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中的人性光辉

2024-04-15

残酷中的人性光辉(共6篇)

篇1:残酷中的人性光辉

残酷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金陵十三钗》影评

作者:张丽贝

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摘要:南京大屠杀时期,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但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一名在南京谋生的美国殡葬化妆师约翰、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学生、14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间在恐惧与反抗中度过,人性的光辉却未曾泯灭。噩耗传来,女学生将面临日军的侵害。而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只为守护女学生洁净美丽的身躯与灵魂„„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女学生 假神父 妓女 金陵十三钗 人性的光辉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残酷又温情的故事,影片中有日军的残忍卑鄙、毫无人性,更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奉献。短短145分钟的电影,融汇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讲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囊括了爱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关爱。整部影片虽残忍却充满温暖,虽无望却充满希望,虽痛苦却含泪微笑,虽仇恨却又无比渴望和平。人性的光辉,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都会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哪怕在狂轰滥炸的炮火中、在鲜血淋淋的屠刀前、在日军最残忍的压迫下,人们的奉献、怜悯、爱和对和平的无限渴望,都不会因此褪色。影片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日军残暴的行径和战火纷飞的场面,而是影片中各个主人公之间的动人感情。原来,只有爱与美,才是敲击人类心灵的最强音,只有奉献与正义,才能永垂不朽。

《金陵十三钗》由严歌苓的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导演张艺谋。美国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给张艺谋推荐了男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好莱坞顶尖的乔斯•威廉姆斯战争特效团队,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该片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并获得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一项提名、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六项提名、第五十九届美国金卷轴奖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可谓鸿篇巨制。

1937年的南京,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一名正在南京谋生的嗜酒的美国殡葬化妆师约翰•米勒、一名负责照顾女学生的男学生陈乔治、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4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誓死守护女学生的安全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残酷施暴,却产生了各种各样动人的感情„„不出意外,这些风尘女子第一个晚上就放浪形骸的笑闹,其中最美丽也最充满诱惑的玉墨马上引起了约翰的注意。纯洁的像白纸一样的女学生自然不会接受这一群放浪的女人,争吵就发生在第二天的清晨,还在为女人们能否进卫生间洗漱争吵不休的她们,却毫无准备的遭到日军残酷的袭击。女人们躲进地窖,而书娟为不使她们免受日军侵害,领大家跑上了楼。日军残忍的施暴,女孩们痛苦的声嘶力竭的哭喊,拼命反抗却不能阻止日军残忍的暴行„„一切一切,深深触痛了约翰善良的心。此时,约翰毅然决然承担保护女学生的重任,不惜牺牲生命,想尽一切办法救人,然而却不能阻止日军变态的行径。此时,守护女学生的李教官解救了所有的人,他智慧杰出的利用手榴弹歼灭了所有敌人,保护了他付出一切守护的女学生,自己却与日军同归于尽。正在大家惊魂未定之时,日军的部队包围了教堂,虽然这次前来的日本军人承诺不再伤害女学生,大家却仍十分恐惧与痛苦。接下来的几天中,妓女中的豆蔻和红菱逃出教堂,一个只为拿琴弦给将死的少年浦生弹奏一曲,另一个只为取一副翡翠耳环,结果却惨死在日军的凌辱之下。约翰为救大家开始修卡车,却苦于没有出去的通行证。时间在恐惧与抗争中流逝,这几个人之间却产生了互相的感情与关爱,约翰也深深意识到了他身上的巨大责任。而他也和沦落风尘却美丽善良的玉墨产生的美好的爱情。然而,教堂不是永远的净土,噩耗传来,日军要去女学生参加宴会,为他们演出,可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路一去不返。纯洁的女孩们一定会被玷污、会失去美好的一切甚至生命。约翰心急如焚、心痛难忍,却毫无办法。女学生们为免受其辱,决定自杀。在这个时刻,这些风尘女子却决定代替女学生,为她们赴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只为守护女学生洁净美丽的身躯与灵魂„„

在我看来,这部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有四个最大亮点。

其一是影片中的语言:整部影片,由南京话、英语、日语组成,没有一句常规应有的普通话。为了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也为了展现秦淮女子的温婉,张艺谋坚持每一句中文台词必须用南京话讲述。为此,真可谓大费周折,会说南京方言又符合影片角色的演员少之又少,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经过无数次全国各地的寻找,终于实现了整部影片的中文台词皆是秦淮方言。这一切,都是为了扑捉那个时代的特点,为了献给观众一份真实与感动。而这正给影片带来了细致与精彩,引发了中国观众的深深共鸣,更为电影注入了秦淮水乡的温柔与婉约。

其二是影片结构上的亮点。整部影片的故事叙述是由女学生孟书娟的旁白讲述为口吻,以书娟的观看凝视为视角,而这正是导演的精明所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拥有纯洁无暇的心灵,经历了最暴力残忍的战争,没有记住残酷,却记住了美丽。她看到了军人的气节与无畏、殡葬化妆师的关爱与怜悯、男同学的负责与无私,甚至那些秦淮烟花女子的勇敢与美丽。我们通过女孩纯洁的双眼,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看到的是美丽与温暖。我们愿意忘却痛苦,记住美丽,这似乎是人类的本能。所以我相信如果活到今天的九十多岁的孟书娟,最后的记忆应该还是美好温暖的,因为只有美好与感动,才会永存心中。

