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2024-04-12

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精选6篇)

篇1: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就在著作中提出“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2004年,他正式出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认为“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又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一急经济制裁。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软实力的————大致包括政治制度自己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以及亲和力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解释

根据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国家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从逻辑上推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文化软实力是从属于软实力的,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

国内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的————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的一个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实力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本国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国际间竞争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已突破去过偏重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进入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新时期,并且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目前,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出现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和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些西方强国总是企图把自己国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所谓的“人权外交”以及各种各样的“干涉主义”都是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并且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非常不平衡。各国实力差距悬殊。在中国外文局猪般的“2006跨文化传播论坛”上的演讲指出,中国的文化逆差严重。和中国对外贸易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存在“文化赤字”。以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而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5年中美版权贸易之比是4000:14。总体看来,在文化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近几年来,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注重文化、教育与科技进步对总会让国力的作用。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额中,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给我国的文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在一些领域上形成了国际垄断。

(二)、从国内形势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的重建。

第一,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深入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要保证我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既要运用法制规范进行“硬调节”,也要运用道德进行“软调节”,促进经济行为主体正确处理利益关系,促进市场的健康发育。第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根本措施。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其中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进来,日益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破坏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更要加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一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第三,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短时间要完成由传统封闭落后的社会形态向现代化的历史转变就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又面临着极为不利的严峻的不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仍处在并非完全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又陷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中,并且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四川大地震,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力,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整合功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崇高爱国的传统精神,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其时代性,同时它也具有超越各个时代的普遍意义。第四,在文化产业,中国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美国作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积木的生产和制作。每————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到30万小时,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站点中有94个设在美国境内。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韩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迅速提升,如2002年,韩国文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57亿美元,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对外文化输出被称为“韩流”。如韩国电视剧,大量挤占了亚洲市场。2005年在中国放映的韩国电视剧超过50部,集数超过3500集。最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在过去由于冷战模式的对抗和中国文化输出不够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多不了解,欧洲不少人对中国的了解仍处在完清王朝的风雨飘摇时代。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的时代,并且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得到提升,但由于文明对话、语言、文化的差异十分复杂,仍未过半数。一些国家仍存在冷战意识,对中国和平崛起仍抱有戒心,对中国的发展仍存在质疑。为此,我们不应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互补。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我们应抓住时机,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重塑我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文化软实力建设已迫在眉睫。我国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经济崛起、国力腾飞时,我们应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潜力,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本国的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明确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标志着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途径。在这些经济市场流通的政治文化载体的运载下向全球蔓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攻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竞争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进行消费。谁的产品和服务能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还可以传播和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影响创造国际化的中国文化亲善友好的外部环境。

(一)为此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力练好内功,突出重点,搭好桥梁是三大关键。其

实,练好内功就是抓好国内文化建设。首先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意识,光大中华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的诸多特点是与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演进,已经形成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培育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整合为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以上三个优势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是充分开放、整合凝聚和不断创新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优秀内容值得继承与弘扬。因此,我们应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我所用。其次,在文化建设体制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作用,整合各种力量资源。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国宝和中国的功夫,但是把它们结合起来搬上电视荧幕,推动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不得不让中国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的文化形态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这就需要文化创新。最后,在政策和条件上,国家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文化基金和文化大奖等方式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其最终目的就是强其肉体,多出精品使新成果不断涌现。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突出重点。就是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搞好涉及国际基本利益的重大和持久影响的方

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无论是精神影响方面还是文化产品,要强调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能为发展中的我国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网络业起步比较晚,但由于政府对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高度重视,一步步推进了韩国特色文化产业的行程。韩国已成为一个公认的文化出口大国。2002年,韩国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9项文化产业相当于当年GDP的6.57%,其中海外出口额为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形成了具有“韩流”特色的文化输出。而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成果和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都应得到大力弘扬,不断创新,培育我国文化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和名人效应,积极向海外传播,形成在国际竞争中属于自己的文化优势。

