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国有企业文化论文

2022-04-2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规模和发展实力,同时也存在企业结构散、市场秩序乱、经营效益差的问题,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科技运用率不高,产能过剩、集约化程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软实力国有企业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软实力国有企业文化论文 篇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国有大型企业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力量,不仅仅要强调物质文明的建设,更要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借鉴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念对接,引导认知,强化认同,积极践行四个步骤的基本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践行活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大力提升了企业软实力,为集团发展注入了动力,实现了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耦合共生、聚变增值。

一、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实现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感恩、善念、包容、快乐”理念,以“忠诚事业、追求更好”企业精神为统领,坚持“企业发展 职工富裕”、“说实话 办实事 求实效”、“与客户一起成长”等十大理念,倾力打造安全文化、班组文化、感恩文化、廉洁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交集,又充分体现集团特色的价值观体系。集团将体现价值观内涵的载体对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相互融合,实现了有机对接。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导向,让干部职工普遍认知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集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贯作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主题教育活动、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促进集团各个层面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在宣贯过程中,集团坚持干部先行,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团宗旨理念的深刻理解。通过党员培训,支部宣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员党性意识教育。集团还通过电视台、报纸、宣传标语、宣传展板等持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做到众人皆知,家喻户晓。集团先后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道德标兵评选”、“道德大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普遍认知,引导职工爱国、爱企、爱岗的情操,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国家的关系,实现共同成长。

集团在宣传教育上还注重丰富载体形式,确保传播效果。集团把9月8日定位职工文化艺术节,坚持每年举办,还不定时组织形式各样的的文体活动,以向上向善的文化作品和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团还以“建设文明社区,构建和谐家园”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落地生根。

三、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机制,使干部职工广泛认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长期形成的以物资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逐渐转为精神文明管理。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集团主导产品市场形势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鼓足勇气,增强信心。如何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企业全体员工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并能为之奋斗,成为企业员工所能认同的价值现、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而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机制就是促使职工广泛认同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的形象。在今天,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最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企业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制度,几乎也不取决于企业的战略计划,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文化软实力。这里指的"文化"指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上的混合。它是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基础,以员工的大众意识为反映,是与企业物质文明建设相造应的微观上层建筑。它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每个成员的一种精神支柱。体现着企业高层领导着的价值观念,思想宗旨和心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通过创造一种自主管理,积极向上、和谐一致的气氛,使员工以高昂的士气投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在共同价值观作用下,员工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统一到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

集团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以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做好职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长期坚持开展困难帮扶、金秋助学、关爱退休职工等活动,热心公益事业,集团各基层单位先后成立爱心志愿者联盟,四矿孙刚爱心联盟更是远近闻名,为集团以及社会传播了正能量。

四、创造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泉,促使全员职工积极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职工作为社会主要群体,理所当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主体,只有广大职工高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企业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和安全运行。如何引导职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级工会组织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使命。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引导职工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做出重要贡献。

活动是培育精神的土壤,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活动进行正面灌输。集团先后组织开展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四德讲座、等主题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把24字核心价值观,精准输入到职工的心坎上和骨髓里,使职工真正明白价值取向的产生,深刻认识到在自己的价值取向中,有哪些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与工人阶级根本利益格格不入的,哪些是接近于核心价值观的,从而明辨是非,筑牢思想基础。

集团近年来先后推出白国周班组、四矿掘进一队等全国知名的安全生产典型,评选出 “最美党支部书记、最美区队长、最美党员”、“十佳道德标兵”和“道德标兵集体”等一大批先进道德典型和“首席技术专家、首席技能大师”等高技能人才精英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他们的事迹让企业职工感受到了社会焕发的正能量,引导着更多人传播社会正能量。

实践证明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影响人,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影响人、感染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集团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全员参与践行才能形成传播正能量的大合理、大格局。

作者:李乐

软实力国有企业文化论文 篇2: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规模和发展实力,同时也存在企业结构散、市场秩序乱、经营效益差的问题,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科技运用率不高,产能过剩、集约化程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面对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必须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从人力资源开发、价值理念提炼、企业品牌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努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提升企业软实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三五”规划指出,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抓住机遇,瞄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革除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增长方式粗放的弊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面对完善体制、构建和谐、转型升级、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环境,积极构建企业软实力,提升综合实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企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有企业的时代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实践,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得到大幅提高。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破解了发展难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较长时期存在的企业结构散、市场秩序乱、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差的状况。但是,认真分析国有企业发展现状,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从历史层面来看,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的特殊要求,政府长期给予大力扶持,甚至赋予相当的垄断地位。因此应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不完全是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垄断、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从现实层面来看,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除为数不多的企业靠整个行业的庞大资产积攒国际影响力、或靠国家背景走出去以外,真正靠技术和管理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屈指可数。另一方面,在自身发展中,科技运用率不高、劳动力投入大、生产力低下,因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和资源的过渡开发换取效益,导致产能过剩,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趋突出。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经济调控主要任务。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如可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模式。必须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主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努力提质增效,创建创新型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率,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企业基业长青。

