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软实力

2024-04-08

打造文化软实力(精选8篇)

篇1:打造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集团是一家具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建设、宣传企业文化,使集团的愿景、使命、规划和各种管理理念成为职工的积极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集团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核心,促进集团实现了规模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集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选树为“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集团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一、深入谋划,战略引领,吹响集团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集团党委、董事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纳入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一是坚持以战略引领文化,形成凝聚职工的奋斗目标。自2003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海外业务和项目投资“四轮驱动”战略,做实做强、做强做大、做大做优“三步走”战略,打造百亿集团、提前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战略,母公司经营多元化、子公司管理扁平化、分公司体制法人化、项目部机制股份化,母公司转变为投资决策和战略管控中心的“四化一转”战略,做强两大主业、打造五大板块等战略,1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集团万名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集团发展规划统一计划、同时落实、同步检查,使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愿景规划、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创新战略等相匹配、相融合、相支撑。三是党委制定集团文化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软实力工程,把任务和职责分配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集团文化及时提升、各种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建设成效持续改进。近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系统成绩突出,为集团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工会”、“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念武装,愿景激励,树立集团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集团万名职工发扬“优质、高效、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实现了企业兴、职工富,打造了领军河北、多元发展的建工集团新形象。集团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余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项,彰显了集团的综合实力。集团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次提升了76位;连续第8次入选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位次提升了9位;市场覆盖面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强化。

回顾集团做大做强的历程,每当在集团爬坡进位的关键阶段,集团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宣传和树立的先进理念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全员入市的大讨论,催生了全员入市经营开发机制。2002年,党委大力宣传全员闯市场、人人扛指标的理念,重点强调思想入市、行动入市,奖励入市中标承揽工程的部门和主要贡献者。这场讨论促成了集团职工的思想和角色由行政管理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大转变,开辟了集团新的发展道路。集团母公司产值规模连年跨越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扩大了50余倍。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机制观念的大讨论,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三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成果,成为集团向百亿集团迈进的强大动力,全集团职工年均工资每年增长,住房和办公条件迅速改善;三是产值规模的大讨论,激发了母子公司职工“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和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的紧迫感,实现了产值连续翻番,8年增长了10倍。四是产品、市场、经营、产业结构单一的大讨论,孕育了“四化一转”战略的实施,当前,集团正在形成以建筑施工、房地产为两大主业,建材物流、设计咨询、科技引领、海外业务、项目投资五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集团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加速器”。

三、海纳百川,鼓励特色,培育集团文化建设的“百花

园”

集团不断整合企业文化,提出了集团经营理念、管理方针、市场理念、人才理念和集团职工行为准则,制订了集团VI系统使用范围和标准,颁行了《集团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工地各部位宣传内容和样式,对集团标志、名称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各部室文化,由集团党委统一设计制作并公开张贴。

对于具有五、六十年光荣传统的子公司文化建设,集团尊重历史,鼓励各子公司在集团文化的大原则下进行探索完善,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集团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构成集团文化的立体结构,主次分明、相互映衬,极具企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四、强化阵地,丰富载体,铸就集团文化建设的“桥头堡”

集团母子公司不但建立了报纸、板报、条幅、标语、橱窗、学习园地、图书室、娱乐室等传统阵地,而且利用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内外网站、电子屏幕等快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集团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高扬主旋律,使这些阵地成为职工培养情操、钻研业务、丰富生活、健康休闲的重要去处,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快餐。

集团母子公司党委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领导党群组织创设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卡

拉OK比赛及健步走、游泳等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定期开展活动。集团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正在组织第6届,成为集团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每年暑期集团分批分期组织职工及其亲属休闲旅游,增进了职工之间、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企业报均多次被评为省会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团一个职工书屋被评为全国优秀职工书屋,多个工地图书室被评为省直建设职工“十佳书屋”。

