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2024-04-08

医学影像技术总结(共8篇)

篇1: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2012级《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48学时(理论+实验)的教学工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课程圆满结束。现将上半学年教学工作及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同文学院教务处及年级管理员的领导及支持下,遵从学院的管理规定,全面贯彻学院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所代课程的教学工作。二:备课方面:充分做好每一课时的课前准备工作,依照医学影像专业专用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大纲要求,参考相关的医学教材、查阅网络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PPT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二: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PPT课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理论与临床工作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本学期结束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1)基本掌握了影像技术学中的X线成像基础理论、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造影检查技术、软X线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体层摄影检查技术、放大摄影等检查技术的基本理论。(2)具有了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简单疾病检查、诊断的能力。(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办法。(4)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并具备日常维护的能力。三:医德医风培养方面: 培养并引导医学生热爱医学影像学专业,从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的转变,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的专职性人才。四:本学期学生取得的成绩方面: 出勤率达到了95%以上,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满意率85%以上;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全部合格,总分90分占到70%,60分-90分占到30%。从试卷上来分析,记忆性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五:体会与不足:(1)讲授时多举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各种检查技术的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2)利用各种条件,增加实习课的学时。(3)多督促学生并引导学生对医学知识广学、泛学、各个学科联系得学习。以上是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扬长避短,更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代课教师:李海霞 2013年11月

篇2: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第一章 总论

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 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3.X线的主要用途: ○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 ○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

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5.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

6.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是: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

7.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人工对比度。

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

9.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X线质、X线量、胶片γ值、灰雾。10.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

11.照射野: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

12.照射野<2cm*2cm时,散射线产生很少。30cm*30cm时散射线达到最大值,严重影响照片质量。

13.除去散射线的方法:○1抑制其产生(准直器和滤过板)○2消除已产生的散射线(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

14.滤线栅法的工作原理:在摄影时,将滤线栅(Grid)置于胶片和肢体之间,焦点至grid的距离与grid的铅条平行,一部分穿过铅条间隙到达胶片,另一部分照射到铅条上而被吸收。被检体发出的散射线因与铅条成角而不能通过铅条间隙,故而大部分被吸收掉,从而降低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大大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提高了照片的影像质量。

15.滤线栅定义:是将薄铅条(一般厚0.05~0.1mm)夹持在易透过X线的填充物(厚约0.15~0.35mm)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两面再附加铝板或合成树脂板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成为有一定厚度能吸收散射线的铅栅板。

16.X线照片感光效应的影响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和一些固定因素。

17.感光效应:指在X线摄影中,X线经过身体部位不同程度地吸收后,到达X线胶片而使胶片感光的作用。照片密度值是对胶片感光效应的定量记录显示。

18.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1变动管电压法○2固定管电压法○3自动曝光法○4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1.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2.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

3.颈部体表标志:舌骨--第4颈椎;甲状软骨--第5颈椎;环状软骨--第6颈椎 4.摄影技术操作中呼气与吸气的应用:○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2深吸气后屏气:肺部及膈上肋骨○3深呼气后屏气:腹部及膈下肋骨位置○4缓慢连续呼吸:胸骨斜位○5平静呼吸不屏气:躯干部位

5.拍摄部位厚度超过15cm时要用滤线器。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1.优秀骨骼片的条件:要求对比度好,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周围软组织等影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节及其间隙清楚显影;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各种X线征象显示清楚。

2.头颅后前位中心线:枕外隆凸

3.头颅侧位中心线:瞳间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

4.腰椎前后位中心线:脐上方3cm处,通过第3腰椎

5.腰椎侧位中心线: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cm处,通过第3腰椎

6.手后前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第3掌骨远端)7.手后前斜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8.腕关节后前位中心线: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9.腕关节侧位中心线:桡骨茎突

10.肘关节前后位中心线:肘关节中心(内外上髁连线中点)11.肘关节侧位中心线:肱骨外侧髁

12.肩关节中心线:喙突水平入射 13.踝关节中心线:内踝上1cm处

14.足部前后位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 15.足部内斜位中心线:第3跖骨基底部入射

