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4-05-14

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通用8篇)

篇1: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多年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生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

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

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

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

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及课本剧的排演。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特别是先进的人物事迹对他们心灵的影响更大,引起他们心灵的向往和内心的崇拜,所以这时的思维特别敏捷,内心的感触也特别急于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要求讲自己崇拜的英雄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讲,而是先给他们讲邱少云的故事。当讲到邱少云活活被烧死时,许多同学眼里都迸出了泪花。讲完后,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内容也不拘一格。他们的故事也讲得很有创意。

2.营造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了学生的创新。

三、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诉,大胆而有效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又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篇2: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多年以前,叶圣陶老先生就大力提倡“大语文”教育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即主张语文是活的事物,学生的能力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上,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倡导以“放”为主,适当引导

实践活动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长期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压制个性,追求大众化,乖巧懂事等思想的氛围下,时常出现自信不足,自主性、自动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的精神。面对一些新生事物,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出现独立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应改变教育思想,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生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1.以引导为桥梁,解放学生思想

教师须做引路人,将学生引进平坦光明的大道,让学生彻底从思想上无所顾及,对出现的问题适当引导。以表扬为主,并在活动中给予赞许,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性。鼓励求异,弘扬个性,对学生的质疑,不能打断。应耐心讲解,加以纠正,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活动中创新的兴趣与成功的满足,形成学生创新的热情。否则,则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次小制作的实践课上,同学们都拿出了课下充分准备的物品,情绪都积极而热烈。这时,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拿出了自己的制作,这是一只用心制作的小狗。等到汇报制作过程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他也跃跃欲试。我提名让他发言,他涨红了脸,说:“我家的小狗特别淘气,整天爬高上低……”话没完,教室里哄堂大笑,他跑题了。这时,他的脸涨得更红了,“该怎么办呢?”我为难了,让他坐下吧,他以后一定再也不敢举手了。让他接着说,一定招来更多的嘲笑,会更重地伤害他的自尊心。想到这里,我灵机一动,说:“你家的小狗真可爱,你的小制作一定是仿照它制的吧!”他认真地点点头。“那你能将你的经验告诉大家吗?”他不再那么紧张,在我鼓励的眼神下,他勇敢地说了下去,详实,连贯,且有创新的思考,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很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思想的解放。我也很高兴,为他的自我超越。

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学生才能体现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点拨为契机,解放学生的双手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如果发现活动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说明情况,指出原因。应多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自行探索。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程序。

这并不是所谓的置之不理、任其所为,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点拨、指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在活动中创造机会,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课《走进秋天》时,我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野外去亲手采集树叶、野花、植物种子等,并让他们用自己采集来的物品或者粘贴图画,或者组成立体的小图景,教师随时点拨,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要求学生自己带水果,做成一盘水果沙拉,同学们互相品尝,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动手的成功与快乐。

如学生在学完语文课中的《恐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继续研究恐龙。我先让学生欣赏了恐龙的图片、模型,并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师适当指导、点拨。结果,学生自主分成8个小组,形成8份极具价值且创新性极高的方案。

实践证明,解放学生双手,教师适当点拨,既给足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又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使创新思维充斥着整个活动过程。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自主活动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发展创新,才能将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的异彩纷呈。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会”,即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三赛”,即读背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还开展了作文欣赏、音乐欣赏及课本剧的排演。这些活动开展时,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表现欲,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抓住点滴时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1.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特别是先进的人物事迹对他们心灵的影响更大,引起他们心灵的向往和内心的崇拜,所以这时的思维特别敏捷,内心的感触也特别急于表达。在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榜样的力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要求讲自己崇拜的英雄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讲,而是先给他们讲邱少云的故事。当讲到邱少云活活被烧死时,许多同学眼里都迸出了泪花。讲完后,学生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内容也不拘一格。他们的故事也讲得很有创意。