五、多出人才,多创精品,扮靓集团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人才培养和使用等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员工,集团确立了“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撑起一摊”的理念,完善了青年培养、使用、考核、认定、奖励、淘汰的配套做法。对全体员工,集团形成了赛马场上选骏马、不拘一格聘中层的理念,和三年一竞聘、一年一考核的成熟做法。为加速职工成才,集团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年提高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业的培训千余人次,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壹级建造师考前辅导,奖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并向其发放津贴。集团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班成为青年才俊知识更新的好平台。目前集团共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其中教授级高工近百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人,国家认定的壹级项目经理和壹级建造师近四百人。集团拥有。。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撰写的。。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拥有省级以上工法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数十项。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些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既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筑造的精品工程既是职工实践集团文化的成果,更成为深化文化创建、扮靓集团名片的新动力。

文化因发展而生,发展因文化而兴。发展的持续跨越源自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集团将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更加适应市场、更加善于更新、更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武装和激励职工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篇2:打造文化软实力

乌 画 王国平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07 版)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及时反映时代的新发展、群众的新风貌,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从而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比如生产方式提倡不涸泽而渔,消费方式提倡量入为出,生活方式提倡简朴自然,思维方式倡导“致中和”等。在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恰恰是中国的重要比较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篇3:潍柴:文化软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10月20日, 潍柴迎来65华诞。

追溯65年的发展历程, 历史常常出人意料:当1946年10月那家造军械的小手工作坊诞生时, 没有人能想象到65年后, 她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即便在1998年, 谭旭光接掌濒临破产的潍柴时, 也没有人敢相信潍柴能够就此浴火重生, 更没人敢憧憬她会在接下来的13年时间里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

是什么支撑了这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出现?

组织文化领域的泰斗——埃德加.沙因说:“请永远把文化作为力量之源放在首位”。

站在潍柴65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自觉、自信”的文化软实力才是支撑潍柴能够创造这一个又一个奇迹,并最终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

“即使把同样的厂房、设备、技术、制度、资金等全部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也无法打造出第二个潍柴,因为承载于潍柴人身上的企业文化是专属于潍柴的宝贵无形资产,别人学不会、偷不走、买不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告诉记者,65年来,潍柴“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像接入了活水的池塘一样,总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自觉地不断进行更新,持续保持新面貌,并持续助推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腾飞源自执行力

潍柴的文化,首先是执行力文化。“做就负责,干就到位”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是执行力文化最有力的表述。

1998年,谭旭光在上任后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约法三章”:一、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不当太平官;二、铺下身子,真抓实干,为企业干实事,为职工办好事三、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要求职工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不允许职工做的,我坚决不做。

其实,“约法三章”并无特别之处,不同凡响在于得到了高效执行。之后,公司开展的机构精简、分配制度改革、技术改造、营销创新、资本运作等各项变革和创新行动中,执行力文化如影随形。

2 0 0 4年7月,谭旭光在潍柴第十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对潍柴的执行文化进行了总结提炼:第一,忠诚企业,恪尽职守,把事业成功作为历史使命;第二,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把各项指令落到实处;第三,重视过程,关注结果,把每项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第四,服从全局,团结协作,把团队精神贯穿于工作始终。

执行力文化体现的是潍柴13年来的危机意识,更是潍柴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奋斗激情。

提起危机意识,谭旭光指出,没有谁比经历过最困难的1998年的潍柴人,更能深刻体会什么是危机。如此强烈的危机意识,极大地激发了潍柴人的激情,一直支撑潍柴人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持续创新。

激情是创业的灵魂,是不断激励员工奋进的动力。潍柴的发展历程验证了激情文化的作用:从1998年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到2004年股份制改造完成,潍柴动力在香港成功上市,到2007年战略重组湘火炬;从搭建国际化协同研发平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突破,到跨国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展现出潍柴人激情创业的风貌。

大集团孕育大文化

2007年,在战略重组湘火炬后,谭旭光提出了“包容、沟通、责任”的新文化理念。

在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的过程中,“包容、沟通”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法国博杜安公司是法国百年发动机企业,在欧洲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2008年金融危机时,被潍柴所收购。但尽管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当时的博杜安公司员工却对收购表达了强烈排斥。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落后国家,不可能有好企业,被并购心有不甘。更糟糕的是,在此之前,博杜安公司先后被几个外国资本玩家购买,并反复被欺骗,这正是它几近崩溃的原因。潍柴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在收购完成前,主动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博杜安的高管团队,特别是工会组织负责人到潍柴参观、座谈,请他们看看潍柴的实力和诚心。这一看,工会负责人的态度完全转变,回国后主动对员工做起思想工作,认为潍柴是一家世界级发动机企业,而且还是一家专注于产业链经营的伟大公司,这是一个好股东。

