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

2024-05-22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精选8篇)

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设计方案123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也不再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途径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这意味着角色的转变、课堂的开放、教材使用上的创新。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的是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们数学教研组曾对教师的现有教案和教科研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了调查,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薄弱,论文撰写困难,偶有文章发表,其质量也不高;(2)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和教学实践统一,大多数教师仍热衷于“传道、授业”,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仍偏向于包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3)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仍倾向于“接受”、“完成任务”;(4)我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他们需要一个迅速成长的途径。另外,我校已结题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已解决:在数学、物理学科教学中电教媒体的选择、开发的研究;在两学科中使用媒体与培养学生建构能力的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效果上的研究等问题。但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如何使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这使得数学教师原来的常规教学方法和他们的教科研水平与目前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课程是教育理念中专业化程度最高,但同时又是争议最多的范畴之一。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多被理解为“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于是课程便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总和。目前,随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已超出了“教学大纲”或“为学而设计的教学材料”的范围。简而言之,课程是在学校里,我们试图教给学生的一切东西,即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这里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关于“教学”,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有人认为“教学就是上课”,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这些观点都似是而非,都没有揭示出教学的科学内涵。教学的科学含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一种学校教育活动。

案例:指对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景的描述。教学案例则是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发生事件的描绘。教学案例无论在案例的立意还是其内容及价值上都应将理念、实践、反思融为教学实际情景描述的主线。

2、研究的理论假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布鲁纳主张以主动探索活动发现客观知识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掌握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3、研究目标:

(1)探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它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的显著性;

(2)比较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 数学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3)研究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

(4)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

(5)探究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反思教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6)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三、研究内容

1、探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它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的作用的显著性。

2、比较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对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3、研究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最佳时机。

4、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优化学习效果。

5、探究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反思教学。

6、探索和建立与学生相适应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理论指导研究,并借鉴有关成功经验。

2、行动研究法:组织高中数学教师有计划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上研讨课、示范课、评课、写教学案例等教育教学活动,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3、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写出阶段性总结。

4、调研法: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探讨合适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

五、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长:陈金奎

副组长:王锌杰、黄英

成员:韩丽娟、黄永胜、韩伟、承波、翁定斌、刘华、芮伟兴、胡燕芬、陆永刚、李明霞、汪冬兴、沈丽燕、王琪琛、王林峰、许光建、钱其益、濮志强、张龙飞

六、研究的简要计划

启动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2月(课题论证和申报立项阶段,主要是申报校级课题并进行理论准备、培训学习)实施阶段:2005年1月——2007年12月(第一阶段:2005年2月——2006年1月)(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7月)

总结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主要是对前面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 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七、成果表述形式:

案例集、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等。

篇2: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

唐祥德,高正晖,杨柳,彭白玉

1(1.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湖南衡阳 421008))

摘要:针对初上讲台的数学系实习生的特点,探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实习生适应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数学教育实习;课堂结构;数学新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和实施,党和国家将教育提到了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振兴,寄托着亿万家庭的期盼”的高度。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而高质量的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素质的教师,这对以基础教育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师范院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完成从师范生到“准教师”角色转换,最终成为合格教师的必要途征。对于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数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实习的核心部分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实习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并在教育实习中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要求,造就适应现代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合格教师,是师范学院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问题。在长期实习指导实践中,我们通过积极准备,并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教学模式、细化教学环节等手段,在实习生中受到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习效果。措施与方法

2.1 实习数学课堂教学前准备

实习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特别是三年多的师范教育,他们在数学知识和教学理论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潜在的教学能力。但时代的发展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应包括思想道德的熏陶、数学文化的渗透、数学方法的领会、数学应用意识及创造能力培养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些都需要通过深钻教材、教参,查阅资料,反复思考才能把握。在实习前一个月的培训期间,我们向实习学生提供资料,通报教学实习范围,我们要求实习生针对实习内容,查阅资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弄清知识的整体结构。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实习前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实习生通过研读《标准》,通读教材、教参,基础训练等材料,弄清知识结构,分清主次、知识深度要求、重点、难点等,最后完成知识结构框图,目的是对所实习教学内容有一宏观上的把握。

:本文系2010年衡阳师范学院教研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数学顶岗实习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JYKT201021);湘教通([2011]315号)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序号293)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唐祥德,男,(1974—),硕士,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其次,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一方面,数学来源于现实并广泛地作为工具应用于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新课程教材贯彻了这种思想,提供了较多材料,备课时应切实领会。但数学课堂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例证,通过反观自己的、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查阅报刊、书