16.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髌骨下缘 17.膝关节外侧位中心线:关节间隙

18.股骨前后位、侧位中心线:被检者大腿中点

19.一张合格的胸部照片:○1包括全部胸廓、肺野、肋膈角和下颈部○2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3双侧肩胛骨位于肺野外○4片内无伪影及异物等

20.胸部后前位中心线:T4水平入射

21.胸部侧位中心线:T4平面的侧胸壁中点

22.心脏及大血管右前斜位(第一斜位):40°~60°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用以观察心脏后缘情况

23.心脏及大血管左前斜位(第二斜位):55°~65°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观察食管及主动脉弓的全貌

24.腹部检查:立位查肠梗阻和穿孔,卧位查结石 25.MLO:乳腺内外侧斜位,最常用

CC:头尾位 26.乳腺的源像距多为40~50cm

第四节 数字X线检查技术

1.CR的成像过程: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的存档与输出

2.CR的参数选择: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能量减影

3.DR分为: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 X线成像、多些正比电离室(MWPC)等

4.DR一般参数的选择:脏器名称、kV自动或手动选择、固定方式或曲线方式选择、边缘增强选择、剂量选择、标记、骨的黑白显示选择、最大X线脉冲宽度选择、黑化度矫正选择等

第五节 造影检查

1.造影检查:人工将能吸收X线的物质导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称为~

2.对比剂引入的方式: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法

3.普通检查的硫酸钡剂:1稠钡剂,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呈糊状○2○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1~2○3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 4.碘过敏试验方法:1静脉注射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2眼结膜试验○3口○含试验○4皮内试验○5口服试验

5.胃十二指肠普通造影检查要点:○1立位观察胃泡内有无软组织肿块影○2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和贲门的情况,有无受阻、绕流、分流和走行位置的改变○3胃底壁的厚度和柔软性,在深呼吸下可看见胃泡的均匀膨大和缩小○4右前斜位观察贲门下的连续曲线是否自然○5仰卧位时胃底充盈钡剂,可显示其充盈相的轮廓;俯卧位时,胃底充气,可显示胃底粘膜,这些位置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6.小肠常规造影的一次服钡法:将混悬液200~300ml一次服下,先常规检查胃、十二指肠,后每隔15min检查一次小肠,1h后每隔30min检查一次,直至钡头到达盲肠为止(如服钡后6、8、12、24小时各检查一次,同时观察大肠,又称全胃肠造影)。

7.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适应症: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体温不超过38℃,白细胞在12*109/L以下,无明显的脱水、酸中毒者。一般发病在24h以内未绝对适应症,24~48h为一般适应症,48~72h为谨慎适应症。

8.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复位标准:可见气体进入小肠;回盲部肿块影消失;患儿症状消失,腹部柔软;安静入睡,血便消失;患儿复位后应留院观察。

9.静脉尿路造影(IVU/IVP):是利用对比剂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肾盂而使之显影的方法。

10.IVP的适应症: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畸形和积水;证实尿路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好膀胱镜检查者;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11.IVP操作步骤中注意事项: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1分钟内注完;注射完毕后5~7分钟摄第一片,15min摄第二片,30min摄第三片。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见陈松发的图片)

1.第四章 MRI检查技术

1.最基本的三种类型脉冲序列式:自旋回波(spin echo,SE)、翻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2.常用脉冲序列分类为:SE脉冲序列、IR脉冲序列、GRE脉冲序列、EPI技术。

3.TR: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下一次90°脉冲的时间间隔 4.TE: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获取回波的时间间隔 5.T1加权:短TR短TE;T2加权:长TR长TE;质子密度加权:长TR短TE 6.T1WI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NR,适于显示解剖结构;T2WI更易于显示水肿和液体,故更易于显示病变

7.在一个TR期间内由多次180°重聚相位脉冲获取的回波组成回波链,180°脉冲的次数称为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或快速系数(turbo factor)

