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2024-04-08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小班画画教案设计:野蜂飞舞

活动过程

1、教师模仿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好奇并大胆猜测。

教师:嗡……猜猜看,谁来了?

2、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扮演小蜜蜂随音乐感受和表现弹簧线。

(1)教师讲述《小蜜蜂》的故事,创设“野蜂飞舞”的情境。

(2)欣赏《野蜂飞舞》的音乐,引导幼儿感受蜜蜂绕来绕去飞行的样子。

教师:花园里的花全都开了,小蜜蜂可以采花蜜喽!听一听,想一想,小蜜蜂在采花蜜的时候会怎么飞呢?

(3)幼儿在小蜜蜂绕来绕去采蜂蜜的情境中,手持棒偶随音乐表演小蜜蜂飞行的样子。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

3、幼儿在《野蜂飞舞》的音乐背景下,尝试用绘画的方式变现蜜蜂在飞行。

教师:我们把小蜜蜂们飞来飞去的样子画下来吧!

4、欣赏作品,感受小蜜蜂飞行线路的多样性。

教师:你的小蜜蜂在花丛中是怎么飞的呀?

5、舞蹈《蜜蜂做工》,感受蜜蜂在花园中采蜜的快乐。

教师:小蜜蜂飞呀飞呀,忙着采花蜜呢!真是一群勤劳的小蜜蜂!

●教师在活动中通过故事把“小蜜蜂采花蜜”的情境贯穿整个过程,自然地融入音乐和身体动作的元素,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多通道地感受、表现“绕来绕去”的线条。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电话线、花的藤蔓等,进一步感受弹簧线的特点。

☆环境创设 教师将小蜜蜂的图片贴在幼儿的作品上,让幼儿在蜜蜂找出口的情境中感受作品。

☆家园共育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一些用弹簧线、螺旋线等曲线装饰的物品。

篇2: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音乐作品分析:取材于里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飞翔》。该作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全曲均体现急促、快速、紧张、旋转的音乐性质。对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的反思:基于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和

音乐作品分析:取材于里姆斯基. 克薛柯夫的《野蜂之飞翔》。该作品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全曲均体现急促、快速、紧张、旋转的音乐性质。对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的反思:基于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性质,在本次音乐欣赏活动之中,我将作品音乐性质的欣赏作为一条认知目标提出。并在整个活动中贯穿。同时忽略了对作品的节奏、结构的欣赏。

在本次活动之中我所追求的不是单一的倾听与语言讲解,而是借助于幼儿原有经验,营造一个多元的欣赏途径。如:首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时,我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幼儿的回答非常丰富:“这个音乐象大灰狼在追小红帽”、“象小老鼠被猫追着逃跑”、“象有人在原始森林里走”、“我感到害怕”、“感到紧张、心里嘭嘭跳”……对于幼儿的种种感受,我给予了接纳与提升,以肯定幼儿对音乐性质的敏锐判断。再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时,我引导幼儿用线条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大多数幼儿画了曲折线,表示人在发抖、害怕;画了螺旋线,表示人在跑,像龙卷风;也有个别孩子画斜线,表示人从坡上滑下来,速度最快;画方格,表示士兵们在战场上打仗时身上穿得盔甲。可见孩子的潜意识中还是能发现音乐与线条的共通性的。第三次让幼儿倾听作品,我启发幼儿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

这也是孩子较熟悉的欣赏方法。从让幼儿迁移原有经验,根据音乐性质自由想象表演,缩小范围至选择符合音乐性质的动物形象表演 , 告知幼儿作品名称《野蜂飞舞》,刺激幼儿听音乐创造性的表现野蜂飞舞的.动作。这是一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它有助于不断引导幼儿在挑战中发挥主动性;同时,再一次的引导幼儿将音乐与动作进行了整合。第四次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倾听、欣赏音乐。意图创设一种与作品协调的,带有审美情境的教学情绪场。让幼儿按音乐性质选择与之相似的游戏,并随音乐在“猜领袖”游戏中不断获得掩护、发现领袖的策略,从而更加深刻的体验音乐的紧张、快速性质。这样,既帮助幼儿发现游戏与音乐的共通性,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此节音乐欣赏活动,有成功的感动也有一些遗憾:比如在活动的最后,对于游戏策略的关注超越了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有偏离目标的倾向;活动中,如何将教师引导幼儿反省逐步转化为幼儿有意识的质疑与反省等等,值得我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反省与积累。