籍或互联网,都能为数学教学提供的丰富源泉,这些可以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还可能让数学课堂更加非常,生动,更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也依赖于自身需要的推动,原有数学知识本身是新知识生成的源泉。

再次,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灵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却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应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一。但是,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也只有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密切相结合,并渗透于其中,才不会成为借题发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空头文章。虽然在中小学中,我们不可能从理论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但有必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归纳及发展的过程,从而领悟和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实际上,也只有在数学课堂中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我们才能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所谓“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所谓“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所谓“讲深”,则是指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领会内在的思想方法。

最后,追寻数学知识深厚的历史的渊源。数学史知识展示了数学与社会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了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与人文价值。查阅相关数学史料,对于实习生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将有利于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优质数学课堂必然要求。

我们认为,数学知识与技能完整、准确的掌握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时代的发展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踏踏实实的做好实习前充分准备是夺取数学教育实习工作胜利的必要条件。

2.2 实习生数学课堂设计

实习生初上讲台,还没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对数学课堂往往难以把握。但这也同时表明了实习生可塑性很强,只要给予其精心指导与严格要求,这种情况能很快改观,并对其以后从教产生较大影响。

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实习生将教学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但如何组织、表述教学内容?认真细致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时候,实习生却往往因为枝叶繁多而感到无从下手,探求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方法应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对于实习生来说又有规律可循,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在指导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们先从宏观上以课堂环节的方式对课堂结构进行组织,再从微观上对各环节分块进行分析,有效地分解了课堂设计的难度,有力地促进实习生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系统中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形式。我们将其设计成若干个环节,环节之间互相联系,相互配合,强调结构,是为了强调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每个环节目标的要素是块,块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以实现各环节目标的一个单位,一个环节可以由一块或多块共同组成。一节完整数学课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2.1.复习检查环节

数学知识前后处于有机联系中,前面相关知识的遗忘会对本节课的认知产生影响。复习检查不应是上节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否则会占用较长时间,复习的目的是在为本节课顺利进行作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必要准备,为解决下一环节中问题提供支持。这一环节往往涉及到几个点,每个点即是一个块,块可由教师讲授、学生回答或由师生共同完成,究竟采用何种方式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2.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数学教育要回归其本原,体现其应用价值和工具性作用。这就要求本环节需要联系到数学的源泉。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样,数学源泉之一是现实生活及实践,另一来源是数学内部需要的推动。中学数学的定义、定理、思想与方法等绝大部分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它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学生建构新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发掘数学,有利于在开始时就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克服学生认为数学抽象、难懂的心理困难,较快地溶入课堂情景之中。

在实习过程中,对于这一环节,我们组织实习生努力发掘数学知识点的现实模型,充分估计学生的生活经验。实习生可以分组讨论,集思广益,也要与原任课老师交流,听取他们意见。最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筛选,最后进行归纳整理,提取,分步,形成模块。

2.2.3.合作探究环节

该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共同抽象出数学结论,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依程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有多角度,清晰的了解。学生对上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后,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会造成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个性差异,获得的感受将是五彩纷呈的,具有多样化特征。这正是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好时机。比如,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后,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得到的回答是“平衡”,“漂亮”,“对称”,“稳定”,“和谐”等,这些回答中有与本节课内容相关,也有不直接相关的。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美,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又恰恰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因此,所有这些回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肯定。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就中小学数学而言,数学抽象剥离了事物其他方面的属性,仅从“数”,“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考察。这时往往需要教师在上一模块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特征中有关数学的特征析离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实习生往往害怕学生可能得不到本节课所要求的结论,取而代之进行归纳,这种“越俎代庖”做法事实上剥夺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失去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体验,是不可取的。这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一个学生可能说不完整,没关系,多找几个,大家一起讨论,这是训练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好机会。通过以上数学活动得到的结论也许是不完整、不严谨的,存在缺陷。这时师生需要共同努力将结论补充完整,叙述严谨。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形成技能。适量数学的练习十分必要,不仅数学知识与理论需要通过具体数学问题的解答来进一步理解、记忆,而且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完成。

2.2.4 应用拓展环节

数学源于现实,并广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获得新知的同时,也获取了新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5 小结与反思环节