二、企业软实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

企业软实力主要指运用和整合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主体通过对企业特定资源的占有、转化和传播,以吸引企业利益相关者等客体,获取他们的价值认同,使他们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最终达到企业目的的一种能力”,其构成要素或外部表现为诚信、知识、创新、品牌、形象、服务、文化、价值观等。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规模扩张,而且包括结构调整、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管理模式、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经济的数量规模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在后现代社会,商标、知识、文化等不断地充实为企业战略性资源,企业能力也从获取资金、规模等有形资源向开发文化、价值观等无形资源转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引下,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企业软实力通过新的战略性无形资源的开发,并强调企业行为方式的转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建立起品牌、声誉等新的竞争壁垒,使企业竞争优势逐渐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产品的市场饱和、甚至产能过剩,单纯依靠注入资金和扩大规模等硬实力提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着力变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软实力,对内提高凝聚力、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硬件优势,对外拓展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同度,使软实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作用于企业硬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硬实力条件,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已经不可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要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长足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建设,使增强软实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硬兼施”,促进企业能力体系和结构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在理论上,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都是一种无形力量,那么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怎么理解?企业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吗?软实力概念源于对文化影响力的研究,但软实力的内涵比文化要丰富得多,企业文化只是企业软实力资源中的一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并不都具备较强的软实力。同样,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和较强硬实力,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却不一样,根本原因还是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文化没有上升为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能不能提升企业绩效,要看资源利用的效果,也就是要看企业文化能否上升为软实力,整合企业资源的过程和能力如何。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软实力,只有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凝聚力、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才上升为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支柱,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才能将全体员工的心与企业改革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才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凝聚员工的归属感、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赋予员工的荣誉感、实现员工的成就感;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培育对企业的认同感,就不能形成卓越的执行力。

国有企业在提升企业软实力过程中,需要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良发好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工作质量,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发挥精神超越物质的力量,构筑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积淀、提炼和升华,促进企业软实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四、文化引领企业软实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引领转变发展方式的智力支持。着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展和利用,坚持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关键性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人才需要,强化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人才导向,为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强化人才支撑。第二要提炼价值理念,明晰文化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文化管理,宏观上要体现思想和信念的认同,微观上要引导员工的价值诉求和职业忠诚,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展示形象。企业愿景、精神、理念要体现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体现到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再造当中,体现到经营、管理、品牌、产品、服务当中,发挥推动企业软实力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作用。第三要加强品牌建设,集中张显品牌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文化魅力。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品牌品类构建体系、实施品牌差异化发展,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量,避免同质化,大品牌有技术、小品牌有特点,减少行业内耗。要深入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为品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品牌集中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要提炼品牌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品牌文化有机融合,张显品牌个性、弘扬品牌精神,赋予品牌厚重的文化魅力,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认同度,使品牌文化成为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第四要提升创新能力,为转变发展方式营造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要用文化引导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创新作为持续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强大动力。明确创新的方向和重点,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指标和评价体系,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要积极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完善国家标准,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要突出做好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瞻性、关键性、全局性课题的研究,引导国有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五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获取文化认同。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把社会责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软实力的构建体系,超越唯利润理念,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和谐、关注民生问题、关注环境保护。坚持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更加自觉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硬实力基础外,软实力是最根本的要素,甚至比硬实力的制约更持久、影响更深远。硬实力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逐步积累或通过外部投入获得,而软实力不可量化、不易模仿,也不可能通过交易或置换方式获取。企业软实力需要“苦心经营”、需要“细心打造”、需要“耐心培育”、需要“精心呵护”,构建软实力需要日积月累、上下同欲,丧失软实力则只需一朝之功、一己之私。国有企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改变政府扶持和垄断下的低效率问题,建设创新型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方式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解决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形成强大的企业软实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保持长足发展、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8月24日)

作者:刘刚

软实力国有企业文化论文 篇3:

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思考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基于该企业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考,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当前,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政治多极化逐渐凸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随着跨国公司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跨国经济集团将逐渐成为全球化的运作主体,企业文化也将在文化领域逐步取代民族文化而取得文化主体地位,最终将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运作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竞争方式。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我国企业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项战略任务。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必要性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我国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动力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论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大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要积极发挥示范和主导作用,快速提高企业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党和国家文化战略与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企业的需要。国家在企业改革之初就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公司作为战略任务。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取得话语权。2007年我国企业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前10强,而美国有5家,英国占2家。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结论:其胜出的根本原因就在善于给企业注入文化活力,凭借企业文化软实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我们只有加快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适应这种竞争环境,使更多的企业真正“走出去”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重组和改革的需要。最近,国家对中央企业第二任期工作提出要求,要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重组整体上市,中央企业要由目前的150来家调整到80至100家,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在这种持续改革重组中,企业能不能形成凝聚力和新的竞争力,最核心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就在于能不能真正形成共同的企业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另外,我国企业用工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固定工,变为固定、无固定期限以及社会化临时用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企业中社会招聘人员、市场化用工比例在逐年上升,这类员工进入企业时间短,变换比较快,也有一个文化逐渐融入问题。因此,建设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任务非常艰巨。