《野蜂飞舞》音乐活动评析:

此活动是中班的一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此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我们看到教师主动将《纲要》中的理念,积极转化为教育行为,并落实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中,充分发挥支持者,引导者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活动目标的全面性,整体性

此活动教师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提出全面、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第一条核心目标,将欣赏的形式手段及有利儿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具体表述在第2、3条中,使得重点明确,难点突出,为教学过程中有层次的实现目标,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2、 关注教学策略的体验性、整合性。

篇3: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一、在班级会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托尔斯泰认为,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学会负责”已成为21世纪的通行证。便由于种种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社会责任感不强, 具体表现为:重自我, 轻社会;重利益, 轻抱负;重索取, 轻回报。针对现在学生责任心贫乏的现象,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青少年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1. 价值观引导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社会变革同步。由于现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势态, 所以要重视小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人之初, 性本善”, 小学生天性善良, 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对于他们来说, 教育引导具有奠基和导向作用。我们要在班队会等德育课上引导学生以古往今来的优秀人才为榜样, 脚踏实地, 一步步沿着榜样的轨迹, 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在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 也获得个人利益的满足, 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祖国、对人民有所作为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2. 爱心培养

一个人爱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点点滴滴的培养形成的。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教师首先就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孩子通过与老师的朝夕相处, 体会到教师所给予的爱, 潜移默化, 他们就会以爱心来回报别人;其次从孩子的思想感情上诱导, 可以经常给学生讲故事:如雷锋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以及汶川大地震中、雪灾中、洪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些感人的故事都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心, 牢固树立孩子的爱心长堤, 加深学生对爱心内涵的透彻理解。

二、在教学中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 一个有成就的人, 一个成功者。所以我们确定活动目标要适宜, 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成功的体验将会促使他们永远向上。他们的成功经历越多, 期望也就越高, 自信心也就越强。获得成功是每一名学生的权利, 帮助学生成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义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当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信时, 我们有理由相信, 成功必将属于他们。

三、在交往中学会相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要求, 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 是学生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的要求, 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是学生求生存、谋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 给学生讲明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 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特别是要提高青少年的行为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 让青少年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学会相处, 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

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 能够激起学生吸取知识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只要我们教师在教育中注入情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那么, 学生的智慧就一定会在充满浓浓情感的氛围中自由飞舞!

篇4:《野蜂飞舞》教案一

教学内容:

聆听管弦乐曲《野蜂飞舞》 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能安静地聆听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初听可结合课本画面想像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聆听器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其实呀,除了小青蛙,小蜻蜓,还有很多小动物也是庄稼的好朋友,小蜜蜂就是其中的一个。

2、初听乐曲。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听后交流:如果给你一支笔,你会画什么样的线条呀?

4、再听:边听边用身体语言表现小蜜蜂飞行的样子。小结:

篇5:《野蜂飞舞》的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欣赏乐曲《野蜂飞舞》,欣赏音乐故事,从中感受乐曲的特点,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大胆表达对乐曲的感受,发展表现力和创造力。

2.体验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调动幼儿热爱音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野蜂飞舞》音乐碟,课件一套。

2.知识准备:幼儿参加活动前已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野外蜜蜂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

1、激趣引题,激发幼儿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播放音乐)身带尖枪,最爱花香,一生勤劳,专把蜜酿。是什么小动物?(小蜜蜂)(点击画面)

师:大家真聪明,是蜜蜂,看它们飞来飞去,在干什么?(采蜜)我们也来跟着音乐一起学蜜蜂飞舞。(播放音乐)