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环节之一,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从局部来讲,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知识要点,增强记忆;从整体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可以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等。课堂小结,是促使学生进行初步反思,是完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环节。但是,实习生往往因为时间把握不准而忽视课堂小结,或者将小结部分设计成知识的简单重复,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妨碍学生新知识内化。

关于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反思请参考论文[5]。结束语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数学教育而言,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中有规律、法则或模式可遵循;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不是机械的、僵死不变的,在真实课堂中面对学生时又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自由自在、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进入最高境界,唯我欲为。教师的教学从“无法”到“有法”进而达到“得法”,正好体现了教学由低到高的三境界。实习生初上讲台,很明显处于第一阶段,由以往的实习指导经验来看,虽然实习生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造成实习生在处理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等,需要我们在些基础上依据实习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为实习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不排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也是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一、“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常用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多数比较厌烦教师乏味的讲解, 课堂上经常因此而出现“烦、闷、闹”的现象。对此, 我们不能埋怨学生不听话、不想听, 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在何处“得罪”了学生。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就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开始。科学家认为, “问题”是引起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 “问题情境”是创新的“孵化器”。数学家更是强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上述观点, 我在对自己的课进行大胆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并尝试“问题激趣”引入新课的方式, 效果很好。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 我围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现场创设“问题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制造“问题情趣”等多种方式, 效果十分明显。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现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先出示三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纸板, 叫三名学生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然后把每个三角形的度数加起来, 结果算出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另外, 又把这三个三角形纸板两个角剪下来, 同时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 这样也可以得出上面的结论。学生们感到非常奇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都是180度呢?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 学生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 很快就投入到“探索问题”的活动中。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探究”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自主参与的效果

课程改革特别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应当有一个全新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习的权威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学习的主人, 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创新的合作者、参与者。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 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探究式教学。即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下,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协作交流、质疑问难、自主建构、实践创新的一种现代教学法。例如, 我在讲“梯形的判定”时, 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前面, 我们学习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能否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说出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同学们马上说道, 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我就画了一个等腰梯形ABCD, 问∠A与∠B能相等吗?同学们纠正: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如何证明, 又如何转化成同学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呢?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分析和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验证, 探讨出有七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接着, 我问同学们判定等腰梯形还有其他方法吗?同学们经过思考后说可以根据定义来判定, 即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探讨出判定方法后, 很多学生都能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或自行设计一些题目来解答。如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BC, 对角线AC⊥BD, AD=3cm, BC=7cm, 求梯形的面积S。学生们通过用所学的知识总结出六种解题方法, 最后得出规律:等腰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其高等于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梯形的面积等于高的平方等等。变灌输式为引导探索式教学后, 课堂上呈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喜人局面。

三、课堂中模拟生活的“市场”创设情境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利用所学数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学习数学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如购物、购房、购车、股市、旅游、安排时间、装饰设计、工程核算、资源合理利用等等。为了培养学生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的“市场”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在生活中, 老师不但要指导学生, 还要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促使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如在学生学习了银行利率的知识后, 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小银行”, 指导学生在“虚拟小银行”里学习存款、汇款、取款、贷款、计算利息等, 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复利率, 即人们常说的利滚利的问题。在上述实践活动中, 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 因其模式的陈旧和手段的落后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许多教育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有条件的地区, 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 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 在我讲勾股定理时, 利用了教学课件, 原来需要十几分钟才能把图画好, 现在不到一分钟学生就能理解, 看得清清楚楚且完全掌握。又如, 在讲二次函数时, 画图象, 利用投影胶片出示, 大大节约了时间, 学生也易于接受。在讲了计算器、快译通的使用方法后, 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实践活动、探索规律等活动中受益匪浅。

篇4: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摘 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铺开,走进新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可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得到全面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数学教学 教育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铺开,走进新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可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得到全面提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小学时数学成绩优秀,但一进入初中就不行了,或进人初中前一、二个学期还可以,再往后却发现掉队了。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教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

1.处理好中小学教材之间的衔接。中小学教材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要用二到三周的时间复习小学数学内容,同时要注意从较高的观点去分析、归纳所学过的内容。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精确。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急于上新课且进度较快效果更好。