8.TI(time of inversion):反转时间,在IR脉冲序列中,从180°反转至90°激励脉冲的时间间隔

9.IR的变异序列有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和STIR(短TI反转恢复)10.EPI技术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在一个TR期间内完成全部数据采集,则可达到最快的扫描速度,这一概念是EPI的基础。11.与图像质量有关的主要成像参数:○1SNR(信噪比)○2CNR(对比信噪比)○3空间分辨力○4扫描时间 12.CNR:是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即CNR=SNR(A)-SNR(B)13.空间分辨力:指图像中可辨认出相邻空间关系的最小物体的几何尺寸,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力。

14.人体内血管的流动状态有:层流、涡流、紊流和滞流。

15.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TOF)包括两种现象:高流速信号缺失和进入现象。

16.伪影:指MR图像中与实际解剖结构不符合的信号,可表现为图像变形、重叠、缺失及模糊等。

17.伪影的常见类型:运动伪影、混淆伪影或包裹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化学性匹配不良伪影、截断伪影、磁敏感性伪影、拉链伪影和交叉伪影八大类。

18.常用的MRI对比剂为Gd-DTPA(马根维显,钆喷酸蒲葡胺)顺磁性 19.对比剂的分类1生物分布性:细胞内、细胞外对比剂2磁特性: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对比剂

20.Gd-DPTA的特征:a.弛豫时间长 b.毒性小 c.安全系数大 d.细胞外分布 e.不通过正常血脑屏障 f.迅速由肾脏排出 g.在人体内结构稳定 h.具有高度溶解性 ◇◇21.MRI的绝对禁忌症:心脏起搏器、铁磁性或电子镫骨植入物、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止血夹

22.MRI的相对禁忌症:非心脏部位的起搏器如颈动脉窦起搏器、胰岛素泵和神经刺激器、导联线等,非铁磁性镫骨植入物、耳蜗植入物,怀疑在高场强MR中有可能开裂的修补后心脏瓣膜、体部止血夹以及生理依赖性监测器。还将失代偿性心衰、妊娠、幽闭恐惧症列入其中。

23.失超:超导线圈升温失去超导环境的现象。

24.MRA的主要技术包括:TOF法和PC法、CE-MRA和黑血技术。

25.MR水成像: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具有信号强度高、对比度大,在暗黑背景中含液解剖结构如胆道、囊腔等呈亮白高信号的特点。

26.MR水成像技术包括:MRCP(MR胰胆管成像)、MRU(MR尿路成像)、MRM(MR脊髓成像)、MR labyrinthography(MR内耳迷路成像)、MR sialography(MR涎腺成像)、MR salpingography(MR输卵管成像)

27.MRS:是利用质子在化合物中共同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现象,测定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技术。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

1.DSA原理:是将采集的受检部位未注入对比剂和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差值信号,再经对此度增强和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显示器显示。从而获得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背景组织,而只留下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

2.采像延迟:即先注射造影剂,后曝光采集图像。3.注射延迟:即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

4.注射流速: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s表示。5.注射剂量:指对比剂的总用量。

6.注射斜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速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流速。

7.注射压力:对比剂进入血管内做稳态流动的压力,单位PSI。8.DSA检查技术分类:静脉法、动脉法和动态DSA.9.IV-DSA: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行DSA的检查

10.IA-DSA:经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放置在靶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来显示靶血管病变的检查。

11.颈动脉造影技术: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导管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从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确定为颈内/外动脉后即可造影。

12.右冠状动脉分支:右圆锥支、右房支、右室前/后支、左室后支等 13.左冠状动脉分支:前降支、回旋支 14.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用Judkins导管

第六章 超声检查技术

1.超声诊断的基础:灰阶成像 2.超声的特点:无创检查(机械波)

3.超声的分级:强回声、等回声、弱回声、无回声

4.超声选择的频率:(单位为MHz)胸腹部3.0~3.5;浅表器官:5.0~7.5;婴儿心脏及胸部:5.0;颅脑及肥胖者:2.0~2.5 5.超声扫描的方式:扇形、弧形和矩形。6.超声灵敏度的调剂有:时间增益补偿 和 总增益