第三个亮点是影片对细节的描绘。导演对一些微小的细节进行的细腻感人的描绘,是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比如为保护女学生的军人藏身纸店,最后和日军同归于尽,巨大的爆炸声中飞出五颜六色的纸。而孟书娟透过玻璃看到这个爆炸,像天空中开了一朵美丽的花。这种写意在战争片中很少见,却无比感人。比如在日军残忍的在教堂侵犯女学生,假神父约翰被打倒在地,正天旋地转之际,一个女孩就坠落在他的眼前,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他近在咫尺的地方毁灭,鲜血从女孩的头上流出,约翰痛苦、无奈、仇恨和深深悲哀的眼神,和忍不住落下的眼泪,像一把利剑直插观众内心。再比如一名妓女红菱逃出教堂,只为寻找一副翡翠耳环。当她在危险的境地中竟然还戴上耳环在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容颜,露出娇艳的笑容时,那一刻觉得她真的美到了骨子里。她的容颜、身体、灵魂都为了美丽存在,她活着一天,就要美丽一天。虽然最后惨死在日军的凌辱下,虽然她只是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女人,谁又能说她不是美丽的、不是美好的呢?„„动人的细节太多太多,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用心的细节描写,使得整部作品丰满动人、感人至深。第四个亮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是整部影片的立意。该影片的意义不是为了痛诉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也不仅仅是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而是为了从残酷中看到人性光辉,从痛苦中升华爱与美好。的确,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日军的残忍与罪恶,那些令人不忍目睹的残酷场面和那些毫无人性的变态罪行,让我们愤恨与心痛,但是让我们记住的、令我们感动的,是女学生、陈乔治、李教官、假神父约翰与秦淮河女子这些美好的人,是他们之间互相的帮助、互相的付出、互相的爱。李教官为救女学生英勇就义,女孩为使避难妓女免于暴行而不进入地窖躲避,约翰为了这些美好的女子不惜付出生命,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而代女学生赴死„太多太多,正是这些闪烁的人性光辉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我们痛恨战争,战争会使人变成魔鬼,世界会因战争充满残酷与痛苦。但是,即使如此,残酷中依然闪烁人性光辉,痛苦中依然拥有爱与美好。残忍的恶行戳痛我们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抚慰我们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要战争、我们渴望和平;所以我们明白:罪恶不能掩藏美好,残酷不能阻挡正义,只有人性的光辉才能解救这个世界,只有和平、美丽、奉献与爱才能永存。张艺谋的超越还表现在他对光和色彩的运用。本身就是摄影师出生的他,多光影有极强的把握力。灰暗的整体色调带有明显的历史质感与那段特殊的日子的黑色记忆,艳丽的教堂玻璃,华美的丝绸旗袍,在一片废墟中闪现的明亮色调养象征希望与光明,战争中最美丽的人性闪光点就在那些曼妙身姿中一点一点显露出来。让人难忘的还有女学生和和妓女们在发型、服装颜色等方面的强烈反差和对比。那张女学生冷眼看着妖艳扭捏的妓女背影的照片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不用言语废话,看照片就知道她们的身份了。蓝色大褂的单纯和华丽旗袍的艳丽暗示这这两群人的身份和经历。这两群在服饰和外形上强烈对撞的女性群体却被命运之神安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反差和矛盾,却在灭顶之灾面前互相融合、彼此付出,甚至为他人慷慨赴死,真的不得不感慨人性的伟大。

然而几次优秀的场面也让人心灵震撼。首先是巷战。短短一段巷战场面,惨烈、细腻,点面结合,窄巷残垣断壁形成的拥挤和压迫感,与惨烈的爆炸枪战场面,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爆裂感。其次是几次出现的彩色玻璃被击穿、破碎。这些彩色玻璃在阳光穿透、被枪弹击穿以及被摔碎在地时那几个特写镜头,所产生的美感、视觉刺激几乎让人瞬间窒息。日本人到达教堂外射出的第一枪正好击穿彩色玻璃,枪子打在一个女学生脖子上。随着彩色玻璃的破碎,阳光霎时从破碎的玻璃口穿透进来,照在被枪击身亡、身上流着血的女学生身上,这种瞬间产生的声效和视效,给了观众一个猝不及防。日本兵击穿彩色玻璃打死女学生,营造了一个紧张不安的气氛,牵动着观众的心跳,直到鬼子进了教堂,欲对女学生进行非礼时,视觉又移到了彩色玻璃那儿,这次,李教官借助日本鬼子击开的玻璃空隙,一枪击毙非礼女学生的鬼子,这是彩色玻璃导出来的第二个高潮。最后,十三钗青楼女子被日本兵拉走前,摔碎彩色玻璃,慢镜头下的玻璃撞地,玻璃碎片四溅,画面视觉非常唯美给力,让人从这些碎片中感受到了十三钗内心的那股强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钗们把玻璃当做匕首藏入衣内时,彩色玻璃完成了它神圣的使命。彩色玻璃所隐含的语言和情感要比任何口号和说教抓人得多。这个道具的运用,不但体现了张艺谋一贯的画面长处,更是一个堪称经典的点睛之作。这些彩色玻璃诗意地存在,艺术地毁灭,绝妙又感人。

除了发生在教堂中的故事,影片还采用了大量的平移镜头与慢镜头去展示战争的残酷,溃退的国军战士为了几十个女学生放弃了出城的机会,毅然决然留下守护女孩们的安危。特别是那个用自己身体掩护爆破手冲向装甲车的情节,年轻的战士一个一个的倒下,纷飞的热血和坚定的眼神,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武器装备不如日本人,军队素质不如日本人,可是我们还有血性,还有一条命可以去拼,可以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去阻挡外来入侵者,去守护自己的家园,去守护自己的亲人!