2.注意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心理学指出:初中生注意力比小学生较具有持久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但从小学到中学这些特点并不是突变的,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而且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要以形象开头,以抽象结束,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可采用儿歌形式引入课题,使其自然而富有情趣:“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接着提问更多只青蛙又该怎么唱呢?当学生困惑时,教师乘势引导学生概括其倍数特征:1倍的青蛙,1倍的嘴,2倍的眼睛,4倍的腿。然后自然地引导学生用字母n表示青蛙的只数,这样既符合学生实际,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既概括了数量的一般特征而又不失具体内容,也做到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受年龄特点所决定,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相对小学,中学课程科目、内容较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有新的变化,学生将花很长的时间才适应,因此对七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学习上的常规教育,具体指导,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注入式教学在我国影响较广、较深,加之引导学生真正发现或从特例中归纳一个公式、法则、定理的确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通常讲一个公式、法则、定理大约要10分钟,而要引导学生真正发现或归纳它则要2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所用的时间少,且经过大量重复练习,学生也能暂时记住,也能勉强通过期中(末)考试。因此,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还没有采用《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从长远来看,这样大量机械重复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的展开宜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使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中“创设问题情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小学生年龄小,他们是否乐意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兴趣决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中“问题情境”到处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还要创设这些因素。

三、上好几何开头课,防止“两极分化”

新教材已将代数、几何合为数学,但是几何知识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主要因素没有变。人们常说:“几何头,代数尾”。就是说几何的入门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有三难:语言表达难、看图画图难、推理论证难。如何突破这些难关呢?

1.抓住重点,讲好概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对原始概念如点、顶点、直线等,可结合实例让学生多加“意会”,不作过多“言传”,而对于那些基本的、常用的、对后续教学影响大的概念要联系实际、丰富感知,让学生感官同时参加识记概念的活动。

2.逐步引导,语言过关。从七年级起、从代数知识起,教师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语言训练,强调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3.讲练结合,训练画图。教学时,凡是能结合图形说明的都尽可能地画出图形,并要求学生解题时也这样做。画图题要重视写“作法”,“作法”是作图动作与语言相结合的产物,会使学生对“语言、动作、图形”产生关联性的认识;要重视图形的变式和变换。例如,在讲垂直概念时,学生往往认为就是日常生活中习惯以地平线为标准自上而下的垂直,而不承认别的垂直关系,现行教材也比较重视图的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

4.推理论证,起步宜早。代数一般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不要求严格的证明。而几何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方法是演绎法,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因此,数学教学中宜采用“早渗透,多层次”的方法。

四、寓复习于平时教学中,重抓全面提高

艾宾浩斯曲线揭示了“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强调了复习对于记忆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数学是由大量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包括数学公式、法则、公理、定理等)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复习对于数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和遗忘作斗争,就要及时地科学地组织复习,使学生有不断重复学习的机会。

复习课可分为三种类型:单元复习课、阶段复习课、总复习课。但我认为只做好这三种主要类型复习课是不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总是把希望寄托总复习上,于是平时上课进度较快。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前面跟不上或遗忘了,学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将复习寓于平时的每一节课中。以旧知识导入新课是我们数学老师习惯运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进入新知识领域之后却经常做不到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对新知识可以与哪些旧知识相结合出题进行训练考虑得太少。如果我们拥有全局的眼光,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拥有了不断重复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这“不断重复”中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得到强化。

篇5: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 作者:廖运章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

【字体: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信息

1.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

2007年10月19日---21日在东北师大召开,与会的有王尚志、刘坚、曹一鸣、张广祥、孙晓天、孔企平、徐斌艳等19名专家学者,以及会议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高夯、马云鹏、孔凡哲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广州大学、吉林师大、沈阳师大以及各界的师生,总计65人。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作准备。在2008年的会议上,中国将有一个单元展示本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内教育界为此次展示已经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单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展示数学课程的改革,本次会议将呈现小组前期讨论的想法和成果。其次,想通过与各个大学和部门的数学教育专家就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以深入研讨。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会议的层次

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大会,于2008年7月6——13日在墨西哥蒙特利亚举行,将会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分别是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与北非、伊朗、荷兰,会议的某半天五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育,因此把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前经过1年多的准备,已经有较多的积累,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会议结构:

展示具体安排:

1.汇报用时4个小时。(前1.5小时,分别在2个会场举行2场大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休息0.5小时,之后2小时分组报告,其中0.5个小时给外国专家记者提问讨论。)

2.2008年6—13日组委会将给中国15—20平方米空间,我国将播放的影像、展示教学教具、实物成果等。

展示内容:

(1)传统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会场一)

历史篇——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分会场二)(2)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的几个主题: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宋乃青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史宁中

数学考试评价——涂荣豹

数学的课堂教学——徐斌艳、孔企平等

大学数学教育——前南开大学的校长(罗福清)

教师教育——顾明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张启忠

影像资料——王建磐校长鲍建生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ICME—11展示会设想

a 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十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b 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研制过程。

c 义务教育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征。

d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

e 数学课程实施的进程、成效、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修改。

2、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示内容分为以下九个专题。(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郭玉峰)(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研制(孔凡哲)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孙晓天)(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张丹)(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调适(马云鹏)(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研制(王尚志)(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王尚志)(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刘晓玫、王建明)(9)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宁中)

3、相关资料与成果展示

a 展示期间可提供数学课程标准(中英文)。

b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c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d 有关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光盘与参考资料。

主题:运动几何教材的设计思想

发言人:高夯

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三、实验学校对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l 共识:几何学习应有4个步骤: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

我国上世纪的几何教学较重视了上面所说的后两个步骤,而较忽视前两个步骤.传统的几何教材多以严谨、抽象、枯燥的单一呈现方式,也就是前两个步骤未做好就跨人后两个步骤.l 《课标》虽然在图形与变换中也提出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但是没有真正的揉在教材当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直观认识------严格论证(之间的度)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的欠缺。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史宁中校长提出了编写《几何》教材的想法,要加强几何直观,同时把平移、旋转、反射加进去,使之真正的揉到几何当中去设计目标基本观点

运动几何两个基本的定义:

运动几何的四个基本出发点

几何教材的内容提要:

2.2008年ICME-11 “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第二次论坛

会议主题: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规划

会议宗旨:各小组详细论证“2008年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墨西哥)的展示规划,包括展示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参与展示人员的规划。(具体见附件)

会议时间: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431室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筹备委员会

时 间

论证规划(按专题小组)

召集人

12月29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会议目标介绍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

9:00 – 9:3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等

9:30-10:0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李士锜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等

10:00-10:30 茶

10:30-11: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李忠如教授,西北师大孙名符教授,贵州师大夏小刚教授等

11:00-11.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高中)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马云鹏教授, 首都师大王万良教授,王尚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

11:30-14:00 午餐,午休

12月29日

下午

逸夫楼

431

会议室

14:00-14: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考试评价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国家考试中心任子朝教授,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等

14:30-15: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小学)

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孔企平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等

15:00-15:30 茶

15:30-16: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大学数学教育

南开大学侯自新教授,顾沛教授,西南大学周家足教授,南京师大周兴和教授,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等

16:00-16: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教师教育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华东师大李俊教授,东北师大高夯教授,西南大学张广祥教授等

16:30-18:00 讨论

18:00 晚

12月30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像资料建设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

9:00-9: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北京师大曹一鸣教授等

9:30-10:00 茶

10: 00-12:00 进一步的规划

12:00-14:00 午餐,午休

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任一较为关心数学教育的人近期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效的数学教学”现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例如,这正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共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另外,在近期的各级数学教育刊物上我们也可看到大量以此为直接论题的文章。

1.“数学有效教学”百度搜索

时间:2008.1.3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8,700篇,“数学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篇

“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760,00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00篇

“课堂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9,500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06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3篇

严格地说,“有效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因为,这正是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当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对于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批判和反对。

2.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HA030431)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光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于2003 年底立项,总课题分为12 个子课题.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和天津成立了子课题组.2004 年11 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召开了“数学教学效率论”中期成果研讨会. 2006 年5 月在新疆召“全国高效率数学教学研讨会”,2007年8 月出版《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实践篇共两本)。个子课题:

(1)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

(2)高效率数学学习的特征研究;

(3)高效率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4)高效率数学学习行为的归因研究;

(5)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

(6)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

(7)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8)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研究;

(9)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0)专家型数学教师与新手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比较研究;

(11)数学高才生与数学普通生的学习效率比较研究;

(12)自拟相关题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其内涵与特征均会有所不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而如果照搬国外相关研究,则难以适应新时期下我国的国情.因此,讨

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效率论,就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A.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B.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例如,坐车与步行都是人们出行走路的方式,如果追求的是行走的速度,当然是坐车的效率高,但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显然步行的效率要好得多.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取的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析法.