这儿有好多的鲜花,我们脚尖踮起来,轻轻的`,闻一闻花香。(连播两次播放音乐)好,请坐,真是一群勤劳、可爱的小蜜蜂。

2、引导幼儿欣赏乐曲《野蜂飞舞》。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乐曲里讲的还是一群小蜜蜂。我们来听听这些小蜜蜂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干什么?(播放音乐)

师:这些小蜜蜂和刚才有什么不一样?(这首乐曲的节奏非常快,小蜜蜂也飞得很快。)小蜜蜂这么着急,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干什么呀?我们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一想发生什么事。(播放音乐一段)

(幼儿讲述,森林里着火了。遇到大灰狼了。捅了马蜂窝了。正在忙着劳动酿蜜。)

3.引导幼儿根据乐曲想象音乐故事。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讲得真好!真有想象力。

这段音乐叫《野蜂飞舞》,它还有一个故事呢。在一座古老的王国里,生活着国王和皇后,有一年,国王和皇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王子。全国举行了庆祝。可是在这座城堡里,有一个可恶的巫婆,她想做国王。她施了一个魔法,把国王和皇后关了起来。又把小王子装在木桶里,想让他沉到海底,幸运的是,木桶没有沉到海底,而是一直漂,漂到了一个小岛上。后来王子长大后,仙女告诉他的,国王和皇后被巫婆关起来,等他去救。他知道巫婆最怕蜜蜂的刺,于是,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变成了蜜蜂,许多小蜜蜂也来帮助王子,飞跃高山、飞过海洋。来到自己的王国,赶走巫婆,救出了国王和皇后。

这个故事好听吗,小王子知道国王和皇后被关起来,心里怎样?(非常着急)想救出自己的父母。

4、鼓励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进行律动,表现野蜂飞舞的情景。

(1) 师:(点击画面)小王子要变成蜜蜂?怎样来变呢?先长出什么来?(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变一下。)(播放音乐1)

(2)师:蜜蜂小小的,要飞过茫茫大海能行吗?我们一起来锻炼身体。(播放音乐2)

(3)师:小蜜蜂飞过草地时做什么动作,飞过高山时做什么动作,飞过大海时做什么动作?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练习一下。 (播放音乐3)

小朋友本领练好了吗,我们和小王子一起来变成小蜜蜂,去救国王和皇后吧。(播放音乐完整表演一次)

篇6: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通过聆听使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音乐作品。2.聆听乐曲,体会速度、力度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逐步教会学生欣赏音乐的额基本方法。3.感受乐曲紧张的情绪,并借助语言、线条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速度、力度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课程理念: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光盘、声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野蜂飞舞》(理解、表现)欣赏片段1 师:你们喜欢小昆虫吗?都知道哪些小昆虫? 学生自由回答

请你用动作表现一下它快速飞的样子。请你用动作表现一下,高飞什么样,底飞什么样。(也可以用手指来表现它上下飞舞的样子)。欣赏片段2 师: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当它飞的离我们很近的时候声音怎样?远时声音怎样?那它是怎么飞的呀?

师:①下面我们用“嗡嗡”的声音来表现一下它飞的很远的样子②再来用声音表现一下离我们很近的样子。

师小结后:那在昆虫的世界中也有一个专吃蚊子、害虫的小昆虫,知道是谁吗?把它请出来吧!生:蜻蜓

三.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1.启发谈话。

师 :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问问学生动作表现的意思是什么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师: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

师: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5.引导

师: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6.第三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7.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8.按节奏念歌词

师: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9.听教师范唱

师: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10.听琴声伴奏唱

师: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11.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地方)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12.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用优美的歌声和轻柔的舞姿赞美小蜻蜓。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昆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益虫。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你也能编一首歌来唱唱它们吗? 如:小蜜蜂,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酿造花蜜它最懂。猫头鹰,是益鸟,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专捉老鼠是英雄!小瓢虫,是益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不吃粮食不吃菜,专捉蚜虫是英雄。