7.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接收信号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反射的声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多普勒效应。

8.超声观察的基本内容:定义】大小】外形】边缘轮廓】内部回声】后壁及后方回声】周邻关系】位置】活动度】多普勒超声检查。9.正常的脾脏的长泾为小于14cm,厚度男性<4cm,女性<3.8cm 10.前列腺超声检查使用的腔内探头

篇3: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分析

关键词:放射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分析

现在,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实现了创新, 其内容不断得到了更新完善, 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促进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从而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内容以及影像检查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

1 X射线技术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X射线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粒子流, 是一种电磁波。X射线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射线, 但是, X射线在与一些化合物的作用中能够产生荧光, 通过荧光可以展现出来;其能够在电场和磁场中发生偏转, 能够产生折射、反射现象, 其能够穿透物质, 但是X射线对不同的物质的穿透能力是不同的, X射线能够使人体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的现象, 对活体细胞会产生破坏作用。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器官病变的检查诊断中, 不同的组织器官对X线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受损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放射医学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 X射线影像不是特别清晰, 图像的分辨率是比较低的, 上世纪50年代之后, 放射医学技术实现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已经研发出了一定的成像系统。在上世界70年代, 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广泛的研发, 并被应用到X射线检查诊断中, 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将医学影像技术推向了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 磁共振等开始应用到医学的检查诊断中。这些影像检查诊断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 能够在使用中相互结合, 帮助医生对人体病变做出准确的判断, 及时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治疗。在一般的诊断中, X射线应用的是最广泛的, 几乎近80%的诊断都是运用X射线的。现在, 不同型号的X射线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小医院中, 在诊断中也开始使用X射线电视设备。医务人员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能够减少劳动强度, 并且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使图像更加的清晰。

2 CT成像技术

C T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computed tomograhy) 的简称, 是电子计算机与X射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首先设计成功的一种断层摄影装置。CT是借助X线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进行检查的技术, 其能够实现对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扫描。在CT成像中, 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 应用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对通过人体某一厚度层面的X射线量进行测量, 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通过显示器或者医用胶片将被检查人体组织器官的影像显示出来, 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将放射医学技术与CT成像技术结合, 能够运用数字影像进行诊断。数字影像的应用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变革。CT成像技术的分辨率非常高, 而且其能够实现三维的立体成像, 其密度分辨率也非常高。近年来, 多排螺旋CT影像技术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它是在X射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能够在大的范围内诊断, 而且诊断的速度快, 而且还可以借助后处理技术, 对人体器官和组织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 借助三维立体的图像能够分析不同层面的解剖结构, 不仅仅能够显示横断面, 还能显示人体某一器官组织的立体图形。

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的共振现象。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 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 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能量的物理过程。磁共振成像借助射频磁场使原子核产生磁共振信号, 通过磁共振信号建立被检查物体图像的一种检查诊断方法。核磁共振现象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 起初是被应用于化学的研究上, 建立了核磁共振波谱学。在上世纪70年代, 又有了较为完善的磁共振的理论, 从此磁共振原理被应用到医学中。为防止核素应用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在医学术语中被误解, 出现混乱, 现在一般都只采用磁共振术语, 不再使用核磁共振一词。磁共振不会产生放射性元素, 不会对患者产生危害, 一般应用于软组织的分辨中, 能使软组织的成像更加的清晰。

4 数字化摄影技术

数字化摄影技术即DR, 是应用X射线技术、电荷耦合器以及扫描技术等, 再结合平板探测器技术。该项技术总共有两类技术支撑, 一类是直接的结构类型, 还有一类是间接的结构类型。间接的平板探测器技术是结合硅层的, 有薄膜半导体形成的一个结构, 像信息存放在胶片上。直接数字平板X线成像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 即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把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 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DR系统主要包括X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影像处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5 介入放射学技术

现在, 介入放射学技术发展是比较迅速的, 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临床治疗中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从总体的质量上分析, 各类科室的诊断中都会涉及到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能够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其图像的采集系统也是运用了平板探测器和增强电视的。