2.营造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想象,增强创新意识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正如高尔基说:“想象——这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新,必须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诱发想象,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捕捉创新的灵感。如在《走进秋天》的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了秋天的田野、天空、树、果园等,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好像置身于大自然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了学生的创新。

三、将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将实践付诸成效

学校教育的职责在于“平衡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每个人有机会避免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的限制,并和更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活的联系。”由此而知,只有将学生放到社会中实践,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并有效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在教《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社会中普通母亲的伟大,再了解自己母亲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并适当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以及社会上所有的母亲。从而使社会与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升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一、精心组织部署, 引导激发兴趣

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高中教材的内容, 我将二十多次“语文活动”作整体部署, 按循序渐进原则分阶段制订出明确的活动目标, 精心组织各年级的活动课, 使活动课内容课例化、序列化、多样化, 尽量减少重复活动, 使活动丰富多彩。高中学生情感丰富,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思维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求知欲明显增强;学习目的逐渐明确, 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因此, 开展语文活动,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活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竞争性和开拓性。我把任教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 依次推选主持人、主讲人和主评人, 把每次活动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 使活动内容落到实处。在活动中, 引导和激发两方面下功夫, 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经验, 特别注意表彰有创见的作法, 及时鼓励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同学。兴趣上升, 动力加强, 语文活动的效果必然显著。

二、认真设计导演, 培养个性特长

高中教材中的语文活动内容丰富, 具有连续性和开掘性, 根据素质培养的需要, 我把活动课训练重点放在高一、高二。高一具体开展“朗读比赛”、“词语积累”、“查字典比赛”、“开故事会”、“硬笔书法”、“写日记”、“拟电报稿”、“办手抄报”等系列语文活动, 从“读、写、听、说”的基本要求入手, 引导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高二年级则扩展活动面。除坚持“记日记”、“练硬笔书法”、“办手抄报”等周期长的活动, 按计划开展教材中的“作文修改”、“写信”、“应用文常用称谓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欣赏”及“听说训练活动”以外, 还积极发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 将课后练习和一些课文设计成活动课例, 实行系列分明、目的明确、步骤具体的活动, 逐步把语文由课外引进课内, 把单一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教学中。这些活动课, 不限于老师设计, 而充分调动学生,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由学生设计并组织活动, 老师当“参谋”, 当“导演”。语文活动有课内课外之分, 有个体与全体之别。设计和组织每次语文活动, 教师必须开动脑筋, 备好课, 不仅要写好教材, 还要做包括时、地、人、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开展语文活动,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只让学生机械模仿, 应该当学生的引路人, 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利用教材提供和选择活动内容, 让学生讨论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让学生在行动前自己找材料, 自做准备;让学生自己分工, 各司其职;让学生轮流做主持人、主讲人和主评人,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挥, 自学培养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让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总结, 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语文活动上逐步放手, 让学生学会开展语文活动的方法, 也必然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一来, 语文活动一次比一次有特色, 效果就一次比一次更佳。

三、及时总结提高, 拓展活动空间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他们渴望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能立竿见影, 渴望得到激励与肯定。开展每一项语文活动, 要及时总结, 进行客观的评价, 多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就对学生参加下一次活动有激励作用。如对抗性竞赛活动, 当场定出名次, 当场颁奖;操作性训练活动, 办好展览或出墙报公布结果;探索性、讨论性活动, 汇集不同创见的情况, 比较分析, 征集最佳方案。对比式的总结,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练习起来就劲头十足。采用新单项和阶段性总结相结合的方式, 肯定特长生的成绩, 鼓励特困生的进步, 使他们各自自觉地向高一层次迈进。每次总结不流于形式, 或张榜公布, 或在集体场合口头表扬, 或组织学生交流取得成绩的经验, 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举。运用这些总结形式, 把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特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 我对每学期开展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 形成书面材料, 全校交流, 扬长避短, 使语文活动的开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一般来说, 语文活动的开展是以本班为单位进行的。为促进语文活动深层次与高效率的开展, 我们还在拓展活动的空间上做文章, 多次举办全校性大型语文活动。例如:举办古诗文朗诵会、语文知识智力竞赛、故事会、书法竞赛、手抄报展览、日记展览、“发扬五四传统, 争当四有新人”演讲比赛、成语默写竞赛等活动。我还组织成立了学校文学社, 出版社刊, 推荐优秀作品在报刊发表。这些活动, 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学生的积极性。语文素质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 不具备语文素质的人, 谈不上创新发展。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在于开展扎实有效的语文活动。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创新的成果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才创新。