在故事的主线外,影片另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是:妓女和女学生是否不同?如果没有,怎么能用妓女的命去换女学生的命?影片中,约翰提出了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但仅仅是以陈乔治的一句“没有别的办法”就轻易带过。电影本身没有给出更多的思考和解释,是因为无论是张艺谋自己,还是整部电影,都无法对这一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必须留给每一位观众自己去思考。但在留给观众之前,影片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实在太过短暂且不够深刻,因而是这一厚重的命题就这么轻易的从观众眼前滑过,并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一个稍显不足之处。

当然,影片中还有很多感人的情节,令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群秦淮河女子最后演唱的那首温婉动听的秦淮。一首《秦淮景》,唱的是九曲回肠、妩媚动人,看着十二位即将赴死的美丽女子,听着婉转温柔的秦淮名曲,那一刻,真的被这群奇女子深深折服。谁说她们无情无义,我眼中的她们善良勇敢;谁说她们浮躁浪荡,我眼中的她们温柔美好。她们都是美丽的鲜花,绽放在战火纷飞的土壤,却仍旧难掩其美好灿烂。妓女也是人,都是苦命的人,每一个妓女背后都有一个凄凉的故事,每一个妓女心里都有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可是,她们从来都缺乏理解与悲悯,总被人鄙视、唾弃。为什么有人要冒死去找琴弦,为什么有人冒死去找耳环,为什么有人赴死不忘小猫,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解救女学生而踏上死亡之旅?谁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历来被中国人蔑视的,看似最市侩、最自私、最软弱、最卑微的妓女,在杀戮战争的硝烟里、在血流成河的废墟中,绽放出了了最动人炽热的光辉和充满了救赎与反抗的人性光芒!还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影片中,对于一般是最丑陋的角色的日本翻译官,都给予了一分为二的看待。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卖国与无耻,也看到了他的无奈与痛苦,给予了他难得的尊严与温情。这更切合了本部影片的主旨——战火中闪烁的人性光辉。而从日军灭绝人性的残酷行径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引起的是深深的感触和反思。战争让人变成了魔鬼,所以我们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所有我们顽强抵抗,誓死捍卫我们的家园!

在影片的结局,约翰带着女学生走出了南京,卡车行驶在大路上,前方似乎没有任何阻碍。我们愿意想象她们一定去了安全的地方,躲过了日军的侵害。而,女人们呢?她们的命运呢?她们面对的一定是残酷的侵犯甚至死亡。但是谁又愿意这么想,我们无比希望她们同样能获得安全与幸福。也许就像玉墨说的:“有时我们反而不想知道真相。”感谢张艺谋,感谢他在这里结束了故事,没有往下叙述,也没有以字幕的形式给出每个人的命运和结局。于是,观众们祝福与担忧中反复回味这个故事,更加意蕴深长。影片最后镜头中,贝尔神父眼眶中如释重负却又百感交集的泪珠,已滴在了每一位观众心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待地下的火燃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并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女孩们是美的,她们纯洁善良,像洁白的百合,冰清玉洁;秦淮河女人是美的,她们美丽动人,像鲜红的玫瑰,温柔妖娆;化妆师约翰、男学生陈乔治、军人李教官,都是美的,他们都是勇敢的战士,守护世界上的美丽与温暖。他们也许已经死去,但是他们却从未离开!看完整部影片,我们记住了爱与美,体会了温暖与希望,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理解了奉献的伟大,我想,这才是这部影片的最大成就。

篇2:残酷中的人性光辉

“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认真聆听着电影《雨中的树》朴素无华的歌词和优美难忘的旋律,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思考和刻骨铭心的感动,我哭了……

《雨中的树》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影片,事迹朴实感人、令人信服,形象让人亲近、可学可比,精神辉映时代,那就是“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影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片断,充分展示了一个人民公仆的崇高情怀和职业操守,更折射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人性的光辉。

看完电影《雨中的树》,仿佛觉得一个伟大高岸人物形象就矗立在我的面前,一段段真实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惊天动地感人的场面,撞击着我心灵的脉搏,使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灵魂又一次得到了净化。瞬间,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感,我深深地被感动了,感动得热泪盈眶,感动得欢欣鼓舞。

李林森,他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颂扬,去赞美……,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想着组织、挂着百姓、惦着部属、念着同事、记着家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行动成了歌曲中最明了的解说,狂飙的激情在工作中体现,反映出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为人民公仆最具光辉的经典。他就是为党和人民做出无私贡献的背影,一棵永远不倒的参天大树!