收购博杜安的工作柳暗花明。经过两年的整合,目前,法国博杜安公司已经成为潍柴品牌进入欧洲的桥头堡。

潍柴的企业文化不断在演进,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理念的腾飞,“包容、沟通、责任”中的“责任”被提到了最前面,成为“责任、包容、沟通”。

感恩激发新动力

在强调“责任、沟通、包容”的同时,潍柴将感恩文化逐步导入集团文化。谭旭光在2010年年会上表示,只有企业对员工感恩,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才能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员工对企业感恩,才能激发无穷的工作激情和强大的责任意识。同时,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的感恩,可以引导全员认识到社会、客户、合作伙伴等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反映了和谐社会的本质。

通过“感恩年”系列活动,潍柴积极营造了感恩氛围,突出了“感恩企业、感恩员工、感恩客户、感恩社会”的主题,增强了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人力不是成本而是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和员工都要学会感恩,感恩代表的是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能让人快乐的工作和生活。”谭旭光说道。

感恩需要心与心之间的情感互通,更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从妇女节感恩活动、爱心捐赠到庆祝老人节,潍柴整个集团以不同的形式,将感恩文化落实到具体行动。

“你们在岗时,艰苦创业、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为企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台上,一位潍柴干部正在宣读董事长谭旭光的贺信;台下,一个个布有皱纹却精神矍铄的面庞,齐刷刷地望着主席台,聚精会神。这一幕发生在今年10月初的第24届老人节前夕,当时,潍柴集团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为老职工庆祝节日,向他们表达感恩之情。

企业文化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原动力。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能真正有效推行企业文化,让它根植于员工心中并自然而然地外化于行的企业,并不多见。

65年的发展,13年的跨越提升,潍柴在技术、产品、营销以及服务等方面都已达到卓越水准。而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基业长青,这些仅仅是基础要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才是达到目标的根本力量。

篇4: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软实力

美国IBM老板汤姆斯华生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生产力,竞争力。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就像空气之于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离开它企业绝对无法存活。企业文化就是木桶的桶箍和木板间的粘逢剂,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盘散沙。”

第一,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企业才存在了几百年,而其他形态的组织,如国家、学校、军队、医院、教会等,几乎都存在了几千年。在这些组织的发展中,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在于“道”。何谓“道”?“道”者,令民与上同一也,固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是上下认同的东西和目标,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可以抛私利,置生死与度外。这个“道”就是文化的精神力量。宋代大学问家张载在讲到儒家的历史使命时,用了四句话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作为儒家的立身之道,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为之不懈奋斗,建立不朽的功业。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支撑。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文化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运营和发展,给企业以准确的“定位”,从而有效规避市场和行业风险。如果没有文化理念的支撑,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二,我们应该向谁学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真的很重要吗?

一说到企业文化,我们很多企业家的思想里总认为企业文化是洋文化,是美国人发明的企业理论。到底对我们中国企业有没有作用?我们心里都不是太清楚。许多企业家认为没有企业文化,我不是一样做企业吗?或者是,我的企业目前规模很小,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等到规模做大了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都是认识不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说到底不是美国人的发明,也不是日本人的发明,而是中国老祖先自己发明的。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来自中国。

二战结束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企业创新管理。他们以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来进行企业管理、以大和民族精神为核心,不断吸收学习欧美科学技术。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称雄于世界。1979年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所傅高义教授出版日本研究专著《日本名列第一》——弱小日本的成功,骄傲美国的教训。第一次公开披露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引起了许多美国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和兴趣,促使美国反省自己的不足与骄傲,使美国开始研究日本和学习日本。研究结果发现:日本企业学习推崇的三位导师都是美国人:戴明,全面质量管理的倡导者;朱兰,正点存货管理制度的发明者;彼得德鲁克,市场营销管理学家。既然,日本企业是向美国学习的企业经验,但为什么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呢?什么是导致日本企业超越美国企业的根本原因呢?后来,美国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与美国的企业不一样。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企业文化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因此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企业文化书籍大多是来自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管理理论。