(三)、搭好桥梁,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要多种形式并用,既要注意双边交流与合作,又要注意国际多边舞台。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度、广度大大拓展,越来越多向双边发展,利用国际舞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更大,效率更高,影响更深。重视多边文化合作,女里争取主办权和话语权,积极参加和举办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14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在法国、埃及、韩国等国建立了36个中国文化中心。自2004年开始,在全世界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56所。中国在美、法、俄、印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共组织出访团379个,2631人;接待来访图案313个,5605人,在国外举办展览演出107场,并且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2上海世博会这些国际性活动给中国文化深入、广泛的融入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也给中国争取本土文化的“主权”————其文化的附属化、边缘化、和残缺化提供了可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社会动力与价值观,并且在奥运会举办

期间,中国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新闻发布厅有古诗、书法和国画,餐厅里边有故宫和四合院图像,公园里有风筝和戏台,有关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建议的汉语教材。这些都让外国朋友感到新奇。通过文化的传播工作,是西方人民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文化,亲身聆听了中国的文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真实面目,有力的消除了中西方长期的误解,缓解了中西方的冲突,促进了本国文化的近距离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间,年至个人都应该充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三、文化软实力与和平崛起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实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中国软实力最终要解决的是国内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落脚点和目标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而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国际道义、内外政策和外交实践三方面上。

第一,中国主张与其他国家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等选择,而

不是其实和排斥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国际道义(或称国际道德)是指“表达着大多数国家真实意志的对外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主权平等。”在任何行为主体都应该自觉维护国际道义原则。而中国政府倡导国际公认的道义,遵循并维护国际道德,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都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友好相处,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主张在经济利益上双赢、共赢、互相合作,各民族创造的文化和时代没有优劣之分,确立的制度、信仰、价值观都没有高下之别。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中国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为精神。推动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的主张。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行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方面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政策上体现为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反对各种形式和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多由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坚持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中国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

第三,在外交实践上,中国政府体现了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高度一致。中国遵循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体制,推进多边合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尊重文化多元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利用双边关系和多边舞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各国实力和文化的活动,用实际行动推进了世界各国文化平等的沟通、交流和融合。实践证明,中国提升软实力不是搞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而是为了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信任,进一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文化,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

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提出的建立和平世界的外交理念,促进我国的和平崛起。

篇2: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蒋晓丽 李建华

一、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由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指军事等强制力和经济实力等诱惑力;软实力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或政治议程的控制力[1]117。在他看来,“在信息时代,软实力不仅依赖于文化和理念的普适性,还依赖于一国拥有的传播渠道,因为它能够对如何解释问题拥有影响力。”[1]153可以看出,奈将“文化”和“传媒本身”作为信息时代条件下国家软实力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要增强一国软实力,就要提高其文化的“全球普及”程度,这就有赖于文化的“扩散”和“广泛传播”,只有当这个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算是真正提升了,而这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责。

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也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同。俞可平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治、文化、道义等软实力。喻国明认为,一个国家存在硬软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胡鞍钢认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文化、制度、传媒建设等为代表的软实力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在现代社会,一个大都市媒体的影响力,直接耦合了这个大都市的“软实力”。我们认为,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身政治制度、文化价值、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隐性实力来吸引他国的力量,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一般而论,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越重要;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软实力越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数字化的当今时代,国家的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由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为经济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由一个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然而,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比之欧美还相去甚远。”[2]英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室名誉主席贝茨·吉尔说:“就文化吸引力来说,中国资源丰富,但她不善于推销文化产品。”一个国家实力的提升,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文化软实力与传媒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而传媒不但是文化传播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还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文化并非一种自在式存在,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大众传媒产品(即符号),才能实现其自为。因而,现实的文化总是以传媒符号作为直观存在方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大众传媒产品符号是负载、传送信息和文化的最重要的代码,斯

图亚特·霍尔据此把传播活动看作是透过媒介的符号产品显现的意义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其次,从传媒与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传媒与文化如影随形,贯穿于传媒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甚至认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3]99。再次,媒体的影响力不但直接耦合了文化软实力,它本身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传媒化社会,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实力。李良荣教授认为,传媒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信息时代,现代大众传媒不但是文化的引领者,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的核心。在约瑟夫·奈的叙事框架中,大众传媒本身就被看作是文化软实力。