李林森,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深刻的哲理和意义,无不饱含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因为那是一种思维,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作风,一种胸怀,一种气魄,一种执著,一种牵挂,一种关爱,甚至更是一种感动,对我们做人做事、学习生活都是有很大的触动,并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引领意义。

一个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人,李林森却过早地离开了美好人世,过早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过早地离开了他熟悉的朋友同事,过早地离开了他亲爱的亲人,过早地离开了他幸福的家庭……,但他42岁的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历史长河中某一特殊的焦点,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焦点,他它时刻被放大着,被扩张着,被宣传着,被影响着,被颂读着,像一股股沸腾的血浪,充满了每一个毛细血管甚至整个躯体,使我更加增添了生命的力量,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回想起电影中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和一句句耐人回味的歌词,那就是李林森简单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简单得就像一张薄薄的白纸,没有一丝现代的污染。诚然,简单中拥有哲理,简单中拥有真情,简单中拥有关爱,简单中拥有无穷无尽的情感、牵挂和思念。就是因为他简单,才做出轰轰烈烈不简单的伟大壮举,用其一生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感谢电影《雨中的树》,让我又一次沐浴了那个平凡而崇高的人精神的光华,又一次沐浴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人性的光辉!

“没有语言,却是本读不完的书;不是音乐,却拥有动人的音符;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生命把根脉深植在脚下的热土……”,朴素无华的歌词和优美难忘的旋律又萦绕在我的耳边,久久不散,久久不散……

篇3:残酷中的人性光辉

莎士比亚说过:“脆弱, 你的名字叫女人。”潜意识里, 我们总觉得女人是个在灾难面前只会哭泣的动物, 然而, 在《南京!南京!》, 我们看到的却是女人的另一面。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 女性基本上是处于弱势的群体, 承受着屈辱无法抬头, 无法言说。但在《南京!南京!》中, 女性虽然难逃被蹂躏的命运, 却跳脱了单一扁平的形象, 多了一份伟大与坚强。当然, 这种强势并不是她能杀多少日本鬼子, 不是她在战场上多么奋勇杀敌, 而是女性内心的一种伟大的情愫, 柔美的女性和法西斯的刺刀形成强烈的对比。其中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很有代表性, 每一个身上都担负着不同的意义。所以这部片子中无论是高圆圆饰演的难民区管委会委员姜淑云, 还是秦岚饰演的唐太太, 或者是舞女小江, 在她们的身上, 我们不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 更能感受到苦难中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高圆圆在《南京!南京》中饰演一个美丽的中国女性姜淑云, 是本片中重点刻画的女性。在影片中, 她的信仰和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事开始时她是一位教会学校的教师, 内心刻板而傲慢, 甚至有些孤独。但在南京大屠杀中, 她的人生被彻底粉碎了。姜淑云充当的是安全区的领导者、教导者和保护者, 她以柔弱的身躯和日本强大的侵略进行抗争。一开始, 她认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全可以在这样一场巨大的人道灾难中改变战争的方向。她充满自信, 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化身, 是正义的代表。比如不让中国方面的武装人员进入学校躲藏, 因为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拯救难民营中的平民百姓, 但是她逐渐被血的事实 (如目睹日军撕毁承诺) 震撼, 最终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转变。她自始至终都是以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出现, 不怕死地和日军进行抗争, 她责难日本军官, 她安慰被强奸的妇女, 她换头巾三次救人, 相信每一个看到此剧的人都会惊呼:“这个人怎么敢跟日本鬼子对抗?”姜淑云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还不在于她一次次地和日军周旋, 也不在于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多一个人, 而是她被日军抓住带回军营的那一刻, 她向一个懂英语的日军军官说了一句:“Shoot me!”姜淑云知道她被抓去所面临的命运:被强奸。作为一个知识女性, 姜淑云也是讲究清清白白地活着, 清清白白地死去的。她不怕死, 可是不愿意那样没有尊严地死去。为了能够有尊严地赴死, 她向一个只见过数面的日本军官求助。最后, 这个日本军官帮助她实现了这个愿望, 她终于可以有尊严地死去。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抗争, 当柔弱的身躯无法和强大的力量抗衡的时候, 这便是最后的反抗。正是这个美丽形象的消失, 令日本军人角川最终醒悟、崩溃, 自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姜淑云的倒下, 正是南京残存美丽的破灭, 正是南京最哀恸的歌哭。她一生都有着崇高的信仰, 即使绝望, 也始终不会放弃传播希望的种子, 在被日军架走的那一刻, 她的面容仍是不容玷污的坚定, 她以灵魂和生命让南京人民觉醒, 她的一生诠释了女性的伟大。姜淑云是一个拯救的自觉者, 她不同于其他三个女性角色, 姜淑云形象绽放的是知识者原本应有的理性、人道主义的光芒, 更是寄托了影片的精神气质。

陆川多次说过, 姜淑云的原型是向西方世界披露“南京暴行”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张纯如在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威胁下, 精神抑郁, 自杀身亡。一个人在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抑选择离开人世, 她是如何能忍受和重整屠杀中每一个亡灵的哭诉?如何去审视这些人类罪恶的发生?如何重现中国人曾面对的巨大的恐惧和残酷?陆川着意刻画的姜淑云正是一个被置身于历史现场的张纯如, 这也许更值得深思。