很多人可能要问,美国的企业文化来自日本,那么日本的企业文化来自于哪里?它的根在哪里?事实证明日本的文化来自于中国。中国才是企业文化真正的发源地。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确定了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不牺牲民族文化的条件实现现代化。在发展现代化的前提下,首先提出了什么是要现代化,是要变的,什么是不能要现代化,是不能变的。这种变与不变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日本现代化的核心提出了和魂洋材的概念。所谓和魂:就是大和民族之魂。洋材:就是欧美科学技术。和魂:日本的文化与传统是永远不能变的。洋材:欧美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就是管理人与机构的匹配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必须随着变化而变化的。日本人的学习策略:足于和,一手伸向汉,一手伸向洋。和就是大和民族,汉就是中国,洋就是欧美。中国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与传统基础。和魂、中国古典文化、西方商才是造就日本管理、日本一流企业、一流管理者的三大基础。

日本软银集团CEO北尾吉孝说:中国古典是日本教育的根本,没有中国古典作为根基,日本百年前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崛起,更勿论脱亚入欧!我建议:日本人不论什么年龄、性别、学历,都应从头再读一遍中国古典。经纪人追求成功,智慧和见地缺一不可,想成为这样的人,阅读中国古典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汉字是中国给予日本最宝贵的财富。日本首富堤义明说: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荀子》。提拔下级时,我一定会见他们的妻儿。对我来说,文凭只是一张废纸,用人的原则:决不启用聪明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经营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他一生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佛教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化。

反观中国改革现代化的30年,我们倡导的猫论——不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只是倡导了洋材,没有洋魂,更没有华魂,彻底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了我们今天许多企业商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双重缺失。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文化的力量,重新审视文化带给我们的价值。重新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因此,党中央在新的改革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即是回归文化,回归经典,回归传统。百家讲坛国学热和社会国学热的背后,不正是印证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回归吗?

第三,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三大部分: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等。物质文化包括企业标志、环境氛围、标准色等。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伦理是企业的标尺、企业标志是企业的形象、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统帅。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它明确指出: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明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个人或者组织,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不同的价值观会选择走不同的路。企业的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取向:A.经济价值取向:主要表明企业对利益的看法。企业是经济实体,必然以赢利作为经济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但企业不是单纯的谋利组织,必须文明经营,适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利润是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后所得到的报酬。比如:为企业创造效益、时间就是金钱。B.社会价值取向:表明对企业和社会关系的看法。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增进社会利益,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企业要确认并积极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社会影响,确认社会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无形价值。比如:促进就业、为国为民。C.伦理价值取向:主要涉及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合作者之间等的关系。企业应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以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的企业行为,确立和各方的良好关系,以实现持续的发展。D.人文价值取向:企业即人,去人则止。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具有人文关怀。比如:TCL集团的价值观: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股东创造效益。价值观必须是真实的,假的价值观不可能成功和持久发展。以往价值观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违背现实与常理的极端教育。结果是:坏人是极端坏,只做坏事,不做好事,没有一丝善心。好人是极端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没有一毫私心——违背人性。结果造成:极端坏人很少有,好人榜样不长久。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员工是否认同,是企业精神形成与否的首要标志。员工的认同,是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依据。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的体现,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品格与风貌,凝聚着企业的精气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特质中最富个性、最先进、最有号召力的内容的反映。

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是伦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道德企业规范来调节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表明的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存在,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1.处理好企业、国家、社会的关系,建立“企业道德”的约束机制。2.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企业生态道德的约束机制。3.处理好企业与人的关系,建立企业人际道德的约束机制。4.处理好企业的本职工作权利和企业的特殊行为责任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比如:联想集团的道德价值观:宁可损失金钱,决不丧失信誉,生意无论大小,一律一视同仁,勤勤恳恳劳动,理直气壮挣钱。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自为形象的复合集成。企业的个体形象,是企业内部各种边界清晰的实体的相貌、形状的复合集成。企业的类形象,就是和该企业所属类别的本质相一致的可以感知的外在形象。企业的组织形象,是由属于该企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各种对象,组成标志和象征系统而形成的感性表象。企业的艺术形象,是由该企业的理想、理念以及对它们的具体生动的表达所组成的感性表象。企业的自为形象,是企业把理想、理念转化而成的客观实在集合而形成的感性表象。