与国家实力一样,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传媒硬实力主要指传媒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外显的、可测度的、可衡量的实力,如资金投入、技术水平、设施设备、节目时间、收视率、发行量、名牌主持人、员工学历等;传媒软实力指传媒的传播理念、传媒公信力、传媒自身文化、传媒影响力等潜在的、无法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表示的实力。对硬实力的投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成效,其业绩显而易见;软实力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间接性的、渗透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传媒的硬实力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被轻易克隆、移植、借鉴,强有力的竞争跟进者因此有可能后来居上。但传媒软实力是一种内隐的精神力量,能对同行、受众产生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媒体很难效仿和复制。一旦依靠传媒软实力取得竞争优势,会产生很强的传媒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忠诚度,而且这种地位很难被撼动。传媒硬实力的提高增强了传媒的传播力,但不一定能增强传媒的影响力(传播效果);传媒软实力的提升则增强了传媒的吸引力、亲和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使传播效果深远而持久。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思考

30年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出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并且正在崛起为经济强国。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相适应,中国传媒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也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8—2006年,报纸从186种增加到1 938种,增加了9.4倍;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 468种,增加了9.2倍;图书从1.5万种增加到23万种,增加了14.3倍;出版社从105个发展到573个,增加了4.5倍;出版系统利润从3.23亿元增加到46.49亿元,增加了13.4倍[4]。广播电台从99座增加到263座,增长了1.66倍;电视台从38座增加到287座,增长了6.55倍;广播电视台达到1993座,教育台4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5]。从传播新技术的利用来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量累计达到2 616万[4];2007年,手机用户达到54 728.6万户,移动短信5 921.0亿条,平均每部手机每天发/接3条短信;无线市话用户达到8 454.4万户,短信311.2亿条,平均每部无线市话每天发/接1条短信[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全国网民数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6.0%,手机网民数达到5 040万人[7]。从媒体创新来看,我们仅以电视媒体为例,中国电视媒体从改革之初的黑白电视接收模拟信号发展到今天的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不仅实现了电视媒体自身技术的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跨媒体互动交融,构筑起了多媒体新平台,这些预示着中国传媒业即将迎来媒介技术创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媒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已从原来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多家出版社实行企业体制的管理,有1 000多家报刊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管理;通过市场融资、股份制改造,数十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公司成立,中国出版业市场竞争主体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影响力。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在硬实力得到大发展大跨越的同时,软实力也得到了明

显提升。由世界三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发布的第四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榜单中,CCTV品牌价值超过600亿元,位列第三,并且还进入了2007《世界品牌500强》前100名(第7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教授认为,CCTV“已经跻身于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行列„„这是了不起的成就”[8]。从品牌影响力范围来看,中国传媒业有42个品牌进入《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比例为8.4%,位居各行业第三;在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中国品牌中,传媒业只有CCTV一个品牌,只占8.3%。但从同样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7《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传媒排在各行业之首(40个品牌进入500强,占8%);而在世界前20强中,传媒就占了8个,达到40%[9]。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与世界传媒品牌的这些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也清楚地看到:中国传媒软实力与世界传媒软实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竞争进入白热化,竞争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发展的主旋律。竞争催生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创新和传播理念的更新,掀起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战略,推动了中国传媒业的大跨越和大发展,继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传媒竞争还是低水平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后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同质化、媚俗化。同一城市中,大众传媒的编辑思路、受众定位基本相同,无特定受众群,栏目设置、采编内容、报道策划方式等相互抄袭,缺乏新意。同质化的结果是受众对特定大众传媒的选择性降低,替代率很高。为抢夺受众,许多媒体置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于不顾用庸俗的快餐文化喂养大众,用桃色新闻、传言绯闻、“莫须有”新闻来迷惑受众、抢占市场,欺俗、庸俗、低俗、媚俗之作屡屡出现。二是经营上赢利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同质传媒的运营策划的方法相似、营销运作雷同,一味铺摊子、占场子、抢位子,大搞粗放式经营,缺乏独树一帜的盈利模式,缺乏模式更新、体制革新、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单

