访制度、年审制度、产品定期检验和监督抽查制度;四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五是对违法行为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用法准确、处理恰当、程序规范、文书齐全”的原则办案。

(二) 认真履行职能, 确保食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为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 我们在建立一个系统、完善一个网络, 深化两个制度、强化两个管理、推动两个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上下了功夫。

1、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化平台的动态监管系统, 基本实现了企业基本信息动态管理, 提高了监管的可追溯性。通过动态网络化管理手段, 完成了食品企业分等分级监管。

2、进一步深化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监督企业升级改造, 加快企业食品生产许可取证步伐。特别在《食品安全法》过渡时期, 认真是按照国家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的要求, 积极与其他部门配合, 做好食品生产许可工作, 自6月1日以来宁河质监局受理食品生产许可申请7件。

3、加强对获证企业的证后全面管理, 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 通过严格落实巡查、回访等证后监管措施, 强化了企业生产必备条件的持续保持;强化了对企业原材料进货关的索证索票、进货记录、进货检验和年审、变更、期满换证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了对食品添加剂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工作的落实。

4、加大无证查处力度, 严格实施注销、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 强化了市场退出机制。

5、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专项检查。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 宁河质监局对季节性、风险性、影响民计民生相关食品集中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加强了对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6、深化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 督促小作坊加强自律。引导帮助证照齐全小作坊执行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基本工作规范, 签订、悬挂质量安全承诺书, 监督完善小作坊索证索票、原辅料进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账记录等工作。严格对小作坊履行限制区域销售等质量承诺情况的日常监管。落实了市财政、区县政府扶持, 小作坊主动改造三结合的部署, 改进了一批小作坊的生产条件, 减少小作坊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自6月1日, 通过“促、帮、扶”等手段, 使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7、与县工商局、卫生局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提高执法工作的有效性, 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互相支持, 有效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8、进一步加强了与乡镇政府的联系, 完善了年度汇报、总结制度, 建立信息互通, 发挥了属地监管的作用。

9、聘任10名社会监督员和10名信息员, 实行每年联谊会制度, 从而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监督员、信息员的作用, 保持信息的通畅, 进一步搞好动态管理, 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10、为预防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危害, 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维持社会的安定和正常秩序, 制定了《宁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按照预案的规定, 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搜集, 使工作有的放矢, 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1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企业进一步树立了诚信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 强化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 促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断提高了全县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 对倡导人人参与食品安全, 共筑安全防线起到了推动作用。纲要实施以来, 宁河质监局共举办大规模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起。

通过以上监管工作和措施, 有效地遏止了宁河县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促进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水平起到了保障。

目前食品企业和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宁河县近7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 小作坊占的比重较大, 生产者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薄弱,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 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厂点, 不完全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工艺、设备和条件, 生产力水平不高, 产量不大。

2、一些生产加工企业不具备产品检验能力, 产品出厂不能达到批批检验合格后出厂。检查中发现个别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 由于质检手段不尽完善, 质量控制措施仍不能够到位, 形不成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 由于我区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大多属于自产自销, 只有少部分产品进入全市、全国市场, 导致部分生产加工单位只注重发展, 忽视监管;只注重数量, 忽视质量;只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3、在70余家食品企业中, 从业人员达到了近2000人, 中专以上学历的有不足300人, 且这部分人60%以上都集中于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占企业总数78%的10人以下小企业, 中专以上学历的仅有30余人, 其余从业人员都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 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从业人员未经过岗前培训、考核, 素质较低。

4、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部门, 执法力量有限, 目前只有2名监管人员, 而辖区内食品企业较多, 监管起来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在食品企业巡查等工作中无论是人员的调配还是车辆的安排都存在一些困难。

5、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虽然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但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预防技能,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容易以讹传讹, 直接影响发展稳定。一些领导和干部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责任意识不强, 对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够, 理解有偏差, 对无证生产经营单位网开一面;一些食品生产人员对食品安全基本要求和常识不了解, 守法经营意识淡薄, 生产加工企业设施简陋;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缺少清洗、消毒设备, 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 体检率低, 着装戴帽不规范, 食品原料摆放没有隔墙离地;食品采购台账记录不全, 流于形式。广大消费者食品卫生意识薄弱, 对伪劣食物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低, 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待改变。

建议和措施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 牵涉部门多, 在目前监管体制下, 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针对宁河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经过认真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法制意识。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 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 逐步普及《食品安全法》的基本知识, 提高全社会知法、守法和公民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水平。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和社会公德教育, 熟悉并掌握必要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知晓本行业食品科学发展的动态和信息, 配备必要设备, 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 促进依法、诚信经营。要采取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对不同人群进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让食品安全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增强广大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对假冒、伪劣食品鉴别能力, 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 积极举报违法经营行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与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关系, 集中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 在各镇办建立健全和完善食品生产监管多级网络, 逐级建立食品企业档案和企业生产状况台账, 通过在村委、居委聘请义务监察员的办法, 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社区的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打击、早控制, 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和动态, 对造假窝点实施稳、准、狠的有效打击。同时, 通过分析评估食品安全的隐患, 在预警和控制上下工夫, 形成一个快速预警系统, 提前控制、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 防止有关事件的发生。

3、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 探索食品企业监管模式。质监部门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内对食品企业监管到位, 对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136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即1个原则:分类管理区别对待;3个方面:整治打击、监督规范、培育服务;6个方式: (1) 整顿———治理———打击, 重点针对市镇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加工点。 (2) 整顿———引导———治理, 重点针对销售大、用量多、制作要求简单、工艺低的地方传统性食品的小家庭作坊。 (3) 宣贯———监管———自律, 针对食品企业中的小规模同行, 通过协调, 力争发挥集中优势, 合作经营, 统一取证, 相互监督, 共同发展, 形成自律性规范的小型食品园区。 (4) 巡查———整顿———规范, 主要针对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证后监管方面下功夫。 (5) 评定———扶持———提升, 主要针对有一定规模和品种优势的生产企业。 (6) 服务———培育———创优, 主要针对本区域内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外源性潜力强、质量稳定的优秀企业。大力帮扶, 加速企业创优步伐, 为企业争创名优保驾护航。

上一篇:红安革命史与红安精神下一篇:新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