篇5:企业文化如何打造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软实力

贾福春

这几年,文化似乎逐步被人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又开始在企业流行。把企业文化上升到企业软实力的高度,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不会提出异议。营销的三个境界:低级营销卖产品,中级营销卖服务,高级营销卖文化。中国企业也逐步从80年代的生产导向、90年代的营销导向,过渡到今天的品牌导向。国人也逐步熟悉到,目前我们缺的不是产品,不是技术,缺的是品牌意识。以至于我国鞋行业出口生产量全球第一,但是加起来的利润都不如耐克一家企业。原因是什么?由于没有品牌。在品牌越来越重视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阅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内涵。

什么是品牌?品牌是消费者的一种综合体验。品牌是文化的外表,文化是品牌的内涵。一个企业产品是不是品牌,不是它有没有着名度,而是有没有文化内涵。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企业文化的理念。维护企业的竞争力就是维护企业的核心品牌价值。同样,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如同没有灵魂的组织,无论多大强大终极都不会走远。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如何正确熟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都包括哪些内容?企业文化对企业真的很重要吗?

美国IBM老板汤姆斯华生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生产力,竞争力。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就像空气之于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离开他企业尽对无法存活。企业文化就是木桶的桶箍和木板间的粘逢剂,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盘散沙。”

第一,我们如何正确熟悉企业文化?

文化首先是一种精神气力。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企业才存在了几百年,而其他形态的组织,如国家、学校、军队、医院、教会等,几乎都存在了几千年。在这些组织的发展中,实践证实,精神的气力是巨大无比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在于“道”。何谓“道”?“道”者,令民与上同一也,固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是上下认同的东西和目标,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可以抛私利,置生死与度外。这个“道”就是文化的精神气力。宋代大学问家张载在讲到儒家的历史使命时,用了四句话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尽学、为万事开太平。”作为儒家的立身之道。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人为之不懈奋斗,建立不朽的功业。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一种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支撑。一个企业同样需要一种精神和文化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运营和发展,给企业以正确的“定位”。从而有效规避市场和行业风险。假如没有文化理念的支撑,那么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就即是没有“灵魂”,就失往了方向,更谈不上发展。

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心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心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美国著名治理学家沙因曾说过: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说:“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治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治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气力,这种气力来自于治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气力。而这种精神气力,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第二,我们应该向谁学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真的很重要吗?

一说到企业文化,我们很多企业家的思想里总以为企业文化是洋文化,是美国人发明的企业理论。到底对我们中国企业有没有作用?我们心里都不是太清楚。很多企业家以为没有企业文化,我不是一样做企业吗?或者是,我的企业目前规模很小,没有必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等到规模做大了再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都是熟悉不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说到底不是美国人的发明,也不是日本人的发明,而是中国老祖先自己发明的。企业文化回根结底来自中国。

二战束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企业创新治理。他们以学习中国儒家思想来进行企业治理、以大和民族精神为核心,不断吸收学习欧美科学技术。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称雄于世界。1979年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所傅高仪教授出版日本研究专著《日本名列第一》---弱小日本的成功,骄傲美国的教训。第一次公然表露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引起了很多美国学者和企业界的关注和爱好。促使美国反省自己的不足与骄傲。使美国开始研究日本和学习日本。研究结果发现:日本企业学习推崇的三位导师都是美国人:戴明,全面质量治理的倡导者、朱兰,正点存货治理制度的发明者、彼得德鲁克,市场营销治理学家。既然,日本企业是向美国学习的企业经验,为什么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企业超越美国企业的根本原因呢?后来,美国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与美国的企业不一样。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往窥探、往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治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上风――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企业文化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企业文化书籍大多来自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治理理论。