一、竞争手段趋同使得多数传媒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媒市场竞争格局不确定,随时面临重新洗牌的命运。

中国传媒竞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良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媒过于注重资本力量、人才力量、技术力量等传媒硬实力的增强,而对媒介文化、媒介品牌、媒介特色等传媒软实力的提升重视不够。软实力的欠缺导致中国传媒上不了天(不能影响世界),落不了地(不能深度影响受众);即使落了地,也产生不了持久的影响力,公信力不够,吸引力不强,受众品牌忠实度不高。

然而,传媒越是发达,竞争越是激烈,提高传媒软实力就越是重要。当今世界各国传媒都高度重视传媒软实力的提高,纷纷将其纳入传媒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中国传媒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大力提高传媒软实力。

三、打造传媒软实力

与传媒硬实力飞速发展相比,传媒软实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的非理性竞争,致使传媒生态失衡。在传媒生态系统里,每一种媒介都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一类物种或一个种群。实验研究和野外观察表明,“在大自然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出现,如果它们在同一地方出现,必定会利用不同的生态位。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一旦它们的生态位部分重叠,这时就会严酷地竞争”

[10]147。那么,每一个传媒是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呢?答案是肯定的。传媒软实力体现特色,彰显独特性;依靠传媒软实力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的长期性,使得自身无可替代。因而,要保持传媒生态平衡,使各种传媒和谐共处,就必须大力提升传媒的软实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传媒的三大软实力: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

(一)凝炼传媒精神内核提高公信力

传媒的竞争与发展固然需要传媒的技术、人才、制度等硬实力,但还必须有传媒的精神内核这个软实力。有了高尚的精神内核才可以团结内部力量、凝聚人心,历经磨难而不舍,屡遇挫折而弥坚;才可以铁肩担道义,对真理执著追求,对社会认真负责,对群众利益高度重视;才可以文为民所著、言为民所立、利为民所求,最终为传媒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传媒的精神内核是传媒信息采集、处理、交换的核心要素,精神内核高尚的传媒能从普通信息内容中透视出民生大计,并通过传媒产品唤起民众的重视和醒悟;精神内核涣散的传媒则只能充当传声筒,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新民晚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办报宗旨使其历经无数次传媒风暴依旧岿然不动,成为中国大陆迄今出版报龄最长的报纸(近80年报龄)。《北京青年报》在其核心理念中突出了职业操守,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新闻,以杂志的标准来办报纸,这个核心理念在为他们赢得赞许和称道的同时,更为他们赢得了可贵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被誉为纸面“焦点访谈”的《南方周末》,用“深入成就深度”的核心理念着意打造平民意识和民间立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份能发行全国的周报,这种公信力是其他传媒所无法取代的。

(二)弘扬传媒文化提高吸引力

每一个媒体对受众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有大小之别。传媒要在行业生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使自身的吸引力具有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媒体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来自于媒体自身的独特文化。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经营理念、组织机制、领导体制,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媒体衍生产品,媒体环境,媒体形象等都可以包括在媒介文化的范畴之中[11]6。传媒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都会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有了个性鲜明且稳定连贯的媒介文化理念,传媒才能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产品实现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吸引、共振与黏合,在时间序列上维持稳定的受众期待,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12]24-32。传媒如何形成个性?如何凝练自身的文化?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实,传媒的个性和传媒文化是从传媒的日常工作中形成的,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体现的。从2003年“人乳宴”到2006年的“豪华校门”所引发的关于铺张浪费的讨论,“父母卖肾帮女追星”所引起的关于“孝道”与“溺爱教育”的讨论;报道中,既有“女记者放弃采访,抢救落水女孩”的正面典型,也有“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倒”的反面教材„„当传媒在报道这些事件的时候,传媒的态度立场、价值取向、人员素质、媒体形象等已经展露无遗了。