6 分析影像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分子影像技术最初是用于纤维的分辨的, 具有极高的分辨能力, 而且其范围能够达到细胞层面和分子层面, 它是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结合了解剖学的相关原理, 能够从病理的角度去分析图像。分子影像技术使分子生物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结合, 二者起到共同促进的效果。在2000年, 分子影像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 其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在活体的检测上应用, 通过对影像的定量分析, 能够展现生物过程。到目前为止, 核医学成像技术是借助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原理的。

7结语

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提高病情诊断的精确性, 确保医生能够利用准确诊断结果使患者得到最科学的及时有效的治疗, 防止病情的耽搁。医学影像学技术融合了各类学科, 在计算机技术和物理学原理的基础上, 实现了高速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也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高科技的交叉点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能够使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 在综合的交叉点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使学科的方向更加的明确。

参考文献

篇4: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关键词】 传统医学影像;发展趋势;现代放射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40-02

传统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 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而现代放射技术 是物理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手段。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 展,以胶片为主要方式的显示、存储、传递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 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日益完善,是放射医 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勢。研究现代放射技术与传统放射技术的 关系,对于提升放射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各 位同仁共勉。

一 传统计算机 x 线摄影的形成及发展

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由于计算机断层技 术的出现使飞速发展的医学成像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到了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除了 x 射线以外,超声、磁共振、单光子、正电子 等的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大量出现。 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优势互补,能为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提供越来越详细和精确的信息。所以,在现代的医院中全部图像中 x 射线图像占 80% ,成为了目前医院图 像的主要来源。因此,在20世纪 50 年代以前,x 射线机的结构简 单,图像分辨率也较低。而在 50 年代以后,分辨率与清晰度都得 到了改善,患者受照射剂量却减小了,从而使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照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各种专用 x 射线机不断出现,常规的 x 射线设备正在逐步被 x光电视设备所代替,它不仅降低了患者的 x 线剂量,而且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又为数字图像处 理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 x—ct 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标志了医学影像设备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里程碑——ct 的问世被公 认为伦琴发现 x 射线以来的重大突破。运用扫描并采集投影的物理 技术 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是以测定 x 射线在人 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并采用一定算法,经计算机运算处理,求 解出人体组织的衰减系数值在某剖面上的二维分布矩阵后,再转为 图像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现建立断层解剖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三磁共振成像的起源及优点

早在1946年block和purcell就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并应 用于化学分析上,而形成了核磁共振波谱学。1973 年lauterbur 发表了 mri 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现在已将核磁共振成像改称为磁共振成像,是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 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它无放射线损害,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无骨性伪影,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对 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四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优势

现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将造影部位注射造 影剂的影像转换成数字形式贮存于记忆盘中,称作蒙片。然后将注 入造影剂后的造影区的影像也转换成数字,并减去蒙片的数字,并 将剩余数字再转换成图像,即成为除去了注射造影剂前图像上所见 的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

五现代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逐渐成熟

数字 x 射线摄影的成像技术包括平行板检测技术、成像板技术和 线扫描以及采用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等技术。平行板检测技术 又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结构类型。成像板技术是代替传统的胶片 增感屏来照相,然后记录于胶片的一种方法。直接 f 结构主要是由 非品硒和薄膜半导体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间接 ffrr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品硅层在加 tftr 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线扫描以及电荷耦合器或 cmos 器件 等技术结构上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 ccd 或 cmos。

六新型技术分子影像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今天已具有 可视范围已扩展至细胞、分子水平的显微分辨能力,从而改变了传 统医学影像学只能显示解剖学及病理学改变的形态显像能力。由于 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现代分子影像学的 物质基础。20 世纪末期提出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活体状态下在细 胞及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到目前 为止,分子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核医学、mri 及光学成像技 术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由于诊治兼备的介入,放射学已深入到 了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因此,现代分子影像学应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学研究。