篇7:毽子飞舞平稳血糖

踢毽子可锻炼全身

踢毽对调节人的眼、脑、神经系统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主要以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来完成, 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动作使脚、腿、腰、颈、眼等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 使人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 带动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 从而大大提高各个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的灵活性。长期参加踢毽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要求技术动作准确, 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 每种动作需在瞬间完成, 这样就会使人的大脑高度集中, 心神专一, 使踢毽者感觉到身心舒畅, 活力无限。

踢毽子愉悦心情

踢毽子所需场地小, 不必与人争抢, 运动量大小可随意控制, 因人而异, 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在不适宜从事其他户外活动的情况下, 在室内踢毽子同样也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踢毽子是体育运动, 更是一种艺术。它不但能达到锻炼目的, 还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最具亲和力的是“走毽”, 大家围拢在一起, 你一脚我一腿, 小小毽子在人群中上下飞舞, 不但可以强身, 还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 一举多得, 其乐融融。

踢毽子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较长时间的运动, 而踢毽子运动量不大, 能使全身得到活动。同时, 踢毽子还能使居高不下的血糖值有所下降, 踢毽子不仅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很大的锻炼, 同时也能充分活动腰部。跳踢是踢毽子中较难的动作, 不但要跳, 腰部的协调动作也很重要, 上肢、颈部也要随之运动, 连续跳踢数十次, 心跳可增加到每分钟150~160次。经常参加这项运动, 可调节全身血流量, 加速血脂的代谢, 降低血糖。另外, 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 缺乏运动, 下肢会逐渐萎缩, 而踢毽子主要以腿部, 脚部运动为主, 从而带动全身血液循环, 这对血糖的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

无论是哪种踢法, 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点, 即支撑腿要伸直, 身体重心要移至支撑腿。眼随毽动, 注意动作的节奏, 正确判断毽的方位, 落点和下落速度, 做好继续踢毽的准备。边踢边动脑筋, 而且注意力集中。踢毽子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否则容易造成韧带拉伤、踝关节扭伤、腰部扭伤等。另外, 不平的地面会导致力的作用不正常, 使人的重心不稳, 容易摔伤和造成腰扭伤, 应避开。

篇8:《雪花飞舞》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智育目标]:听赏乐曲《雪花飞舞》,感受乐曲的情绪。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

[素质发展目标]:听赏歌曲《江雪》,熟读这首古诗,了解它的意境并跟着录音学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各项音乐实践,在活动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欣赏《江雪》时,教师应讲解古诗,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意韵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CD《雪花飞舞》、《江雪》伴奏带

学生活动设计

听赏音乐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学过程

(一)《雪花飞舞》

1.可播放一段雪花飞舞的录像,引入教学主题。

2.为录像画面配上乐曲《雪花飞舞》,边看边听赏。

3.单独听赏乐曲,教师应启发学生,乐曲是怎样表现纷纷扬扬的雪花的?

4.有条件的学校,可听赏钢琴独奏《雪花飞舞》,感受电子琴独奏与钢琴独奏的不同。

5.教师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用动作表现雪花飞舞的情景。注意乐曲有淡淡的忧愁,注意动作的速度不要太快。

6.可由个别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动作设计。

7.全班同学一起表演。但不要求动作绝对统一,仍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编动作。

(二)《江雪》

1.初步听赏歌曲《江雪》。

2.教师讲解古诗的含义,可借助教科书上的插图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3.学生跟着老师朗读古诗。

4.用听唱法教唱歌词,先分句教唱,再整体教唱。

5.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设计意图

这首乐曲是根据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创作的钢琴组曲《儿童园地》中第四首改编的在学生随音乐做动作时,注意乐曲有淡淡的忧愁,动作的速度不要太快这里老师的讲解很关键听唱法虽然有些难度,但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后反思

篇9: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目标:56 号教室的莎剧表演

在《第56 号教室的奇迹》的第十七章意志力中, 雷夫老师用了15 页纸的篇幅讲述了他的小小莎士比亚们在筹备莎剧间的生活。首先向我们表述的是莎剧的目标:学习语言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乐趣。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孩子们将克服挑战、解决问题、尝试冒险;他们将分析、研究、拆解、建构一出戏剧, 而他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观点, 也将自此改变。