很多人可能要问,美国的企业文化来自日本,那么日本的企业文化来自于哪里?他的根在哪里?事实证实日本的文化来自于中国。中国才是企业文化真正的起源地。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确定了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以不牺牲民族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在发展现代化的条件下,首先提出了什么是要现代化,是要变的,什么不能要现代化,是不能变的。这种变与不变是发展的条件条件。日本现代化的核心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概念。所谓和魂:就是大和民族之魂。洋材:就是欧美科学技术。和魂:日本的文化与传统是永远不能变的。洋材:欧美的科学技术、科学治理就是治理人与机构的匹配是可以变化的。也必须随着变化而变化的。日本人的学习策略:足于和,一手伸向汉,一手伸向洋。和就是大和民族,汉就是中国,洋就是欧美。中国文化一直是日本文化与传统基础。和魂、中国古典文化、西方商才是造就日本治理、日本一流企业、一流治理者的三大基础。

日本软银团体CEO北尾吉孝说:中国古典是日本教育的根本,没有中国古典作为根基,日本百年前不可能那么迅速地崛起,更勿论脱亚进欧!我建议:日本人不论什么年龄、性别、学历,都应从头再读一遍中国古典。经纪人追求成功,聪明和见地缺一不可,想成为这样的人,阅读中国古典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汉字是中国给予日本最宝贵的财富。日本首富:堤义明说:我一生只精读一本书〈荀子〉,提拔下级时,我一定会见他们的妻儿,对我来说,文凭只是一张废纸,用人的原则:决不启用聪明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经营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他一生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佛教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化。

反观中国改革现代化的30年,我们倡导的猫论:不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只是倡导了洋才,没有洋魂,更没有华魂。彻底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了我们今天很多企业贸易道德和伦理道德的双重缺失。为赚钱不择手段,出现三鹿奶粉等企业危机。这在国外是不正常的。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要重新熟悉文化的气力,重新审阅文化带给我们的价值。重新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因此,党中心在新的改革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既是回回文化,回回经典,回回传统。百家讲坛国学热和社会国学热的背后,不正是印证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回回吗?

第三,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三大部分: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等。物质文化包括企业标志、环境氛围、标准色等。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伦理是企业的标尺、企业标志是企业的形象、企业理念是企业的统帅。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它明确指出: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明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个人或者组织,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不同的价值观会选择走不同的路。企业的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取向:A、经济价值取向:主要表明企业对利益的看法。企业是经济实体,必然以赢利作为经济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但企业不是单纯的谋利组织,必须文明经营,适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利润是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后所得到的报酬。比如:为企业创造效益、时间就是金钱。B、社会价值取向:

表明企业和社会关系的看法。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增进社会利益,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企业要确认并积极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社会影响,确认社会题目的存在并积极参与社会题目的解决、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无形价值。比如:促进就业、为国为民。C、伦理价值取向:主要涉及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合作者之间等的关系。企业应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以正直、善良、老实、取信的企业行为,确立和各方的良好关系,以实现持续的发展。D、人文价值取向:企业即人,往人则止。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具有人文关怀。比如:TCL团体的价值观: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股东创造效益。价值观必须是真实的,假的价值观不可能成功和持久发展。以往价值观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违反现实与常理的极端教育。结果是:坏人是极端坏,只作坏事,不作好事,没有一丝善心。好人是极端好,只作好事不做坏事。没有一毫私心—违反人性。结果造成:极端坏人很少有,好人榜样不长久。

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叫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员工是否认同,是企业精神形成与否的首要标志。员工的认同,是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依据。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的体现,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品格与风采,凝聚着企业的精气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特质中最富个性、最先进、最有号召力的内容的反映。

伦理是指道德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企业伦理是伦理的具体表现之一。通过道德企业规范来调节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表明的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存在,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1、处理好企业、国家、社会的关系,建立“企业道德”的约束机制

2、处理好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建立企业生态道德的约束机制

3、处理好企业与人的关系,建立企业人际道德的约束机制

4、处理好企业的本职工作权利和企业的特殊行为责任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比如:联想团体的道德价值观:宁可损失金钱,决不伤势信誉,生意无论大小,一律一视同仁,勤勤恳恳劳动,理直气壮挣钱。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个体形象、类形象、组织形象、艺术形象、自为形象的复合集成。企业的个体形象,是企业内部各种边界清楚的实体的相貌、外形的复合集成。企业的类形象,就是和该企业所属种别的本质相一致的可以感知的外在形象。企业的组织形象,是由属于该企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各种对象,组成标志和象征系统而形成的感性表象。企业的艺术形象,是由该企业的理想、理念以及对它们的具体生动的表达所组成的感性表象。企业的自为形象,是企业把理想、理念转化而成的客观实在集合而形成的感性表象。