七影像技术学影像诊断学的交叉结合

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影像诊断学是影像技术学最为邻近的学科。前者将信息与知识、经验结合,着重于信息的内容,根据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结构的辨认及病变的诊断;后者则致力于解决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及研发新的 技术方法,所以,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此,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离不开影像诊断学更密切地沟通与结合,将为提高、拓展原有 成像方式及开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贡献。

篇5:医学技术学院2003年工作总结

经过全院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尽职尽责,辛勤劳动和创造性的工作,我院顺利的完成了全年预期工作目标,在教学、学科、科研、学生、党政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教学工作

1.实施完全学分制。调整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计划,并修改教学大纲,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2.开展双语教学,增开选修课,推行导师制。基本完成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以及各课程大纲的修订。

3.开展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制定品牌专业建设目标,分解项目、责任到人、落实具体措施、完成目标。2003年医学检验专业已获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4.教材建设。完成品牌专业1~2本精品教材,编写《检验医学实验技术》、《临床医学检验》教材,完成成人教育卫生部专升本7个人次的教材编写工作。学院完成教材及专著共33部,其中人卫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23部,主编5人次,副主编5人次;有3本教材被评为校精品教材。目前有4本教材正在申报校优秀教材。

5.多媒体建设。重点建设1~2门优秀多媒体课件,在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生化检验等课程中,争取2003年完成,保证2004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使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基本完成,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及比较医学影像

诊断图像”(JGW009)获学校重点资助项目。

6.优秀课程建设。继续做好院级优秀课程的建设工作,遴选了院级优秀课程或建设课程2~3门,为来年申报省级(或校级)优秀课程作准备。《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课程在评为校级一类优秀课程基础上,被评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7.教学改革与研究。今年我院申报了校教学管理研究课题三项。认真做好学院2002年所立的教改项目,发表相关教学研究性论文8篇,为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创造基础条件。

8.迎接2004年普通高校水平评估。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规范理论和实验教学的督查机制,建立学院教学质量指导小组。组织2~3次全院性教研活动或参观考察活动。学院迎评促建工作已初取成效。校专家组检查结果表明,我院迎评工作目标完成较好,现正在对照指标进行整改。

9.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召开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生产实习经验交流会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遴选检验医学学科首席教授。

2.现已引进博士2人(张驰宇、邵世和),硕士1人(张海方)。做好学校“5218”工程选拔工作学院争取5~10人入围,选拔本院6名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做好了学位点建设工作,3.积极与江苏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合作,争创博士点。今年我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已申报成功。

三、科研工作

1.课题申报。组织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留学人员基金3~5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省卫生厅及镇江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纵向研究经费达到50万元,横向研究课题60万。

2.科研成果。今年我院在纵向及横向科研课题申报方面均获得较好成绩:在纵向研究方面,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校高级人才启动基金资助项目,3项校青年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总经费达68万元。在横向研究方面,我院有2项科研协作课题,总经费达23万元。

3.在研项目管理与成果。加强对在研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管理,我院教师在研课题有18项,各课题组均撰写了“在研课题进展报告”,学校科技处对在研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总体评价良好。2003年,我院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组织省成果鉴定1项。

4.发表论文。2003年争取发表学术论文(统计源刊)40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争取参加全国学术会议3~5人次。我院共发表学术性论文39篇(校科技处认可),出版学术性著作1部。有1名教师和1名学生参加“三国三校”会议,2次全国学术会议。

5.学术报告。组织学术报告会10次,对在研的专家、教授要求作学术报告2~3次,坚持教研室、研究室2周一次的学术报告活动。外校专家将考虑3~5人,以院士、博导层专家为主。

四、实验室建设

1.制定教学实验中心的管理制度,完成了检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制度和岗位业绩考核。

2.完成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添置申报及论证工作,确保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为完全学分制提供物质保证。

3.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行了检验医学研究所与检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联合运行的管理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相长的作用,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五、规章制度。

1.进一步完善系、教研室、研究室工作规范,明确责、权、利。认真做好教学、研究、行政工作的规范化及制度化建设工作。拟待江苏大学二级管理制度的出台,重新制订相关规定。