(三)铸造传媒品牌提高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是某种传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被他者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该传媒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传媒影响力最集中体现在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上。品牌影响力有三项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胡鞍钢指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在国际传媒领域长期被动挨打、处于无奈境地的根本原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强势传媒之所以能垄断世界传播话语权,除了拥有超强的传媒硬实力外,还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软实力:他们是世界级的传媒品牌。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占据了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 90%以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在2007《世界品牌500强》中,全球网络搜索引擎巨头Google位列世界第三,占据着世界传媒品牌的头把交椅;《纽约时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水准的报纸,也是最能搞到美国政府内幕的报纸”,位列世界第14,抢占了全球平面媒体的第一把交椅„„这些世界传媒品牌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传播领域的话语权,掌控着整个世界的主要传播活动。当今时代,品牌成了决定传媒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蒙代尔教授指出:“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在谈论‘中国制造’,但是由于品牌和技术这两个企业的关键驱动力的不足,使‘中国制造’在短时间内很难有重大突破。”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CTV已经跻身世界品牌百强,国际

影响日益增强。中国传媒一定要始终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品牌忠诚度和全球领导力,打造出更多世界级的传播品牌,能够在世界传播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从而改变西方国家一统世界传播领域的格局,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一道,建立起全人类共建共享的世界传播新格局。

法国一位外交家说,中国在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中国传媒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吸引力、影响力等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宣传中国惊人的经济成就、政治优势,广泛传播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模式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历史赋予中国传媒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约瑟夫·奈.欢迎中国软力量[EB/OL].《财经》年刊: http: //fund.jr.j com.cn/news/2006-11-24 /000001802863.htm.l

[3]肖小惠.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改革开放30年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什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接受记者专访[EB/OL].http: //media.peo-ple.com.cn/GB/40606 /6814918.htm.l

篇3: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出新改造后, 让人眼前焕然一新。”五老村派出所办公用房系民国建筑, 面积狭小, 装修前门厅简陋, 各办公室布局分散、零新不规律, 无统一规划调整。在多次邀请各职能部门来所参观指导、并邀请著名的设计团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五老村所痛下决心, 进行长达六个月大刀阔斧的改造。目前, 大厅重开大门, 门庭宽阔、崭新敞亮, 大厅周围配备调解室、等待室、领导坐堂室, 完善各类服务功能;原水泥地面遍铺地砖, 并重置绿化带, 结合主办公楼的民国建筑气息, 将小院打造出文化气息;利用过道间隙重置食堂, 将原有食堂独立划分办案功能区, 将十余名刑警迁入大办公室统一办案;所有办公室以警种划分化零为整, 加强同警种民警之间协作关系;将社区办公室调至一楼, 方便群众办事;设置报案接待室, 方便接待群众报案;撤销巡逻民警宿舍, 鼓励巡逻民警外出巡逻;重新装修民警宿舍, 优化民警休息环境;将三楼活动板房重新装潢, 改成民警活动室。这次出新改造的大调整, 从结构至内容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让人眼前一亮, 来所办事的老百姓纷纷称赞道:“派出所的大厅比原来敞亮, 小院比原来齐整, 找个民警办事也方便多了。这样的改造, 真真正正是让我们来了, 都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

“细节, 处处彰显着人文关心。”追溯五老村辖区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视察, 高度赞扬“五老精神”。五十多年过去了, 五老村派出所也在继续发扬先辈光荣的传统上,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五老村所此次出新改造工程, 在大件上谋划全局, 在细节上也力争尽善尽美, 大到整体规划, 小到电灯门铃, 都从人本角度出发, 从群众、民警的需要出发, 进行策划和改造。入口处铺造残疾人通道, 方便群众办事;门前外置读报栏, 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将景观桌椅摆在刑警办公室门前空地形成接待区, 合理利用空间;搭建雨棚直通宿舍, 为民警遮阳挡雨;将与民警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堂及宿舍进行出新改造, 更换宿舍铁架高低床为橡木高低床, 重置食堂桌椅, 改善硬件条件;在走廊空墙上挂廉政文化宣城, 在楼道拐角处放上精心挑选的绿色植物, 统一配备茶杯、饭碗, 鼓励民警注重个人卫生、自己清洗饭碗;请专业部门重新规划小院, 力求整齐干净。“派出所既是群众办事的地方, 也是民警生活工作的地方, 不仅要展示一种便利亲民的对公形象, 更要让工作其中的民警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细节上的设计能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这是一种沟通, 也是一种交流。”