企业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治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企业矛盾的价值观及方***。企业哲学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动力源泉,只有在有足够的能力处理企业发展的内外矛盾的条件下,企业才能确立其核心价值观以及围绕价值观的辨证方***。企业哲学包括:经营理念、服务理念、财务理念、生产理念、治理理念、市场理念、竞争理念等。

第四、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的硬件是可以买来的,但文化和品牌的软件是不可购买的。企业厂房、设备、员工、技术、产品等等都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但企业唯一不变的是品牌和文化。

日本松下电器产品日新月异,但是松下幸之助兼容中西文化思想的23条治理法则没有变。TCL团体治理层的活动性很大,但是TCL的文化没有流走,却影响着离开TCL的多数员工。从做灯泡起家的GE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性企业,但从爱迪生时代留下的严谨的治理文化没有变,而是在逐步发展。所有的品牌和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假如一个企业的品牌和文化变了,结果只有两个:要么企业死掉,要么企业被吞并。企业死掉,品牌和文化随之消失。企业被吞并,自己的品牌和文化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别人的品牌和文化。中华民族产业太多被国外企业吞并的案例。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多少民族品牌的大企业。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就是治理的灵魂,经营的坐标,营销的触媒、生产的动力、技术的先导、品牌的内涵、服务的核心、人才的根本。

篇6: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2011京西发展博士论坛有感

在门头沟区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门头沟区全力打出人才牌,第三届京西发展博士论坛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题是:人才·发展·环境—京西人才生态圈与门头沟区跨越式发展。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博士论坛,主题发言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我想联系妙峰山镇浅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人们也开始从关注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二、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文化涵养、精神风貌都

不同于硬件建设,文化软实力表面上似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作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农村,发展经济固为重要,但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博士论坛其中一位学者这样说,山水景色、楼台轩榭都可以建设,缺乏文化的景观只能是模式的复制,而不是一个地区真正的代表。文化事业是保证经济发展成果,延续经济生命力的必要措施。有了文化气息的妙峰山才拥有了灵魂,才能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三、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实现妙峰山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深度挖掘妙峰山镇民俗文化突出点进行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是北京周边最具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用好、用活,不仅要将民俗文化发扬好更要将其传承好,将时代感赋予古老的民俗文化中,令其焕发新的生机。

2、着力发展民间文化,组织民俗队伍,鼓励民间艺人的发展。

妙峰山镇从来不缺才艺双全的民俗队伍,炭厂村的太平鼓、水峪嘴村现代秧歌、下苇甸村霸王鞭,总能将京郊传统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游客。我们在鼓励民间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为其创造条件,不仅能使民间艺人队伍走出去,还要将游客引进来,游览山水的同时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

3、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效应。

篇7:打造大屯铝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

打造大屯铝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走依靠企业文化管理企业之路,大屯铝业公司党政从开始,对企业文化创建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经过近4年的努力,铝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从统一思想到高度重视、从学习借鉴到实施意见、从理念征集到手册印刷、从视觉文化到理念形成、从复杂文化到准军事化、从20的起步到整合的历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已粗具雏形并得到落实,特别是培育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职工队伍,企业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作 者:李新华 作者单位:中煤集团江苏大屯铝业有限公司刊 名:企业文明英文刊名:ENTERPRISE CIVILIZATION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篇8:打造文化软实力

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 担负着发展和复兴文化、宣传人类优秀文化的重任。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这些只能使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到来, 人们对新知识、新文化、新信息的渴望和追求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与迫切。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传统阅读的场所, 而是成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职能, 担负着传播知识与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开拓服务领域的重要平台。因此, 各地图书馆在延伸服务, 打造服务品牌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1 开拓创新, 利用图书馆的服务阵地, 不断延伸服务, 大力宣传先进文化。