如果说姜淑云的抗争是自觉自愿自发的, 那么小江则是在目睹了血雨腥风之后展现了心灵的升华。江一燕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位风尘味十足的舞女小江, 影片伊始, 她的几个微小的市侩言行, 使其舞女身份彰显无疑。她刚出现在影片中时是一副“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样子, 依然烫着发染着指甲, 而日军当时已经丧失了人性, 见到妇女就强奸。拉贝保护下的难民区中的所有女性都要把头发剪掉, 换上男人的衣服。小江却不愿意剪掉自己的头发, 还说“仗打完后还要靠它吃饭呢!”此时的小江是让观众感到很不舒服的存在, 及至后来她被日军强奸之后的哭泣, 或多或少有一些让人感到自作自受。小江的形象的转变是在日军要求拉贝从难民区交出一百个妇女, 以换取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时候。姜淑云在台上悲痛地讲出日军的这一要求, 并希望有人能够自愿站出来以自己的牺牲去换取更多的人活下去。小江表情肃穆, 第一个缓缓举起手。此时的她那么坦然和勇敢, 让其他的人感受到了一种勇气, 用自己换来大家的片刻安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舞女的良知, 我们看到了《羊脂球》里的妓女, 看到了《罪与罚》里的妓女, 看到了《茶花女》中女性追求的真挚的感情。一个个的妇女走了出来, 她们被带走的时候, 小江转过头来看姜淑云, 她的眼中满含着泪水同时也充满着骄傲, 就是这个镜头被评为《南京!南京》最美的瞬间。小江这个爱美到有些偏执的舞女, 最后用这样的举动向观众, 同时也向电影中的日本鬼子证明了自己高贵的灵魂, 展现了中国底层女性让人敬畏的人性光辉。在小江她们举起手的刹那, 历史为她们停驻, 那些女性正是挣扎在黑暗的生死之城最善良的光辉, 而那一个个坚强与勇敢的举手, 也正是中华民族从不曾放弃过的抵抗之手, 战争不仅仅是英雄们的牺牲, 也有弱女子们的抵抗。

秦岚饰演的唐太太是南京惨案中另一种人的代表, 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典型的上海女性。她是一个精致小巧的上海女人, 自小家境良好, 上过学, 算是知识分子。她在嫁给唐先生之后也基本上是过着吃穿不愁的日子, 平日里除了照顾家人之外, 就是搓几圈麻将。唐太太虽然读过书, 但对于民族大义这些东西却并不了解。南京城破之后, 她因为丈夫唐先生在拉贝身边工作, 并不担心日本鬼子的侵略会对她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尽管南京城已经是枪声炮声杀声喊成一片了, 唐太太仍然和“麻友”们在搓麻将, 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意思。她对战争最直接的恐惧是在之后日本鬼子大范围的强奸事件发生之后, 连唐先生心里也有些没底了, 唐太太不免对日本鬼子以及拉贝没有了期待, 乖乖地剪短头发换上男装。在此之后, 唐太太又经历了女儿惨死、小妹被日军带走下落不明等一系列事件, 对战争终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 她终于有机会和唐先生离开南京, 唐先生却决定留下。离别的时刻, 依旧还是生活中简单的话语, 互望着相对的铁丝网, 垂泪。唐太太明知道他这一去所面对的结果, 却不说一句话挽留。她明白唐先生此时心中所想, 因此她只是哭, 只是用一句“好好吃饭”表达她对丈夫的爱。唐先生死后, 唐太太带着身孕, 带着生命的希望和母性的尊严离开了南京, 此时她心中已经懂得民族大义和战争。唐太太的命运给人一种无奈感, 流露出的是饱受煎熬之后努力让生命延续的力量。

姚笛扮演的唐小妹在电影中出场虽然极少, 但是她的美丽是最独特的。唐小妹是一个犹如小雏菊般清澈纯真的少女, 面对凶残的战争, 稚嫩如雏菊般的小妹无奈地被摧毁。相比于同样被抓去做慰安妇的小江, 唐小妹似乎更被动。小江用那一个勇敢的举手将一束中国女性无限圣洁之光射入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中, 而小妹就没有小江那样锐利的光芒, 小妹原本拥有美好的青春, 就好像她仍然无忧无虑地教小朋友唱越剧一样, 小妹无法预知也根本想不到在她面前的是一场暗无天日的灾难。在开始的时候, 她作为唐先生和唐太太“生活的一部分”潦草出场, 还不及观众看清便退场。之后也有过数次露面, 均未有鲜明的形象。整部影片中, 唐小妹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清唱越剧的两场戏。第一次唱是在难民区中, 她剪了短发, 穿着男装对着一帮小孩们拉开了阵势, 声音清脆身段袅娜地唱起了越剧, 像一朵开在血雨腥风中的花朵。唐小妹在唱越剧的时候仿佛忘了战争, 一帮小孩也看得起劲都跟着她学, 就连门外偷看的日本鬼子都被她吸引。第二次唱越剧是在她被日本鬼子带走并强奸之后, 此时的唐小妹已然崩溃疯癫了, 她穿着大大的棉袍, 在日本鬼子驻地的门口唱起了越剧。这段越剧和先前的已经大不相同, 似乎是受了莫大侮辱之后的控诉, 更像是惨遭迫害之后的悲怆哭泣。唐小妹前后两段清唱越剧尽管唱段一样, 但是她所唱出的内容却不一样了, 一样的唱词, 一样的唱调, 不一样的味道。如果说前一段仍然是歌唱小妹青春无限好, 那么后一段就是控诉战争多恐怖。