3.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有效教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1.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

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

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

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认识与课堂实施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万事万物的各种状态本无所谓有效没效,是否“有效”,完全是人们由事物状态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首先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科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学习过程的自我感觉、学习结果的认同情况、与教师相处的感受、与同伴相处的感受。注意,学科测验成绩高的人未必就对学习生活满意。竞技场上的亚军就通常在领奖台上伤心哭泣。城市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的白领女性却通常感到很不幸福。试想一个儿童如果不学数学可能还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一份矜持和向往,学习了12年数学,在其中受尽失败的挫折,结果最不情愿做的就是学习数学,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够说是有效的吗?可见,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是由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伴随始终的,而这种伴随的条件当然与测验成绩有关,但未必是测验成绩的绝对分数高,只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效时,自己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才会是生活满意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七条基本理念、四条基本策略。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399期(2007.2)

4.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5.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

根据《现代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这两种意义下的“效率”均是一个比值.而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而言,仅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是不能够揭示和概括教学效率内涵的.数学教学效率应该是指在数学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但更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

数学教学效率,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量化的效率与定性的效率;根据知识的分类可分为显性效率和隐性效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由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选择意识与发展意识等成分构成,其中,发展意识是数学教学效率的核心.

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对于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而言,只是强调时间的利用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成本意识:一般而言,数学教学的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总投入,主要包括时间投入、经费投入和师生的精力投入3 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强调精力投入方面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力投入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意识努力的程度、情感投入的强度以及动机的水平等,不妨称之为“心理成本”.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3 年的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一味地追求“熟能生巧”,以高昂的“心理成本”为代价,换取考试中的高分数,对于考试来说也许是“高效”的,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没有多少效率可言.

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强调所学知识的质量又追求学生成长质量的效率意识.

选择意识:每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效率,并且强烈地与一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映”联结(S-R 联结)的强度,追求的是“记忆”的效率和质量;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知识的连通度和稳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个性化,追求的是知识的个人体验和个体心理意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接受学习可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增大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容量,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清晰度;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感受性和理解程度,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些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那一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中的,它们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发展意识: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了数学教育“育人”的这一本质特征.发展意识才是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的核心.

四、有效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五、数学教学效率论(有效教学)研究的若干课题

——从数学教学内在机制中提高效率

(一)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之路

1.以面积为主线的平面几何新体系

张景中院士敢于挑战千百年来传统的几何处理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辟蹊径,建立起一套以面积为主线的新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有明确的中心,学生能从这个中心出发,到达平面几何的各个角落,使几何问题也像解代数方程一样有章可循,充分体现出“面积法”的优越性。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面积法”可节省课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时的优势尤为明显,因此已经被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所掌握。

2、教育数学观

为了把中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张景中先生就大力提倡这种“数学上的再创造”,并称之为“教育数学”。张景中先生认为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数学学科的成果或说是具体的数学内容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又超出了“教学法上加工”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教育数学。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

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

3、张景中院士“面积几何”新路实证研究

张景中先生的“教育数学”的见解与科研成果,毫无疑问会对几何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并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道路。这就是对传统几何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即必须全方位,彻底地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学全部几何教学内容,对传统几何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讲授几何。这样,几何课程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二)提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寻找数学有效教学途径(小课题)

1.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器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老师等一下我用计算器算算已变成现实,不再是美国研究生的专利)2.二次根式中 的处理对比研究

3.广州地区数学教学中“快步走(赶),多回头”(课堂完成学课本内容例习题——作业布置以前的)教学方法优劣对比研究

篇6: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的了解,保证了学习过程端正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95-01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呢?在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比如各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学校的图书数量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篇7: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达到理性认识,同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初中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知识基础的核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解题出发点和突破口,所以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成为老师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初三的复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重解题而忽略了概念,有时候虽然重视数学概念,但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导致审题不清,或者应用不当,或者只是迁移能力不强,解题能力不高,遇到新的题型或者出现新知识时束手无策,老师陷入复习题型求全,知识点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

新的课标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改进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索,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新的教学要求。

在新的课表要求下,教师首先要能够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概念轻描淡写,一代而过,或者即使注重理解,也只是机械的生搬例子,很少注重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然后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学生解题,结果往往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比如说在讲解函数时,很多老师只是用书上的图表来解释,很多同学好像理解了,但真正在以后的应用时却又把握不准,无从下手。