开展语文活动, 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基础, 使他们在语文活动的实践中长才干, 创新路。无论是读、写、听、说, 如果离开了活动课, 都是空洞的要求, 培养不出创新的能力。语文活动是广阔的天地, 如何引导学生鼓动遨游的双翼, 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花大气力进行的工作。我衷心期望语文活动园地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2) .

[2]张凤玲.语文活动课的实施与意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6) .

[3]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9)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篇4: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一、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的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谐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发扬教学民主。实践活动组织、指导过程应该做到: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充分自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例如,选择活动的主题时,应有意识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并注意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的内驱力。

3 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从“台前”走向“幕后”,当好参谋、伙伴、向导,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湖南师范大学张传燧教授说:“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实践活动。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

我在组织“赛诗会”(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本想用比赛诗词背诵的形式组织这次活动,可是,有学生嘀咕:“没意思!小学时就组织过诗词背诵的竞赛了。”我顺势引导:怎样才有意思呢?学生们踊跃起来,出了很多主意。最后,我采纳他们的意见——为自己喜欢的诗词配图,可以自己绘制,也可以拍摄照片,同时,写一个配图解说。几周后的展示会上,学生的创意让我惊喜不已,一帧帧摄影作品精心选景,意境优美,一幅幅绘画虽然稚嫩却又韵味十足,甚至还有几个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拍摄了一个“微电影”。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因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自然兴趣浓厚,十分投入。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极好的砥砺。

三、密切联系生活,锻炼学生创新的能力

为了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每年春天,我们组织《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观察,欣赏,体味,摄影,绘画,写作,交流;每年秋天新生入学,我们组织新生开展《我们自己制定班规班约》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我们组织《救救长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面对着长江边一个又一个化工厂、一个个伸进长江的排污口,痛苦,愤怒,忧伤,深思,他们猛然发现,自己虽然住在长江边,却随时可能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他们认真撰写调查报告,连同自己拍摄的照片、提出的建议寄给了市环保局,掀起了一场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的环保风暴。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黄桥“新四军东进纪念馆”,交流参观感言时,有学生提出:“新四军东进纪念馆”选址不当,特别是把“新四军东进纪念塔”设置在一个省道跟城区主干道的交叉路口,嘈杂、喧闹的环境是对先烈们的不尊重;同时又阻碍了来往车辆、行人的视线,妨碍了交通;狭窄的环境,也不便于参观者瞻仰,学习。对于学生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时,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时,教育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1、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国际、国内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多极化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然后是人的需求的多元化,人的独立性日益突出,而物质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信息的爆炸,同时又消弭人的主体性,造成思想的怠惰与创新能力的下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有赖于人的主体精神,而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意味着经济的竞争空前强烈,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较量,教育是提升文化科技力量的首要途径。

第二,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进入纵深阶段,经济上,由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政治上,由政治观念的转变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文化上,由西方文化观念的引进到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环境、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说,前一阶段的改革靠观念的变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的话,当前更需要内在的改革,特别是人的综合素质与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变。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第三,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目前“不良好”教育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现实中,语文教育没有达到良好教育的标准。除了教学条件以外,更在于语文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僵化。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工具性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失败。