六、学生工作

1.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目标和工作思路,达到奖罚分明。

2.加强校风建设。创建校首批文明单位,迎接省优秀校风评估

3.明确了学生工作的重点与目标。结合品牌专业建设的要求,探讨完全学分制体制下的学生工作思路。以创建优良校风为目标,加强日常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狠抓学生达标率成立了考研指导小组,考研录取率由1%增加到5%;学位授予率全校位于第一,就业率本科100%,专科85%;专转本录取比例高,全省统考上线率高。

七、党总支工作

1.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学院党总支重视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全院师生对学校和学院发展充满信心,教职工思想稳定。

2.加强党支部建设。学院总支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2003年发展教师党员3名,学生党员47名。2003年10月,组织全体党员和学院骨干考察安徽琅琊山。为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质量控制,党总支还于今年12月份,召开全体学生预备党员大会,引导学生预备党员找差距,写出个人小结,争取思想上入党。在战胜非典工作中,我院党员和教师骨干组织了教师服务小分队,为非典封校期间的学生采购物品。

八、工会工作

1.搞好工会工作。已完成工会2003工作目标,积极参加校运动会:跳绳比赛、排球比赛、保龄球比赛及《工会法》知识竞赛,关心、看望生病同志,对引进的两名博士给予生活上的关心、照顾。

2.加强师德建设。我院在江苏大学“师德建设”工程系列活动中,获优秀奖。

3.网络宣传工作。我院“医学技术网”获江苏大学“优秀网站”称号。

篇6: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翟佳滨,男,1965年6月出生,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医养生康复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编委,世界中医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理事。

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近年来承担了我院中医本科、中西医结合本科、针推专业本科、蒙医本科及蒙古留学生、养生康复专业的《推拿学》、《针灸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三门课教学及临床教学任务。科研:主持2010年内蒙古卫生厅科研课题一项。发表论文著作:发表论文9篇,发表著作8部。

进修:2006年3月—9月在天津中医学院进修临床针灸及实验针灸学,08年7月—0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修康复医学。

获奖情况:2009年4月在医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大赛中获优秀奖。

一、近年来发表论文:

1、五苓散加味治疗尿潴留验案举隅 第一作者《内蒙古中医药》04年1期

2、浅析血证的用药规律 第一作者《中国中医药信息》04年7期

3、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刍议 第一作者《中国中医药信息》04年8期

4、铺棉灸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病32例 第一作者《中国中医急症》08年2期

5、有感中医学传统文化的心理教育 第一作者《光明中医》08年5期

6、中蒙药外敷治疗青少年近视眼临床观察 第一作者《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杂志》09年5期

7、青少年近视眼的研究与中医治疗现状 第一作者 《中国保健营养》2010年11月

8、精明穴针灸探讨 第一作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期

9、浅析眼病的针灸治疗 第一作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2期

二、发表著作

1、《临床诊法基础——针灸推拿部分》 主编 学院内部辅导教材 07年2月

2、新编中西医临床诊疗全书《内科学》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08年4月

3、统编大专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副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08年4月

4、当代医学临床诊疗全书《中医学》副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0年3月

5、临床医师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副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5月

6、当代实用临床医学《中医学》副主编 学苑出版社2010年7月

7、职业助理医师中医资格考试指导(笔试部分)编委 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8、职业助理医师中医资格考试指导(笔试部分)编委 中医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

三、课题

主持2010年内蒙古卫生厅项目 复方中蒙药调视膏皮肤刺激性及过敏性试验研究

四、获奖情况

篇7:医学影像技术总结

(1)康复定义:***康复(rehabilitation)

重新获得能力.恢复原来的权利中国叫康复 香港叫复康 台湾叫复健

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1969综合和协同地将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措施应用于残疾者.对他们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已恢复其功能至最高可能的水平。1981:新定义:康复是应用所有措施,旨在减轻残疾和残障状况,并使他们有可能不受歧视地成为社会的整体。