综合《第56 号教室的奇迹》中莎剧的表演、新教育绘本剧表演的理念及我园开展的绘本剧表演的经验, 我们确立了“通过生命剧表演, 帮助孩子认识生命 (包括自己和他人) , 进而肯定、爱惜并尊重生命;以虔诚、爱护之心与自然共存共融, 增进生活的智慧, 自我超越, 形成对生活的自信和坚韧不拔的勇气,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为:小班:在老师的引领下喜欢生命剧的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热爱自然界的生命, 喜欢同伴;中班:通过多种形式的生命剧表演, 理解故事的寓意, 感受体验生命的快乐与美好, 增强自信、萌发关爱、懂得感恩。大班:通过生命剧表演中的合作, 一起分享、相互帮助、配合, 促进社会性发展, 通过生命剧作品的演绎, 获得自信, 了解生命的轮回, 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选材与共读:生命主题的绘本

我园绘本馆拥有海门最全的童书, 那里有将近10000 册精挑细选的绘本, 在生命剧表演启动的日子里, 老师们钻进了绘本馆, 在众多的绘本中寻找体现生命意义及价值的绘本。由此, 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些绘本:生命的源起:《小威向前冲》《是谁的肚脐眼》;生命的临别时:《旅行》《爷爷变成了幽灵》等;生命的循环:《一片树叶落下来》;生命的温暖:《三个强盗》;生命的感恩:《妈妈, 你好吗》……就像雷夫那样, 他在实际演出前一两年选定了剧本, 我们在生命剧开始的最初, 挑选了大量的生命主题的绘本。这些关于生命的童话, 由老师推荐给了孩子, 在一次次的共读中, 生命的美好与缺憾、人性的光辉与丑陋丰实了孩子的世界。

创作:从绘本到剧本

创作剧本是个有趣而艰辛的过程, 有趣在于孩子的参与, 他们的童言稚语让老师们时常茅塞顿开;艰辛在于整个剧本的架构, 人物对白契合孩子, 人物性格的鲜明突显, 以及情节的铺陈及高潮的放大都让老师们费尽心力。

剧本的第一稿一般是老师记录孩子在区角表演中的对白, 孩子们无意中进行的对白充满了逻辑和生活化, 他们简短、有趣、符合剧情的发展。这些对白是教师创作的脚本。随后创作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又推动情节发展的对白, 小班的主体语言以充满韵律节奏的重复语言, 句子简短, 意思明确。中班的主体语言尊重原著, 精炼或扩展绘本语言, 以达到绘本故事情节推进的目的;大班的剧本语言在尊重孩子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修饰, 使语言表达完整、清晰。教师根据情节需要及绘本表演的节奏进行巧妙有趣的设计, 如:《羊村美容院》中在情节的发展阶段, 我们设计了一段RAP, 这是一段老师的台词, 轻松的节奏、诙谐的语言把美容师整个的变装过程清晰地描述了出来, 也让绘本剧充满了动感与喜感以及挑战, 不管是表演的孩子和欣赏的孩子, 都对这段的台词跃跃欲试, RAP本身的韵律感感染着每个孩子。

道具、场景:奇思妙想的创造天地

道具制作是孩子在生命剧表演中体验合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简单的头饰制作, 也需要孩子之间的商议, 一个表演小组进行分工, 如三只蝴蝶, 小组表演中先分配角色, 根据角色自行准备道具, 画花朵头饰, 做蝴蝶翅膀, 找太阳替代物等等, 通过合作, 道具、场景准备到位。小班孩子的道具准备尝试发展家长的力量也是不错的做法, 如:100 只蜗牛去旅行, 蜗牛的道具制作展现家长的心灵手巧。教师在道具制作的奇思妙想也是让孩子们叹为观止。

表演:多种形式下的灵性飞舞

表演是孩子们期待的事, 经过多次研究, 我们确定了小班以教师参与, 带领幼儿共享表演;中班以多样的表演形式进行生命剧表演, 如:沙箱表演、指偶表演等分组表演。大班在表演游戏的基础上, 规范表演语言, 形成生命绘本表演的高级形态。这些在班级区角进行的表演活动让孩子对每个生命剧都有深刻的体验。