“警营文化, 将队伍拧成一股绳。”文化无形无踪, 却是润物细无声。一个团队需要目标, 更需要信念, 在公安队伍中, 警营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真实存在于民警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五老村所十分重视警营文化对队伍的引导和影响, 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一次集体外出的旅游、一次共同学习的讨论、一次警务技能的培训、一次生动多彩的讲座等形式, 以强化“铸警育人、栓心留人”的理念, 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立警之本、强警之源。五老村所此次出新改造中, 还请专门团队实地考察精心设计, 整体策划警营文化方案, 将原有老旧公告栏更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公示栏, 并附上本所民警照片, 加强本所文化特色, 积聚本所文化内涵;利用楼梯间白墙配上廉政文化建设;二楼走廊两侧不仅精心制作两个宣传栏, 同时也制作写有“细节决定成败、关键在于落实、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带好队伍让领导放心、干好工作让群众满意”字样的展板, 要求民警时刻牢固树立纪律意识, 培养民警良好习惯养成。民警们在自己创建的文化氛围中熏陶着, 每个人从形象到内涵都在悄悄地改变:乱丢烟头的没有了, 讲究仪表的多了;说怪话的少了, 爱读书的多了;工作中的冷、硬、横、推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执法中的理性、温情、主动、热情。

篇4: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孔子学院;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地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强盛常可以通过文化的兴盛反映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应该引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思考。因此,从孔子学院兴办的角度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学院发展的基本现状

孔子学院( 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主要职能有: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1]

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所有孔子学院的申办都由外方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孔子学院办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采取民间合作的形式,民办官助;国外的社团和我国的高校合作;国外的企业和我国的高校合作;国外政府与我国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而其中的重点还是中国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的合作。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5国(地区)共500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0所,非洲32国46所,欧洲40国169所,美洲18国157所,大洋洲3国18所。

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它也在发展中走过一些曲折之路。2014年9月25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2014年10月1日,賓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将于2014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不再续约。2015年6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关闭。

二、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欧美话语霸权的环境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不仅面临着以孔子学院为首的文化交流项目自身发展的困难,而且将遭遇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快速和无序的发展

从2004到2015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11年间建立了1500所,覆盖了六大洲,这已然超过了歌德学院60年以来的建院数。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曾说,“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堪称世界奇迹。

然而,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使得孔子学院总部在没有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的情况下难以保障其质量的同步提升,也难以实现孔子学院的有序建设。由于缺少相应的规则和法律规范,在具体操作中,海外孔子学院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的界定比较困难;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双方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合作办学。[2]

(二)缺乏专业、稳定、持续的师资队伍

年轻的孔子学院相比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法语联盟,办学起步晚,欠缺经验。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英国文化委员会7000多人;法语联盟2万人。可是,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现状是,中国派来的老师通常只待两年,刚刚适应环境就需回国,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和其质量提升。

目前,在我们的对外交流中,我们较多地考虑“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而很少考虑外国人能看懂什么、喜欢看什么。尽管有些对外汉语教材适合当地需要,但仍有部分的教材是直接根据英语版本的翻译编写的,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满足这些语言国家的教学习惯和接受习惯。所以我们可能无法将教材本土化与介绍中国文化很好地融合。以斯洛伐克的汉语教材为例,汉语对于“段”时间的表达和对于“点”时间的表达与斯洛伐克学生的表达习惯不同。如:“一小时”和“一点钟”,翻译成斯洛伐克语是同一个词。 [3]

(三)负面舆论的排挤

在孔子学院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软实力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于2005年12月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文章强调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了美国利益。还有人曾撰文大胆预言,中文将在十年内取代英文,成为互联网上的最主要用语。原文作者虽无捧杀之意,但契合了西方国家的夸大中国影响力以强化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传播需求。