打造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西方管理科学把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科学阶段,目前正在走向以企业文化管理为标志的新阶段。可见,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式。高占祥在《文化力》一书中指出:“文化先导力这一理念一旦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掌握,那将给经济的腾飞添上一个新的翅膀。”因此,我们今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制约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因素

从宏观看,制约企业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企业发展水平、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制约等。但从深层原因分析,主要有“四个不同步”。

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同步。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概念不明确、认识有错位,或理解过于狭隘,使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比如,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企业重视程度不高,务实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制度轻理念、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企业由于领导频繁调整,班子稳定性差,管理人员只注重任期内经营指标的完成,忽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

企业集团内部的母文化与子文化建设不同步。目前,我们一些企业集团,企业文化“共性不足,个性有余”,缺乏一体化和系统化的构建梳理,缺乏统一的远景规划和企业文化战略。比如,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准则、是非观念等等,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传承,都需要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共同来创造、蓄养和培植。而我们一些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企业精神不一致,价值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企业文化软实力形不成拳头。

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涵不同步。一些企业大力塑造“文化”形象,如:统一的厂歌、厂标、服装,提出一套企业精神、一些响亮口号等,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是没有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这些理念或精神没有被员工认可,从而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还有一些企业,表面上提倡一种文化理念,实际上背道而驰。比如:口头上高喊奉献社会,行动上唯利是图。这些问题,都是把企业文化过于形式化,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设,没有使企业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内化于心,成为员工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不到激励作用,对企业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与员工的参与不同步。许多企业的文化不是团队文化,只是企业家的文化、个体文化。有的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领导决策层自己的事,没有让全体员工真正参与进来。有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尚未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有一些企业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使之成为“文化垄断者”,导致企业文化“个人化”。

增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对策

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把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着眼点,注重抓根本、抓关键、抓重点、抓长远,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是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在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下设计出理想化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按照设计的模式运作和运行,从而培育形成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企业文化。它是企业的定位导航系统,主要着眼于本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的生存和发展,参与和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来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干预市场的能力。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把握好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性、构建内容的系统性、存在环境的联系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运动性。在实施方法上,首先要调查研究现状,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本企业当前的企业文化状况,剖析有利与不利因素,确保对企业使命和理想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出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形象识别体系,真正形成科学的内容体系,以引领企业发展战略。第三,以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为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原则、主要途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进行整体分析和总体上的规划部署。

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一支坚强得力的企业文化工作队伍,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是要设立CCO(首席文化官)。“CCO”的设立是时代发展和企业管理升级的需要,也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外企业几乎都设有相应的CCO或企业文化管理经理。通过CCO来统领和指导企业文化工作,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建立和完善上下一致、从上到下抓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工作部门。三是抓好骨干人才培训培养。围绕“提高素质、强化责任、统一标准”,搞好企业文化从业人员定期培训轮训。同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尽快建立和优化企业文化管理师的运行机制,完善和规范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认证体系,逐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职业认证资格的注册企业文化管理师。四是注意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和文体协会等社团的作用,形成协调一致、群策群力做企业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健全规范企业文化运行机制。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证。各企业要及时研究制订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规划方案,确定实施方法和步骤,明确组织机构调整、物质资料保障等措施。要详细制定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监督、考核、评比、奖惩等制度,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战略和实施细则的宣传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和方法步骤,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按照规章制度,定期抓好企业文化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奖惩工作,做到持之以恒,推动企业文化工作顺利有效地运行,确保制度措施的落实,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工作创新。任何企业文化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产生出不同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并在不断提炼和提升中催生出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产品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时刻注重研究创新工作,扬弃旧的,创造新的,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再造。同时,把企业文化产生的凝聚力转化为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各项创新,保证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其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及时改造、补充和创新企业文化内容、形式、工作制度等,使之始终能够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下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工作的手段信息化。认真研究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健全信息化设施设备,建立企业统一的互联网络和企业文化网站,创造条件办好企业报刊、广播电视,为信息化打下良好基础,以提高企业文化工作效率和效果。第四要实行鼓励企业文化改革创新的激励制度,使创新思想渗透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大家的行为习惯,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实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责任编辑:李万全)

作者:程心能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下一篇: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