2、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 理解新课程标准不能不提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全称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制定该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启动,历经两年时间,201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坚持德育为先。为什么要德育优先? 德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纲要提德育优先,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尊重得到加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为对责任的放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在误区,经济的发展,市场及消费时代的来临,独生子女等因素都强化了这一问题。二是全球化时代,后现代多元文化环境中,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本身变得异常严重。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人生体验,在引导人关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同时,导致了其责任感的弱化与心理的失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坚持能力为重。

在科技时代、复制化时代,实践创新能力变得异常重要。科技时代、复制时代,人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人成为科技及其产品的工具。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能力同时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3、坚持全面发展。

在注重生态文明时代,全面发展变得异常重要。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语文课程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这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三个基础)

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

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独特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怎样理解初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强调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当然仍然非常重要。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不矛盾,不能割裂。曾经我们重知识轻能力,后来,我们又片面理解能力,把能力培养理解为热热闹闹的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学习似乎并不牢固,实践创新能力也未见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篇6: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强国策略,“十六大”更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上议程,号召人们自主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自主探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本课题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摸索出一条新路来。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帮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很多学生的发明创造归功于老师或家长,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的怪现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很多,涉及很多领域与学科,而且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自主创新实践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它将随着人们深一步的研究更加细致、完善。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对于国外来说研究很早也很多,对于国内来说也有相关研究。这会给本课题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对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很多,但更多的是依托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一个活动真正地培养起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头脑的学生,还有待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教育部关于自主学习、创新实践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性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

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

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

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5、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

操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

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光明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连年获得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课题组的科研力量强。学校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员、经费、时

间、设备上给予有力保证。学校每学期都会派遣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每周都会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课题组内教师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主持人完成《小学五年级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研究》课题研究,朱秀梅校长完成《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

2、设备保障:学校已于2003年9月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每个办公室一台,多媒体设备先进,这些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有较完善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器材完备。

3、我校科技活动目前已取得不错成绩。连年获得区级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每学期都会有数十人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且科技辅导员连年获得优秀科技优秀教师、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4、组织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朱秀梅同志亲自管理领导。课题

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5、人员保障:

主要参加人员有主持人邓洪丽,大队、科技辅导员,小学一级教师,专

科学历;成员:朱秀梅,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张若愚,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党蕾,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6、时间保证:

课题组每周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课题2009年结题,研究时间充分。

7、经费保证:

我校是多年的科技传统学校,拥有生、光、电的现代化教育场所。无论

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条件和要求。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学校将保证本课题活动经费到位。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已经具有研究与系统总结本课题的可能,同时上级

部门和学校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七、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面向全体同学,重点在三年级实验。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八、研究的内容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题,其价值在于整和课内外知

识,以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热爱思考,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精神,培养深厚的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具体内容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在参与活动中着重在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

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包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的怪现象。真正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3、研究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

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九、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活动前、中、后言语和行为的变

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学生的思想变化。

调查法: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实验效果,以便于经验总结。

个案跟踪法:树立典型,重点追踪观察。为试验班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经验总结分析法: 通过平时活动中的观察、调查谈话等及时总结如何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经验

谈话法:与个体或是全体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新点,学会掌握创新的方法,树立活动可促进学习,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

实验法: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进行实验。

十、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6月):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实验研究;

(3)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总结与结题阶段,验收实验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邓洪丽负责统筹规划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 朱秀梅、张若愚、党蕾

十二、实验的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

1、研究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实物

2、科技活动方案、阶段汇报档案、橱窗

3、科技活动实施记录、图片档案

4、研究报告

5、反映研究成果展示的证书、论文等

十三、参考资料

教育实践网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邓洪丽

光明路小学

篇7: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迟丹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 注重实践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文明进化永恒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一个由没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的统一的个人所组织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才”【1】爱因斯坦的话,说明了培养创造性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重要使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将不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在创新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我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作一简单回顾