《南京!南京!》中这些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为当时南京这个阴云密布的死城抹上了一缕明亮的颜色。比较而言, 《南京!南京!》中的男人形象, 除去一开场就牺牲了的陆剑雄和故事的后半段的唐先生外, 其余几乎所有的男性形象都令人感到耻辱和绝望。相对于其他同类电影, 《南京南京》站在女性角度看战争, 这更增加了影片的可视性。在战争到来时, 在遭遇屠城时, 军队已然不在, 父兄夫子已然被杀, 女性们所依赖的山坍塌了, 这时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走出自我的世界, 撑起一片天空。姜淑云、唐太太、小江、唐小妹是《南京!南京!》黑白画面中四朵不同颜色的花朵, 她们像傲立的寒梅, 芬芳的丁香, 妖娆的罂粟, 纯洁的雏菊, 而她们四人所代表的坚强勇敢、善良宽容的中国女性的精神品质也成为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中那座死城的希望之光。

摘要:陆川导演的作品《南京!南京!》公映以来受到很多关注。本文就影片中处于战争漩涡内的四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指出她们所体现的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关键词:《南京!南京!》,女性形象,人性光辉

参考文献

[1]金一虹.南京大屠杀中的性暴力及性别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 2008, (05) .

[2]吴跃农.张纯如与《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J].中华儿女 (海外版) , 2005, (01) .

[3]经盛鸿.不屈的南京民众——沦陷时期南京市民的自发抗日斗争[J].南京社会科学, 2005, (08) .

篇4: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一部灾难片的传世与否,不是看投资多少不是看演员演技有多出色,也不是看特效做的有多炫目。关键是看导演与演员的内心,是否有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足够敬畏,能否在电影中展现人性的光辉。当主人公在面对看似不可能回转的逆境时,是否迸发出了不屈的反抗。越是在逆境中越能看出人类的伟大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说的那句话“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因为我们相信人性的光辉,是所有灾难也无法磨灭的。

淹没在深海中的旷世奇恋《泰坦尼克号》

提起史上著名的灾难片,口碑和票房双高的就数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世纪灾难片《泰坦尼克号》了。男主角杰克是一名流浪画家,女主角罗丝是一名贵族淑女。杰克靠赌博幸运地挤进了三等舱,罗丝则和自己声名显赫的未婚夫登上了头等舱——他们邂逅在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豪华的游轮上,这本该是场美好的邂逅,如果不是那该死的冰山……

但至少爱是真的,她厌倦了上流社会的势利空虚,向他吐露心中郁闷:“我觉得这生不外如此,就像已经活了一辈子似的。无数的宴会舞会,游艇赛,能接触到的都是思想狭隘,有口无心的人。我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他告诉她:“享受每一天,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快快乐乐地活每一天,不为虚荣压抑自己的本性,不让礼教束缚自己的梦想”。他让她的脸重新拾回了久违的微笑她则决定放弃一切荣华安逸的生活永远跟随他……

可是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游轮撞上了冰山,船体倾覆,折断。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在危急之中,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更加分明。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

其实现在看来,《泰坦尼克号》的制作并不是最出色的,当年看起来气势如虹的特效场面也早已经被无数后起之秀超越了但影片中荡气回肠的恋曲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正是影片对罗丝和杰克不同凡俗爱情的着重刻画,使它比一般灾难片多了一些人文主义的厚度,成为了灾难片历史上不可绕过的永恒经典。

末日来临希望永存《2012》

除了《泰坦尼克号》,近年来最经典也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灾难片,莫过于2009年上映的末日题材影片《2012》。2012年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玛雅人的预言即将实现,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2012年12月21日,地震、洪水、台风、火山喷发、无数灾难同时袭击了我们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强烈的地震伴随大量陨石的坠落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世界正在步入毁灭的道路。

电影主人公和众多家庭一样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知何去何从的他,突然想起刚认识的朋友查理提到过的方舟和地图,于是决定前往方舟基地——中国西藏,寻找生存的机会。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在经历灾难的生死考验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涌来的受灾人群。谁去谁留已然成为挑战整个人类的道德抉择。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类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人类终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

本部影片强调了人性比起灾难更加伟大的道理:人性战胜了灾难,但是,战胜也只是局部的,那些因为人性的贪婪自私而形成的“报复”,早已将人类的历史埋没。若干年以后,在好望角那个人类新文明的发源地,那个新文明的中心繁荣昌盛的时候,有没有人还会怀念前面那几个平凡的,代表着人类自私与无私贪婪与献身的祖先,他们曾经在辉煌之后,选择了不再逃避,而是面对恐惧,来获取未来后代的繁衍生存。

灾难是一种文明的结束,却也是另一个文明的开始。史书、宗教、文献早已将这种循环不息的繁荣与灾难重演的过程记录,并试图警戒后人,那么面对这部影片,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果这一切果真如此,如果这一切只是不会那么早来到但是迟早都会来到?如果真的是这样,你我应该做点什么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希望的种子抱紧她不要让她被黑暗吞没,这就是你我每一个人的生存希望。因为——希望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无穷力量。