同时每月一次的全园生命剧小剧场, 每学期一次的亲子表演会, 每年一次的生命舞台剧的表演, 让孩子们体验亲情、拓展视野、积累迁移经验。每一次这样的全园性的活动是孩子的盛会, 他们如《第56 号教室的奇迹》里的孩子一样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倾情表演, 在这个盛会里, 孩子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他们与同伴结伴拿着节目单到其他班级去看演出, 用掌声给同伴鼓励。

课程:扎根于孩子内心的生命剧

篇10: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 而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 为学生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亟待改进, 他们或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过于重视文本中的优美词汇、重点句型、语法结构等, 让阅读课成了专家讲座型的语言知识课;或过于注重形式主义, 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但无主次轻重之分, 学生也目不暇接, 阅读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流水作业;或对文本的解读蜻蜓点水, 并未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和精髓, 顺手拈来, 带着学生粗略地将文本扫视一遍, 就算阅读过了, 这样的阅读教学行为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如何让教师真正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更好地解读和运用文本, 将语言学习、文本信息梳理、阅读策略、思维训练、话题体验等诸多因素完美地融为一体, 既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又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的主题。

以下是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在市教研活动中开设的NSEFC Module 3 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的阅读课, 从拿到教材开始研课、到个人备课、再到集体磨课, 到最后完美地上课的完整过程, 笔者将其一一记录下来, 在此展示, 与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 共同探讨和剖析一堂真正优质的阅读课是如何酝酿而成, 达到破茧而出, 化蝶飞舞的境界。

一、研磨课历程记录及剖析

(一) 研课———从文本解读开始

拿到这篇阅读教材, 很多教师会有共鸣:第一,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 而本篇阅读文章是说明文, 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 文章内容相对枯燥, 缺乏吸引力。第二, 文章的结构清晰, 全文共五段, 除第一段“引入”和最后一段“结语”以外, 其余三段都集中在“生命起源”这一主题上, 但整个文本篇幅较长。第三, 文本中优美的词汇、句型、结构较多, 尤其是复合句, 教师在取舍上有一定难度。因此, 要上好这堂课,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有一定的难度。但是, 当英语组教师仔细研读整篇文章时, 从文章标题、第一段的写作手法及意图、文本的结构、最后一段作者的态度等处读到了许多独到之处, 看似简单的篇章, 其背后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非常耐人寻味。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1. 文章标题与众不同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是一个“问题”式标题, 可以理解为问句, 问学生“How”。学生会如何回答呢?学生对此话题的已有知识有多少呢?也可以理解为答句, 回答读者“How”, 文本会涉及哪些内容呢?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对此, 我们可以进行深度解读。

2. 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第一段“引入”, 中间三段介绍“生命起源”, 最后一段是“结语”。但是, 在有限的45分钟内, 教师该如何布局, 尤其中间介绍“生命起源”的三段内容, 如何让学生去分析、提取、整理、归纳这些信息, 是教师关注的一大焦点。

3. 文章结尾段中的语句颇具挑战性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意图?this problem指的是什么?可以用be solved吗?教师可以从评判性思想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去完成阅读之后的延伸。

4. 文章的语言丰富且复杂

文中含有太多的复合句以及优美的结构, 教师如何能在不破坏阅读整体性的同时, 让学生感知和理解这些句子, 也成了教学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5. 是典型的科普类说明文

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对于这类文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评判性阅读思维的训练, 如何在问题设置上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习惯及积极思维的方式, 是最能使本堂课出彩的环节。

(二) 备课———以教学理念为导向

当研课结束后, 授课教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亮点有了明确的方向, 也开始了个人的备课。以下是授课教师呈现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教学设计初稿:

Step 1:Lead-in

开门见山, 先让学生读阅读材料的标题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接着, 直接抛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How do you think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然后,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说法, 并得出结论:Each religion and culture has its own ideas about how life began on earth。

【理念1】结合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学生畅所欲言, 激发他们潜在的知识, 为接下来的阅读作铺垫。

Step 2:Fast reading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选择文章的段落大意并回答以下问题:

Q1:When did the“Big Bang”happen?