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他们主动去探索,理解概念的本质。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认真备课,找很多的例子,进行比较和说明,以期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但是这种备课只是建立在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之上,学生对于老师的例子是否能够很好理解并接受,还很难说。如果这时能够把这一环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然后加以归纳总结,并与书本上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数学概念,也许效果会好很多。基于此,本人认为,要想加强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备课取材源于生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备课时,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从这个事例看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的概念最好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相近

数学教材的知识并不是孤立的,特别是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编排大部分呈螺旋式,这样的编排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即可。比如本人在讲单调递增函数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抽象化,就得到了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使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所以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三、在讲授新的数学概念时,让学生多举例子,多用学生的语言、思维习惯进行教学,并尽可能的让语言幽默风趣

例如有位女老师在怀孕期间刚好上到了《概率》中的随机事件,有个同学马上说“老师,您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这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位老师当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学生一看老师把自己都当成了研究素材,一方面觉得非常有趣,另一方面觉得概率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且还帮着分析,马上来了劲头,纷纷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堂教学之后的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加以巩固,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初中学生的课务多,学业繁重,如果不及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复习,难免出现遗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有相似的相近的概念出现时,要多加以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巩固。在解题过程中,也要借机复习。在本人看来,大多题目的条件都明显的是利用与定义相近的表述来给出,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先复习定义,然后读题目,并把定义和题目翻译成同一种数学语言,然后加以比较,这样不仅复习定义,而且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本人所代班级有一段时间学生买体育彩票的比较多,偶然一次被我看见了,他们以为我会批评他们,结果却是我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的这张彩票中将的概率是多大,事先有没有通过概率知识研究过?学生一听,马上就和我讨论起这个问题来,我借机让他把概率的

篇8: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故设疑窦, 巧设悬念, 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冲突和兴趣,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 这堂课先让你们考考老师好不好?”同学们先大吃一惊, 随后回答:“好!”我接着说:“你们随便说出一个自然数, 不管举多大的数, 老师不必计算, 就能马上判断它能否被2、3、5整除。”学生听后纷纷地举手, 虽然有的自然数大, 但我均能正确、迅速地答出, 学生验证的结果都能与我回答的完全相同。学生对我既羡慕又惊讶:为什么教师有如此神速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急切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探究新课, 使学生在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中不断往复,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拓宽了学生思路, 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好奇之火。因此, 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 思维得以启迪, 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 增强乐趣

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的源泉,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知识,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激发学生留心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学———可爱的校园”教学时, 我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 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及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 说出了教室里有5盏灯、2扇门、4扇窗等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已身边,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 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 让学生联系平时亲身经历过或十分熟悉的浇花、游泳、踢足球、栽树、运南瓜等现实场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已身边,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关注差异, 解决问题

在复习时, 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某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更要关注他们是如何想到解决办法的。

1. 注重思维训练, 培养问题意识

在复习课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中, 要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问题应该具有探索价值和综合性。复习课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可从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发散性思维等角度进行。其次, 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解题路径和解决策略的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灵活地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 在复习“量的计量”时, 教师可演示课件:NBA休斯顿火箭队姚明的个人资料———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40千克;位置:中锋;NBA球龄:5年;鞋码:52号;手掌:21厘米;臂展:2.21米;球衣号码:11号;绰号:小巨人。教师提问:通过这个资料, 你获得了哪些教学信息?你能将这些计量单位进行分类吗?除此之外你还学过哪些计量单位?你想提什么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复习中。

2. 注重自评、互评, 培养反思意识

复习课上的反思, 是基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基础上的活动。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纠、自补, 最后完成有意义的构建。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的指导、点拨对学生反思能力形成非常重要,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评、互补, 提高反思的质量。

如在设计“量的计量”的巩固提高练习时, 首先, 教师可编写一篇数学日记, 里面包含各种计量单位, 让学生在阅读中纠错。程度不同的学生发现的错误个数是有区别的, 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请大家对某某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某某同学的回答需要补充吗?”

接着, 教师可续写数学日记, 有意设计一些空白处, 让学生自己填写合适的计量单位, 并加上一些量的计算。这样难度自然又增加了, 但还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所能解决的。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提出问题或质疑的思考过程和感受, 那么少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小组交流中得到提高。

3. 注重内容应用, 培养操作意识

在复习课中, 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油漆车间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中借物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