美好人性能战胜灾厄《新海神号》

新年前夜,一艘豪华游轮载着欢乐的游客缓慢航行在北大西洋“平静”的海面上。巨大而奢华的礼堂大厅里,一场优雅的新年酒会正在进行着。当巨轮上的人们在茫茫的大洋之上尽情的欢歌笑语时,深不可测的洋底却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从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海啸。平静的海面上陡然掀起一道汹涌巨浪,船想掉头已经来不及,滔天巨浪从侧面迅速扑向毫无准备的“海神号”。瞬间,“海神号”被高达90英尺的巨浪压倒,底朝天倾覆在海面之上……

为逃离险境,众人同心合力在迷宫般的船舱中寻找求生的通道。然而,凶残的大海依然在肆虐,汹涌的海水不断在涌入船舱,为了生存,众人只得和时间赛跑。有人说“大难临头各自飞”,人性深处总有很多自私,胆怯的卑劣面,我们不否认,但最终要战胜困难还是需要众志成城。

《新海神号》中的大船被一片巨浪打翻,游客顿时乱做一团恐慌、无助,失魂,面对突入其来的恶难,各种不同层面的人性被淋漓展现,船长让乘客镇静自己却扔下话筒独自逃命。在逃难中有人因丧失信心而丢掉性命,也有人因为自私导致害人害己,最后成功逃生的是群冷静面对灾难的人,他们发扬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精神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最终成为沉船的幸存者。人性总是美好的亲情,爱情信任希望,信仰、勇敢这一切的璀璨光辉总能淹没人性的丑恶,战胜灾难。

众志成城团结拯救人类《彗星撞地球》

在弗吉尼亚里奇蒙天文实验室里14岁的里奥·贝德曼无意中发现了一颗不知名的彗星,后经证实这竟是一颗能给地球毁灭性打击的彗星。按照它的运行轨道,大约一年后便会与地球相撞,为了拯救地球,美国政府决定派遣爆破小组驾驶由美、俄联合制造的飞船“弥塞亚”号登陆彗星,试图用核装置引爆彗星使偏离轨道以阻止灾难。

然而由于对彗星结构分析的不够爆炸使彗星分成大小两块仍继续飞向地球“弥塞亚”号则在行动失败后与地球失去了联系。随着彗星与地球距离越来越近,人类已经无法阻止其前进。为了能够

nlc202309020131

使人类生存下去,政府不得不实行了最后的“方舟”计划。撞击的日子终于到来了,第一块小彗星以超过光的速度撞进了大西洋,倾刻之间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被海啸吞没。幸运的是,“弥赛亚”号几经波折又与地球取得了联系,宇航员们毅然启动核装置,无返顾地冲向随后而来的大彗星块……苍穹划过一片壮丽的流星雨人类终于得救了。

电影中最感人的是在灾难来临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全体民众万众齐心的景象。五个宇航员,他们都热爱生命热爱家人,但为了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生命,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无一人有异议。《彗星撞地球》中的灾难完全是飞来横祸,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在这种时候,人一方面会显得渺小,另方面却又可以以强大的精神力量超越这种灾害。这种超越有也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尽量减少灾难的危害,比如片中的人们造了地下避难所,又派遣了宇宙飞船去执行爆破任务,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力量可以超越这种灾害,在危难中人们显示出有序、悲悯和互相关照的精神,极大的凸显了人类的尊严和荣誉。

灾难让人重新审视亲情《后天》

《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杰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警告显然已经太晚。杰克霍尔博士急告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快向赤道方向撤离,该线以北民众要尽量保暖。

而就在此时,霍尔博士得知儿子山姆只身前往纽约去营救女友,决定冒险前往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救援行动。这时候灾难从纽约开始,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袭击。大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欧洲也在洪水之下不复存在。冰层和白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冰期时代开始了……

在这部典型的美国商业大制作中,除了惊心动魄的灾难奇观,不少饱含人文情怀的细节让人感慨,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中父子的感情。片中父亲与儿子的感情本来像大多数父亲与青春期儿子之间的感情一样,有些隔阂、误解。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影片最后父子情深的细节特别温馨。

现世代的末日未来世界的传奇《我是传奇》

影片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后传奇”时代。“传奇”应该是过往的东西,我们都是从传奇中幸存下来的人类后裔,但现在传奇超越了我们的步伐,走到了我们的前面:未知的病毒席卷了人类,百分之九十的人类都消亡了,剩下的百分之十里又有百分之九的人类变成了嗜食人血的怪物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行尸走肉,只有极少数的人类天生具有抗体。作为人类最后的希望罗伯特作为幸存者被惟一一个残留下来的任务驱使着,那就是使用自己血液中的免疫系统,寻找逆转病毒的方法,虽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但是他没得选择,因为他的时间就快用光了……