Q2:What form was the earth after the “Big Bang”?

Q3:What made up the earth’s atmosphere after the earth exploded?

Q4:How did water come into being on the earth?

Q5: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ce of water on the earth?

Q6:What wa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Q7:What made possible the rise of mammals on the earth?

Q8:Why are mammals different from all life forms in the past?

【理念2】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习惯, 形成学习策略。教师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 抓住文章核心主线。

Step 3:Careful reading

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 完成以下填空。

【理念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提取、分析、归纳、综合、评价文本信息内容, 构建知识。

Step 4:Language Learning

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 仔细品读全文, 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讲解。

【理念4】让学生在感知、品味和理解语言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语言。

Step 5:Conclusion

当学生在找出最后一个名词性从句时, 教师将其呈现在幻灯片上: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然后让学生讨论:

(1) Do you think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2) What will the world be like in the future?

(3)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from the day on?

【理念5】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开发和培养。

Step 6:Homework

最后, 本堂课在学生畅所欲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教师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后作业: (1) 尽量用自己的英语语言去总结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上网了解更多有关“生命起源”的信息材料。

(三) 磨课———以处理技巧为核心

当再次聚焦于该教学设计时, 发现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处处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式。但是, 我们也提出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围绕各个环节我们再次磨课, 主要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可预见和不可预测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例如:

1.导入的处理

改后:在学生谈论“生命起源”的传说后, 教师追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What do you think the passage will talk about?Let’s have a check!

【分析】在改前, 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畅谈的平台,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但是, 知道学生对“生命起源”所了解的一些知识后, 再问学生“还想了解什么”并预测书本会“提到什么”,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阅读, 这样, 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 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 文本内容的处理

改后:将文本内容的处理提炼成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即将学生分成4 人一组, 开始自主探究与合作并完成以下5 项任务。

Task 1 Answering questions:让学生快速略读全文, 回答问题。

Task 2 Filling in blanks:围绕2~5 段, 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Task 3 Imitating voice:根据视频及生命起源进程图, 进行模仿配音。

Task 4 Appreciating sentences:教师呈现文本中有难度的美句, 让学生学会赏析。

Task 5 Discussing topics:根据结尾段的妙句, 抛出思考的话题。

【分析】改之前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通过“任务链”, 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方式参与阅读, 并通过层次递进的五个任务进行设计, 学生慢慢从文本信息、文本语言到作者写作意图, 逐步深入,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有利于阅读的顺利开展。

3. 活动设计的处理

改后:在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后, 为了巩固书本的核心内容, 教师增加了一个活动环节———结合文本信息梳理, 得出“生命起源”的进程图 (如下图所示) , 让学生为提供的视频短片配音。学生先听教师录制的配音, 然后再模仿配音。

【分析】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高潮部分, 教师通过活动设计不仅将枯燥的教学内容“活化”, 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模仿中掌握知识,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

4. 文本语言的处理

改后:在改前, 教师让学生挑选出喜欢的句子,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学生只挑选了他们能理解和明白的句子。而文章中有较多寓意深刻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句子学生却很少提到。因此, 在此修改为“把文本中优美、复杂、寓意深刻的句子以赏析的形式给学生呈现”。例如:

◆What it was to become was uncertain until between 4.5 and 3.8 billion years ago when the dust settled into a solid globe.

◆It was not immediately obvious that water was to be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What many scientists believe is that the continued presence of water allowed the earth to dissolve harmful gases and acids into the oceans and seas.