(2)康复基本内涵:***1采用综合措

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措施2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3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4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3)康复医学的定义*** 定义: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4)现代化医院的基本功能:***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

(5)康复医疗的共性原则**1.因人而异(1.病情和目标差:强度低监护加强2.年龄和性别差异:.儿老人强度小时间短.女月经周期3.兴趣和文化差异:4.经济和环境差异)2.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建立安全性重要的措施之一)3.持之以恒:1.康复治疗是改变个人不良行为的重要方面2.康复治疗是预防疾病的基本途径至一3.运动效应明确显现一般需2周时间4.主动参与:运动时患者的主管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是运动疗法效果的关键5.全面锻炼:1.人体的功德障碍时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功能障碍。2.康复的目标:心里.职业.教育.体育.娱乐.最终目标重复社会。

(6)基本政策和法规:* 1.《残疾人保障法》1990.12.28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于1991.5.15生效2.《残疾人教育法》教育部制定

3.《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2002.8.提出2015实现“人人享有康复

服务”4.《国际残疾分类方案》世界卫生组织19805.中国助残日: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6.国际残疾人日:每年12月3.日(1992.10.14联合国第47会议)2.残疾和残疾学定义.分类和预防

(1)残疾.原发性残疾.续发性残疾.残疾人 和残疾学定义***1.残疾:是由于各种躯体 身心 精神疾病和损伤以及先天性异常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身体活动,日常生活 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这些功能障碍通常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

2.原发性残疾:各类疾病、损伤、先

天性异常等直接引起的功能 障碍,导致残疾常见原因有疾病、外伤、营养不良、先天性发育缺陷和老年病等。3.继发性残疾:是指原发性残疾后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功能障碍

4.残疾人:是指具有不同程度躯体、身心、精神疾病和损伤或先天性异常的人群的总称。其机体结构、器官功能、心理与精神功能障碍或丧失,失去部分或不能以正常方式从事 正常活动的能力

5.残疾学是以残疾人及残疾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残疾病因、流行规律、表 现特点、发展规律、结局以及评定、康复与预防的学科。残疾学以医学为基础,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法令等

3.精神残疾:指精神病患者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从而社交能力和在家庭、社会 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

(3)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预除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青少年运动锻炼或预防冠心病以及脑血 管疾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并发症及功能障 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例脑血管病之后。

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

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

3.康复医学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1)康复医学服务对象** 残疾者 老年人 慢性病患者 疾病或损伤 亚健康人群(2)康复基础学 技能评定 治疗学 护理和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康复基砷学、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1.康复基础学:运动学 神经生理学 环境改造学

2.康复功能评定:A:躯体功能:包括肌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体脂测定等。

B:电生理学:包括肌电图、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电诊断等。C: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分级运动试验、肺功能测试等。D:有氧运动能力:包括能量消耗、最大吸氧量、代谢当量测定等。E:平衡和协调能力: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等。F:步态分析:包括三维运动分析、力学分析、动态肌电图、气体代谢测定等。G:医学心理学:包括精神、心理和行为评定。H:脑高级功能:包括感知和认知功能评定等。

V:

言语和吞咽功能。W:日常生活能力。G:生活质量 K:就业能力。

3.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康复心理治疗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康复护理

篇8:《医学影像技术》书评

南京军区总医院王骏主任技师、江苏大学的甘泉主任技师主编的《医学影像技术》一书是一本覆盖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放射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力作。该书从放射技术专业的角度, 系统地阐述了学科内各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成像原理和临床应用的内容。这些内容恰是相当多放射技术专业人员乃至放射医师应该掌握但却没有很好的渠道掌握的。这是本书的最重要的价值。鉴于现代医学成像的知识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分散累积的, 又涉及很多交叉专业, 本书作者在完成此书过程中付出的劳动是可想而知的。

相信本书会由于需求广泛而再版。再版中建议更名为“医学成像技术”似更贴切。此外, 书中的基本概念还可更加定义化, 则此书的价值会更高。

上一篇:下期市级语文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下一篇:产品授权销售合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