这部影片能让我们感悟人性之美的东西非常多,灾难后的影片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原来生命中有那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珍惜,只有到失去了才懂得惋惜。这部片子也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一部“不那么有名”的“灾难后”影片《人类之子》。和《我是传奇》一样,电影对灾难发生的原因不做过多的评析,而是设想灾难发生后如何应对。《人类之子》设想的是如果人类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个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能力——世界将会被绝望和颓废笼罩人们不再安心工作,到处是喊打喊杀的声音,世界面临疯狂与崩溃……这一类的灾难片从独特的视角,提醒我们,在我们身边或者就在我们身上就有很多美好、珍贵的东西要用感恩和珍惜的态度去面对去体会。不要等到一切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其实,灾难片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满足,更主要地还揭示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它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命运和生存环境的终极关怀与哲学思考。灾难意识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忧患意识。

正是有了这种意识,人类才能在同灾难的无数次抗衡中生存下来,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因此,灾难片给予观众的,不止是指向当下,更多是指向永恒,不止是个体的心灵震撼和宣泄的愉悦,而且是人类众生一体,永恒的思考和对生命力的体悟。

当然,笔者在文中提到的这些电影,只是世界灾难片殿堂中的几个代表而已,难免会挂一漏万,也难免会有遗珠。在此,笔者只是想探讨灾难片能带给我们什么?是感动?是震撼?还是更多思考?电影能让观众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关注一些人类生存的困境,能够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就已经成功大半。

我们也相信,人性中的光辉是任何灾难也难以磨灭的,人类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生生不息数十亿年,除了生存的技能外,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怀抚慰,爱与信仰的光芒会让人类社会阔步向前,只要我们保持反思,并付诸行动,任何灾难都难不倒我们,即使我们被打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篇5:人性的光辉作文

尽职尽责

他的名字世人皆知,他的事迹无人不晓,他就是吴斌。吴斌是一个普通的司机,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过着朴实而艰苦的生活。可是,祸从天降,在他行车途中,有一块五斤重的铁块飞入车中,直刺她的腹部。他忍痛将车放在路边,不顾自己的安危,指挥二十四名乘客脱险,他在生命最后的76秒,拯救了24条生命。然而,他却永远地长眠了。对此,我想说:“感谢您的恪尽职守,感谢您的不辞辛劳,我们永远把您铭记在心。”

在热烈的掌声,也超不过您生命的伟大;再深挚的祝福,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您的敬仰。但我们还回伸出热情的双手,为您人性的光辉鼓掌。我想,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坚不可摧,蒸蒸日上。

助人为乐

说起郭明义,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谁不知道他是当代的“雷锋”。郭明义无私奉献,扶危济困的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他一贫如洗,但却捐款12万;他并非身强体壮,但却献血6万多毫升。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让爱心的旗帜迎风飘扬。他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温暖,他对需要帮助的人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他的助人为乐温暖了每个人的寒冬。

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化,不管价值怎样多元,我们“性本善”的本质未曾有丝毫改变,我们助人为乐的厚德也源远流长。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安定团结,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为人性的光辉鼓掌吧!

大爱无疆

近年来,“寻找最美”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它的推出,让每个角落的真善美尽情展现。张莉莉是一个默默耕耘的老师,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让她昔日健全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不害怕狂奔而来的汽车,也不考虑冲向汽车的后果,只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用大爱挽救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女孩的生命。也许他再也不能站在三尺讲台,去给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讲授知识,但她无怨无悔;也许她再也无法培养祖国的栋梁,但她依然可以桃李满天下,因为师恩似海深。

社会在变,其实也未变。变的是面貌,不变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点点之爱,可以汇成广阔海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未来的中国将变成温暖的天堂。

篇6:人性的光辉作文

――题记

“持节云中怀汉志,牧羊北海望鹄归。”苏武,北风呼啸,你与冷月为伴,遥望中原,你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气节铭记于心间。面对卫律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你将荣华富贵抛之脑后,黄沙漠漠,渴饮雪,饥吞毡,是心中的抉择。在光秃的旄节上,闪现着为了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品格。那一刻,我看到了高尚的气节,流芳百世。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子,你用了多大的勇气才抵住官场上凛冽的寒风,踽踽而行。你眼看山河破碎,万念俱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是,汨罗江旁,你将头颅高高扬起,义无反顾,纵身跃入江中。这一跃,成就了人世间最永恒的坚守,在历史长河的那一刻,定格了千古志士的人性光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你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宿命死敌,后被围困于四面楚歌的垓下,面对着滔滔乌江水,你只要踏上那渡江的唯一的船,便可东山再起,雄霸天下。但,只因为八千子弟无一生还的愧疚在心中激荡,你止住了渡江的步伐,面对追来的敌兵,泰然自若,拔剑自刎。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缕不死的英魂。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苏武的忠心;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屈原的坚贞;在那一刻,我看到了项羽的豪迈。命运,掌握了洗牌的大权,可同时赋予了我们出牌的权力,也许,有人对于他们的“出牌”方式大为感慨,钦佩不已,但你是否看到他们身上闪现的光辉?

对!那便是人性的光辉,无论身处何处,他们身上总有着让人佩服的勇气和毅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做出令人惊叹的抉择。这,便是人性光辉的力量。

人生中,有太多的事不能如愿,有多少往事不能准时到站,但我们可以拥有人性的光辉,也许只要一瞬,一切都可以席卷而来。

上一篇:市“十一五”节能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节能工作安排下一篇: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