◆So 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 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分析】教师在梳理文本重点信息时, 巧妙地将以上四个复杂的句型结构呈现在板书上, 让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再次体会和赏析语言结构的优美, 领悟字里行间的寓意, 真正将阅读文本的语言、内容、思想融为一体。

(四) 上课——以教学有效性为衡量标准

当下课铃声敲响后, 教师的课也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伴随而来的是一阵阵掌声, 在座的教师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评价。如果一定要挑瑕疵, 就是“如果前面文本信息梳理的环节能更简洁精练, 就有充分的时间将最后的高潮部分更加完美地输出与呈现”。但是, 评价一堂阅读课成功与否, 我们更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即, 学生在这堂课中获得了什么?教师在这堂课中扮演什么角色?学生又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这些信息对学生有何影响等?因此, 当仔细地品味这节课后, 我们发现它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

1. 导入的有效性

新课话题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它不仅要引发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其求知欲望, 为新知识的呈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更要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同时, 在导入过程中如果缺乏对词汇的处理, 将会给阅读造成障碍。而这堂课的导入部分正是结合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爱好, 巧妙地引用标题导入视频, 有效地引出课文相关的难度词汇,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词汇, 为学生解读文本做好了语言铺垫, 降低了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增强了学生解读文本的信心及兴趣, 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阅读过程的欲望。

2.设问的有效性

阅读课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略读、找读查找信息, 理解大意, 它还应涉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评价。而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置是评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才能激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设置问题时, 教师要考虑问题的设置是否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 是否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发展。此外, 在设置问题时, 教师还要考虑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及评估型问题在质与量上的兼顾,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梁美珍2013) 。从导入、标题预测、文本信息梳理、写作意图评价等整个过程来看, 教师将各层次的问题设计得非常合理有效, 布局灵活。

3.信息内容梳理的有效性

语言、内容、思想是阅读文本的三个核心, 教师在处理文本内容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表层所呈现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究文本隐含的深层信息和内涵。教师在对信息内容进行梳理时, 要善于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做到环环相扣, 以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所提供的内容框架及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 让学生真正能够读懂并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意义, 从而有所收获。授课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 从首段写作意图设计的分析到生命发展的整个过程, 再到最后提出值得人们思考的话题, 整个过程都非常关注阅读理解的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和条理性, 通过展示、参阅、评估型三类问题的灵活应用, 将整篇文章处理得干净利索, 能够流畅地、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

4.评判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目的、措辞、篇章结构等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赞同欣赏, 也可以是质疑反对, 学生还可以在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尝试对文章提出修改意见。这样, 学生对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鉴赏评价的过程中, 授课教师就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以辩证评判的观点看待文本内容及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个课堂呈现出善于分析思考、利于交流评价、乐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反思与感悟

当授课教师和教研组完成了本次研讨活动, 再次反思和回味整个历程时, 我们有了更深的领悟:

(一) 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阅读的华丽变身

评判性阅读视角下的阅读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 不停地对视觉信息、文本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 学生不仅要read between lines, 更要read behind the lines, 甚至是read beyond the lines。教师的阅读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 学生一定要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只有通过自身的阅读, 学生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 思维需要语言, 思维更需要时间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时间、体验、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 思维需要语言, 思维更需要时间 (戴军熔2008) 。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及足够的胆量, 要敢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 要乐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 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到鼓励和激发。

(三) 取舍之道, 有舍才有得

课堂上, 简短的45 分钟十分珍贵, 如何高效地利用好每分每秒, 设计好每一个步骤, 一直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然而,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只有根据文体特点、学情教情及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具备“任凭溺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的取舍精神, 才会更有收获。

(四) 评判性阅读要因“材”而施

评判性阅读的真正意义及价值是:它不是片面地强调对作者及文本内容的否定和解构, 而是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和事实去重新审视作者的观点是否符合逻辑。然而, 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开展评判性阅读, 不同文本开展评判性阅读的活动设计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只有以师生双方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情为出发点, 教师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评判性阅读教学活动。

结束语

总之, 任何体裁文本的阅读课教学都是在基于文本解读之后进行的。只有教师完全领悟文本的内涵和精髓, 并与学生实际结合, 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 合理地设计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服务性, 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戴军熔.200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5) .

葛炳芳.2011.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趁我们正青春下一篇:“绘本教学” 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