其中创新之举就是举办“松花江文化讲坛”系列公益讲座活动。该活动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 从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养。以建设魅力吉林市、打造和谐吉林市为目标, 邀请我市知名专家、大学教授、学者、民间艺术家等为主讲人, 策划选题、把握内容、精心组织, 为广大读者提供终身学习、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的广阔空间, 发挥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通过这些实践, 开拓出不少新的服务模式, 摸索出一些好的工作经验, 使图书馆工作公益性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发挥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用文化和信息帮助、关心弱势群体

图书馆的服务有着较强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图书馆应该是毫无保留地和公平地传播知识和文化。它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应该是无差别的由社会成员共享。知识和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和未来。弱势群体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自身的困境是很不容易的。整个社会都要为他们奉献爱心, 从各个层面关心和帮助他们。对弱势群体, 图书馆不应仅仅关注和同情他们的生存状态, 而更应在精神上给予关注, 在服务内容、方式上努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只有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才能在社会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才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 办理一个图书借阅证、借一份书刊、放映一场电影等, 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举动, 对于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们来说确实十分的珍贵, 这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公平, 形成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

吉林市图书馆在作为吉林地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读者覆盖面很广, 其中不乏残疾人读者及低收入人群。多年来, 吉林市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服务, 从各个服务细节为残疾人读者提供方便。例如在节假日期间, 在人员流动量大的广场等地为读者提供便民服务。特别是2007年5月20日“全国助残日”, 利用本馆的“便民服务车”深入基层社区为残疾人读者办理图书馆借阅证、现场解答咨询活动。

3 图书馆通过挖掘潜力、科学开发, 着力扶持壮大文化产业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不仅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经济运行质量, 而且还要让文化渗透到经济建设中, 使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融合, 相得益彰。要让文化实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升文化自身的价值和品位, 全面提升城市及民众的文化品质和生活品质。为此要不断整合文化资源, 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实力。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本课题组认为, 对于我市来说, 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大做强, 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首先, 以规划为龙头, 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研究制定文化强市发展战略, 加强对我市文化研究, 深入发掘我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研究我市城市的个性、风貌及其载体展现。

其次, 以改革为契机, 推动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投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建立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 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推动前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加快对传统文化事业的产业化改造, 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 加快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 促进文化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完善文化市场机制, 推动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制化。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躯干。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除了要解决好发展方向的问题之外, 还必须同时解决好发展活力的问题。如果缺乏实力和活力, 不仅会给文化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而且将对文化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可以说,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质量好不好。成效大不大、有无较大的生存空间、能否可持续发展, 这些关乎命运的问题都与其自身的实力和活力紧密相连。那么, 实力和活力究竟来自何处?国内外文化发展历史和城市文化建设成功实践证明, 只有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努力提升文化生产力、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增强实力, 勃发活力。从这个意义上看, 城市文化发展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蓬勃的力量, 就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付实在的躯干。

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 是内在的精神, 是城市品质和品味的象征。精神之火一旦点燃, 就会照亮城市的各个角落, 把它的光和热播撒进人们的心田。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 主导着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 渗透着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 如何熔铸好城市的文化之魂, 让它闪耀起来, 鲜活起来, 成为辉煌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亮点, 不断传承创新, 发扬光大。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躯干, 是外在的形体, 是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骨干力量。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 将有效地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的活力, 增强其实力和竞争力。只有产业这个躯干发达起来, 血脉畅通, 肌体强健, 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 如何锻造好城市文化之躯, 把它做大做强, 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 给广大群众奉献上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之魂和产业之躯是一个统一体, 不能分离开来。当文化有了产业的支撑, 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当产业具备了文化的内核, 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中, 如何妥善处理好把握文化主题和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促进其彼此依存, 相互推动, 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相信通过不懈努力, 一定会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同步共荣, 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一个新水平, 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 我市文化单位都在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员, 图书馆更是不遗余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主要是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及便利的服务阵地, 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自办或与社会力量合作, 兴办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产业。如与社会力量合作,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 举办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文化产业在社会的影响力, 传播先进文化成果, 树立图书馆在广大民众中的良好形象。文化的力量, 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 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文化建设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历史内蕴和品格特质, 是城市文化建设之魂, 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强国, 不仅要在经济上强大, 更重要的是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软实力。

上一篇:煲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下一篇:[医学精品]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名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