继美国芝加哥大学于2014年9月25日宣布停止与孔子学院合作之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于2014年10月1日宣布,将于当年年底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已达5年的合作。2014年,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曾呼吁美国近百所大学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进行重新谈判。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目的是宣传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有违学术自由。事实上,孔子学院主要功能是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类似机构有英国文化协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机构带有官方色彩,并不一定会导致它与传播意识形态有关。

nlc202309090406

三、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建议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驱机构,孔子学院得以稳定健康发展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与分析,针对以上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看法:

(一)质量化和有序化

孔子学院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其竞争力体现在质量上而非数量上。孔子学院总部应放缓速度,适当提高开办孔子学院的办学门槛,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及时清理办学资质不够的国内外机构。

每所孔子学院都应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汉诺威孔院前院长胡春春将全球孔院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文化传播型、语言教学型、注重高层对话的学术讨论型以及以商务、中医等为主题的特色型。例如:柏林自由大学孔院偏向“语言教学型”,不仅提供不同等级的中文课程,也为中文教师进修提供培训;汉诺威孔院侧重文化传播,倾向于用德国语言介绍中国文化,通过举办中德教育研讨会、文学鉴赏、来华夏令营等活动帮助德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新开办的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

国家汉办应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海外布局,有序建设,最终树立品牌效应。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稳定化、持续化

延长外派教师在海外的外派时间,既能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了解当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也利于组成稳定的教学团队。提高外派教师的薪金和待遇,鼓励对外汉语专业等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外派活动,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稳定化、持续化。

孔子学院总部应培养专业人员负责编写不同地区的对外汉语教材,做到教材的专业化,实用化,适应当地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课程。通过外派教师和本土教师相结合的模式,做到介绍国学和教学本土化的有机统一。[4]同时, 汉办可采用反映中国现实的外文轻松读物,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实现文化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从而让汉语教学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能更上一個台阶。

(三)去政治化

汉朝和唐朝时期,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包括儒家、道家思想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等途径传入东亚和西亚。宋朝和明朝时期,大批西方的旅行者、商人和传教士到访中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到欧洲; 郑和七下西洋,再次把中国的丝绸、陶瓷、钱币、制度、艺术等带到世界各地。[5]虽然古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但是当时的开放文化交流氛围值得借鉴。我们不仅应当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而且应当欢迎其他国家在我国设立文化交流机构,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促进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国家汉办的官方背景和多国政要的相继问津是西方国家关注孔子学院是否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发展孔子学院的过程中,要逐渐淡化孔子学院的政治色彩,注意发展的方式与节奏,平和地进行文化传播,避免产生把文化强加于人的误解,做到适度宣传,化解非议。[6]我们应敞开对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大门,以事实回击某些媒体的负面舆论。不仅要向孔子学院的学生讲述国学,而且要向他们介绍现代中国,扩展他们对于现代中国的认识,消除他们对于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与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过于重视文化交流项目的数量而非质量;相关人员的不专业以及招致过多的负面舆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适当放缓进行文化交流项目的步伐,注意发展的节奏;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组织一批专业化的队伍;适度宣传,适当地淡化文化交流项目的官方色彩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积极应对的措施,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最终定会独树一帜,走出一条辉煌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官网: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 htm.2016.8.9

[2]唐淑宏.《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王媛媛.《海外的孔子学院的教材编写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张德瑞.《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J].《中国战略》.2016年2月

[5]曹凤霞、李碧权.《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6]王瑜贺.《从孔子学院看中国软实力》.[J].《理论观察》.2014年第9期

篇5:从汉语热看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资源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构成软实力的有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软实力体现为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外交策略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概念由“软实力”概念衍生而来。在现实中,人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的意思是“文化这种软实力”,或者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作为这种观点的体现,人们会说:“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见2006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论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也便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或者说是“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种理解方式与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载体的界定有关。奈认为,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载体或者说资源基础: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和国内政策(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时)。

篇6:中国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上一篇:难忘的一件事小学作文下一篇:电缆所员工思想动态调研报告