把学生由“加工的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国过去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等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为一种统一的模型我们的教师,正像辛勤的“园丁”,不管你多绿、多艳,为了整齐划一,都将在“园丁”修枝剪的咔嚓声中被无情地剪掉一个个充满想像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就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求同创新榜样作先锋,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鲁迅是很多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在学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设置了一个话题讨论“我和鲁迅比童年”,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比鲁迅更具成功的客观条件,找到了向前辈学习的动力中学课本中这样的榜样俯拾即是榜样作先锋,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给学生以创新的勇气和希望

示范创新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模仿力相当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讲《送董邵南序》一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了一个“不倒翁”玩具,然后问学生我为什么要放这个玩具,学生各抒已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析异创新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曾看过一位教师的课例,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2】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没有对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鼓励了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这个课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效果不错兴趣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尊重个性,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一个“统”字了得统一的体制,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仿佛一切为了制造标准件这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市场经济不需要全国统一的模式人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又怎能搞大统一、标准化呢?一个模式只能束缚校长、教师及学生的创造力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蔡元培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可见,抒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展现个性是教育的关键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师生心理融合沟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富有创造力的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追根究源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教师如果没有博大胸怀和对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摒弃权威,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并使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即开放式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具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越敏锐、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熬夜是勤奋吗?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都明白,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关爱家园》作文课上,我在展示祖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和同学们尽抒赞美之词之后,播放了母亲河被污染的新闻片,然后配乐朗读了两首诗《我们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解,营造了一种氛围,接着我让学生想像地球的发展,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纭,不乏创新精神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总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个学生的现实需要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让学生放胆作文中学生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思想不正确可以纠正,认识模糊可以澄清,没有思想的文章等于废纸一张积极引导学生启动思想的航船,扬起想象的风帆,在现实生活的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一些学生大胆评说中国足球,一些学生尖锐评说学校教育等等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有力地冲击了“土八股”“洋八股”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给大学生写家书”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会,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三是创办学生文学社我校的校报《八极人》给学生提供了发表习作的园地,而众多的学生自发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学生自己结社,三人一群,五人一组,你组稿,我排版,闹得不亦乐乎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也构成了我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 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 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有的学生对新建的信誉商厦很感兴趣,写了《城关新景观──信誉商厦》,有的学生写了《孟村弯头畅想曲》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了城关西的王宅北面的土地沙化情况,及汽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情况,并举办征文比赛,出现了一批佳作,如《请大家多种一棵树》、《为了摘下口罩》等一些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三是考察名胜古迹我们孟村属文化之邦,胜迹众多,名人辈出,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如有的学生在游览王天官墓古迹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评论文章,在参观了八极馆后,写了建设性文章:《八极人应朝哪里走》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尽管作了一些努力,但认识是肤浅的,探索刚刚起步语文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携起手来为新世纪培养更加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教育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第85页 2.马伯成:《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

3.布鲁纳:《教育过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11月第53、42页

篇8:语文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 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 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须担负的功能。因此在实施新课标中, 要逐步消除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开展课堂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为培养创新能力做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活化课堂所学知识, 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同学们也对活动课“情由独钟”。

语文活动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但都应考虑其活泼、轻松、有趣, 有好效果。趣味性是语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 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 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 我用大语文教学, 指导语文课外活动, 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 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从初一入校起, 三年内, 学校相继开展了“自我介绍”、“海阔天空”、“开心一刻”、“我喜爱的一句格言”、“假如我是板报主编”、“日记大家听”、“佳作赏析”、“跟踪广告”等活动。如“跟踪广告”这个活动, 主要针对广告中成语替换、改造的现象, 引导学生借成语为辐射点, 了解相关史实、寓言、传说故事等, 扩大学生语文视野, 防止了在成语使用中因被改造造成的混乱, 如“咳”不容缓、“闲”妻良母、默默无“蚊”、“痣”在必得等, 通过这个活动, 挖掘广告潜在的文化因素, 积累了语文知识, 汲取生活“活水”, 活跃了思维, 激发了学习热情。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 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 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 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挖掘有效的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去了解家乡, 领略大千世界, 在实践中增长见识, 增长才干, 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 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 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 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 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学校以每学期一次的春游或秋游活动为契机, 使之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如秋游宝泉山, 教师让学生写一篇游览宝泉山的游记, 既是一次游记写作的训练, 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 激发了广大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再如春游延津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时候, 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篇小论文, 主题是“我对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延津湿地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广大学生在文章中畅所欲言, 以小主人翁的热情纷纷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关心国际时事, 关注社会热点, 也是语文老师应尽的义务。平时, 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 要求他们记录下节目的主要内容, 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国内外的重大时事, 而且接收了大量的信息。

三、通过开展多种丰富的语文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 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 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 出主意, 只要不是原则问题, 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运用最新信息, 扩大教育阵地。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 让参加者都能从中锻炼技能、技巧, 使学生“手脑并用”, 心灵手巧。开展模拟活动, 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 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譬如,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在所教的两个班做了一些改革, 在原有课堂模式基础上, 模仿电视综艺性文艺节目的形式, 增加了语文兴趣活动课, 语文兴趣活动课采用下午两节连上的语文课, 每三周进行一次, 将学生分成6—7人一个创作表演小组, 每小组一次出一个节目采取小组内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 内容有课本剧、小品、相声、改词歌曲、诗歌朗诵等, 每次活动由男女两名学生主持, 这样每次活动就成了一场小型文艺联欢会, 学生的创作表演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文能力的锻炼, 艺术的陶冶。

某同学曾在《“诗海遨游”———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一文中这样描述比赛时“群情激昂”的场面:

……当老师出完题时, 有的蹙眉沉思, 思绪在诗海遨游;有的奋袖出臂, 跃跃欲试, 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请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后半句……”话音未落, 一双双手臂已像高楼林立。就这样, 有的惟恐老师忽略了自己, 忘情地违规离座站起;有的为老师没叫自己而愤愤不平;有的沉默后又意气风发, 大有重出江湖横扫天下之豪气。尤其打擂时, 挑战者和擂主针锋相对, 互不示弱。挑战者一方是挖空心思极力设障, 心里曰:非把你逼上梁山不可。而擂主则是信心百倍, 一脸的轻松。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势。比赛结束后, 胜利者兴高采烈, 毕竟“宝剑锋从磨砺出”;失败者暗下决心, 期待下次华山论剑时报仇雪恨, 扬眉吐气。总之, 这次比赛让大家深深领略到古典诗词丰富的内涵诱人的魅力。更激发大家热爱古代文化, 背诵古典诗词的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等比赛中也频频获奖。

四、通过多种读写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 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培养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是向学生推荐读物。读物除了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外, 还必须考虑它对学生有多大的潜在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 而是尊重他们的审美需求, 否则,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就会对读物产生抵触情绪, 当然也就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了。所以, 在平时, 特别是在寒假和暑假, 笔者都会向学生开具一张“推荐书目”, 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这种做法, 很受学生的欢迎。二是组织一些集体活动, 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并给予鞭策。再如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了解社会, 并学习运用语文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像开展社会规范用字调查等活动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还通过撰写书评、影评, 出版墙报、板报, 自编小报, 开设“时文选读”等语文活动, 促使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 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 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开阔学生的视野, 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氛围。三是开展每周一次“日记大家听”活动。日记是学生心灵的展示, 品格的显现, 喜怒哀乐的披露, 学生大作在这里找到第一批读者和听众, 有发自内心的呼唤, 有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如《书本的妙用》、《表妹的星期天》、《今天俺当家儿》、《一堂妙趣横生的社会实践课》等佳作, 均博得同学们经久的掌声, 后经推荐, 被《青少年日记》、《新乡日报》等报刊刊登。这些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在实践中才智得到了发挥, 就会有快乐的情绪体验。这对热爱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反馈。

上一篇:鞋子评价下一篇:鄂教版小学四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